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合集下载

最新 摆脱狭隘的“自我”——对学生自我中心不良行为的矫治-精品

最新 摆脱狭隘的“自我”——对学生自我中心不良行为的矫治-精品

摆脱狭隘的“自我”——对学生自我中心不良行为的矫治一、“我就是上帝”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肯定性的评价,从而满足自尊的需要,因此,人们很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尽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儿童,他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一些儿童成了家中的“小太阳”,人人围着他转,设法满足他的所有要求,有些家长甚至在儿童有错时也袒护他们。

这种过度娇宠和溺爱,让一些儿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往往好攀比、爱夸张、喜炫耀,在与其他儿童的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认为“我就是上帝”。

案例一:小A同学出身家庭良好,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也优异,可教师和同学就是不喜欢他。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既骄傲又得意的微笑,平时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与人相处时总是以教训人的口气说话,令人难以接受,而且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便会妒性大发,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有时甚至还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

比如参加测试时做错了两道题,这对作为数学优秀生的他来说实在是没有面子的事。

为了不失面子,他把试卷藏起来,教师问他试卷在哪里,他死活不说。

案例透视:从这个同学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惟我独尊,自傲自大。

他们往往因为自己有某一方面的优势,在群体中便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瞧不起他人,在交往中往往是颐指气使,与人交谈总是带着教训的口气。

第二,对人冷淡自私,缺乏同情心。

这样的人事事都为自己着想,从不顾及他人,即使看到他人需要帮助,也不会动一点恻隐之心。

第三,自尊心过强,有明显的虚荣心。

自我中心者的自尊心强烈而脆弱,事无巨细都要维护自己的“颜面”,渴望长久的关注和赞美。

当自尊受到伤害时,还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举动。

第四,有明显的嫉。

如何克服学生自我中心意思

如何克服学生自我中心意思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思——初中一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方案活动理念:中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由幼稚到成熟,由多变到稳定的关键阶段,自我中心倾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极大。

中学生自我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受教育及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

解除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为了解除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需要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视角的转换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

本课由需要团体合作的热身游戏导入,结合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剧讨论和案列分析,最后引导同学们思考哪些属于自我中心行为,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能力,使其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活动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同学们了解怎么是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能力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同学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手语舞的教学,让同学在歌词以及手语的学习中领悟真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视觉转换技能,学会如何合作能力,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1、排练情景剧《周末活动》2、多媒体制作PPT、手语舞视频3、准备木板和绑绳,数量由班内人数而定,每组四人使用一组器材。

4、热身游戏的小奖励,例如巧克力等。

5、课前分好四人小组,每组成员有男有女。

活动过程:1.热身游戏:组合滑雪队教师宣读规则:①每组4人,各自站在两条长木板上,每个人一只脚在一条木板上而另一只脚在另一条木板上;所有队员的脚都绑在木板上,每组两人身体朝向与其他两人相反。

②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某个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各组成员不能离开木板。

在规定时间内最快到达目的地的小组为胜利者。

可以用小礼物奖励获胜小组。

完成游戏后学生讨论:①尽快达到目的地需要什么条件②由个人单独进行是否速度更快为何团队参加却会产生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③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小组的优势,每个人又该怎么做怎样保持小组的凝聚力怎样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再一次进行游戏。

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重怎么办

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重怎么办

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重怎么办(一)“我家那孩子在家很任性,全家什么事都要顺着他,家人的教育都不听。

如果有什么事不合他意,就闹个没完。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也不好,常因一些小事与同学互不谦让,发生矛盾,该怎么办好呢?”●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家长多和孩子谈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指出这些不好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使孩子端正对事对物时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当然,这需要一个逐步改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孩子少溺爱、多严格要求家庭过份的娇惯、溺爱,是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的发源地。

家长应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做事应替他人着想,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让孩子在空余时间适当的做一些家务和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帮同学、邻居做好事,使孩子在别人的赞许声中体验为他人服务所获得的喜悦。

