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派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一·主要观点: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
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1。语言信息的取舍 以满足顾客和委托人的需求为目的。 2。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决定译本
的体裁和类型(摘译,选译,改译等)。 3。译文形式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传播中介来确定译语的形式和风
格。
.
节译
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广州火车站是华南地 区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毗邻港澳和深圳、 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担负京广、广深、 广肇铁路繁重的旅客运输工作,车站有7个 站台、66股车道、6个候车室,还有酒楼、 商场、旅店等服务,为不同层次的旅客提 供各种优质、完善的服务,是我国第一个 多功能新型铁路客运站。
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作了区分,一是文本类 型:按照主体交际功能(传意、表情、使役)分 类;另一是语篇题材或文本种类:按语言特征或 惯例常规分类(如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 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
莱思根据布勒的的语言功能,把文本类 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
.
The Guangzhou Railway Station takes on the heavy passenger and freight work of Beijing-G, G-S, G-Z lines. The station has 7 platforms, 66 tracks and 6 waiting rooms. There are station restaurants, shopping centers, hotels and other service facilities to meet the passengers’ needs. This is the first multi-funtion raiway station in the country.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八、功能学派翻译

八、功能学派翻译
八、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汉斯 弗米尔 弗米尔、 凯瑟琳娜 莱斯、汉斯·弗米尔、克 莱斯 里斯汀娜·诺德 里斯汀娜 诺德
概 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 世纪七十年代兴起 并逐步深化,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 并逐步深化,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 和接受美学的思想, 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原语 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 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凯瑟琳 莱斯( 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出 莱斯 ) 年出 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这一理论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 这一理论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 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 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 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 客户 )、委托人 (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委托人(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 )、译者 )、译者( )、 译本使用者( 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以及译本接受 ) 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 )。他们并非参与每 )。 一个过程, 一个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担任几个不同 的角色。 的角色。翻译行为同目的论有很多相通之 处。
弗米尔指出, 弗米尔指出,翻译委任应该由包括翻译目 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 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而且客户与译 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 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译者作为 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决定是否、 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决定是否、 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德国学者贾斯塔·藿茨 藿茨- 德国学者贾斯塔 藿茨-曼塔里 (Justa Holz- Manttari)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提出翻译行为论( of translation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 ),进一步发展了功 ), 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体现在1984 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体现在 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方法》 年发表的《翻译行为 理论与方法 (Translatorisches Handeln: Theorie und Methode)一书中。 )一书中。

费米尔

费米尔

LOGO
LOGO
功能派翻译理论
汉斯· 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将翻 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那么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 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 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LOGO
目的论
4· 涉及概念: 翻译行为:是指译者在翻译中的行为。翻译行为作为人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的,都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委托人:委托人是指翻译的发起者。 翻译委托:费米尔认为翻译委托中会指明需要什么样的翻译,除了包括翻译目的外, 也包括交稿日期和译者的薪酬。 5· 贡献:目的论作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打破对等理论在语言层次的局 限,提出了以目的性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注重对翻译委托人的考虑,打破了只考 虑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局限;强调译者主体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推翻了原文 的中心地位,树立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翻译的发展, 将 翻译看作是文化比较,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把翻译放到宏大的 文化语境中审视。 6· 不足:过分强调翻译目的和译者、译语的目的,使译文忽视了原文的文体特征。
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 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 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
LOGO
目的论
三目的
三法则
三概念
目的论
时代背景
贡献
不足
LOGO
目的论
1· 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费米尔根据行为学理论把 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活动,而且还是 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2· 三法则: 目的性法则: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境 和文化中,按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连贯性反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 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性法则:原文与译文之间语际的连贯 , 即通常所说的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3· 三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如可能是为了生存);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 交际目的(如可能是为了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如为体现 源语结构上的特点而采用直译法)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陶瓷文化的译介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陶瓷文化的译介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陶瓷文化的译介功能派翻译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翻译理论之一,它强调译文要符合特定的功能需求,而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在应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目标受众、文化背景、语境等,以求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原文的功能。

而在陶瓷文化的译介过程中,功能派翻译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功能派翻译理论在陶瓷文化译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要探讨功能派翻译理论在陶瓷文化译介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学者凯佩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翻译应该以交际功能为中心,译文的目标是满足特定的交际目的。

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非原文的形式和结构。

这一理论对传统的翻译观念提出了挑战,强调了译文的可读性和适应性,使得翻译更加贴近读者的实际需求。

在进行陶瓷文化的译介时,功能派翻译理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往往需要通过翻译的方式传达给国际社会。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不仅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更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来进行合适的转换和处理,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原文的交际功能。

