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合集下载

我校张岂之等三位专家荣获“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荣誉称号

我校张岂之等三位专家荣获“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荣誉称号

术 史》 《 、 陕西通 史 ・思想史卷》、 中国传统 文化》 《中国历 史》 六卷本 ) 《 《 、 ( 、 中国历 史十五讲 》 《中国思想文化 史》 《 、 、 中国学术
思想编年》 六卷本) 《 ( 、 中国思想 学说 史》( 六卷本 ) 《 、 史学概论 》 等。 自著 有《 炎武》 《 学 ・ 学 ・实学 ・ 学》 《 鸟 顾 、儒 理 新 、春 集》 《中华人文精神》 《 岂之 自选集》 《乐此不 疲集》 。1 9 、 、张 、 等 9 1年创刊 并 主编 《 夏 文化》( 华 季刊 ) 杂志 , 出版 了 7 已 7期 。
Po u t r s a s r t g c m e n o nh nc n p c lu e a t a e i a s f r e a i g
na i n ls f u t r lpo r to a o tc lu a we
J A e —e I L il i
A b t a t S f u ur lp we ee sn to l ot te g h o u t r tefi lc to u lo t h te g t e — s r c : otc h a o rr f r o n y t he sr n t fc lu e is l mp iai n b ta s o t e sr n h h r e
通 史》 — 1 2卷 , 后来 又同侯 外庐、 邱汉 生先 生共 同主编 了《 宋明理 学史》 上、 。2 ( 下)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以来 , 岂之教授 主编 张 的著作有《 中国思想史》 《中国历 史大辞典 ・ 、 思想史卷》 《 、 中国儒 学思想史》 《 、 中国近代伦理 思想的变迁》 《中国近代 史学学 、
张 岂之教授是我 国著名史 学家, 曾任我校校长 , 现任我校名誉校 长。旱在 2 0世 纪 5 6 O一 0年代张先生在西北 大学任教 时 ,

张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张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张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特约记者 张炜煜 本刊记者 吴爽40人物风采·Personage Presence张岂之给记者读任继愈先生的信41·人物风采Personage Presence 作为国学大家和教育家,张岂之手不释卷。

1927年生人的他至今每天坚持阅读、看新闻。

他住在清华园的一所老居民楼里,尽管80多岁了,但衣饰向来整洁有加,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

年轻时候的张岂之身高187公分,现在依然清癯优雅,令人见之忘俗。

他最近在看《朗润琐言:季羡林学术思想精粹》并做笔记,每次出去开会都看一点,觉得好的都划了重点号。

以有涯人生随无涯探究,张岂之乐在其中。

颠沛流离的求学时代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当年11月又通过《航空部队使用法》,突破战争伦理底线,明文规定“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

这种不分军事设施和民用设施的轰炸即是臭名昭著的“无差别轰炸”。

事实上,1937年9月日军就开始对南京实施“无差别级”轰炸。

冒着敌人的炮火,张岂之姨夫带着他和弟弟从南京奔向徐州,然后沿着陇海铁路到宝鸡,一路上草行露宿,穷饿无聊,常恐无辜死,最终辗转到了甘肃。

张岂之的姨夫看报纸:“哎呀!走过来了,(离大轰炸)就差一天!”由于战乱,少年张岂之的学校一再变动。

张岂之的小学是在江苏南通完成的。

南通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乡,实业和教育比较发达,这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怎奈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家里大人带着他和弟弟向后方转移。

中学就比较坎坷了,他先是在甘肃兰州读了初一、初二,再到陕南城固读完了初三,后来又转移到重庆就读于南开高中,沐浴于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阳光中。

一路走来,怎一个“辛苦”了得。

所幸张岂之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

在南开中学,有位教语文的李老师,教学很有特色,他让学生多读文言文,很少讲白话文。

他选择的文言文都是爱国主义的,要求学生背岳飞的《满江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思想史

思想史

1.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2.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确切而言,它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a、完整的过程;b、系统的内容;)3.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简释)因此,思想史是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社会问题,它是人们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有意识的思考和应答。

