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杂剧

合集下载

明代杂剧的戏剧美学

明代杂剧的戏剧美学

明代杂剧的戏剧美学简介明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杂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对于明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杂剧的戏剧美学,包括其创作特点、表演风格以及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1. 创作特点明代杂剧在创作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1.1 剧本结构明代杂剧通常由多个故事线交织而成,情节复杂多样。

它们常常采用错综复杂的结构,通过人物关系、悬念和情感营造紧张氛围。

1.2 创新题材与传统元曲相比,明代杂剧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

它们揭示社会问题、道德困境和人性弱点等现实主义议题,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和人民心理状态。

1.3 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明代杂剧采用了大量对白、唱词和音乐,丰富了剧目的表现形式。

此外,舞台布景、服饰和道具也被精心设计,以增强戏剧效果。

2. 表演风格明代杂剧的表演风格独特而精彩,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表演特点:2.1 精湛技艺明代杂剧要求演员具备出色的歌唱、舞蹈和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运用各种声腔和面部表情来传达角色情感,并通过华丽的舞姿展示人物个性与内心变化。

2.2 幽默喜剧杂剧在内容上注重幽默、滑稽的描绘。

演员通过夸张的动作、滑稽搞笑的对白以及即兴发挥,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2.3 舞台美术呈现杂剧注重视觉艺术效果,舞台布景精致别致,服装华丽多样。

配合灯光效果和威武雄壮的音乐,营造出独特的戏剧氛围。

3. 影响和价值明代杂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对于当时的观众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1 文化传承明代杂剧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还吸收了西方戏剧元素,并融合创新。

这种文化传承推动了后来戏曲发展的多样性和繁荣。

3.2 社会反映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明代杂剧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现实,并激发对社会改变的需求。

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阶级冲突和人民心理状态等重要历史事件。

3.3 戏剧艺术欣赏明代杂剧以其独特而精彩的表演风格,在戏剧艺术欣赏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声猿”是哪四部杂剧的总称?

“四声猿”是哪四部杂剧的总称?

“四声猿”是哪四部杂剧的总称?“四声猿”囊括了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它们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

全称为《狂鼓史渔阳三弄》(一出),《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雌木兰替父从军》(三出),《女状元辞凰得凤》(五出)。

四剧独立,合称为“四声猿”。

王骥德《曲律》评这四个短剧“高华爽俊,浓丽奇伟,无所不有。

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

评价是很高的。

《渔阳弄》写祢衡被曹操杀害后,受阴间判官的敦请,面对曹操的亡魂再次击鼓痛骂,历数曹操全部罪恶的故事,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抒发作者积郁在心间的愤恨。

作品通过酣畅淋漓的曲词,把封建社会奸臣佞相的蛇蝎心肠和丑恶嘴脸,揭露得穷形极致,语言辛辣而协律,本色之处,堪拟元人。

《翠乡梦》本民间传说“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故事,写玉通和尚持戒不坚,致被临安府尹柳宣教设计破了色戒。

他出于报复而转世投胎为柳家的女儿,又堕落为妓女败坏柳氏门风,最后经师兄月明和尚点醒,重新皈依佛门的故事。

此剧旨在宣扬轮回报应,但也揭露了官吏的阴险毒辣和僧侣们奉行禁欲主义的虚假。

作品写玉通和尚两世轮回,从僧到俗,从男到女,情节曲折,关目的组织,甚见机杼。

《雌木兰》本北朝乐府《木兰诗》,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但增添了嫁王郎的情节。

《女状元》写五代时才女黄崇嘏改扮男装应科举、中状元的佳话。

这两部杂剧都以女子为主人公,有意识地从文、武两方面讴歌她们的才能智慧与魄力情操。

徐渭的杂剧,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阶段反抗封建压迫与礼教束缚的民主主义精神。

同时也体现了从理想出发,希望变革不合理现实的美好愿望。

如把对残暴者的惩罚放在“阴间”,把正义的伸张寄托于“天上”,虽然虚无缥缈,却也反映了作者对他所处时代的官场的绝望。

徐渭蔑视传统的精神,在突破杂剧一本四折,纯用北曲的陈规旧律方面,也充分地反映出来。

“四声猿”所包括四剧,长短不全相等,从一折到五折都有。

其中五折的《女状元》,全用南曲,其他三剧,并用北曲。

明代杂剧与传奇

明代杂剧与传奇

1、明中叶“三大传奇”
(1)李开先《宝剑记》
→水浒题材,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作者积极入世,将故事改写成忠奸斗争; →体现作者的政治热情,抒写其内心痛苦; →拓展了题材,超越了家庭婚姻,进一步展现 了文人特质。
(2)四大声腔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 昆山腔

嘉靖中后期,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 昆山腔进行了改革。
是一出具有严肃内容的闹剧。 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予以舞台形象化,又演绎了成语“张冠李 戴”,写成了此剧。 通过荒诞不经的情节,漫画化的人物群像和 饶有风趣的语言,突现出种种是非颠倒、黑 白不分的社会相,特别是揭露了佛门的腐败 与官场的黑暗。

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清传奇:明清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 曲,以别于北杂剧,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 展。明中叶以后迅速崛起,其势头远超当时 杂剧,成为明代戏剧主流。明嘉靖到清乾隆 是传奇创作的鼎盛时期。

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 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吕天成《曲 品》)

明代杂剧 与传奇
一、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杂剧成就上不能和元杂剧比肩,下不能和 明传奇抗衡。但在体式上比之元杂剧,既有 继承又有发展。 明杂剧发展:以嘉靖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更生期:明初至嘉靖 →繁荣期:隆庆以后。


从发展线索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杂 剧创作发生新的转机。
1、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1)坎坷潦倒的奇才狂人
徐渭(1521-1593),字文 长,浙江山阴人,多才多艺。 徐渭才学奇,身世奇, 性格也奇。

