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2章 第2讲 课时8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一部分第二章 第2讲课时8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程标准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基本原理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北 极南 极北极星地轴A 66.5°23.5°B 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一轴:地轴两面:Ø黄道平面Ø赤道平面三角度:Ø黄赤交角(23.5°)Ø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5°)Ø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90°)北 极南 极北极星地轴A 66.5°23.5°B 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两变:Ø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变化的Ø地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有变化的三不变:Ø地轴北端空间指向不变Ø自转和公转方向不变Ø黄赤交角大小不变思考题•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晨昏线与地轴夹角之间的关系。
答案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②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绘图答案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技巧——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1)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右焦点,则右侧为近日点(接近冬至日),左侧为远日点(接近夏至日)。
(2)看地轴的指向: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则左面为冬至,向右倾斜,则右面为冬至。
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技巧——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3)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连接太阳光线与地心,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从而区分冬季和夏季。
确定了二至日后,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日和秋分日。
(变小)相关气候类型范围变大(变小)黄赤交角变大(变小)直射点回归移动范围变大(变小),移动速度变快(变慢)热带、寒带范围变大(变小),温带范围变小(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幅度变大(变小)四季差别变大(变小)五带范围变化真题研析(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指太阳赤道平面和地球黄道平面的交角。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日照情况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四季变化。
黄赤交角的变化也是四季变化的原因之一。
黄赤交角对地理意义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决定了地球的气候带分布。
黄赤交角越小,越靠近赤道的地区气温越高,越靠近两极的地区气温越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地球的气候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形成了多个气候带的原因。
其次,黄赤交角还决定了昼夜长短和日晷高度。
赤道上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而两极则有长时间的白夜和黑夜。
而日晷高度则由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球的纬度决定。
在夏至和冬至这两个日子,太阳的日晷高度分别是最高和最低的。
最后,黄赤交角还影响了地球的地磁场和极光的形成。
当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会形成极光。
而地球磁场的形成和运动又与地球自转和黄赤交角密切相关。
总之,黄赤交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参量,它决定了地球的气候、昼夜长短、日晷高度以及地磁场和极光的形成等多个方面,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 1 -。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有哪些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因此,当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会更明显。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影响
复
习 时, 则太阳终年直射在赤道上, 全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终年没有变
指
导 化, 即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为 0 。
四、黄赤交角的变化对昼长年变化值 (某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的差值 )的纬度分布的影响
1 由 图可 知, 当黄赤交角为
23 26 时, 在寒带范围内, 昼长的年
所示, 太阳高度年变化值由南北纬 45 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从 90
减小到 45 。若黄赤交角大于 45 , 如为 60 时, 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
度年变化值的纬度分布如图 20所示, 在南北纬 30 ~ 60 范围内, 既
有太阳直射现象, 又有极昼极夜现象, 故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为
90 。由赤道到南北纬 30 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值逐渐增大,
影响
1 黄赤交角为 23 26 时, 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年变
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 1)赤道上
( 2)北回归线上
复
习
( 3)北极圈上
指
导
( 4)北纬 75 纬线上
( 5)北极点上
由以上几种情况分析可知, 太
阳直射点移近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
中
逐渐增 大, 远离 时, 正午 太阳高度
学
角逐渐减小 (极点周围的极夜区除
已。但当黄赤交角为 0 时, 在一年中, 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有一个
固定值, 没有年变化, 它的大小等于 90 减去该地的纬度, 如果用坐标
图表示, 则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曲线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
线 (图略 ); 各地的昼长也没有年变化, 都为 12小时。
三、黄赤交角的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值 (某地一年中正午
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一、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运动有自转与公转两种形式。
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通过地球表面的两点叫两极,对着北极星的一极叫北极。
自转产生的平面叫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无论公转到哪个位置,地轴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
地球自转产生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公转产生的平面叫黄道平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不相平行、不相重合,而构成一个23o26′的夹角,这个夹角就叫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值以40000年为周期变化于22o和24.5o之间,目前每128年减小1o。
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六次大会上通过了2000年的新值为23o26′,1984年起正式采用这个固定值。
二、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往返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并且使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赤道地区除外)因纬度和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如下表:黄赤交角的度数就是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界线,即决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也就是地球五带的界线。
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为余角,即90o-23o26′=66o34′,就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也就是极圈的度数,(如图1)。
