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读后感作文5篇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读后感作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86943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a.png)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读后感作文5篇儒林外史第一回的读后感作文篇1作为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其必有高超的写作手法。
首先,书中人物形象生动且真实。
体现着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更加能打动人。
如卖儿子的修乐器老人,牛奶奶操办婚事,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
这让我们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了解主旨意图。
也善于利用人物的矛盾心理来反应其丑态,通过夸张来表现寓意。
同时对人物进行了白描的手法,显得客观真实,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强烈的情感。
其次,小说还运用了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
巧妙地安排两百多个人物围绕封建科举制度展开叙述。
虽然*缺少主干,比较松散,但反映的内容却和谐而自然。
而后,语言文字十分的明快、简练。
常常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一段精彩的情节。
读来更加让人兴味盎然,通俗易懂。
最后,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笔法。
它达到了现实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对人物进行鞭挞。
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人物的喜恶,进而推断出作者讽刺的是什么,想要阐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像对范进与马二先生,既有辛辣的嘲讽也有同情。
而对王玉辉则是怜悯,诸如杜少卿之流,为赞赏与向往。
使讽刺更加准确有力,直击心灵。
但深入浅出,均是围绕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严谨自然。
这样一部杰出的著作,每一次读都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实乃为经典。
其狠辣的讽刺,一针见血的语言,使我永远无法忘怀。
书中还有一些正面人物,如杜少卿,王冕。
正反对比更体现了其鞭挞的力度,增添了一分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实乃是好书。
放下书时,还常常回味着他独到的的写作手法。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读后感作文篇2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
我自己还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
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
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读书心得5篇
![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读书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549bc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6.png)
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读书心得5篇《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读书心得5篇,欢迎大家参阅。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
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
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
令人感到可惜!《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
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2"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乳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乳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9a7680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f.png)
乳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第一回里讲的王冕这小子,可真是个妙人。
他就像是从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群里蹦出来的一个另类。
你看他,家境不咋地,可心里就像有个小太阳似的,对读书画画那是痴迷得很。
但他读书可不是为了去考个功名,然后在官场里混个一官半职,显摆显摆。
他呀,纯粹就是自己喜欢,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喜欢打游戏,是真爱好,不是为了赚钱出名。
而且这王冕可机灵啦。
他看到那些官员们的做派,心里就明白得很。
他知道那些人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满肚子的小心思,净想着怎么往上爬,怎么捞好处。
他就不愿意跟这些人掺和,躲得远远的,跑到深山里去画画。
这就好比在一个充满噪音的房间里,他果断地戴上了隔音耳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我特别佩服他对待权贵的态度。
那些当官的来找他,他一点都不巴结,不因为人家有权有势就低三下四。
这就像我们身边要是突然来了个大老板,好多人可能就点头哈腰的了,可王冕不是,他该干啥还干啥,不卑不亢的。
这种骨气,在那个时候可太少见了。
就像在一群哈巴狗里突然出现了一只高傲的小狼,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ed9e87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b.png)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
这第一章一开篇就把元末的大画家王冕给拎出来了,这人可真算是一股清流啊。
看着书里描写的他,我就感觉他像那种住在深山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可又实实在在地活在人间。
王冕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这孩子有志气啊,一边放牛,一边还自学画画。
他画荷花那一段,我就想啊,他得有多爱那些花,才能把荷花画得像从书里直接蹦到纸上一样鲜活。
这就好比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小子,突然就掌握了一种绝世神功,全靠自己的悟性和毅力。
而且他特别有骨气。
那些当官的想拉拢他,让他去当官,在那个时候,当官就像是现在很多人眼里的香饽饽,可王冕根本不稀罕。
他心里就想着自己的小天地,守着自己的老娘,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这就像是在一群争着抢着要糖吃的孩子里,他偏说:“我不要你们的糖,我自己种的果子比你们的糖甜多了。
”
从这第一章里,我还感觉作者有点借王冕来讽刺那些一心只想当官、追名逐利的人。
你看啊,王冕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他不把才华当成往上爬的梯子,那些个儒林里的人呢,一个个挤破脑袋就想往官场里钻,也不管自己有没有真本事。
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只闻着官场那点“腐臭味”就嗡嗡地扑过去。
这第一章读完,就像是开了个头彩,让我特别好奇后面那些儒林里的人还会干出什么奇葩事儿来。
