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5a西藏拉萨河流域耕地时空变化趋势
1981-2013年气候因子变化对西藏拉萨河径流的影响
1981-2013年气候因子变化对西藏拉萨河径流的影响张核真;卓玛;向飞;卓嘎;格桑【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5(37)5【摘要】采用1981-2013年西藏拉萨河流域2个气象站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的实测数据,以及拉萨水文站径流序列资料,分析拉萨河流域降水、气温变化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近33 a来,拉萨河流域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冷季增多趋势显著,倾向率达到3.51 mm·(10a)-1;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显著增高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年尺度为0.58℃·(10a)-1、暖季0.42℃·(10a)-1、冷季0.74℃·(10a)-1;年、季蒸发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达到年127.7 mm·(10a)-1、暖季82.2 mm·(10a)-1、冷季45.5 mm·(10a)-1.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蒸发量大,是一个比较寒冷干燥的时期;90年代降水增多、气温增高、蒸发量减少,到21世纪初,降水、气温均达到各年代最高值,蒸发量为各年代最小,拉萨河流域进入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拉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其变化趋势与降水、气温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径流量最小,之后逐年代增大,21世纪初,年、季径流量达到各年代最大.1983年全流域出现的干旱少雨天气,导致20世纪80年代拉萨河年和暖季径流略偏枯,其他时段年、季径流无明显的丰枯变化,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拉萨河流域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径流量的大小,且暖季降水在拉萨河年径流的形成上起主导作用;气温的显著升高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削减了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对径流形成的有利影响.【总页数】8页(P1304-1311)【作者】张核真;卓玛;向飞;卓嘎;格桑【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西藏自治区水文勘测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3.1【相关文献】1.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对拉萨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2.1956-2016年拉萨河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3.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对拉萨河径流情势变化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胡豪然;梁玲【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年(卷),期】2013(033)004【摘要】选用1967~2012年青藏高原东部60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部降水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高值区位于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低值区位于柴达木盆地;降水场可以划分为八个小区,分别是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西部区、藏南谷地区、青南高原区、柴达木盆地区、藏北高原区、川西高原北部区、青藏高原东南缘区以及青海东北部区.年降水表现出强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相对偏少,20世纪末以来相对偏多;除川西高原北部区外,其余各区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春季降水表现出“偏少~偏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95年附近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偏少,90年代后期以来相对偏多;八个分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相对偏少,20世纪末以来相对偏多;八个分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秋季降水的线性趋势趋近于零且没有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除川西高原北部区呈减少趋势外,各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冬季降水表现出“偏少~偏多~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86和1996年附近发生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的突变,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相对偏少,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偏多,90年代后期以来相对偏少;除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西部区及青海东北部区外,各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偏少~偏多~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总页数】8页(P1-7,15)【作者】胡豪然;梁玲【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2.6【相关文献】1.近50年我国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综述 [J], 程诗悦;秦伟;郭乾坤;徐立荣2.近50年来淮河蚌埠以上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张平;夏军;邹磊;马协一3.近50年江苏省月降水分配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J], 王莹;邱文怡;单延功;李盟;黄进4.近50年来河南省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史佳良;王秀茹;李淑芳;李宁5.近50年陕南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J], 李斌;解建仓;胡彦华;姜仁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西藏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广阔的耕地资源为西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由于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藏的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耕地复种指数是评价耕地资源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西藏的耕地资源状况,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趋势西藏作为中国的高寒地区,其耕地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西藏主要农区的气温和降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对耕地资源的利用和种植的选择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西藏主要农区的耕地复种指数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增幅不大,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2. 影响因素分析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是气候因素,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和土壤水分利用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耕地的复种情况。
其次是土地利用和管理因素,不合理的耕地利用和管理会直接影响到耕地的复种情况,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种植品种选择和市场需求等都对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西藏主要农区的耕地资源进行一定范围的调查和评估,可以发现,西藏的耕地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西藏的农业生产环境优越,具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西藏的政府对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为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西藏的农民种植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为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潜力开发建议为了充分发挥西藏主要农区耕地资源的潜力,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支持。
需要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保证耕地的质量和数量。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促进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拉萨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Lawler Joshua J et al. Projected land -use change
impacts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increase曰(3) The direction of land use change from 1995 to 2005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from 2005 to 2015; the range of
change from 2005 to 2015 is wider, with the center of chang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 of Linzhou, zoom out along
and unused land; (2) There is an obvious mutual conversion phenomenon between grassland and unused land; the amount of
change in building area is not large; large areas of grassland are converted into cultivated land; The water area has b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4, 111 (20) : 7492-
7.
