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合集下载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

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

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

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原始农耕(板书)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

(板书)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板书)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评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评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的教材内容之一。

本教材旨在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源头和独特性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评课稿将围绕此教材进行详细评述。

二、教材内容细化2.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2.2 第二章:黄河文明本章详细介绍了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夏、商、西周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将通过学习该章节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及黄河文明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3 第三章:长江文明本章主要讲述了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东周、战国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

学生将通过学习该章节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个重要发源地,以及长江文明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4 第四章: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本章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区域差异,介绍了华夏、戎狄、百越等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和互动。

学生将通过学习该章节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区域差异;•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重点•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主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评课稿4.2 教学手段•教学投影仪:用于呈现教材内容的图片、图表等信息;•手写板:教师可以适时展示手写板上的文字和图示,加深学生的理解;•板书:教师可以用板书方式整理重要知识点,供学生追溯和复习。

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

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

与20XX年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3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中国特色: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5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6意义: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加快了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 时间:追溯到远古时代2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1)内容: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来炎黄子孙自称2)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3 考古发掘中的历史:1)内容:出土了很多玉器或成套的玉质礼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古城、祭坛遗址2)意义:初步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时的许多具体情境表明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中原地区是核心4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5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文献中的夏文化1政治:禹传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夏朝已有百官、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2经济:小康之世3社会:天下为公,大人世及以为礼二考古中的夏文化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1 建筑:两座类似宫殿的痕迹,说明社会分化很明显2 农具: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以农业为主3 家畜:饲养猪、狗、鸡、羊等4 礼器和祭器:大多是青铜器和玉器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概况1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2 中国信史开端:文献、甲骨卜辞、考古资料3 处于发达的青铜时代二青铜文化1 政治:“内外服制”内服:王畿之地——“大邑商”“天邑商”(共主)外服:畿外之地——“四土”“四方”(方国)2 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以木器、石器为主手工业:青铜冶炼和铸造,酿酒3 文化:1)青铜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成为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2)甲骨文:出土于殷墟记载商人占卜情况具备汉字构成和“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汉字反映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情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三商亡1 原因:方国联盟瓦解,周部落崛起酿酒成风,政治腐败2 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败,被周取代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1目的:加强对新征服的地区的有效统治2对象: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或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3影响: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三周朝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度2农业:采用土地轮流种植的耕种方式3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有一定发展四礼乐制度1起源: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2演变:人们生活中遵守的规范3发展:周公将礼的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4完善: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5理论: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把礼乐制度神秘化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最深刻根源2军事上:列国间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争增多3政治上: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方兴未艾,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4社会上:追逐利益、实力竞争二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士”阶层最为活跃2代表:(1)儒家:兴起于春秋孔子:创始人,提出“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

历史(二)提纲

历史(二)提纲

中国古代史(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产生--时间: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学会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2、表现:南稻北粟(1)黄河流域:粟类旱地农作物(2)长江流域:稻作农业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原始社会阶段3、意义:(1)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使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

二、炎黄传说三、文化遗址--分布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记载: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即从“大同之世”发展为“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取代。

文献记载:夏朝具备国家特征。

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二、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

考古中的宫殿遗址说明了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和玉器大多为礼器和祭器,印证了《礼记·礼运》中的“礼仪以为纪”。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印证和补充了文献史料,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结论: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历史1、时间、建立者:公元前1600年,汤2、意义: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信史的开始,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2、二重证据法--含义: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即: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5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45张PPT)

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
当堂巩固
3. (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

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
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竹书纪年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 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夏朝的统治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传承方式: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国家机构: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
姜寨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 生产:新石器、原始农耕 生活:聚族定居 社会:共同劳作平均分配,
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原址模拟呈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 王陵12号墓。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琮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 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 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 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国家机构: 商商王朝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管理: 内外服制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
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高中教育历史必修中外历史《1 中华文明的起源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

高中教育历史必修中外历史《1 中华文明的起源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

6.【名师指津】 教材P5“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第一种说法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是称颂禅让制的体现;第二种说法,说明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 “国家”的概念。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0.【知识拓展】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甲骨文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原始的第一手 资料。
11.【归纳总结】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演变
导研案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 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 的形成
[史料实证]——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史料 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 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这就说明中国文化起源 地不限于中原一个中心,而有若干中心区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 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和交融,共同 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摘编自丁季华《中国 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导读] 史料出处表明史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提出了新观点,指出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注意史料有效信息“自成系统”“交流和交融”。
[家国情怀]——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多元性
角度
主要体现
地域范围 地域广泛,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区。
文化分期
“满天星斗”,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遗址分布
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 泰安大汶口遗址和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导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商代国家治理的特点,说明神权与王 权相结合,权力中心逐渐形成。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中华文明的起源》ppt2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中华文明的起源》ppt2