1.中国思想史的概念。

所谓中国思想史就是理论化了的中国社会观念的历史,它介于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社会史之间。

2.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概念及时限。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它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3.所属学科范畴:历史学4.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再划分:如按范围区域分(中外);按社会性质分五种形态);按时代分(古中近现当);按对象内容分(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法律、教育、军事、科学、艺术、史学……。

5.学习以综合为主,侧重哲学、伦理、政治,适宜兼顾其他。

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思想史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和资料汇编。

近代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章太炎等都有某些方面独到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崭新的面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声名卓著,侯外庐、丘汉生、赵纪彬、杜国痒也很有成就。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思想”是外来词,在我国典籍中与“思想”一词含义相近的词,有“道术”、“百家之学”、“说”等。

近代梁启超、钱穆将它们归结为学术史。

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内容大体相同,近代学人用“思想史”一词也始于“学术史”,如梁启超1926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了“学术思想史”概念。

“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特点试分析

“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特点试分析

教学实践研究"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特点试分析崔丽萍(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比93版教材更注重科技思想,更重视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及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教材内容更丰富全面,体现学术研究的精进性原则,更符合教材的特征。

建议该教材在以后修订时加入《隋唐时期的科技思想》,在《绪论》中恢复和增加关于“中国思想史特点”的论述,增加“本章小结”部分。

关键词:“马工程”教材《中思想史》特点《中国思想史》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9月正式出版。

该教材是目前思想史学科最权威、普及面最广的教材,是在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简称93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现对其呈现的新特点、新理念予以分析和评述。

一、简要介绍“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分是:第一篇先秦篇、第二、第北、第唐、第五宋元、第六明代清中、第代,52。

该教材是史的史教材,大,,,中先《论》部分,述该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然后是,设思,是对论述主的%该教材《版》《论》!》《版"个部分。

《版前言•:中国思想史》论述了中国思想史在代、下的史及研究和学习中国思想史应注意的问题,《绪论》交代了学习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学,以及《中国思想史》教材的编写,《》《"分别交代了教材的编写版%二、特点及优点(一)更加注重科技思想在93版的《中国思想史•原序》中,张先生提出“学习研究思想史该科学史的成”,马工程教材;了张先生思想理念,分论述(第第二)、宋元(宋元第)、明清之(明代清代中期篇第二章)的科技思想,和展示了中国思想史中包含的特的科学%(二)重视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及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93版相比,“马工程”教材在先秦篇第三章《老子的“自然”之学》中增加了第《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第《孔子与儒家学派》中增加了第五节《孔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通过强调了中国思想的世界性地位和影响%此外,先增加了第九《战国时“会”思想的学派》,北朝增加了第五《儒道释三教论争》,这些节基本着眼于各学派之间的交流融合%而明清之际的宗教思想、科学思想及整代都着各种思想,特是中西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三)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全面“马工程”教材93教材增加了6万多字,内容更加丰富,涵盖性更强%除了上述面的增添外,突出了以下几面:(1)增加了各个时的非主流思想,如北朝篇增加了第《儒经学思想》、宋元篇增加了第五章《苏氏蜀学》,使时的思想得以全貌式呈现%(2)增加了学派支派的介绍和论述,如先秦篇第七章《庄子思想及道家学派》增加了第四节《黄老道先道其他流派》、第六增加了第《王阳明心学学派的分演变》,使学派史更为明细%(3)增加宗教思想的论述,如增加了第六《的宗教思想》、宋元增加了第章《宋元时的宗教思想》、第六增加了第《明清之际的宗教思想》,使中国宗教思想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明了%(4)增加些经典述,如增加第《汉的经学》,对两汉经学的产生、争论进行论述,便于学生对经学的全面把握%此外,在整个教材的行中增加了概述的段落,如对老子“”义的讲述、对朱熹“理”范畴的,使学生能够把握心念的具涵。

中国思想史(全)

