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新区战略发展规划研究(31页)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主要产业园区分布
策略4:建设“高效、绿色、低碳、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区 域交通一体化
统筹规划轨道交通网,实现公交一体化 整合货运枢纽,构筑区域物流集散平台 提升拓展港口功能
区域物流基地 无水港 沈阳铁路外环
通海铁路通道
装备制造业与都 市物流中心
沿海港区
东部铁路通道
铁路网规划图
优势突出 交通枢纽与互联网、工业优势、文化优势 一定优势 金融商务、区域物流 较大差距 区域开放与区域经济合作、科技创新、国际交流
国家战略决定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当前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重点在于对 接日韩的产业转移,推动俄蒙地区的资源合作开发与商品交易,合作的基础依然 是工业经济及其相关的金融、商贸、物流、科技等方面内容。而沈阳的文化在东 北亚地区的认同度最高,也有利于促进跨国的合作交流。 因此,沈阳应在世界领先的装备制造造业、国际性大通道建设、临空经济、国际 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方面率先发力,尽快成为国家谋划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棋子。
城市
沈阳 大连 长春
工业基础
综合实力强 专业工业 专业工业
国际化职能
文化基础、商贸 基础 国际贸易、休闲 旅游 制造业的国际影 响力
门户与枢纽规划
国际铁路、东北亚航空枢纽 国际海港门户和空港枢纽
哈尔滨
专业工业
跨国商贸物流基 础
远期的对俄、北美航空枢纽地位突出
乌兰巴托 沈阳 北京 首尔 成都-重庆
哈尔滨
策略5:整合自然、 文化与休闲旅游资 源建设区域绿道网, 推进文化旅游一体 化
滨水休 闲项目
统筹沈阳都市区 的各类资源,建 设国家级文化与 旅游产业区,构 筑都市绿网 以水系和主要风 景旅游区为载体, 建设四大区域绿 道 建设四个区域性 旅游集散中心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2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沈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沈阳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47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与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加强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分工协作,发挥沈阳市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2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72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20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新城新区。
要落实好《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
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沈阳政校企及铁西区资料.
• 于洪区:毗邻母城,半环市区,是沈阳西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沈阳重要的装备制造配套产 业基地。
• 沈北新区:沈阳重点推进的四大发展空间之一,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新型产业的集聚区 、生态市建设的先行区、和谐社会的示范区,沈阳新母城,并且拥有东北最大、最集中的大学城。
铁西工业区的历史历程(续)
• 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开始建设,共建有5个建筑群72幢三层砖混楼房,建 居住区,在全 国率先引领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住宅潮流。
• 1984年铁西作为一个计划经济典型特征最为突出的老工业区,在改革企业管 理机制上开始了探索和尝试,推行了经济责任制、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 目标责任制等等,并从1986年开始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沈阳行政区划
13个:共辖9个市辖区,一个县级市,三个县。 • 和平区:沈阳市的中心区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辽宁省综合实力第一强区。
• 沈河区:沈阳市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旅游胜地和开放门户,是全国城区 中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 皇姑区:辽宁省的行政中心区和文化教育大区。
鲁尔工业区的工业在原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 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钢铁 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工业区与世界其他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 危机,使其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
为此,鲁尔工业区开展了区域整治:一是发展新兴工业和轻工业, 促进区内经济结构多样化;二是调整区内生产布局,开发原来相对落后 的莱茵河左岸和鲁尔工业区北部,同时拓展南北向交通网,以利新区开 发;三是大力发展文教科研事业,推进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整治 环境,消除污染。
中国“鲁尔”—沈阳铁西区
所谓东搬西建,即将建设大路以北的企业有 序地向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这一举措, 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更不是“拆掉企业, 变钱走人”。而是铁西区借鉴世界工业发展 的经验,跳出单纯抓技术改造、企业改造、 工业改造和经济领域改造的局限,按照系统 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全新改造的思 路,以企业搬迁改造为牵动,创新企业生产 方式,把工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跳出技术改造的局限,对企业实施系 统性改造
