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同盟会出现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的突出贡献

合集下载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本文考察了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情况。

作者指出,在这个时期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人数约有十万余人,远超过同期赴欧美留学的人数,但其中90%的人没有毕业就提前归国了,而且往往是为了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采取集体回国的方式。

作者强调指出,自明治时期以来,日本帝国主义者有计划地推行灭亡中国的国策,因此不能培养留日学生亲善日本的感情,反而迫使他们大多数人投入祖国人民抗日的洪流。

作者认为,中日平等国交以及经济文化的互补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互相派往对方的留学生,才能成为促进两国友好的“民间使者”。

作者张海鹏,193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896年6月,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到达东京就读。

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正式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起始的一年①。

百年来,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百年前所料想不到的那种变化。

回顾中国留日学生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今天可以冷静地做出总结了。

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历史,也是先进中国人发愤为雄、立志振兴中华的历史。

中国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页历史。

1895年中日《马关新约》·179·(俗称《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重失败。

巨额的赔款②,难以忍受的割地,造成了中国国运的空前低落,同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反响:列强以中国为可欺,认为这个“东亚病夫”正躺在“死亡之榻上”,一些人公开提出“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呼吁把“瓜分中华帝国”③一事提上侵略日程,并在此后几年间,使中国面临豆剖瓜分的极为严峻的局面;中国人则从甲午的失败中震惊于自己的落后,痛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不如人,决心振奋精神,重塑“国魂”。

于是先有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发起组织兴中会,号召“振兴中华”,接着康有为在1895年5月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同盟会的作用

同盟会的作用

同盟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不仅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还在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组织革命统一战线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同盟会的作用,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全民族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联合统一战线中的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力量,继承和发扬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自成立以来就高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它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同盟会的功绩:“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同盟会是革命党人建立的统一战线组织。

1905年8月20日,黄兴等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③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实行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⑤开发实业,救济贫民。

⑥和平统一,坚守信义。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最能表现革命党人初期的政治理想,并成为革命党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依据。

后来的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所阐述的“三民主义”,即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也是同盟会纲领的集中表述。

1924年1月,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同盟会正式成立。

大会通过了革命政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规定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孙中山说:“二次革命失败,乃真革命之母。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次会议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

百年以后看同盟会

百年以后看同盟会

2006年第4期No 14 2006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145期Sum No 1145[收稿日期]2006-05-08[作者简介]章开沅(1926-),男,安徽芜湖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历史学研究§百年以后看同盟会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摘 要]1905年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这是历史的必然。

同盟会的成立以及成立以后的革命活动都得到许多日本人士的关切与支持,这是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关键词]1905年;同盟会;日本[中图分类号]K2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6)04-0034-05 1905年,对世界对中国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年。

正如列宁所说:“在东欧和亚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是在1905年才开始的。

俄国、波斯、土耳其和中国的革命,巴尔干的战争等,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东方’所发生的一连串有世界意义的事变。

”[1]同盟会的成立,就是这一连串有世界意义的事变在中国的重要发端。

但是,同盟会的成立,其重要性并非从一开始就被世人、国人所认知。

在一连串国际、国内重大事变的遮掩下,同盟会的成立当时在国内并未引起强烈的反响,尽管参与创立盛典的东京中国留学生界是那样慷慨激昂。

因此,我们需要在百年以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且进一步给以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

一、组党———孙中山举步维艰庚子、辛丑以后,随着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的同时激化,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组织一个能够整合全国革命力量的先进政党,不仅在客观上成为最迫切的需求,而且在主观上已成为许多革命志士的共识。

孙中山在1903年《致黄宗仰函》中已经指出:“分道扬镳,终不如集中力量,事较易济。

”因此,亟需“招集同志,合成大团”[2]。

但当时孙中山的处境甚为困难,曾经起过革命先驱作用的兴中会,由于带有狭隘地域性,而成员又多为海外华人与会党,所以很难成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真正核心。

浅谈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浅谈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浅谈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当4000多年前,黄皮肤、黑瞳孔的中国人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发展起一个独特、自治的社会的时候,它同亚洲其他社会一样,以农业而不是商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而不是商人和政治家统治。

正是这一明显地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

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毫无兴趣。

这表现在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一无所知方面。

1514年,当葡萄牙人出现在东南海岸附近的海面上时,中国人首次开始了同西方的直接交往。

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人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日本的手下。

历史的残酷很鲜明的告诉我们,日本人和中国人大不相同,他们已有能力使西方技术适应他们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

1894年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中国军队又轻易地被击溃了,1895年4月,北京不得不接受了《马关条约》。

条约的条款要求中国赔款,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并再开放四处通商口岸。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

这个大帝国在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小”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

于是,在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中国也开始了艰难而缓慢的近代化历程。

惨败的刺激却使把持政权的清廷权贵们看到,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为了继续保全其统治地位,就不得不寻思变革,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威胁其统治基础的/和缓的变革方式,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利用这种和缓性的活动来对应各方面的压力,平息人民的反抗和革命的呼声。

高一历史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知识点

高一历史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知识点

历史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知识点一、同盟会的建立1.条件(1)可能性①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为同盟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必要性: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使革命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2.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3.政治纲领(1)内容①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②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

(2)评价①进步性: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历史意义(1)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革命形势的发展1.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1)原因:同盟会成立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反对革命。

(2)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影响: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等联合会党发动了萍浏醴起义,这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2)此后不久,各地反清起义掀起高潮,较著名的有秋瑾、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镇南关起义。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摘要: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大门,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他们努力寻求救亡之道。

于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他们在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上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

本文就是从留日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况、近代中国出现大量留日学生的原因和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贡献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关键词:留日学生;中国近代化。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中国也开始了艰难而缓慢的近代化历程,中国近代化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是由于中国内部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外部资本主义的影响所致,但近代留学生运动所造就的知识分子大军,却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社会力量,而留日学生又是这支大军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那么,留日学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一留日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况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大清帝国的惨败,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很沉痛的教训,而统治阶级中的顽固保守派只知道墨守成规,不变祖宗的成法,但惨败的刺激却使他们看到,再墨守祖宗成法,已不可能保住。