中国思想史(全)
ppt课件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pt课件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ppt课件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ppt课件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西方:人格化的上帝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天国 是理想世界,人是最后归宿地。
ppt课件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灵山只在我心头”。
ppt课件
中国思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 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 者是高尚的。“尊王贱霸”
ppt课件
孟子反对功利主义,重义轻利,劝导 统治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
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ppt课件
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ppt课件
三、学习中国思想史的作用
首先可获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可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水平; 其三,培养民族记忆能力,获取解决个人、

张岂之谈传统文化

张岂之谈传统文化

张岂之教授谈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著名思想史家、教育家。

1927年生于江苏南通,195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1952年被时任西北大学校长的侯外庐先生聘至西大从教。

历任西大历史系主任、副校长、校长。

现任西大名誉校长、西大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张岂之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近50多年,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曾协助侯外庐整理《中国思想通史》,与侯外庐、邱汉生主编《宋明理学史》,主编、自著《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华人文精神》《春鸟集》《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陕西通史·思想史卷》《中国历史》(六卷)、《顾炎武》(合著)、《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六卷)、《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九册),其中《宋明理学史》《中国历史》(六卷)分别荣获郭沫若历史学荣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最近在西安召开的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记者就读者关心的文化热点问题采访了张岂之先生。

记者:张先生,您好!近两年,国内兴起“国学热”,以及争论不休的“于丹热”、“易中天热”,对这种现状,您如何评价?答:“国学”原指西周时期由政府办的学校。

春秋末期,大教育家孔子第一次办起私学,首倡“有教无类”,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教育文化遗产。

当历史演进到19 世纪末,西方文化与科技大量传入我国,称之为“西学”,与此相对的本土文化被称为“国学”或“中学”。

我们现在称谓的“国学”,指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涵盖了哲学、历史、考古、文学等学术领域。

当前“国学热”表现在许多方面:有少数大学办国学院,许多综合大学开设“国学概论”选课,不少大学面向社会开办研修班,其中不乏“国学讲座”;媒体上纷纷开“讲坛”栏目,宣传中华文化,还有在假日为少年儿童开办的所谓国学少年班,这都是好事。

国学热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的需要。

中国有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化传统,择其优者使今人了解,适当加以宣传介绍,是必要的,人们文化生活有此需要,这正是“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应当肯定。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第三章唐中叶以后的 佛学及儒学与佛学的 矛盾和融合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 道教思想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 反神学思想
第六章隋唐时期思 想史料介绍
第一节隋唐政权的思想文化政策 第二节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 第三节王通与《中说》 第四节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第一节三论宗和天台宗 第二节唯识宗 第三节唐初的排佛言论
第一节 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思想史料 第二节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思想史料
作者介绍
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 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一些 重大科研项目。2016年10月29日荣获“国学终身成就奖”。 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50-60年代, 他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成为史 学界著名的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
第一节陆九渊的生平及其心本论 第二节陆九渊的简易工夫 第三节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第一节元代理学的延续 第二节邓牧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 第二节宋元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著作 第三节研究宋元思想及思想家生平的史料
1
概述
第一章明代思 想由“朱学”
2
向“心学”的
转变
3 第二章明代心
学代表王守仁 及其思想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方光华:西北大学的火炬传承者

方光华:西北大学的火炬传承者

方光华:西北大学的火炬传承者
李玉珠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2011(000)028
【摘要】1952年,中国思想史学科创始人侯外庐先生执掌西北大学.1986年,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和学生张岂之担任西北大学校长.2010年,张岂之先生的学生方光华出任西北大学校长.58年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学科三代精英传承演绎着百年学府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近日,记者采访了方光华,听他讲述火炬传承的故事.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李玉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努力建设西部标志性综合大学--访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 [J], 刘帅
2.系统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的一部力作——评方光华主编《中国百年文化思潮》 [J], 刘怡
3.擎文化火炬彰德育光华 [J], 王瑜
4.改革创新实现高校“人才强国”梦——访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 [J], 张涵
5.西北大学孙润仓校友荣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J], 薛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思想史课程绪论

