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EOF分析_高文良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年际异常成因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年际异常成因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年际异常成因保云涛;游庆龙;谢欣汝【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18(37)4【摘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日积雪深度的台站观测资料以及JRA55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1 2013年前冬(11月至次年1月)和后冬(2 4月)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积雪深度(以下简称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影响高原中东部整体积雪异常和年际变化的环流形态及水汽条件。

结果表明,高原积雪以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海拔越高,积雪的年际变率越大。

不论前冬还是后冬,高原中东部积雪最主要的变化形势均为全区一致型。

1961 2013年前冬和后冬积雪无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前冬的积雪在1996年以前显著增加,1996年以后转为减少趋势。

从高原积雪年际变化的成因来看,前冬积雪很可能同时受北极涛动和高原附近位势高度年际变化的主导,后冬积雪受高原附近位势高度变化的主导,并受北极涛动年际变化的调节。

当高原积雪偏多时,阿拉伯海到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的位势高度偏低,导致南支槽活跃,高原南侧西风急流加强,槽前携带的水汽增加,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同时其外围携带的水汽增加;贝加尔湖脊加强有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在高原东部交汇使得高原中东部降雪和积雪增加。

【总页数】12页(P899-910)【作者】保云涛;游庆龙;谢欣汝【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EOF分析2.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季节冻土年际变化差异的成因分析3.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年际振荡成因分析4.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表感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摘要:青藏高原作为全球居住人口最少的高原地带,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同时与大气环流因子存在密切的关联。

这对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积雪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以及采取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心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区之一,也是全球居住人口最少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的积雪覆盖不仅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气候变化机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以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方法本研究使用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观测数据和大气环流数据。

首先,我们对积雪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

然后,我们将大气环流数据与积雪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使用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并进行灵敏度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根据对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分析,我们发现其时空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的特征。

在季节性方面,冬季积雪最多,夏季积雪最少,春季和秋季积雪处于中等水平。

在年际变化方面,积雪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时空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的积雪主要受到青藏高原周边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如西风急流、喜马拉雅山脉的锋面系统等。

这些大气环流系统的强弱和位置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降雪分布。

而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地形和地貌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EOF分析_高文良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EOF分析_高文良

收稿日期:2003-10-20作者简介:高文良(1971-),男,工程师。

主要从事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EOF 分析高文良1,陈忠明2,闵文彬1(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2 四川省气象局)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EOF 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出高原冬季积雪的突变现象,对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青藏高原;冬季积雪;EOF 分析中图分类号:P4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87(2004)03-0007-041 引言大气运动下边界的冰雪对大气的作用不可忽视,其对气候变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积雪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是资料的可信度、准确度问题。

由于青藏高原上的测站较少,分布不均,所处的位置多位于河谷一带,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受到一定影响。

卫星资料也有一定的误差,而且由于不同年代的处理方法的变化经常带来资料精度的不同。

因而从各种资料得出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有必要对积雪本身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一步研究。

只有搞清楚它自身的变化特征,才能对它所起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评判。

对于用台站资料做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必要用其它资料进行验证。

2 资料和方法近年来NCEP /N CA R 再分析资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

这里就N CEP /NCAR 再分析资料中的月累积积雪深度小当量资料作一些分析,与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一些比较。

虽然NCEP /NCA R 再分析资料是模式资料,但它经过与实测资料的同化再分析和模式物理及动力学约束,可用来探讨某些大气环流变化问题。

NCEP /NCAR 再分析全球月累积积雪水当量深度资料,时间从1949年1月到1999年12月共51年。

纬向为1.875°的格距,经向为高斯格点共94点,单位为kg /m 2。

青藏高原取为63.75°~108.75°E ,23.809°~44.761°N 的区域,主要研究了冬季时段(当年12月至下一年2月)的积雪。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冬季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_胡豪然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冬季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_胡豪然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8卷第11期2013年11月V ol.68,No.11Nov.,2013收稿日期:2013-07-26;修订日期:2013-1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5068;40665003);四川省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课题(川气课题2011-开发-03)[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05068;No.40665003;The researchitem of Sichuan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No.2011-03]作者简介:胡豪然(1977-),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

E-mail:hhr@1493-1503页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冬季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胡豪然,梁玲(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摘要:选取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61-2010年64个测站的积雪数据,分析了冬季积雪日数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冬季积雪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多雪且变率大,藏南谷地、川西干暖河谷地带及柴达木盆地少雪且变率小,这样的空间分布是由周边大气环流系统及复杂局地地形共同造成的;高原东部冬季积雪表现出“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80年代末和20世纪末发生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的两次突变,尤其是20世纪末的突变更为显著;降雪和气温的变化是影响积雪日数的重要因素,其中降雪的影响更为显著;80年代末高原冬季降雪由少到多的突变是造成积雪日数发生相应变化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高原冬季气温和降雪分别发生由低到高和由多到少突变,其影响叠加导致积雪日数发生了更为显著的突变。

