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合集下载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摘要】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较为普遍的现象,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引入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这一干预方式,探讨了其在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通过帮助个体重构消极思维,培养正向思考方式,提升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从而有效减轻社交焦虑。

实践中,可以结合心理咨询、个人辅导等形式进行此训练,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社交适应能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训练方式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为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社交焦虑、大学生、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干预、定义与表现、现状、作用、应用方法、研究展望、实践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交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交压力,导致社交焦虑问题日益突出。

社交焦虑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希望通过实证研究能够为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干预方法和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社交焦虑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交焦虑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如何有效干预和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是一个人际交往频繁、社会压力较大的环境,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会面临各种社交问题和挑战。

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个体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担忧和恐惧,往往伴随着自卑、紧张等负面情绪。

社恐的人怎么做自我介绍

社恐的人怎么做自我介绍

社恐的人怎么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面对陌生人进行自我介绍可能会感到不适和焦虑。

然而,通过一些积极的心理准备和训练,社恐患者也可以有信心和能力进行自我介绍。

以下是一个超过1200字的自我介绍范例,可以供社恐患者参考: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XXX。

首先,请允许我由衷的感谢公司给予我这个机会来介绍自己。

起初,我必须坦率地说我对社交活动还是有些紧张和不习惯的,但我在努力克服这种社交恐惧症,希望通过今天的自我介绍能更好地融入团队,与大家共同成长和发展。

我认为,作为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我需要更多的了解自己,以及如何应对和控制我的焦虑感。

我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调节,希望能够逐渐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

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我拥有优秀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习经验。

我毕业于大学,专业是XXX。

在校期间,我努力学习各门课程,尤其是XXX,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实践活动,如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等,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我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公司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项目,承担了工作任务。

起初,我对那个项目感到非常不安,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我感到自己难以适应。

但通过与同事们的交流和相互配合,我渐渐发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也逐渐克服了内心的社交恐惧。

在这个项目中,我主动承担起一些工作任务,并把它们完成得非常出色,得到了项目负责人的称赞和认可。

在与工作伙伴的合作中,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每个人的协同合作和积极贡献。

因此,我积极主动地把握每一个机会,主动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且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这些努力,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团队的需求,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摘要】社交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社交关系及生活质量。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通过改变负性反刍思维,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和社交技能。

本文旨在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

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和实施步骤,发现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显著降低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提升了其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该训练方法的机制及长期效果。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明显的有效性,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关键词】社交焦虑、大学生、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干预、研究、社交、思维、训练、方法、实施、实验、结果、分析、有效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过度担心、恐惧和自我怀疑,导致其避开社交场景或在社交中感到不适的一种心理障碍。

社交焦虑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突出现象,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表现、人际交往和生活质量。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程度也在逐渐加剧。

现代社交焦虑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社交压力的增加、自我意识的过度、自我评价的不确定性等。

大学生作为成长阶段的关键群体,社交焦虑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如何有效干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和应对策略,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干预方式。

通过分析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入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社交焦虑干预中的应用情况,旨在验证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在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中的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社交场合的压力,提升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1.3 研究意义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出现不安、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社交交往和生活。

社会交往中的社交焦虑心理分析

社会交往中的社交焦虑心理分析

社会交往中的社交焦虑心理分析概述: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许多人在面对社交场合时会感到不安和紧张。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焦虑的心理原因以及其对个体社会交往的影响。

一、社交焦虑的定义和症状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出现过度紧张、担心他人评价和自我负面评价的心理状态。

常见的症状包括心跳加速、出汗、呼吸急促、思维紊乱等。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个体回避社交场合,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二、社交焦虑的心理原因1. 自我评价焦虑:社交焦虑者常常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他们担心自己的言行会被他人批评或嘲笑,因此在社交互动中感到紧张和不安。

2. 社会比较焦虑:社交焦虑者倾向于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自己的表现感到不满意。

