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2019年文档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do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试论如何合理确定城市支路宽度

试论如何合理确定城市支路宽度[摘要]城市交通问题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城市支路网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利用起城市支路、城市支路的道路宽度应该是多少等都应该是城乡规划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
本文研究了关于城市支路的相关规定,试对影响城市支路交通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理想城市地段对城市支路宽度进行核算,提出了城市支路宽度与两侧用地建筑容量的关系,并且研究了城市支路的最小宽度,同时还提出要强交通管理,尽量避免支路车流和人流的交叉。
[关键词] 城市支路、道路网密度、支路交通量、城市支路宽度、建筑容量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增大和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目前我国已进入小汽车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中的交通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如何形成科学、高效的城市道路系统是规划界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前往往只关注城市的快速路系统的主次干道,现在,规划界逐渐意识到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的重要性,城市支路网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很多城市在编制城市地段控规时,就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规划支路配建要求的控制。
1论题的由来当加强城市支路网建设、打通城市微循环系统已成为共识,按说城市的道路系统应该越来越通畅,城市支路应该承担起更多的交通份额。
可从实际情况看,承担大量城市车流的仍然是城市的快速路、主次干道。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城市市民,在开车出行时优先采用的路线仍然是城市主次干道,以往也有想通过城市支路出行,但在被堵在支路上很长时间无法挪动的经历后,不再敢做此类尝试。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不禁在考虑:为什么在打通城市支路的情况下仍然无法高效地利用城市支路?城市支路交通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是城市支路密度不够还是宽度不够?如何有效地利用起城市支路?2关于城市支路的相关规定城市支路是按照国家标准道路分类来划分的道路类型。
在2005年版《城市规划概论》中对城市支路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支路是地区服务性道路,它包括居住地区道路和街区内部道路。
行车道宽度标准

行车道宽度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行车道作为道路的主要部分之一,其宽度的标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行车道宽度的标准、影响因素、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车道宽度标准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GB 50187-2011)的规定,城市道路中的行车道宽度应根据路段的交通量、车道数量、车速等因素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的行车道宽度应不小于3.5米,城市次干道的行车道宽度应不小于3.0米,城市支路的行车道宽度应不小于2.5米。
而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道路还有不同的行车道宽度标准。
比如,高速公路的行车道宽度一般为3.75米,快速路的行车道宽度一般为3.5米,普通公路的行车道宽度一般为3.0米。
此外,不同的车道类型也有不同的宽度标准。
比如,机动车道的行车道宽度通常为3.0米,非机动车道的行车道宽度通常为2.5米。
二、影响因素行车道宽度的标准不是随意制定的,而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以下是影响行车道宽度标准的主要因素:1.交通量交通量是影响行车道宽度标准的主要因素之一。
交通量越大,行车道宽度就需要越宽。
因为交通量大的路段容易出现拥堵,车辆之间的间距也需要更大,这就需要行车道宽度更宽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
2.车道数量车道数量也是影响行车道宽度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车道数量越多,行车道宽度就需要越窄。
因为车道数量多的路段,车道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更小,这就需要行车道宽度更窄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
3.车速车速也是影响行车道宽度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车速越高,行车道宽度就需要越宽。
因为车速高的路段,车辆之间的间距也需要更大,这就需要行车道宽度更宽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
4.路段类型路段类型也是影响行车道宽度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路段,行车道宽度标准也不同。
比如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其行车道宽度标准都有所不同。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
根据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如下:
1. 城市快速路主线车道宽度标准为3.5米~4.25米(双向6~8车道),应在路缘石与车道中心线之间标注车道线。
2. 常规城市道路主线车道宽度标准为
3.5米~3.75米(双向6~8车道),应在路缘石与车道中心线之间标注车道线。
3. 窄路、特别窄路、街巷道路主线车道宽度标准为3.0米~3.5米(单向或双向),车道中心线应标注在车道中心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为参考值,实际车道宽度应根据道路的交通流量、行车速度、交通组织和安全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同时,不同地区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道路规划与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道路的交通安全和畅通。
公路标准宽度

公路标准宽度
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交通工具,而公路的标准宽度则
