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民歌改编的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民歌改编的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
摘要:今天,民歌改编钢琴作品依靠其独具魅力的风格色彩,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已经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受到越来越多的演奏者的关注,相信它在世界音乐的道路上会更加绚丽、辉煌!
关键词:民歌;改编;钢琴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
14-0107-01
汉族民歌在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许多作曲家都会以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歌曲、小调作为素材,让它们成为作品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作曲技法对其进行加花、变奏,使得织体更加多声化、立体化,从而成为了一首首“民歌”钢琴作品。
一、理解民歌来把握作品风格
面对一首全新钢琴作品,演奏者都应首先对作品的背景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这样便使得演奏者对作品的表达更加准确、形象。在处理“民歌”钢琴作品时,同样也不例外,对于原民歌的了解尤为重要,不论是原民歌所讲述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是原民歌的体裁、风格色彩及音像资料,这些都会使演奏者在接触一首全新的“民歌”钢琴作品时,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也会使演奏者在演奏时有更为丰富的情感。
(一)根据原民歌的体裁,把握作品的风格
汉族民歌的体裁可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坚实有力、粗狂豪放,振奋人心、气势鼓舞,它是直接产生于人们
劳动过程中的,并且,主要用于集体劳动中,深刻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最为强大的,反映着他们的乐观的精神和战胜艰难险阻的气概;优美抒情的山歌自然会使人想到户外劳动的、生活的人们,他们用高亢嘹亮的声音自由的抒发着内心的情感,描绘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丽的声音加之动人的音乐,让听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纯朴、健康、开朗的性格,感受到他们强烈的爱憎和对生活的鲜明的态度。
(二)根据地道的演唱资料,把握作品的风格
在各地民间歌曲的演唱中,由于方言特殊的吐字发音,以及当地人们对某种特殊音色的适应或推崇使其常常带有地域性的音色特征,加上一些旋律特有的润腔,使得民歌好听,但难模仿,其中的韵味是不容易被人所了解、掌握的。
(三)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风格
每一首民歌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的美丽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带来一份真挚的感情。《兰花花》讲述的故事带给人激怒与愤恨,更夹杂着作者对兰花花的怜悯之情;《流水》中阿妹对阿哥的那无限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的心,更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二、掌握钢琴改编作品的演奏技术
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如果说在演奏作品之前,全面的了解作品的背景材料是必要的,那么,对作品的演奏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完全掌握对这些技术的演奏与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更能使得演奏者对作品有一个更完美的诠释。
(一)主题旋律与伴奏织体的完美结合
在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中,主题材料多为反复出现的,每一次的出现,主题旋律线条与伴奏织体的完美结合,都会使作品更具新鲜感,从而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多彩。
作品《兰花花》中,对“兰花花”的形象与“情哥哥”的形象,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同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极为细腻。两个形象在每一次出现时,主题旋律与伴奏织体都根据当时故事情节的需要、情绪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衬托,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二)触键与声音的完美结合
“触键”是钢琴演奏中最直接的技巧手段,作品的缓急和力度标记都直接影响着钢琴的发音色彩。所谓垂直触键,要求手指的前三个关节都要坚挺,从第三关节发力,掌中心力量收发自如,最重要的是建立明确的“点”,无论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都应清晰而集中、富有弹性的“点”;所谓水平触键,则是要求手指以第一关节为动作主体,在手指向前的或向后的水平动作过程中使琴键在不知不觉中下到底,从而发出极柔却仍然具有集中凝聚的穿透力的柔美声音。
三、注重演奏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所谓“二度创作”笔者认为,就是演奏者在保持原有作品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将自己对作品更为深刻的理解融入到演奏当中,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使得作品也带有演奏者本身具备的风格
特征,不会使同一首作品在不同演奏者诠释下给人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感觉。
曾经在美国钢琴家露丝.史兰倩丝卡所著的《指尖下的音乐》一书中读到:“贝多芬的交响曲一直受到大众的喜爱,经过上千次的演奏,依然能释放无比的热力。这种感受,就好比在一群观众面前制造一朵美丽、鲜艳的玫瑰花,细心的编排它的叶子、它的花瓣,一片又一片,直到他在我们手中成为一朵完美的生命,此时吹气,使它真实的活一下,即使一刹那也好。
“音乐就像一面镜子,赤裸裸的将自己反映出来,我们将时常经历的灵感,小心翼翼的储存在脑海中,当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从记忆里蹦出,像火花一般的点燃我们再创造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青青著.中国民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