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充满奇妙和变化的过程,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心理上经历着一系列显著的转变。
首先是感知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视觉和听觉相对较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够逐渐清晰地看到周围的事物,听到各种声音,并对其产生兴趣和反应。
比如,色彩鲜艳的玩具会吸引他们的目光,轻柔的音乐能让他们安静下来。
在认知方面,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只能通过触摸和直接操作来认识世界,逐渐发展到能够运用简单的思维和想象。
他们开始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对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
例如,他们能区分不同形状的积木,知道哪些是圆形,哪些是方形。
语言的发展也是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标志。
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能说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再到能够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周围环境的语言刺激起着关键作用。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越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往往就越快。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
学前儿童的情绪较为直接和强烈,他们会因为小小的不如意而大哭大闹,也会因为得到一个小礼物而兴高采烈。
他们开始懂得喜怒哀乐,并且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比如,当看到妈妈伤心时,他们可能会用小手摸摸妈妈的脸表示安慰。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学前儿童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能够与他人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学会分享玩具和食物。
在幼儿园里,他们会参与集体活动,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经历有助于他们培养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个性的初步形成也在这个阶段开始显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安静内向。
这些性格特点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与他人的交往。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遗传因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就具有较强的语言天赋或音乐感知能力。
环境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5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二)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幼儿 的有意识记
(三)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材料,培养幼 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四)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新颖有趣的材料和活泼多变的方法
(六)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的方法或策略
1. 归类记忆法 2. 整体识记法和部分识记法相结合 3. 联想记忆法 4. 协同记忆法
(七)帮助幼儿根据遗忘规律进行合理 的复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和发展
四、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一) (二)
记忆容量的增加
( 1) 幼儿期健忘
( 2) 记忆回涨现象
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 逐渐发展
1. 无意识记占优势
2. 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形象记忆占优势,逻辑记忆 逐渐发展
1. 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逻辑记忆
(三) (四) 机械识记占优势,意义识记
思考练习题
1. 什么是记忆? 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2. 什么是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有哪些特点? 3. 新生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4. 婴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5. 幼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6.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实践练习题
1. 比较幼儿在游戏中与日常生活中对儿歌的记忆, 分析动机对幼儿记忆效果的影响。 2. 设计两个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活动方案。
第一节 记忆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 的概念
(二)记忆 的过程
1. 识记 2. 保持和遗忘 3. 再认和重现
(三)记忆 的种类
(四)记忆 表象及其
特征
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1. 记忆表象的概念
(1) 形象记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表面性:根据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思考问题。----“爬台阶”与“爬山”
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P49: 简单分类;排序;掌握一些抽象词;简单的逻辑推理…… 如:分类:蔬菜;水果…… 纸好轻,铁很重,会沉下去的…… 桌子又不会动,不会死的…… 打针不哭,要坚强些……
分类表现出了概括水平,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5.1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的】 1、掌握思维的概念、特点、种类。 2、了解思维的发生,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3、把握学前儿童概念、判断和推理发展的特点以及理解 的发展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难点: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 发展。
1、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在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2、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以间接性、概括性、问题解决为标准,出现了最初的用
语词的概括。
会概括即会思维,概括后的结论,可推广到同类事物或
现象上。
3、概括的三个发展阶段:
直观的概括:对物体最鲜明和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特征)加 以概括。 动作的概括:学会操作各种物体,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随着动作的熟练,一些动作(试误性的无效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
略,而由经验来代替。这样一些表象就可以代替一些实际动作,遇到 问题时就可以不再试误,而是先在头脑中搜索表象,以便采取相应有 效的动作,这时,儿童不再依靠动作而是依靠表象来思考。
例: 知道“花”、“草”、“树”,却不知“植物”; 知道自己是妈妈的“女儿”,不知“妈妈”也是“女儿”。 能理解“天黑暗了”;却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这人真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5章电子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5章电子教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课题第五章,第一,二节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2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感觉、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觉的发展特点,了解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教学方法课程作业预习第五章第三,四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或思考题审阅意见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 系主任签名:教学后记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 备注第五章第一,二节概述 Step 1 导入新课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原始的感知阶段(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儿童的视力障碍有:远视、近视、弱视等。
早期矫正有效果。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一)颜色视觉的出现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Step 3 互动环节一、心理测试二、点评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课题第五章,第三,四节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2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感觉、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觉的发展特点,了解幼儿观察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摩罗反射(moro reflex)又叫惊跳反射