维持他们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了,向以开明自居的洋务派在事实面前也认识到,不从根本上加以变革,任何改变也都是不可能的、他们还害怕广大人民的起义和武装变革,又不能不设法应付日益高涨的要求变革的呼声,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把持政权的清廷权贵们为了继续保全其统治地位,就不得不寻思变革,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威胁其统治基础的。

和缓的变革方式,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利用这种和缓性的活动来对应各方面的压力,平息人民的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顽固派或洋务派,都把教育方面的改革视为一件重要的事,虽然顽固的保守分子还多方面阻拦,科举并没能立时撤废,但学堂的设立却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学堂中所教授的也不再是旧的一套,而是掺杂有新的西欧先进文明的课程,但当时能教授这些新课程的师资实在是凤毛麟角,就是请外国人也解决不了,要谈教育改革,要兴办学校,就得解决师资问题。

留日学生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留日学生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J n.0l a 2 O
留 日学生 在 中国现代 化 中的作 用

( 中央 党 校

贾春阳
国 际 战 略 研 究 所 ,北 京 10 9 ) 0 0 1
摘 要 :甲午战败后 ,为挽救扁朽衰败的清王朝 ,清政府派遣 大量青年去 日本 学习,人数最 多时接 近两万人次 ,如此 大
规模 的留 日 运动在 中国近代 史上是罕见的。留 日学生在 日 本主要 以学习政法科 、教育科和 军事科为主 ,他们回国后在政治、
为鼓励留学,10 9 3年清政府颁布 鼓励游学毕业生章 程 9 4年制定 考验出洋 毕业 生章程> 9 5年举行第 ,10 ) 0 ,1

次 留 学 毕业 生考 试 , 过 考 试 者 给 予 举 人 、进 士 、翰林 等 通
官职。出于清政府 国库亏空无力承担更多的官费留学 生, 也 鼓励 自费留学 , 对参加留学生考试合格者同样授 予进士、举 人头衔。 这不仅在科举之外开辟 了另一条为官之路 ,而且使 想通 过读书走入仕 途的知识分子纷纷争相 前往 。 日学 生在 留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发挥 了主要作用 , 并对清末民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 首先 , 末宪政改革中,留 日学 生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 清
第3卷 第 1 1 期 21 【 0年 1 ) 月
湖 南科 技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 n n Un v r i f c e c n n i e rn o r a o Hu a ie s yo i n ea d E gn e ig t S
Vo1 No 1 . 31 .
军事、教 育、思想文化 等领域发挥 了重要作 用,对 中国早期现代化做 出了 巨走贡献。

日籍会员对中国同盟会的影响研究

日籍会员对中国同盟会的影响研究

收稿日期:2017-09-24作者简介:陈鸿佳(1994—),男,广东深圳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沈云戈(1990—),男,广西合浦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日籍会员对中国同盟会的影响研究[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8.02.024陈鸿佳,沈云戈(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在中国同盟会中,日籍会员作为一支为数不多的异国力量,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深深地介入了中国同盟会。

他们对外积极开展革命舆论工作,为革命党人争取政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同盟会日常运营的困难,并亲自参与同盟会开展的军事革命活动。

但因国别与立场不同,日籍会员过度参与影响中国同盟会的自主发展,容易弱化革命党的整体目标意识,造成内部成员分裂、矛盾冲突日益尖锐。

关键词:日籍会员;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影响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8)02-0127-05在中国同盟会中,日籍会员作为一支人数不多的异国力量,异乎寻常地关心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态势,在参与中国同盟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对同盟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当前学界对于日藉中国同盟会会员已有较多研究成果。

但针对中国同盟会会员的日籍群体的研究侧重于其在日本社会主要所属阶层或是群体(即大陆浪人)开展研究,着重于对大陆浪人群体进行细致区分,挖掘其积极参与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思想根源,较少从中国同盟会会员构成来分析日籍会员存在的原因及其对同盟会的影响。

有鉴于此,为究明日籍中国同盟会会员的存在成因、入会目的及具体影响,本文试从日籍中国同盟会会员的来源入手,对其参与同盟会的活动轨迹加以考察。

一、日籍中国同盟会会员群体情况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长期旅居日本,结识了不少对中国革命感兴趣的日本人。

怀有不同目的的日本人相继结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通过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主要活动并产生深远影响。

晚清留日学生的历史贡献

晚清留日学生的历史贡献

晚清留日学生的历史贡献晚清时期,留日学生可真是一群让人刮目相看的角色,真的是有故事的人啊。

想当年,清朝的风头正劲,但国家的改革迫在眉睫。

这时候,一群敢于追梦的年轻人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

他们可不是简单地去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学知识、求真理,真是令人敬佩。

他们一到日本,面对的是崭新的世界,真是眼花缭乱,心潮澎湃啊!大街上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那电车,哇,跟咱们的马车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真是想象不到的方便。

那些留学生在日本可是努力得不得了,课堂上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真心不怕辛苦。

洋文、法文、德文,甚至是经济、政治、军事等各种课程,他们都尝试着去学。

想想看,那个时候的中国可没几个人能说得上外语呢,他们可真是前赴后继,争先恐后。

想学习的劲头简直像打了鸡血,真是生龙活虎的,连老师都看得目瞪口呆。

回到家乡时,他们带回来的是崭新的思想,像一阵清风扑面而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他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放学后更是扎堆儿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讨论会,实在是个个都是小精灵,灵活得很。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简直让人感叹“学无止境”这句话。

尤其是那些为了国家前途而呐喊的青年,他们的胸怀可不一般,动辄就把“强国富民”挂在嘴边。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重新崛起,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真是激动人心。

想想看,当时的背景,真的不是简单的事,但他们偏偏就敢于直面挑战,真的是勇者无畏。

留日学生可不仅仅是学问上的佼佼者,他们还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观念。

比如,民主、科学、自由,这些在当时的中国可是新鲜事物。

他们让国人意识到,原来不只是儒家思想才是唯一的真理,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他们以身作则,真是活生生的榜样,呼唤着人们去思考,去质疑,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他们不仅仅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播撒希望,给人们点亮了前行的灯塔,真是好心人。