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依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了地球上的五带范围和界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为热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为温带(如图2)。
若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会引起五带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大小与五带变化有如下三种情况:1.黄赤交角增大: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南北回归线各自将向南北(高纬方向)移动,度数增大;南北极圈将向低纬方向移动,度数减小。
由此,热带(0o --23o26′)、寒带(90o --66o34′)范围增大,温带(23o26′--66o34′)范围缩小。
晨昏线向低纬方向(北半球向左,南半球向右)倾移,同一纬度线上,北半球昼增长,夜缩短;南半球相反(如图3)。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它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季节等方面产生影响。
以下是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一些影响:
1. 季节变化:黄赤交角变化会导致地球在不同季节的热量分布发生改变。
当黄赤交角较小时,太阳直射区域更广,阳光入射角度较大,使得此时的地球北半球更接近太阳,进入夏季;而当黄赤交角较大时,太阳直射区域较小,阳光入射角度较小,使得此时的地球北半球离太阳更远,进入冬季。
2. 气候变化:黄赤交角变化会引起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
交角变小时,夏季的阳光辐射更强,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而冬季阳光辐射较弱,地表温度下降,造成季节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时,则会导致夏季阳光辐射减弱,冬季阳光辐射增强,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变得寒冷。
3. 太阳高度角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太阳的高度角。
交角较小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的直射辐射能量更集中在近赤道地区,使得这些地区更加炎热;而交角较大时,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的直射辐射能量分散在较大的范围内,使得近赤道地区温度较为温和。
4. 动物迁徙:黄赤交角变化也会影响动物的迁徙行为。
一些动物会根据黄赤交角的变化来决定迁徙的时机和方向。
例如,候鸟根据太阳位置来确定迁徙的方向,而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影响太阳的位置,从而影响候鸟的迁徙路线。
综上所述,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对地球的季节、气候、太阳高度角和动物迁徙等方面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黄赤交角的影响及太阳日出方位
黄赤交角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线运动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结论五(黄赤交角与气候)
• 黄赤交角为零,则地中海气候、热带 草原气候不存在; • 黄赤交角变大,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 度增大,南亚夏季风势力增强;反之, 减弱。
日出日落方位问题
正午
西 h 南 东 日出
日落
北
天津某日太阳运行图
黄赤交角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做周年运动 出现极昼 极夜的 纬度范 围。
结论一
• 黄赤交角变大,热、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 黄赤交角变小,相反。
黄赤交角变化 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 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结论二
• 黄赤交角变大,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的年变化也增大。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
E
S
●
N W
●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E
S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
E
●
S N W
●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S N E
W
S
E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
●
E
S
N W
●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N
W
S
E
N
W E
S
日出日落方向的确定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地球上(除极 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在东北,日 落于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地 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 在东南,日落于西南。直射在赤道时, 为东升,西落。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之考点0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04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例1 相关考点:区时计算例1 相关考点:黄赤交角及影响(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①②③④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为黄赤交角,②角度为66.5°,③为赤道平面B.①为黄赤交角,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C.②为黄赤交角,③为黄道平面,④为赤道平面D.②为黄赤交角,③为赤道平面,④为黄道平面2.下列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最正确的是A.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纬线面和赤道面的夹角B.黄赤交角与地轴的空间倾斜度无关C.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D.黄赤交角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例2 相关考点: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14′,最小时为22°6′,变动周期约4万年。
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黄赤交角为24°14′时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最小纬度为22°6′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变式训练1 黄赤交角的影响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B.邻水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C.太阳黑子数目最多D.邻水的夜长时间达一年最长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变式训练2 黄赤交角的影响读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3月21日正午前后蚌埠市某中学教学楼日影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黄赤交角指的是太阳的黄道与地球的赤道之间的夹角。
太阳的黄道是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与地球赤道的相交点将这两个圆的平面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大小会影响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
当黄赤交角为零度时,意味着太阳射线垂直地球赤道,这时是春分和秋分,地球两极的白昼和黑夜均等,气温适中。
而当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时,太阳射线离赤道越远,地球两极白昼夜晚的时间差距较大,气温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黄赤交角的变化是测定季节变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测太阳的高度角,我们可以确定当前季节,并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旅游规划等活动上的安排。
此外,黄赤交角也对气候和天气有着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垂直度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大气环流和气候现象的形成。
例如,在黄赤交角最大的时候,地球两极的温差较大,极地冷气团可以向赤道地区扩散,引发寒潮和极端天气。
黄赤交角还对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变化,不同纬度的地区受到的太阳直射辐射不同,从而形成了全球的气候带和生态系统。
赤道地区由于阳光直射,气温较高,热带雨林等热带植被繁茂;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适合生长针叶林、草原等寒带植被。