[2]高文龙,苏腾飞,张圣微,杜银龙,雒萌.矿区地物分类
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要 要要以海流兔流域为
1956-2016年拉萨河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32卷第2期2021年4%Voa232No22Ape2,2221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nwai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ngineeWngDOI:10.11745/).imn.1672-643X.505002.131956-2016年拉萨河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蔡俐辰1李志威12,游宇驰1黄草12(0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0;2.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10)摘要:通过分析拉萨河径流量的演变规律和突变情况,开展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成因分析,为拉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1656-2016年的径流和降水数据,利用Mann-KevdO i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法和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统计分析拉萨河径流序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计算降水与人类活动对拉萨河汛期6-2月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
结果表明:1756-2016年拉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其中1725和2005年为径流量突变年份。
以1756-1724年为基准期,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表明1725-2004年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小于54%,而2005-2016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增大至70%以上,即人类活动成为汛期径流量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下游河道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更大,主要原因是新建的直孔和旁多水库调控了下游河段的流量过程。
关键词:径流变化;降水量;人类活动;双累积曲线法;拉萨河中图分类号:TV2n.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777-643X(246))02-0090-07Analysis of renof f changes in Lhast River frem1752tr2012and the factorsCAI Lichen1,LI Zhiwei1'2,YOU Yuchi1,HUANG Cao12(0Schooi of Hydranlih Engineeriiig,ChangsOa dO Science&Tchdfofd,ChangsOa410110,China; 2.A^n Laboratora O Water-Sediment Sciences and Water Disaster Preventiof o"Hunan Province,ChangsOa414114,China) Abstrecr:The variation trend and the aVwpt changes of wnoW in the Lhasa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 the contrin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wnoW were quantitiveiy calculated to pravide statisticui suppoW Or the manan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ea.Based on the wnofl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1956to2212,the vaWation trend and Owpt changes of wnoW were analyzed using Mon-Kendali trend analysis;cumulative anomaty一sliding i test method and donUie-mass cuwe method,as welt as the conO/utOn of precipit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wnoW change from June to SepOmber.The w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st21years,the/0匸)//0vaWadon of the wnoW Vuctua-Od nwOty,and Owpt changes of Hood season runoW occurred ing the years of 1956-1294as the base peWod,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onUie-mass curve method revealed that the pwpoWOn of human activitp conO/utOn to the wnoff from1295to2224was Uss than52%,then it rose up to be more than74%in the peWod of2225-2212,which became the dominatinn inVuencinn Oc-tor of wnoW changes in Oood season with a nreater impact 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ver.This is mainiy Otri/uted to the newiy buiit Zhi/ong Resewoir and Pangduo Resewoir,which repulated the V ow process.Key wo S s:wnoW change;precipitation;human activity;donUie-mass cuwe;Lhasa River收稿日期:2020-09-10;修回日期:2021-2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647204、5197901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9A014;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22J3236)作者简介:蔡俐辰(1998),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及水资源方面研究。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1830年耕地格局重建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地区1830年耕地格局重建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12期2015年12⽉V ol.34,No.12December,2015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地区1830年耕地格局重建王宇坤1,2,3,陶娟平1,2,刘峰贵1,2,3,张镱锂3,4,陈琼1,2(1.青海师范⼤学⽣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2.青藏⾼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0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4.中国科学院青藏⾼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北京100101)摘要:通过收集、整理《铁虎清册》中记录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地区1830年的耕地税收数据,将其换算为现代耕地⾯积,在此基础上运⽤⽹格化模型重建出该区1km×1km 空间分辨率的耕地格局。
结果显⽰:①从耕地数量分析,1830年研究区耕地⾯积约895km 2,其中政府占有耕地39%,贵族占有耕地31%,寺庙占有耕地29%。
②从耕地分布格局分析,研究区内耕地分布较少,只有27.4%的⽹格具有耕地分布,且呈分散分布状态,耕地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及主要⽀流宽阔的河⾕地区。
③从垦殖程度分析,全区垦殖程度较低,其平均垦殖率仅有0.6%,其中垦殖率最⾼的地区是拉萨,平均垦殖率为6.3%;⽇喀则、江孜、乃东、琼结等地垦殖率均达到3%左右;⼯布地区和西部县区垦殖率均在1%以下,耕地垦殖率区域差异明显。
关键词:耕地;空间分布;⽹格化重建;雅鲁藏布江;河⾕地带DOI:10.11821/dlyj2015120131引⾔⼈类活动是引起⼟地利⽤和⼟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之⼀,耕地开垦是⼈类作⽤于⼟地的重要⽅式[1-3]。