●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常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友好相处,使孩子在与同学相处的活动中,学会与人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

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淡化自我中心意识。

●及时鼓励、表扬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且孩子的意志力相对较薄弱,耐心不够。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习惯时,应常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进步,使他们一直有信心去改正错缺之处。

(二)“我的孩子做事特别霸道,无论什么人跟他在一起都要顺着他。

比如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大家正看得高兴,他突然间想看动画片,那就会非要转台或开VCD,其他人就别想看了;有时候带他去朋友家玩,经常是玩得正高兴时他就大喊大叫要回家,闹得大家都扫兴;他的房间别人不许进去,他的东西别人不许动;他高兴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做什么事都要以他为中心,任性而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教育好他呢?”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过分溺爱,骄惯放纵。

现代的家庭,父母以及长辈容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处处迁就孩子,容易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闹也能得到。

让孩子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方法

让孩子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方法

让孩子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方法1.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只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

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

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逐渐减少。

2.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家长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会对别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他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注意对自己有利的事,其他则漠不关心。

他很可能认为他人的行为也应以自己为中心。

所以父母、老师首先要教会孩子时常为别人做些事情,比如把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别人,把好玩儿的玩具让别人玩玩等。

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东西的时候,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及时给予说服和指导。

3.不要过分地关注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4.学会冷处理孩子在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坚持不去迎合、不妥协。

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此时家长可用其他形式安慰一下。

这样经过多次矫正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会减轻自我中心的表现。

5.适当给予“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教育”是指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

家长应适当地给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有利于弱化孩子自我中心的荣耀感。

但这种办法要点到为止,不要给孩子造成身心伤害。

6.不要大惊小怪当孩子受伤或生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反应过度。

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大惊小怪、过度担心。

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思维如何纠正

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思维如何纠正

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思维如何纠正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中心思维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

这表现为他们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影响他们与同伴的交往、学习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帮助小学生纠正自我中心思维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小学生会出现自我中心思维。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他们的思维方式相对简单和直观。

在这个阶段,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缺乏对他人的充分考虑。

此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果在家庭中,孩子被过度溺爱或关注,他们可能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那么,如何纠正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思维呢?第一,引导换位思考是关键。

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讲述一个关于小朋友之间分享玩具的故事,然后问孩子:“如果你是那个没有玩具玩的小朋友,你会是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逐渐明白他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培养合作意识。

鼓励小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如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等。

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与同伴交流、协调,共同完成任务。

这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团队产生影响,同时也需要考虑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例如,组织一次小组拼图比赛,每个小组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完成一幅拼图。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相互配合。

第三,加强沟通交流。

家长和教师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倾听别人的话语。

当孩子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应;当孩子打断别人说话时,及时提醒并纠正。

通过良好的沟通氛围,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

第四,适当的挫折教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度保护,让他们适当经历一些挫折和困难。

当他们面对挫折时,会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这有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学会向他人求助和合作。

如何克服学生自我中心意思

如何克服学生自我中心意思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思——初中一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方案活动理念:中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由幼稚到成熟,由多变到稳定的关键阶段,自我中心倾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极大。

中学生自我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受教育及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

解除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为了解除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需要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视角的转换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

本课由需要团体合作的热身游戏导入,结合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剧讨论和案列分析,最后引导同学们思考哪些属于自我中心行为,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能力,使其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活动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同学们了解怎么是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能力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同学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手语舞的教学,让同学在歌词以及手语的学习中领悟真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视觉转换技能,学会如何合作能力,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1、排练情景剧《周末活动》2、多媒体制作PPT、手语舞视频3、准备木板和绑绳,数量由班内人数而定,每组四人使用一组器材。

4、热身游戏的小奖励,例如巧克力等。

5、课前分好四人小组,每组成员有男有女。

活动过程:1.热身游戏:组合滑雪队教师宣读规则:①每组4人,各自站在两条长木板上,每个人一只脚在一条木板上而另一只脚在另一条木板上;所有队员的脚都绑在木板上,每组两人身体朝向与其他两人相反。