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 文奇于画。(梅国桢与袁宏道书) 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 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袁宏道《徐文长 传》) “尝自言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徐渭的杂剧也 堪称明代第一。

第八讲 明代杂剧创作

第八讲 明代杂剧创作
Fra bibliotek2、朱有燉
朱有燉(1379-1439),朱元璋之孙。作杂剧31 种,全部保存下来,总称《诚斋乐府》。 这些杂剧大致可分四类:(1)点缀升平、歌功 颂德的庆贺剧,如《八仙庆寿》等;(2)荒诞 迷信的度脱剧,如《东华仙》等;(3)宣扬封 建道德的节义剧,如《继母大贤》等;(4)描 写梁山好汉的水浒剧,如,《仗义疏财》、《豹 子和尚》等。 朱有燉杂剧缺乏创新,思想内容上可取的很少。 但在杂剧形式上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主角独 唱到底的惯例,而创造合唱、对唱、轮唱等新唱 法,为南杂剧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有一定贡献。
《人面桃花》对本事的改变:
《人面桃花》的剧情崔护本事基本一致,变化主 要有三处:一是崔护由“举进士下第”变成“一 举进士”,并在长安候选;二是女主角有了名字 叫叶蓁儿;三是崔护在清明节同叶蓁儿邂逅后, 不是“绝不复至”,而是因“家中有事,回到博 陵一年光景。无日无夜魂灵儿不在她身上”。 三处改变,都是为使爱情故事变得更加完美,也 突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真诚与刻骨铭心。 剧本大段抒情独唱充分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才能, 在诗情画意中流淌着儿女浓情;在表现上以细腻、 优美、感伤见长。
4、杨讷 杨讷,字景贤(一作景言),号汝斋,蒙 古族人,从姐夫姓,家住钱塘。大约与贾 仲明同时,今存杂剧2种:《刘行首》、 《西游记》。 《西游记》共6本24折,结构虽然粗糙,人 物性格也不够完整,但其中有些片段是根 据民间传说写的,比较生动形象;孙悟空 爱打抱不平而又富有诙谐风趣的性格特征 也刻画得相当突出。 对吴承恩《西游记》成书有着明显影响。
第八讲 明代杂剧创作简介
一、明初杂剧创作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创作 三、徐渭的杂剧创作
一、明初的杂剧
明杂剧无法同元杂剧相比,但也出现了一 些著名的作家作品,且明杂剧在形式上比 元杂剧灵活自由,更适合舞台演出。 由于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干预,明初杂剧创 作成就不高,总体上表现出脱离现实生活、 宣扬封建道德的创作倾向。

小学语文部编版明代杂剧

小学语文部编版明代杂剧

小学语文部编版明代杂剧明代杂剧核心人物:朱权、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小群体。

(一)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内心需求,也是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

(二)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主要类型。

一、朱权(一)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冲漠子被吕纯阳等度入道,用得道之乐自勉。

(二)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演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1、源于《史记》、《西京杂记》,具一定进步意义。

2、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语言颇有可观处。

(三)《太和正音谱》(1398)。

1、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

2、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

3、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二、朱有燉(一)杂剧。

《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属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十长生》、《辰钓月》等10种属度脱人道的神仙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属节义道德剧。

(二)《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与秀才周恭爱情,表彰以死明志的道德境界。

(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起义英雄剧。

(四)朱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人齐唱,在主唱角色上突破北曲限制。

三、贾仲明和杨讷(一)贾杂剧《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状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成仙;创作倾向与朱有燉似,文采华丽,南北曲可同折对唱。

(二)杨讷《西游记》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成。

四、宫廷剧作家之外—刘东生(一)杂剧《娇红记》题材原为北宋宣和间实事,元宋梅洞曾以小说《娇红传》渲染,刘在此基础上作戏剧化加工。

(二)细腻婉转地表现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深情盎然;丽语佳句较多。

五、明初杂剧特色(一)从作家构成上看,多与朝廷有联系,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张扬元杂剧后期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倾向,具粉饰太平的色彩。

(二)语言风格:与元杂剧质朴本色相较,有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三)艺术体制: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格局,朱有燉在剧中安排轮唱合唱;贾仲明将南北曲融入一折;杨讷《西游记》超越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通常规范。

明代杂剧的发展与演变

明代杂剧的发展与演变

明代杂剧的发展与演变1. 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之一重要表现是戏曲艺术的繁盛。

而杂剧作为明代戏曲形式之一,在明代的发展和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明代杂剧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探讨。

2. 杂剧的起源与特点杂剧起源于元朝,在元有《摹样词舞曲谱》中已有相关记载。

明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士子风尚改变,杂剧开始流行于民间和文人学士之间。

杂剧在形式上具有快板说唱、高亢激昂、滑稽幽默等特点,以及唱仙、接台等典型表演方式。

3. 明代著名杂剧作家与作品3.1 冯梦龙冯梦龙被誉为明代最杰出的杂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醒世恒言》系列闻名于世。

冯梦龙通过揭示社会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公与矛盾,用幽默与讽刺的手法反映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3.2 郑板桥郑板桥是明代另一位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以《中山狼》、《人命有时天命无时》等闻名。

郑板桥在他的杂剧创作中一方面注重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兼顾了对时政社会问题的关注。

3.3 杨文广杨文广是明代晚期杂剧作家,其作品以《西华山》为代表。

杨文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充分展现了明朝晚期政治动荡、官员世态和普通百姓生活等各个方面,还通过寓意深远、情节精彩的剧本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4. 杂剧演变与影响在明代后期,随着戏曲形式的多样化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杂剧开始呈现出更多样化、个性化和复杂化。

例如,《南戏五种琵琶曲谱》记述了当时流行于南京地区的五种不同流派的杂剧形式,同时对后来的戏曲演变有着深远影响。

5. 杂剧的传承与现代表现明代杂剧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但其思想精华和艺术形式依然为后世所喜爱并传承。