关键词: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空间分布;年代际变化DOI:10.11821/dlxb2013110051引言冰雪圈是组成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之一,气候变化总是伴随着冰雪的演变。

近57年格尔木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近57年格尔木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月、夏季为 6—8 月、秋季为 9—11 月、冬季为 12 月
关键词:气温;年际;变化;格尔木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 引言
背景下全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
格尔木地区位于青海西边、青藏高原腹地,辖区 征的显著变化。 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由此带来的其他
主要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以及唐古拉山地区两个区 气候要素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对世界各地的环
明显,这两个站点减少或增加的趋势均不显著。 ④ 温度增加的越快, 青海积雪量减少的越快,
温度上升的趋势越明显,积雪量下降的趋势越明显;
[7] 高文良,陈忠明,闵文彬.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EOF 分析[J].维普资讯. [8] 高文良,刘宣飞,管兆勇.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的对 比分析[J].四川气象,2002,(3).
(上接第 8 页) 年 , 其 中 2010 年 的 值 为 最 小 , 为 40 多年来的降水和积雪变化研究[J].青海科技,2004,(6).
278.6mm。 ③ 积雪量倾向率在海拔 3173m 处的大柴旦减
少的最为明显,在海拔 2491m 处的循化增加的最为
[5] 候文菊,铁顺富,张世珍.三江源地区冬季积雪及气温降水 的变化特征[J].青海科技,2010,(1). [6] 唐小萍,闫小利,尼玛吉,路红亚.西藏高原近 40 年积雪日 数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 卷(7).
近 57a 平均气温均值是 5.4℃, 最高值出现于 2006 年, 为 7.1℃, 年平均温度最低值出现在 1967 年,为 2.9℃,两者之间相差 4.3℃。
1 资料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气象数据来源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气象局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与雪线高度时空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与雪线高度时空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与雪线高度时空变化研究刘小妮;莫李娟;辛昱昊;陈松峰;赵雯颉;吴金雨;鞠琴【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5)2【摘要】积雪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积雪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遥感数据和河流水系分布情况,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2个子流域,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子流域的积雪深度、积雪覆盖率、雪线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①1979—2020年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呈明显降低趋势,空间上积雪深度由中心区域向四周递增,阿姆河流域多年平均积雪深度最大,印度河流域的次之。

②2000-2015年青藏高原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9.66%,呈平缓的下降趋势,印度河流域的积雪覆盖率最大,高达39.83%,塔里木河的次之。

③青藏高原雪线高度的变化范围为[4700,5000]m,夏季的雪线高度整体偏高,在8月达到最大值;各子流域雪线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印度河流域、河西流域、恒河流域、长江流域、怒江流域、阿姆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柴达木河流域、内河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

研究结果对寒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1页(P48-58)【作者】刘小妮;莫李娟;辛昱昊;陈松峰;赵雯颉;吴金雨;鞠琴【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河海大学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江苏省水资源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3;TV11【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2.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3种积雪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3.祁连山区1997—2004年积雪面积和雪线高度变化分析4.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年际变化异常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5.1980—2020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88~1998年北半球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88~1998年北半球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88~1998年北半球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杨修群;张琳娜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
【年(卷),期】2001(025)006
【摘要】利用NOAA提供的北半球近10年(1988~1998)逐周雪盖观测资料,通过引入年或季节累积雪盖周数作为对雪量累积情况的定量衡量,对北半球雪盖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近10年来,北半球积雪年际变化的关键区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及北美中西部,其中青藏高原是北半球积雪异常变化最强烈的区域。

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积雪变化的关联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时空变化型,第一种型表现为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地区(如欧洲、俄罗斯远东地区)积雪的同位相趋势性增多;第二种型表现为青藏高原地区和中亚地区积雪变化同位相,而和蒙古高原-我国东北地区积雪变化反位相的年际振荡。

【总页数】10页(P757-766)
【作者】杨修群;张琳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基于MODIS雪产品的北半球积雪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J], 张宁丽;范湘涛;朱俊杰
2.1988—2017年河北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刘增进;张静
3.欧亚大陆冬、春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旦增;格桑卓玛;索南才吉
4.1988—2017年河北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刘增进;张静;
5.基于MODIS数据中国天山积雪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何海迪;李忠勤;张明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冰雪资源集中地。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特殊性和对全球气候的重要影响,研究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近5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青藏高原周围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呈现出一些特征。

