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游戏又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虚构与真实的巧妙 结合;是幼儿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是想象与现实的统一 。
• 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最为儿童所喜爱的活动。
2、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是儿童 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 论,这些理论今天被称作“经典的游戏理论”。 主要有:
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 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 与顺应间的协调或平衡。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游戏 可以帮助使他们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游戏的主要功能 就是通过同化作用在想象中改造现实,获得情感方面的满 足。
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人 或物)的动作,即模仿;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表现为主 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 与需要去改造现实,这就是游戏。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 新的认知结构(顺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 前存在的结构(同化)。
(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意义和作用
促进幼 儿认知
发展
道德教 育
儿童去 自我中
心
培养儿
童的自 制力
1、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年龄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实验室条件下 0.6 1.5 2.0
2.3
游戏条件下 1.0 3.0 3.3
3.8
表5-1 儿童在不同条件下识记五个词的平均数
1、想象 想象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 想象在游戏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2)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3)游戏情节 (4)游戏场所的变换 游戏中的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它实际上是对有关生活印象 的加工和重新组织。儿童必须具有一定的有关社会生活的经 验,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言语 动作和言语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3、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年龄(岁) 4~5岁 5~6岁 6~7岁
实验室条件下 41″ 2′55″ 11′
游戏条件下 4′17″ 9′15″ 12′
表5-2 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
(四)游戏 的发展
计划性 独立性 和创造 性提高
内容 丰富
形式 复杂
二、学习
•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 正规学习的一种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包括知识,更重要的
1、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
兴奋过程的加强表现为儿童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 更容易建立。
抑制过程的加强一般表现为儿童可以按照成人的要求克制 自己的冲动性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的来说,此时期儿童大脑皮质兴奋强于抑制。
2、条件反射易建立,而且比较巩固
表现为学习新知识比较快,新知识掌握 的比较牢固。
③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是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
织游戏,它摆脱了具体情节。这是四五岁以后发展 起来的游戏,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 动作机能的要求不同,因此这种游戏可以从幼儿一 直延续到成年。
我国游戏分类
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规则类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二)游戏的心理结构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 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 复自己的精神创伤。他还把游戏与人格的发展联系了 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游戏的形式 随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游戏帮助儿童的 人格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使人格获得理想 的发展。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认知动力说 3、学习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泄论(补偿说)
游戏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弗 洛伊德将快感体验看作儿童游戏的重要动机。游戏使 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 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 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
评价:
•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把游戏的研究与幼儿心理发 展理论密切联起来。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 要性,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这对于 人们重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 该派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的方法, 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2.心理活 动及行为 的无意性
D
一、幼儿初期的特点(小班)
1、初步 生活自立
2.行为 具有强烈 的情绪性
3.爱 模仿
4、思维 仍具有直 觉能动性
三、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中班)
1、爱玩、 会玩
2、思维具 有形象性
注意的已不仅是劳动过程,而开始注意劳动成功,并对劳 动的社会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 总之,游戏、学习、劳动是幼儿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幼 儿心理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 的活动。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 活动的具 体形象性
3.开始形成 最初的个性倾 向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 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 果律”。效果律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 可能性,而惩罚则会减少他出现的可能性。游戏 虽然不同于工作,但它仍受学习的影响。游戏依 靠社会上成人对它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 的制约。每种文化和亚文化都重视和奖励不同类 型的行为,所以不同文化中社会儿童的游戏反映 了这些差别。
(4)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我国儿童脑的 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研究发现,到学前末期大 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 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这一过程 是不可逆的。
在4-20岁之间,脑的发育存在两个明显 的加速期:
第一次在5-6岁左右;
第二次出现在13-14岁左右
机能性游戏在2岁前最多,以后比例逐步下降,到6岁时, 下降到只占14%。