他们常常将他人看作标准,对自己的能力和魅力产生怀疑,从而加剧焦虑情绪。

3. 过度思考:社交焦虑者倾向于过度思考社交互动中的各种可能情况和后果。

他们担心自己会说错话、做出尴尬的举动,因此在社交场合中变得紧张和拘谨。

三、社交焦虑对个体社会交往的影响1. 社交回避:社交焦虑者往往会回避社交场合,尤其是与陌生人的互动。

他们可能选择独处或与熟悉的人交往,以避免面对社交焦虑带来的不适和压力。

2. 自我限制:社交焦虑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产生怀疑,因此在社交互动中表现保守。

他们可能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而错失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3. 负面情绪:社交焦虑者在社交互动中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负面情绪,如自卑、沮丧和焦虑。

这些情绪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情感健康。

结论: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心理原因主要包括自我评价焦虑、社会比较焦虑和过度思考。

社交焦虑对个体社会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社交回避、自我限制和负面情绪。

针对社交焦虑,个体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和支持性社交训练等方法来缓解焦虑情绪,提升社交能力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交往。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困扰。

而针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本文将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作用,希望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严重性社交焦虑症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主要是因为害怕在社交场合中出现尴尬或者被人评价为不合群。

在一个人需要与他人打交道的社交环境中,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无法表现出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这种情况对大学生来说尤为严重,因为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交能力的培养对以后的学业和就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日常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的概念和原理积极反刍思维训练(Positive Rumination)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

它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提高患者对积极事件的反刍和思考来改变他们的认知和情绪状态。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改变他们的思考方式,重塑他们对社交场合的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抗压能力,从而减轻他们的社交焦虑症状。

现有研究表明,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在改善抑郁、焦虑和压力等心理问题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通过培养患者对积极事件的关注和反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认知模式,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减轻社交焦虑的效果。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

通过加强对积极事件的反刍和思考,大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对待社交场合,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避免消极的心理预期。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还能够帮助大学生重塑他们的社交认知模式,改变他们对社交场合的认知方式,减少社交环境中的负性情绪和思考方式,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和社交适应能力。

解决中学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管理方法

解决中学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管理方法

识别社交焦虑的症状
过度紧张: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焦虑、恐惧 回避行为:避免参加社交活动,避免与人接触 自我否定: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无法应对社交场合 身体反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颤抖等生理反应
分析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
家庭因素:父母过度保护、家 庭关系紧张等个人因素:性格内向、自卑等
05
评估管理效果
记录进展情况,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
制定评估计划: 明确评估目标、 方法、时间等
记录进展情况: 记录学生社交 焦虑的变化情

定期检查目标 完成情况:定 期检查学生社 交焦虑管理目 标的完成情况
分析评估结果: 分析评估结果, 找出存在的问 题和改进措施
调整管理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 调整管理策略, 提高管理效果
保证充足的睡眠, 有助于缓解焦虑 情绪
饮食均衡,多吃 蔬菜水果,少吃 高糖高脂肪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 力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紧张情绪
深呼吸:通过深 呼吸,可以缓解 紧张情绪,放松 身心
冥想:通过冥想, 可以放松身心, 提高注意力和专 注力
瑜伽:通过瑜伽, 可以放松身心, 提高身体柔韧性 和平衡性
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 免焦虑情绪的积累。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情 绪。
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压能力,避 免焦虑情绪的积累。
THANK YOU
汇报人:
设计策略:积极的自我对话、适当的身体语言、有效的沟通 技巧
适当的身体语言:通过适当 的身体语言,传达积极的情 绪和态度,增强沟通效果。
有效的沟通技巧:通过有效 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效率,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其核心理论是将客观个体与主观个体之间的观念切换。

它旨在培养个体对事物的积极评价,促使个体形成乐观、积极的认知方式。

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中,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被用来改变大学生对自身社交能力和他人评价的消极观念,从而减轻焦虑和增强社交能力。

具体而言,积极反刍思维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知技巧训练。

通过教授认知技巧,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社交场合的焦虑主要是由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关注和恐惧所引起的。

通过认知重构、改变消极自我评价等技巧,帮助大学生理解自己的社交焦虑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第二,自我确认训练。