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开始建设,共建有5个建筑群72幢三 层砖混楼房,建筑面积99012平方米,工人村建成后,成为当 时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在全国率先引领了“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的现代住宅潮流。 1984年铁西作为一个计划经济典型特征最为突出的老工业区, 在改革企业管理机制上开始了探索和尝试,推行了经济责任 制、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等等,并从1986年 开始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决定铁 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区。 2007年6月9日,铁西区被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 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2008年12月又先后被授予“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 之一”和“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称号。 当前铁西正积极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 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铁西产业新城,加快实现第二次飞跃。。
铁西区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素有“东方鲁尔”之美誉。 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集聚了沈阳市66%的 工业产值及工业利税的铁西区如凤凰涅盘般走向了全面复 兴。 2002年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 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铁西新区委、区 政府始终高举“搞好铁西改造,回报工人阶级,造福广大 农民”的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面开放、 活化资源、打造环境、产业升级、完善功能、强化管理” 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工业立区、服务业强区、科教兴区 三大战略,综合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改 造,实施“东搬西建”政策,成功破解了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城市功能如何完善”等 一系列重大难题,使铁西老工业基地步入了经济与社会统 筹协调发展的快车道。
从战略规划到概念规划—沈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实践
魅力、展, -形象的窗口” - r 7 S  ̄ l 。规划金廊形 业为主体,兼顾发展化学 工业及 相关产 成六大功能圈的圈链式空间结构 ( ) 图7 。 业的重化工产业基地” 。规划形成 “ 一心、
() 银带”开发。沈阳浑河生态景观 两轴 、三片、四楔”的带状组团式的空 间 2“ ② “ 两轴” :贯穿主城南北的都市轴 ( 中央都市走廊,即 C C 和贯穿城市东西 带,简称 “ U) 银带” ,全长约 4 m 2k 。规划通 结构 。 的浑河生态轴,是城市空间的主骨架。其 过对浑河两岸的改造与开发,全力打造面 中,都市轴即城市金廊,跨越浑河,连接 () 5 沈阳一抚顺同城化的启动。2 0 05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① “ 南拓” :实施 “ 金廊”南进策略,
础设施,发展高新技术、出口a T、空港 n 新城区,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② “ 西进” :向西发展是沈阳实现 区域 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的保障。向辽中方向 打破行政 区界限,形成铁西至辽中的先进 群 、至东北地 区乃至全国意义上的装备制 造业基地。 以快速复合交通走廊为支撑, 采用 T D O 开发模式。 ③ “ 北统” :北部地区是沈阳的生态脆
展轴。
滨水核心 区是都市核心,集中布置公共建 河的 自然生态环境,创造沈阳城市最核心
() 3 大浑南地 区的整合。大浑南地区 位于浑河以南,总面积 1 0 m 。在两次 0 2 4 K
向外拓展,其中沈大 、沈 山为城市主要发 筑。规划通过对浑河滩地的开发,恢 复浑
④ “ 六楔” :六条发展带之间以六条生 的滨水公共空间 ( ) 图8 。
主城是未来城市核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
沈阳市铁西区
沈阳市铁西区区情概况铁西新区是沈阳市五城区之一,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区。
铁西新区由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结起来的“ S ” 型区域组成,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享受市级管理权限。
铁西新区北临皇姑区,西接于洪区,东与和平区接界。
区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工业文化浓厚,城区环境优美。
区内企业规模宏大,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大。
在装备制造产业内,聚集了数控机床、透平压缩机、超高压机组、大型水泵等拳头项目和技术顶尖企业。
在中国有能力制造的24类210种成套设备中,沈阳占据三分之二,在沈阳创造的工业产值和利税中,66%来自铁西。
目前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家企业入驻铁西,其中跨国公司83个,世界500强企业21家。
铁西区环境优美,道路通畅,9条25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和几十条国内外空中航线纵横交织,325条街路与沈大、京沈高速公路连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街路通行网。
区内有技术中心1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个,市级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万人,30万的产业大军构成铁西发展的强大力量。
全区工业企业880户,其中规模以上252户。
堪称“ 中国制造业之都”。
铁西区总面积39.36平方千米。
总人口81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建设中路1号,邮编:110023。
行政区划代码:210106。
区号:024。
拼音:Tiexi Qu。
气候特点日照:境内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7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70.5%。
日照四季分布:春季(3-5月)最多,占28.1%;夏季(6-8月)占26.1%;秋季(9-10月)占24.2%;冬季(12-2月)占据16%。
日照的月分布:5月份最多,占全20.1%;12月份最少,占全年的6.7%;日照的地理分布是东南少,西北多;年日照时数东西相差为130小时,南北相差为60小时。
气温:境内平均温度为8.1度,东南部略高,西北部稍低,相差0.3,西北部地区生长期比东南部短3-5天。
关于沈阳铁西新区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的研究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 GY I NFORM TI ON 2008N O.17SC I ENC E &TEC HNO LO GY I N FO RM A TI ON 科技教育1旧区改造2001年的老工业基地铁西工业布局不够紧凑。