更有意思的是,留日学生们还把现代科技带回了国内,像铁路、电话这些先进的玩意儿,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福音。

同盟会为何于日本

同盟会为何于日本
同盟会为何于日本成立
???
数学16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晓旭 张可依 李梦玲 尉雨婷
简介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 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 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有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科 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
提出问题
• 以前孙中山虽长期留居日本,但很 少在留日学生中活动,接触面也不 广。据冯自由在《记中国同盟会》 中说同盟会第一次筹备会到会的六、 七十人中,和孙中山旧识的只有程 家柽(cheng)、马君武、张继、 胡毅生、冯自由、宫崎寅藏等十人, 其余皆新同志也。
• 留日学生变化对革命的影响 • 清末留学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甲午战 争前后,共25年时间,以留美和留欧为主。 第二阶段是从戊戌变法到1908年前后, 共10年时间,以官费和自费留日为主流。 第三阶段是从1909年到20世纪20年代, 主要以留美为主流。(来源:百科)同盟会 为何于 日本成立
择日本 不择中国
择日本 不择欧美
日本为什么 选择中国
择日本不择中国
• 兴中会密谋于广州起义,最终失败,孙中 山被迫亡命海外。 • 孙与日本结下不解之缘,视日本为“第二 母邦”。 • 香港拒绝入境,因此以日本为革命的基地。 • 资金 • 从兴中会的地域性,到同盟会的全国性
择日本不择欧美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天朝上国的尊崇不再,接踵而至的战败和随之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一直对本国文明有着无上优越感的中国人备感屈辱,国内开始出现学习西方的热潮。

从翻译热潮到留学运动,为了改变被奴役的命运,救亡图存,无数的爱国志士寻求各种可能的救国途径。

而清末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留日活动,对当时中国造成的影响尤其突出。

一、中国学生选择留学日本的原因中国学生留日始于甲午战争之后。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13人抵达日本,日本政府在东京神田区专门为他们办了一所学校。

(1)自此以后,各省地方政府也开始陆续派遣留学生赴日,到1899年,在日本的留学生超过了100名。

20世纪初更是有大量的自费留学生,不仅有青年,甚至还有老翁、幼童和女子,盛况空前。

到1902年,留日学生已经有四五百名;1903年,达到1000多人;而1906年最多,有8000人。

以后虽有所下降,但在1911年,仍然有4000人左右。

(2)中国学生去国外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先进思想、技术等,而日本在这些方面都是从西方学来的,而且中国最早接触的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那么为什么大量的中国学生不选择去西洋留学而要去日本呢?究其原因,首先是交通的便利。

日本与中国相距不远,而且在甲午战争以后,交通非常方便,路费也很低廉。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也提到:“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学生毋忘其国。

”(3)其次,日本政府为了笼络清政府,缓解甲午战争以来中日间的敌对情绪,希望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亲日势力,从而扩大对华的政治、文化影响。

因此,采取了主动吸引中国学生的政策,如设立专门接收留学生的学校、给留学生提供留学经费等。

中国学生选择去日本留学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近代中日两国国情相近,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了落后的状况,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中国却屡遭失败。

这种对比极大地刺激了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分子。

浅论中国同盟会出现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的突出贡献

浅论中国同盟会出现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的突出贡献

汇华学院2013级历史学1班霍无忌学号2013511236浅论中国同盟会出现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的突出贡献摘要:1905年同盟会的建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大事件,它的是内外忧患、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力量集中的必然结果,绝对不是偶然的。

同时,也应该承认留学生群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留日学生群体更是通过办报刊、传排满、建组织等一切手段促进革命形势发展与革命力量的集中。

可以说,同盟会是在留日学生的大力推动下出现的。

关键词:中国同盟会,民族资产阶级,华兴会,留日学生学术回顾对同盟会的学术研究,从其建立之初就屡见不鲜,如冯自由的《檀香山兴中会改组同盟会之经过》等论文,高劳的《辛亥革命史》等的学术专著。

而改革开放后,对同盟会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新意百出,如饶怀民的《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马庚存的《同盟会在山东》等,可以说同盟会研究从未间断。

而关于留学生对同盟会尤其是留日学生对同盟会建立、辛亥革命的成功的作用,研究人数并不突出,有桑兵的《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及同盟会的建立》1、陈昌福的《辛亥革命时期的留日学生》2及下文将提到的周棉教授的文章等,可以说数量并不巨大,可研究领域较为宽广。

引言1905年8月2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宣告成立,自此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同一政党的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建立后革命党人“大呼万岁而散”。

由此可见,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又是必然的,而留日学生在同盟会的建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同盟会建立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贡献展开叙述。

学术界在此之前,对同盟会的建立必然性多有提及,并提出多项有建树成果。

如金冲及、胡绳武先生的《辛亥革命史稿》(第一卷)。

不过,我认为该必然性仍可加以叙述。

故本文将在先论述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现留日学生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这一长期不为世人熟知,甚至有所反感的学生团体“正名”。

中国民盟会的性质和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民盟会的性质和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民盟会的性质和成立的历史意义关键词:中国同盟会;性质;意义中国同盟会(The China Ftederal Association),简称同盟会,是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建立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组党的要求日益迫切。

1903年《浙江潮》第三期发表文章,主张消除地域界限,建立联合统一团体,《江苏》则提出要“结大群”。

这说明,联合斗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主观方面,建立全国性政党的条件也基本具备。

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团体出现,在思想、组织上为建立全国性政党提供了一定基础。

1905年上半年,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领导人和骨干分子由于起义失败,相继逃到东京,鼓吹革命,联络同志,“意欲设立政党,以为革命中坚”。

在这个时期,孙中山也在思索,从兴中会到惠州起义失败,六年时间过去了,但革命进展不大,这是什么原因,起初孙中山曾片面地归咎于缺少军火,认为“只要获得相当数量的军器武装起来并尽力准备,就能很容易把清朝军队击溃。