②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某个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各组成员不能离开木板。

在规定时间内最快到达目的地的小组为胜利者。

可以用小礼物奖励获胜小组。

完成游戏后学生讨论:①尽快达到目的地需要什么条件?②由个人单独进行是否速度更快?为何团队参加却会产生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③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小组的优势,每个人又该怎么做?怎样保持小组的凝聚力?怎样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再一次进行游戏。

如何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

如何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

如何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积极探索自我的时期。

然而,一部分青春期个体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对他人的忽视和缺乏合作精神。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个体需要经历成熟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帮助个体克服自我中心倾向的方法:1.提醒个体关注他人:青春期个体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态度,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个体关注他人的方法,例如鼓励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或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经历。

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培养合作精神:自我中心倾向往往导致个体在合作中缺乏耐心和理解。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合作项目,例如团队运动或校外活动。

这些项目将教导个体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妥协和支持他人。

3.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和共情他人感受的能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个体参与模拟活动、讲述故事或观看电影等方法来鼓励他们体验他人的感受。

这有助于个体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挑战,从而培养同理心。

4.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自我中心倾向往往使个体只关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忽视他人的声音。

为了改变这种态度,我们可以鼓励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多地倾听和重视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这有助于培养尊重他人的能力,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价值观。

5.提供角色模型:角色模型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帮助个体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积极的角色模型,例如家人、老师或社区领导者。

这些角色模型可以激励个体关注他人,将影响力用于推动社会进步。

6.教授自我反思的技巧:自我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有助于个体评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可以教授个体一些自我反思的技巧,例如记录自己的行为和反思自己的动机。

这有助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并激励他们更好地关注他人。

总之,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和指导的过程。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年幼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孩子为了同一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虽然说自我中心化将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所有,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

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享受,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

随着高层单元建筑的日益增多,幼儿缺少同伴交往,使这种心理定势更加牢固。

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本学期,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的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我们班的个别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某些错误观念,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教育孩子做事要先想着自己,这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为了孩子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儿童自我中心心理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过度关注自己,以及难以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心理特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1.提供积极的示范行为儿童往往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行为和情感应对。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榜样,展示积极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关心他人的需要来展示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2.鼓励合作与分享合作和分享是培养儿童关心他人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营造鼓励合作和分享的氛围,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们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玩具和资源等,都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3.培养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通过教给儿童情绪表达的词汇和技巧,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儿童直接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此外,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或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情绪和他人的感受。

4.培养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儿童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基本的社交规则,如礼貌用语、分享交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等。

同时,为儿童提供参与团队活动、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情境的机会,以加强他们的社交技能。

5.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通过关心、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立场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鼓励儿童观察和思考他人的情感,通过问问题和分享观察来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6.提供正面反馈和奖励当儿童表现出关心他人和意识到他人需求的行为时,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通过赞扬和肯定,我们可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持续发展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实验中学新教育·爱研会写作部特邀评论夏婷[前言]大家好,我是第342期写作部的活动评论员夏婷。

这次完成袁建国校长布置的任务时间十分仓促:本周参加完湖北教育的“教研名师”复评比赛,还未领奖就返校加入了校期中考试的监考和阅卷工作,仅一天的时间来完成今晚的议题,实在是有点匆忙。

下面,我就简要给大家做一点分享。

一、什么是“以自我为中心”一般情况下,拿到一个议题,研究生们的本能反应是:寻找核心概念。

我也不例外。

于是,拿到这个议题,我下意识的反应是:这应该是一个与心理学领域相结合的议题。

1.什么是自我?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

它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状况的认识。

2.知道“自我”有什么用?自我和本我是分析一个人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的基本面。

当我们看待一个人时,首先把这个人分为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他的自我面、一个是他的本我面。

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包括: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偏好等,主要是理性的我。

