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导学案-(适合课改新模式)
社戏导学教案设计
社戏导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概述《社戏》的创作背景。
2.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3.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4.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的时代意义。
5.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语言、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难点: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作品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或朗读练习。
6.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五、课后作业:1. 结合作品,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2.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戏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16 社戏班级小组学号:___________ 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过程方法:通过精读,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学法指导】采用精读精讲方法,在阅读时,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 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关于社戏社,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预习案】一、字词积累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归省.( xǐng )行.辈.( háng )絮叨..( xù)( dāo )惮.( dàn )凫.水( fú)撺掇..( cuān )( duo )橹.( lǔ)撮.( cuō)宛转..( wǎn )( zhuǎn )棹.( zhào )踱.( duó)蕴藻..( yùn )( zǎo )船楫.( jí)潺潺..( piāo )( miǎo )..( chán chán )漂渺2.原文词语填空。
《社戏》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社戏》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二、【学习重点】初步感知课文。
三、【学习难点】理清故事情节。
四、【知识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五、【使用说明】1、预习检测部分必须是学生自己在课前查字典自主独立完成。
2、探究部分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在熟读课文后探究完成。
3、探究时每个组员必须参与其中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和秘书负责将最后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组织小组成员展示。
六、【知识结构】字词作者《社戏》朗读课文七、【预习检测】⑴速读课文,找出以下生词,读后,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踱.步()撺掇..()凫.水()潺潺..()蕴藻.()家眷.( ) 辑.()皎.洁()漂渺.()纠葛.()晌.午()棹.着小船()2.查工具书,在下面词语中选择适当的词填在括号里。
归省撺掇怠慢消暑絮叨():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从旁边鼓动人做某事。
():①(态度)轻慢;②招待不周。
对宾客的谦辞。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翻来覆去的说。
八、【合作探究】1、细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用下列词语造句怠慢:潺潺:絮叨3朗读课文: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九、【巩固测评】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撺dūo() fú()水潺chán()蕴zǎo()家juàn( )jiǎo( )洁漂miǎo()纠gě() shǎng()午2. 文学常识填空: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分为、、和。
小说的三要素是、、。
十、【小结】十一、【学习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社戏》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去看社戏时的心情。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导学案导学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属于课内必学的内容。
1.2 教材内容:《社戏》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重庆山乡村社的小故事,通过讲述村民在寒冷的冬天热闹非凡的社戏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1.3 教材目标:本课旨在通过社戏这一特殊形式的娱乐表演,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社戏的起源和发展;(2)了解社戏在中国民间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4)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细节;(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社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细节;(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4.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和展示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戏的魅力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3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环绕看戏这件事,记述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3、理解本文光景描述优美,心理描述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色。
4、认识本文词语使用的正确性。
5.掌握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6、认识农家小友尊贵、朴素的优秀质量,领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诚挚而深沉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一)作者介绍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妄图用以改变公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暂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 qi 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课。
1918 年 5 月,初次用“鲁迅”的笔名,发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志》,确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第一版了小说集《呼喊》、《徘徊》、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 年 1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
(二)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小孩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朝,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省部分,是写看社戏以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形,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向往。
欲扬先抑,加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方:剧场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喧闹、凌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友善、清爽的氛围形成鲜亮的比较。
“我”在剧场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淡、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相互友善形成鲜亮的比较。
七年级下16.《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会认会写相关字词。
2、能根据小说故事情节正确划分层次,试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能够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3、思考小说主题,感受农家小友们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小说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真挚的。
二、预习思考
1、根据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试着复述课文
2、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些故事情节?这些情节的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文中重点写了哪些人物?试着分别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根据人物言行,分析文中双喜、六一公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3、戏并不好看,豆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四、自由展示
1、根据文章的写作思路,展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
2、找出文中写景叙事的精彩语段,试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文章,试着写以下自己的童年趣事
2、背诵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段落,欣赏作者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
《社戏》导学案(新X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导学案(新X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等。
2、梳理情节,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预习自测】一、字词梳理不dàn()zhào()归xǐng()chánchán()cuānduo()duó()步yùnzǎo()háng()辈fú()水乌桕()撮()楫()三、课文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合作探究】一、文本探究(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戏”,围绕看戏,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2、平桥村之所以是我的“乐土”,是因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解难答疑】阅读4--9段(看戏前的波折),找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且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反馈拓展】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行()家惮()絮()叨()怠()慢凫()水潺()撺()掇()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西瓜、南瓜、苹果、橘子都是营养丰富的水果。
B.运动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色旗帜。
C.她不仅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
