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提纲

中国近代史提纲

中国近代史提纲一、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1898年)1. 戊戌政变的背景和动因2. 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派的主张和实施3. 百日维新的推进与失败二、义和团运动与庚子拳争(1899-1901年)1. 上海文汇学堂学生起义2. 八国联军入侵与庚子拳争3.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三、辛亥革命与共和中国的建立(1911-1912年)1. 武昌起义2. 辛亥革命的推进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 中华民国的宣告与袁世凯的接管四、北洋政府与国民党的崛起(1912-1927年)1. 袁世凯复辟与护国战争2. 出生于蒋介石的革命事业3. 北洋政府的衰弱与国民党的兴起4.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内战五、国共内战与解放战争(1927-1949年)1. 南京政府与共产党的对立2.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开展3. 国共内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毛泽东时代(1949-1976年)1. 社会主义改造与“三反五反”运动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3. 文化大革命与四人帮的崛起4. 中美关系的变动与中苏交恶5. “九十条方针”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实施七、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崛起(1978年至今)1.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确立3.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对外经济合作4.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政策调整与新时期的中国八、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与地区影响(1978年至今)1.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的回归2. 对台政策的演变与两岸关系的发展3.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非洲的合作4.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定位与地区影响九、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问题(1978年至今)1.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2. 城镇化与农民工问题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观念变迁4.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十、中国近代史的反思与未来展望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2. 民主政治与现代中国的发展3. 中国的历史与国家认同的建立以上提纲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主题来组织的,旨在提供一个框架和思路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戊戌变法 学习提纲

戊戌变法 学习提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习提纲一.历史背景1.政治上: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打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加剧2.经济上: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3.思想上: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变法革新局面逐渐形成。

4.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面临被过分的形势,促进变法进入高潮二.变法的过程及内容1.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时间:1898年,611~921;史称“百日维新”3.内容4.特点: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从根本上动摇改变政治文化制度(即系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②.从推广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当中,因而没有形成改革的重大力量③.从推广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领导推行,显然改革力量很少④.从性质来看:即是救国图亡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⑤.从目的上看,变法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⑥.从推行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⑦.从作用上看,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5.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具体原因:维新派采取的手段和手法的缺陷1.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3.只是寄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帝党官员4.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6.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中国近代化进程是漫长的。

7.评价(作用,局限性)作用:①.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②.经济上:制定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化上:采取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上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放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跌徐,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局限性: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三.变法的历史意义1.是一场救国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背景)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中华民族觉醒2.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内容)维新派企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变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3.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影响)资产阶级提倡新学,主张兴办民权,对封建主义进行猛烈评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蓬勃兴起开辟道路,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讲义一、教材分析本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它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一样,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的使命,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它们按照事件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进行介绍:第一子目——“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第二子目——“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了运动的发展;第三子目——“短暂的百日维新”,运动的高潮。

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变法最后失败。

本课重点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本课难点能够正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客观地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有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挽救民族危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甚至不惜生命唤醒国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在本节课中,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先人所谱写的壮丽悲歌!了解“维新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且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

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

本节课的内容也由这四个人物的事迹来贯穿的。

(图片呈现四人像)(二)、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洋务运动后,中国并没有富强,却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面临瓜分的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而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就是公车上书。

“公车”的含义: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后来就用“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维新变法提纲

维新变法提纲

维新变法一、维新变法的背景1、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过渡;政治上,议会改革、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2、社会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康有为多次上书,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引起光绪帝重视;6、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施政纲领二、新思想的演进1、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开眼看世界第一步;2、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下,试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3、早期维新派: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2)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4、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代表人物与思想○1康有为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变法运动知识概要

维新变法运动知识概要

时代背景:1.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2.西方列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

3.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主要内容: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3.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4.创办报刊,开放言论;5.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取士;6.训练新式军队。

行动:1.公车上书;2.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义》、严复《天演论》、谭嗣同《仁学》;3.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4.梁启超:上海《时务报》;严复:天津《国闻报》、《湘报》。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摆脱民族危机。

开始-失败:1.1894 年,“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1898 年,光绪颁发《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