是公路建设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直接关系到
行车安全和通行效率,因此对于公路标准宽度的规定和设计是非常
重要的。
首先,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需要考虑到通行车辆的种类和数量。
在城市内,通常会有不同的车道用于不同车辆的行驶,比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而在乡村地区,由于车流量相对较小,
可能会采用单行道的设计。
因此,公路标准宽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来确定,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交通流量的需求。
其次,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行车安全和交通流畅。
对于城市内的主干道和高速公路,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和交通
的流畅通行,通常会采用较宽的车道设计,以便车辆超车和并线。
而在乡村地区,由于道路条件和车流量的限制,可能会采用较窄的
车道设计,以节约建设成本和土地资源。
另外,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公路的通行需求也
在不断变化。
因此,在确定公路标准宽度时,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
展需求,留有一定的扩展和改造空间,以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是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确定。
只有合理科学地确定公路标
准宽度,才能保证公路的安全通行和交通的顺畅。
希望未来在公路
建设中,可以更加注重公路标准宽度的规划和设计,为人们的出行
提供更加便利和安全的交通环境。
2.1城市道路宽度与车道布置

行人步行
植树
地上杆柱 埋设地下管线
六、分车带宽度与长度
一、城市道路的总宽度
• 指道路规划红线之间的宽度,也称为路幅 宽度,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车 道及预留地等所需宽度的总和。
二、城市道路宽度设计
• 道路规划红线宽度的设计 预测50年 • 近期道路建设的宽度设计 预测15-20年 • 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近期道路建设的宽度
=城市道路预留地
三、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车道宽度 1.0m
2~2.5m
备注: 1、每条非机动车道宽度,一般应为1.0 ~2.5m 2、我国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可采用3.5 (或4.0m);5.5(或6.0m);7.5(或8.0m);
五、人行道宽度的确定
• 大中城市主次干路上一般不少于6m,小城 市也不宜少于4m;
• 人行道宽度:道路路幅宽度=1:8 ~1:6 • 人行道的主要功能
车道数
车道宽度
四车道
15~16m
六车道 八车道
23~24m 30~32m
备注:
1、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一般应为3.75 ~4.0m
2、大中城市新建的主干路宜采用八车道(双向), 次干路采用六车道(双向);小城市的主干路宜采 用六车道(双向),次干路采用四车道为宜。
四、非机动车、板车道
公路标准宽度

公路标准宽度
公路标准宽度是指公路的设计宽度,它是公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
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涉及到交通安全、行车舒适性、交通效率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公路标准宽度的规定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需要考虑车辆通行的需求。
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和交通量,公路标准宽度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的标准宽度要比普通乡村道路和次干道宽一些,这是因为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承载的交通量大,车辆速度快,需要更宽的道路来保证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其次,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还需要考虑道路的功能和使用需求。
比如,在城市中,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的设置都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宽度,以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
而在乡村地区,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农业机械的通行需求,因此会有一定的差异。
另外,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地形和环境因素。
在山区、湿地等特殊地形环境中,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以保证公路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考虑到未来交通量的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需要考虑到未来的扩建和改造可能,以避免因为交通量增加而需要频繁地进行道路改造。
总的来说,公路标准宽度的确定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交通需求、道路功能、地形环境和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
只有合理确定公路标准宽度,才能保证公路的安全、舒适和高效通行。
因此,在公路工程设计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来确定公路标准宽度,以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是指车辆行驶的有效通行空间,其标准的确定对于城市交通
的安全和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车道宽度应当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车速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以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首先,城市主干道的车道宽度标准应当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来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的车道宽度应当不少于3.5米,以满足大流量车辆的通行需求。
对
于高速公路等等级较高的主干道,车道宽度则应当进一步扩大,以适应高速行驶的车辆和更大的交通流量。