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 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 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 如双臂伸开,又迅速 收回胸前,紧握拳头 等,这个反射约在出 生后四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
(swimming reflex)
托住新生儿的腹部, 他就会做出像游泳 样的动作。这种反 射可能也是种系发 生过程中遗传下来 的,与个体在母体 内的液态环境有关。 这种反射约在生后 6个月以后消失。
观看脸所花费的总时间明显占有更高的比例。表 明,婴儿不仅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之中进行分 辨,而且他们更喜欢脸。
法偏 好 方
Fantz(1961)——7个月的婴儿对于十字和圆没有明 显
(四)诱发电位测量法
二、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一)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和嗅觉 肤觉(触觉、痛觉,温度觉)
✓听觉刺激分化能力
出生8-10天能听出母亲声音
✓ 声源判断能力
→刚一出生几秒种就能对头部 左或右的声音的转头反应
→1岁时,大体达到成人水平
55
(1) 听觉的产生 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
感受能力。 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2) 听敏度的发展 1个月婴儿已能鉴别200Hz与500Hz纯音之间的差
对人脸: (上图)
1个月婴儿扫视人脸时,更关注人脸的轮廓线, 注视点更多的停留在前额头发和下巴部分。
2个月婴儿开始更仔细的探究人脸的内部特点, 注视点更多的停留在人的眼睛和嘴巴部位上。
约3个月时,婴儿已能精细的区分不同的脸孔。 如他们能认出母亲的照片。
(5)视觉偏好
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 们的注意。 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 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202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02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和价值1.2 儿童发展概述掌握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和观点1.3 研究方法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掌握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儿童行为和发展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2.1 感知觉和注意力理解儿童感知觉和注意力的发展过程学习如何促进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力发展2.2 记忆和语言掌握儿童记忆和语言的发展特点探索如何促进儿童记忆和语言能力的提升2.3 思维和问题解决了解儿童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成长学习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第三章:儿童情感和社会发展3.1 情感和情绪发展掌握儿童情感和情绪的发展过程探索如何理解和管理儿童的情感和情绪3.2 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理解儿童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学习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巧和合作能力3.3 道德和价值观探索儿童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习如何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第四章:儿童个性和自我意识发展4.1 个性特征和人格发展掌握儿童个性特征和人格的发展过程探索如何培养儿童的积极个性和健康人格4.2 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理解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学习如何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4.3 自尊和自信探索儿童自尊和自信的培养方法学习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第五章:儿童发展中的问题和干预策略5.1 常见发展问题了解儿童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儿童发展中的常见问题5.2 干预策略和方法掌握儿童发展中的干预策略和方法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和支持促进儿童的发展5.3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理解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发展中的合作重要性第六章:儿童发展中的心理健康6.1 心理健康概述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学习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和识别方法6.2 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掌握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常见类型探索针对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预策略6.3 心理创伤和逆境了解儿童心理创伤和逆境的影响学习如何帮助儿童应对心理创伤和逆境第七章:特殊儿童的发展7.1 特殊儿童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特殊儿童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学习如何识别和评估特殊儿童的需求7.2 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掌握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挑战探索如何适应和支持特殊儿童的发展7.3 特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了解特殊教育的原则和目标学习特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第八章: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8.1 文化背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差异学习如何尊重和促进儿童的文化多样性8.2 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掌握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8.3 社会公正和平等了解社会公正和平等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九章:观察和评估儿童发展9.1 观察和评估的重要性理解观察和评估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学习有效观察和评估儿童发展的方法和技巧9.2 发展适宜的评估工具掌握常用的评估工具和量表探索如何选择和使用适合儿童发展的评估工具9.3 评估结果的应用和改进了解评估结果对儿童教育和干预的意义学习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改进和家长支持第十章:未来趋势和研究前沿10.1 技术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理解科技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机会学习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10.2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掌握跨学科研究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探索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儿童发展研究10.3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了解儿童发展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学习如何为儿童发展做好准备,应对未来的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章节: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重点关注儿童感知觉、记忆、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六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感知和认知、语言和沟通、情绪和社会发展、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道德发展以及动机和学习。
1. 感知和认知发展:学前儿童通过感官系统探索和理解世界,发展对于颜色、形状、大小、空间关系等的感知能力。
他们开始发展记忆和注意力,能够理解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语言和沟通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语言技能,能够听懂和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意思。
他们通过模仿和与他人交流来发展语言和社交技能。
3. 情绪和社会发展:学前儿童在情绪和社会发展方面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前儿童也开始与他人互动,并发展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学前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
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并逐渐意识到性别差异。
5. 道德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分辨对错,理解和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6. 动机和学习:学前儿童开始展示出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和探索。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并逐渐发展出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发展在学前阶段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支持和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