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积极特质和价值的认同和接受。

通过训练大学生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行正面评价,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模拟实践训练。

通过模拟社交场景的训练,使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交压力。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大学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练习社交技巧,增加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第四,社交支持网络的建立。

鼓励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交支持和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等方式,使大学生逐步融入社交网络,增加社交经历和自信心。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社交焦虑,提高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干预过程中要注重长期效果和个体差异,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训练。

家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等社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可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社交发展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与干预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与干预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与干预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人们社交方式的多元化,社交焦虑症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其中大学生属于高发群体。

社交焦虑症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个体对于社交的不良经历和担忧,产生了持续的、至少达到6个月以上的强烈恐惧和压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交焦虑症的经验可在学术交流、聚会、相亲等平常的社交场合中产生。

如何促进大学生克服社交焦虑症,不仅是促进个体自身成长的问题,也是一项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特征,并提出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策略。

一、社交焦虑症的认知特征1. “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相差过大”社交焦虑症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无法在社交场合中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同,虽然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但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看法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内在强大,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认知。

因此,干预社交焦虑症的一个首要步骤就是帮助患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 “过度担忧他人的反应”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被别人指出缺点是社交焦虑症患者经常出现的现象。

这些担忧,常常是过度的,带有一定的偏见性和主观性,这种担忧反而限制了患者的社交能力和交友范围。

因此,干预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帮助患者学会应对任何可能的反应和拒绝,调整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和预期。

3. “思维和情绪量化”社交焦虑症患者对于自身的思维和情绪常常过分量化,以至于在社交场合中,这些因素会成为自己交际效果的限制因素。

正如一些研究所指出的,社交焦虑者往往会过分关注负面情绪和微小的社交信息,将这些信息扩大到自己的整个社交体验中,以至于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过分严厉地评价。

因此干预策略之一便是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情绪和认知,避免过分负面化自己的情绪和思维。

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策略1.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是干预社交焦虑的一种常见策略。

通过训练,患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自我认知模式,并学会开发自己的自我评价系统。

认知训练的核心目标是消除社交焦虑者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过分负面评价,促进他们对自己及他人更为客观的认识。

完美主义心理社交焦虑的因素及缓解策略

完美主义心理社交焦虑的因素及缓解策略

完美主义心理社交焦虑的因素及缓解策略摘要:在现代社会中,社交焦虑已成为许多人的心理困扰。

而完美主义心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交焦虑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心理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并提供一些缓解策略,最后从个人、高校和家庭三个层面给出相关建议,以改善完美主义心理带来的社交焦虑。

关键词:完美主义心理;社交焦虑;心理困扰一、完美主义心理的定义(一)完美主义心理的特征和表现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特征,它包含着强迫追求完美和高标准的倾向。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别人抱有过高的期望,他们相信只有完美才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会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断努力。

然而,完美主义的心理特征常常会导致社交焦虑。

完美主义者通常会对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有过高的要求。

他们总是感到自己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因此会感到沮丧和失望。

对于别人的表现,他们也会要求别人达到他们的标准,并且对别人的错误和不完美持有苛刻的态度。

这种过高的要求和苛刻的态度使得完美主义者在社交中感到压力和焦虑。

另外,完美主义者常常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依赖外界的认可和赞扬。

他们认为只有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认可,才能证明自己是成功的。

因此,他们非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批评。

这种依赖性和担心导致他们在社交中表现出焦虑和自卑的情绪。

完美主义者还会经常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表现产生负面的评价。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会犯错误或者出丑。

他们会过度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对自己的社交技巧和能力持有怀疑的态度。

这种自我怀疑和对自己的过分要求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紧张和不自信。

总之,完美主义心理的特征和表现包括对自己和别人的过高要求、依赖外界认可、自我怀疑和对社交能力的不自信。

缓解完美主义心理社交焦虑的策略包括调整标准与要求、减少对外界认可的依赖、培养自我肯定和自信心,以及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二)完美主义心理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完美主义心理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及干预研究》