D.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重点情节,理解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自测】1、看戏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本部分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合作探究】文本探究:一、阅读“夜航赴赵庄看戏途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去看戏途中”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2、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二、阅读“归航”部分,解决以下问题1、“我们”在看戏中的心情怎样?2、小说描写了“我们”偷豆、吃豆的经过,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三、阅读“六一公公”送豆情节,解决以下问题1、六一公公不仅不责怪我们偷豆,还在第二天为我“送豆”,这一部分什么作用?【解难答疑】“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作用?【反馈拓展】1、“月夜行船”一节,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江南水乡的景物,请按要求找出相应句子归类。
《社戏》导学案 (适合课改新模式)【精选文档】
长治县五中语文组集体备课导学案《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文章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重点段落阅读寻找并赏析“美”来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农村少年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所表现的童年美好生活。
【学法指导】: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
【知识链接】:1、《呐喊》简介《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之意就是以大声的呐喊惊起被密闭在“铁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将至的愚昧的民众,呼唤大家齐心合力毁坏这“铁屋子”,以争取新的生命。
《呐喊》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社戏》简介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融于作品中.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导学案
1 社戏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领悟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至今,在我国的农村仍保留着众多的民俗活动。
如元宵节赏花灯,端午节赛龙舟……这些民俗活动集中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鲁镇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中收录的小说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 正传》等。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由此唤起作者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的回忆。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社戏》导学案
16 《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揣摩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什么是社戏?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关于课文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归省.()行.家()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蕴藻..()家眷.()皎.洁()漂渺..()..( ) 纠葛给文章划分层次: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3.“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4.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5.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6.“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7.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8.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9.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0.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11.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12.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新课导学案《社戏》
《社戏》导学案—路阳九年制专用姓名:班级:编写人:杨欢审核人:导学目标:1、认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小说通过心理、语言、行动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激情投入,体会课文中淳朴真挚的乡村生活,感悟身边平凡但却美好的人和事物。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的字音。
潺潺()家眷( )撺掇()不惮()踱.()归省.()行.辈()凫.水()桕.()树旺相.()撮.()棹()蕴藻()船楫()撺.()掇.()颇()宛转()怠慢()渔父()喝采()皎洁( )絮叨 ( ) 家眷( ) 漂渺()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乐┍___()哄┍___()┕___()┕___()喝┍___()壳┍___()┍楫___()┕___()┕___()┕辑___()4、区分形似字┍掇___()┍惮___()┍翘___()┝缀___()┝蝉___()┕翅___()┕辍___()┕婵___()3、理解下面的词语。
乐土:归省:行辈:潺潺:絮叨:撺掇:依稀:自失:弥散:怠慢:皎洁:漂渺:旺相:弄潮:宛转:悠扬:惮:4、本文作者是,原名,省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本文体裁是,文中的“社”原指,在绍兴,“社”是,“社戏”是指。
整体感知:思考:(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小说(2)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你能找出本文的三要素吗?小说三要素:人物“我”、双喜、六一公公、桂生、阿发、母亲……情节中心事件:看社戏写作思路: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社戏课文一个共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意思?每部分分几层,概括每层的意思?课文感知: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1)在这里“得到优待”。
《社戏》 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社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分析双喜、阿发等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难点(1)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写作背景《社戏》写于 1922 年 10 月。
当时作者在北京,看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广大农民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作者看到了农民和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于是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创作了这篇小说。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行辈()撺掇()凫水()蕴藻()家眷()纠葛()怠慢()(2)解释下列词语。
归省:行辈:撺掇:凫水:蕴藻:家眷:纠葛:怠慢:2、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小说围绕“社戏”写了哪些事?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概括。
2、文中的双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文中有很多景物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4、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六、拓展延伸1、比较《社戏》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写作手法和主题上的异同。
2、写一篇短文,回忆自己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的经历,注意运用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七、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归省(shěng)行辈(háng)撺掇(cuān)凫水(fú)B 蕴藻(yùn)家眷(juàn)纠葛(gé)怠慢(dài)C 潺潺(chán)弥散(mí)楫子(jí)旺相(xiāng)D 皎洁(jiǎo)桕树(jiù)舀水(yǎo)晌午(xiǎ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絮叨宽慰依稀疏郎B 悠扬船蓬踊跃悠扬C 屹立嘱咐竭力依稀D 好歹礼数聚拢聚笼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社戏》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复习指导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①随母亲归省;②乡间生活;③戏前的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合作与探究(一)知识链接1、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豆”好吃吗?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3、既然“戏”不好看,“豆”也不那么好吃,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会不会矛盾?(二)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1、景物描写赏析(景美一切景语皆情语)(1)、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这两处景物描写,孩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3)、课堂练习(景物描写的作用)片段1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社戏》导学案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却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3.小说的题目是“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对平桥村的人和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环节
学习过程
自主
学习
8′
合作探究
20′
总结
2′
布置
作业
2′
自主
学习
8′
合作探究
20′
总结
2
达标
测试
13′
布置
作业
2′
自主
学习
8′
合作探究
20′
总结
2′
达标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
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
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分析人物性格。
《社戏》导学案(三课时)
《社戏》导学案(三课时)
1《社戏》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
2.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初步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一.预习检查
课前根据电子课本,你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能给下列加点字写出拼音吗?