以陶瓷文化的诗词为例,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应用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中国古代的陶瓷诗词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于世,它们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情感的真实记录。

将这些诗词翻译成外语,就需要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以便让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词。

这就需要翻译者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实现诗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再创作,从而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功能派翻译理论在陶瓷文化的译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它强调了译文的可读性和适应性,使得翻译更加贴近读者的实际需求。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5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但是奈达的理论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了形式英国学者皮特 ·纽马克针对他的不足提出 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方法。前者致力于重新组织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语句明 白流畅,符合译文规范,突出信息产生的效果;后者则强调译文要接近原文的形式。
• 卡特福德运用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描写研究,提出了翻译是用一种 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并指出对等是翻 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这些观点在译学界也影响很大。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况下,对等甚至也并非是人们所期望达 到的效果。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11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_1672918320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_1672918320
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 被目
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 接收
者所理解和接纳;
•-’ -
' - . ,'-•'•'CFi.i'rt* • L •*_»*1 -••*. 7 • k.•
昏喝涵_ -4 ;么祕釋蠢/ ;
?、■:I:?獨痛衡,•站 /
广
•“篇际连贯”(inter-
1/ textual coherence),或
目的论是_美尔在1978年出版的<< 普遍翻译结构》里第一次提出的.
M的论的理论基础是“行 为理 论"” (action theroy).行为理论 认为, 任何行为都是有箕目的的,或更 为精 确地说,“目的”是人_zr为的属 性.因 此,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其方法 和策略 也取决于目的.“目的论”还杂 、T.和.: 了“交际理论” (theory of 象communication)和“文化理 论” (theroy of culture)等理论,认为 任何行为都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和特 定 文化背景下为某个特定目的和特定 接收 者制作的一个文本.
能K分为爻献型翻捧(documentary
ttrraannssllaattiioonn)),和提工出具了型忠翻诚译((loinysatlrtuym)原enWtaJl ,补充了目的论的缺陷
•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 “厨的”。
.•.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s)是将
、:. " Skopos概念运用于瓣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Functional School

动、厶
匕 匕

和完
3

功冃 派 译 理
核_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很多可讨论的话题。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是芬兰语言学家乔斯卡梅里埃尔在1960年发表的著作《翻译研究:从技术性翻译到概念翻译》中提出的。

梅里埃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而是将原作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解决翻译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要确保受译文的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作的定义和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定义,从机械性翻译升级到有意义的翻译,这也被称为“功能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语用学派、功能学派和功能定位主义。

语用学派重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认为翻译应该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翻译的目的性。

功能学派强调的是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原文的意义,并试图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定位主义则把重点放在文本的准确表达上,认为翻译应当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它认为,翻译应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翻译风格,在传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又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体验。

因此,有意义的翻译需要在表达原文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表达应简单明了,而且能让读者得到有价值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种模式。

它认为,一种语言的特征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来揭示原文的背景信息,并从中发现原文的更深层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意。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翻译的范式,它让翻译不再局限于技术性翻译,而是向着有意义的翻译发展,它强调读者的理解能力,强化了翻译的定位思维,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

此外,它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更多的翻译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视角不同、范式不同的翻译理论,它改变了翻译与传统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精选可编辑ppt
18
❖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划分
点和习惯 ,对文本体裁
信息型 (informative)
或变体进行划分 ,可分 为工具书 、讲稿 、讽
文 本
表达型 (expressive) 刺作品或者广告等 。
使役型 (operative)
精选可编辑ppt
4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 2.原作目的和翻译目的是可以甚至必然不同 的。
❖ 3.译文本身就是有自身存在价值的文本,与 原文的存在价值并无高下之分。
精选可编辑ppt
10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当代翻译界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理论争奇斗艳。20世纪70年代, 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界出现了面向译 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使读者更多地关 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两类: ❖ 适用于所有翻译过程的普遍原那么和适用于
特殊情形的特殊原那么。 ❖ 功能派认为,目的法那么和忠诚原那么是贯
穿所有翻译过程始终的两大支柱准那么,而 其他法那么或原那么需视情况而定。
目的法那么
❖ 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 论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方: 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比方:启迪读者)和 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到达的目的(比方: 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构造的特殊之处而 采用按其构造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未完待续。。。。
功能翻译理论
目录
❖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开展 ❖ 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 四、翻译的根本概念及实质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根本上是与语言 学同步开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 对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的对等理论。奈达在解释翻译的 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 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 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忠诚原那么(1oyalty principle)
❖ 诺德在系统归纳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总 结功能派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和 逐一解答的根底上,她发现目的论有两个缺 陷:一是由于文化特有的翻译模式造成的。 如果译文收受者所在的文化要求原文的忠实 再现而译者不能兼顾此要求时,译者应向译 文承受者解释原因
❖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 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 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 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 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 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 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 的涵义。

