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西学东渐洋务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引发了百日维新,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近 代化的进程
5、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 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原
特
1对1强是1888付3盗进69915他年大行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年年的英肆一雨日唯国抢场果本一人劫洗:首办巴,劫相“法麦另的伊有就尊一两藤一—是:—个个博天—先“—强征文,李揍中林盗服:两点: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他国、纵者“个张一是魏火平我强:顿一:焚分一盗中,个师烧赃声闯体然泥夷,物令进西后足长原。下了用再巨技来”,圆、做人以‘大明富解,制胜军园国释不主 题 : 救 亡 图 存夷利开,强。堪’赴一兵一”就个击,
材料三 最初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时,缺乏对 西方文化全面认识,往往采取重其形的方式,康 有为也不例外。 (2)据材料二、三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孔 子这个“亡灵”来宣传维新思想?(4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封建势力强大,为减少改革阻力 传统儒学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维新思想是从西方引进,认识肤浅。
B.林则徐重视法律,亲自编写了《各国律例》 C.林则徐精通谋略,通过派人翻译澳门的外国报刊掌握 敌情
D.林则徐把《四洲志》送给好友魏源,魏源随后写成 《海国图志》
2.起初林则徐相信夷人膝盖不能弯曲,没有中国茶叶、大 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然而在赴广东查禁鸦片后,他 逐渐改变一些陈腐观念,并发现夷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长 处,这表明 ( ) ①长期闭关锁国禁锢人们的思想②他因为爱国而研究西方 ③他开始关注世界各国情况 ④他与封建顽固派有区别 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 (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高中历史西学东渐

②异:对待西洋事物的态度,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用)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
二、体用之争——体同用异
洋务派
顽固派
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固守“中体中用”、“贵华贱
采用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夷”
以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
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
人”
△对“体用之争”作何评价? 原封不动地维护政治文化格局 ①进步:冲破保守观念, 为西学在华传播创造了良好环境
B 彻底地批判了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原理, 宣传维新思想
7、梁启超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
成,在变官制。”它的思想核心是
B ( )
A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B “兴民权”
C “废科举”
“贵华夏”、“贱夷 狄”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倡导者:
①林则徐 主持禁烟,沉重打击了侵略者 设译馆, 组织编译了《:各国律例》《四洲志》
中
国
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
开 眼
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看
世
界
的
第
一
人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倡导者: ①林则徐 主持禁烟,沉重打击了侵略者
设译馆, 组织编译了《:各国律例》《四洲志》 ②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倡导者: ①林则徐 主持禁烟,沉重打击了侵略者
设译馆, 组织编译了《:各国律例》《四洲志》 ②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学习西方,洋为中用,逐步深入,继承与发展的过程.①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未实践也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②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并付诸实践,提出“中体西用”的方针.甲午一战宣告失败.③早期维新派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思想,但侧重学习于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④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使早期维新派的思想系统化,进而使这种社会思潮演变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失败.⑤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三民主义理论,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失败.⑥民国初年,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用民权,平等,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形成新文化运动.⑦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影响,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第20课西学东渐【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禁烟期间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广州记录报》,英文,1827年创刊;《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第21课 西学东渐11、28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请思考“师夷长技”与“制夷”的关系
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 方法是“师夷长技”
1、积极: 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 ⑴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对西方的认 识是肤浅的,没有付诸实践。 ⑵他们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等倡导新思想的 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 )
单
元
导
言
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 的衰微,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 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 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 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 化历程。
中国近现代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时 阶级 派别或组织 背景 抵抗派 洋务派
材料一:
1、“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2、“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3、“科举之制,开智慧,固心术,非西学所能及也”
材料二:
1、“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2、“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3、“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 校之立,在变科举。”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顽固势力的论战
3、评价: 积极:1、对将当时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
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2、为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局限: 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三、维新思潮
(二)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 的改革运动。
1、背景: 社会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三、维新思潮 (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弊端 (3)早期资产阶级对中西文化体用关系 进行深刻思考
清朝后期的西学东渐与政治变革