目前,我们可以在一些戏曲团体中看到明代杂剧作品的复排演出,这也体现了杂剧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结论明代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并对后来几个世纪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明代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分析

明代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分析

明代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分析引言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明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即杂剧。

本文将探讨明代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定义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剧形式,主要是通过歌唱、舞蹈、表演和音乐等艺术手段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越剧、粤剧、评弹等多种流派。

这些戏曲形式在历史上均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明代杂剧明代杂剧是明代时期新兴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以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为特点,包括唱、念、做、打、舞等,结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字牌、曲牌、曲调等。

杂剧的故事情节多样且生动,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还有一些现实题材。

杂剧与传统戏曲的异同点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相对单一和固定,主要以唱腔、音乐和舞蹈为主。

各种戏曲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例如京剧以唱腔和身段为主,越剧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动人的表演为特色。

传统戏曲注重舞台布景、服饰和道具的运用,以营造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

明代杂剧则采用了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不仅注重唱腔和舞蹈,还引入了念白、演技等元素。

同时,杂剧的曲牌和曲调也相对丰富多样,更贴近日常生活和时代背景。

杂剧更加注重演员的个人表演技巧和魅力,强调角色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剧情结构的不同传统戏曲通常以某一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选取其中的经典片段或故事情节进行演绎。

传统戏曲具有严密的剧情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本,角色扮相和台词也有固定的范式。

传统戏曲强调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等正面形象,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伟大的人物形象。

明代杂剧则相对更加随意和多样化。

杂剧的剧情结构较为灵活,往往将几个故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剧本。

杂剧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既有英雄人物,也有普通人物,甚至一些搞笑的角色。

杂剧更加注重发展故事情节,并且强调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表达。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明代杂剧是明代戏剧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剧种形态的变化、题材内容的转变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

下面将就这些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明代杂剧在剧种形态上有着显著的变化。

明代初期杂剧主要以《汉宫秋》、《新春贺岁》等狂歌与杂曲的结合形式出现,后期逐渐发展成以忠孝情节为主要内容的独立戏剧形式。

这种剧种形态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杂剧与狂歌、杂曲结合的初期形态,二是杂剧独立成为一种戏剧形式的后期形态。

明代中期,由于历代文人士子的努力,杂剧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剧种,并在明代中晚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其次,明代杂剧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转变。

明初的杂剧内容主要以对传统史话与历史人物的传承与创新为主,例如《青霞枕》、《草木皆兵》等作品。

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杂剧的题材逐渐丰富多样化,包括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反映等方面。

例如《流沙河》、《破幽梦》等杂剧,在剧中讨论了人性的善恶、官府的腐败以及社会的黑暗面等问题,凸显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此外,明代杂剧在艺术手法上也进行了创新。

明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通过将自己的才华用于杂剧的创作中,使其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了独特的特色。

例如,明代杂剧中出现了以“向戏剧中的人物致辞”为开场方式的新套头,使戏剧更加引人入胜;他们还采用了歌词和对白的结合形式,使剧情更加生动。

此外,他们还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情节的布局,使剧情更加紧凑,更加具有戏剧性。

总的来说,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表现在剧种形态的变化、题材内容的转变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

这些变化与明代社会变革和文化审美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使杂剧得以不断发展,成为了明代戏剧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明代杂剧不仅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

《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

《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1. 引言1.1 概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化繁荣、社会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代,杂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戏曲形式崛起并风靡一时。

本文将探讨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并分析其在明代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介绍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包括宋元戏剧的发展和影响以及明代社会背景与思潮对杂剧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明代杂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剧本创作与结构特点、角色扮演和表演技巧以及舞台美术与舞台设置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杂剧在明代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包括对明代戏曲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对明代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塑造和反映。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内容,并探讨杂剧在后世艺术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对明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揭示其在后世艺术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明代戏曲艺术形式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通过对杂剧的分析,我们也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以上就是本文引言部分的内容,接下来将逐步展开介绍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在明代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2.1 宋元戏剧的发展和影响宋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尤以元曲最为杰出。

元曲通过吸收多种民间表演形式,并从中借鉴了西方、阿拉伯和印度等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表演形式包括南戏、说唱、舞蹈以及宫廷音乐等。

在明代之前,这些戏曲形式并未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2.2 明代社会背景与思潮对杂剧的影响明代时期,社会经历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他们以文学艺术作为表达自己情感和理念的工具,并对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礼仪观念的变化也推动了杂剧题材向喜闻乐见、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向发展。

明代杂剧

明代杂剧

《狂鼓史》以历史上祢衡骂座的故事为素材, 但把剧情改为曹操死后,在阴司由祢衡对着 他的亡魂重演当日骂座的情景,因此可以直 骂到曹操临终时“分香卖履”之事,更为痛 快淋漓。剧中的曹操实际象征着使他产生 “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袁宏道《徐文 长传》)的社会实体。
作者通过祢衡之口,宣泄由巨大的压迫所带 来的精神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气,表现出惊世 骇俗、桀骜不驯的倔强个性。这一剧作在当 时受到许多文人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也正是 因为它并不是就历史而写历史,或借历史讽 喻现实政治;它的感人之处,是那种恣狂的 个性和烈火般的激情。
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 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 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所作杂剧16种,今存 5种。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 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 《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 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为传 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冯惟敏(1511—约1580)字汝行,号海浮, 山东临朐人。以举人授涞水知县,升至保定 通判。他是明代著名的散曲家。杂剧《僧尼 共犯》写僧明进与尼惠朗苟合,被邻人捉至 官司,钤辖司吴守常将二人打了一顿板子, 断令还俗成亲,并说:“成就二人,是情有 可矜。情法两尽,便是俺为官的大阴骘也!”
冯氏为人好戏谑,他让明进和惠朗挨一顿打再欢欢 喜喜结为夫妻,算是于情于法都有了交代,也是他 的个性的表现。剧中唱词说:“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又不是不通人性,止不过 自幼出家。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一会价盼不 成配偶咬银牙。正讽经数声叹息,刚顶礼几度嗟 呀。”对禁欲戒律所造成的人性痛苦表示了同情, 肯定了情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及历史背景分析