好的心理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及参考答案[1]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参考答案第一章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心理学之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之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领域,它涉及儿童在学前阶段的记忆能力的增长和发展。
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记忆发展阶段,这对于他们进入学龄期和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感性记忆、行动记忆和意向记忆。
感性记忆是指在感知器官刺激下形成的短暂记忆,主要通过感觉刺激的接收和处理来实现。
行动记忆是指通过运动行为的反复学习而形成的记忆,主要通过动作的重复和模仿来实现。
意向记忆是指儿童有意识地记住事物的能力,主要通过故事和游戏的参与来实现。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发展,主要表现为记忆容量的增加、记忆时间的延长和记忆策略的使用。
记忆容量是指儿童能够记住的信息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记忆容量也逐渐增加。
记忆时间是指儿童能够记住信息的时间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记忆时间也逐渐延长。
记忆策略是指儿童利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联想、重复和编码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使用记忆策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是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儿童记忆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游戏机会,帮助儿童积极参与各种记忆活动。
另外,个体因素也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儿童的性别、天赋和发展水平等个体特点都会对记忆发展产生影响。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记忆能力有助于儿童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的提高。
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游戏机会,家庭和学校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
此外,对于有记忆问题的学前儿童,家庭和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克服记忆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领域。
通过研究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第二节-想象
▪ 标志: 1.独立性
▪ 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 受暗示性少
▪
2.新颖性
▪ 记忆表象与知觉原型基本相同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2)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 ▪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
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 格说来还不是创造。 ▪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只 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 点改造。可以说,既是模仿,但又不是完全 的模仿。 ▪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 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相似性。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具体表现如下:
01
OPTION
02
OPTION
03
OPTION
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2岁婴儿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感知过 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
简单的相似联想
最初的想象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 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一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3)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 1.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上。 “萤火虫的尾巴上是不是有一个小电灯啊” 2.自编新故事 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快乐的挤奶工》
幼儿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异同比较
困难。
第二一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2)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 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如通过老师对故事前半部分的描述,幼 儿会进行有目的性的想象,续编故事的 结尾。 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有了一定的独立 性。他们开始对想象内容有了一定的评 价,即有意性增强,并日益丰富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学前阶段都是他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迅速且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从出生开始,婴儿就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在学前阶段,他们的视觉敏锐度逐渐提高,能够分辨更多的颜色和细节;听觉也变得更加灵敏,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和语调。
触觉方面,他们能够通过触摸来感受物体的形状、质地和温度。
例如,当一个孩子拿到一个玩具时,他会仔细观察其颜色和形状,用手触摸感受其光滑或粗糙的表面。
这些感知觉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事物,为进一步的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注意和记忆的发展在学前阶段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逐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会有所延长。
在记忆方面,学前儿童主要以无意记忆为主,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
比如,他们可能会轻易记住一个色彩鲜艳的卡通形象,却很难记住一段枯燥的文字。
思维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他们往往通过直接的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来思考问题。
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想要拿到高处的玩具时,他可能会先搬来一个凳子,通过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而当你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时,他们会根据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来理解和想象情节。
语言的发展是学前儿童与外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重要工具。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迅速提升,从最初的简单词汇到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
他们不仅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还会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的语言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与孩子的积极交流和引导,能够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情绪体验丰富多样,容易高兴、生气、伤心和害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培养学前儿童记忆力的策略
听声做游戏
拍电报
3
看谁记得多
2
4
1 什么东西 不见了
5 不讲卫生
的毛毛
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2.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的记忆有哪些特殊现象? 3.幼儿的记忆有什么特点? 4.试用有关知识分析本单元“案例导入”中甜甜 的记忆特点。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
Thank You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二)记忆保持
1.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2.记忆容量不断增加——记忆广度、记忆范围 A.记忆广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量。7+2 B.记忆范围: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3.记忆内容的不断变化
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与幼儿的生理、心
理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机
(1)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
械
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痕迹。
记
(2) 幼儿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思维不发
忆
达,不能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