首先,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青藏高原的积雪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了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上升,夏季降雨增加,冬季降雪减少的结果。

同时,青藏高原周围的地区降雪量也减少,进一步导致了积雪面积的下降。

其次,青藏高原的积雪消融速度加快。

由于气温的上升,青藏高原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

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速度加快,高山湖泊面积缩小,冰雪融化对水资源的补给减少。

这导致青藏高原周围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紧张,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日益显现。

此外,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也受到大气环流因子的影响。

大气环流因子包括冬季风、青藏高原高压、喜马拉雅山系统等。

这些大气环流因子对青藏高原的降雪和积雪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冬季风系统直接影响着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喜马拉雅山系统则影响着西南和东北季风的形成和强度。

这些大气环流因子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

综上所述,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消融速度加快,并且受到大气环流因子的影响。

这些变化对青藏高原周围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生态系统和人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更深入地研究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大气环流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运用气象观测、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深化我们对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消融速度以及与大气环流因子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综合以上讨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冰川退缩、高山湖泊面积缩小以及水资源供给紧张。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小波论文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小波论文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小波分析摘要采用eof、小波分析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39个台站1960—2003年的雪深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近44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青海境内、唐古拉山及川西高原一带,是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小波分析揭示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16.0年和5.14年的显著周期变化尺度。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时间分布;eof分析;小波分析中图分类号 p426.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42-0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被称之为世界上的“第三极”。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热状况的变化对东亚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索高原积雪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原积雪的变化历来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

高荣等[1]研究了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气候变化的关系,表明冬春积雪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冻结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柯长青等[2]对青藏高原smmr候积雪深度、noaa周积雪面积、地面台站积雪深度进行了分析;韦志刚等[3]通过对1983年7月至1990年6月青藏高原主体58个格点积雪资料进行eof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主体积雪分布以西部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以及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为主。

但是由于青藏高原上的测站较少,分布不均,所处的位置多位于河谷一带,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受到一定影响[4]。

卫星资料也有一定的误差,而且由于不同年代的处理方法的变化经常带来资料精度的不同,因而从各种资料得出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有必要对积雪本身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一步研究,只有搞清楚其自身的变化特征,才能对其所起的影响作出准确的评判。

本文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上39个台站1960—2003年的雪深资料,进一步用eof分析方法、小波分析方法,探讨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

1981-2010年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除多;杨勇;罗布坚参;边巴次仁【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5(37)6【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作为冰冻圈最为活跃和敏感因子,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备受国内外关注.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1981-2010年地面观测积雪日数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近30年来高原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近30年内高原平均年积雪日数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达4.81 d·(10a)-1,其中冬季减幅最为明显,为2.36 d·(10a)-1,其次是春季(2.05 d·(10a)-1),而夏季最少(0.21 d·(10a)-1);(2)30年间,积雪日数较少的年份多数出现在本世纪初10年内,且2010年属于异常偏少年,高原积雪日数在1997年左右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气候突变;(3)在空间上,北部柴达木盆地及其附件区域部分气象台站观测的年积雪日数出现了不显著的增加趋势之外,高原91.5%的气象站年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且高寒内陆中东部和西南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等高原历年积雪日数高值区域减少最为明显;(4)由于受到气象台站所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表类型、海拔高度、局地气候以及大气环流等综合影响,高原平均年积雪日数的空间差异很大,最多达146 d,最少的则不足1 d,平均仅为38 d,其中高寒内陆中东部是积雪日数最长的区域,而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干热河谷地区积雪日数最少.【总页数】12页(P1461-1472)【作者】除多;杨勇;罗布坚参;边巴次仁【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拉萨分部;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西藏自治区气象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5【相关文献】1.1981-2010年昭平县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2.1981-2010年青藏高原降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3.基于MODIS数据的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提取与时空变化分析4.1961-2016年吉林省积雪增量与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5.中国近50a积雪日数与最大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其积雪变化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呈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总体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和积雪深度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近十年来,这种减少趋势更为明显。

不同月份和季节的积雪变化也存在差异,冬季积雪深度较大,夏季则相对较小。

2. 空间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高原北部和东部地区积雪较多,而南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此外,不同地区积雪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也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积雪深度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稳定。

三、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1. 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风带的强弱和位置变化直接影响着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