”但在实践中,他改变了这种看法,1903年左右,孙中山提出革命需要“招集同志,合成大团”,开始为建立政党作准备。

如何建立党,孙中山认为兴中会不行,因为通过惠州起义,兴中会的弱点暴露出来,它是狭隘的、地域性的小团体,难以领导全国的运动,孙中山着眼于建立一个具有较广泛社会基础的党。

1900-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在欧洲、日本等地广泛结交留学生和华侨,讨论革命的方针、政策,在欧洲通过与留学生的讨论,将组党的着眼点移到学生。

1903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革命军事学校”,第一次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个纲领的提出,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表明孙中山比他同时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使他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公认的领袖。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

浅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留日学生活动作者:马晶莹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08期[摘要]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留学活动中,以留日的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

本文对辛亥革命前中国学生选择留日的原因、日本政府及国民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以及留日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留日学生;中国革命[中图分类号]K2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22-02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天朝上国的尊崇不再,接踵而至的战败和随之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一直对本国文明有着无上优越感的中国人备感屈辱,国内开始出现学习西方的热潮。

从翻译热潮到留学运动,为了改变被奴役的命运,救亡图存,无数的爱国志士寻求各种可能的救国途径。

而清末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留日活动,对当时中国造成的影响尤其突出。

一、中国学生选择留学日本的原因中国学生留日始于甲午战争之后。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13人抵达日本,日本政府在东京神田区专门为他们办了一所学校。

(1)自此以后,各省地方政府也开始陆续派遣留学生赴日,到1899年,在日本的留学生超过了100名。

20世纪初更是有大量的自费留学生,不仅有青年,甚至还有老翁、幼童和女子,盛况空前。

到1902年,留日学生已经有四五百名;1903年,达到1000多人;而1906年最多,有8000人。

以后虽有所下降,但在1911年,仍然有4000人左右。

(2)中国学生去国外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先进思想、技术等,而日本在这些方面都是从西方学来的,而且中国最早接触的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那么为什么大量的中国学生不选择去西洋留学而要去日本呢?究其原因,首先是交通的便利。

日本与中国相距不远,而且在甲午战争以后,交通非常方便,路费也很低廉。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也提到:“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学生毋忘其国。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组图: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2010年10月27日 08:56:39 来源:人民政协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秋瑾演讲人:王晓秋编者按: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

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了一篇题为《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的。

演讲人:王晓秋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

当我们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烈们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代青年,特别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

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着重想分析探讨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怎样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