3.1898 年,《万国公报》的创建——推动维新变法。

4.183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的标志意义:1.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而发动和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2.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旧学,在思想领域起到了民主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是近代新文化的起点;4.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3.维新派的局限性:1)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脱离、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1.要不要变法(核心内容);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提纲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抛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开始睁眼看世界。

于是,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目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富国强兵、抵御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②将收集的外国资料编写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1842年),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重点在军事技术)。

4、意义:(1)“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2)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2、内容:(1)内涵: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

(2)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等四个方面。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评价:(1)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之争,仍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

(2)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客观上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

(3)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行不通。

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外国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不足。

第六课戊戌变法提纲

第六课戊戌变法提纲

第六课戊戌变法提纲
1、康有为和公车上书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过程: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发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主要报刊及维新思想
《变法通议》
作者:梁启超
主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国闻报》
创办人:严复
目的以“同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敌”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右影响的报纸
2、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变法
内容
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代表:京师大学堂)
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失败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课提纲

7课提纲

一、回顾1.洋务运动的时间:2.洋务运动结果及标志:3.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二、导入维新派是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

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 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

维新派(改良派、改革派)维新派与洋务派异同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下进行的救亡图存的运动,都主张向学习西方学习,学习的内容都有学习科学技术,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都以失败而告终。

不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侧重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维新派是资产阶级侧重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三、过程(一)背景国际: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西方先进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国内: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直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二)主张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国际:19世纪末(三)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地点2.内容3.背景4.结果及作用(四)筹备与发展1.宣传维新思想2.成立维新团体(五)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时间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变法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六)结果及原因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原因(1)根本: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2)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3)袁世凯的出卖(4)缺乏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七)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双半社会走不通。

戊戌变法(提纲)

戊戌变法(提纲)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维新变法的特点,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方法:读书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学案导言:100年前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伟大探索,其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延缓。

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平常普通的一页,但其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影响着未来中国的走向和进程。

我们力图重新回到1895年,寻找当年先哲的历程,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变化轨迹。

一、历史背景:政治基础:清政府统治腐朽,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各种矛盾逐渐暴露。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直接因素)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根本原因)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公车上书是标志)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甲午的震撼:1894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把日本放在眼里。

他们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日本的心理优势。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1、中国为什么不应该败给日本?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你认为甲午战败有何影响?(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深重的外患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是其近代化的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

)甲午战争时中日部分指标比较人口(千万)领土面积(万km2) 陆军(万人)海军(万人)军舰(艘)海军总吨位(万吨)中国40 1300 80 1.1 78 8日本 4 37.78 13 1.6 31 5.92、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地之广: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而且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5课戊戌变法(1898年)提纲

15课戊戌变法(1898年)提纲

15课戊戌变法(1898年)提纲一、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洋务运动失败,救亡图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3)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改良思想的影响;(5)国际环境:工业文明的冲击,资本主义的世界发 展潮流。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示范。

特别提醒:历史事件的背景往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或国际、国内方面,或主观、客观方面来分析。

要注重把握分析背景的一般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一问题。

二、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主张特别提醒:康有为为何托古改制。

中国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实力强大;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二)发展(逐渐开展)作用: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 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三)高潮: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应诏统筹全局折》(康有为)(2)组织机构:1898年保国会A 发起人:康有为;B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C 地点:北京、上海等地。

(3)百日维新A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4)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

(四)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四、变法内容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特别提醒1:百日维新中的光绪帝。

百日维新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搁置,说明了维新派的妥协,也说明了光绪帝并不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

日本明治维新提纲

日本明治维新提纲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889年日本宪法1.制定背景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

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

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

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

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

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设计思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二)教学或活动过程导入新课1895年的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请看资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8省在京应试的举人集会,他们推举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六百多名举人在万言书上签名通过,联名上书皇帝。

”提问:你知道这件历史大事吗?你知道这部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吗?(活动设计:教师出示资料和公车上书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一、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1、“公车上书”的简单经过和名称的来历:(活动设计:指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主要内容、影响。

教师展示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的照片,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做简单的介绍。

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要求抵御外侮,救亡图强的心声,加强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中国历史第三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三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三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一次较量是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虎门销烟3、开始标志:1840年,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4、结束标志: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5、经过:广东海面——陷定海——逼天津——广州(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南京6、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7、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时间:1842年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3)危害: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五口,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输出。

