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认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的风采。
2.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在贞观年间的特点,把握唐朝盛世的原因。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查阅资料,了解唐太宗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民族关系,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唐太宗在处理外交与民族问题上的策略。
-结合所学,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3.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篇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简短报告,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小组内分工合作,整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提问、讲述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登基前的经历、登基后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唐太宗的清明政治,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推行科举制度等。
-军事方面: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平定突厥、吐谷浑等边疆民族,巩固国家统一。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课件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公开课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公开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________建立了隋朝,他就是________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________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________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自北向南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段,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大水系,全长________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________统治期间,连年________,多次发动________,其残暴统治引发了________,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________建立了唐王朝,定都________,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__,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________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尽量做到__________________,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word教案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了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
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结果:当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目标导学二:开元盛世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 长安城复原图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粮食布帛产量丰富,道路畅通,物价低廉,行旅安全,商业繁茂,。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重点
唐玄宗的主要政绩及“开元盛世“。
难点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灭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则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习提问:隋朝统一的原因,大运河的中心点、南北两端的起止点,分为哪四段、哪几大水系?导入新课我们前一节课讲过隋朝统后出现了繁盛的大好局面,那么隋朝到底能否长盛不衰呢?(不会),那么隋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唐朝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隋的灭亡问: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生: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问: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在哪里呢?(学生回答略)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的残暴表现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年年巡幸,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正是由于隋的残暴统治,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那么大家知道哪几个农民起义吗?有李密、戳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方长官、地方割据势力也纷纷起兵,李渊父子,宇文化及。

隋帝国迅速瓦解,中国再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而唐朝就在这乱世之中建立。

(可补充:从隋朝的灭亡当中我们受到了哪些的启发: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以民为本,做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等等)二、唐的建立: 618 李渊长安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故定国号为“唐”,回忆隋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隋呢?杨坚的爵位是隋国公,所以定国号为“隋”,再比如说汉王刘邦,所以定国号为“汉”强调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新课导引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某某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X 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X 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X 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四、教材精华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某某,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

”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

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

2. 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成果,贞观之治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的定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分析: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6. 总结:对贞观之治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通过对比唐太宗与其他唐朝皇帝的治理成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贞观之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治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短文,评估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深入思考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加深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研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前准备通过阅读课文以及上网搜索,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评价唐太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资料二、教学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使学生了解唐王朝建立的过程和建立之后是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1、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事实2、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理解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悬念设置—解决法—优化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五、教学过程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互联网搜索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

知人善任课件展示:在君民关系问题上,唐太宗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大家思考:①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②隋朝属于“水”“载舟”还是“覆舟”?③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④从这一教训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⑤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学生一一思考并且回答。

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演示魏征像)这是谁?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风范(设计意图:以谈话法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分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使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及其登基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生平事迹,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唐太宗的形象,引发学生对唐太宗的兴趣。

第二章:贞观之治的含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内容:解释“贞观之治”的概念,介绍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在政治体制改革、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的举措。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理解唐太宗的政治改革。

第四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实行均田制、改革税制、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教育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提倡儒学、重视教育、搜集图书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及其影响。

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士农工商的分工制度等。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制度。

第七章: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对外战争、建立朝贡体系等。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唐太宗的外交决策。

第八章:贞观之治的文化繁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的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教法建议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摇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唐太宗为什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历代治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共同点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所采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旧带新,使学生掌握治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特点。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以史为据、论从支出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教学的重点。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由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达到全盛。

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2.难点分析: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盛唐的历史之前,先要一起回忆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从唐太宗开始进入繁荣阶段,经过期进入鼎盛时期。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封建社会这一极盛时期的历史。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 教案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 教案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记住:隋末农民战争,唐朝建立的时间和开国皇帝,能说出唐太宗在用人和纳谏的主要内容,能列举出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会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贞观新政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最终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教学课题第二课唐太宗和贞观乊治执教教师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贞观乊治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乊治乊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互动方式自学感知情景设置:疑惑:大隋朝那么富庶强大,怎么仅用了那么几年就被杨广玩没了呢?思考:我怎么做才能坐稳江山,避免隋炀帝的覆辙呢?自学感知一、唐朝的建立隋朝是怎样灭亡的?唐朝是怎样建立的?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唐朝。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的年号叫什么?他从那一年开始当皇帝的?贞观,626年2、唐太宗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和重用人才,请说出被唐太宗誉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和破歌重用的大臣。