【doc】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

【doc】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

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张磊张苹内容提要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就是指1905年夏建立的同盟会.同盟会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具有重大的地位和作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方案在当时无疑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政纲;组织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原则,摒除了会党的宗法观念和习气;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量加盟为骨干,他们胜任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核心,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制定了《革命方略》,包括了纲领,方针和相关政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主要革命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性和分散性.同盟会进行了革命的宣传鼓动,批判了保皇谬论,坚持了反清武装斗争,促成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当然,同盟会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芜杂涣散,也给革命运动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关键词孙中山三民主义兴中会中国同盟会近代革命政党进入20世纪,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为时代和革命的迫切需要.历史已经证明,近代中国的正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既非农民阶级的旧式秘密结社——它们普遍带有宗教,迷信和封建宗法色彩——所能承担,也非维新派的各种"学会"——它们大都缺乏明确的政纲以及严密的组织原则——所能肩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必须自我组织起来,建成近代形态的政党,以发挥"革命的中枢"的作用,才能胜任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的领导重担.辛亥革命结束了传统的封建帝制,而清王朝的颠覆则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所谓"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指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当孙中山走上革命路途时,就把建立革命团体作为当务之急.还在1894年冬,他就在檀香山的侨胞中成立了兴中会.这个革命团体虽小,但已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属性.首先,兴中会的纲领开始体现了较为完整的民主主义的原则.它在入会誓词中规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章程"内容则洋溢着爱国主义,力求避免"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厄运,"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其次,兴中会在组织本文根据作者在2005年7月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主办的"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143弘箍笋干2005.6原则方面也一扫会党的陋习.领导机构由会员推举,会员之间的关系排除了封建宗法因素.地域性限制不再存在,兴中会希望容纳一切"有志华人"乃至外国友人,"不论中外各国人士,倘有心益世,肯为中国尽力,皆得收入会中".事实上,两湖和江浙地区的毕永年,秦力山,吴禄贞和沈翔云等后来都加入了兴中会,官崎寅藏等外国朋友也介入了兴中会的活动.兴中会员多为侨胞或粤籍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还未成为在全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而它的领袖在初建阶段尚未被广大革命志士所公认.兴中会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革命党人的最早组织形式,同时,也是这个政治派别初步形成的标志.辛亥革命运动的上限应追溯到兴中会的建立.兴中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能抹杀,它在艰苦的10年战斗历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兴中会在侨胞中有着相当的政治影响,在日本,南洋和欧美地区建立了分支和联络点,在国内的政治影响也并不仅囿于广东,同两湖,长江流域的反清力量——主要是会党——有着联系.孙中山的早年战友史坚如曾北上联络会党,旋在香港建立了"兴汉会",把兴中会同广东,两湖和长江流域的秘密会社维系起来,推举孙中山担任总会长.可见,兴中会组织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兴中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兴中会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方面起了先锋作用.兴中会的宣传鼓动工作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清朝政府的昏庸腐败,懂得"革新之机"完全"遏绝于上",抛弃对现存政权的幻想,逐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在1900年后,兴中会还必须同保皇党论战,揭露他们"假革命,真保皇"的反动面目,唤醒惑于"邪说"的人们——包括部分兴中会员.孙中山从1903年起陆续发表了《敬告同乡书》,《驳保皇派》等文章,以兴中会在各地控制的报刊为阵地,向保皇派大张挞伐,揭开了19051907年问两派大论战的序幕.革命的思想启蒙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民主革命的开展做了精神的准备.其次,兴中会还把武装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1895年的广州起义虽因事泄流产,却以革命民主派"战争事业"的发端而载人史册.1900年的惠州起义取得了很144大的战果,队伍曾经发展到两万余人,虽然结局仍归失败,而其政治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孙中山后来所忆述:惠州起义结束后,"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意味深长的变化自然有形势的影响,但兴中会的坚持战斗也是重要原因.人们逐渐从兴中会的活动中认识了它的革命性质,确信这些"叛逆者"都是志士仁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兴中会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民主革命思想尚未广泛传播, 保皇派仍有政治蛊惑力,清朝政府的窳败未曾彻底暴露——孤军作战的,它的多方面活动确是具有开拓意义.所以在充分估计当时其他革命团体的作用时,不能贬低第一个革命民主派团体的历史地位.显而易见,从事变进程的持续角度看来,兴中会在相当程度上为同盟会的建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首先,孙中山在创建兴中会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又在以后的实践中将它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从1903年到同盟会成立前,这个政纲先后为孙中山所联系和建立的许多革命团体所采用,陆续见之于青山军事学校誓约,中华革命军誓词,美洲致公堂新章以及更晚一些的欧洲留学生革命团体的盟书等.①待到建立同盟会时,已为大多数革命党人所理解的三民主义政纲便被当然接受.其次,兴中会在组织上也为同盟会提供了条件.尽管兴中会会员估计不满500人,1900年后又没有较大发展,但它在国外各地的分支及其在国内(主要是华南地区)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正是这样,兴中会才成为同盟会组建的基础之一.再次,兴中会还为同盟会提供了一批骨干. 兴中会的创建者孙中山已经成为大多数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并且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声誉. 1903年出版的黄中黄(章士钊)编译的《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的序言指出:数年前"吾人意中之孙文,不过广州湾之一海贼也"④;时至今日,"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之初祖,实行革命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④.孙中山在当时不愧为最有威信,影响和经验的革命家,由他来"领袖群伦"是必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然的.甚至连兴中会的教训,也为同盟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般说来,兴中会始终存在着两个弱点:第一,未能在国内各个地区立足扎根,同内地的革命力量联系较少,兴中会初创时有2/3的会员为侨胞,而这种状况后来也未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二,兴中会会员中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重较小.两个弱点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给兴中会的活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显而易见,革命运动不能仅仅依靠以国外为基地的"输入".它的存在和发展,决不能离开内在的条件和因素.所以,革命党人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在国内各地立足扎根,而不能把主要的活动局限于国外,虽然促使侨胞的革命化是重要的任务.事实证明,这也是多次反清武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广泛吸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知识分子具有重大意义.其作为所隶属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能够承担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加强革命组织的活动能量,提高它的斗争水平.兴中会会员中的革命知识分子比重较低,并不完全是客观条件所造成,对孙中山和他的战友来说,也存在着一个认识问题. 只是在1900年后,他才从实践中意识到吸收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孙中山抛弃了过去所持的"谓秀才不能造反"的观念,对争取更多的革命知识分子入党"深以为然".他自己积极地结交留学生,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还嘱托廖仲恺,何香凝"物色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从青山军事学校到欧洲留学生革命团体的建立,显示了孙中山在这方面活动的实绩.应当指出,孙中山在1900 年后已很少发展兴中会会员.他所联系和建立的一些革命组织,也大抵不再冠以兴中会的名义.这种情况表明,孙中山已经意识到兴中会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斗争的发展,难以独立承担"革命之中枢"的大任,而开始为新的革命党的建立创造条件.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和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革命形势的发展已把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提上议事日程.必须将分散的革命活动汇合起来,并把参差不齐的斗争水平提到新的高度. 