归省:行辈:惮:絮叨:
怠慢:撺掇:凫水:潺潺:
歌吹:蕴藻:家眷:皎洁:
漂渺:纠葛:
二.新知研习
1.本文的标题叫《社戏》,你能说出“社戏”是什么吗?
2.对于本文的作者鲁迅,你了解多少呢?
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的线索是:
(1)
(2)
(3)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明确:
(2)“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亲归省平桥村小住的?可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回答。
明确:
(3)学生阅读文章(1—3节),思考: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
(4)“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6.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四、巩固拓展
1.阅读电子课本(已发到群里)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月夜行船
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预习指导
学习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社戏导学案
“导、学、展、练、思”五环教学模式导学案
班级:八年一班主备人:
课题社戏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把握小说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
重点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
难点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把握小说主题。
学习流程学法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童年》歌曲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也会在属于他的这
段时光寻觅到不一样的乐趣,说不定还感同身
受呢!
通过歌曲的导入,走进
文本。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朗读24---30段,讨论这几段在偷吃罗
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自学:自由朗读,边读
边思考,回答问题
审核:审签:使用时间:
三、小组研讨展示点拨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对学:交换思
维,培养语言的
组织能力。
“导、学、展、练、思”五环教学模式导学案
思考: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四、技能训练,能力提升六一公公表现出的哪些性格特点?
群学:小组合
作,探究问题
五、归纳总
结,师生共
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社戏导学教案设计
社戏导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和句式;(3)分析社戏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社戏与民间文化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社戏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社戏》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成语和句式;2. 分析社戏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象征;2. 探讨社戏与民间文化的关系;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戏活动的现实意义。
1. 教师准备:《社戏》课文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社戏》;(2)引导学生关注社戏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活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掌握生僻词语、成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社戏的魅力?(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社戏活动的意义和价值;(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社戏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社戏活动在当今社会还有意义吗?(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7. 板书设计社戏导学教案设计1. 知识与技能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2. 分析社戏活动意义3.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寓意2. 探讨社戏与民间文化关系3. 运用批判性思维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2. 学生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4. 分析与鉴赏5. 批判性思维训练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社戏活动的认识和感悟;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际效果;4.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气氛;5.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导学案-(适合课改新模式)
长治县五中语文组集体备课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
主备人:常苗审核人:张秀丽班级:姓名: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文章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重点段落阅读寻找并赏析“美”来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农村少年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所表现的童年美好生活。
【学法指导】: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呐喊》简介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之意就是以大声的呐喊惊起被密闭在“铁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将至的愚昧的民众,呼唤大家齐心合力毁坏这“铁屋子”,以争取新的生命。
《呐喊》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社戏》简介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
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4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
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
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6,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7了他的右半身了。
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
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
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
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鲁迅”知多少:
(1)本文选自《》,作者,原名,字。
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精神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
一。
代表作有: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等,回忆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横眉冷对千夫指,”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归省()行辈()惮()絮叨()踱来踱去()
怠慢()凫水()撮()撺掇()旺相()
桕树()家眷()棹()皎洁()蕴藻()
橹()潺潺()楫()漂渺()吁气( )
3、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a、→
b、→
c、
→d、夏夜行船→e、→f、
→g、
(2)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本文题为《社戏》,但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童年时期“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的故事,来赞美
表达作者。
【布置作业】:
夏夜行船、月夜归航两个片段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请仔细研读,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美点
文章呈现出很多美的东西,请你任选一个角度来谈一下文章的“美”。
(点拨:可以从人物形象、渗透的感情、环境描写、详略安排、主题思想、修辞炼字、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学习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你认为对你所选择的角度有价值的、重要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并做好批注。
【学习过程】:
小组选题——组长分派任务——组长组织组内分享——小组代表发言——其它组可做评价和补充发言。
(组长合理安排,组织好组员讨论,充分发挥小组智慧,采用合适的方式,对问题做精彩解读)
笔记整理:
【作业布置】:关于本文,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到下边。
第三课时:体验反思,延伸拓展
1、答疑解惑
2、体验反思,口语训练“忆过往”
(1)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试着跟你组内的小伙伴儿分享一下。
过程与方法:组内讲述——班内分享。
3、阅读链接材料中《社戏》的前半部分的内容,你对小说的主题有什么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