清朝后期的西学东渐与政治变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自身的闭关政策,导致科技与文化的滞后。
然而,在清朝后期,一股新思潮悄然而起,这就是西学东渐,它打开了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大门。
与此同时,这场思想革命也给清朝带来了深刻的政治变革。
一、西学东渐的背景在19世纪世界各国纷争的背景下,西方列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薄弱与落后,清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的经验来强化自己。
这一思潮的开始被普遍认为是由洋务运动引发的。
洋务运动是一场以洪秀全为代表的清末士大夫学者们发起的变革运动,主张以学习西方科技来改造国家。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开始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技术和设备。
学习洋务成为了一种时尚,众多士大夫投身于这场运动,其中包括梁启超、张謇等知名的维新派人物。
二、西学东渐的影响1. 科学知识的传播西学东渐在清朝后期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通过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中国学者开始了解到新的世界观。
他们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和创办西式学校,将科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此外,许多学者还将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知识相结合,开创了自己的理论与观点。
2. 社会制度的变迁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试图打破传统的封建束缚,推行现代化的国家体制。
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僚制度,实行科举制度的改革,以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
另外,洋务运动也提倡实业兴国,鼓励商业与工业的发展。
引进西方科技设备,建立近代工厂,培养现代企业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变革试图改变封建社会的旧观念,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三、政治变革的困境尽管西学东渐在清朝后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
首先,清政府的反对与阻挠对新思潮的传播起到了负面影响。
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变革持保守态度,他们担心改革会破坏既有的权力结构,因此对洋务运动持保留态度。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是中国社会在19世纪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这场历史进程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被渐渐的传入了中国。
通过近代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变革的诸多方面——从海运到洋务,从远东到近东,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这场历史进程拥有着丰富而又多彩的内容。
满清时期海运传递西方文化满清时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探索西学东渐的时候。
康熙年间,西方绘画技术被海运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绘画风格有了一定的改变。
又如雾满楼、曾子曰这些名著,被快速的传播到了中国。
而康乾时期,清朝和欧洲的贸易迅速增长,产生了大量海运。
途中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贸易增加,西方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等渐渐传播至中国,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近代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是中国政府在19世纪末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加快中国国内现代化进程而启动的。
随着西方文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西方的强大。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国家对工业化、科技提升、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投资,大大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踏上了走向现代化的征程。
革命思潮——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一场近代化运动,由思想家严复发起,旨在借助西方的力量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运动的兴起把中国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了中国所需的改革医药、工业等方面的改革,这场运动带给了中国人民更多信心,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西学东渐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国的道德标准、社会制度以及政治观念的推进。
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年轻一代西方风掀起的潮流,对中国的文化道德标准提出挑战。
在中国革命中,民主、社会主义等的思想也被广泛传播。
1.西学东渐

次冲决君主之网罗, 次冲决伦常之网罗, 次冲决天之网罗,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近 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1876 年,他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其时,英国 经济稳定,社会繁荣,自由主义获得进一 步的发展,达尔文、赫胥黎等的思想学说 正风行英国。回顾落后贫困、思想封闭的 祖国,严复深受震动,于是孜孜不倦地研 究“中西学问同异”,探求富强之道。回国后他把西方的 古典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及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 最著名的译著是《天演论》。“天演”即进化之意。严复 介绍“天演论”,强调“物竞天择”,旨在告诫国人若一 味恪守祖训、顽固守旧,在进化竞争的社会里,难免会遭 淘汰,甚至亡国灭种;相反,如能适应“天演”,因时而 变,图强自新,那么定能实现救亡国存的目的。译著的出 版轰动了当时的知识界。“天演竞争,优胜劣败”“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时新之论。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体”——本体;“用”——方法、手段。 “中体”指中国传统的体制和文化; “西用”指西方的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 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 方的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 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倭仁
19世纪40年代“开眼看世界”的新思 潮 进步性:
开创了为抵御外国的侵略,谋求民族与国 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的社会思潮。 局限: 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②重在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军事技术 ③没有实践活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 悖于经义。 ——张之洞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 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 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 人。” 洋务派所谓的“中学”“西学”是 什么?在他们看来二者是何关系?
第20课 西学东渐

哉 岂 因 祸 福 避 之 ! 趋 苟 利 国 家 生 以 , 死 ! ”
死 得 其 所 , 快 哉 ! 快
有 心 杀 贼 , 无 力 回 天 ;
“
谭嗣同
改革道路千难万难, 改革道路千难万难,请结合以下图片思 考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考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要点: 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要点: 创新精神; 2、创新精神; 不怕牺牲; 3、不怕牺牲; 勇挑重担; 4、勇挑重担; 5、……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你理解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
特 法思想 原 点:托古改制 借助儒家学说宣传维新变 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顽固派势力强大, 顽固派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维新思想对中国近代 观看视频,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维新思想对中国近代 观看视频,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主张、失败教训、思想影响等方面思考探究。) 提示: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主张、失败教训、思想影响等方面思考探究。)
1、猛烈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发挥了巨大的思 猛烈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发挥了巨大的思 想启蒙作用 想启蒙作用 2、变法的中心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 变法的中心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精神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要求改革旧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反映 要求改革旧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了时代要求。 了时代要求。 4、唤醒国人抛弃改良幻想,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唤醒国人抛弃改良幻想,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武装革命的道路
清朝的西学东渐运动