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大舞台的幕布后面,刚偷偷从缝里看了一眼主角的出场,就已经被勾得心里痒痒的,迫不及待想把幕布全拉开,看看后面的大戏喽。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252aa4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6.png)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儒林外史》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作者是吴敬梓。
这部小说以清代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文化为主线,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面为主旨,是一部充满思想性和批判性的作品。
小说的第一回中,讲述了主人公蒋士铨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以及与吴敬梓的交往。
读完这一回,我深受启发,对于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小说的主题是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在第一回中,作者通过蒋士铨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蒋士铨的父亲是一个世故老成、见风使舵的官员,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儿子。
蒋士铨的母亲则是一个心机深重、阴险狡诈的女人,她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残害亲人,甚至不惜毒害自己的儿子。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其次,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鲜活的。
在第一回中,作者通过对蒋士铨的塑造,展现了一个忠厚善良、正直坦率的人物形象。
蒋士铨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却有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他不愿意屈从于封建礼教和权势压迫,他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自由。
他在与吴敬梓的交往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胆识,也展现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读者对蒋士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读者对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最后,小说的语言是优美的。
在第一回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使整个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还通过对话和描写的结合,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这种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也使读者对小说的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是一部充满思想性和批判性的作品。
小说的主题是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人物形象是鲜活的,语言是优美的。
通过对小说的第一回的阅读和思考,我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小说的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乳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乳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7fdb4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0.png)
乳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第一回一开篇就给人一种很质朴又有点出世的感觉。
说的是王冕这哥们儿,他可真是个奇人。
他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开始给人放牛,但他可没被这穷苦的生活给困住,反而活得很自在、很洒脱。
就像那破土而出的野草,虽然周围环境不咋地,但自己个儿努力向着阳光生长。
你看他,对学问那是打心底里热爱。
在放牛的间隙,还想着去学堂听先生讲课,这就好比现在那些即使课余时间很少,还想尽办法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知识的人。
他就这么偷偷摸摸地听着学着,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学问。
这让我觉得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啊,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读书识字,谁能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还坚持学习呢?而且王冕这人还有骨气。
他画画的本事不小,但是呢,那些达官贵人想要买他的画,他可不会轻易就卖。
不像现在有些人为了钱,啥都不顾了。
他就觉得这些人要么是附庸风雅,要么就是心怀不轨,他不想和这些人打交道。
这就好比你有个宝贝,那些你看不顺眼的人想要,你就是宁肯砸了也不给他,得有这股子劲儿。
还有他对他老妈那也是孝顺得很。
他老妈说啥他都听,这种孝顺在那个时候是很重要的品德,在现在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毕竟一个连自己爸妈都不尊重、不孝顺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干出啥好事儿来呢?这第一回啊,通过王冕这个人物,就像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形象。
他就像是浑浊世间的一股清流,和后面要出场的那些追名逐利、迂腐不堪的儒林中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好像在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下,突然出现了一抹亮色,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也跟着敞亮起来。
我就感觉作者是在借着王冕,告诉我们做人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不是只有追着功名利禄跑才叫活着,像王冕这样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的喜好,保持自己的操守,也是一种很棒的人生呢。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后面的故事里,那些儒林之人到底有多荒唐了。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839afb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9.png)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5篇《儒林外史》毫无疑问是一部值得深究的讽刺小说,众多名人对它评价都甚高,比如说鲁迅先生,他只用“伟大”形容过两部书,一部是《史记》,另一部便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篇1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
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
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
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
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
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
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
