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地关系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区人地关系分析
——现状矛盾与解决方法
2015.10.21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耕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当前,四川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的主要矛盾是: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与数量的矛盾加剧、开发利用状况与耕地后备资源的矛盾突出。

本小组成员重点分析了四川人地关系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四川人地矛盾。

关键词:四川;人地现状矛盾;矛盾原因;解决对策
1.序言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大省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退化及耕地的递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了解四川人地关系的变化及现状,分析人地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同时提出缓解人地矛盾的出路,对四川的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提高环境质量,创造新的更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人工生态系统;二是消极的破坏性影响,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

2.四川人地关系现状
2.1人均耕地面积少
四川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四川是人口大省,人均耕地仅有0.08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

近20年来,四川省总人口每年一直以
8.0‰的速度在递增,耕地却以4.6‰的速度递减,年均新增人口60万人以上,年均净减耕地2万公顷左右,人增地减,人地矛盾十分突出[1]。

2.2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在耕地的后备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求发展。

全省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130.78万公顷,通过开发、复垦等措施可增加耕地28.41万公顷。

全省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集中两个地区:一是在攀西地区的宜农荒地;二是成都—德阳—绵阳以及嘉陵江流域的河滩地。

在空间结构上不平衡,而全省其它地区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很少。

2.3耕地质量下降
了解土地的人都知道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如果没有养地技术支撑,土壤肥力消耗就会日益增大,土地报酬递减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将导致大面积大范围的地力衰竭。

但用地和养地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用地程度越高,要求养地投入的劳动力与资金就越多。

而养地收益是长期的,在短期内不可能把所有付出的劳动力与资金成本收回,如果农民在承包期限内找不到养地投入与收益的均衡点,作为经济理性人,农民就会拒绝实施这种投入高昂又不能短期收回成本的养地技术,转而采用对土地掠夺式经营方式,这样,以确保自己的养地投入不必为之后承包这片土地的其他农民做嫁衣。

这种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可能导致土地报酬递减甚至地力衰竭[2]。

在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的情况下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

据四川省水保局分别于1987年、1999年两次进行的遥感调查结果表明全省水力侵蚀面积已占到辖区面积的44.4%,比10年前扩大了3.1%。

由于耕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四川省的耕地质量正在不断下降。

据全省地力调查资料,四川主要耕地土壤紫色土发生物理性退化面积为
l50.5万公顷,占耕地土壤紫色土的37.1%,土壤有机质显著下降面积为14.7万公顷,占到35.6%。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我省的化肥施用量连年上升,从八十年代的100万吨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212.6万吨,农药施用量达6万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板结,形成恶性循环。

3.四川人地矛盾原因
3.1土地数量方面的矛盾
嫌分田不够多或不够好——你想要地,我也想要地(村组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分田时,农民都想分到更多和尽可能质量高的田地,但在一定范围内,土地的面积是无法增加的,人口却是有可能增加的。

因为各种原因进行田地调整总会引起纠纷,或是农民与村组之间(如农民认为村组分配结果不公),或是农民与农民之间(如兄弟间分家后分地协商不成),利益的冲突导致在纠纷中可能形成对土地的抢夺,尤其是对质量好的土地,质量较差的土地就可能被浪费、忽视,最终造成耕地的荒废。

3.2人口增长过快
据了解,从197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四川省人口从当时的6875万人到今天的8725万人,30年来人口增加1850万人,“四川省的计划生育事业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根据省统计局的测算,10年间四川省人口总量净增45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5.3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规模的县”。

早在40年代,我国莫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适度人口的观点。

50年代,马先生先后三次视察浙江,详细调查人口增长的情况,特别是农村人口增长的悦,并开1957年发表了莫名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认为,在下总人口超过6亿人口的国家中,人口增长率超过2%,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如人口激增同加速资金
积累的矛盾;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矛盾;同工业原料的矛盾;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矛盾;同发展科学事业的矛盾等[3]。

确实,对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发展困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膨胀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是导致粮食短缺,使我国人均消费长期筹备在“维生水平”上。

二是人口膨胀导致资源优势的丧失。

三是人口膨胀吞噬工业化的发展成果。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人口的大量激增,就意味着消费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就意味着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增加和环境排放废物的增加。

因此,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加速枯竭,生态失衡和环境严重污染。

4.缓解人地矛盾之对策
在协调人地关系时必须把握以下4条规律:
⑴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首先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因势利导,使自然环境演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⑵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⑶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的规律。

⑷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

4.1加强区域综合治理减轻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耕地损失
在四川,造成耕地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洪水季节的水土流失。

四川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1%),山高坡陡,坡耕地数量大(坡耕地面
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9.4%,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加之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滥砍乱伐森林、过度樵采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植被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已由50年代的9.5万km2扩大到1985年的24.9万km2,治理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已成为四川区域综合治理的当务之急。

根据四川的实际,首先应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相结合的措施,有效遏制滥伐森林、掠夺式经营,以保护植被;二是积极采取生物措施,逐步恢复和发展森林系统。

近期要加快国家批准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实施,近、中期加强川西高山长江上游水源涵养保护区的建设,在10~20年内使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9%提高到25%~30%;三是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结合防洪、发电,修建大中型蓄水工程,并对主要河道进行整治。

四川水土流失总的趋势是:东部大于西部.盆地腹心地带大于其它地区,尤其是盆地丘陵最为严重,而这里又是四川农业的核心区域,因此盆地丘陵区是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4.2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近几年国家及乡民基建等非农业建设占地面积的快速扩大,是导致四川耕地面积减少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非农业建设占地还将进一步扩大,如果对耕地的保护不利。

那么各种非农业建设占地就会落在开发条件最好的耕地上.势必会造成良田面积的快速下降,农业必然出现萎缩,就难以支撑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加强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不仅是遏制耕地减面上升的有效措施,也是保障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策。

为此,首先要加快农田保护区的建立,对纳入保护区的耕地要严加保护,不得随意侵占;二要对开发区严格把
关.开发区应尽可能不占耕地,更多地开发利用非耕地。

三要实行占用耕地与改良耕地、占用耕地与造地互补政策。

在优质耕地保护区内建设占用耕地1 hm2。

4.3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以弥补耕地的损失。

近几年四川每年通过开荒及复垦增加耕地面积0.77~0.99万hm2,弥补了耕地减面的23.5—56.5%,大大地缓解了耕地的下降速度四川省的耕地后备资源虽然很有限。

但也还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4.4继续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强化计划生育工作
从前面对四川省40多年人地关系变化的分析结果看,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导致人地矛盾趋紧的主要原因。

因此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是缓解人地矛盾最为重要的措施。

近几年,由于四川各地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以下,人口的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下,但因四川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如果不扣除外迁的人口,在1988~1992年间,四川每年仍增加110万人。

应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下,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8%以下,以缓解人地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参考文献
[1]陈印军.四川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4):380-388.
[2] 蒋永穆,安雅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J].经济学家,2003,(3):56-60.
[3]发展经济学课题组.中国的人口问题.
/jingpinke/shengji/fazhanjingjixue/UploadFiles/yxlw7.sw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