清朝的西学东渐运动可以说是清朝后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当时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西学东渐是指中国学者和政府积极接触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其知识与技术,争取取长补短,以期改善中国的现状,这一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清朝太平天国后王朝重新上台,内忧外患,需要强大的国力来维护国家安定、国土完整和社会发展。
此时,西方列强的强大使清王朝领导层意识到了对于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学习,开始了西方文化和科技传入的趋势。
这些西方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对清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翻译馆,为了传授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派遣大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
这些留学生在归国后,开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和著名学者“洋务运动”是清朝学者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推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产物。
其中教育改革、军事强化、交通运输、洋务工艺和工业等领域是“洋务运动”主要推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中涌现了很多出色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袁崇焕和李鸿章在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兴修邮船、修筑铁路、规划新城、开办洋务学堂等,他们的工作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
此外,还出现了很多装备富有先进技术的铁甲舰和巨型军舰,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地位。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传入对清朝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清朝在工业,教育改革和国际关系等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工业方面,“洋务运动”让清朝获得了实际的工业化基础,包括成立了矿山公司、机器制造厂和煤矿公司等。
在教育方面,“洋务运动”使得清朝学者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提高了中国在文化和学术方面的实力。
清政府还派遣大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他们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引领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激发了中国的主体性。
国际关系方面,对于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运动,各个列强态度不同。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1898年,在戊戌变 法维新运动中,光 绪帝于7月3日下诏 建立京师大学堂。
南洋公学 • 交通大学 北洋公学 • 天津大学
1996年台湾地区发行的 交通大学成立100周年邮 票,图上是交通大学台 湾校区的校园和电化教 学。
各省、州、府、县所有旧式的大小书院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统计, 从1862 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创立到 戊戌变法前,各类新式学校大致有:
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涌现出一批政治领导人; 在科学技术领域内,留美学生成就最大,得到博 士学位的人最多。
1988年、1990年和1992年,中国邮政发 行了三组“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上面共有 12位前辈科学家。他们都是各自的学科在中国 的奠基人,或者做出了世界级的成就。在这12 人中,除了华罗庚先生的情况比较特殊,是自 学出身以外、其他11人都是留学出身。他们把 在西方学到的先进技术移植到中国。这11人中 有一人留英(李四光),-人留法(熊庆来), 一人留日(丁颖),其余8人留美。学医的3人 (林巧稚、汤飞凡和张孝骞)也列入留美学生 之中。
1914年留美,麻省理工学院
留日 1913留法,1931再度留法 1925美国哈佛大学 1926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 1924留美
1921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1924东京帝大农学部毕业 1920理科硕士 1933法国国家科学博士 1921年湘雅医学院毕业,得康涅 狄格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同上 宾州大学硕士
培养学生读 书后成就事 业的才能
⑴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外国语学堂7 个;
⑵以1880 年开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为代表的 军事学堂10 个; ⑶以1867 年开办的福建船政学堂为代表的 科学技术学堂13 个。
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第20课_西学东渐

冯桂芬(1809— 1874),江苏苏州人,道 光进士。提出“以中国之 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 国富强之术”的理论,对 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 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 先导。著作有《校邠庐抗 议》等。
顽固派
倭仁(1804—1871),蒙古正红旗 人,文华殿大学士 。长期反对清政 府兴办洋务。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 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 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 教者诚教,学者诚学, 所成就者不 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 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倭仁折》
康有为
1891年,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 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在此讲学,宣传 维新思想,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 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康有为: “开创则更新, 守成则率由旧章。”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 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洋务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局
总理衙门事务大臣,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
恭亲王 奕
“中兴名臣”曾国藩(1811—1872),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士。 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1823—1901), 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合肥人。 镇压太平军有功,升任江苏巡 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 洋大臣。 提倡“自强”、“求富”, 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 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 路、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 队。
主要活动
特点
停留在技术 层面上
运用但肤浅。
深入但软弱。
后记:
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传入了西方近代 的文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西学的艰难历程。 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 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进行了两次论战, 探求强国之路的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文 明的发展。
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52、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过程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呈现渐进的阶段性规律:近代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先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由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到洋务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由于固守封建制度而失败;新兴资产阶级,由技术的学习上升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向西方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陷于困顿;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质变到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6、评价:具有爱国、积极进步的一面;但并没有认清封建 专制统治的腐朽性。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 想
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名教政治制度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 技术,兴办洋务运动,挽救清王朝统治。
2、产生时代背景:〔1〕外患:要抵抗西方列强侵略 内忧: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
3、目的:借西方科技改变在军事上的落后状态,实现自强, 维护清朝统治。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那么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 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 ,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打倒孔家店!〞
——吴虞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 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 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 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假 设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 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瓦解
和谈
大
袁
总 清帝 统
退位
帝 企图武力干预
寻找代理人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维护其专 制专制统治,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假共和, 真专制〕。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展,资产阶级 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要打破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束缚。
4、政治实践:进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经过: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 军;开办近代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学生出国留学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