当西风带偏强时,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增加,积雪面积扩大;反之,当西风带偏弱时,降雪量减少,积雪面积缩小。

2. 季风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季风气候对其积雪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

季风气流携带的水汽在高原地区形成降雪。

季风强度和路径的变化会导致降雪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

3. 其他大气环流因子的影响除了西风带和季风气候外,其他大气环流因子如极地涡旋、中高纬度环流等也会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和变化产生影响。

这些因子通过影响气流路径、水汽输送和温度等因素,进而影响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

四、结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因子密切相关。

西风带、季风气候以及其他大气环流因子都会对青藏高原的积雪分布和变化产生影响。

1961-2014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961-2014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961-2014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姜琪;罗斯琼;文小航;吕世华【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20(39)1【摘要】利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1961-2014年地面110个气象站积雪深度、积雪日数、气温和降水逐日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高原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高原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与气候因子和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1961-2014年高原年平均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分别为0.26 cm和23.78 d,空间和季节尺度上分布不均匀,且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大值并不完全重合;在整体变化趋势上,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分别为-0.0080±0.0086 cm·(10a)^-1(p=0.36)和-0.64±0.47 d·(10a)^-1(p=0.17),但在数理统计上不显著,且各站点差异性大;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在春季、冬季和年表现为“减-增-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在秋季为“增-减”的变化特征;气温与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冬季的降水与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高度相关;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随海拔呈增加趋势,积雪日数与纬度也高度相关,但积雪深度与纬度的相关性不明显。

【总页数】13页(P24-36)【作者】姜琪;罗斯琼;文小航;吕世华【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3【相关文献】1.1952—2016年滁州地区冰冻积雪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2.基于MODIS数据的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3.1961-2014年中国内陆农业区异常初、终霜日时空变化及其与环流因子的关系4.近45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冬半年积雪时空演变特征5.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年际异常成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之“第三极”,以其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及对全球气候的重大影响,成为了众多气候学者研究的热点区域。

其中,积雪变化作为该区域重要的气候指标之一,不仅影响着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也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本文将重点探讨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日数呈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整体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青藏高原的积雪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

尤其是在冬季,这种减少趋势更为明显。

同时,春季和夏季的积雪变化也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积雪消融速度加快,导致积雪量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高原的迎风坡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如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地,积雪量较大。

而背风坡和低海拔地区,如藏南谷地等,积雪量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这种空间分布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三、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大气环流因子及其与积雪变化的关系:1. 西风带: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当西风带加强时,会带来更多的水汽和能量输入,从而增加青藏高原的降雪量。

相反,西风带减弱时,降雪量也会相应减少。

2. 印度季风:印度季风对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积雪有重要影响。

季风强弱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降水和气温,从而影响积雪的生成和消融。

3. 大气环流型态:不同的气候型态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也会对青藏高原的积雪产生影响。

这些气候型态会改变大气环流的模式,从而影响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和能量分布。

四、结论综上所述,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这些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密切相关,尤其是西风带、印度季风和大气环流型态等。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
摘要 : 文通 过 对 N E / C R 和 S 本 C PN A MM/ I两 种 积 雪
最好与卫星 资料相互 补 充对 照 。从 能 获得 的资 料来
资料 的对 比分析 , 明两种 积雪 资料 反映 出青 藏高原 表
的积 雪 变 化 特 征 比 较 一 致 。 C P N A 积 雪 资 料 具 N E/ C R
维普资讯
总第 第3 2 2 8 期 0 年l 期 0
四 川 气象
v1.o l SMN. o 22 No.3 U 8

青 藏 高原 积 雪 时 空 变 化 特 征 的对 比 分 析
高文 良 刘宣飞 管兆 勇 ( .成 都 高 原气 象研 究所 1 成都 6 07 ; 10 1 204 10 4) 2 .南京 气 象 学 院教 务处 ;.南 京气 象学 院大 气 科学 系 3
3N 0
2N 4
在衔接上 受到一定影 响 , 积雪 资料 的准确性 下降。 由于台站分布不 均 , 代 表性 受到 影 响 , 见它 其 可
收稿 日期 : 0 2— 4—0 20 0 2

8・
维普资讯
高文 良 刘宣飞
年 l月, 2 格距为 1 × 。单位 c 。 。 l, m 弘

6 . 5 一187 。 2 .0 。一4 .6 。 区域 ) 积 37 。 0 .5 E,3 8 9 _7 1 N 4 的
雪。
些 问题 。由于卫星 对积 雪 的 观测 是经 过推 算反 演
而得到 的 , 中 间必 然 有 误 差。在 初 期这 种 误 差较 这 大 , 过不断改进 , 经 近年 来取得 了重 大进步 。但 是 , 由 于前期 和后 期的积雪 资料之 间精 度的不 同, 造成资 料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第三极”,其复杂的地形和气候系统对全球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旨在分析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冬季和春季,由于气温较低,降雪量较大,积雪覆盖范围较广。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积雪期逐渐缩短,夏季积雪融化的时间提前,秋季积雪量逐渐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的积雪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