尤其污染大的工业较分散,不能集中进行污染治理,同类的工业很难进行协作生产。
工厂、居住用地混杂。
城镇产业结构层次低,城镇职能单一。
城市土地利用率低,城市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不足。
用地比例失调,工业用地偏多,居住生活用地人均相对较小,人均公共绿地、人均道路广场面积更小。
住宅建设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公建分布不均匀,项目不全,标准低等等诸多问题。
2002年开始铁西区政府从调整铁西产业结构着手,全面实施“搬迁、并轨、合资、转制、改造”方针,采取合资搬迁、重组搬迁、搬迁三条途径,使今日的铁西不可同日而语。
1.1以搬迁、并轨、合资、就业为主线,全力推进铁西工业带企业的改造创新2002年至2006年间,全区搬迁企业达363户,腾迁土地面积500余万平方米,大型企业的搬迁不仅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城市空间,也为更新变革中的中小型企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思路。
通过“东搬西建”,促使工业项目的相对集中,为引进新的工业项目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从而推进了机床功能部件、北方交通、大明、远大、铸锻、宁波、台商等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机械精加工、铸锻及粗加工、科技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
仪器仪表工业园、模具工业园分别引进新项目15个和21个,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6年新开工工业项目302个,总投资413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均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得到提升。
截至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602户,比2005年新增117户。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5%。
新增工业固定资产105亿元,同比增长26.3%。
机床集团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跻身世界机床行业前10强。
铁西大堤路规划方案 (2)
铁西大堤路规划方案1. 背景介绍铁西大堤路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为连接市区与铁西新区的主要干道之一。
由于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铁西新区不断扩张,大堤路逐渐成为该区域内的瓶颈道路,交通压力逐步加大,已经成为沈阳市市民出行的难题。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科学的铁西大堤路规划方案显得至关重要,旨在从根本上缓解这条路的交通压力,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
2. 目标与原则2.1 目标铁西大堤路规划方案的目标在于:1.提高铁西大堤路的道路通行能力,为市民的出行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条件;2.加强自行车、步行等非机动车出行环境的改善,为市民的活动提供更为安全、便捷的条件;3.针对铁西新区未来的规划及交通发展方向进行考虑,为区域交通的改善打下基础。
2.2 原则制定铁西大堤路规划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与周边道路资源有机结合;2.科学、严谨地进行路口及车道的规划,遵循道路通行规范和流线原则;3.关注非机动车平台设计及绿化等公共设施的完善,塑造生态、宜人、美丽的交通城市环境;4.根据区域交通发展趋势与需求,合理安排公共交通和停车设施等配套设施。
3. 规划内容3.1 道路设计1.对现有道路拓宽,新建车道,增强道路通行能力;2.拓宽人行道,提供舒适便捷的步行空间,鼓励市民步行出行;3.设立非机动车道,保障自行车、电动车的出行安全;4.确定机动车停车位、公交站台等公共设施,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3.2 环境建设1.完善路灯、路标等交通设施,增强路面亮度和视觉效果,提高行车安全;2.设立绿化带,提高道路的观赏性和城市形象;3.在绿化带中设置公共设施,如休息区、户外健身设施等,提高交通周边的生活品质。
4. 实施方案4.1 建设顺序1.拓宽大堤路主干道,安排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建设;2.完成人行道和公共设施的规划,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3.完善绿化环境,并在中央绿化带统一设置公共设施。
4.2 费用及资金来源建设经费应从铁西区、市政府、开发商等方面共同筹集,重点支持铁西新区建设。
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下的沈阳铁西区改造实践为例PPT课件
由于受50年代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思想的影响,在沈阳城市一环路内,工业用地比 例一度高达50%以上,即使部分工厂迁出,铁西区仍有8.28平方公里(1999年数据)的工业用地 在一环路以内,而长达十五年的铁西区改造工作对那些倒闭,停产企业而言已被证明是回天乏 力。即使能维持生产的企业,其低附加值的产品以及由于生产给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干 扰造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内部不经济,同时为城市中心地区发展所需的、具有高产出值的第三 产业因“工一色”布局所限,无法向西、向北发展,造成了该地区经济的落后和城市发展的不 均衡,铁西工业区成为城市发展的“黑洞”。 4.3 环境污染
建立和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沈阳这座在计
划经济时期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起来的重工
业城市,肩负着国有企业改制和经济结构调
整的双重重任,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内
部体制的落后、经营管理的不完善而出现亏
损和倒闭。伴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许
多工业企业逐渐向外搬迁。
这时的铁西区也逐步走向衰落,在1986
年,国务院批准对铁西区实行总体改造,并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任何高速增长的工业部门发展到成熟期以后,增长 速度将逐步减弱。主导产业部门依次更替,会在时序上形成主导产业链条,从而实现产 业结构的有序演变。否则当现实的主导产业进入衰落时,受波及效应影响,与主导产业9 部门联系紧密地其他产业部门也会随之衰落,工业基地必然整体走向衰落。
121.土地利用结构系统演变方法研究——基于沈阳市铁西区“东搬西建”前后数据对比
土地利用结构系统演变方法研究——基于沈阳市铁西区“东搬西建”前后数据对比侯莹,李铁鹏,穆经东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和空间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转型需要,我国不断加大对城区内老工业区的改造力度。
然而多年来我国对于老工业区改造的研究多在宏观政策、空间形态及遗产保护等方面,缺少理性量化研究。