②象征性游戏象 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在游戏中,以物代物、
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好像”和“假装”的特征 。当幼儿能够把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活动以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 情作为表象回忆起来的时候,机能性游戏便转化为象征性游戏。 如玩“过家家”、“邮局”、“商店”游戏等。象征性游戏是学 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大约两岁开始,直至入小学,其高峰期 在3~5岁。
3、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三、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四、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4、游戏的分类
(1)从认识发展的角度分类: ①感觉运动游戏
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 由简单的重复动作运动组成。
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因在 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对皮亚杰游戏理论的评价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 童游戏的新途径,尤其是他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 动,以及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所提出的游戏发展的阶段, 是极有价值的。但他过于强调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 约,而忽视了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性活动说
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 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 些活动,把他们迁移到游戏中去。游戏的社会性实践,是 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出的某种生活现象。 游戏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基本 的社会关系
• 精力过剩说 • 娱乐放松说 • 种族复演说 • 生活预备说
1、剩余精力说——斯宾塞
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 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在不需 要从事谋生活动的休闲时间里,他们的闲置不用的器官就 会自发倾向于运动,这种剩余精力推动下的看起来无用的 活动就是游戏。
是要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 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生
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游戏之间甚至没有什么严格的 界限。
• (二)幼儿学习的发展 • 小班儿童基本意识不到学习的目的、任务,他们只是对学
习过程感兴趣,往往把学习当作游戏看待。 • 中班儿童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把学
2、娱乐说(松弛说)——拉扎鲁斯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 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 睡眠才能消除。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 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有机体解除紧张状态, 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3、种族复演说——霍尔 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
身高:5-8厘米,6岁110厘米 体重:6岁20公斤 骨骼:更坚硬,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容易变形, 走、坐时间不宜过长,姿势要端正。
肌肉:大肌肉发达,小肌肉在5-7岁时才开始发展, 大肌肉协调,小肌肉动作笨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脑结构和 机能方面的变化。幼儿的脑结构更加复杂, 脑机能更加完善。
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劳 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 幼儿处于好动的特点,对各种劳动活动(自我服务、值日 生工作等)一般都是感兴趣的。
• (二)幼儿劳动的发展 • 幼儿初期,孩子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
结果,常常把劳动游戏化了。 • 在正确的教育下,劳动中的游戏因素逐渐下降,大班儿童
习和游戏区分开来,但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很短,主 要仍以游戏的形式来掌握知识。 • 大班儿童为升小学而学习的目的逐渐明确,并能按照学习 任务进行活动。如注意听老师讲解,甚至能主动排除外来 的干扰,专心学习。但坚持的时间仍比较短。因此,对大 班儿童适当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仍然是必要的
三、劳动
• (一)幼儿劳动的特点 • 幼儿的劳动主要不在于创造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要通过劳
脑的整个机能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机能结构,其 中每个结构在心理过程中都起着自己的作用。
1、调节张力与觉醒的结构(脑干的网状结构)
2、接受、加工和保持信息的结构(大脑皮层的后部)
一级区,又叫投射区 二级区,也叫外围区 三级区,位于不同感觉中枢的交错部位
3、计划编制、调节控制活动的结构(额叶)
(二)脑机能的发展
上的复演
4、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格罗斯 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作准
备。
对早期游戏理论的简单评价
上述这些游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 所以它们都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 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 缺陷。同时它们主要又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 验依据。但是,这些理论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 一现象,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儿童游戏 研究的进展。
3、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 统的协同活动进一步发展,但仍以第一信号 系统为主。
幼儿期两种信号系统容易发生脱节现象
第二节 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一、游戏 二、早期的学习、劳动
一、游戏
(一)游戏的心理实质 1、什么是游戏 2、游戏理论 3、游戏的特点 4、游戏的种类
1、游戏是怎样一种活动
•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 形式。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量继续增加
新生儿的脑重是400克左右,达成人脑 重的25%;3岁儿童的脑重约1000克,相当于 成年人脑重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 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 克)
(2)神经纤维的增长
(3)神经细胞的髓鞘化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神经 髓鞘化形成以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 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 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这使得幼儿 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田颖慧 2019.11.13
学前儿童
是指3到6、7岁的儿童,这一年龄 阶段正在接受入小学之前的教育, 所以被称为学前儿童,习惯上也把 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称为幼儿。