本我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我,包括:内心的感受和潜在的内心渴望及恐惧感等,主要是感性的我。

每个人都有自我与本我这两个面,且每个人当下自我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都受到这两个面的影响。

在这两个面对人的影响作用上来说,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大多数人在对待某件事儿或某个人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上,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都具有倾向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大多数人在对待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上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要么是主要由自我决定的,要么是主要由本我决定的;要么更加偏向于理性,要么更加偏向于感性,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的心态。

冲破狭隘的“自我”牢笼——浅谈如何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

冲破狭隘的“自我”牢笼——浅谈如何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

冲破狭隘的“自我”牢笼——浅谈如何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作者:刘世斌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9期文/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职教中心刘世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与和谐社会对合作型人才的需求不合拍。

一、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所谓自我中心意识,就是想问题、办事情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很少考虑别人的一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人冷淡自私,缺乏同情心。

有些同学个人主义严重,认为“地球都得围绕我转”,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为自己打算,从不管他人的想法和利益。

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组织纪律,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对他人疾苦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2.固执己见,自高自大。

自我中心意识强的同学,往往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唯我独尊、盲目自大。

有时为了维护自己可怜的虚荣心,明知有错仍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正确的意见。

3.自尊心过强,有明显的嫉妒心。

伴随自我中心意识的恶性膨胀,必然产生强烈的嫉妒之心。

这样的同学看不得别人的成功,当别人取得成绩时,他们便会心生妒忌。

而当别人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他们不但不会伸出援助之手,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二、自我中心意识的成因1.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的产物⑴自我中心意识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的产物。

当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然像疯长的野草,又恰似扩散的毒瘤,难以抑制。

有的同学自以为是,陷入狭隘的“自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沦为可怜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⑵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诸如盲目自信、爱慕虚荣、过分依赖、精神空虚等,也极易成为自我中心意识滋生蔓延的温床。

2.受不良的教育环境的影响⑴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首先,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很多学生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很容易使他们形成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的自我中心意识。

19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19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19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19.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学会调控情绪活动目的1、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的具体方法2、引导学生懂得长期处在不良情绪困扰中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自觉树立用理智控制情绪的意识。

3、帮助学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能对别人情绪给予关心,做到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活动准备:1.《老奶奶不怒了》的故事资料2每位同学想想自己平时有没有不良习惯3.有关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的教材。

活动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当你们在不舒服、生气,时你会干什么?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作法。

师:那这些做法是由什么决定的?生:当时的情绪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能成为情绪的奴隶呢?生:不是。

师:是的,因为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板书: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师:假如有位同学考试失利,使他很烦躁,同学们能不能帮他调适一下情绪,使他不再烦躁呢?引导:如果同学们感觉老师提出的问题有难度,可以阅读教材第65页中《老奶奶不怒了》的故事,聪明邻居做法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生1:我认为小男孩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使自己不烦躁。

如果考试不利而烦躁,他可以这样想: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失败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

生2:还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来调适情绪。

比如说:我这次考试是没,没发挥好,下次注意就会考好了。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不良情绪产生时,我们除了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来控制情绪外,还需要掌握其它调节情绪的具体方法进行排解,否则,如果我们任凭不良情绪肆虐,就有可能酿成一系列不良后果,这儿有一段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展示不良情绪使他陷入犯罪的深渊16岁的徐某是一名初二学生。

16岁本应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年龄,而他却因为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的变化和母亲过高的期望值而将母亲活活打死。

据徐某交代,从小母亲对他要求很高,考试成绩不得低于97分,低了就打。

本学期期中考,徐某的成绩降到18名,母亲知道后将他打了一顿,并说期末考如果不到第10名就打断他的腿。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1. 引言自我中心思想是幼儿园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

2. 理解自我中心思想在开始介绍方法和策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自我中心思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自我中心思想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其主要特点包括: -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缺乏合作意识;- 难以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想法;3. 提供合作机会和活动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想,我们可以积极提供一些合作机会和活动,例如:- 分组合作游戏: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团队游戏,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重要性。