老工业区的更新或改造的本质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或结构的变化。
本文以铁西老工业区十五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演变为例,引入信息熵概念,对铁西老工业区土地置换演变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以此来还原铁西老工业区在“东搬西建”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即总体上铁西老工业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系统有序度经历有序—无序—有序—过度有序的过程。
在研究后期逐渐偏离标准熵向熵减方向发展。
并在分析其时空差异原因的基础上,对铁西老工业区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系统,信息熵,老工业区1.研究背景铁西老工业区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著名的老工业区,一度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
自2002年借鉴了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经验,提出“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实施‘东搬西建’”的发展思路。
历经10多年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先行者和示范区。
(如图1所示)图1铁西区发展时间轴线图随着东北振兴“第二季”酝酿开启,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对铁西区研究的使命意义、现实价值愈发凸显。
然而多年来我国对于这一典型的老工业区的研究多在宏观政策、空间形态及遗产保护等方面,缺少量化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铁西老工业区,范围界定为位于主城区的老区范围,面积为39.48 k ㎡。
(如图2所示)本文旨在利用信息熵概念研究其土地利用结构在“东搬西建”、“退二进三”的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2.研究方法2.1研究方法的确定2.1.1信息熵的引入 本文引入信息熵的概念,采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测算模型来反映铁西老工业区一定时间段内(2000-2015年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及转换程度,分析铁西老工业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
沈阳铁西区工人村社区微更新策略研究
模式,将艺术与工业遗产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 工业旅游文化⑹。
在改造中设计了工业文化体验区,增加与道路 两旁的公园、湖泊、绿化带以及工业元素的互动,
活化整条沿河路径(图11 ) o将消极的空间积极 化,将工人的生活平台化,为游客与居民提供互动
的场所(图12)O工业时代工人完整生活的场景与
工厂里各种巨大机床的展示,结合卫工明渠沿线的 工业元素,形成一个独特的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 人精神、奉献精神的工业文化展示区。同时带动工 人村社区居民营造社区活力空间,弘扬工业时代文 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人村社区以铁西工人村为主,辐射至整个 贵和街以南,在现存城市空间中依然能看到大量工 业时期的符号。铁西工人村是中国第一个按照前苏 联街坊围合模式建设的“三层起脊闷顶式”工人住 宅,其建筑空间格局具有较髙的工业文化风貌,代 表了工业时代铁西区的“先进”和“荣誉”。 2.2文化价值
铁西工人村社区记录着一代工人阶级的成长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是铁西人的精神寄托,蕴
工人村社区附近小商业小市场以点状分布,并 未形成系统。商贩(主体为50~70岁的下岗工人及 老人)多沿街或在居住区门口摆放,造成社区外部 环境脏乱差,难以管理。同时商贩聚集在劳动公园 内(图6),侵占公园内的公共活动空间,使公园 成为小商业、路边摊的聚集地。 3.2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工人村回迁社区容积率高,缺少对应居民年龄的 服务设施,广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回迁
Keywords Tiexi Industrial District; the workers' village community in Tiexi; micro-renewal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4.16•【字号】•【施行日期】2021.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
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勠力同心,顽强拼搏,组织实施好《规划纲要》,实现我市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沈阳市人民政府2021年4月16日《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照《中共沈阳市委关于制定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市人民开启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沈阳市十二五规划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从自身条件看,在过去一轮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具有牵动力和影响力的重大项目相对较少,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尚显不足,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空间布局和利用不尽合理,主体功能区有待进一步培育;作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相对薄弱,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加强,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加以高度重视并予以认真解决。
亿元
1636-1964
14-18
2294.1
20.8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2096
13
2242.2
14.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8000
—
9601.8
3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570-
12170