1、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2、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学前期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 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最为儿童所喜爱的活动。
2、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是儿童 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 论,这些理论今天被称作“经典的游戏理论”。 主要有:
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 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 与顺应间的协调或平衡。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游戏 可以帮助使他们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游戏的主要功能 就是通过同化作用在想象中改造现实,获得情感方面的满 足。
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人 或物)的动作,即模仿;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表现为主 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 与需要去改造现实,这就是游戏。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 新的认知结构(顺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 前存在的结构(同化)。
(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意义和作用
促进幼 儿认知
发展
道德教 育
儿童去 自我中
心
培养儿
童的自 制力
1、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年龄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实验室条件下 0.6 1.5 2.0
2.3
游戏条件下 1.0 3.0 3.3
3.8
表5-1 儿童在不同条件下识记五个词的平均数
1、想象 想象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 想象在游戏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2)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3)游戏情节 (4)游戏场所的变换 游戏中的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它实际上是对有关生活印象 的加工和重新组织。儿童必须具有一定的有关社会生活的经 验,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言语 动作和言语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3、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年龄(岁) 4~5岁 5~6岁 6~7岁
实验室条件下 41″ 2′55″ 11′
游戏条件下 4′17″ 9′15″ 12′
表5-2 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
(四)游戏 的发展
计划性 独立性 和创造 性提高
内容 丰富
形式 复杂
二、学习
•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 正规学习的一种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包括知识,更重要的
1、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
兴奋过程的加强表现为儿童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 更容易建立。
抑制过程的加强一般表现为儿童可以按照成人的要求克制 自己的冲动性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的来说,此时期儿童大脑皮质兴奋强于抑制。
2、条件反射易建立,而且比较巩固
表现为学习新知识比较快,新知识掌握 的比较牢固。
③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是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
织游戏,它摆脱了具体情节。这是四五岁以后发展 起来的游戏,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 动作机能的要求不同,因此这种游戏可以从幼儿一 直延续到成年。
我国游戏分类
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规则类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二)游戏的心理结构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 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 复自己的精神创伤。他还把游戏与人格的发展联系了 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游戏的形式 随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游戏帮助儿童的 人格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使人格获得理想 的发展。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认知动力说 3、学习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泄论(补偿说)
游戏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弗 洛伊德将快感体验看作儿童游戏的重要动机。游戏使 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 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 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
评价:
•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把游戏的研究与幼儿心理发 展理论密切联起来。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 要性,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这对于 人们重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 该派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的方法, 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2.心理活 动及行为 的无意性
D
一、幼儿初期的特点(小班)
1、初步 生活自立
2.行为 具有强烈 的情绪性
3.爱 模仿
4、思维 仍具有直 觉能动性
三、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中班)
1、爱玩、 会玩
2、思维具 有形象性
注意的已不仅是劳动过程,而开始注意劳动成功,并对劳 动的社会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 总之,游戏、学习、劳动是幼儿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幼 儿心理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 的活动。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 活动的具 体形象性
3.开始形成 最初的个性倾 向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 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 果律”。效果律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 可能性,而惩罚则会减少他出现的可能性。游戏 虽然不同于工作,但它仍受学习的影响。游戏依 靠社会上成人对它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 的制约。每种文化和亚文化都重视和奖励不同类 型的行为,所以不同文化中社会儿童的游戏反映 了这些差别。
(4)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我国儿童脑的 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研究发现,到学前末期大 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 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这一过程 是不可逆的。
在4-20岁之间,脑的发育存在两个明显 的加速期:
第一次在5-6岁左右;
第二次出现在13-14岁左右
机能性游戏在2岁前最多,以后比例逐步下降,到6岁时, 下降到只占14%。
②象征性游戏象 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在游戏中,以物代物、