《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及干预研究》

《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及干预研究》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出现的紧张、恐惧和不安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交焦虑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给心理健康带来了隐患。

因此,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 一、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现状分析### 1.1 社交焦虑问题的普遍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就业等多重压力,社交焦虑问题在这一群体中尤为突出。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超过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情况,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

### 1.2 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社交经验等。

家庭教育方式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产生。

### 1.3 衍生问题社交焦虑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解决,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自闭症等,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 二、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表现### 2.1 社交回避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往往会避开人群,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出现逃课、逃避社交场合的情况。

### 2.2 沟通困难在与他人交流时,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常常感到紧张不安,担心自己的言行会被他人嘲笑或否定,因此表达能力受到限制。

### 2.3 自我否定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外貌、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缺乏自信心,从而影响到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干预研究### 3.1 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解决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学会有效的调节方法。

### 3.2 社交训练针对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社交训练,帮助他们逐渐适应社交场合,提升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 3.3 心理疏导大学生在面对社交焦虑问题时,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释放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面对社交挑战。

社交恐惧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干预措施研究

社交恐惧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干预措施研究

社交恐惧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干预措施研究社交恐惧,即因为担心在社交场合中受到评价或者批评而引发的严重的焦虑和恐惧。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群中的心理障碍,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交恐惧对个体的影响和干预措施的研究方案两个方面讨论社交恐惧的相关问题。

一、社交恐惧对个体的影响1.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社交恐惧常常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使其因为害怕与他人发生交往而错过了很多有益的社交机会。

这一方面使得个体的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小,从而加重了个体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2.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交恐惧还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以至于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社交恐惧的患者经常会感到沮丧,孤独和无助。

他们将自己的焦虑感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导致不断的自我否定和不必要的自责。

这样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引发抑郁症或焦虑症等疾病,进一步加重个体的痛苦。

3.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社交恐惧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职业发展,这是由于在现代社会中,极大一部分的工作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

由于焦虑感和自我否定,患者往往不能正常参与团队活动,难以与同事进行高效沟通,最终导致职业上的挫败感和不满意。

二、社交恐惧的干预措施研究1.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社交恐惧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包括反思自我的内心对话,消除消极情绪,将焦虑感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使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疾病,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困难。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通过给予药物来改善情绪,消除焦虑感。

在治疗社交恐惧时,应该选择一些具有安定作用和抗抑郁作用的药物,如SSRI类抗抑郁剂,中枢神经抑制剂等。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在留意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和访问,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整。

心理治疗的形式有很多,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催眠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患者找回自信,摆脱心理阴影,最终赢得自由。

4.干预方法的选择针对社交恐惧,应该综合使用上述干预方法,选择最适合患者的疗法。

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社交焦虑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孤独和孤立,从而产生自卑和抑郁情绪。 社交焦虑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压力和焦虑,从而产生自卑和抑郁情绪。
降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交焦虑导致大学生无法正常参与社交活动,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社交焦虑导致大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影响心理健康 社交焦虑导致大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业和职业发展 社交焦虑导致大学生无法享受生活,影响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大学生社交焦 虑的原因
自我认知不足
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缺乏自信 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担心被否定 缺乏自我肯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过于追求完美,害怕犯错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父母的期望、家庭的压 力、家庭的教育方式等
网络因素:网络社交的普及、网络 信息的泛滥、网络成瘾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积极参与社交 活动,扩大交友圈 Nhomakorabea建立良好的沟 通技巧,学会 倾听和理解他

寻求心理支持, 与家人、朋友 或专业人士分 享自己的感受
和困扰
保持积极的生 活态度,学会 应对压力和挑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 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避免社交焦虑的恶化
设定合理的目标,逐步提高 自我期望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增 强自信心
学会积极应对挫折,提高心 理承受能力
学习有效的社交技巧和沟通方法
参加社交技巧培训课 程
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 了解社交技巧和沟通 方法
参加社团活动,锻炼 社交能力