历史时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不仅帮助⼈类正确认识历史进程中⼈地关系的实质和⼈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机理,还可以为理解和解释当前的⼟地利⽤状况与预测未来⼟地利⽤变化提供重要参考[4,5],同时也对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区域环境变化(如碳循环、⽓候变化等)有着重要的⽀撑作⽤[6,7]。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该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农业潜力。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的耕地复种指数一直在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征和潜力,下文将对该问题展开分析。
1.气候变化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大部分高原的原型,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西藏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升高、降水量不稳定等方面。
这些气候变化对西藏的耕地复种指数产生了影响,部分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藏地区的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增加。
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部分耕地的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了耕地复种指数的稳定性。
3.生态环境保护为了保护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了大力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大力整治了耕地的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耕地复种指数,但也给当地农民的耕种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 发挥地理优势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条件独特,日照充足、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这些地理优势使得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潜力,其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2. 加强科技支持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缺乏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科学种植技术的支持。
加强科技支持,推广高效的耕种技术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将有助于提高西藏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
3. 注重生态保护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受到破坏,恢复困难。
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证耕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西藏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缺乏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用地,这极大地制约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作者:宋国英刘国一张华国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07期摘要:为进一步挖掘西藏主要农区的生产能力,稳定全区粮食安全大局,开展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的研究。
通过查阅西藏近25年来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以及粮食总产量等统计数据并对其分析得出,1992—2017年间,西藏主要农区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粮食总产量与单产攀升,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均减小;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平均复种指数从1997年的97.26%增加至2017年的102.41%,拉萨市耕地复种指数增加明显。
关键词: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潜力;粮食产量中图分类号: S344.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7-0078-04由于西藏高寒气候环境的特殊性,粮食安全保障一直以来面临着严峻挑战,是国家和当地政府关心的大事[1-3]。
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地区坚持走粮食自给道路,通过多种举措来提高当地粮食生产水平[4]。
而科学提升耕地复种指数、挖掘耕地集约化利用潜力,已成为未来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5-6]。
当前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已成为农业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耕地复种指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播种面积的影响。
张厚瑄等先后分析了我国潜在的多熟种植界限变化对播种面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我国多熟种植界限呈现北移西扩的现象,保持品种和生产力水平不变,我国将出现一熟种植面积大大缩小、两熟或三熟等多熟适宜种植面积明显扩大的现象[7-9]。
但通过分析复种指数变化对播种面积的影响,往往难以准确解析复种指数变化对国家或一个地区粮食产量的作用机制。
金姝兰等对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1市近30年耕地复种指数变化情况过行了研究,并结合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析了耕地复种指数对我国实际粮食产量的影响,得出未来耕地复种指数可挖掘潜力很大[10]。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水体资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一直是气候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总体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覆盖面积和积雪深度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近十年来,这种减少趋势更为明显。
在季节性变化上,冬季积雪覆盖面积最大,春季开始融化,夏季积雪基本消失。
2. 空间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积雪覆盖区域的扩大和缩小。
不同地区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存在差异。
总体上,高原南部的积雪量较大,而北部则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气候变暖,一些原本无积雪的地区也开始出现积雪现象。
三、大气环流因子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重要因素。
近50年来,大气环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西风带的强弱和移动对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当西风带较强时,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增加,积雪覆盖面积扩大;反之,当西风带较弱时,降雪量减少,积雪覆盖面积缩小。
2. 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气候特征。
季风的强弱和活动范围对青藏高原的降雪和积雪也有重要影响。
季风较强时,降雪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此外,季风活动还会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进而影响积雪的融化和分布。
四、结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密切。
大气环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积雪覆盖面积和深度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拉萨河流域水循环要素演变趋势分析
" $ /34<-0
& ! , . * + ( !+ & . ) #
+ .
(’)
其中 # = . = + = " 。当 " ; & 时, 表示上升趋势; 当 表示下降趋势。 " = & 时,
"
降水、 气温及蒸发量变化趋势
采用 /12 秩次相关检验法、 线性回归分析法对
拉萨站 #$..—%&&$ 年年降水量、 年平均气温、 年蒸发 皿观测量系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 图 # * !。
[# !] ! 特殊的演变规律 , 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 !
