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

合集下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案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测量和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3. 能够正确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计算比例尺。

教学重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比例尺的使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目标: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示例演示。

教学步骤:1) 引入- 显示一个原始图形和一个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 给学生展示放大和缩小的范例并阐述。

3)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和缩小对图形的改变以及如何计算相应的比例和面积。

4) 帮助学生确定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并让他们选择正确的工具,测量和记录每个图形的大小。

5) 让学生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6) 结论- 讨论我们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介绍计算面积的公式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

2. 比例尺的使用目标: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教学方法:示范和帮助学生使用度量工具和比例尺。

教学步骤:1) 引入- 讨论比例尺的简单概念,包括如何读取和理解比例尺。

2) 展示比例尺的设计和使用,并给学生发放一张比例尺图便于学生理解。

3) 带领学生进行度量工具练习和应用。

例如: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确认读数的准确性。

4) 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5) 探讨和解决使用比例尺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放大和缩小,计算比例尺,测量图形大小和绘制图形。

2. 定期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确定是否需要再安排课外辅导。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知道何时以及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题目和模拟考试,在课堂内外进行跟进,并确保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都得到审慎评估和确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能够计算图形的倍数。

4.能够进行图形的变换。

二、教学内容:1.让学生看一张图片,然后讨论图片的大小和形状。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教导学生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4.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1.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能够计算图形的倍数。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计算图形的倍数。

2.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

2.演示法。

3.情境模拟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张图片,然后讨论图片的大小和形状。

让学生发现画面大小的不同对于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

2.讲解环节:首先,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放大和缩小。

教师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身材,比较他们的大小,他们对于一个发球和回球的比赛,手头的乒乓球大小的不同是否有影响。

然后讲述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可拆卸的小卡片,让学生进行搭建。

教师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小卡片,并且进行尺寸的比较。

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计算放大和缩小的倍数的方法。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练习的题目最好覆盖面广一些,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教师应该随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3.活动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他们可以在组内一起思考如何计算图形的倍数,如何放大和缩小图形。

演示法: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模型或图片,然后示范如何进行放大和缩小。

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操作。

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然后让学生模拟这个场景,体验放大和缩小的效应。

4.总结环节:教师应该向学生总结本次课学习到的内容并帮助他们巩固相关知识和技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演示讲解。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很小的相片,在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变化,体会放大与缩小。

2、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3、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借助很小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

再通过演示放大与缩小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运用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领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欣然的去探索新知。

出示学习目标下面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1、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3、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三、出示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57- 58页,一边自学-边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并且在你的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时间6分钟。

1.2:1是什么意思?2、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3、三角形两条直角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扩大的原来的2倍呢?你能验证吗?4、1:3是什么意思?请试着在方格纸上将刚才放大后的三个图形再按1:3画在方格纸上。

5、将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新图与原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四、学生先学1、学生自学课本。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含答案)-

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含答案)-

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用3倍的放大镜把△ABC放大后,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是原来的3倍 B.周长是原来的3倍C.面积是原来的3倍 D.∠A,周长,面积都是原来的3倍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为2:3,则周长比是4:9;B.相似图形一定构成位似图形;C.如果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ABC与△ADE相似,则DE∥BC;D.在Rt△ABC中,斜边上的高C D2=AD·BD.二、填空题3.已知四边形ABCD∽四边形A′B′C′D′,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2cm•和46cm,•且AB=9cm,BD=20cm,则A′B′=________,B′D′=________.4.如图,点E,F,G分别是△ABC三边中点,则△ABC与△EFG是以_______•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三、解答题5.如图,如果AC∥BD,CE∥DF,那么△ACE与△BDF是否相似?△ACE与△BDF是否位似?请说明理由.6.如图所示,分别按下列要求作出四边形ABCD以O•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四边形A′B′C ′D′.(1)沿OA方向放大为原图的2倍;(2)沿AO方向放大为原图的2倍.◆能力提高一、填空题7.O是△ABC内任意一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若△DEF的周长为5cm,则△ABC的周长为______cm,若S△ABC =16cm2,则S△DEF =_______cm2.8.如图,梯形ABCD中,AB∥CD,AC,BD交于点O,若S△CDO =2,S△COB =8,则S△OAB =_______.二、解答题9.将如图的△ABC作下列变化,以点B为位似中心,放大2倍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指出放大后的两个顶点的坐标.10.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中,E在AC上,EF⊥AB于F,EG⊥AD于G,AB=8cm,AE:EC=3:1,求四边形AFEG的面积.◆拓展训练11.如图所示,正五角星ABCDE 围成的正五边形为A 1B 1C 1D 1E 1,•那么正五边形A 1B 1C 1D 1E 1与ABCDE 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是正五边形的中心O ,试求出这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比.答案:1.B 2.D 3.4cm ,10cm 4.ABC 三条中线交点 5.是相似也是位似,理由略6.位似比为2:1,图略 7.10,4 8.32 9.A ′(7,-4),C ′(5,-10)或A ′(-1,0),C ′(1,6) 10.位似比为34AE AC =,S AFEG =36cm 2 11.D 1,C 1为BE 上两个黄金分割点,11111111111,,222),3222BC BE ED BE C D BC ED BE BE C D BC ==∴=+-=-∴==∴。

第1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

第1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

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赣县城关三小周地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6、57页的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感受放大、缩小现象1、观察体验师:周老师去了一趟旅游,带回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看?生:想。

师:(小照出示)你们能看清楚这张照片吗?生:……师:(把照片逐渐放大)老师把照片……?生:放大了。

师:(大照出示)这张呢?(把照片逐渐缩小)2、辨别放大、缩小现象师:照片可以放大或者缩小,从而看的更清楚。

其实在生活当中也经常遇到放大和缩小的现象,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你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师:刚才这些现象中,有的是将平面图形放大与缩小,有的是将立体图形放大与缩小。