压力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压力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压力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压力和社交焦虑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压力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缓解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压力对社交焦虑的影响1. 压力导致社交焦虑的加剧压力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常常由于工作、学业、家庭关系等引起。

当个体面临过多的压力时,他们往往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症状,如担心他人的评价、害怕社交场合等。

这是因为压力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反应,从而导致社交焦虑加剧。

2. 压力削弱社交技巧面对压力,人们可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这可能导致他们的社交技巧下降。

他们可能出现言语不流利、表情僵硬、身体语言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都会进一步增加社交焦虑感。

3. 压力影响人际关系当个体处于压力状态时,他们可能更容易发脾气、对他人不耐烦、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种情绪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增加社交焦虑。

二、缓解压力和社交焦虑的方法1.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压力来源和社交焦虑症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交流,个体可以了解自己的力量和弱点,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2. 学习放松技巧深呼吸、身体放松练习和冥想等技巧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和焦虑。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放松身心,减少焦虑感。

3. 寻求支持和理解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困扰,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是缓解压力和社交焦虑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分享,个体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收到他人的鼓励与支持。

4. 管理时间和任务有效地管理时间和任务分配,可以减少压力的来源。

个体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按照计划逐步实施,这样可以减少任务压力,从而减轻社交焦虑。

5. 培养积极态度积极的心态对缓解压力和社交焦虑至关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乐观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

结论压力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压力加剧了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又进一步加重了压力感。

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心理干预措施

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心理干预措施

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心理干预措施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体验到的一种持久的或者强烈的恐惧感,常常伴随着对他人的评价、关注度以及自身表现的过度担忧。

随着社交媒体的盛行以及现代社会对社交技能的重视,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分析其对个体的影响,并提出心理干预措施。

一、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1. 社交压力增加:大学生面临与同学、室友、教授等各种人士的社交互动,对个体的社交压力不可忽视。

2. 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心和对自身价值及能力的肯定,导致对他人评价过度在意。

3. 个性特点:有些大学生天生性格内向、敏感,更容易对社交场合感到不安。

4. 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面对面的社交比起来更容易引发焦虑。

二、大学生社交焦虑对个体的影响1. 情绪困扰:社交焦虑可能导致个体情绪低落,增加悲伤和抑郁的风险。

2. 学业受损:社交焦虑会使得个体在课堂上或者学术活动中错失机会,影响学习成绩。

3. 职业发展阻碍:无法有效地与他人建立稳固的社交关系,可能阻碍个体的职业发展。

三、心理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与辅导: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纠正不健康的社交观念,并增强自信心。

2. 暴露疗法:逐步接触、顺应社交情境,通过反复曝露来减少对社交环境的恐惧感。

3. 社交技能训练:参加社交技能训练课程,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并提高人际技巧。

4. 支持与理解: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缓解具有积极作用,鼓励、理解和陪伴是关键。

结语:大学生社交焦虑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心理问题,对个体的健康和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大学生可以克服社交焦虑,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实现全面的个人成长。

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与理解,为大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

心理学中的社交焦虑研究进展

心理学中的社交焦虑研究进展

心理学中的社交焦虑研究进展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指的是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紧张和不自在的情绪状态。

这种焦虑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在心理学领域,社交焦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对社交焦虑的研究进展。

一、社交焦虑的定义和特征社交焦虑,又称社交恐惧症,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中持续经历焦虑情绪的状态。

社交焦虑的特征包括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担忧、害怕尴尬和评价失败、对社交活动的持续回避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低估等。

社交焦虑症常常会对个体的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二、社交焦虑的成因1. 生物学因素: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可能与遗传、脑化学和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因素有关。

某些基因的变异与社交焦虑的风险增加有关,而大脑中与恐惧与焦虑相关的区域的活动异常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的发生。

2.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对社交焦虑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过度的自我关注、负面的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压力以及社会拒绝和欺凌经历等都可能导致个体对社交场合产生担忧和不安。

