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场及场区道路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场及场区道路设计说明书
1. 设计范围
本次道路设计是湟源县城小石头沟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中县城边缘至垃圾场填埋区的进场道路和场区内道路。
进场道路的起点在湟源县林业局家属院门前与现有道路相交,终点至小石头沟垃圾场填埋区内,道路全长为2081.039m。起点坐标为X=60651.237,Y=35220.674,终点为X= 59743.375,Y= 35625.151。
参照工程《工可报告》、《工可批复》、《初步设计》完成了整条道路路线、路基、路面、排水及桥涵的设计内容。
2. 设计资料及采用标准、规范
2.1 设计资料
1. 1:1000地形图(2004年4月数字化地形图)
2.《湟源县小石头沟垃圾填埋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湟源县小石头沟垃圾填埋处理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湟源县小石头沟垃圾填埋处理场工程初步设计》
2.2 采用规范
1.《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2001)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1)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规范》(JTJ024-85)
3. 设计概要
本次设计认真分析了工程《工可报告》、《工可批复》、《初步设计》中场区道路及场内道路的有关内容,并在现场进行了相关的测设。最终经过技术比较,决定采用《初步设计》中的路线方案,对工程进行详细设计。3.1 场地地层结构
根据工程地质报告,场区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加里东晚期花岗岩,现对其岩性描述如下:
1.层黄土状土:主要分布于沟谷两侧,东侧层厚 4.4m~6.4m,该层在
1.9m~
2.5m间夹卵石,按照其特征划分如下:
①湿陷性黄土状土:土黄色夹褐色、锈黄色,稍湿、稍密,具空隙及虫孔,含植物根系。属于高压缩性土,该层厚度3.2m~9.5m。标准承载力为180Kpa。
②非湿陷性黄土状土:土黄色夹褐色、锈黄色,稍湿、稍密,具空隙,虫孔发育,含植物根系,零星见砾石。属于高压缩性土,该层厚度0.4m~6.7m。标准承载力为160Kpa。
2.层碎石:青灰色,褐灰色,稍湿,稍密~中密,成分以花岗岩、砂岩、板岩为主,磨圆差,分选一般,该层厚度1.2m~2.5m。标准承载力为240Kpa。
3.层卵石:青灰、灰白色,稍湿,中密~密实,成分以花岗岩、砂岩为主,磨圆中等,分选差,层厚0.6~2.1m。标准承载力为400Kpa。
4.层花岗岩:青灰色,灰白色,紫红等色,干湿~饱和,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
①强风化花岗岩:灰白、青灰色,紫红色,较致密,在层上部 5.5~8.5m 内具花岗变余结构,碎石状、散粒状构造,岩石完整性极差;8.5m以下较致密坚硬,具花岗岩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埋深 4.4m~14.1m,层厚
8.5~13.4m。主要分布于两侧斜坡上。标准承载力为300Kpa。
②中风化花岗岩:青灰,灰白色,较致密坚硬,具花岗岩结构,块状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平直且呈闭和状,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埋深17.8m~20.8m,层厚大于12.08m。两侧山谷均有分布。标准承载力为800Kpa。
3.2主要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指标表
3.3路基压实度要求
3.4地震烈度:7度。
4. 道路设计
4.1 路线设计
4.1.1设计原则:
1.路线走向符合《工可报告》、《工可批复》、《初步设计》所定的控制点;
2.在工程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尽量争取较高的线型指标,力争达到均衡、连续,以保证道路的使用质量;
3.线位布设尽可能顺应地形,力求与农田水利规划相配合,尽量少占良田。
4.1.2平面设计
由于道路要先到达生活辅助区,然后进入垃圾填埋区,为了满足道路技术指标的要求,初步设计中采用4段回头曲线的展线方式完成进入场地,这基本符合当地地形的情况和工程使用的需要,因此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了初步设计的路线走向方案;但,在初步设计中,回头曲线处线形生硬,既不美观也不顺适,我们又在K0+673.54~ K0+779.8段, K0+979.47~ K1+109.45段,K1+380.13~ K1+431.54段,K1+550.68~ K1+699.66段重新进行设计,使得线形既符合规范的要求又达到行车顺适的需要。由于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可能存在差异,设
计路线不适宜地形时,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地形对线路进行适当调整。
4.1.3纵断面设计
由于在平面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道路爬坡的需要,延展线形满足生活辅助区2090m的设计高程的要求,因此纵坡适宜,设计基本达到规范的要求。
4.1.4技术指标的采用情况
采用主要技术指标表
4.2路基、路面及排水
4.2.1路基设计
1.设计原则
根据沿线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率,并采用经济合理的排水防护工程,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路基横断面的布置
1)本工程为两车道四级厂外道路,全线采用以下断面形式:
0.5m(土路肩)+6.0m(车行道)+0.5m(土路肩)=7.0m
2)车行道采用双向横坡,坡度2.0%,土路肩横坡采用2.5%。
3)本设计以路基的边缘作为设计标高,超高过渡以行车道内侧未加宽前的路基边缘作为旋转轴,即先将外侧车道绕道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达到横坡超高值。
4)路堤边坡设计
本设计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黄土可作为路基填料,挖路堑土方可利用,土质主要为黄土,路堤边坡设计依据填土高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边坡形式与边坡坡率。
填土高度H≤5m时,边坡坡率采用1:1.5一坡到底的直线坡。
填土高度H≥5m时,采用阶梯形边坡,路基边缘以下5m内的边坡坡率采用1:1.5,5m以下边坡坡率采用1:1.75,在边坡坡脚处的设置了1.0m平台。
5)路堑边坡设计
路堑边坡形式,路堑边坡形式的设计主要考虑边坡的稳定性、耐久性和路堑断面的经济性。确定本项目路堑边坡形式为阶梯形,台阶高以6m为基准,边坡平台宽1.0m。
阶梯型边坡的分级坡度:第一级边坡(5m高)采用1:1.0的坡率,第二级边坡采用1:0.75。
6)特殊路基的设计
在部分路段,由于挖填方高度较大,占用大量良田,为此,在这些路段设计了护肩路基、矮墙路基;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路基形式。
7)路基压实
路线所经局部路段的土质具湿陷性,为尽量减少路基的沉降,保证路基路面强度与结构稳定,必须严格控制填土的干密度,保证路基压实达到规定压实度。
因道路沿线有湿陷性黄土存在,故须对地基采用夯实及换填等处理措施,然后在处理地基层上铺三七石灰土处理。具体厚度根据道路沿线实际情况确定,本工程暂时按照道路沿线均35cm考虑。
4.3路面设计
1.本工程道路K0+000~ K1+760.0段路面采用沥青碎石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4cm 沥青碎石
16cm 水泥稳定砂砾
35cm 三七石灰土
总厚度:55cm
2.K1+760.0~ K1+800.0段路面采用石屑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2cm 石屑面层
14cm 泥结碎石
15cm 炉渣垫层
总厚度:31cm
3.K1+800.00~ K2+090.41段进入垃圾填埋库区,路面设计中须加入土工布及土工膜,结构组合如下:
2cm 石屑面层
14cm 泥结碎石
15cm 炉渣垫层
5cm 夯实素土
土工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