中国思想史课程绪论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 想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是综合各种科 学成果的科学抽象,所以要结合科学技术 史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
四、各个思想学派的兴衰变化,学派间的相 互辩论和承袭融合,前代思想家对于后世 的影响,以及后代思想家对于前代的继承 和发展,都是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对于各种思想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 要观点的理解,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本内容,包括思潮、学派、人物、著作、思想的 主要点、范畴概念等。 ? ②力求准确介绍有关的基本史料。 ? ③不空发议论,不过多引申和发挥,而是抓住典 型材料加以解释和分析,得出相应的观点,给学 生们以方法论的启示。 ? ④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 ? ⑤文字力求简洁、明白流畅。 ? ⑥对特有的范畴、名词术语,力求作准确的解释。
六、思想作用问题 ? 概括而言,都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
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
第二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思想史的研究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 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 显学》、《史记 ·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 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 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和资料 汇编。
? 近代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 维、章太炎等都有某些方面独到研究。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崭新 的面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声名 卓著,侯外庐、丘汉生、赵纪彬、杜国痒也很有 成就。
第三节 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特点
一、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 意识的发展史。中国思想史是整个中国历 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理论化的中国思想 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思想史课程 绪论
第一节 现用教材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期末考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期末考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思想史期末考试教师:李宪堂老师(加粗蓝色为考题;红色为论述,二选一)⼀解释1、乐合同,礼别异语出荀⼀《乐论》。

字⼀意思是“⼀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法区别⼀们的等级差异。

”从字⼀看,荀⼀强调了乐与礼的区别。

乐与礼性能不同,从不同⼀度出发、⼀不同方法对个体与社会发生不同的作⼀和影响。

⼀实际上乐和礼的⼀的是⼀致的。

⼀先,乐与礼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乱,包括外在与内在两种情形。

外在的乱是指政治秩序崩溃,伦理秩序失范,内在的乱是主体⼀⼀的各种冲突。

要解决内外之乱,必须通过乐与礼两种⼀段的结合。

其次,乐与礼都指向德。

《乐论》说:“君子明乐,乃其德也。

”外在的规范(礼)最终转化为内在的心灵愉悦和满足(乐),外在和内在、社会和自然在此获得了“德”的统一。

最后,乐与礼最终⼀标是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

先王之道是“美学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交叉。

礼乐生,乐礼互渗;礼以致和乐,和以达礼治,乐以调万物。

和出于音,⼀关乎政,政类于⼀。

⼀乐是美的政治,政治是善的音乐,都要努力达成中而能和,和⼀致中的理想。

总之,乐指向内涵,礼指向外观,乐实质上渗透着和、乐、仁、爱,是自然或修养成自然;礼实质上包含着序、节、⼀、制,是⼀为或修养所下的⼀夫。

乐和礼二者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体现的是一种中和理想。

2、知⼀合⼀任何事物都不是独⼀自足的有待认识的对象,⼀是践⼀其⼀生理想(⼀功、⼀言、⼀德之类)的环境条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向世界深处的不断沉入,⼀不是理性之光对物质奥秘的层层照亮。

由⼀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

他的“知⼀合一”思想包括两层:( 1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阳明说: “知是行的主意,⼀是知的⼀工夫”“知是⼀之始,⼀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之⼀觉精细处即是知。

九石弓的文言文翻译

九石弓的文言文翻译

九石弓的文言文翻译九石弓的文言文翻译《九石弓》一文讲的是齐宣王射箭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石弓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其尝所用,不过三石。

以试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生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他能使用硬弓。

他曾用过的弓没有超过三石拉力的,他把弓拿给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人都试着开弓,但拉到一半就停下来,都说:"这弓拉力不下九石,除了大王还有谁能用这张弓呢?"宣王的实际情况是,所用过的弓,从没有超过三石的,可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用的是九石弓,这难道不可笑可悲吗?注释:1.好:喜爱。

2.引:拉。

3.皆:都。

4.止:停止。

5.以:认为。

6.过:超过。

7.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8.关:同“弯”,指拉满弓。

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作者:吕不韦(xx-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吕不韦出生于卫国濮阳,在韩国阳翟经商,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