魏征,马周三、贞观新政1、唐太宗和他的智囊团采取了哪些革新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措施(1)、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和人身依附,发展生产(2)、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控制(对三省六部制的职能需要补充解释)(3)、修订法律,编纂《唐律疏议》(严明法纪,减轻刑罚)(4)、完善科举制(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教师导语:隋朝非常富庶,开做了大运河,但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李世民也感到疑惑:怎样才能坐稳江山。

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学生阅读课文p8页1——3段,时间3分钟,1——2名同学口述。

教师:强调朝代的更替,唐朝的建立和开国皇帝。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两位皇帝的治理成就,展示了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具体成就和意义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了解唐朝的繁荣与富强。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勤劳、智慧、开放等品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实。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4.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通过史料展示两个时期的治理成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深入了解两个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备课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备课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课堂练习
2、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号是( A.贞观 B.开元 C.开皇 D.光武
A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 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 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贞观新政
吸收隋亡教训
知人善任
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你对哪个皇帝评分最高?
课堂练习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 项是( A )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 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第 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目录
唐朝的建立
昭陵六骏
“贞观之治”
探究活动
暴君隋炀帝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引发 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 将所杀,隋朝灭亡。
隋末农民大起义
骄奢淫逸,赋役 繁重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 穷兵黩武
农民起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隋朝灭亡(618)
唐朝建立(618)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教案1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教案1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二、教学重点贞观新政三、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四、板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

今天我们学习师:(多媒体演示课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1分钟讲授新课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2、它位于古城扬州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2~5分钟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5~8分钟(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3.情感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唐太宗的优良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谦虚、勤政、爱民、敬业等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3.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繁荣昌盛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唐太宗的故事,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形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其对当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2.分析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归纳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选择一位你敬佩的历史人物,了解其事迹,结合唐太宗的优良品质,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阐述该历史人物对你的启示。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区一等奖)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区一等奖)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识记1.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二)能力培养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今天现实中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要点本课教学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本课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三、自主学习(一)“唐太宗李世民”1.复习回忆:唐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__,建立的时间:_________,首都:__________。

2.结合教材第9页”唐太宗像”,了解唐太宗:________年即皇位,改年号为________________。

3.总结归纳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及所起的历史作用: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教材写出唐太宗为政的两大特色,也是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能不能凭课本上和课外得到的相关知识列取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三)评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___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

物价___________,社会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史称“___________”。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时期。

共同探究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历史七年级华东师大版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正式版

历史七年级华东师大版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正式版

历史七年级华东师大版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正式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1.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2、知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3.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学习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学习难点】1.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2.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一、课前预习1、唐太宗非常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作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A、魏征B、长孙无忌C、房玄龄D、杜如晦2、“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加到380户。

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这一现象说明了()A、大臣廉洁奉公B、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C、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安逸D、人口多,粮食少,连年出现灾荒二、课堂研讨(一)重点研讨阅读下列材料上(唐太宗)与群臣论盗,或(有人)请重法禁之。

上哂(讽刺)之曰:“民之所以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政策?2、唐太宗采用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二)深化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1、唐太宗为什么要说这些话?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巩固政权的斗争?3、他在智力国家方面取得了什么政绩?(三)达标测试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错误的叙述是()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2、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A、避免君主个人失误B、巩固统治C、学习前贤D、为后世树立榜样3、下列事迹不属于唐太宗的是()A、重视农业B、创立科举C、善于纳谏D、精简机构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唐宗”是指()A、隋炀帝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三、课后巩固1.评价唐太宗: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赛编号:68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学目标:知识识记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能力培养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片段,看后提出问题:1、剧中被成为天可汗的大唐皇帝是谁?2、他为什么能一统四海,天下响动,震铄古今?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板书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解题:“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

二、展示学习目标知识识记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能力培养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并识记心中。

三、学习过程(一)介绍李世民的身世幻灯片展示: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李世民18岁跟随父亲从太原起兵,他智勇兼备,文武双全,能征惯战,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他功勋卓著,受到当时的太子—-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的猜忌和陷害,为了自保和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
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

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

(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

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

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

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

后随李密降唐。

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

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

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

太宗立即召马周进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

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

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

讨论回答:
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

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

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

(板书)
2、虚心纳谏。

(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四)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引导学生掌握教材P11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点: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

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

同时结合P11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看到唐太宗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能可贵,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

(五)课堂小结。

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

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

“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板书设计:
对待谏言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