100
旧石器 小长梁
50
早期
蓝田 观音洞 和县龙潭
周口店

10
匼河
5
中期 许家窑 丁村 岩灰洞
东海大贤
1.5
晚期 峙峪、虎 下川 富林、穿 庄
头梁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上、中门齿
北京人头盖骨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
口 店









状 器
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是我们的祖先吗?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疑古到释古
李学勤 著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3、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距今年代 万年
200
文化分期
华北地区
周口店系 匼河系统 统
西侯度
华南地区
西南
东南
元谋
——顾颉刚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疑古到释古
疑古派:“东周以上无信史”
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向“东 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
郭沫若:真实地阐明中国古代社会还需要大规模地做 地下的发掘,就是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
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 在西汉墓出土,对疑古派产生致命打击。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华东师大历史高一第二分册 第1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共23张PPT)

华东师大历史高一第二分册 第1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共23张PPT)

运输铜液
浇铸铜液
青铜器的纹饰2
兽面纹
• 酒器
• 酒器
夏商周之关系
周夏 商
而的后列的夏 已更者国朝商 。替是之代周
只三间继三 代国的承代 表之关关的 三间系系关 国的。,系 之主从而, 间要全且不 势关华一仅 力系北直是 强,的是前 弱而形同仆 浮朝势时后 沉代看的继

甲骨文的“狈”字,因狈与犬极其
相似,因此以“犬”作为义符表明
它的类属,再配上与其名称音同或
音近的“贝”字作为声符。同类的
字还有像“江”“河”等,以“水
”字作为义符,以 “工”、“可

”等字作为表音的声符。
假借




通过同音字寄托新字义的造字方法。第一字为“来”, 本是小麦(莱)的象形,假借为“来去”之“来”。第 二字为“其”,本为簸箕的象形,假借为代词或语气词 的“其”。第三字为“白”,本是大拇指的象形,表“ 伯仲”的“伯”,假借为白色之“白”。第四字为“何 ”,以“负荷”之“荷”假借为“如何”之“何”。
文献
《尚书·多方》:“猷告尔四周多方,唯尔殷侯尹民。”
鬼方
鬼方,又称为 “西落鬼戎”。鬼 方西迁后,中心分 布区在陕西北部和 山西北部的黄河两 岸,是商王朝西北 地区强大的方国。 武丁曾大规模征伐 鬼方,用了三年时 间才将鬼方征服, 使鬼方成为商王朝 的盟国。
鬼方位置示意图
商朝鬼方石城墙
羌方
羌方是指羌族部 落占据的地方。羌族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 老的民族,起源于西 北的甘肃、青海地区。 由于社会发展落后, 各部落分布地区又广, 彼此分散,羌族始终 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 实体,一直分散居住, 过着农牧生活,其主 要活动地区包括今甘 肃省南部的洮河流域, 泾水、渭水流域以及 白龙江、西汉水流域 等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何真实的知识,只能构建一个可以任意驰骋想象的神话世界。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显示王者权威的礼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少遗址中出土了礼器和乐器。例如,良渚文化一些高规格的墓葬中,即 发现了玉琮、玉璧、玉冠状饰、山形玉饰之类的玉器。这些玉器制作精美,但非实用器物, 显然是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礼器。左上图的玉琮出土于江苏寺墩的良渚文化墓葬,距今 约4700多年。图案上夸张的动物眼睛给人威严的感觉,反映了随葬此类礼器的墓主人已具有 非以往的部落首领可比拟的权势与地位。许多学者认为,这些玉制礼器上的兽面纹饰实为后 世青铜礼器饕餮纹的前身。右上图为良渚文化的山形玉饰,其纹饰与兽面纹玉琮如出一辙。
第二分册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磨制工具
打制工具 这两组工具之间有什么区别?
食物的采集者
食物的生产者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堆积
河姆渡人的猪纹陶钵
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有巢氏 构木为巢
燧人氏 钻木取火
“包牺氏没,神农 氏作。断木为耜,揉木
为பைடு நூலகம்。耒耨之利,以教
天下。”
——《易· 系辞下》
如果说商、周之书多是可靠的,那么所传虞、夏之书则多为后人的追述。 再往前面追溯便只有零散的传说……,在考古学发生以前,人们不可能获得任
襄汾陶寺大型墓葬
仰韶文化的多人二次葬
新石器时代的城堡 距今5000多年至4000年,中国 大地涌现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城 堡,有些还成组分布,构成城 堡群,其建筑技术已有较高水 平,布局、规模皆非先前的聚 落可比拟。许多古城不仅是一 个带城墙的村寨,而是一个政 治、经济、军事、宗教的中心, 即最初的王都。在夏朝之前, 众多以王都为中心的酋邦王国 互相争夺,形成中国历史上的 “古国时代”。