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及历史背景分析

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及历史背景分析引言:杂剧的魅力和地位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和杂技等元素,具有独特的演艺特色和历史背景。

在明代,杂剧不仅成为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

1. 杂剧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于元代杂剧的发展杂剧起源于元代,当时的演出形式主要包括杂剧、曲剧和走马灯等。

元代杂剧以其多样性、独特性和受众广泛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2 明代杂剧的兴盛与繁荣明代是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兴盛与繁荣的时期。

文化繁荣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使得杂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2. 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多样且独特,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方面。

2.1 技艺高超的演员明代杂剧的演员通常需要具备丰富的演技和才艺。

他们不仅需要精通舞蹈、音乐和武术等表演技巧,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演技和表演力。

杂剧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演出。

2.2 活泼生动的情节明代杂剧的情节多样而生动,常常以历史、神话、传说等为背景进行创作。

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幽默风趣并且充满戏剧性。

这种活泼生动的情节使得观众可以忘却现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之中。

2.3 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明代杂剧的表演形式不仅包括舞蹈、歌唱和演奏乐器,还融入了杂耍、变脸和假山等艺术形式。

这种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使得杂剧更加丰富多彩,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2.4 生动形象的角色塑造明代杂剧通常通过生动形象的角色塑造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角色形象丰满而立体,既有正面英雄的形象,也有反面角色的形象。

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和形象塑造,使得观众能够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剧中的人物。

3. 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杂剧的演艺特色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

3.1 社会形势和文化环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和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了推动。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一、明代杂剧的起源与特点明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诞生于明代中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明代杂剧以吸收民间艺术和文言戏剧为特色,融合了歌舞、杂耍、说唱等多种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劇情生動多样明代杂剧在剧情设置上善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充满悬念和感情冲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2.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明代杂剧艺术形式灵活多变,既有歌舞曲艺的表演,也有说唱、击掌等特色表现形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舞台效果。

3. 表演风格夸张生动杂剧表演风格以夸张生动著称,演员多采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和语调,以吸引观众注意力,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明代杂剧代表作介绍1. 《汉宫秋》《汉宫秋》是明代著名杂剧作品,由乌木创作,内容以王莽篡位、东汉末年为背景,描写了历史上的悲壮故事。

该剧以婉娜多情的王宫少女为主线,展现出了王莽篡位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2. 《救风尘》《救风尘》是明代著名杂剧作品之一,描写了一个风尘女子面对社会压力、坚守尊严的故事。

该剧通过对风尘女子的内心挣扎和人性张扬,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3. 《四郎探母》《四郎探母》是明代杂剧中的经典之作,以男女恩怨、母子情深为主线,展现了家国情怀和亲情至上的主题。

该剧通过对宫廷生活和封建礼教的批判,探讨了人性善恶、亲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杂剧佳作。

三、明代杂剧对后世的影响明代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文化影响深远。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为后世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影响了后世京剧、豫剧等传统戏曲的发展。

同时,明代杂剧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明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珍贵遗产,不仅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源泉和文化资源。

明代杂剧的艺术创新与表现形式

明代杂剧的艺术创新与表现形式

明代杂剧的艺术创新与表现形式明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历史上的一大创新,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在娱乐之余也能够欣赏到高度的艺术性。

明代杂剧是一种兼具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在杂剧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创新是其最为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一、明代杂剧的起源和发展明代杂剧是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始于明初,盛行于明中后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明代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为适应市场需求,各地的演剧团体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和艺术元素,从而使杂剧艺术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明代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1. 旋梭掌灯台:旋梭掌是一种传统杂技,杂剧演员经常运用该技巧,在舞台上魔术般地使绸缎旋转起来,表达了杂剧艺术中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

2. "三步一个Hao"和"三段式":明代杂剧的唱腔采用了"三步一个Hao"的韵律方式,使唱腔更加优美动人。

同时,"三段式"的表现形式,使场面更加有层次感,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3. 坛子调、二黄、三黄、四黄、斗唱等:这些唱腔在明代杂剧中出现得比较频繁,它们大多数传承自宋元杂剧,并在明代演绎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

4. 表演细节和造型:明代杂剧在表演艺术的细节和造型方面也做了不少创新。

比如说演员的装束和化妆,更加注重细节的精致,以及舞台造型的具象化程度,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明代杂剧的艺术创新之处杂剧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故事情节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杂剧中的情节多数来自于民间故事和传说,有的原封不动,有些则经过改编和注入新元素,更加突出主题和达到鲜明的艺术效果。

2. 形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杂剧演出形式比较自由,不拘泥于传统文艺表现形式。