3. 学习经历:社交焦虑可能也与个体的学习经历有关。

负面的社交经验,如尴尬、拒绝和嘲笑,会加剧社交焦虑的发展。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也会对社交焦虑的形成产生影响。

三、社交焦虑的评估和诊断方法1. 自陈式问卷:研究者常常使用各种自陈式问卷来评估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

这些问卷可以帮助医生和心理学家了解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不安程度和担忧内容。

2. 临床面试: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临床面试,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社交焦虑症状、社交回避行为和心理痛苦程度,有助于做出准确的诊断。

3. 观察和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表现是评估社交焦虑的一种重要方法。

此外,行为实验也可以被用来观察个体对社交情境的反应,从而帮助评估其社交焦虑的程度和表现。

四、社交焦虑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交焦虑的治疗中。

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摘要]交往焦虑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常见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从大学生交往焦虑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等方面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旨在为今后大学生交往焦虑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词]交往焦虑;影响因素;团体干预[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3-0204-02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李想(新乡医学院心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0)交往焦虑(Interaction Anxiety ),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如紧张、忧虑不安等消极情绪以及不适应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成年早期阶段,身心条件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带来如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回避与他人对视等问题,这些都是交往焦虑的外在表现。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大学生交往焦虑的有关研究,梳理分析当代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旨在为以后该领域内的有关研究提供参考,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交往焦虑提供方法。

一、大学生交往焦虑的研究现状据调查当前我国大学生中有20%~30%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焦虑和人际交往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

交往焦虑是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诸多研究结果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首先是性别差异,李丹枫等人发现女生的交往焦虑普遍高于男生。

逯嘉从男生的心理韧性优于女生的结果侧面说明男生的交往焦虑比女生低,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女生相对更敏感、脆弱、情绪波动更大。

但杨国文和张庭辉等均发现,交往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时代发展使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女生在人际交往中也逐渐不再焦虑与自卑。

其次是年级差异,张继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各年级的学生在交往焦虑方面不存在差异,但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

李想的研究结果显示,交往焦虑总分大二显著高于大四,并认为原因在于大二是问题集中爆发的学年,交往焦虑问题更突出,而大四学生在知识技能、人脉及心理上都有了一定发展与积累,因此交往焦虑相对较轻。

社交焦虑的干预策略

社交焦虑的干预策略

社交焦虑的干预策略作者:陈丹妮陈振华来源:《卷宗》2018年第22期摘要:社交焦虑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焦虑现象。

本文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方式进行综述,为社交焦虑患者的干预策略制定提供支持。

未来研究需对干预措施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社交焦虑;个体影响;干预策略1 社交焦虑的概念界定社交焦虑主要表现为一种人际交往中与陌生人接触或被他人观察时产生的恐惧[1]。

社交焦虑患并发症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2]。

Beesdo等通过对3,200名被试进行跨越10年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和4次家系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社交焦虑显著增加了成年早期抑郁症的风险[3]。

Black等对788名年轻人进行临床访谈中证明青少年时期的社交焦虑可以正向预测未来酒精使用风险[4]。

2 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2.1 认知行为干预2.1.1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Group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GCBT)整合社交焦虑治疗中的暴露疗法和认知重组技术,主要通过原理指导、模拟情景暴露和认知重组三个部分来完成干预。

Wersebe等通过元分析来研究GCBT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发现该治疗效果显著大于无干预组被试[5]。

GCBT在纵向研究中也证实了其优越性。

Leichsenring等将495名社交焦虑患者随机分配至心理动向治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对照组进行实验发现,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更优于心理动力治疗[6]。

2.1.2 个体认知行为治疗个体认知行为治疗(Individual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除了组织方法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不同,其他的操作流程大多与其相似。

为了检验ICBT的效果,Yoshinaga等对18-65岁的中度社交焦虑被试采取14周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发现,40%的被试符合焦虑缓解的标准,ICBT被认为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治疗效果[7]。