其次,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车道宽度标准也应当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来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次干道的车道宽度可以适当减小至3米左右,而支路的车道宽度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减小,以适应相对较小的交通量和车速。
此外,城市道路的车道宽度标准还应当考虑到车辆的种类和尺寸。
对于大型货
车和客车等宽体车辆,车道宽度应当相应增加,以确保其安全通行。
同时,对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设置也应当考虑到车道宽度的合理分配,以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安全。
最后,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的确定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
需求。
在城市狭窄地段或者密集市区,车道宽度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寻求车道宽度的合理分配,以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量、车速、车辆种类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车道宽度标准,才能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do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 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 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 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do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do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2019年w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点击数:8627 更新时间:2004-8-301.总则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应包括下列内容: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的运量;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划的规定。
公路宽度标准

公路宽度标准公路宽度是指公路路面的横向宽度,是公路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
公路宽度标准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公路的安全、通行效率和舒适度。
合理的公路宽度标准不仅可以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还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升行车舒适度。
因此,公路宽度标准的确定是公路工程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公路宽度标准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交通量、车辆类型、设计速度、路段功能等。
不同的公路等级和功能,对公路宽度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高速公路的宽度要比普通公路宽一些,而城市主干道和支路的宽度也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确定公路宽度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确保公路宽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其次,公路宽度标准的确定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公路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在确定公路宽度标准时,还需要考虑未来的交通需求和发展规划,以免在未来需要扩建公路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影响。
另外,公路宽度标准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这对公路宽度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在山区或者沿海地区,地形起伏较大,需要考虑到路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这对公路宽度标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公路宽度标准的确定还需要考虑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在公路工程设计中,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是需要平衡考虑的两个方面。
因此,在确定公路宽度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
综上所述,公路宽度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确保公路宽度标准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更加安全、高效、舒适的公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标准城市道路的车道宽度标准是指城市道路上车道的宽度应该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以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车道宽度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首先,城市道路的车道宽度标准应该根据道路的等级和功能来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的车道宽度应该在3.5米到4米之间,而支路和次干道的车道宽度可以适当小一些,一般在3米到3.5米之间。
这样的车道宽度可以满足城市道路上不同类型车辆的通行需求,保障车辆的安全行驶。
其次,城市道路的车道宽度标准还应该考虑到道路的交通量和速度。
对于交通量大、车速快的城市主干道,车道宽度应该适当加宽,以确保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超车和变道。
而对于交通量小、车速慢的支路和次干道,车道宽度可以适当减小,以节约用地资源,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此外,城市道路的车道宽度标准还应该考虑到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
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应该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和非机动车通行道,以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通行。