许多革命党人亲身体验到这种讨代的需要,深切理解这桩历史的使命.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促使同盟会在1905年夏应运而生.在组建同盟会的过程中,孙中山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有些革命党人在1903年后已经意识到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必要,主张建立"中国本部统一会",作为"中央机关,建瓴而立,扩张其势力线,挟风雷而走之……则虽泰西文明国大政党于以枢府何以过之"④.但是,只有孙中山才最深切地认识到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兴中会成立以来"艰难顿挫"的战斗历程使他懂得:在中国这样辽阔的土地上,单股的水流是不可能"涤荡旧污"的;只有汇成巨潮,才能冲毁封建帝国的堤防.他回顾了十年来的战斗,确信"但从分道扬镳,终不如集中力量,事较易济"⑨.所以,他决心"召集同志,结成大团,以图早日发动"⑥.为了推动和实现革命的联合,组织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孙中山反复向革命党人指出:"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必要."同时,他还在其他革命团体的骨干中间进行广泛的联络工作.经过了相当充分的酝酿,条件终于成熟.在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倡导下,1905年8月于东京建立了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为基础的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成立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活动进入新阶段.从其自身的各方面来看,这个正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远非先前的革命团体所可比拟.第一,同盟会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认为斗争纲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无疑是对民主革命主要课题的科学概括,堪称为完整的,自觉的民主主义纲领.它同兴中会初创时的政纲相比有着长足的进步,主要是明确了共和国的观念和补充了社会经济方案.较之华兴会,光复会的政纲则具有更为丰富的民主主义内涵,大汉族主义——种族主义有所消弭.同盟会的纲领表明,它在政治,思想上趋于成熟.第二,同盟会在组织方145弘箍拳干2005.6面也大有改进.它效法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组织机构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了评议,司法,执行三部,总理则由会员每四年公举一次.秘密会社的封建宗法习气彻底消除,同盟会具有了近代政党的形态.第三,同盟会员的骨干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其所隶属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他们胜任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大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加盟,增加了同盟会的能量和活力,同时,也密切了同盟会与国内的联系.第四,在同盟会内部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集团.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他周围团聚了黄兴,宋教仁等一批较有威信和经验的领导人(其中,相当部分是原华兴会,光复会的中坚分子).这个领导集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基本上承担起领导的重任.事实表明,近代政治运动要求领导是群体而非个人.第五,同盟会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方针和政策.1906年秋冬,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起草了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它包括八个重要文件:《军政府宣言》(通称《同盟会宣言》),《军政府与各处国民军之关系》,《招军章程》,《招降清朝兵勇条件》,《略地规则》,《对外宣言》,《招降满洲将士布告》,《扫除满洲租税厘捐布告》.这些文件供各地革命党人武装起义时应用.除《军政府宣言》具有纲领性外,其他文件的内容主要关乎方针,政策问题.后者体现了前者的精神,成为革命党人在斗争中所遵循的准则.第六,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除本部外,同盟会在国内设置了东(上海),西(重庆),南(香港),北(烟台),中(汉口)五个支部以及隶属于各支部的各省分会.在国外,设置了南洋,檀香山,欧洲和美洲四个支部.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加盟者就达万人.④同盟会消除了先前一些革命团体的地域性和分散性,真正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枢.同盟会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中,同盟会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活动:同保皇派开展了空前规模的论战,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了反动的保皇谬论,为辛亥革命扫除了思想障碍;坚持武装反清斗争,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46从而为辛亥革命——全国范围的武装反清斗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和提供了必需的条件.同盟会的组建成为革命新高潮的起点:"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孙中山只是在这时才意识到胜利并非遥遥无期,确信"革命大业可及身成矣!"当然,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不可能不带有它所代表的阶级的软弱性及其他缺陷,并表现为自身矽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芜杂涣散.不少同盟会会员对三民主义纲领缺乏全面的理解和信仰,他们实际上是"一民"主义者或"二民"主义者.这种政治上,思想上的不统一,严重削弱了同盟会的战斗力. 同样,组织上的涣散现象也是明显的.门户之见甚深,小团体和宗派习气颇浓.光复会的一些成员加盟后依然不能舍去原有的旗号,他们的许多活动仍旧采用光复会的名义.上述缺陷在革命的低潮期往往恶性膨胀起来,甚至导致分裂的危机. 于是先有共进会的建立,这个团体的主要成员并未否认同盟会,虽然他们更改了三民主义的纲领, 又在组织活动方面恢复了某些会党习气.稍后, 章太炎,陶成章等在东京成立光复会总部,对孙中山进行了无原则的攻击和污蔑,给1908年后的革命困难阶段造成颇为有害的影响.直到辛亥革命前夕,宋教仁等还在上海建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 它虽然"奉东京本会为主体,认南方分会为友邦"⑧,对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有所推进,但却在"章程"中删略了民生主义,并在另立组织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先期征得同盟会本部领导的同意.因此,中部同盟会的建立也具有分裂倾向.不过,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些带有不同程度的分裂倾向的活动并未造成同盟会的瓦解,也没有否定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在度过了短暂的低潮期后,成为辛亥革命前奏的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依旧是孙中山与同盟会所策划和领导的.至于点燃了辛亥革命火焰的武昌起义,则是湖北新军中受到孙中山与同盟会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士兵和下级军官所发动的.该省的两个主要革命团体——文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人,也大都是同盟会会员.这就不难理解湖北革命党人在发难之初就举起了孙中山的旗号,正如打响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所宣称:"孙先生乃革命创始者,党人遍布全国,虽间有名目殊异,而尊崇孙先生则一也."⑨所以孙中山返国后立即被推选为首任临时大总统,也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结果.孙中山参与创建和领导的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在民主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年代,它不愧为"革命之中枢".这是历史的真实,而非某些片面的,表面的现象或假象所能遮蔽."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孙中山所做的历史结论,显然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写照.(见<华侨开国革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7. 38页).②③<辛亥革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l,9o 页.④<浙江潮)第2期,<非省界).⑤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9页.⑥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卷首,原函影印.⑦据张继回忆:.同盟会初成立时,同志不过几千人.最多的时候也不会超过5千人.同盟会会员,除了军队中集团加盟的分子外,知识干部,我以为不到三千人."见张继<中国国民党史),(台湾)博爱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⑧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1册,第l2l页..⑦熊秉坤:<武昌起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5.256页.①关于欧洲留学生的三个革命组织的名称,说法不一,有称欧简4r..张磊,1933年生,广东省社会科学洲同盟会者.吴稚晖认为"仍名兴中会也"(见邹鲁<中国国院研究员;张苹,1970年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民党史稿)第1册,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43页).冯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自由则认为檀香山的革命组织直到辛亥革命前仍称兴中会(责任编辑:季鹏)《抱朴子外篇校笺》纠误一则葛洪(283—363),丹阳句容(今江苏扬州)人,是两晋之际重要的道教理论学者,社会批判思想家,医学家.他着述宏富,可比班,马,《抱朴子》内,外篇是他最为有影响的着作.《抱朴子内篇》已由王明先生在2O世纪8O年代着成《抱朴子内篇校释》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而《抱朴子外篇》因为葛洪用典繁多,内容博杂,阐释难度颇大,向无良好注本行世.杨明照先生集四十余年之功,终于撰成《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两大厚册(中华书局1991,1997年版),其书搜罗材料丰富,校勘精勤,嘉惠学林.但其中尚有些微疏漏,今举一例如下:《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91页:"二世祖葛焉."武锋按:"二世祖葛焉"误,当为"二世从祖葛焉".杨明照先生根据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所载"父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断定葛洪二世祖为"葛焉".葛焉为葛玄之父,葛玄为葛洪从祖.又据《晋书》卷七二《葛洪传》知葛洪祖父为葛奚(见《晋书》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则葛玄与葛奚为堂房兄弟.如果葛焉为葛洪二世祖,则葛玄与葛奚均为葛焉所生,葛玄与葛奚为同胞兄弟,葛玄为葛洪伯祖.但实际是.葛玄为葛洪从祖,葛玄与葛洪之祖父葛奚应为堂房兄弟而非同胞兄弟.所以,葛焉为葛洪二世祖有误,葛焉应为葛洪二世从祖.至于葛洪二世祖为谁,则待考.147。