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虎门销烟(清朝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间: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二百多万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三、鸦片输入的危害:①政治:官吏吸食鸦片,政府更加腐败②经济:白银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③军事:士兵吸食鸦片,军队的战斗力削弱④摧残吸食者的体质⑤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856—1860)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0至1860.10 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3、侵华罪行:①1860年英法侵占北京火烧圆明园②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关于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严复,初中政治,他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到9月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P39自我测评答案)
经济: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背诵提纲
5.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评价
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角度,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戊戌变法是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措施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积极性: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和奖励投资办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
裁汰绿营,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
②社会背景: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③领导力量:
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
中国: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
④措施的实施:
日本: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改革比较
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
日本: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部编版八上6-7课复习提纲

部编版八上6-7课复习提纲

第6课戊戌变法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阶层: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张:变法图强4、维新变法运动的活动(1)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2)报刊: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5.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

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变法失败。

6、维新变法运动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7、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1)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2)加快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

8、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缺乏人民群众的支持;(2)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措施冒进;(3)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1900—1901年慈禧、光绪)一、反抗——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2.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3.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4.义和团运动相关事件: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等5.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6.义和团运动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二、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的:镇压义和团,维护自身利益。

现代史纲要维新变法

现代史纲要维新变法

举证:
*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 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 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 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由此 可见。当时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变法思想都不坚定,又怎么能带 领力量弱小的资产阶级取得变法的胜利。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 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且顽固派强大 2、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 幻想 3、远离了民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是一群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 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的书生领导人 新政的实行缺乏系统设计和安排,未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社会承受能 力。
*戊戌六君子
光绪帝的努力:诏令
政治方面的主要有: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不许任何人 阻挠;撤除闲散衙门和重叠机构,裁减冗员;准许旗人自 谋生计。 经济方面的主要有: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 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务;裁减驿站,设立 邮政局;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有: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 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 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 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 历、留学。 军事方面的主要有: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 添设海军,实行保甲。
维新变法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的启示

XX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维新变法运动》复习提纲【DOC范文整理】

XX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维新变法运动》复习提纲【DOC范文整理】

XX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维新变法运动》
复习提纲
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维新思潮的传播
严复:译述《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学说介绍到中国。

论战:维新派VS顽固派,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百日维新”
变法开始:1898年,农历戊戌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变法开始。

变法内容:①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②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③政治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④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

变法影响: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变法结局:变法最终失败,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谭嗣同被杀害“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变法性质:自上而下的改革。

失败原因:①受到以慈溪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②维新派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③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维新变法的建国方案 革命纲领

维新变法的建国方案 革命纲领

维新变法的建国方案革命纲领
建国方案:
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以此挽救中国危亡。

辛亥革命的纲领: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是纲领的核心;而“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初步描绘了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于推动革命的大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辛亥革命既有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的一面体现在它地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同时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
一、维新变法的背景
1、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过渡;政治上,议会改革、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2、社会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进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5、康有为多次上书,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引起光绪帝重视;
6、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施政纲领
二、新思想的演进
1、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开眼看世界第一步;
2、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下,试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
3、早期维新派: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4、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代表人物与思想
○1康有为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

(2)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与保守,无力与封建势力正面抗衡。

(3)康有为为减少变革的阻力,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

○2梁启超:
思想:《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反对封建官僚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强;宣传“民权论“,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权伦”的核心是“以群术制群”;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

影响: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严复
思想:在天津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翻译《原富》介绍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影响:严复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为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被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实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论战;
意义:宣传了维新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三、兴起和发展
1、兴起: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
(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建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口号。

保国会成立对当时爱国救亡运动有很大推动作用。

(3)、创办学堂:长沙办“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

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四、高潮——百日维新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变法目的: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

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五、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1、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2、准备: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免翁同龢、控制朝廷用人权、提拔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3、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

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

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被害,并废除变法措施。

4、百日维新特点:
(1)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2)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形成变革合力;
(3)变法过程: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以致过快夭折;
(4)推行力量:维新力量薄弱,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

六、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爱国的、进步的;(2)戊戌变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学成为一种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启示: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并破坏变法。

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地方官员大多反对变法;列强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主观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支持(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急于求成。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八、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