例如,杂剧演员经常加入走马灯、布景滚动、旋转舞台等现代元素,增强了表演场面的立体感和美感。

3. 角色刻画的方式和手法:杂剧中的角色基本分为正邪两派,角色刻画的方式和手法多种多样。

4.明代戏剧与汤显祖的《牡丹亭》

4.明代戏剧与汤显祖的《牡丹亭》

思考题:
1.沈汤之争的主要方面。 2.谈谈《牡丹亭》的思想性。 3.《牡丹亭》与《西厢记》的爱情描 写有什么不同?
汤显祖 与 《牡丹亭》
汤 显 祖 像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 杰出的戏剧大师。 哲学思想:汤显祖受王学左派(如李贽、罗汝芳、达观禅师 等)的影响,反对维护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崇尚真性情, 用“情”对抗道学家的“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 情必无。”(《寄达观》) 政治思想:他支持代表中小地主和工商业主利益的东林党人。 文艺思想: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 格套。晚年因政治失意和爱子夭折,崇尚佛道,消极的出世 思想有所滋长。 “临川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牡丹亭》、 《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的合称。因作家是 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展开故事情节, 故此得名。
明代的戏剧
第一节 明代杂剧
一、明初杂剧
• 明初期杂剧(1368——1487),紧承元剧 余势,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后即渐趋萧 条。 • 1、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贾仲明等16 人 • 2、朱权的杂剧与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 • 3、朱有燉的《诚斋乐府》
二、明中叶杂剧
• 明中期杂剧(1487——1572),作家作品 均不多,但在内容及体制上表现出新的变 化。 • 1、王九思《杜甫游春》 • 2、康海《中山狼》 • 3、冯惟敏《僧尼共犯》 • 4、徐渭的《四声猿》与《歌代啸》
何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曲?
•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 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早在 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 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的伴奏 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 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 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曲以苏州白话为主, 北曲以大都白话为主。后来北曲发展成为京剧,南曲流 传至今。目前,推着推广普通话的号召,昆曲的发音正 在向普通话逐渐靠拢。

第五章__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五章__明代杂剧的流变

朱有燉的杂剧
较好的有道德剧《香囊怨》(写妓女刘盼 春和秀才周恭事)、英雄剧《仗义疏财》 (讲李逵和燕青事)。 杂剧艺术成就:文词本色,音律和谐,注意 调剂排场的冷热和歌舞的穿插,便于演出。 体制的改革:突破一人主唱的限制,如《仗 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 人齐唱。不纯唱北曲,多用增句,定场不念 诗而念词。对杂剧的南曲化起了促进作用。
慧朗唱词
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 又不是不通人性, 止不过自幼出家。 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 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 正讽经数声叹息, 刚顶礼几度嗟呀。
(三)汪道昆《大雅堂乐府》
《高唐梦》(楚襄王与巫山神女 相会) 《五湖游》(范蠡与西施归隐) 《远山戏》(张敞为妻画眉) 《洛水悲》(曹植与洛神邂逅)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
1398年著。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分 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种,收录、品评了 金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 家203人。 《太和正音谱》的曲谱部分﹐依据北曲12 宫调﹐分类列举每种曲牌的句格谱式,共 收335支曲牌,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 後来明清人的曲谱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它为 依据的。
一、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一)王九思 《杜甫游春》(又名《沽酒游春》)
杜甫在长安城郊春游时四顾萧然,因而触景生情, 对奸相李林甫的罪恶深为不满。典衣沽酒之后,杜 甫竟然不受翰林学士之命,情愿渡海隐居而去。借 大诗人杜甫的激愤,感个人之不遇,骂当道之黑暗, 感个人之不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并开启 了明代文人案头剧的先河。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杂剧
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 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 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 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因此,明代 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特色、有成就。

明代戏剧

明代戏剧

”构成: 一、杖藜老人明明要置狼于死地,却装出以事实 服人的样子,似乎站在忘恩兽一边; 二、中山狼早已做起饱食一顿的美梦,没料到事 与愿违,结果死在智者手中; 三、东郭先生呼天叫地追悔不及,当杖藜老人缚 狼于囊中,要他拔刀下手时,他又 “不忍杀他” ,糊涂愚蠢至极。 三种矛盾对比,最终酿成“美胜丑”的发展态势 ,第四折以喜剧性笑声收场。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指嘉靖以后的出现的三部戏……。作家创作的自觉性、 剧作的现实性、战斗性大大加强。 1、李开先《宝剑记》 52出。写林冲落草的故事,忠奸 斗争。把草莽英雄士大夫化。《夜奔》为武生看家戏, 语言雅丽 2、梁辰鱼的《浣纱记》 45出。又名《吴越春秋》,政 治悲剧,爱情悲剧。范蠡和西施。是最早以男女的离 合串演王朝政治的兴衰的传奇戏。首部昆山腔传奇剧。 结局别开生面。 3、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41出。写嘉靖年间, 夏言、杨继盛等反对权奸严嵩父子的政治斗争,是时 事戏的先锋,真实大胆感人。影响到《清忠谱》
二、徐渭的创作
徐渭是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家。 讽世杂剧最出色。代表作《四声猿》。 王骥德《曲律》称:“徐天池先生《四声猿》 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歌代啸》,传为徐渭所作,是一本四出的市 井讽刺杂剧,每出故事相对独立。 《南词叙录》一书,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 明初戏文的专著,对传奇作家们也产生过极大 的鼓舞作用。
慧朗唱词
都一般成人长大, 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 又不是不通人性, 止不过自幼出家。 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筯, 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 正讽经数声叹息, 刚顶礼几度嗟呀。
第二节
一、徐渭的生平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1521~1593),字文长, 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 等等。浙江山阴人。 多才多艺,曾自称书第一、诗二、 文三、画四,袁宏道《徐文长传》 在文艺创作中纵横驰骋,迸发出 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 愿望。其杂剧创作在戏曲史上享 有盛名。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
明代杂剧(又称嘉靖杂剧)是明代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下是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的几个主要方面:
1. 粉墨真言的舞台形态:明代杂剧延续了元曲的艺术传统,包括使用粉墨化妆和真言的表演形式。

然而,在明代的杂剧中,这些元素更加细致入微,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也更加精美华丽,以增强观众的视觉效果和戏剧张力。

2. 话本与曲本的结合:明代杂剧融合了元曲中的话本和曲本两种形式。

话本是未配乐的对白本,曲本则是带有音乐和唱词的表演本。

杂剧中常常会使用话本的对白,同时穿插曲子和唱词,以增加舞台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3. 内容题材的丰富多样化:明代杂剧的剧情题材非常丰富,既有历史传记题材,如《郑和下西洋》、《孔子丧乱》等,也有神话传说题材,如《牡丹亭》、《西华山》等。