行记忆。
(3) 幼儿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因此较
多地采用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法。
2.婴儿记忆的发展
2~3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短时记忆, 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人与物的认识。 到5~6个月表现出明显的“认生”。1岁左右 出现“客体永久性”观念。
5~6个月的婴儿表现出明显的“认生”。对熟 悉的人愉快接近,对陌生的人则畏怯躲避,甚至惊 哭。
1岁半以后,言语的出现使婴儿记忆的发展具备如 下新特点: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案例导入
静夜思 甜甜背诵《静夜思》后不到 半天时间就想不起来了。反复记 忆几次,甜甜能成诵,但却解释 不出诗的意思。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儿童出生到6岁期间,儿童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连续变化过程。
这一阶段是儿童个性、智力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儿童的未来成长和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四个方面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概述。
首先是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早期,儿童通过感官器官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区别。
在注意力方面,儿童开始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一些活动,并且逐渐变得持久和灵活。
在记忆方面,他们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信息,并在后续活动中应用。
在思维方面,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并且善于模仿和想象。
其次是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从语音到词汇再到语法的过程。
在早期,儿童开始模仿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语音,并通过发声与他人进行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学习和使用词汇,能够辨别一些简单的词汇并进行表达。
在三到四岁期间,他们开始运用简单的语法规则,能够组成一些简单的句子。
到了五到六岁期间,他们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表达和沟通。
再次是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主要表现在与他人的互动、友谊和社交规则的学习。
在早期,儿童开始注意到他人的存在,并与他人进行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模仿。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与同伴进行游戏和合作,学习合作和分享的概念。
在三到四岁期间,儿童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与同伴进行互动和交流。
到了五到六岁期间,他们懂得了一些社交规则,并能够适应小团体的活动。
最后是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调节能力的发展。
在早期,儿童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反应,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想象力是学前儿童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它对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重点介绍想象力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对儿童的意义和影响。
一、想象力的定义想象力是指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脑海中产生和创造各种视觉、感官和情感的体验。
想象力包括了儿童的幻想、虚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和场景,并通过角色扮演、幻想游戏等方式来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想象力的发展过程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以下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主要阶段:1.视觉意象阶段(2-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在脑海中产生简单的视觉图像,比如想象自己是一只飞鸟或者一条鱼。
他们通常通过幻想游戏和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2.情感意象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些虚构的角色和情节,比如想象自己是一位超级英雄或者一位公主。
他们也会通过画画和故事书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3.故事意象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力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创造和理解更复杂的故事情节。
他们通过书写和口头表达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想象力和意图。
三、想象力的意义和影响想象力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他们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想象力的主要意义和影响:1.认知发展: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想象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发展观察、推理和分类的能力,以及创造和理解符号系统的能力。
2.语言发展:想象力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故事情节,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通过创造和讲述故事,儿童能够扩展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社交发展:想象力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参与社会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参照我国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其中幼儿阶段是指____的儿童。
A.4-6岁B.3-6岁C.受精卵形成到3岁2.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可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____发展三大领域。
A.情感和社会性B.游戏C.感知觉D.道德3.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____A.成人的翻版B.环境的产物C.有自己特点的成长中的个体D.“小型成人”4.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____。
A.十九世纪末期B.中世纪C.中世纪以前D.上世纪六十年代5.____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
A.法国思想家卢梭B.英国哲学家洛克D.达尔文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____《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A.普莱尔B.弗洛伊德C.皮亚杰D.华生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____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____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____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A.皮亚杰、埃里克森、华生B.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C.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D.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8.强调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遵循自然界的“秩序”的是____。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B.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英国哲学家洛克D.法国思想家卢梭9.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于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的是____。
A.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B.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英国哲学家洛克D.法国思想家卢梭10.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开始观察、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婴儿传记的形式出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是____。
第五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讲稿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即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记”和“忆”两个方面。
从生理角度看,记忆是人脑反映时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记忆的过程就是痕迹建立、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具有表面性和直观性;而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或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一形象不仅可以是事物的视觉形象,还可以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事物各方面属性的形象,如听过的一首歌、看过的一幅画等。