华师版高中历史高一下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共23张PPT)

华师版高中历史高一下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共23张PPT)

湖南 玉蟾岩

分 布 特 点 南 稻 北 粟
-----

考古资料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农业起源
麻 粟 /稷 菽



考古资料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农耕聚落
居住房屋复原图
满 天 星 斗 , 八 方 雄 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为核心区域
考古资料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姜寨(距今6700-6000年)聚落复原图
以洞庭湖、四 川盆地为中心 的西南部 西藏拉萨
以山东 为中心 的东方
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 苏秉琦的六大区系说
中心的 东南部 ——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 海南英墩、莲子湾
本课共涉及到哪几种历史资料?如何评价其史学价值?
考古资料
神话传说
文献资料
共 同 耕 作 , 平 均 分 配
姜寨遗址
考古资料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社会分化
玉钺
玉瑗
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墓葬 大汶口文化“文字”——陶符 (距今6300年—4500年)
考古资料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 形式——城市的出现
姜寨聚落复原图
湖明的起源
盘古开天 艰苦创业
有巢氏 构筑居所
伏羲氏 渔猎生活
神农氏
原始农耕
炎帝
黄帝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打 制 石 器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神话传说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 天,阴浊为地。 ——[三国] 徐整《三五历纪》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上古之世· · ·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 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 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东汉]《白虎通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3、文化遗存:以元谋人、北京人为代表。

4、生活状况: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主要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3、主要文化遗存(三)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特别提醒1:区分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不同。

特别提醒2: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特别提醒3: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时代1、三皇: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1)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A 时间:大约出现于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B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C 地位: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国家建立——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政治:A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中央机构:最高统治者:夏王。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C地方管理:对夏部落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1、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3)文化: A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纪录。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 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左传》 史料四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 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庭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
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 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观点:师服的话表明,分封既可能固本,也可能弱本。 认识:①西周初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了有
效的控制;通过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上的 矛盾,起到了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的作用。②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形势的发展,由于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的独立性,势 力逐渐强大;传宗继统的血缘关系也愈来愈疏远,周王逐渐失去 天下共主的地位。
血缘纽带与政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
关系相结合
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续表)
要点提纲
具体阐释
最 高 执 政 集 团 尚 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分封制之
未 实 现 权 力 的 高 下,各诸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度集中
征派赋税等权力
具有相对的延续 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特别
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父系氏族 社会
新石器时代 出现部落联盟;__私__有__制____产生,
晚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 (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 祖。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第一课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第一课
导学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本课为什么从原始农耕开始,然 后再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又具有哪些特点 呢?学习课文,也许你能从中找 到答案。
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 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 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 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请在课本上划出你认为有关 原始农耕比较重要的关键词,概 括出本目的要点。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 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 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 的农耕聚落。 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 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 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 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想一想、试一试
2、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 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除了神话传说外, 还有哪些材料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 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 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依口 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 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 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 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 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地理环境各异, 历史发展并不同步,发展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导致者早 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仅出 现北方游牧为主的先民与南方农耕为主的先民并存,即 使在中原地区,也出现了农业与采集、渔猎并存的现象。 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 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 面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的丰富 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是( D )
A.稻粟等粮食作物的栽培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 D.姜寨等农耕遗址
5.下列对于中国史前传说历史价值的认识,比较科学
的是( C )
A.集体记忆,真实可信B.口耳相传,无稽之谈 C.考古印证,蕴涵历史D.炎黄传说,后人附会
6.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 A )
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稻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和核心区域
读图学史:找出地图中的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
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特点:上述文化遗址分 布于全国各地,但主要 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
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
意义:表明中华大地文 明起源是多元的,如满 天星斗,八方雄起,但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 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价值判断较合理的一项是( C )
A.黄帝其人其事纯属后人想象不可信 B.黄帝确有其人 C.要证明黄帝确有其人还需材料佐证 D.黄帝为汉代人
6.宁夏银川郊外的贺兰山中,保存了数千年前生活 于此的原始先民创造的大量岩画。其中有一幅岩画有 些缺损,为修补该图并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首选的
方法是( B )
A.查阅后人的有关记载 B.与当地同时代的岩画比较 C.对照当地的民间传说 D.邀请画家复原这幅岩画
7.“史由证来”,在下列各种材料中,哪一项最具
历史证明力?(A )
A.遗迹遗存
B.媒体报道
C.往事回忆
D.史书记载
1.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
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
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2.当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养活自
考点3:中华文明起源(5000-4000年前)特征
多元的,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
考点3:中华文明起源(5000-4000年前)核心
多元的,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中原地区
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
1.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
济革命。这场“革命”是(D )
A.采集渔猎
有巢氏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 居的英雄。也称“大巢 氏”。其初,人民穴居 野处,受野兽侵害,有 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 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 穴居到巢居。
燧人氏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 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燧人氏发明“结绳记事”, 他用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 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 在上边打结记事。
2.“当人类作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
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以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
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距今已有C
()
A.1百万年 B.10万年 C.1万年 3.下列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DB.)5千年
A.小麦、玉米
B.水稻、粟
C.玉米、水稻
D.马铃薯、粟
4.下列最能说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起源地之一的依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 有何帮助?
答: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 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 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面也反映先民生活 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4.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
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A )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5.关于陕西姜寨遗址的表达,不准确的是( D )
A.栽培谷物
B.驯养牲畜
C.聚族定居
D.使用陶器
6.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始于(D )
A.远古以来
B.春秋以来
②对中华民 族的生存发 展和文明创 造产生了深 远影响。
考点1:原始农耕(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典型
通过陕西临潼姜寨 遗址我们可以获得 哪些信息?
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拓展:世界古代三大农业文明区
两河流域和北非 大麦、小麦
中国黄河流域 粟
打制石器(旧石器)
磨制石器(新石器)
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形状 比较粗糙
精细尖锐
用途 用于采集、渔猎 用于农耕生活
知识拓展: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