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
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12b915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05.png)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
这第一章一开篇,就给咱来了个王冕的故事。
王冕可不像那些个后来书里出现的酸腐秀才,他就像是一股清流啊。
他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这孩子有志气,小小年纪就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且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
你看他放牛的时候,还不忘学习,这得多自律啊。
我就想啊,要是我小时候放牛的时候,估计就光想着怎么逗牛玩了,哪还能一门心思看书啊。
他画荷花那一段也特别出彩,本来就是自己瞎琢磨着画着玩的,结果画得那叫一个栩栩如生。
这就告诉咱们,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要是对啥东西感兴趣,用心去钻研,说不定就能弄出点名堂来。
而且王冕这人特别有骨气。
他不像那些一心想巴结权贵的人,县令来请他去见什么官老爷,他就不去。
他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那些官场里的弯弯绕绕不适合自己,不想沾那些俗气。
这一点可太酷了,就像在一群嗡嗡叫着追着糖块的苍蝇里,他是那只高高飞在天上,根本不把那点甜腻当回事儿的蜻蜓。
从这第一章我还能感觉到,吴敬梓写这书啊,有点要给后面那些儒林里的乱象做个铺垫的意思。
你看王冕这么好的一个正面形象,后面肯定得有一堆反面教材来跟他对比。
他就像是一个标杆,立在那儿,让咱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有学问、有品德的读书人。
反正读完这第一章,我就特别好奇后面那些儒林人士到底能有多奇葩,感觉就像老吴在我面前放了个钩子,勾着我不得不继续读下去呢。
儒林外史第一至第十回读后感4篇
![儒林外史第一至第十回读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457d6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c.png)
儒林外史第一至第十回读后感4篇儒林外史第一至第十回读后感篇1《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最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十分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
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
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
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好处非凡。
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刻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述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
事实上不只这些人。
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
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立刻安排起来。
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
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之后正因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
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b6f35d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b.png)
儒林外史第一章观后感
这第一章一开篇就讲王冕的故事,感觉像是在一群争名逐利的人中间,突然冒出来一个清新脱俗的“神仙”。
王冕可太酷了,他就是那种完全不按当时读书人的套路出牌的人。
别人都削尖了脑袋想通过科举考试,混个一官半职,好光宗耀祖,他呢,就安心在乡下放牛、画画。
你看他放牛的时候,那小日子过得还挺美。
坐在牛背上看书,牛儿吃草,他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感觉他周围的天地都变得不一样了。
不像那些一心想考科举的人,满脑子都是八股文,都快被那刻板的东西弄得没了人味儿。
而且王冕画画也是一绝啊,靠着自己的本事,画的荷花那叫一个栩栩如生。
就这么靠着卖画,他也能养活自己和老母亲,过得自由自在。
我就想啊,这才是真正的活出了自己呢。
哪像那些为了科举考试,读死书、死读书的人,都读傻了。
这章里那些描写科举的事儿,虽然还没深入展开,但也能感觉到那种氛围的压抑。
感觉科举就像是一个大笼子,把很多读书人的思想都给困住了。
大家都想着通过这个途径改变命运,却忽略了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东西。
王冕就像是黑暗里的一道光,他就像在告诉大家:“哥们儿们,别都一股脑儿往那科举的道上挤啦,看看外面的世界,还有好多乐趣呢。
”这第一章就像是一个引子,让我对后面那些儒林里的故事充满了好奇,想看看那些被科举折磨得千奇百怪的读书人到底还有啥奇葩事儿。
儒林外史每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每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d3de3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d.png)
儒林外史每回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第一章,匡超人的自我救赎。
匡超人的故事是一场自我救赎的旅程。
他出身寒微,饱受欺辱,却始终抱负远大。
在经历了社会的磨砺和内心的挣扎后,他幡然醒悟,决意弃儒从道,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尊严。
这一转变展现了个人在逆境中的韧性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第二章,范进的中举狂喜。
范进的中举经历令人哭笑不得,却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科举制度的弊端。
范进本是一个庸碌之人,却因偶然的机会考中举人,瞬间人生逆转。
他的狂喜和荒诞行为,讽刺了那些为官利禄而疯狂的人,也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性和功利性。
第三章,严监生的荒诞死亡。
严监生的死亡堪称《儒林外史》中最戏剧化的场景之一。
他生前为人刻薄寡恩,死后却遭到亲戚们的争夺,尸骨被抛尸荒野。
他的经历不仅令人唏嘘,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冷漠,以及人性的贪婪和丑恶。
第四章,周进的迂腐固执。
周进是一个迂腐不堪的腐儒,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学问中,对社会现实视而不见。
他穷困潦倒,却不知自省,反而怪罪他人。
他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脱离实际、固步自封的知识分子,也警示我们不要被虚荣和自负所蒙蔽。
第五章,虞博士的势利虚伪。
虞博士是一个典型的势利小人,善于察言观色,巴结权贵。
他谄媚奉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他的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场上的黑暗和腐败,也批评了那些唯利是图、缺乏道德底线的人。
第六章,王玉辉的虚荣无能。
王玉辉是一个自命不凡的才子,却空有其表,毫无真才实学。
他热衷于沽名钓誉,四处张扬自己的诗文,却遭到别人的嘲笑和鄙夷。
他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徒有虚名、胸无点墨的假文人,也警示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第七章,范进的失心疯。
范进中举后的失心疯发作,是他心智扭曲和人格异化的象征。
他沉迷于幻想,将自己视为高官显贵,不可一世。
他的疯狂不仅令人同情,更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第八章,牛浦郎的愚昧无知。