此外,讽刺和伦理道德题材也常常出现在杂剧中,使得明代杂剧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貌。

4. 以人物个性塑造为重点:在明代杂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

明代杂剧注重塑造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湛的表演,使观众能够深入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明代杂剧与元曲的一个显著区别。

综上所述,明代杂剧在舞台形态、剧本结构、题材内容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了
一定的演变趋势。

这种杂剧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戏剧性和艺术性,为明代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传奇

明代传奇

3、明后期杂剧 徐复祚,江苏常熟人,著有《一文 钱》;孟称舜,浙江绍兴人,著有《桃花人 面》;叶宪祖,浙江余姚人,著有《易水寒》 等。 吕天成(1580-?)和王骥德(?1623),吕天成是浙江余姚人,王骥德是浙 江绍兴人。前者著有《曲品》,是戏曲史上 第一部体系完整德戏曲批评专著;后者著有 《曲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 论著,二人在中国戏曲理论著作方面贡献极 大。
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
2、明中叶杂剧 王九思(1468-1551)和康海 (1475-1540),二人是同时代两位剧作家, 也都是“前七子”人物。二人根据明代马中 锡文言小说《中山狼传》创作同名杂剧:前 者《中山狼》,后者《东郭先生误救中山 狼》。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山阴以嫉 妒,杀其继室张氏,系狱七年,归乡后以诗文书画糊口。 “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徐文长传》)。作有杂剧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醉乡一梦》、《雌木兰 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种,合称“四声 猿”,被誉为“明曲第一”。
第七章 明代戏剧
一、明代杂剧
1、明前期杂剧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所著《太和正音谱》是研究元 明杂剧要籍,另著有杂剧十二种,代表作品《私奔相如》。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安徽凤阳人,他是明太祖之孙,留心翰 墨,作有杂剧三十余种,其中有关水浒故事如《豹子和尚》、《仗义疏财》等, 分别描写鲁智深和李逵德故事。其在体制上打破了元杂剧的传统模式;改变了 每本四折的惯例,创立了单折剧;隔出了一本剧由一人独唱到底的定制,创造 了各角色均可演唱的新形式,从而促成了明中叶后短杂剧、南杂剧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明代传奇的繁荣 1、明初教化传奇戏剧
丘濬(Jun去声)(1418-1495),《五伦 全备记》宣扬忠君、孝亲、夫妇、兄弟、朋友 等思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得图解。强调“发 乎情,止乎义理”,认为“若于伦理无关紧要, 似是新奇不足传”。

明代的戏剧

明代的戏剧

第四节 明中后期传奇
一、明中后期传奇概述 (一)传奇创作的转机: 1、昆腔成为传奇正声:魏良辅的改良 2、大批文人涉足剧坛:表达时代感受,张扬
主体精神;舞台性削弱,剧本文学性加强 3、三大传奇的问世:对政治、历史、人生的
积极探索,提高了戏曲的思想水准和审美品格
(二)明代中后期传奇的繁荣兴盛
体制上,南戏不规范,语言俚俗,音乐和表演 随意性大;传奇更规范,语言更文雅
3、明初传奇概况:
伦理教化剧盛行:由于明初文化专制主义的控 制,文人传奇创作一派萧条,一些充满迂腐的 道学气息、迎合封建政治需要的伦理教化剧应 运而生。
民间出现了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 腔、昆山腔
二、丘濬、邵灿 1、丘濬
第二节 明中后期杂剧
一、明代中后期杂剧概况
1、创作主体由宫廷派作家转为文人士大夫, 杂剧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文人化、抒情化的色彩。
2、题材不断拓展,思想渐次深化,抒写文人 愤懑不平的抒情剧、嘲弄世态人情的讽刺剧、 歌颂以情反理的爱情剧成为剧坛主流
3、艺术形式上,杂剧体制进一步解放,更加 灵活多样。
4、大多是案头之作,距离群众和舞台越来越 远。
二、王九思与康海
1、王九思(1468—1551) 《杜甫游春》借古讽今,抒发身世之感,开文
人案头剧之风。
《中山狼院本》一折,开单折短剧之先声
2、康海《1475—1540》 《中山狼》四折,寓言讽刺剧。取材于马中锡
文言小说《中山狼传》。中山狼恩将仇报,阴 险残暴。是对封建官场和社会风气的概括和讽 刺。
本章思考题
1、明代杂剧和传奇的总体情况。 2、南戏和传奇的区别 3、徐渭《四声猿》 4、吴江派和临川派
《五伦全备记》:伍伦全、伍伦备,安克和