黄赤交角的变化也决定了地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影响人类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
此外,黄赤交角的研究对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黄赤交角的变化,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情况和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而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总结起来,黄赤交角在地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农业生产、气候预测、天文观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们认识地球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pt课件
C.北寒带的范围将扩大两个纬度
D.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俄罗斯专家曾因为冬天太冷提出“炸掉月球”的疯狂计划。他们认为如果把
月球炸掉,地轴可能会垂直于黄道平面,黄道平而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会变为 0°。下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如果地轴垂直于黄道平面,则( ) A.地球自转速度会加快 B.A→C日数多于C→A C.北半球丙节气为立秋 D.极地地区极昼现象消失
(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处)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若在南半球(D处)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垂线法(晨昏线法)
1. [地理实践力]在左下图中标注地球公转方向、自转方向和二分二至日、近日点 、远日点。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Fra bibliotek)A.①
B.②
C.③
D.④
3.读图,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
A.黄赤交角变为25°26′
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90°-极圈度数 ②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影响方面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
五带的范围
黄赤交角变大(小) 扩大(缩小) 变快(变慢)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
除极点外(极点=0),任 何地点都相等,约15°/h。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相交的夹角,大约为23.5度。
这个角度是地球赤道和黄道相交于太阳赤热点位置时的角度。
黄赤交
角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生态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一、影响气候变化
黄赤交角的存在会导致地球气候变化,季节的更替和气候带的出现。
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改变,导致不同地域的气候变化。
赤道地区由于
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年降雨量大,适宜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
而极地地区由于日照时间短,温度低,年降雨量少,适宜冰雪生态系
统和畜牧业。
二、决定地理分布
黄赤交角也决定了大陆的分布和形成。
由于地球上维持着大气环流,
它将热量和水分从热带和极地地区传输到其他地区,形成雨带和荒漠。
同时,大陆的位置和形成也与黄赤交角有关。
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使得北半球和南半球大陆的形状和大小不同,也影响了不同地区
的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三、影响生态文化
黄赤交角也影响了生态环境和文化形态。
夏至冬至、昼夜不分、季节
变化等现象都与黄赤交角有关。
这些变化也由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文
化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比如,中国的农历、节气,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都与黄赤交角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
影响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科学家们正在继续研究黄赤交角的变化和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和未来发展。
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影响季节变化
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影响季节变化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影响季节变化假如黄赤交角为0,那么太阳就会永远直射赤道,地球就没有四季之分了。
正是因为黄赤交角有23度26分,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以北半球中纬度为例,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是夏至,温度最高;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是冬至,温度最低;太阳直射在赤道时,分别是春秋分,温度居中。
温度的这种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四季的基础。
黄赤交角的介绍1、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3、假如黄赤夹角为0度,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北半球纬度比较高的地方会因为热量不足而无法成熟,农作物耕种界线会往南移。
为什么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这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现象造成的。
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晨线向西倾斜,昏线向东倾斜,北半球的白昼范围变大,于是白天长黑夜短;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边,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
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晨线向东倾斜,昏线向东倾斜,白昼范围变短,也就白天短黑夜长。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南边,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
地球也是斜着转的吗1、因为地球自转的倾斜角度为 23.5 度,黄赤交角 23°26,地轴与黄道面的倾斜角度是 66°34,所以地球仪也要倾斜 23.5 度。
这个夹角又叫做黄赤交角,而受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是倾斜的。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
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导致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
下面简单分析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产生的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黄赤交角及其对季节的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对季节的影响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重要的天文现象,那就是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我们所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或许就不复存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黄赤交角呢?简单来说,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这个角度大约是23°26′。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倾斜着旋转的陀螺,而这个倾斜的角度就是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可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紧密相连。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不断移动。
这种移动直接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它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当北半球处于春分时节,太阳直射赤道。
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相对均衡。
随着地球继续公转,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迎来了夏季。
在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接受的太阳辐射更多,气温升高,天气炎热。
而南半球则正好相反,昼短夜长,气温相对较低,处于冬季。
到了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是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