五四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

五四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

五四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其影响深远。

在这次运动中,留日学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了中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四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建立与留日学生的状况有关,20世纪初,中国开始有大批学生前往日本留学。

这些学生由于在日本接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他们又身临异乡,所以对民族的关切更加深刻。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时,留日学生很快响应国内的呼声,积极投入了爱国运动中。

留日学生的积极参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五四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建立成为了必然。

留日学生中的一些知识分子相互联络,商量并决定成立爱国组织,以便更好地传播新思想,参与国家事务。

这些学生积极联系国内的进步分子,向他们传达日本新思想对中国的启发。

他们也积极向国内倡导新思想,呼吁国人团结起来,积极投入民族救亡的大潮中。

1. 宣传思想五四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宣传思想。

这些留日学生深受日本新思想的影响,他们积极宣传这些思想,希望能够唤醒国内的进步分子和广大民众。

他们通过写文章、出版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国内传达日本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这些宣传活动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的新思想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反对帝国主义五四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反对帝国主义。

留日学生深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侵略,他们积极参与了反帝活动,向国内呼吁团结起来,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

他们反对国内的出让主义,坚决主张抵制一切对中国的侵略。

他们通过出版刊物、举办讲座、组织示威等形式,积极宣传反帝思想,激发了国内对帝国主义的抵抗精神。

3. 筹款支援国内革命五四留日学生爱国团体还积极筹款支援国内的革命活动。

他们深知中国面临的困境,也深知国内革命的贫困之状。

他们积极筹款帮助国内的革命事业,为国内的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盟会成立前后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同盟会成立前后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同盟会成立前后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周聿峨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2(0)2
【摘要】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引入注目的是,留日学生急剧增强。

在成千上万的中国留日学生中,有官费的,有自费的,从他们的来源和留日动机等方面看,情况很是复杂,但就其多数讲,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他们大多是为救国而到日本去寻求出路的,大批的中国留日学生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激荡和影响下,从找不到明确方向的忧心忡忡的爱国者变为勇往直前的革命闯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原来是赞同变法图强的改良主义者,在现实的教育下,纷纷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总页数】14页(P72-85)
【关键词】留日学生;革命活动;革命党人;《民报》;革命团体;陈天华;开智录;革命派;湖北新军;军队同盟会
【作者】周聿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 [J], 柏传和
2.同盟会元老梁希瀚在陕的革命活动 [J], 梁蕴绵;
3.同盟会成立前中国留日学生的分化 [J], 王兆元
4.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及同盟会的成立 [J], 桑兵
5.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革命活动 [J], 陈錫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华学院2013级历史学1班霍无忌学号2013511236浅论中国同盟会出现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的突出贡献摘要:1905年同盟会的建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大事件,它的是内外忧患、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力量集中的必然结果,绝对不是偶然的。

同时,也应该承认留学生群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留日学生群体更是通过办报刊、传排满、建组织等一切手段促进革命形势发展与革命力量的集中。

可以说,同盟会是在留日学生的大力推动下出现的。

关键词:中国同盟会,民族资产阶级,华兴会,留日学生学术回顾对同盟会的学术研究,从其建立之初就屡见不鲜,如冯自由的《檀香山兴中会改组同盟会之经过》等论文,高劳的《辛亥革命史》等的学术专著。

而改革开放后,对同盟会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新意百出,如饶怀民的《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马庚存的《同盟会在山东》等,可以说同盟会研究从未间断。

而关于留学生对同盟会尤其是留日学生对同盟会建立、辛亥革命的成功的作用,研究人数并不突出,有桑兵的《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及同盟会的建立》1、陈昌福的《辛亥革命时期的留日学生》2及下文将提到的周棉教授的文章等,可以说数量并不巨大,可研究领域较为宽广。

引言1905年8月2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宣告成立,自此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同一政党的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建立后革命党人“大呼万岁而散”。

由此可见,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又是必然的,而留日学生在同盟会的建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同盟会建立的必然性与留日学生贡献展开叙述。

学术界在此之前,对同盟会的建立必然性多有提及,并提出多项有建树成果。

如金冲及、胡绳武先生的《辛亥革命史稿》(第一卷)。

不过,我认为该必然性仍可加以叙述。

故本文将在先论述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现留日学生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这一长期不为世人熟知,甚至有所反感的学生团体“正名”。

1见《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四期。

2见《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四期此前徐州师范大学的学者曾撰文3对留学生的贡献加以叙述,本文则专一详述留日学生群体。

对因部分留日学生在抗日战争中的龌龊表现而导致的整个留学生团体蒙羞的情况,进行部分更正。

一、清政府的腐朽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崛起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开始了不断被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而做为中国领导者的清政府,却对外苟且求和,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是中国官场自上而下形成了“内而宫廷,外而疆吏,下至微员末秩,皆莫不以敬礼外人为宗旨”。

除了对外的求和,清政府因为对外赔款,训练新军等事项,又对百姓征收重税,加上各级官吏为中饱私囊、巧立名目,普通百姓只能面对“豺狼当道,雀鼠为灾,铜山可倾,欲壑无底”4的境遇,由此可见清政府已经腐朽到极点,不可救药了。

从1910年开始,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了“新政”,虽然“新政”的改革是基本无用的,但却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1910至1911年间,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而其投资范围也更加广阔,势力更加雄厚。

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才使本来力量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了站出来领导革命,组织政党的力量。

中国同盟会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却又颇存优势的境地发展起来。

二、各阶级改革的尝试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发展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中国各阶级、各层次都在尝试着对中国腐朽落后进行改变。

然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广泛的传播了改革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却也只能接受六君子血染刑场,康梁远逃海外的凄惨下场;农民阶级发起“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虽然让列强看到“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圣灵四分之一”5,却也不得不接受被清政府与列强共同镇压的局面;资产阶级立宪派与清政府联合进行的一系列立宪改革同样无功而返。

因此在万马齐喑的20世纪初,急切需要一个领导力量。

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开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步开始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革命派先后在广州、惠州发动起义,虽然都因寡不敌众而宣告失败,但革命派却从被人民“几视为毒蛇猛兽”6到“多为吾人扼腕叹息”7。

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一个同一的革命政党进行协调管理,同盟会呼之欲出。

三、列强侵华加剧对同盟会建立的刺激作用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就开始了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这些侵略无一不使中国饱受屈辱,又无一不使中国各阶级进行救亡图存的尝试。