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好像”和“假装”的特征 。当幼儿能够把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活动以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 情作为表象回忆起来的时候,机能性游戏便转化为象征性游戏。 如玩“过家家”、“邮局”、“商店”游戏等。象征性游戏是学 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大约两岁开始,直至入小学,其高峰期 在3~5岁。
3、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三、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四、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4、游戏的分类
(1)从认识发展的角度分类: ①感觉运动游戏
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 由简单的重复动作运动组成。
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因在 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对皮亚杰游戏理论的评价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 童游戏的新途径,尤其是他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 动,以及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所提出的游戏发展的阶段, 是极有价值的。但他过于强调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 约,而忽视了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性活动说
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 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 些活动,把他们迁移到游戏中去。游戏的社会性实践,是 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出的某种生活现象。 游戏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基本 的社会关系
• 精力过剩说 • 娱乐放松说 • 种族复演说 • 生活预备说
1、剩余精力说——斯宾塞
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 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在不需 要从事谋生活动的休闲时间里,他们的闲置不用的器官就 会自发倾向于运动,这种剩余精力推动下的看起来无用的 活动就是游戏。
是要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 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生
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游戏之间甚至没有什么严格的 界限。
• (二)幼儿学习的发展 • 小班儿童基本意识不到学习的目的、任务,他们只是对学
习过程感兴趣,往往把学习当作游戏看待。 • 中班儿童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把学
2、娱乐说(松弛说)——拉扎鲁斯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 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 睡眠才能消除。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 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有机体解除紧张状态, 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3、种族复演说——霍尔 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
身高:5-8厘米,6岁110厘米 体重:6岁20公斤 骨骼:更坚硬,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容易变形, 走、坐时间不宜过长,姿势要端正。
肌肉:大肌肉发达,小肌肉在5-7岁时才开始发展, 大肌肉协调,小肌肉动作笨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脑结构和 机能方面的变化。幼儿的脑结构更加复杂, 脑机能更加完善。
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劳 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 幼儿处于好动的特点,对各种劳动活动(自我服务、值日 生工作等)一般都是感兴趣的。
• (二)幼儿劳动的发展 • 幼儿初期,孩子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
结果,常常把劳动游戏化了。 • 在正确的教育下,劳动中的游戏因素逐渐下降,大班儿童
习和游戏区分开来,但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很短,主 要仍以游戏的形式来掌握知识。 • 大班儿童为升小学而学习的目的逐渐明确,并能按照学习 任务进行活动。如注意听老师讲解,甚至能主动排除外来 的干扰,专心学习。但坚持的时间仍比较短。因此,对大 班儿童适当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仍然是必要的
三、劳动
• (一)幼儿劳动的特点 • 幼儿的劳动主要不在于创造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要通过劳
脑的整个机能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机能结构,其 中每个结构在心理过程中都起着自己的作用。
1、调节张力与觉醒的结构(脑干的网状结构)
2、接受、加工和保持信息的结构(大脑皮层的后部)
一级区,又叫投射区 二级区,也叫外围区 三级区,位于不同感觉中枢的交错部位
3、计划编制、调节控制活动的结构(额叶)
(二)脑机能的发展
上的复演
4、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格罗斯 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作准
备。
对早期游戏理论的简单评价
上述这些游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 所以它们都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 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 缺陷。同时它们主要又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 验依据。但是,这些理论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 一现象,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儿童游戏 研究的进展。
3、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 统的协同活动进一步发展,但仍以第一信号 系统为主。
幼儿期两种信号系统容易发生脱节现象
第二节 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一、游戏 二、早期的学习、劳动
一、游戏
(一)游戏的心理实质 1、什么是游戏 2、游戏理论 3、游戏的特点 4、游戏的种类
1、游戏是怎样一种活动
•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 形式。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量继续增加
新生儿的脑重是400克左右,达成人脑 重的25%;3岁儿童的脑重约1000克,相当于 成年人脑重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 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 克)
(2)神经纤维的增长
(3)神经细胞的髓鞘化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神经 髓鞘化形成以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 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 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这使得幼儿 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田颖慧 2019.11.13
学前儿童
是指3到6、7岁的儿童,这一年龄 阶段正在接受入小学之前的教育, 所以被称为学前儿童,习惯上也把 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称为幼儿。
1、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2、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学前期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