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并齐读课题)3、归纳特征师:通过观察刚才这些放大或缩小的现象,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生:大小改变,形状不变。

师:回答得真好,这两点其实就是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小结并板书:大小改变,形状不变。

(学生齐读)二、数形结合,探索新知1、图形按一定比放大(1)出示例4,分析题意师: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进行放大与缩小,那么我们所学过的平面图形能不能进行放大与缩小呢?生:能。

师:怎样进行放大与缩小呢?你有什么方法进行放大与缩小?生:……(引导学生说出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师:刚才我们是从视觉上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要亲自用手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同学们想尝试吗?我们先来画图形的放大。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照片入手,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图形的放大,再按要求画出放大的图形,深化对放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画图中认识图形的缩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说学情学生已认识比的意义和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且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和策略的准备。

同时,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所积淀的数学观察和分析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石。

三、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自学等活动,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通过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1.口答: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计算?②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引导学生由找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3.课件出示例1。

(第一张长方形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放大后长16厘米,宽10厘米)4.出示初学思考题:这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板块二、探究新知1.师:放大后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原来照片的长的比是2:1。

谁来说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关系?生: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比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比是2:1,也就是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6年级数 学北师 大版下册教案第2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6年级数 学北师 大版下册教案第2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材简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是建立在六上学生对比的意义和性质学习基础之上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是利用具体图例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其关键点落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应边的同步变化,其特点是放大前后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对应边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法学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

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1、(出示图片1)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三次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图片: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长拉大,宽不变图4:把图1按一定的比放大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和图1相比,图2、3、4能够看的清楚,为什么啊?和图1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生:因为后面三张图片放大了。

师:是啊!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把物体放大,有的时候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5分钟)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

第三单元:比例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比例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教学内容: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实际问题。

3、教学比例尺的知识和实际应用。

4、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

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还编排了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1.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总课时:7课时教学内容p38、39“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一、情境引入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五章第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会求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知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 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学会求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以及如何求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图形模板、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给大家展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衣服、图片等的放大与缩小,引发大家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定义,让大家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3. 方法讲解: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如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关系等。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面积如何计算,让大家掌握求图形放大或缩小后面积的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大家发放练习题,让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图形放大与缩小1. 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2. 方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 面积计算: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并求出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 你认为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你觉得还有哪些拓展问题可以深入研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第四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一课时

第四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一课时

作业:全品77页
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1/2: 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 △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1/2. 实际上△ABC与△DEF是位似图形. E ●

B
O 做一做:
F D

C
A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 亲自试一试.
巩固练习
A
D
C B
课堂小结:
1、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是每组
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 两个图形叫做 位似图形 . 2、 这个点叫做 位似中心 .
3、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 位似比 .
4、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
心的距离之比等于 位似比
.
5、我学会了把任意图形 放大与缩小 .
做一做
在下图中哪些图形是位似图形?哪些图形不是位 在下图中,(1),(3)中的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2) 似图形? 中的两个图形不是位似图形.
培养逆向思维
分别指出图(1),(3)各自的位似中心;
P O
(1)
(2)
(3)
在下图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 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什么关系?
1.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EFG是位 似图形,AC:AF=2:3 E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B ) A.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 F AEFG是位似图形. B. AD与AE的比是2:3. G C.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EFG的周 长比是2:3. D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EFG的面 积比是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回顾与思考
什么叫相似多边形? 什么叫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T课件 1
(3)把L型的各边放大4倍。
L型的底边 原来是3格, 放大4倍 应画12格……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1号 在方格纸上将下图各边缩小为原来
的二分之一。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合川区南滨路小学 周太平
钓 鱼 城 一 角
白 塔
美 丽 的 会 江 楼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
钓 鱼 岛 中 国 神 圣 的 领 土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要求:本组图形形状和大小有什么特点?
第三组图:
两个正方形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六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优秀PP T课件 1
看一看: 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变化?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图填一填。



图中②号三角形是把①号三角形按 (2︰1 )的比放大得到的。①号三 角形是把②号三角形按( 1︰2 ) 的比缩小得到的。
把下面方格里的长方形按1︰2 的比缩小后画出来。。
1 长:4× 2
=2(cm) 1 宽:2× 2 =1(cm)
6
2 1
12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 的图形比较,大小变了,但形状 没有变;而且各条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边的长度 都符合指定的比。
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 的图形。
2 6
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 来的2倍吗?
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 的图形。
2 2 3
看图填一填。



图中②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长度是① 号三角形直角边的( 2 )倍, ②号 三角形短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 短直角边长度的( )倍。 2
1:2=缩小边长:原来边长
① ④



(1)图中( ⑤ )号图形是 ①号长方形 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 3 ):( 2 ) 的比放大的。 (2)图中(③ )号图形是( ① )号长方 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 1 ):( 2 ) 的比缩小的。
先按3:1的比话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 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 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宽各是 几格?缩小后的图形呢?
奋进中的六(2)班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16厘米
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 又有什么关系?
比的含义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 对应边长的比是2 :1,就是把原来 的长方形按2 :1的比放大。
放大后的边长 :放大前的边长
长的比16 :8=2 :1 或宽的比10 :5=2 :1

5厘米
8厘米
如果要把这幅画按1:2 的比缩小, 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 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1 1 =4(cm) 1:2= 长:8× 2 2 1 宽:5× 2 =2.5(cm)
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这个比表示的都是放大(或缩小)后的 图形边长与原来图形边长的比。 2:1=放大边长:原来边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