同盟会的建立就与俄国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密切相关。

1903年4月8日,俄国借口从东北撤军(《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长期赖在东北不肯撤军,企图占领东北),与清政府签订《东三省交收条约》,要求清政府答应七项不合理要求,如“东三省置于俄国监督之下,不许他国干预。

”,“东3即《留学生与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之一》,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四期。

4引自《清议报全编》卷26,页118,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5引自金冲及、彭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一部,上海辞书出版社,页1046引自《黄帝旗帜广东根基中华情怀世界制度——读孙中山<革命原起>》,原文见孙中山《革命原起》7引自同5三省练军归俄国将校训练。

”8。

企图独占东三省。

面对俄国的步步紧逼,清政府的步步退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开展广泛的拒俄爱国运动,打击了俄国的嚣张气焰。

这次运动使更多的人民群众相信资产阶级革命派,许多人民群众更是加入了革命派组织,这促使革命派急需建立同一组织,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运动。

四.革命力量的聚集与华兴会等团体的建立为了进一步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向前发展,孙中山、黄兴等人不断推动革命力量的聚集,创建革命组织,先后组织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织。

极大的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也促进了同盟会的建立。

这其中尤以黄兴为代表的华兴会规模较大,影响深远。

做为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学习过的学生,黄兴较早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在1902年夏回湖南任教后,宣传革命思想“课余之暇,时向学生灌输革命学说”,并开始着手组建革命组织,于1904年2月15日(癸卯除夕),在湖南明德学校校董龙璋的西园寓所召开了革命组织成立大会,正式成立华兴会(前一年已经议定),举定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

虽然这个组织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但该组织成立后多次组织有广泛基础的革命起义,在留日学生中影响深远,表明了该组织确实在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伴随着湖南华兴会、浙江华兴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发展,由这几个革命组织发起的武装起义较之前的起义势力更强大,对清政府的打击更加沉重。

但从这些起义中也可以看出诸多问题,如只认会党领袖,抱着“为马福益大哥报仇”的心情参加革命。

又如,在革命中缺乏同一领导,各行其是。

显然,一个同一的革命政党确实需要建立。

五.1902年前留日学生对同盟会建立的推动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向日本派送留学生,本身目的是为了培养可以为王朝服务、捍卫清王朝统治的奴隶型人才,但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却吸收了新式思想“反对保皇、倡导革命者,亦不乏人。

”9,这些学生在日本酝酿着新举动,并一步步向革命思想靠拢,走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上来。

为建立中国同盟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2年前留日学生在日本进行了如下行动:1.1901年创办《国民报》,发出“中国之无国民也久矣!驯伏于二千年专制政体之下,习为佣役,习为奴隶,始而放弃其人权,继而自忘其国土,终乃地割国危,而其民几至无所附属。

”10的呼声,要求救危亡,兴民权。

是资产阶级创办的一份相当有分量的报纸。

2.宣扬排满思想。

留日学生先后在《国民报》上发表文章进行排满,如《说汉种》这篇文章中提出“惟汉土为非汉种所有,故汉土之丧失割裂,曰与我非汉种之休戚无关也。

”11,在《亡国篇》中更是鲜明的提出了“既奴之二百余年矣,则必荡涤其邪秽,斩绝其根性,斩之以刃,荡之以血,夫而后可与言治也。

”12的观点,足见排满思想之决绝。

3.逐步跳出康梁等人保皇思想的束缚。

由于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8引自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一部,上海辞书出版社,页2289引自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东京高等大同学校》,商务印书馆出版,页10710引自《国民报》第一期,《叙例》,罗家伦著《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国民报丛编》页1,211引自《国民报》第三期,社说罗家伦著《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国民报丛编》,页17、1812引自《国民报》第四期,社说罗家伦著《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国民报丛编》,页24变法领袖逃亡日本,在留日学生中宣扬保皇改良思想,一度使留日学生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认为革命党只不过是“老于世故者”。

不过在1902年之前,留日学生已经开始接受革命党的思想影响,如排满思想等。

应该说,1902年前留日学生在思想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盲目排满、对人民群众“曰妒、曰专、曰诈、曰怯。

”13,可以说思想是很不全面、很不具有革命性的。

然而也正是在1902年前留日学生初步接受了革命思想,为之后走上革命道路,推动创建同盟会发挥重要作用。

六.1902年后留日学生的大动作从1902至1905年同盟会成立,留日学生人数大增,而革命思想在学生中更是广泛传播,学生们进行了诸多大动作,极大的推动了同盟会的建立与发展。

1902年后留日学生的大动作如下:1.激进分子广泛串联,举办了“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并发表了长篇宣言,写道“自永历建元,穷于辛丑,明祚既移,则炎黄姬汉之邦族,亦因以澌灭”14,公开集会宣传革命排满思想。

2.创办革命抓著作与报刊,宣传革命思想。

从1902年冬,杨毓麟强调民族建国理论、个人权利主义的《新湖南》到其后刘成禺、李书城等人创办的《湖北学生界》,孙翼中、王家驹、许寿裳创办的《浙江潮》。

都宣传了民族危机的严峻性,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诸多学说,力图找出救亡图存的途径和方法,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打下重要基础。

3.创办自己团体——青年会。

1902年6月间,以清廷驻日公使蔡钧以“防范革命排满”为辞,准备以“扰乱治安”罪名将留日学生吴敬恒、孙道毅“驱逐回国”为导火索,张继、叶澜等人创办了“名曰青年会,实即少年中国之意”的青年会。

该组织在会章中公开宣称“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15。

足见该组织已经被革命派思想所武装,为此后同盟会建立确立了组织基础。

4.陈天华著就《警世钟》、《猛回头》。

陈天华做为留日激进派的代表,用自己手中的笔,当做投枪,写就《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试图唤醒民众的爱国之情,如他在著作说道:“中国尚未被洋人所瓜分,已到这个情形,等到他们瓜分中国之后,他还准我们有一碗饭吃吗?”16、“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的,难道说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吗?”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