- 小组合作项目: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计划和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方法包括: -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情感教育:组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5. 培养积极的沟通习惯良好的沟通是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积极沟通习惯: - 倾听和尊重:教师需要充分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促进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 表达和分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

6. 示例行为和正面激励教师的示范行为和正面激励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包括: - 示范行为:教师可以表现出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态度,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从教师身上学习关心他人的方式。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外界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认知成长的重要阶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认知和控制技能等原因,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自我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指的是孩子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兴趣,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共情和社交技能,不能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往,经常表现为自以为是、自我中心、自私、孤立和无理取闹等行为。

二、自我中心思想的成因1.自我存在感缺失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需要通过攀比和自我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心理启蒙不足孩子的思维处于自发、片面、片段和表象性阶段,容易被片面的感性印象所左右,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容易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思想。

3.缺乏交往技能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和生活经验,不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理性表达,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冲突。

三、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措施1.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孩子们在情感上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故事、游戏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孩子的共情和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优化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自我中心思想的特点,适度地加入协作与竞争因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竞争,在协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

3.加强行为指导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孩子们不当的行为和言语,纠正和指导他们,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和师生家长互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以减缓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

引导小学生走出自我中心

引导小学生走出自我中心
握程度等。
01
02
03
04
05
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定 期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心
理状态和困惑。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 果
分析问卷结果:对问卷结 果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
地方。
06
课程效果及展望
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
通过课程引导,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我存在感,理解自己的特点、 优点和不足,从而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
包括倾听、表达、理解和尊重他人观点等。
02
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团队游戏等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他
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协同完成任务。
03
人际关系
通过课程引导和实践,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同学、
老师和家长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为小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互动性原则
加强师生互动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 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要尊重他人 的观点。
加强生生互动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完 成任务,例如,设计小组讨论、 团队合作等环节,让学生在互动 中学会合作和分享。
实践性原则
注重实践操作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设计实验 、手工制作等环节。
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当小学生在帮助他人和融入团队中获 得肯定和认可时,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心会得到增强,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 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培社会责任感
引导小学生走出自我中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在未来的学 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活动主题:我是集体一份子。

适合高一入学新生刚步入高一的新生,还没有建立集体的概念,彼此之间不熟悉,需要快速
树立对集体的责任感。

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强大,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做个对集体有
责任感的人。

3、行为目标:让学生主动承担对集体应尽的义务,认真负责地做好集体交给的任务。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小蚂蚁搬玉米》2、游戏《小蚂蚁搬家》:十个篮球3、录象:《两块菜地--记绿色劳动基地活动一则》4、道具:常青树
活动过程:一、导入:有一只小蚂蚁,它在路上走啊走啊,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玉米掉在地上了,心里可高兴啦,它使出全身的力气想把它搬回家去,可是就是搬不动,这可怎么呢?说
说你如果是它会怎么做?
1、观看多媒体:小蚂蚁搬玉米。

(小蚂蚁最后找来了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终于把这顿美
餐给搬回家去了。


2、小蚂蚁把玉米搬回家后心情怎样?它会怎么想?
(启发:这是一顿美餐,小蚂蚁现在终于将它搬回家了,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靠它一个
人的力量行吗?)
小结:集体力量大,集体的力量很重要,它能办成个人力量所办不到的事。

3、小蚂蚁这个集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一只一只,成千上万的蚂蚁组成。

)如果小蚂蚁在
劳动时,有的三心二意,有的往东有的往西,不齐心协力,这样把事情办成功吗?
小结:只有发挥出每个人力量,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集体的成功
有我的一份努力。

我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我。

4、导出题目:我是集体一份子。

二、玩中学,玩中悟:
游戏《小蚂蚁搬家》:天要下大雨啦,小蚂蚁们急忙搬家。

它们仓库里储存很多很多的粮食,现在它们必须马上把粮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上去。