(2)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小学生对广播体操一系列动作的记忆,儿童对骑车、弹琴等各种动作的记忆。
(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幼儿刚入幼儿园与父母分离时的痛苦与不安、看动画片时的高兴等。
(4)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具有内在逻辑性信息为内容的记忆,如学习“1+1=2”、一首唐诗等。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为0.25~2秒。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一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二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没有得到复述,就会出现遗忘;如果得到复述,就可以从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是指针对3至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的一些普遍特点和发展规律。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些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描述,以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 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开始逐渐认识自己,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例如“我”,并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性别等进行思考。
2. 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急剧提高,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语言。
他们开始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3. 想象力的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活跃,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创造出各种角色和情节。
他们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幻想游戏,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成员,并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他们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例如分享和等待轮流。
5. 情绪的表达和调节: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并开始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起伏较大的时期,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支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1. 渐进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而有序的,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
他们在语言、认知、社会情绪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
2. 个体差异:每个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有差异,有些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发展较快,而在另一个方面的发展较慢。
这是由于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3. 学习与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们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探索,他们能够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支持。
成年人应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经验,以促进儿童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以上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不断成长和变化。
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
首先是感知觉的发展,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比如,幼儿会对色彩鲜艳的玩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来感受差异。
注意力方面,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
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注意开始逐步发展,但时间仍然较短。
记忆力的发展也很显著。
幼儿主要以无意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对于直观、生动的事物更容易记住。
他们可能会记住一次有趣的游戏经历,或者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
思维方面,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学前儿童,思维具有直观性和自我中心性。
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思考问题更多依赖于具体的形象和自身的经验。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语言是儿童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工具。
在学前阶段,儿童经历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能够说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再到逐渐能够用较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个过程中,家庭和环境的语言刺激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幼儿先掌握实词,如名词、动词等,然后逐渐掌握虚词,如连词、介词等。
他们的语言表达可能不太准确、完整,但充满了童趣和创造力。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
他们的情绪比较外露,高兴时大笑,不高兴时大哭,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弱。
幼儿会因为得到一个小礼物而兴奋不已,也可能因为与小伙伴的冲突而感到伤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
安全感对于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关爱他们的成人,能够让幼儿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情感基础。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包括儿童与他人的交往、社会规则的理解和遵守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心理活 动及行为 的无意性
D
一、幼儿初期的特点(小班)
1、初步 生活自立
2.行为 具有强烈 的情绪性
3.爱 模仿
4、思维 仍具有直 觉能动性
三、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中班)
1、爱玩、 会玩
2、思维具 有形象性
对皮亚杰游戏理论的评价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 童游戏的新途径,尤其是他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 动,以及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所提出的游戏发展的阶段, 是极有价值的。但他过于强调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 约,而忽视了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性活动说
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 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 些活动,把他们迁移到游戏中去。游戏的社会性实践,是 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出的某种生活现象。 游戏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基本 的社会关系
3、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
年龄(岁) 4~5岁 5~6岁 6~7岁
实验室条件下 41″ 2′55″ 11′
游戏条件下 4′17″ 9′15″ 12′
表5-2 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
(四)游戏 的发展
计划性 独立性 和创造 性提高
内容 丰富
形式 复杂
二、学习
•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 正规学习的一种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包括知识,更重要的
身高:5-8厘米,6岁110厘米 体重:6岁20公斤 骨骼:更坚硬,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容易变形, 走、坐时间不宜过长,姿势要端正。
肌肉:大肌肉发达,小肌肉在5-7岁时才开始发展, 大肌肉协调,小肌肉动作笨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脑结构和 机能方面的变化。幼儿的脑结构更加复杂, 脑机能更加完善。
是要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 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生
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游戏之间甚至没有什么严格的 界限。
• (二)幼儿学习的发展 • 小班儿童基本意识不到学习的目的、任务,他们只是对学
习过程感兴趣,往往把学习当作游戏看待。 • 中班儿童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把学