G 概述
拉萨河流域位于北纬 !9]8!^ _ 8#]!"^ 和东经 94] 流域面积 8!"9: ‘A , 约占雅鲁藏布 4:^ _ 98]8:^之间, 江流域面积的 #8O:a , 其中冰川面积 Q4! ‘A! 。拉萨 河流域的北面和东面与怒江流域相邻, 东面为雅鲁 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和尼洋河流域, 南面为雅鲁藏
$%&’%(’)* (&+*, )- .%(+& /0/1+ -%/()&2 ’* 34%2% 5’6+& 7%2’*
38)948*’:%# ,;<=> ?’%*@A8*! ,BC B’*D@0’! (# ! "#$%&# ’( )*+$’,’-* &.+ /&0%$ 1%2’#$3% ’( 04% 567%0 8#0’.’9’#2 1%-6’. ,:4&2& ,"L4444,;46.& ; ! ! ;’,,%-% ’( )*+$’,’-* &.+ /&0%$ 1%2’#$3%2 ,)’4&6 <.6=%$260* ,>&.?6.- !#449",;46.& ) <E2(&%/(:+IJ &%7G@RJSA T6S=6R=%7 RSJ7K %U RIJ F6RJS EVE&J U6ER%S> =7 RIJ WI6>6 -=TJS X6>=7 F6> 676&VCJK B>=7G RJEI7=HBJ> =7E&BK=7G RIJ M677@NJ7K6&& RJ>R 67K &=7J6S SJGSJ>>=%7 676&V>=> ’ +IJ SJ>B&R> >I%F RIJ U%&&%F=7G:+IJ 677B6& 6TJS6GJ RJAYJS6RBSJ 6R WI6>6 ZVKS%&%G=E6& .R6R=%7 YSJ>J7RJK 67 =7ESJ6>=7G RSJ7K =7 GJ7JS6& F=RI 6 S6RJ %U 4O88P YJS RJ7 VJ6S>, 67K RI=> =7ESJ6>=7G RSJ7K F6> >=G7=U=E67R ’ +IJ 677B6& JT6Y%S6R=%7 E6Y6E=RV 6R WI6>6 ZVKS%&%G=E6& .R6R=%7 YSJ>J7RJK 67 =7ESJ6>=7G RSJ7K,FI=EI F6> 7%R >=G7=U=E67R ’ +IJ &%7G@RJSA EI67GJ RSJ7K %U RIJ 677B6& YSJE=Y=R6R=%7 F6> 7%R %[T=%B> 6R RIJ >R6R=%7 ’ +IJ 677B6& SB7%UU T%&BAJ >I%FJK 67 =7ESJ6>=7G RSJ7K =7 GJ7JS6& 6R RIJ >R6R=%7,[BR RI=> =7ESJ6>=7G RSJ7K F6> 7%R >=G7=U=E67R ’ +IJSJ I6TJ [JJ7 UJF 7%SA6& VJ6S> %U SB7%UU 67K A67V FJR VJ6S> 6R RIJ >R6R=%7 >=7EJ RIJ VJ6S !444,67K RIJSJ FJSJ KS6A6R=E EI67GJ> [JRFJJ7 RIJ FJR VJ6S> 67K KSV VJ6S> ’ +IJ EI67GJ RSJ7K %U RIJ R=AJ >JS=J> %U RIJ 7%7@B7=U%SA=RV E%JUU=E=J7R %U RIJ =7RS6@677B6& SB7%UU K=>RS=[BR=%7 6R WI6>6 ZVKS%&%G=E6& .R6R=%7 F6> 7%R >=G7=U=E67R,67K RIJ =7RJS@677B6& EI67GJ %U RIJ YS%Y%SR=%7 %U RIJ YSJE=Y=R6R=%7 US%A 5B&V R% .JYRJA[JS R% RIJ R%R6& YSJE=Y=R6R=%7 %TJS 6 FI%&J VJ6S F6> 7%R %[T=%B> ’ F+0 .)&,2:E&=A6RJ EI67GJ;\=7GI6=@+=[JR 2&6RJ6B;F6RJS EVE&J;6=S RJAYJS6RBSJ,YSJE=Y=R6R=%7,JT6Y%S6R=%7;SB7%UU 布江干流流域, 西面和西北面以念青唐古拉山脉为 界, 与藏北高原毗连。青藏高原因其高海拔、 地表物 理性质复杂等特点, 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其自身
1960—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河流的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
1960—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河流的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张梦娇;南熠;吴永祥;丁昱凯;徐梦珍;田富强【期刊名称】《水科学进展》【年(卷),期】2024(35)2【摘要】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地区用水具有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的径流和输沙量已发生显著变化。
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五大河流源区,利用站点实测数据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1960—2020年间(近60 a)径流和泥沙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主要结论为:①近60 a来,长江和怒江流域的年径流显著上升,其余流域变化不显著,径流变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在2006年左右存在突变点,大部分站点的年径流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均呈上升趋势;年输沙量方面,长江流域呈不显著上升,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流域均呈不显著下降,年际变化趋势与径流变化总体一致,但变异性更大。
②对于60 a尺度的季节径流,上游站点冬、春季径流均呈增加趋势,所有站点夏、秋季径流的变化趋势与年径流总体一致,且夏季径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北增南减”的特征。
③澜沧江下游的水电梯级开发已经对下游天然径流过程产生干扰,主要表现为径流年内分布的突变,季节差异显著减小,趋于均匀化。
以上结论深化了对青藏高原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的认识,可为开展径流趋势预估和水资源规划等提供科学参考。
【总页数】15页(P298-312)【作者】张梦娇;南熠;吴永祥;丁昱凯;徐梦珍;田富强【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清华大学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信息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2【相关文献】1.伊春地区主要河流泥沙变化特征分析2.60年来黑河流域东部子水系中上游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特征分析3.祖厉河流域降雨径流泥沙变化特征研究4.鄱阳湖五河流域入湖径流泥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之“第三极”,以其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及对全球气候的重大影响,成为了众多气候学者研究的热点区域。
其中,积雪变化作为该区域重要的气候指标之一,不仅影响着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也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本文将重点探讨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日数呈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整体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青藏高原的积雪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
尤其是在冬季,这种减少趋势更为明显。
同时,春季和夏季的积雪变化也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积雪消融速度加快,导致积雪量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高原的迎风坡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如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地,积雪量较大。
而背风坡和低海拔地区,如藏南谷地等,积雪量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这种空间分布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三、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大气环流因子及其与积雪变化的关系:1. 西风带: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当西风带加强时,会带来更多的水汽和能量输入,从而增加青藏高原的降雪量。
相反,西风带减弱时,降雪量也会相应减少。
2. 印度季风:印度季风对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积雪有重要影响。