2.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
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C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3.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
辟
代表阶级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阶段特点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
林、魏 曾、李、 左、张
“师夷长 “中学为 技以制夷” 体,西 君主立宪
制度
资产阶级 孙中山 民主共和
制度
资产阶级 陈独秀等
民主、科 学
思想文化
旧题新做·查漏补缺 一、地主阶级的“西学”思想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 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古 今以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 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 之法。”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 之术。”
上述材料分别是哪个派别对待东西学的什么态度?
顽固派:盲目排外; 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护中国封建制度和 伦理纲常 “中学为体”
派别
抵抗派
相关时间
时代背景 (战争)
代表阶级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阶段特点
派别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相关时间 19C40S 19C60- 19C90S 1905,
90S
1924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推行西方教育的一系列行动,旨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教案的背景、影响以及教育实践。
一、背景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背景复杂,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政治背景清朝晚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国力衰退,社会动荡不安。
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和近代化倡导等因素,迫使中国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摆脱困境。
西方教育被视为强大国家的象征,使得中国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2.经济背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中国封闭的国民经济系统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理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借鉴对象。
3.文化背景清朝时期,中国封建文化束缚严重,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文化传统的僵化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趋于守旧。
西方文化的涌进给中国人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激发了中国人对知识和现代化的追求。
二、影响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教育领域带来变革,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1.教育领域变革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引入西方教育体系,创办了许多以西方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和机构。
这些学校重视理工科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培养了一批西方知识的传播者和应用者。
2.思想观念更新西学东渐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和提升。
西方科学、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的传入,激发了中国思想家的创新精神,推动了社会变革。
思想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对科学精神、民主和人权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3.社会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方知识的运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西学东渐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主张用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造国民的精神,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特点: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层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次”(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政体)、“伦理层次”(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国民精神)。
——影响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
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
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
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
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西学东渐—TTT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来维护原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有的统治。 ——倭仁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 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 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论争的核心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维护清朝的统治。 ——李鸿章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 亦变。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 ,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 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束缚之,驰骤之。 --------梁启超《变法通义》
维新派的宣传家,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 传播。
谭嗣同
次冲决君主之网罗, 次冲决伦常之网罗, 次冲决天之网罗。
大国的又一次耻辱: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军 机 无 远 略 , 诱 佳 弟 子 拜 异 类 为 师 .
京师同文馆
“ 鬼 计 本 多 端 , 使 小 朝 廷 设 同 文 之 馆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 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术”的理论,主张“采西 学”、“制洋器”,发展军 事工业以及其他事业。他的 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 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 为先导。著作有《校邠庐抗 议》。
——《海国图志
19世纪40年代“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
性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救国方案 进步性: 开创了为抵御外国的侵略,谋求民族与 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的社会思 潮。 局限: 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②重在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军事技术 ③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
西学东渐
历史概念
第20课西学东渐

巩固练习
1、《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 “西业”(参议院)、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 所学判断,该书( B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海国图志》—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 技以制夷;参议院、众议院、总统—西方政体。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顽固派 B.“欲自强必先理财” 早期维新派 C.“求其体而遗其用”资产阶级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地主阶级洋务派
巩固练习
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 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 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 指( A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末)
1、产生的原因: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壮大。 2)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3)思想:西方思想和知识的进一步传播。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四个阶段
一个方向 两类国家
向西方学习 欧美国家 苏 联
?学不学 ?学什么 ?怎样学 ?向谁学
地主阶级
三个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顽 固 派
抵 抗 派 林 魏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洋 务 派 李 左 中 体 西 用
维 新 派 康 梁 君 主 立 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洋海军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 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评价
局限性----中体西用 只学科技,没认识制度的落后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 技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 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制 度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 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局限性:只停留在思想领域,没大规模实践; 只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 进步性:使“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 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和民族独立而 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S---90S) ------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 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 局”。这种变局,从经济结构开始,进而引起社会政治、 文化领域的变革……
一个主题: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目的 三大特征: (1)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目的学习西方 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2)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 不断深化的学习历程。 (3)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1、背景 2、代表人物的活动与思想主张 3、评价
影响: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
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
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背景: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思想)西方思想的传入
郑观应、王韬等
人物: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后期 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 思想:主张西学
洋务运动
中央 代表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奕訢
军事工业
实践活动
民用工业 近代海军
近代教育制度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京师同文馆
开平矿务局
北洋海军 轮船招商局
•近代海军
•近代教育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安庆内军械所 上海广方言馆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福建海军
北京 天津
英法联军
太 平 天 国
天京
世 纪 年 代 的 清 政 府
内忧 外患
19 50-60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 中学:指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是 纲常名教;
西学:则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 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 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 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西学为用”, 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 相同点: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 礼教;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 的科学技术;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对学习西方
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
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
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 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
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
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
评价
局限性----中体西用 只学科技,没认识制度的落后性。
进步性——近代化的起步
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
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 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