高海拔地区如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地的积雪量较大,而低海拔地区如藏南、藏北等地的积雪量较小。

此外,由于地形、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地区的积雪量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三、大气环流因子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大气环流因子是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西风带、印度季风和太平洋季风等对青藏高原的积雪有着重要的影响。

1. 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气候系统之一,其强弱和移动方向直接影响着青藏高原的降雪量。

当西风带偏强时,青藏高原的降雪量较大,反之则较小。

此外,西风带的波动还会导致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

2. 印度季风的影响印度季风是影响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重要气候系统。

在印度季风活跃的年份,青藏高原南部的降雪量较大,反之则较小。

此外,印度季风的强度和路径还会影响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积雪融化和蒸发过程。

3. 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太平洋季风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积雪有着重要影响。

太平洋季风的强弱和活动路径的变化会导致该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积雪的量和分布。

四、结论通过对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1. 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且存在区域性差异。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年际变化异常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年际变化异常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年际变化异常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伯玥;李小兰;王澄海【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4(36)6【摘要】利用青藏高原1980-2009年SMMR、SSM/I和AMSR-E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得到的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应用EOF方法分析了近30 a青藏高原地区冬春季积雪年际变化异常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际异常敏感区随季节有着显著变化,并具有多尺度性.其在大尺度上最主要的空间特征是从秋末(10-12月)到隆冬(12-翌年2月)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和东南缘的河谷;后冬和前春年际异常变化的敏感区显著变小,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积雪稳定少变;而春季(3-5月),随着青藏高原气温的回升,敏感区出现在青藏高原东部.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际变化在局地尺度上存在着季节变化,表现为青藏高原积雪年际变化的异常与年际变化趋势相反的特征,以及积雪年际变化东西反向异常随季节的演变.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际变化的异常敏感区在空间范围上的变化,反映了冬春季积雪在季节尺度上受冬季风和南来的暖湿气流之间相互消长和进退影响的特征.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多雪期,80年代后期进入一个积雪较少期.秋末至隆冬(10-翌年2月)的积雪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明显转折,进入多雪期,2000年后又进入一个少雪期.【总页数】10页(P1353-1362)【作者】伯玥;李小兰;王澄海【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3【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热状况和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季节转换年际变化的影响2.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季节冻土年际变化差异的成因分析3.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年际异常成因4.40余年来中国地区季节性积雪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作者:王闯戴长雷宋成杰来源:《人民黄河》2022年第09期摘要:為研究近50 a来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1970—2019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03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结合流域分区,采用双累积曲线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法,分析青藏高原不同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主体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

流域尺度上,年均升温幅度自东南部流域向西北部流域逐渐递增,除恒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出现减少趋势外,其余各流域降水量增加幅度表现为中部及东北部流域较西北部流域大。

季节尺度上,生长季升温幅度由中部内流区向周边各流域逐渐减小,生长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非生长季升温趋势与年均升温趋势一致,非生长季降水量增加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流域,降水量减少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及西北部流域。

关键词: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2.09.013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WANG Chuang1,2,DAI Changlei1,2,SONG Chengjie1,2(1. Institute of Groundwater in Cold Reg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2.School of Hydraulic and Electric Power,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the past 50 years,based on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10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Qinghai-Ti- 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from 1970 to 2019,combined with the basin area,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basin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ouble mass curve method,linear trend Analysis,Mann-Kendall test method and Partial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 fun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in body temperature of the plateau has a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and the precipit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on the river basin scale,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is rising gradually,increasing from the southeastern basin to the northwest basin. The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astern watersheds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western watershed;on the seasonal scale,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growing season gradually slows down from the central inner flow area to the surrounding watersheds,and the spatial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trend of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The spatial trend of warming in the non-growing seas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trend of the average annual warming. The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non-growing season i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basin of the plateau,and the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western basins of the plateau.Key words:temperature;precipitation;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partial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 function;Qing- hai-Tibetan Plateau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原积雪的年代际变化