季风强弱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降水和气温,从而影响积雪的生成和消融。
3. 大气环流型态:不同的气候型态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也会对青藏高原的积雪产生影响。
这些气候型态会改变大气环流的模式,从而影响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和能量分布。
四、结论综上所述,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这些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密切相关,尤其是西风带、印度季风和大气环流型态等。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西藏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西藏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耕地复种指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耕地的利用程度和生产潜力。
本文将从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西藏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阿里地区阿里地区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之一,也是西藏高原农业的重要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阿里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下,阿里地区农民逐渐意识到了耕地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耕地的管理和保护力度。
阿里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得以提升,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林芝地区林芝地区地处西藏东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西藏的传统农业区,也是西藏的小麦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林芝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一条高产、高效、高质的发展道路。
耕地复种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反映了林芝地区农业生产的持续向好发展态势。
1. 耕地管理耕地管理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西藏主要农区应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对耕地的利用效率,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2. 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西藏主要农区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反映了西藏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态势。
西藏主要农区的耕地复种指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耕地管理、农业技术、农业产业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为西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希望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能够加大对西藏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西藏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西藏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边疆、革命老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畜牧业和草原经济为主的地区。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增加,农业生产逐步得到重视与发展,农民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稳定重建和扶贫开发的大背景下,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和潜力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主要探讨西藏主要农区耕地的复种指数变化特征和潜力。
首先,对西藏不同地区及高度、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年限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了解耕地面积、种植作物、种植结构和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调查表明,农耕地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仍远远低于其他省份。
仅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藏山南、林芝、昌都等地。
与此同时,由于地形、气候及土壤等因素,农业生产仅适合种植一些特定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主要种植作物包括青稞、大麦、玉米、豆类、蔬菜等,其中粮食作物面积占比较大。
种植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青稞面积逐年下降,而大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较快。
此外,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改善,以精细化管理、生态化布局等为主要手段来提高单元面积的农作物产量。
其次,分析了当前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特征。
复种指数是耕地重复种植次数的反映,也是农业耕作轮作的重要指标。
当前,西藏地区耕地复种指数较低,普遍在1.5次左右,未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导致耕地产出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推广绿色、生态、循环、低碳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模式,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通过循环利用耕地,保持农耕地的生产力,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最后,提出了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的潜力分析。
在研究把握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耕地复种指数提高趋势进行了预测。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的潜力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按照不同的地段、地貌、海拔和气候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实现耕地的适宜性和高效性;二是要加强保护土壤、水土保持和海拔退耕等方面的措施,提高耕地面积、质量和产量;三是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的技术,节约水资源,保持农作物的小规模、多样化,实现耕地的节约性和稳定性。
省实验中学2012届高三考前热身训练(文综)汇总
省实验中学2012届高三考前热身训练文科综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 下列地理过程属于风化作用的是:A. 植物根系撑大岩石裂隙B.潮湿地区水滴石穿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D.暴雨冲刷形成冲沟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众多,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区冰湖面积、数量都呈现相应变化。
下图为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高度带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
回答2~3题。