功能翻译学派

功能翻译学派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 作的因 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 整,包括改写甚 至删减) • 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 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 对翻译任务的协商 •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 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 时,要做到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更何况诺德深受莱斯 的影响,使用语篇分析的模式,这无疑使她最终不能走出 对等的局限。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赖斯、弗米尔、曼塔利为代表人物的翻译流派。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赖斯首先于1971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 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 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其中,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性原则。

除了目的性原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两个原则: 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原则。

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

译文读者理应能够理解译文意思,译文在异域文化中能够与译语读者产生共鸣。

忠实性原则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二者的关系,译文在语义或必要时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论”,着重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问题。

功能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

它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翻译研究局面。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是涉及翻译的一门学术性质的研究和教学范畴。

首先,其核
心内涵是以语言学、跨文化沟通、认知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来探讨翻
译过程和产品,研究如何将一种语言中的句子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的句子。

翻译理论以启发式和规范性方法指导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范畴是包括翻译
方法、翻译过程、翻译产品、翻译实践等。

首先,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
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原文的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精粹,把握和定位翻译
手法,以此达到尽可能地贴近原文的效果,使译文信息内容丰富准确,可
读性好,表达恰当。

其次,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分析阅读原文困难度,
考虑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发现译文风格和读者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准确
把握译文的翻译标准和要求,达到目的语接受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的要求。

总之,翻译理论可帮助译者更准确、更高级地把握翻译的原则,提高
翻译的水平和效率,取得更好的翻译结果。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二、功能派主要理论1、卡塔琳娜·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2、斯·威密尔的翻译目的论3、贾斯特·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的翻译观三.对功能派理论的评价四、对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研究现状的分析及反思1、反思之一:功能主义目的论研究现状分析2、反思之二:功能主义目的论“中国化”的途径五、结语:对国内功能主义目的论今后研究的展望功能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

它既继承了传统翻译论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生,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有所表现。

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的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它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且还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派翻译理论
一·主要观点:
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
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

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

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3.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 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

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

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

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4.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

在功能派学者中,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

诺德在1997年出版《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

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

“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从此,“目的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三·选一段理论,并用举例的方法例证,给予评论。

理论: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例证
1·Then her soul sat on her lips, and language flowed, from what source I can not tel l.
译文一:接着,她的心灵就像坐在她嘴唇上似的,话语滔滔不绝地流出来;
译文二:还有,她的心和口仿佛已打成一片,话像流水似的滔滔不绝,
译文三:随后她似乎心口交融,说话流畅
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伦的心灵比喻为人类并赋予它人类的特征和能力。

译文一和译文二都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但是其翻译“她的心灵就像坐在她嘴唇上似的”和“她的心和口仿佛已打成一片”照搬原文的形式,过于僵化。

因此,它们也不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毫无疑问,修辞手法很重要,但却不是因为它们的形式而是它们的作用。

因此,
如果完全照搬原来的形式并不能达到原文的效果,甚至曲解原文的意思时,译者应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一方法。

对比而言,译文三的“心口交融”抛弃了原文的形式,但却更忠实于原文,比前两个译文都好一些,在这里译文三符合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虽然形式上和原文不太一致,但其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

于是更能被读者接受也更好地传达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原文:2·“Wicked and cruel boy!” I said. “You are like a murderer — you are like a slave -driver — 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
译文一:“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
译文二:“你简直像个杀人凶犯……你像是个监工头……你就像那些罗马暴君!”译文三:“你像个杀人犯——像个奴隶监工——你像罗马皇帝!”
这是主人公简·爱童年时期被表哥约翰欺负以后所说的一段话。

显而易见,其中应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表哥约翰经常变着花样欺负寄人篱下的简,因此我们一点也不奇怪这里简将他比喻为murderer, slave-driver 和 Roman emperors,盛怒之下说出这样的话一点也不稀奇。

因为中国的读者对这三个形象比较熟悉,因此三个译本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遣词造句上略有不同。

译文二的“罗马暴君”比起译文一的“罗马的皇帝”和译文三的“罗马皇帝”来更贴近原文,符合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而译文二的“监工头”和译文三的“奴隶监工”比译文一的“虐待奴隶的人”简洁明了。

总体来说,译文二和三更胜一筹。

译文一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却造成句子冗长乏味,译文二三很好地印证了尤金奈达的“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评论:综上,在翻译实践中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可以是译文更生动,贴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而不遵循则会使译文过分死板,生硬,难以读懂,甚至偏离原文的意思。

可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成熟且实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