一.原始农耕(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
思考1:原始农耕产生 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
工具的改进,新石器 或磨制石器的出现。
思考2:原始农耕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谷:







六畜:
猪 羊




二.神话传说——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思考1: 什么是神话和传说?
神话:关于神的带有 超自然色彩的传说。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 的远古历史时代
实质: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 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 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 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 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 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 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 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 宗。
考点3:中华文明起源(5000-4000年前)依据
②发掘了许多 墓地,墓地的 随葬品差别明 显,表明私有 制已经产生, 贫富分化严重, 阶级已经出现。
考点3:中华文明起源(5000-4000年前)依据
吉林长白山祭坛
③发掘了许多 古城、祭坛遗 址,表明部族 间的冲突已经 激化,凌驾于 部落之上的政 治实体已经产 生。
B.打制石器
C.人工取火
D.农业耕作
2.“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
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
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C( )
A.采集渔猎
B.磨制石器
C.农业耕作
D.饲养动物
3.右图的工具制作于(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A.农耕定居
B.游牧迁徙
C.航海贸易
D.渔猎采集
3.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是( A )
A.南稻北粟
B.稻粟并种
C.种稻为主
D.种粟为主
4.右图是姜寨遗址的复原图,呈现的
是一个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
当时人们日常主要种植和分享的粮食可
能是( C )
A.甘薯
B.稻
C.粟
D.玉米
5.以下能够反映姜寨遗址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情况是
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 “龙的传人”之说。有学者指出: “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 为尊。”
神农氏是继伏羲后,又一个 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
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他 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 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 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
神农氏是医药的发明者:传 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 治病。他还制定了历法等。
7.考古资料表明,距今4-5千年前,中华大地上
的文明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核心地区
在( B )
A.①
B.②
C.③
D.④
探索与争鸣:距今约1万年前后,我国先民开始了农耕 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完全放弃采集与渔猎。 此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我国的一些地区早已 进入农业时代,但仍有不少地区依旧处在采集与渔猎 时代,而在北方草原和西北荒漠地带,先民们更是长 期以游牧为生。
C.秦朝以来
D.近代以来
1.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
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
约( A )
A.一万年
B.五千年
C.三千年
D.两千年
2.尧时《击壤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
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种场景反
映了原始先民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A )
黄帝
夏启
商汤
神话和传说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A.黄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1.新石器时代,人类实现了第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
其标志是( )B
A.采集与狩猎
B.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C.聚族而居
D.兴修水利与种植水稻
2.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开始了农耕生活,这时人们处在( )B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己时,说明已经进入了(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金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
3.“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一结论最
有力的证据是(B )
A.传说、记载和遗址B.遗物、遗址和遗迹 C.遗址、遗物和记载D.记载、遗迹和遗物
4.考古发现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 一个典型,导致姜寨原始人过上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
是( B )
A.学会制造陶器 B.原始农业发展 C.开始种麻织布 D.学会建造房屋
5.炎黄的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他们所
处的时期大致是( B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6.学习本课后,你认为以下对中国文明起源的阐述 较符合史实的应是( D )
A.起源于黄河流域 B.起源于长江流域 C.起源于珠江流域 D.起源于多个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