2. 近30年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A •总体呈萎缩态势B.各海拔区都呈扩张态势C .海拔5200米附近冰湖最多D.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明显3. 近30年造成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如上图态势的主要原因是:A •气温上升B.冰川扩大C.过度引水灌溉D.降水减少4. 下列自然地理要素中,不具备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A. 植被B.岩石C.气候D. 土壤5. 下图为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
判断对该镇服装产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4面积(km 2海拔(m2A •生产服务与社会服务较为完备B.产品生产附加值高,企业利润丰厚C •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过程分散D.原材料、设备和产品市场均在海外6. 读北美飓风艾琳”影响时的地面天气系统图。
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地目前被单一冷空气控制,天气晴朗干燥B. 受此飓风影响整个五大湖区都处在阴雨天气控制下C. C地风向为偏北风D. B地由于地势低平,受此天气系统影响可能引发洪涝灾害读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回答7~8题。
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7. 图中反映出中国A. 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B. 人口增长速度减缓C.乡村人口数量减少D.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8.东部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A. 人口数量先减后增B. 人口增长为三低”模式C.人口密度持续增大D.人口迁移受生态环境影响•读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判断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10. 下图中箭头表示洋流,①、②分别表示在该海域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洋流②反映出该海域冬季洋流流向B .洋流③①的性质都是寒流C .洋流③为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的洋流D .洋流④使沿岸地区形成了温带荒漠11.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西藏是全国的重点生态保护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城市化发展,西藏的生态环境、气候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也导致了西藏主要农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发生了变化。
那么,本文针对西藏主要农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进行分析,并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耕地复种指数的概念。
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年均作物播种年限与标准年限的比值。
根据国家标准,一般要求耕地复种指数达到0.9以上才能保证农田的充分利用。
因此,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农田利用率的变化。
一、耕地复种指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拉萨市、昌都市和山南市三个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拉萨市下降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0.83下降到2019年的0.75,下降了0.08。
二、耕地复种指数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程度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例如,在拉萨市和林芝市这两个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下降较为明显,而在日喀则市、那曲市两个地区,尽管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三、耕地复种指数与农业生产能力存在相关性。
耕地复种指数与农业生产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耕地复种指数越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就越高。
因此,耕地复种指数的下降也直接影响到了西藏主要农区的农业生产能力。
对于以上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提高西藏主要农区的耕地复种指数: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机化生产重点区,推广适宜当地的高效节水灌溉和农机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
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稳定性,保障耕地的持久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拉萨市区周边自然土壤主要养分空间变化特征与植被类型分布关系研究
拉萨河谷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流域,N29°37′~29°40′,E91°5′~91°9′,山高坡陡,沟谷纵横,为典型的半干旱河谷地带,区域范围内河谷较宽、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扇、河谷盆地和山地等,海拔范围3,666m ~3,760m 。
该区域地处喜马拉雅山北侧,全年晴朗天气较多,区内气候较为温暖、干燥,年平均气温为7.4℃,平均相对湿度为30%~50%,全年日照时数在3,000h 以上[1]。
1材料与方法1.1土壤样品的采集从西向东依次选取曲水县、南山公园、色拉寺、纳金山以及林周县5个地点进行采集。
按照垂直高程变化梯度每100m 设置1个采样点[2],根据梅花桩采样法采集相应土壤,共采集28份土壤样品,分别测定拉萨市区周边自然土壤主要养分空间变化特征与植被类型分布关系研究次仁邹珊赵茜茜戚琪何惜雨索朗曲珍孙永明(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收稿日期:2019-08-01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训练计划项目(201810694005).第一作者简介:次仁,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及土地利用。
摘要为了揭示拉萨市区周边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于2018年秋季,在拉萨市区周边设立了5个采样区,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 设置一个样点采集土层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并与植被类型生长差异的对比。
结果显示:拉萨市区周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远低于东部森林土壤;土壤铵态氮含量相对稳定,并且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有效磷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低于森林土壤钾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相关。
由此可见,拉萨周边造林困难以及土壤肥力较低可能是影响成林规模的重要因素,可根据此实施一定的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关键词土壤;主要养分;空间特征;拉萨DOI:10.16249/ki.2096-4617.2019.03.001中图分类号S1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17(2019)03-001-008不同样点土壤中的氮、磷、钾以及有机质的含量,同时采集林芝市森林土壤样本与之进行对比。
西藏地区干旱指标的时空演变
JIN Jianxin1,ZHANG Na2,GUI Linguo1
(1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Yinchuan 750002,China;2.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of Ningxia,Yinchuan 750021,China)
第 26 卷 第 5 期 2019 年 10 月
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西藏地区干旱指标的时空演变
