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雎》英译本的比较
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
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
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
引言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从狭义上看,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从广义上看,翻译的主体则包括了译者、读者和作者。许均曾经总结了关于翻译主体的四种不同认识:1)译者作为翻译主体;2)原作者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3)译者与读者作为翻译主体;4)原作者、译者、读者作为翻译主体。本文是把译者视为翻译的主体,文本中所提到的主体均指译者。查明建、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许钧也总结过传统译论对译者
“隐形”的三点要求:“一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掺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二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译者要一切以原文为依据,惟作者是从。”要求译者的“隐形”与要求译作忠实于原作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这都与译者所适用的翻译理论,采用的翻译策略,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的一个表现就是译者的创作性。许钧在《“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一文中谈到: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同样,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
本文就试比较许渊冲和庞德的译文,通过对译文形式和内容的比较,具体说明中西译者在不同的成长背景下,译文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
二.《诗经·关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首《关雎》是收入《诗经》的十五《国风》的首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译者在翻译这首诗之前,肯定先要从诗的主旨出发。对于《关雎》而言,长期以来不同的学者对此诗有着不同的看法,译者也如此。那么译者对这首诗的理解,决定了其翻译;从而翻译中所显现出的差异,主要是受到译者不同理解的影响。那么译者为什么会对这首诗的主旨各执己见,究其原因就是译者主体性。
《关雎》一诗的主旨,集中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歌颂“后妃之德”,一种是有关青年男女热恋。
一是咏德诗,宣扬后妃之德。《毛诗序》认为“《关雎》,后妃之德也。”《毛诗正义》解释为:“序以后妃乐得淑女,不淫其色,家人之细事耳,而编于《诗》首,用为歌乐,故于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然而,《诗经·关雎》被列为十五《国风》首篇,可说是《风》诗的代表。而《风》诗大多来源于民间,属于民歌范畴,解释为歌“后妃之德”有些牵强。
二是爱情诗,歌颂单纯的爱情。从诗的创作环境和创作风格来看,来自于民间,河边采荇菜的女子,沙洲中鸣叫的水鸟,勾画了一幅柔美清净的河边景色。诗中的“君子”大概指贵族青年,也或指是年轻的小伙子,游玩河边,偶遇善良贤惠的女子,心生爱慕追求之意,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呢?
原文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大意为:
关关鸣叫的雎鸟,停在那河的沙洲中。那美貌又善良的女子,是君子追求的对象。长短不齐的荇菜,顺水流左右摇摆不定。美貌又善良的女子,叫人睡卧不安,一心想要追求。
只是追求不得,白天夜里更想她。心里真忧愁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安宁。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左右右的来采它。美貌又善良的女子,弹琴弹瑟来讨她的欢心。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左右右的来拣它。美貌善良的女子,敲钟打鼓来取悦她。许渊冲的译本: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 //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es here and there;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not fall asleep;
He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The cresses sweet and tender;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es cooked tender;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庞德的译本:”Hid! Hid!”the fish-hawk saith, by isle in Ho the fish-hawk saith”
“Dark and clear, Dark and clear, So shall be the prince’s fere”//
Clear as the stream her modesty; As neath dark boughs her secrecy,
reed against reed, tall on slight, as the stream moves left and right,
dark and clear, dark and clear. To seek and not find, as
a dream in her mind, think her robe should be, distantly,
to toss and 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