中国古代文学1明代杂剧

中国古代文学1明代杂剧

第一节 明前期宫廷派杂剧
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炖杂剧
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政治上 隐晦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
曲理论专著,对古代戏曲旳体制、流派、制曲措 施、戏曲声乐理论、北杂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朱权杂剧: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
文君私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 为才子佳人剧。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 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义。
合。是一部寓庄于谐旳闹剧、市井挖苦剧。
徐渭石刻像
徐渭才学奇,身世奇,性格也奇。
明人梅国桢与袁宏道书称之为“病奇于 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 文奇于画”。
袁宏道则称:“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 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畸) 也哉,悲夫!”(《徐文长传》)
2、《四声猿》与《歌代啸》 ①杂剧《四声猿》,四本短剧:
《狂鼓史渔阳三弄》 (1折) 《玉禅师翠乡一梦》 (2折) 《雌木兰替父参军》 (2折) 《女状元辞凰得凤》 (5折) “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
朱有炖,号诚斋。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之子,
世称周宪王。著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涉及喜庆剧10种、神仙剧10种、节义剧9种、水 浒剧2种,内容价值不大。
朱有炖杂剧形式多有独创:打破元杂剧一本
四折、一人主唱、全用北曲等惯例。《牡丹园》 一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均唱;《仗义疏财》 有李逵与燕青旳对唱、齐唱;《神仙会》采用南 北合套,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四声猿》旳内容和艺术:
抨击、嘲弄封建旳黑暗政权、虚伪神权、专横男 权,体现作者愤世嫉俗、憎恶现实旳叛逆精神。
艺术形式打破老式惯例,短小精悍;既用北曲, 也用南曲;或独唱,或对唱,自由灵活。又用浪 漫手法,阴间阳间,前世今世,真真幻幻,虚虚 实实,构思巧妙。曲词宾白,本色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是一部寓庄于谐的闹剧、市井讽刺剧。
②康海, 康海, 陕西人,弘治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陕西人,弘治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常与李 梦阳唱和,也是“前七子”成员。 梦阳唱和,也是“前七子”成员。因曾拜谒当朝宰相刘 瑾而后被革职。杂剧代表作是《中山狼》 瑾而后被革职。杂剧代表作是《中山狼》。 康海杂剧《 中山狼》 取材其师马中锡《 中山狼传 》 康海杂剧 《 中山狼 》 取材其师马中锡 《 中山狼传》 , 属讽刺世情的寓言剧。抨击人类最卑鄙、 属讽刺世情的寓言剧。抨击人类最卑鄙、可耻的恩将仇 报品格,讽刺东郭先生迂腐懦弱、执迷不悟。主题集中, 报品格,讽刺东郭先生迂腐懦弱、执迷不悟。主题集中, 富教育意义。结构紧凑,曲词、宾白豪放、巧妙。 富教育意义。结构紧凑,曲词、宾白豪放、巧妙。后世 多以为嘲讽李梦阳之负义。 多以为嘲讽李梦阳之负义。 在明代的几部以中山狼为题材的作品(陈与郊《 在明代的几部以中山狼为题材的作品(陈与郊《中山 狼》杂剧、汪廷讷《中山救狼》,有无名氏《中山狼白 杂剧、汪廷讷《中山救狼》 有无名氏《 猿》传奇)中,以康海《中山狼》影响巨大。 传奇) 以康海《中山狼》影响巨大。
《雌木兰》,取材于乐府民歌《木兰 辞 》 。 但其内容更为丰富 , 写出了花木 但其内容更为丰富, 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 兰女扮男装 , 代父从军 , 疆场征战十二 年 , 凯旋归来 , 嫁与王郎的全过程, 成 凯旋归来, 嫁与王郎的全过程 , 果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 果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 , 突出表现 了爱国主义精神, 了爱国主义精神 , 抨击重男轻女的世俗 观念。 观念。
《女状元》,写五代少女黄崇嘏巧扮男装、考 女状元》 巧扮男装、
中状元,授成都司户参军, 中状元,授成都司户参军,凭出众才华秉公断案 而被周丞相赏识,欲招为女婿;当吐露实情后, 而被周丞相赏识,欲招为女婿;当吐露实情后, 又为周相娶为儿媳,从此弃官重入闺阁, 又为周相娶为儿媳,从此弃官重入闺阁,再不能 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此剧一方面赞扬封建社会中巾帼不让 须眉的才华与能力,另一方面, 须眉的才华与能力,另一方面,当时社会对人才 的摧残。 的摧残。
第一节 明前期宫廷派杂剧
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杂剧 皇家贵族朱权、 朱权 , 朱元璋第十七子 , 世称宁献王 。 政治上 朱元璋第十七子, 世称宁献王。 隐晦一生。 隐晦一生。其《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 太和正音谱》
曲理论专著,对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 曲理论专著,对古代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 法、戏曲声乐理论、北杂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戏曲声乐理论、北杂剧曲谱,都有相当研究。
思想上: 思想上:抨击、嘲弄封建的黑暗政权、虚伪神权、 专横男权,表现作者愤世嫉俗、憎恶现实的叛逆 精神。 艺术上: 艺术上:打破传统惯例,短小精悍;既用北曲, 也用南曲;或独唱,或对唱,自由灵活。又用浪 漫手法,阴间阳间,前世今世,真真幻幻,虚虚 实实,构思巧妙。曲词宾白,本色自然。
②杂剧《歌代啸》:相传徐渭作。四折可分可 杂剧《歌代啸》
徐渭像
颗 颗 明 珠 走 反 人 少 山
深 日 便 开 口
向 山
深 徐 渭 石 熟 榴 石 榴 图
徐 渭 《 赋