1、游戏规则: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

游戏中每个人只能用一个手指,共同努力将"粮食"(十个篮球)搬到教室另一边即"高地上去"。

活动中球不能掉到地上去,否则即是粮食掉到"水里",扣分,也不能用身体的其它部分帮助搬运篮球。

扣分最少的小组获胜。

2、各组搬运的方法自定。

3、进行活动。

4、评比。

5、各小组商量讨论,总结刚才的行动得失: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集体的优势,每个人又该怎么做?怎样保持集体的凝聚力?
怎样更好地完成任务?6、再做一次。

7、评说小结:只有调动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统一大家的行动,向着一个方向
努力,学会合作和配合,才能最好地发挥出集体的优势,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三、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评一评,说一说:
1、观看录象:《两块菜地--记绿色劳动基地活动一则》:学校绿色劳动实践基地里有两块
特别有区别的责任园地:一块是"星星"小队的,另一块是"绿色小苗"小队的。

"星星"小队的
队员很勤劳,每天都有同学专门去负责检查,一齐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有了问题集体商
量讨论;而"绿色小苗"小队的队员,不同心协心,集体劳动时有说说笑笑的,有偷工减料,
不认真劳动的,分配到个人的工作应付应付,不认真完成的。

2、比一比:比比两块地:结果到了后来,一块地里各种作物长得绿油油的,或是长得很精神,或是取得了很大的收成;另一块里则杂草从生,仅有几棵庄稼也长得又瘦又小,没精打采。

比较这两块地,哪一块是哪个小队的?
3、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
4、评一评:(小组讨论)这两个小队的队员对集体的态度怎么样?你觉得哪个小队的行为
值得表扬?哪个小队的行为做得不好?不好在哪里?
5、说一说:如果你看到这两个小队的队员,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三、联系实际,"指指点点"
1、导入:无论学习生活,我们都离不开集体。

你有过和集体共同努力合作,为班集体完成
一件事吗?心情怎样?或看到过社会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2、小组讨论交流,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事:如拔河比赛、爱心捐赠等,社会上的抗洪救险等。

3、再找一找,学习生活中又有哪些事,是由集体做的,却又做得不好的呢?
4、小组交流讨论,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事:如做大扫除时,拈轻怕重,推卸责任,结果打扫
不干净等。

5、评一评,为什么同样是集体的力量,为什么做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6、说说,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引导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并不是简单的个体成员的总和,而主要是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统一意见和行为,互相帮助,不推卸责任,要有责任心。

体会到合作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锻炼自己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促进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养。

明白自己是
集体的一份子的重要性。


四、启发,反思:我是集体一份子。

1、出示道具常青树:这是一棵常青树,它象征着我们的班集体,我们就是一片小小的叶子,大树离不开叶子,叶子也离不开大树。

2、想一想,你做过哪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把它写在绿色的大叶子上面,再贴在常青树上。

3、通过这次活动,你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后准备怎样做,把对自己希望做到的
要求写在黄色的小叶芽上,贴到大树上。

4、把大树展示在教室一角。

5、过一段时间后,如已做到,则将小叶芽换成绿叶子贴上;如没做好,则将绿叶换成黄叶,表示做得不好,叶片凋零了,认识到错了,想改正了,就添上小叶芽。

6、小结:只有发挥出每片叶子的力量,我们的常青树才会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而只
有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的班集体才会变得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好。

五、总结:一颗星星不明亮,繁星满天亮晶晶;一颗枯树不顶用,一片树林挡狂风;一滴
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一个的力量小又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

没有一
颗一颗小星星,也不会有银河;没有一棵棵树木,也不会组成一望无际的森林;没有点点滴
滴的小水珠,也不会有无边无际的大海。

同样,我们每个人也是组成集体的一个小小分子,
没有我们,也没有集体,我们的生活学习不能离开集体而存在。

只有人人为集体,集体才能
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更好地为我们每个人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