吕不韦在赵国邯郸经商时,偶然结识秦国宗室,质于邯郸的秦王孙异人(后改名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西入咸阳,游说秦国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

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

前251年,秦昭襄王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

立一年而卒。

储君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

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三年后秦庄襄王病故,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1000字

读完第一卷的感受:对于我启发最大的应当是精英思想和一般思想的论述,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一部分也是与此相关(虽然是清代),5月答辩时,我说道:“学术史的发展固然由大儒们创立、推动......为后世学者推崇、敬仰,但是他们那些不出名的学生,身为地方士绅,却也在为传播吾师之学做着自己的贡献。

他们也被裹挟于清初“由文趋质”的过程,是学术流变大背景下的小缩影.....”之后计划的硕论部分也与精英士人与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互动关系有关,不过因为最近太懒不想写研究计划书(日常反思自己的“无为”)(这一段话写于上周,与后文可能有所脱节)正文开始:读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可能是二位都出身于中文系的缘故,感觉葛兆光与赵园二人在描述思想流变、现象时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称赞二人的文笔),但若是概括思想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些概念),我是觉得不如张岂之的那本教科书,不过葛兆光在导论中已言他并不希望模仿传统精英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希望去关注整体的思想史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桎梏,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以研习经典思想史写法为先较为妥当。

关于中众多对其“虎头蛇尾”的评价,我感觉有失偏颇。

三代秦汉时代,思想史文献本就缺乏,葛征引了大量新史料,所以未显得累赘。

第二卷进入近世思想史后,由于近世的文献众多,若按照传统的“精英思想史”叙述,本就会内容庞杂,葛在导论中已论他希望开拓思想史的新写法,关注到“思想大背景”的流变,而非局限于传统“精英思想史”论述,为了保证书不止于过分庞大,对于概念性的内容,以及近世思想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会过分关注。

与此同时,他又引了好多新史料(比如宋代的洛阳,以及清代的地图、西学等),如此谋篇布局之下,就显得传统文献史料太少了,也无怪乎有人会言“虎头蛇尾”,材料征引过多等等评论。

这也是我在上文所言,此书的思想流变、想象描写优于思想史经典概念的概括。

我倒是觉得这种处理开启了思想史书写的新趋势,如果追求经典概念,那么去读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就好了,此书我认为是优秀的教科书,但张先生的书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桎梏,不能为如今大多数的初学者接受。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3、xx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以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
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5、后期墨家的思想
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
著名xx专家xx:
“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认识论、逻辑学说
认识论
①、“知,材也”,“知,接也。”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②、“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久,弥异时也;”“久:
xx坐忘论
“死生如一”和“安化”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死与四时一样运行自然。
得道论
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观点
“齐物”: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逍遥”,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己”、“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忧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道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
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
消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
2、各种xx:
复礼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
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一章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一章

第五编宋元编概述经过了唐末五代的割据动乱,在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统一的宋王朝,这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

北宋时期,随着农民劳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南北地区的开发,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此相反,农民阶级的地位有了一些变化.过去人身依附关系比较强的部曲、佃客制,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基本消灭,代之而兴的则是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的田主与佃户的租佃制。

从北宋时期起,300年间,中国境内,存在着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北宋的北边和西边,有辽、西夏、吐蕃等政权。

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的金政权。

宋金对峙,直至南宋。

南宋末年,漠北又兴起蒙古政权,后来建立了元朝.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

宋代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宋代理学是在儒学、佛学、道教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它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这是它的特点.理学起于北宋,经南宋而进一步发展,到明代更有新的发挥,沿及清代前期渐趋衰落。

宋代理学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首先是《易》,主要是《易传》。

理学家通过对《易》的注疏,阐述他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见解,他们又借用《春秋》的微言大义,说明“尊王攘夷"的理论,这些都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

理学家程颢、程颐不仅重视《易》,还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提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都生活在这个时期。