牛浦郎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民,对世事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
他轻信谣言,闹出许多笑话,最终导致妻离子散。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6dc5a8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9.png)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读完《儒林外史》的第一回,我的内心就像被投进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第一回啊,真可谓是精彩绝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一回里,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元末明初的社会画卷。
故事的开头,便是王冕的登场。
王冕这个人,那可真是个妙人。
他从小就没了父亲,靠母亲做些针线活拉扯长大。
但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对读书有着极高的悟性。
可家里穷啊,没法供他正经读书。
不过王冕可没被这困难打倒,他自学成才,靠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慧,愣是在学问上有了不小的造诣。
说起王冕的自学之路,那真是充满了艰辛和趣味。
他没钱买书,就到处去借,借到了就如饥似渴地读。
有时候为了借一本书,他得跑好几里地,还得陪着笑脸跟人家说好话。
就算是这样,他也从不觉得苦,反而觉得能读到书就是最大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他听说邻村的一个老先生有一本珍贵的古籍,王冕兴冲冲地跑去借。
那老先生一开始还不愿意,觉得王冕一个穷孩子,能看懂什么。
王冕也不生气,就站在门口跟老先生讲自己对这本书的渴望,还说了好多自己对学问的见解。
最后,老先生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把书借给了他。
王冕拿到书后,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路跑回家,饭都顾不上吃,就坐在油灯下读了起来。
王冕不仅读书刻苦,画画也是一绝。
他观察大自然那叫一个仔细,一朵花、一片叶子、一只小虫,在他眼里都有着独特的美。
他经常跑到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就为了观察那些花鸟虫鱼的姿态。
有一回,他为了画好荷花,天天跑到湖边去看。
早上天不亮就去,一直待到太阳落山。
他盯着荷花看啊,看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的样子,看它们在雨中低垂的姿态。
回到家后,就不停地画,画了一张又一张,直到画出自己满意的为止。
他画的荷花,那叫一个逼真,仿佛能闻到花香,能感觉到荷叶上的水珠在滚动。
而且啊,王冕这人还特别有骨气。
当时有个县令想让他去给自己画画,还想拉拢他。
王冕可不吃这一套,他觉得这县令不是个好官,就一口回绝了。
那县令恼羞成怒,想要治他的罪。
王冕也不怕,收拾了东西就跑了。
儒林外史第一回阅读感想
![儒林外史第一回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3c1d78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a.png)
儒林外史第一回阅读感想《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儒林为背景,描写了儒家学者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光辉与衰落,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第一回《贾仲明学寿康宝鉴编》是整部小说的开篇,它通过一个叫贾仲明的人的经历,勾勒出了当时儒林士人的生活状态。
这一回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第一回中,贾仲明是一个极为贫穷的儒生,他为了过上好日子,决心编纂一部寿康宝鉴,以谋取一份官职。
他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终于完成了这部宝鉴。
这一回以贾仲明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了许多儒林士人的生活琐事和思考,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通过阅读第一回,我深刻感受到了儒林士人的辛酸和艰辛。
他们以儒学为依托,却往往陷入贫困和无望的境地。
他们为了生活,常常要四处奔波,寄望于编纂一部书籍或赢得一场科考。
然而,即使是贾仲明这样有才华的人,也难以摆脱贫困的困扰。
这让我对儒林士人的命运感到深深地惋惜和不公。
第一回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儒学的态度和对士人的重视程度。
儒学在当时被视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然而,却往往不能为儒林士人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地位的提升。
士人们常常在社会上备受冷落,他们的学问和修养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这种现象使我对社会的偏见和对儒学的评价产生了一些质疑。
在整个第一回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描写,将儒林士人的生活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士人的心理活动和处境的描写非常入微,让人感到真实而又触动。
他通过贾仲明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儒林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阅读《儒林外史》第一回《贾仲明学寿康宝鉴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贾仲明的故事,我对儒林士人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光辉与衰落,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我期待着继续阅读下去,去了解更多关于儒林士人的故事和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精选7篇)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1d09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6.png)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精选7篇)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精选篇1)《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写下了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
匡超人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实匡超人以前并不是这样。
少年时期的匡超人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漂泊在外时牵挂父亲,在兄长面前也很谦卑,懂得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
然而渐渐地他却再也不是原先的自我: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谎等等。
其实在作者客观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朴实令人欣赏,而他的堕落则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匡超人发生了改变?其实,匡超人人物性格的构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社会原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这种杯具的是封建的社会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势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