注意的已不仅是劳动过程,而开始注意劳动成功,并对劳 动的社会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 总之,游戏、学习、劳动是幼儿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幼 儿心理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 的活动。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 活动的具 体形象性
3.开始形成 最初的个性倾 向
• 精力过剩说 • 娱乐放松说 • 种族复演说 • 生活预备说
1、剩余精力说——斯宾塞
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 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在不需 要从事谋生活动的休闲时间里,他们的闲置不用的器官就 会自发倾向于运动,这种剩余精力推动下的看起来无用的 活动就是游戏。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 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 复自己的精神创伤。他还把游戏与人格的发展联系了 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游戏的形式 随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游戏帮助儿童的 人格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使人格获得理想 的发展。
机能性游戏在2岁前最多,以后比例逐步下降,到6岁时, 下降到只占14%。
②象征性游戏象 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在游戏中,以物代物、
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好像”和“假装”的特征 。当幼儿能够把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活动以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 情作为表象回忆起来的时候,机能性游戏便转化为象征性游戏。 如玩“过家家”、“邮局”、“商店”游戏等。象征性游戏是学 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大约两岁开始,直至入小学,其高峰期 在3~5岁。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量继续增加
新生儿的脑重是400克左右,达成人脑 重的25%;3岁儿童的脑重约1000克,相当于 成年人脑重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 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 克)
(2)神经纤维的增长
(3)神经细胞的髓鞘化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神经 髓鞘化形成以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 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 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这使得幼儿 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认知动力说 3、学习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泄论(补偿说)
游戏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弗 洛伊德将快感体验看作儿童游戏的重要动机。游戏使 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 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 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
2、娱乐说(松弛说)——拉扎鲁斯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 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 睡眠才能消除。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 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有机体解除紧张状态, 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3、种族复演说——霍尔 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
习和游戏区分开来,但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很短,主 要仍以游戏的形式来掌握知识。 • 大班儿童为升小学而学习的目的逐渐明确,并能按照学习 任务进行活动。如注意听老师讲解,甚至能主动排除外来 的干扰,专心学习。但坚持的时间仍比较短。因此,对大 班儿童适当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仍然是必要的
三、劳动
• (一)幼儿劳动的特点 • 幼儿的劳动主要不在于创造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要通过劳
3、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三、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四、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4、游戏的分类
(1)从认识发展的角度分类: ①感觉运动游戏
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 由简单的重复动作运动组成。
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因在 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1、想象 想象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 想象在游戏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2)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3)游戏情节 (4)游戏场所的变换 游戏中的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它实际上是对有关生活印象 的加工和重新组织。儿童必须具有一定的有关社会生活的经 验,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言语 动作和言语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田颖慧 2019.11.13
学前儿童
是指3到6、7岁的儿童,这一年龄 阶段正在接受入小学之前的教育, 所以被称为学前儿童,习惯上也把 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称为幼儿。
1、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2、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学前期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1、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
兴奋过程的加强表现为儿童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 更容易建立。
抑制过程的加强一般表现为儿童可以按照成人的要求克制 自己的冲动性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的来说,此时期儿童大脑皮质兴奋强于抑制。
2、条件反射易建立,而且比较巩固
表现为学习新知识比较快,新知识掌握 的比较牢固。
评价:
•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把游戏的研究与幼儿心理发 展理论密切联起来。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 要性,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这对于 人们重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 该派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的方法, 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劳 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 幼儿处于好动的特点,对各种劳动活动(自我服务、值日 生工作等)一般都是感兴趣的。
• (二)幼儿劳动的发展 • 幼儿初期,孩子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
结果,常常把劳动游戏化了。 • 在正确的教育下,劳动中的游戏因素逐渐下降,大班儿童
(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意义和作用
促进幼 儿认知
发展
道德教 育
儿童去 自我中
心
培养儿
童的自 制力
1、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年龄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实验室条件下 0.6 1.5 2.0
2.3
游戏条件下 1.0 3.0 3.3
3.8
表5-1 儿童在不同条件下识记五个词的平均数
(4)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我国儿童脑的 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研究发现,到学前末期大 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 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这一过程 是不可逆的。
在4-20岁之间,脑的发育存在两个明显 的加速期:
第一次在5-6岁左右;
第二次出现在13-14岁左右
3、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 统的协同活动进一步发展,但仍以第一信号 系统为主。
幼儿期两种信号系统容易发生脱节现象
第二节 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一、游戏 二、早期的学习、劳动
一、游戏
(一)游戏的心理实质 1、什么是游戏 2、游戏理论 3、游戏的特点 4、游戏的种类
1、游戏是怎样一种活动
•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 形式。
脑的整个机能系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机能结构,其 中每个结构在心理过程中都起着自己的作用。
1、调节张力与觉醒的结构(脑干的网状结构)
2、接受、加工和保持信息的结构(大脑皮层的后部)
一级区,又叫投射区 二级区,也叫外围区 三级区,位于不同感觉中枢的交错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