南宋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朱学(朱熹思想)统治地位逐步确立的阶段.元朝则是朱学北传阶段。

理学的兴起,与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有密切关系.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情况。

许多学者要求用新观点注解经书.其次,佛学和道教思想对理学的兴起,也有很大的作用.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始刻宋版《佛藏》,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1年)《佛藏》刻成.唐宋时期的华严宗和禅宗对理学的影响最为显著.朱熹的理学思想反映了华严宗的影响,陆九渊的思想明显接受了禅宗的影响.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的《太极图·易说》受道教影响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

(游历讲学、养士制度、稷下学宫)3、孔子思想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1)关于天命和鬼神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②孝 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 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孝敬父母。

③礼 周礼 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中心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孔子的“仁”的思想1、“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实现途径:忠。

恕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恕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 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 并不依靠他人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

孔子的哲学思想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辩证法思想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过无不及,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3、认识论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 学与思 学与用 言于行孔子的政治思想倾向保守,但有改良成分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

孔子的教育思想1、智力差别分类:有教无类 生而知者,上也。

学而知之,次之。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2、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 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 反对固持己见 不耻下问。

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4、教育内容|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智、体、美)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 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4、孟子思想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 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1、人禽之辩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及人之为人的本性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强调仁与义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1、理论基础:A、性善论 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2、具体措施:A、为民制产 B、减轻租税 C\省刑罚、重教育 D、反对霸道,主张王道。

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三、孟子天命观和认识论1、天命观 A、天时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识、有道德属性的主宰之天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爱,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一方面,一切有命运安排,人只能顺命行事另一方面人要知命,避祸就福,近期天年。

2、认识论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即是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理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反思“诚”。

诚本意信实无伪,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修养的具体途径: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大丈夫”的境界。

5、墨子思想1、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实质:反映手工业者及其它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

2、 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

(《天志下》)顺天意者,义政也。

反天意者,力政也。

(《天志上》)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明鬼下》)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

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

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3、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4、墨子“三表说”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A 历史经验B 百姓亲身经验C 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

意义:A 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

B 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验证的观念。

5、后期墨家的思想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 著名墨学专家杨向奎:“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认识论、逻辑学说认 识 论①、“知,材也”,“知,接也。

” 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②、“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 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

(“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

“莫”通“暮”,久是一切时间的总和。

)③、“知:闻、说、亲;名、实、合、为” 知识按来源分为:闻(亲闻和传闻,指间接经验)、说(用推理方法得到的知识)、亲(直接感觉经验)。

名是所用来称呼认识对象的名词或概念,实是被称谓的认识对象;名实应结合,应相符;认识应变为意向,表现于行动。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逻 辑 学 说①、类、故、理:逻辑论证的三个基本范畴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据类的外延和内涵,反映类的名词或概念分为三种:达名(外延最大,内涵最一般的概念,如“物”)、类名(反映一些特定事物的概念,“马”)、私名(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如“昭陵六骏”中的任一匹马。

)故:指事物或判断形成的理由、原因和条件。

分为“小故”(必要条件)和“大故”(充分条件)。

理:指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同一律:名与实要一一对应,论证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同一;矛盾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等等) 类、故、理结合是正确论辩的充分必要条件。

②、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名:名词或概念;辞:命题或判断;说:推理。

概念用来反映一类客观事物; 判断用来陈述对象的情况,表达对象的性质或关系。

推理用来揭示某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有成立理由。

③、“辩,争彼也,”“争彼,当者胜” 只有争论一对彼此矛盾的论题谁是谁非才是“辩”,只要是辩,必有一方胜,其中与事实相符的那一方才是正确的。

6、墨学现代价值反战争、反特权、反等级、反腐败、倡和平、主兼爱、尚廉洁、贵平等、重生产、重科学是墨学带有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

6、先秦道家思想一、老子的道与德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近似自然观、宇宙论人道:蕴含道的主体方面,近似人生观、社会观1、 老子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取得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

3、 上善若水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4、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以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5、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德:德性 得也,道之体现,从于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