馆 藏
春 韭 》
墨牡丹
富 贵 花 尔 然 岂 何 曾 妄 五 十 八
闲 抛 闲 掷 野 藤 中 。
笔 底 明 珠 无 处 卖 ,
独 立 书 斋 啸 晚 风 。
第二节 明中后期杂剧的转型
1、转型期杂剧特点
从发展线索看,前期创作紧靠明初,此后几十年沉寂。 从发展线索看,前期创作紧靠明初,此后几十年沉寂。 至弘治、嘉靖间始有转机,万历后佳作迭出, 至弘治、嘉靖间始有转机,万历后佳作迭出,杂剧连贯 发展。 发展。 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前期题材团圆喜庆、 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前期题材团圆喜庆、伦 理教化、神仙道化的偏狭,思想渐次深化,社会批判剧、 理教化、神仙道化的偏狭,思想渐次深化,社会批判剧、 伦理反思剧兴盛。 伦理反思剧兴盛。 从杂剧体式看,中后期多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 从杂剧体式看,中后期多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剧作 多称意而写,短小精悍。 多称意而写,短小精悍。 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作品有传世之作。 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作品有传世之作。
《 雌木兰 》 《 女状元 》 两剧 , 既歌颂女子武 雌木兰》 女状元》
能征战沙场、文能治国安民, 能征战沙场、文能治国安民,足以为她们扬眉吐 气;又通过最终花嫁王郎、黄聘相门, 气;又通过最终花嫁王郎、黄聘相门,表现对女 性人才遭埋没的惋惜、哀叹。 性人才遭埋没的惋惜、哀叹。
《四声猿》的内容和艺术: 四声猿》的内容和艺术:
第六章
明代杂剧
明杂剧成就: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载有
523种,可考者349种。明杂剧成就上不能和元 523种,可考者349种。明杂剧成就上不能和元 杂剧比肩,下不能和明传奇抗衡。但在体式上 杂剧比肩,下不能和明传奇抗衡。但在体式上 比之元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可分前期、中后期。前期作家、 明杂剧发展:可分前期、中后期。前期作家、 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成就甚微,多是 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庆剧、道德剧、 神仙剧。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 出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 精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徐渭最负盛 名。
半 生 落
题 墨 葡
魄 已 成 翁 , 萄
徐渭才学奇,身世奇,性格也奇。 徐渭才学奇,身世奇,性格也奇。 明人梅国桢与袁宏道书称之为“ 明人梅国桢与袁宏道书称之为“病奇于 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 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 文奇于画” 文奇于画”。 袁宏道则称:“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 袁宏道则称:“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 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畸)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 也哉,悲夫! (《徐文长传》) 也哉,悲夫!”(《徐文长传》)
《狂鼓史》,敷衍《三国》祢衡“击鼓骂曹”故事。剧 狂鼓史》 敷衍《三国》祢衡“击鼓骂曹”故事。 情至为简单,就是祢衡在阴间伴阵阵鼓点, 情至为简单,就是祢衡在阴间伴阵阵鼓点,历数曹操罪 状,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曹操的残忍、奸诈、借刀杀人、 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曹操的残忍、奸诈、借刀杀人、 沉迷酒色、死不悔改,从头直骂到尾。 沉迷酒色、死不悔改,从头直骂到尾。表现上却激情喷 涌 , 畅快淋漓, 为 《 四声猿》 之冠 。 这实际上就是对 畅快淋漓 , 四声猿 》 历代以及当时的权臣奸佞的痛斥。 历代以及当时的权臣奸佞的痛斥。
2、王九思与康海杂剧 陕西人,曾任吏部郎中,后遭贬。 ①王九思,陕西人,曾任吏部郎中,后遭贬。
文学上与康海齐名,都在“前七子”之列。 文学上与康海齐名,都在“前七子”之列。杂剧 有《杜甫游春》和《中山狼》。 杜甫游春》 中山狼》 杜甫游春》借老杜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 《杜甫游春》借老杜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唱 词愤激慷慨,痛快淋漓。但书卷气浓, 词愤激慷慨,痛快淋漓。但书卷气浓,有案头化 倾向。 倾向。 王九思《中山狼》主题与康海《中山狼》相似, 王九思《中山狼》主题与康海《中山狼》相似, 形式上首开单折短剧体制。 形式上首开单折短剧体制。
《玉禅师》,写南设计破戒:遣妓红
莲,诣寺投宿,忽诈发病,诱之淫媾,玉通遂陷 其术而破戒。已而询知乃京尹所赚,惭忸而死。) 魂灵投柳妻腹中转生柳翠,专败柳家门风。柳 宣教去世后,家世败落,柳翠为妓,后师兄月 明和尚来访,柳翠顿悟成佛,与师兄同行西去。 剧既写官府与佛门的勾心斗角,相互报复,又写 佛徒生理欲望与佛门清规戒律的尖锐冲突 。揭 露官府、 露官府、佛门极端虚伪 。
清人顾公燮说:“盖猿丧子,啼四声而断肠。 清人顾公燮说:“盖猿丧子,啼四声而断肠。文长有感 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 (《消夏闲记》) 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消夏闲记》) 王骥德《 曲律 》 称: “ 徐天池先生 《 四声猿 》 王骥德 《 曲律》 称:“ 徐天池先生《 四声猿》 , 故是 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坎坷潦倒的奇才狂人 徐渭,字文长,浙江山阴人,多才多艺。 徐渭,字文长,浙江山阴人,多才多艺。“尝自言书 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徐渭杂剧也堪称明代第一。 徐渭杂剧也堪称明代第一。 其一生颠沛落魄;八岁能八股,二十考取山阴秀才, 其后八次乡试未中,九番自杀未遂,七载铁窗生涯,晚年 更有十多年断谷绝粮,与狗同居。其生活之坎坷,生事之 悲凉`精神之倚变,是历史罕见。中国古代徜徉至狂的艺术 家不少,可生时寂寞,死后方为人顶礼膜拜。
2、《四声猿》与《歌代啸》 四声猿》 歌代啸》 杂剧《四声猿》 ①杂剧《四声猿》,四本短剧:
《狂鼓史渔阳三弄》 (1折) 狂鼓史渔阳三弄》 玉禅师翠乡一梦》 《玉禅师翠乡一梦》 (2折) 雌木兰替父从军》 《雌木兰替父从军》 (2折) 女状元辞凰得凤》 《女状元辞凰得凤》 (5折) “ 四声猿” 语出郦道元《 水经注》 : “ 猿鸣 四声猿 ” 语出郦道元 《 水经注 》 三声泪沾裳” 三声泪沾裳”。 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 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 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朱权杂剧 :现存 《 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 《 卓 :现存《 冲漠子独步大罗天 》
文君私奔相如》两种。 文君私奔相如》两种。前者是神仙道化剧;后者 为才子佳人剧。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 为才子佳人剧。但卓文君新寡私奔,抛弃富贵, 与司马相如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义。 与司马相如卖酒为生,有一定进步意义。
朱有燉,号诚斋。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之长子,
世称周宪王。著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世称周宪王。著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包括喜庆剧10种、神仙剧10种、节义剧9 包括喜庆剧10种、神仙剧10种、节义剧9种、水 浒剧2 浒剧2种,内容价值并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