高原积雪的年代际变化

高原积雪的年代际变化摘要:利用1972-2009年全球冬季逐年2°×2°雪深再分析资料和1961-2007年全球逐月2.5°×2.5°热源再分析资料,用EOF分析和SVD分析,对青藏高原积雪深度、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的长期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冬季雪深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青藏高原东部积雪年代际变化最为明显),且冬季高原南部雪深呈增加趋势,北部为减少。

青藏高原大气春季热源在1972-2009年,表现为减弱的趋势,且在90年代后表现的尤为突出。

用SVD方法对高原积雪和高原大气热源关系的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即冬季积雪加深的地区,高原大气春季热源偏弱,反之偏强。

关键词:高原积雪,高原热源,年代际变化,SVD1引言青藏高原范围广大, 地势高耸, 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 发育着丰富的积雪、冰川、冻土、森林、草原、荒漠、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

由于“冰冻圈”(包括季节雪盖、高山冰川以及冻土) 为气候系统中较为活跃的重要成员,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 因此, 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人们也常常将青藏高原与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 三极”。

研究青藏高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特征, 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大环境的响应,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长期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自从19 世纪末Blanford[1]提出喜马拉雅山的冬春积雪和随后印度的夏季风降水存在反相关以来, 人们虽然关注雪盖对气候的影响, 但积雪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拥有了卫星测雪的资料以后才开始倍受重视, 科学家们利用不同手段从不同方面论证积雪变化对气候确实存在重大影响, 并由此引发对雪盖变化过程如包含雪盖内部物质、能量的平衡等的雪盖模式的研究。

青藏高原西起70°E,东至105°E,南起25°N,北至40°N ,占我国陆地面积的l/4, 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积雪地区, 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异对短期气候影响深刻是由于积雪的热力影响可直达对流层中部。

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面反照率的影响

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面反照率的影响

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面反照率的影响
韦志刚;吕世华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1995(14)1
【摘要】通过对1983年7月至1990年6月青藏高原主体58个格点积雪资料进行EOF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主体积雪分布以西部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以及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为主;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和东部巴颜喀拉山脉的积雪相对较少。

青藏高原西部、南部的积雪变化与中部、北部和东部的积雪变化趋势存在反位相关系。

另外,本文还对积雪对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影响作了简单分析。

【总页数】7页(P67-73)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地面反照率
【作者】韦志刚;吕世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35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J], 韦志刚;黄荣辉;陈文;董文杰
2.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高原地面加热的影响 [J],
3.基于MODIS数据的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J], 除多;达娃;拉巴卓玛;徐维新;张娟
4.青藏高原晴空行星反照率与地面反照率关系的研究 [J], 祝昌汉;刘玉洁
5.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 [J], 张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1-2010年青藏高原冬季降雪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

1971-2010年青藏高原冬季降雪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

1971-2010年青藏高原冬季降雪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蒋文轩;假拉;肖天贵;罗布坚参;周振波【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6(38)5【摘要】利用青藏高原55个气象站1971-2011年冬季(12月-翌年2月)逐月降雪量资料分析了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得到高原冬季降雪总体上呈现东部和南部多、西北部和雅鲁藏布江中段少雪的分布特征,相对变率分布与降雪的分布几乎相反且变率大,以30°N为界高原降雪存在南北反相的变化趋势即北部降雪有所增加而南部减少.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结合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40 a来高原降雪的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结果表明:降雪分布清楚地反映了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即高原南部迎风坡、冷暖气流交汇处降雪多,而背风坡、北部降雪少;近40 a降雪呈现"少-多-少"趋势,1980-1990年代期间降雪明显偏多,大约1970年代中期发生了由少雪到多雪的突变现象,其中南部2个区分别在2007年和1988年出现了降雪减少的突变现象;降雪具有显著的准14 a年代际变化和准8 a周期变化,且存在年代际特征.【总页数】8页(P1211-1218)【作者】蒋文轩;假拉;肖天贵;罗布坚参;周振波【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气象局;西藏自治区气象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5【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32年湿地对气候变化的空间响应2.1995年冬季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降雪的短期气候分析3.锡林郭勒盟地区2020年冬季降雪分布特征分析及主要影响4.地形对青藏高原丰枯水年雨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5.青藏高原玛曲冬季牧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10-20作者简介:高文良(1971-),男,工程师。

主要从事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EOF 分析高文良1,陈忠明2,闵文彬1(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2 四川省气象局)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EOF 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出高原冬季积雪的突变现象,对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青藏高原;冬季积雪;EOF 分析中图分类号:P4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87(2004)03-0007-041 引言大气运动下边界的冰雪对大气的作用不可忽视,其对气候变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积雪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是资料的可信度、准确度问题。