车道宽度标准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设施的设置,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
最后,城市道路的车道宽度标准还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需求。
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需求,合理确定车道宽度,以确保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的车道宽度标准是一个综合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量、车速、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需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综合问题。
在确定车道宽度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2019年文档

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城市道路宽度也称为路幅宽度,我国一般叫做红线宽度,包括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部分组成。
、确定城市道路宽度的影响因素1、交通量与人流量的要求根据道路的功能、交通量以及人流总量等因素可以确定道路的组成部分及相应的宽度。
它们的总和就是道路的红线宽度。
2、建筑艺术上的要求道路宽度应能保证对建筑物有良好的能见度即保证道路上的行人能很好地全面地观看建筑物立面。
因为封闭视角为45 度,因此当道路宽度大于或等于建筑物的高度的一倍时,才能看清各座建筑物的立面。
不然的话,会对建筑物上层的比例造成错觉,并且显得房屋太高、道路太窄,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
3、日照通风的要求阳光对人类活动和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为使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有做够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物高度有一个合宜的比例。
对于此比例所处的纬度不同的地区要求的不一样。
其此例关系为:1: tg (90?C(@ +①))为所占纬度①为地轴倾斜度再一个,我们知道,自然通风式借助于风压或热压作用使空气流动的。
在一般情况下,风压往往是主要风源。
通过风的气流和风压对建筑物的模拟实验,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越大,自然通风也越好。
当街宽与建筑物高值比为1:3 时,风压略有减小,自然通风有利。
当比例为1:2 时。
风压减小太多,尚能通风。
当比例为1:1 时,基本上没有通风。
城市通常采用1:2 的比例。
4、防水、防火、防地震的要求考虑道路一侧的建筑物发生倒塌、着火等仍能保障道路另一侧车道继续维持交通和进行救灾工作,高度与街宽比为1:2 为宜。
二、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机动车道主要是供各种机动车辆行驶,其宽度的确定在理论上是需要的车道数和一条车道所需宽度的乘积,所需的车道数可根据高峰小时要求通过的交通量除以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而求得。
所以机动车车行道宽度公式为:机动车车行道宽度= 单向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一条车道的平均通行能力 X 2 X—条车道宽度一条车道的宽度,目前采用经验公式进行推算:1、对向行车的横向安全距离(X):X=0.7+0.02 ( U 1+u 2) 3/4式中u 1与u 2分别为上下行车辆的车速。
路基宽度和路面宽度计算

路基宽度和路面宽度计算
计算路基宽度和路面宽度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交通负荷、设计速度、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计算路基宽度和路面宽度的一般方法:
1.路基宽度计算:
确定路基宽度时,首先需要考虑设计车道数量和车道宽度。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有的垫层厚度和基床厚度。
加上垫层和基床厚度,再考虑边坡需求(如土壤类型、边坡稳定性要求),确定边坡的坡度和长度。
边坡长度的计算通常根据土壤类型和边坡稳定性要求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分析得出。
将车道宽度、垫层厚度、基床厚度和边坡长度综合考虑,计算出所需的路基宽度。
2.路面宽度计算:
路面宽度通常比路基宽度大一定的数值,以提供边缘效应和安全带。
此数值通常是10至50厘米不等,根据具体设计标准来确定。
确定路面宽度时还需考虑交通负荷、设计速度等因素。
交通负荷通常通过交通流量、车辆类型和通行频率来衡量。
设计速度通常根据路段的等级、功能和地理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路基宽度和路面宽度的计算方法,具体计算仍需根据设计规范和实际工程要求来进行。
因此,在具体的道路设计项目中,建议咨询专业的道路工程师或交通工程师,以确保设计符合要求且安全可靠。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沿着道路中心线的竖向部面称纵断面,反映道路的竖向线形垂直道路中心线的部面称为纵断面,反映路型和亮度特征城市道路交叉口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平面交叉口(T,十,环形交叉口)城市道路平面布局形式:方格形,放射形,方格—对角线组合,放射—环形组合系统
城市道路的特点:
(1)道路交叉口点多,区间段短,交通流速较低,通行能力较小。
(2)交通组织比较复杂,在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时对道路上行人和公共交通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出现各种交通相互交织,容易形成不安全或造成突出的单向交通。
(3)城市道路除满足城市交通,排水,埋设工程管线,通风,日照,防火,逃难的要求以外还要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功能较高。
(4)体现城市的道路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和快速要求,故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要求较高
道路绿化的功能作用
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城市文化,美化城市空间景观,组织道路交通,组织城市景观,降低交通噪音,提供城市避难通道等道路路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分为行道树绿带,隔离绿带以及路侧绿带道路绿带地规划的基本原则:1 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 2 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3 保护古树名木4 要使道路景观系统化 5 要求足于环境改善和保护 6 要符合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