Vol.26,No.5 Oct.,2019
金建新1,张 娜2,桂林国1
(1.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银川 750002;2.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银川 750021)
摘 要:为明确西藏自治区干旱情况的时空变化特征,了解该地区 气 候 变 化 规 律,为 该 地 区 水 资 源 的 优 化 配 置 特 别 是 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以西藏自治区为研 究 对 象,根 据 37 个 气 象 站 点 从 1981—2012 年 的 逐 日 气 象 观 测 资料 ,对西藏32a的 UNEP 干旱指数、降水、降水集中指数 PCI进行了时 空 变 化 规 律 研 究。 结 果 表 明:干 旱 程 度 随 时 间推移递减 ,UNEP 干旱指数从西到东逐渐增大,整 个 区 域 从 西 到 东 依 次 由 特 干 旱 气 候 区 向 湿 润 半 湿 润 及 湿 润 气 候 区过渡。降水量从西部地区到东南部地区逐渐增大,年 均 降 水 量 从 68.8 mm 增 大 到 700 mm。西 藏 地 区 年 内 降 水 量 的季度集中性从东南到西北地区越来越高。研究为西藏自治区大范围的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灌溉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干旱;西藏;UNEP 干旱指数;降水;降水集中指数(PCI);时空变化 中 图 分 类 号 :P343.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5-3409(2019)05-0377-04 DOI:10.13869/ki.rswc.2019.05.05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耕地扩张不断向更高海拔和更大坡度的范围推进,其中 4 000~4 200 m 海拔高度和 5°~10°
坡度范围的耕地净增加量最多。
关 键 词:耕地;地形因子;拉萨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4)04-0623-10
DOI:10.11849/zrzyxb.2014.04.007
摘要:利用 4 期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 1976—2011 年西藏拉萨河流域耕地时空变化趋势。结
果表明:①近 35 a 拉萨河流域耕地从 5.63×104 hm2增加到 6.56×104 hm2,占流域总面积比例从
1.71%上升到 2.00%。其中,1976—1988 年为缓慢增长期,年增长率为 0.09%,1988—2006 年
表 1 拉萨河流域耕地转移情况
Table 1 Conversions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Lhasa River Basin from 1976 to 2011
(hm2)
主要地类转换
1976—1988 年
1988—2006 年
2006—2011 年
草地→耕地 耕地→建设用地
耕地变化速度即耕地动态度,是某时间段内耕地变化的剧烈程度,而单一土地利用
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一研究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因
此,对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可以利用该模型 (以县为研究单元)。公式表达[15]为:
K
=
Ub - Ua Ua
×
1 T
×
100%
(1)
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单元内研究期初以及期末耕地资源的数量, T 为研究时段长, K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 4 期卫星遥感影像 (1976 年 MSS 影像、1988 和 2011 年 Landsat TM 影像以
图 1 研究区示意图
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4期
摆万奇 等: 近 35 a 西藏拉萨河流域耕地时空变化趋势
625
为 T 时段内耕地的动态度即耕地变化率。K>0, 说明区域耕地正向变化, 总体增加;K<0,
说明区域耕地负向变化,总体减少,它的绝对值越大反映耕地变化速度越快。利用动态
度模型分析耕地的时空变化,可以真实地反映区域耕地变化的剧烈程度[16-17],并且说明耕
地在研究期间呈现的增减趋势。
(2) 耕地资源地域分布模型
为快速增长期,年增长率为 0.59%,2006—2011 年为急速增长期,年增长率达 0.86%。耕地
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耕地减少则主要源于建设用地扩张。②耕地聚集度从下游到上游不断减
少,其中拉萨市耕地聚集度最高但下降最快。耕地空间变化表现为中游以耕地增加为主,下
游以耕地减少为主。中游的墨竹工卡县具有最高的耕地相对变化率,因而区域差异度最大。
1 研究区概况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域范围 90°05′~93°20′E,29°20′~31°15′N, 面积 3.29×104 km2,约占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的 13.5%。年平均气温-1.5~7.8 ℃,年降水
收稿日期:2013-02-07;修订日期:2013-05-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17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3BAC04B01)。 第一作者简介:摆万奇 (1963- ),男,河南南阳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 究。E-mail: baiwq@
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1-2]。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 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区域发展的关键[3-6]。青藏高原受高寒和复杂地理环境的 限制,耕地资源相对稀少[7],仅占整个高原土地总面积的 0.4%左右[8],但其对社会经济的 发展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人均 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目前 有关青藏高原耕地资源变化的研究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仅有少数的关于耕地的分 析[9-10]。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形因子如高程、坡度、坡向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 分布具有不同的影响[11],结合地形因子的分析对深入研究耕地时空变化有重要作用。本 文以西藏核心农业区的拉萨河流域为对象,通过对近 35 a 来耕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 及其随地形因子的变化分析,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从而为区域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提 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基础。
所占比重/% 1.71 1.73 1.91 2.00
624
自然资源学报
29 卷
量 340~700 mm,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农区以半干旱、半湿润为主,干湿季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夜雨率高。流域地貌由高山深谷相间组合,地势自北向东南倾斜。 根 据 流 域 地 貌 形 态 和 组 合 特 点 , 结 合 30 m 分 辨 率 的 高 精 度 数 字 高 程 模 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和行政区划界线,可将拉萨河流域分为 3 个类型区:嘉黎河源 区 (简称河源区)、西北部羊八井—当雄盆地地貌区 (简称当雄盆地区)、拉萨河谷区 (简 称河谷区)。河源区和当雄盆地区属于牧区,而拉萨河谷区属于半农半牧区,其范围包括 拉萨河下游的拉萨城关区、堆龙德庆县、达孜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和林周县[12] (图1)。
合,并以 2006 年的遥感影像为基准进行几何校正,在 ArcGIS 9.3 软件平台的基础上,参
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土地利用分类,在 GoogleEarth 影像辅助下进行目
视解译并数字化,判读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并建立拓扑关系,最终获取土地利用分类数
据。30 m 分辨率 DEM 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Geospatial Data Cloud)(http://www.