由于青藏高原上的测站较少,分布不均,所处的位置多位于河谷一带,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受到一定影响。

卫星资料也有一定的误差,而且由于不同年代的处理方法的变化经常带来资料精度的不同。

因而从各种资料得出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有必要对积雪本身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一步研究。

只有搞清楚它自身的变化特征,才能对它所起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评判。

对于用台站资料做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必要用其它资料进行验证。

2 资料和方法近年来NCEP /N CA R 再分析资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

这里就N CEP /NCAR 再分析资料中的月累积积雪深度小当量资料作一些分析,与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一些比较。

虽然NCEP /NCA R 再分析资料是模式资料,但它经过与实测资料的同化再分析和模式物理及动力学约束,可用来探讨某些大气环流变化问题。

NCEP /NCAR 再分析全球月累积积雪水当量深度资料,时间从1949年1月到1999年12月共51年。

纬向为1.875°的格距,经向为高斯格点共94点,单位为kg /m 2。

青藏高原取为63.75°~108.75°E ,23.809°~44.761°N 的区域,主要研究了冬季时段(当年12月至下一年2月)的积雪。

EOF 分析方法(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对时空场的分解有很多优点,它没有固定的函数,而且展开的收敛速度快。

文献[1]中有详细介绍。

EOF 分析分解出的特征向量是有物理意义的信号还是毫无意义的噪音,应该进行显著性检验,特别是当时空场的空间点数大于样本量时,显著性检验十分重要,用Nor th [2]等提出方法来对特征向量进行显著性检验。

根据N orth 等的推导,特征向量λα的误差δλα≈λα2N12(1)记Δλα=λα-λα-1,那么当δλα/Δλα<1时,λα与λα-1是可以分离的,二特征值间的间距大于特征值的误差,认为该特征值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噪音[1]。

另外,在文中还用到了滑动t 检验和M ann -Kendall 方法来检验气候突变。

3 结果分析3.1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距平场EO F 分析EOF 分析能够比较清晰地揭示一个时空场的主要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

以前有些工作以积雪的原始场作EOF 分析[3~5],并且以第一特征向量的分布与多年平均场之间的差异作为判定EO F 分析是否成功的标志。

依据文献[6]中所述,原始观测场时间序列的第一特征向量与气候平均场的相似性依赖于原始观测场序列在相空间中的结构。

时间平均场(气候场)与时间偏差(异常)场的相对强弱在二者的相似与否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时间偏差(异常)场的强度较大时,第一特征向量与时间平均场(气候场)完全不相似。

因此对冬季高原积雪的距平场作E OF 分析。

·7·表1 冬季高原积雪距平场EOF 分析结果特征向量123方差贡献率32.10%10.27%7.90累积方差贡献率32.10%42.37%50.27%Norty 准则判别值δλ/Δλ0.2940.8640.557 表1为冬季青藏高原冬季高原积雪距平场EO F 分析的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到,EOF 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所占的方差贡献达到32.10%,远大于其他特征向量所占的比重。

第二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为10.27%,第三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为7.90%。

EOF 分析的前八个特征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0.00%,基本能够将冬季高原积雪场的变化特征体现出来。

依据No rth 准则,第一特征向量所对应的δλ/Δλ值为0.294<1。

前三个特征向量得到较好的分离,气象意义明显,远离噪音[2]。

对青藏高原冬季51年积雪的距平场作EOF 分析。

图1.a 是冬季高原积雪距平场EOF 分析得出的第一特征向量。

由图可见,异常积雪的主要分布型呈现如下特征:在75°E 以东,高原的北部为正值区,中部为一条形的负值区,南边又是正值区,再向南变成绝对值很小的负值区。

在这部分的2000m 地形等高线内区域,正值区的范围大,值也比负值区绝对值高得多,占主导地位。

而且北部的正值区和南部的正值区在高原的东部已经连成一片,形成对负值区的半环形包围。

因此,在高原的75°E 以东部分,第一特征向量以成环形的正值区分布为主,中间有一微弱的反号分布;75°E 以西,特征向量的值基本为负值,其与75°E 以东地区的变化基本反位相。

图1.b 为距平场EOF 分析得出的第二特征向量。

由图可见,除了在高原的西北有一块范围较小的正值区外,整个高原地区基本为负值区。

在高原的中部(78°~100°E ,32°~39°N )区域,是一块成片的绝对值高值区。

第二特征向量的分布反映出了冬季积雪在高原的中部和东部的变化相同,是冬季高原积雪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图1.c 为冬季青藏高原积雪EO F 分析的第一时间系数。