国务院关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0.20•【文号】国函〔2024〕157号•【施行日期】2024.10.2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5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沈阳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沈阳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沈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20.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73.5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933.8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577.51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8.8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协同哈尔滨、长春、大连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联系,强化沈阳都市圈内城市分工协作和功能联动,更好发挥对东北振兴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 2020 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 1 个县级市和 3 个县,面积 12881 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 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 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城市规模2020 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 万,城镇人口990 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 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沈阳地铁最新规划方案
②地铁2号线:由目前终点站全运路延长至沈北新区;
③地铁9号线:由目前终点站建筑大学延长至苏家屯区。
2.车站及换乘枢纽规划
(1)新增车站规划
结合新增线路规划,新增以下车站:
①地铁6号线:设置车站30座,平均站间距1.2公里;
②地铁7号线:设置车站32座,平均站间距1.3公里;
(3)运营筹备: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运营筹备工作,确保工程完工后顺利投入运营。
五、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1)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2)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沿线区域产业升级;
(3)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市民幸福感。
2.经济效益
(1)提高地铁票价收入,实现投资回报;
(2)降低市民出行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优化运营时间:根据市民出行需求,调整地铁运营时间,延长晚间运营时段;
(3)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地铁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增设便民设施,提升乘客满意度。
四、投资估算与实施计划
1.投资估算
本规划方案预计总投资约XX亿元。
2.实施计划
(1)前期工作:开展线路规划、勘察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2)工程建设:按照规划线路及车站,分阶段开展地铁工程建设;
①地铁6号线:连接沈阳北站与苏家屯区,途径沈河区、和平区、皇姑区、铁西区、于洪区;
②地铁7号线:连接沈阳站与沈北新区,途径铁西区、和平区、皇姑区、大东区、沈河区、浑南区;
③地铁8号线:连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与铁西区,途径和平区、皇姑区、铁西区、于洪区。
(2)既有线路延长规划
为提高地铁服务水平,规划对以下既有线路进行延长: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第二节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第三节发展基础第四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节总体环境第二章发展构想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优化开发区域第二节重点开发区域第三节限制开发区域第四节禁止开发区域第四章重点任务第一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二节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三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第四节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第五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第六节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第七节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第八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第九节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第十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一节法治保障第二节人才保障第三节实施保障前言“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创新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沈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期。
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坚持问题导向和标本兼治,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愿景目标,对于我市适应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新举措、开创改革新局面,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沈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二五”《规划纲要》共提出22项主要规划指标,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进出口总额、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耕地保有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单位GDP 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7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项指标低于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