)。
2.2 研究方法
拉萨河流域耕地数量变化分析采用变化动态度模型;耕地区域变化分析采用区位指
数和区域差异度两个模型。此外,利用 ArcGIS 9.3 的空间变化分析模块,提取区域耕地
数据,结合区域高程及坡度数据,通过图层叠加,生成动态变化图,以县为单位进行统
计分析[14]。
(1) 耕地数量变化模型
耕地区域差异度是说明研究区内子区域的耕地相对于整个研究区内的耕地的变化程 度,是一个相对的数值,是在耕地变化动态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地数量变化 3.1.1 耕地转移
根据 2011 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以草地为主,占总面积的 66.44%;其次是未利用地,占总面积的 24.16%;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仅占土地总面积的 2.00%。对 4 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类转移矩阵分析[21],结果表明,耕地增加主要来源于 草地,而耕地减少则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扩张。其中,1976—1988 年耕地变化相对较 少,草地转换为耕地的面积为 448.01 hm2,而用于建设用地的耕地面积为 4.68 hm2; 1988—2006 年 耕 地 转 移 变 化 较 为 迅 速 , 有 4 885.65 hm2 的 草 地 转 化 为 耕 地 , 同 时 有 197.63 hm2 的耕地用作建设用地;到 2006—2011 年期间,耕地转换进一步加剧,有 5 598.01 hm2的草地变为耕地,而 2 447.59 hm2的耕地则转为建设用地 (表 1)。
及 2006 年 CBERS 影像) 获取耕地面积等数据指标。其中,1976、1988 和 2006 年数据是
本研究小组已有解译成果。2011 年的遥感影像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网站
(/),采用 5、4、3 波段假彩色合成,利用 ENVI 4.8 对影像进行融
448.01 4.68
4 885.65 197.63
5 598.01 2 447.59
3.1.2 耕地变化过程与动态度 1976—2011 年拉萨河流域耕地变化总体呈现加速增长趋势,面积从 5.63×104 hm2增
加到 6.56×104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 1.71%上升到 2.00%。变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 (1976—1988 年) 是缓慢增长期,耕地的年变化量和年变化率相对较小, 分别为 50.66 hm2和 0.09%;第二阶段 (1988—2006 年) 是快速增长期,耕地的年变化量 和年变化率分别为 335.08 hm2和 0.59%;第三阶段 (2006—2011 年) 是急速增长期,耕地 年变化量和年变化率达到 543.73 hm2和 0.86% (表 2)。
数,Si为第 i 个子区域的土地总面积。若 Q>1,表示该子区域耕地的区位指数高于整个流
域平均值;若 Q<1,表示该子区域耕地的区位指数低于整个流域平均值。
(3) 耕地区域差异模型
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不同,耕地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
度表示某一单元的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与整个区域的某一土地利用
耕地资源分布状况用耕地资源的区位指数来表示。耕地资源区位指数是指某一研究
单元的耕地资源相对于整个研究区域耕地资源的聚集程度[18],文中以县为研究单元。公
式表达为:
Qi =
n
Di Si
n
∑ ∑ Di
Si
i=1
i=1
(2)
式中:Qi为第 i 个子区域耕地资源的区位指数,Di为第 i 个子区域的耕地面积,n 为子区域
拉萨河流域有宜农土地约 6.5×104 hm2,占全流域土地面积的 2.00%,均分布于河谷地 区,主要集中在拉萨河下游宽谷区。这部分土地地势较为平坦,地块连片,便于耕作和 灌溉。根据宜农土地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可以分为两部分:① 海拔 3 600~3 900 m 之 间,包括曲水、城关、堆龙德庆、达孜、墨竹工卡的宽阔谷地,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 麦 (冬小麦)、土豆、油菜、豌豆、蚕豆等,以中晚熟品种为宜;② 海拔 4 000~4 300 m 之间 (局部达到 4 500 m),包括林周北部、墨竹工卡东北部、以及各县支谷海拔较高的 地段,农作物主要有青稞、春麦、油菜、豌豆、土豆等,以中早熟品种为宜。区域农作 物种植混作以青稞与豌豆混播为最多,青稞与油菜、豌豆三种作物混播也很常见。无论 休闲轮作还是作物轮作,均有豆科作物或豆类饲料作物以及半养地作物油菜轮换[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