可以看出,高原积雪的时间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

在1967~1968年冬季以前,时间系数全为正值,该段时期的平均值为182.07。

而在1967~1968年冬季以后,时间系数全为负值,该段时期的平均值为-111.59。

第一时间系数以1967~1968年冬季为·8·界,从正值转向负值,反映了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在1967~1968年冬季前后有一个剧烈的变化。

而且这两个时段第一时间系数的平均值的差异也很大。

它显然反映了冬季高原积雪的一个长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图1.d 为冬季青藏高原积雪EO F 分析的第二时间系数。

可见,积雪的第二时间系数在1979~1980年冬季以前的变化都比较明显,在1980~1981直到1994~1995年冬季期间积雪时间系数的变化相对较小。

时间系数在1979~1980年冬季之前的变化振幅相对较大。

3.2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气候突变分析对比前两个特征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长期趋势:既有积雪在1968年前后的明显的跳跃性突变,又有1976年前后的年际变率的显著差别(振幅减小)。

这里对由N CEP -N CA R 积雪资料得到的第一时间系数所揭示的突变的存在性进行统计检验。

图3给出滑动t 检验结果,表明突变时间在60年代。

由于气候突变检验的统计方法还不够成熟,确定某气候系统或过程发生突变现象时,最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7]。

为此又利用M ann -Kendall 方法对冬季青藏高原积雪的第一时间系数作气候突变分析。

M ann -Kendall 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的统计检验方法,它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更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计算也简便,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明确突变开始时间,并指出突变区域[7]。

图4为第一时间系数的M ann -Kendall 方法检验。

由图可见,UF 曲线在1956~1957年冬季以前呈增加趋势,然后逐年减少,中间有些小的波动。

UF 曲线与U B 曲线的交点在1965~1966年附近,表明冬季高原积雪在这附近发生突变。

可以看出突变的开始时间是1962~1963年的冬季。

在1967~1968年冬季以后第一时间系数呈减少趋势,且达到了99.9%的信度。

从M ann -K endall 的分析结果来看,第一时间系数确实在1967~68年冬季附近发生了气候突变。

图5是1967~1968年冬季前后冬季积雪场的合成差值图。

可以看到,与EOF 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基本反映了合成差值图中得到的青藏高原积雪在1967~1968年冬季前后差异分布。

通过以上的分析,N CEP /NCAR 再分析资料中,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在1967~1968年冬季附近经历了一次气候突变,高原积雪由多雪变为少雪。

3.3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年际变化部分的EOF 分析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冬季青藏高原积雪EOF 分析所得到的第一特征向量主要揭示的是高原积雪的长期趋势。

为了进一步刻画年际变率的特征,将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和长期趋势与年际变化分离开来是必要的。

将冬季高原积雪各格点序列进行11年二项式滑动平均,然后将各格点积雪原始资料序列减去这个滑动平均序列,得到代表年际变化的积雪资料序列。

二项式滑动平均所得的序列与原序列长度相同,而且对序列的开始段和结尾段的处理较好。

这样做相当于·9·将积雪长于11年的周期变化部分从原始资料中分离出去,只剩下代表年际变化部分的序列[8]。

得到的冬季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作为EO F分析的对象,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看出,第一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达到14.76%,其Nor th准则值为0.522,小于1,故第一特征向量具有比较显著的气象意义。

但是第二特征向量的Nor th准则值大于1,它的误差比特征值间的步长间距更大,它不具有气象意义。

因此这里给出第一特征向量和第一时间系数(图6.a,图6.b),其所揭示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与前述第二特征向量显示的特征基本相同(图1.b、1.d),只是用原始距平资料得到第二特征向量时间系数中仍然含有年代际长期趋势。

表2 冬季高原积雪EOF分析结果(年际变化部分)特征向量12方差贡献率14.76%9.10%累积方差贡献率14.76%23.86% North准则判别值δλ/Δλ0.5224.45 需要指出:(1)第一特征向量在高原的大部分区域为正值分布,只有在高原的西北角出现了一小块绝对值很小的负值区。

在80°E以东的高原中部,第一特征向量有成片的高值分布区。

这种分布表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在高原的西北和高原其余部分的空间分布相反,而且空间分布的高值区域位于高原的中东部。

虽然冬季高原的西北部积雪常年很深,但是其年际变化却很小,而且与高原的中东部变化反位相。

在高原的中东部位积雪偏浅,但其年际变化却最大。

(2)时间系数显示出的年际变率振幅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差别,带有阶段性特点,看起来振幅受到了长期趋势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