城市道路宽度也称为路幅宽度,我国一般叫做红线宽度,
包括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部分组成。
、确定城市道路宽度的影响因素
1、交通量与人流量的要求根据道路的功能、交通量以及人流总量
等因素可以确定道
路的组成部分及相应的宽度。
它们的总和就是道路的红线宽度。
2、建筑艺术上的要求
道路宽度应能保证对建筑物有良好的能见度即保证道路上的行人能很好地全面地观看建筑物立面。
因为封闭视角为45 度,因此当道路宽度大于或等于建筑物的高度的一倍时,才能看清各座建筑物的立面。
不然的话,会对建筑物上层的比例造成错觉,并且显得房屋太高、道路太窄,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
3、日照通风的要求阳光对人类活动和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为使道
路两侧的建
筑物有做够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物高度有一个合宜的比例。
对于此比例所处的纬度不同的地区要求的不一样。
其此例关系为:1: tg (90?C(@ +①))
为所占纬度①为地轴倾斜度
再一个,我们知道,自然通风式借助于风压或热压作用使
空气流动的。
在一般情况下,风压往往是主要风源。
通过风的气流和风压对建筑物的模拟实验,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越大,自然通风也越好。
当街宽与建筑物高值比为1:3 时,风压略有减小,自然通风有利。
当比例为1:2 时。
风压减小太多,尚能通风。
当比例为1:1 时,基本上没有通风。
城市通常采用1:2 的比例。
4、防水、防火、防地震的要求考虑道路一侧的建筑物发生倒
塌、着火等仍能保障道路另
一侧车道继续维持交通和进行救灾工作,高度与街宽比为1:2 为宜。
二、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机动车道主要是供各种机动车辆行驶,
其宽度的确定在理
论上是需要的车道数和一条车道所需宽度的乘积,所需的车道数可根据高峰小时要求通过的交通量除以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而求得。
所以机动车车行道宽度公式为:
机动车车行道宽度= 单向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一条车道的
平均通行能力 X 2 X—条车道宽度
一条车道的宽度,目前采用经验公式进行推算:
1、对向行车的横向安全距离(X):
X=0.7+0.02 ( U 1+u 2) 3/4
式中u 1与u 2分别为上下行车辆的车速。
2、同向行车的横向安全距离(D):
D=0.7+0.02 u 3/4
式中u ―采用各种车辆中最快的车速。
3、车身与侧石之间的安全距离(C):
C=0.4+0.02 u 3/4
式中u ―采用靠边行驶时降低了的车速。
由上述三个经验公式可知:车道宽度与车辆的速度有关系。
速度越快车道越宽。
因此,可以这样说,要想建设一条好的道路,就必须有一定的速度范围,即有最大限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一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道宽度选用 3.5 米,大型车车道或
混合行驶车道选用 3.75 米,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 3 米。
确定机动车道宽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车道宽度的互相调剂与互相搭配,如: 3.5 米的车道与 3.75 米的车道及 3.0 米的车道在计算时可以酌量搭配,机械地采用某一车道宽度的倍数的做法并不经济合理。
二是道路两个方向的机动车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 条,与其修筑超过 6 条以上的车道,不如改善交通集散点的布局或开辟平行的交通路线来分散交通为好。
、非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非机动车道主要是专供自行车、三轮车等非机动车辆行驶,
其中自行车占绝大多数,因此,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常按自行车道进行设计,以其他非机动车进行校核。
1、自行车道
自行车道的宽度,根据调查资料推荐为:一条自行车道的
宽度是自行车本身的宽度0.6 米,加上行驶时左右摇摆各0.2 米,和两侧车辆的安全距离各有0.25 米,故一条自行车道宽为 1.5 米。
故一般推荐:一条自行车道宽为 1.5 米,两条自行车道宽度为 2.5 米,三条自行车道宽度为 3.5 米。
再根据自行车流量,即各单车带的折算系数来推算出单车
带条数,以及求出其宽度。
2 、其他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应保证最宽的车辆有超车或并行的
条件。
如保
证 1 辆三轮车和 1 辆大板车并行时,其宽度最小为 4.5 米-5.0 米,同时亦能满足 1 辆板车靠边停车, 1 辆三轮车行驶及 1 辆自行车超车的要求。
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可推荐为 5.0 米(或 4.5 米)、 6.0 米(或 5.5 米)、7.0 米( 6.5 米)。
如考虑将来可能改为行驶机动车辆,则以 6.0-7.0 米为妥。
3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宽度根据高峰小时交通量
和道路的可能通行能力,先初步确定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各自所需要的车道数和宽度。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最后定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所需要的车行道宽度。
四、人行道宽度的确定人行道的宽度取决于道路功能、沿街建筑
性质、人流密度,
种植绿化还有配套设备、电讯、电力等管线的位置布置。
根据经验,人行道单带的宽度为0.75 米。
在车站、大型百货商店及全市性商业大街上则采用0.85 米― 1.00 米。
般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全市性商业大街的单侧步行带不宜
少于 6 条,次要道路不少于 4 条,居住区道路不少于 2 条。
鉴于行人交通流向、流量变化的因素,通常对火车站、汽
车站(长途)、大型商店、大型公共文化场所这些流量大且集中的地段。
人行道路必须采用将建筑物红线后退的方式以局部进行加宽。
道路绿化应在保证交通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设计,无论选择
种植位置、种植形式、种植规模等均应遵守这项原则。
在生活性道路上可布置有花、草、灌木的街心花园或路边公园;在宽度大于40 米的滨河路或主干道上,当交通条件许可时,可考虑沿道路一侧或两侧重行种树。
行道树的最小布置宽度应以保证树种生
长的需要为准,一般为 1.5 米。
道路分隔带兼做公共车辆停靠站
台或供行人过路临时驻足之用时,宽度应在 2 米以上。
当管线埋伏在人行道下面时,人行道的宽度要既能满足步
行交通的需要又要满足敷设管道的要求,例如,埋设电力、电讯、电缆和给水管三种基本管线所需的宽度为 4.5 米加上行道树和路灯杆最小占地宽度 1.5 米,则单侧人行道的宽度不得少于 6 米。
综上所述,道路红线宽度的确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
能从单方面来加以确定。
要兼顾近、远期道路的功能,车流量、
人流量,还有通风、采光、防灾的要求,要权衡利弊,统一协调, 科学地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