社交焦虑的成因与干预

社交焦虑的成因与干预

社交焦虑的成因与干预社交焦虑,这就像一片乌云,常常会在一些人的社交天空中徘徊,让他们的社交生活变得阴沉沉的。

我就有这么一个朋友,叫小李,他就是深受社交焦虑困扰的人。

先来说说社交焦虑的成因吧。

一方面,性格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有些人啊,天生就比较敏感内向,像小李就是这样。

他总是对周围人的评价特别在意,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他都会在心里琢磨好久。

这就好比是一个特别脆弱的小树苗,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觉得像是狂风暴雨要把自己连根拔起似的。

这种人在社交场合中,就会不断地担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是不是说错话了。

他们就像走在钢丝上,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我就问小李啊:“你为啥这么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呢?”他叹着气说:“我也不想啊,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感觉别人的看法就像一把尺子,时刻在量着我呢。

”你看,这样的性格在社交中多累啊。

家庭环境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父母批评、否定,那这个孩子长大后就很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我认识一个人,他小时候每次犯错,父母就会严厉地斥责他,还老是拿他和别的孩子比。

这就像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自卑的种子,随着他长大,这颗种子就长成了一棵大树。

在社交场合里,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主动去和人交往。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家庭环境的影响就这么大吗?真的就是这么大!它就像一个模子,塑造着一个人的社交心态。

还有过去的社交创伤经历也不容忽视。

就像我的朋友小李,他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出了丑。

当时他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说话结结巴巴的,台下还有人笑了。

从那以后啊,他一想到要在众人面前说话或者参加社交活动,就心跳加速,紧张得不行。

这就好比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次失败的经历,就像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心里,每次社交的时候,这道伤痕就会隐隐作痛,提醒着他可能还会失败。

那我们该怎么干预社交焦虑呢?自我认知的调整那是相当关键的。

像小李,他就得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完全定义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8), 1130-1135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0.108133Self-Attitudes and Intervention of SocialAnxious PeopleXuan Cheng1, Zhe Wang2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Chuca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Received: Jul. 24th, 2020; accepted: Aug. 7th, 2020; published: Aug. 14th, 2020AbstractSocial anxiety is one of the common forms of anxiety at present, which can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it is found that social anxious people have more negative self-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 and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dominated by negative emotions. Their behaviors tend to avoid an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produce pathological behaviors. For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methods have focused on attention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training, network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future can be further proved the social anxiety of implicit attitude and explicit attitude difference. Self for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lso needs attention, and can be from the angle of implicit self attitude of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study.KeywordsSocial Anxiety, Self-Attitude, Intervention, Implicit Attitudes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程选1,王喆21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2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20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4日摘要社交焦虑是目前常见的焦虑形式之一,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程选,王喆出发,梳理发现社交焦虑者对于自我的感知方式和认知评价更加消极,情绪体验也以消极情绪为主,行为更倾向于回避,且更可能产生病理性行为。

目前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主要集中在注意偏向训练、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未来可进一步探明社交焦虑者的内隐自我态度和外显自我态度的差异,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也需要引起重视,并且可从内隐自我态度的角度进行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社交焦虑,自我态度,干预,内隐态度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 SA)是最常见的焦虑形式之一(Fernández, Pedreira, Boccia, & Kaczer, 2018),指不合理的和过分的惧怕人际互动以及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具体体现为在社交场合中强烈的紧张不安、苦恼的情绪体验以及回避社会交往的行为倾向(潘朝霞,张大均,潘彦谷,胡天强,2018)。

社交焦虑进一步发展,进而损伤个体的社会交往功能,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现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有调查显示高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占总数的16.4% (李朝霞,杨孝,2008)。

联合国2010年调查显示,焦虑障碍的流行率高达73% (Jorm, Patten, Brugha, & Mojtabai, 2016)。

由于社交焦虑现象在人群中的高发生率,其带来的对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正是由于社交焦虑的普遍性以及危害性,使得在了解社交焦虑的形成与维持基础上,寻找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变得更加有意义。

2.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2.1. 自我态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自我态度是个体将自我作为评价对象,从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倾向。

