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管理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管理思想
【内容提要】孔子的管理思想理论,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其方法论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管理中正在发挥着它的巨大的作用。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仁”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礼”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信”是企业兴旺的标志。“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管理之道。
【关键词】仁爱/义利/礼仪/智力/信誉
【正文】
一、以仁为原则的管理
“仁”是居于整个儒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核心地位。在《论语》一书当中提到仁的很多处。仁的内涵,孔子说的很明确,“仁者,爱人”。如何去实践呢?孔子强调在内为仁,在外为礼,内心的道德操守和外在的行为规范相统一就达到了仁的境界。仁者,人也,其核心是尊重和关爱人。也就是说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体现一颗善良正直的心,自己想办成的好事,也帮别人办成,自己不喜欢的,也决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在于从身边的日常平凡小事做起。
管理从某个层面上说,是协调各种矛盾的工作,最基本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而人际关系的协调最重要的是启发人的道德自觉,而达到道德自律。如果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又能严于律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有了冲突和矛盾也容易得到解决。在儒家的若干道德规范中,“仁爱”是用来提高道德自律的思想基础。“仁”是孔子关于人本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仁”的内涵很丰富,但它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选自《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仁者,爱人”(选自《孟子·离娄下》)。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是得天地之灵气而生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互助互爱的,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与发展。“爱人”首先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选自《学而篇》),“孝,善事奉父母者”;“敬爱兄长之谓悌”。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也是人性塑造、建立人性管理模式的开始。社会就会安宁和谐,社会就会有一个共同的向心力,管理的有序化就容易实现了。“仁爱”思想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仁爱”思想是实现企业宗旨的有效价值选择。社会主义企业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企业理想。一个企业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企业理想,才能兴旺发达。事实证明,凡是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为宗旨的企业,他们必定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上下功夫。为了实现这两个功夫,必须要倾注着对人民的爱,必须要有内部严格的、有序的、有效的、和谐的管理。这样的企业必定是兴旺发达或者效益较好的。
二、以义为特征的管理
“义”在儒家道德规范有重要的意义。“义”的基本意思是“善或美”。《说文》说:“义,己之威仪,从我从羊”,这是从字形上给它定义。“义”和“仁”是不能分割的,是“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仁德的一种表现。由于人具有仁
德和善行,这个人就具有内在的美。“义”的其他一些含义均是从“善”这个内涵中引伸出来的。“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义”的基本内涵是“善或美”。《说文》说:“义,己之威仪,从我从羊”,这是从字形上给它下的定义。“义”的其他一些含义均是从“善”这个内涵中引伸出来的。“义”的对立面就是“利”。儒家讲“义”,也讲“利”。儒家认为,合于“义”的“利”就是“善”,人追求合于“义”的“利”也是美的。在企业管理中,“义”应该是管理者遵循的一条道德规范。
在管理中,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利益调节,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企业要讲“利”,作为个人也是要讲“利”的,只不过不要“见利忘义”,要讲“义利”的统一,讲正当性与合宜性。因此,在讲“利”的同时也必须要用“义”来影响“利”,这样职工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聪明才智也就会发挥出来,企业就一定会出现生气勃勃的局面。“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凡是功勋卓著、业绩辉煌的企业家,都非常注重“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精神支柱的主要方面,既谈赚钱又讲友谊,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对内对外都应有“江湖义一桩”,是其义。在当今社会中,既要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合乎人情的,又要注重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儒家并不一概地反对利,它强调的是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求利,主张“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坚决反对的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甚至不择手段的惟利是图。在儒家看来,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确立“义利合一”的办企业方针,这才是企业制胜的策略。正如孔子所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就是这个道理。现代企业经营者可以把“义以生利”的思想转化成一种经营理念,在管理企业的活动中,就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约物质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价值认识上的“见利思义”,行为准则上的“取之有义”,实际效果上的“先义后利”,以及价值评判上的“义利合一”。这是儒家伦理思想在管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原则。由此可见,“义”的对立面是“利”,如何调节“义利”关系始终是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儒家的义利观为处理这样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原则。把这些原则运用到企业管理或社会的一般管理中,都是可以产生直接重大效益的。
三、以礼为基础的管理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范畴,泛指各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相对内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的“仁”而言,“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与社会制度,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一向有“礼仪之邦”盛誉,儒家十分重视“礼”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并认为“礼”是管理者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在现代文明经商的社会里具有更广阔而丰富的内涵。企业是处于社会中的有机体,它的组成成员是社会中的个人,必须遵循社会的一些公共准则,这样,才能成为礼仪之企业。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以“礼”来规范其行为准则,这是管理企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竭诚为公众服务,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它生存的保障和发展的条件。因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只有竭诚为公众服务,采取以礼相待、宾至如归和热情周到的策略,尽力满足顾客的需要,才能够受到消费者的肯定和赞誉,才能增强新老用户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客户。由此才可维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