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堕落的重要原因。
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
此时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
总之,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构成了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
他的变质堕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杯具,并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更是全社会、全时代的杯具。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精选篇2)今日,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小说中的贫家少年匡超人,本来还朴实勤劳,孝顺父母。
之后,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许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渐渐脱变,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婪虚伪的无耻之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
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讽刺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内涵,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会给大家带来难忘的阅读经验。
儒林外史1~5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1~5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2efe04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63.png)
儒林外史1~5回读后感第一回里,讲的是王冕的故事。
王冕可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呢。
他家里穷,但是他特别爱读书。
他一边放牛,一边看书,那画面就像我有时候一边走路一边看路边的小花小草一样自然。
他的画也画得特别好,荷花就像真的在纸上盛开一样。
他不羡慕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也不想去当官。
当那些当官的来找他的时候,他就躲起来。
他知道官场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不想被那些污浊的东西染黑。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有些同学爱和好学生一起玩,因为他们不想学坏。
王冕就像一股清流,在那个有点乱糟糟的世界里坚持着自己的干净和纯粹。
到了后面几回,又出现了周进这个人物。
周进可太可怜了。
他考了好多年的科举,一直都考不上。
他去看考场的时候,就像看到了自己多年的伤心地。
他一头撞在号板上,那得多疼啊,血都流出来了。
他的眼泪里都是这么多年的心酸。
我想,他一定是太渴望成功了,才会这么绝望。
他就像我们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用。
但是后来,他运气来了,考上了举人,大家对他的态度一下子就变了。
以前看不起他的人,现在都来讨好他。
这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有时候很现实,人们只看你的地位和成就。
还有范进,他也是个很典型的人物。
范进一直都在为科举努力,家里穷得叮当响,他老婆和老母亲都跟着他吃苦。
当他知道自己中举的时候,他高兴得都疯了。
他满街跑,嘴里还说着胡话。
他周围的人呢,一开始还觉得他可怜,等他中举了,又都来巴结他。
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之前骂他骂得可狠了,说他是现世宝穷鬼,可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就变了态度,小心翼翼地不敢得罪他。
这就像我们身边有些人,看到别人好了就凑上去,看到别人不好就远离,这样真的不好。
从这前5回里,我看到了很多人的不同样子。
有像王冕那样坚持自己的好人,也有像周进、范进被科举弄得神魂颠倒的人,还有那些势力的小人。
这本书让我知道,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也不能因为别人的地位变化就改变自己的态度。
我们要像王冕一样,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保持一颗善良和纯净的心。
儒林外史简介第1回感悟
![儒林外史简介第1回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b3047fc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c.png)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感悟如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展现了人性的善恶。
在第一回中,作者通过对王冕故事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讽刺。
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
王冕在小说中是一个出身贫寒,从小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的画家。
他不屑于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是选择隐居避世。
作者在第一回中通过王冕的故事,表达了对于不慕名利、自食其力、才华横溢的人的赞赏。
此外,第一回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贪图名利、攀附权贵的读书人。
这些人把读书当作敲门砖,为了金钱和财富,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甚至从黑发考到白发。
这种对名利的追逐和读书态度的扭曲,在作者看来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第一回通过对于不同人物故事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名利、社会现实的看法,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
这些故事不仅有趣,
而且富有哲理,让人深思。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社会的关注。
通过对于不同人物命运的描写,作者提醒我们不要被金钱和名利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成功。
儒林外史前两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前两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1bc7fe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f.png)
儒林外史前两回读后感
第一回里,讲王冕的故事,这王冕可真是个妙人。
他就像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虽然生在贫苦人家,可心里有股子清高劲儿。
他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就想安安静静地画画、读书、侍奉老母亲。
看着他在放牛的时候还能对着大自然有那么多感悟,自己琢磨着画画,最后画出名堂来,我就觉得这人活得特别纯粹。
而且他还有骨气,面对那些当官的邀请,他心里门儿清,知道官场的那些弯弯绕绕不适合自己,坚决不去。
这一点特别酷,在那个大家都挤破脑袋想当官的时代,他就像一阵清风,吹过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群。
再看第二回,周进出场了。
这人可就和王冕完全不一样喽。
周进这一辈子都在科举的苦海里扑腾,考了多少年都没考上,最后都混到给人当私塾先生去了,还被人各种看不起。
看到他在贡院里头,一头撞在号板上,哭得死去活来的,我都有点可怜他。
他把科举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觉得考不上就啥都不是。
他在这个科举的大染缸里泡得太久了,整个人都变得有点迂腐又可悲。
不过从他身上也能看出当时社会对科举的那种疯狂追捧,好像一个人的价值就全在那一张科举榜上了。