拥有积极的自我态度的个体往往在社交情境中能有更多的积极体验。

自我态度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

态度是通过评价特定主体的喜恶程度表达出来(Eagly & Chaiken, 1995),其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学者吴明证(2005)认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约束,所以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可否进行自我意识与自我识别。

当前对自我态度的测量因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

外显态度指人们对某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这种想法与观点是受个人意识控制的,经过了人们的自我反思。

对于外显态度的测量主要是通过自我报告的形式,也有通过观察个体外部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等来推断人们对事物的态度。

由于外显态度会受个体认知与环境的影响,研究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隐态度。

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是研究内隐态度的经典范式之一。

这一范式是由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 (1998)提出。

IAT测验是一个反应时任务,反映了记忆中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度。

它的基本原理是:当概念刺激和属性刺激联系的较为紧密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比较一致且反应时也较短;相反,当这两个概念刺激联系不太紧密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出现不一致,因此整个反应的反应时也会延长(Levey & Martin, 1975)。

程选,王喆2.2. 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特点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突出的特点为其对自我的负性评价多。

态度的ABC模型指出,态度包含了情感(Affective)、行为(Behavior)、认知(Cognitive)三个成分(Baron et al., 1988),因此,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对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进行介绍。

认知成分反映的是对特定对象的评价信念或感知方式,高社交焦虑者在对刺激的注意分配中存在注意偏向,对威胁性社会刺激的注意分配不同于中性刺激(Mogg & Bradley, 2018),自尊感更低,对自我是否有价值会采取更消极的态度,自我接纳水平更低(张伟玲,2016)。

此外,研究发现自我浸入式反思和自我聚焦冗思内容能引发高强度社交焦虑水平(李莹,毕重增,2020),因此,高社交焦虑者会将注意资源集中在自身,引发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并将事件结果进行内归因。

情感成分体现的是特定对象的自身感受与内在情感,焦虑本身就是一种负性的情感体验,高社交焦虑者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李朝霞和杨孝(2008)对湖北省两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交往焦虑量表测验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高社交焦虑者会有更高的负面评价恐惧,会体验到更多的恐惧情绪(彭顺等,2019)。

行为倾向成分指主体的行为准备和行动意图与实际的、外在的行为不同,社交焦虑水平更高的个体,会有更低的人际信任,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社会排斥,以及更多的社交回避行为(贾彦茹等,2019),而且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网络过度使用存在显著正相关(彭顺,张湘一,张红坡,胡祥恩,2020),因此,高社交焦虑者更倾向采取消极的社交应对方式。

可见社交焦虑者在对于自我的感知方式和认知评价更加的消极,情绪体验以消极情绪为主,行为更倾向于回避,且更可能产生病理性行为。

2.3. 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理论解释对于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Rapee和Heimberg (1997)提出了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来解释社交焦虑者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表现。

该模型认为,在社交情境中,社交焦虑个体会将自己作为对象加以认识,以形成自我心理表征,同时会将另一部分注意力投注到外部潜在的威胁性信息中。

使社交焦虑症状得以持续和恶化的,正是对自我表征的关注以及对外界威胁性信息的关注。

在收集完外部和内部的信息后,社交焦虑个体会将自己的行为表现和他们所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期待相比较,并认为自己达不到他人所期待的标准,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焦虑症状。

该模型从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外界环境的认知两个角度解释了社交焦虑的产生和维持的原因,目前对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以及干预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在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负面评价恐惧等因素(彭顺,汪夏,牛更枫,张红坡,胡祥恩,2019);而在对自我的认知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自尊、注意偏向等因素(张亚利,李森,俞国良,2019;赵鑫,张鹏,陈玲,2014),很少有研究者从自我态度的视角来看待社交焦虑问题。

3. 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干预目前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有很多,其中涉及改善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干预方法主要集中在注意偏向训练、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等,除此之外,还有个体咨询的方法。

3.1. 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社交焦虑注意偏向训练(Attentional Bias Training)是对个体的注意偏向加以改变或矫正的系统化训练程序(Schmidt, Richey, Buckner, & Timpano,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