此时,南半球则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处于冬季的最冷阶段。
接着,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短,黑夜变长,气温逐渐降低,进入秋季。
而南半球则开始从冬季向夏季过渡。
当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时,就到了秋分,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
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南半球迎来夏季,北半球则进入冬季。
到了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气温升高,处于夏季最热的时候。
而北半球则昼短夜长,气温寒冷,处于冬季最冷的阶段。
就这样,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四季的交替变化。
黄赤交角的大小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黄赤交角也会发生微小的变化。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寒带变大【篇一: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
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导致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
下面简单分析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产生的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1.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影响的方面黄赤交角变大(小)太阳直射范围扩大(缩小)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扩大(缩小)五带的范围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季节的变化变化明显(不明显)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1.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应用1.图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经线时的太阳高度(如下图所示)。
H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点”纬度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1)若黄赤交角变大
——①地轴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变小
——②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回归线北进或南进
——热带变大;直射点移动角度变大——晨昏线圈摆动角度同幅度的变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寒带变大;热带和寒带同幅度变大——温带变小(热带增大的度数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北温带或南温带减少的度数与热带相同,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总之热带和寒带等于温带减小的度数)
——③(常识铺垫: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运动状况无关,因此黄赤变化时公转运动的轨道不变,周期不变,速度不变。
)一年(回归年)内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相对于赤道平面移动的总角度增大(原来是4×23°26′)——每一日内太阳直射移动角度增大——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季节,以下同),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已出现极昼范围除外)与原来相比昼加长夜缩短,昼夜比值变大——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推后;冬半年,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出现极夜地区除外)与原来相比昼缩短夜加长,昼夜比值变小——日出时间推后,日落时间提前。
南半球类推。
——推论:无论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冬半年,与原来相比,同一纬度各地达到相同昼长或夜长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④一年内晨昏线圈的摆动与直射点移动同步调同角度——每日晨昏线圈摆动的范围扩大——同一日期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纬度变小)——原极圈内的出现极昼极夜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⑤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或南移幅度变大——副高及其它气压带风带同样。
(2)若黄赤交角变小
与上面的情况相反,详细内容略去。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推理略,推测如下:赤道低气压位置不变,副高北推,极地高压南推,副极地低气压不变)
2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若黄赤交角变大
——南北回归线分别南北进推
——①新回归线以北或以南地区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半年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冬半年相反;新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可类推。
总之,太阳直射的半球,新回归线以外的地区,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相反的半球相反。
——上述地区一年内各地正午太
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与原来相比变大。
(该地一年内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原来为旧黄赤交角的2倍,现在为新黄赤交角的2倍,相比变大的数值为新旧黄赤交角增大值的2倍)(相比变大的数值最大)
——②原回归线间的地区,某地及同一纬度各地,在太阳直射其所在半球且直射点靠近时,与原来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出现的日期提前。
过后远离时,与原来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某地及同一纬度各地,在太阳直射其相反半球且直射点靠近时,与原来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远离时,与原来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上述地区一年内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值90°与最小值的差)与原来相比变大。
(该地区一年内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原来为旧黄赤交角度数+该地纬度;现在为新黄赤交角度数+该地的纬度;相比变大的数值为黄赤交角增大值)(相比变大的数值最小)
——③新旧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某地及同一纬度各地,若太阳直射其所在半球且由赤道向高纬运动,直射点靠近时,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较大变化幅度),旧的也变大(较小变化幅度),与原来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变大幅度为新变大和旧变大的幅度差,变化幅度均指同一地点同一太阳日内两者间的,下同。
)。
直射时,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同日期旧的太阳高度远小于(90°+旧黄赤交角-该地纬度)。
过后远离时,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90°变小但大于(90°+该地纬度-新黄赤交角),原来的正午太阳高度却继续增大但小于(90°+旧黄赤交角-该地纬度),因此与原来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变小视该地纬度而定(若该点处于新旧回归线中点以上时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必为变大,此由该地纬度2倍与新旧黄赤交角度数和的差决定;处于以下时则不一定);若太阳直射其所在半球且由新回归线向低纬运动,直射点靠近时,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且逐渐接近90°(较大变化幅度),旧的变小且逐渐远离(90°+旧黄赤交角-该地纬度)(较小变化幅度),与原来相比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变大幅度为新变大和旧变小的幅度和)。
直射时,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同日期旧的太阳高度远小于(90°+旧黄赤交角-该地纬度)。
过后远离时,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90°变小但大于(90°-该地纬度)(较大的变化幅度),原来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变小但大于(90°-该地纬度)小于(90°+旧黄赤交角-该地纬度)(较小的变化幅度),其变化情况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判断,与上文的由赤道向高纬运动且直射点靠近时的方向相反,对应阶段的太阳高度相同:同一日期与原来相比,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变大幅度为新变大和旧变大的幅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