这前两回一对比就特别有意思。
王冕就像世外桃源里的仙人,逍遥自在;周进就像在泥沼里挣扎的可怜虫,被科举这个怪物紧紧抓住。
吴敬梓这么写,就像是给我们展示了儒林这个大舞台的两个极端角色。
一个是正面的榜样,告诉我们人可以有另外一种活法,不被功名利禄牵着鼻子走;另一个是反面教材,让我们看到过度追求科举的下场有多惨。
我感觉自己就像在看一场大戏的开场,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后面还会上演什么样的故事,还会有哪些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登场呢。
儒林外史第一回阅读感想
![儒林外史第一回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fd1d90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1.png)
儒林外史第一回阅读感想
《儒林外史第一回》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明代乡试、会试、殿试等科举考试制度的生动描写,展现了科考制度中的腐败、虚伪、不公等问题。
阅读这一回,我深受触动。
作品开篇,便描绘了科考的残酷现实:官员、学士、举人纷纷用财帛、女色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功名,荒唐之事频频上演。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当代社会,有些人不择手段,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道德和良知,这种虚伪和道德沦丧的景象正是作品中的写照。
作品中的主人公孙昌胤,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年轻人,但面对科举中的黑暗势力却无能为力。
他身处虚假的官僚体系,受到命运的无情摧残,最终被逼得投井自尽。
孙昌胤的悲剧命运,道出了科举制度中无力改变的困境。
这使我深刻思考了个人努力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的不公平性。
从作品中,我还看到了对于知识分子的讽刺和批判。
作者通过生动描写科举考试场面中各种虚伪、投机的场景,对当时社会上一些文人的虚浮态度和虚伪作风进行了批评。
这令我反思知识分子的角色,是否应当担负起守道义、呼唤正义的使命。
总的来说,阅读《儒林外史第一回》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社会腐败的问题,也让我思考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现象。
这部作品引人思考的内容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使我
深受启发和触动。
它应该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社会问题、追求公平正义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儒林外史》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清朝的一些读书人观念是读书只为了当官,心中只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只有极少的官是清官。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欢的是“王冕的故事”,“王冕的故事”主要写了元朝末年,有一个人叫王冕,在诸暨县乡村居住;七岁时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给他几钱银子,还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在这样的环境下,他12岁,就对天文、地理、经诗、了如指掌,无所不通。
一天雨后,王冕来到湖边,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王冕一看从此对画画感兴趣了,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就像是湖里长的。
路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
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长大后,朝廷让王冕当官,王冕执意不去,躲在了深山。
我觉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
有的古代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
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考到白发: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为金钱,不为财富,这是一般人无法控制的。
今天,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使我深有感处。
是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书的!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人生南北多歧路。
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咱俩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
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
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追求它,仍到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自古至今,哪一个是看得破呢?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
这人姓名王名冕,王冕是历史人物,活动于元末明初,《明史》里有他的传。
但吴敬笔下的王冕,虽有历史人物的影子,却又以王溯山、王宓草等为模特儿而加以艺术创造,他出生贫苦,自学成才,以善画花卉引起达官显宦的注意,要他作画。
而他却对那些“酷虐小民”的家伙恨之入,不愿同流合污,因而毅然拒绝,逃亡在外。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后,他从“邸抄”上看到“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便对秦老说:“这个法却定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并预言“一代文人有厄!”因此,当听到朝廷要征聘他时,便连夜逃往会稽山中,致死不肯出山。
当今社会,像他这样才德兼备,胸怀兼济之志的人着实不多。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
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第一,突破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面化创作;第二,通过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成就反讽艺术的巅峰之作;第三,创造了新的小说结构形式——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
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
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
如果这当真是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话,则他的思想意识很值得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所借用,此当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三层境界的首要内容。
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当如吴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或者因为忧世伤俗,奋而医世救俗,从而促进社
会进步和发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事物,愤世嫉俗,蛊惑他人弃俗、反俗,让人误入歧途,更不可以扰乱社会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会、危害社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