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的时候,往往把股市的高涨看作经济景气的重要指标,认为股市的上升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会产生“财富效应”,企业获得了资金,人们有了投资渠道,闲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带动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整个过程,仿佛资源的配置效率很高。
但是,现实的经济并不是这样。
美联储在美国股市逐渐高涨的时候,一直担心经济放缓的压力而连续降低存款利率,结果不仅没有使美国经济好转,反而加速了经济下滑。
这是怎么回事?是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进行调控所基于的经济理论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在利率、股市、经济发展、财政及货币政策之间,人们总是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企图通过对某一环节或某一因素的调节来达到预期目标,而结果总是不能如愿,复杂的经济现象一次又一次对看似成熟的理论开了玩笑。
股市的每次高涨,随之而来的几乎都是财富的大幅缩水,股市高涨,大量闲置资金进入股市,放弃了生产职能,使生产活动缺乏资金,创造的财富在减少,即大量的资金从生产领域流入分配领域,不是在参与生产活动,而是在参与分配活动。
资本市场是为生产活动提供资金的,而一旦投机盛行,资本市场的功能发生了从生产向分配的转移,主要的融资功能被财富的再分配功能所取代,企业的大量生产资金流入股市参与再分配活动,实际上是损害了生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高涨的股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财富的负效应,它使社会资金大量流入分配领域,使生产领域——真正创造财富的领域——资金紧张,在这个时候,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从紧,而在股市低迷时,资金在分配领域(股市)无利可图,则倾向于进行生产的投入,这才真正有利于财富的增加。
在股市高涨时,许多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手法募集大量资金进行委托理财,说白了就是炒股票。
上市公司拥有大量的非生产资金,不是存于银行,就是炒股,加重了资金的不平衡和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上市公司的大量闲置资金,一边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资金严重匮乏,说明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置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
财富效应的案例
财富效应的案例
财富效应是指财富的增长和分配对经济中各部分和人群的消费和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财富效应的案例:
第一例是“波多黎各示范区”。
该示范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政府在波多黎各岛设立的。
示范区提供了很多税收和其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搬到波多黎各岛上,从而为当地带来大量投资和就业机会。
然而,这些企业大多只是在利润上获得了长足的增长,而没有把这些财富重新投入到当地经济中,从而未能实现财富效应。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美国医疗保健市场的。
美国的医疗保健消费者通常会花费巨额钱财购买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
然而,由于该市场的非竞争性和技术性特点,市场参与者在医疗保健消费方面面临了困难。
这些困难导致了医疗保健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下降,从而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购买力。
这种购买力的下降会影响到整个市场,导致整个市场的财富效应难以实现。
最后一个例子是关于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的。
中国政府债券是一种长期安全稳定的投资工具,经常被投资者用于进行长期的财富管理和资产分配。
然而,由于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不足,加上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市场参与者对政府债券的投资需求下降,导致市场的财
富效应难以实现。
根据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财富效应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产生的。
在实践中,市场参与者对于增加财富效应的效果采取的策略通常包括调整市场参与者的消费和投资决策,提高市场的竞争性,以及加强市场的监管和约束力度。
如果可以采取这些策略,那么市场将能够实现更高程度的财富效应,为整个经济提供更大的增长和发展机会。
PE基金及财富效应
产权结构
所得税率
上市风险
激励机制
法律规定
比较结果
公司制
一般
高
认可
中
明确
中
信托制
模糊
中
不认可
差
模糊
不推荐
合伙制
清晰
低
认可
优
明确
推荐
PE基金的退出方式
IPO退出
主流退出方式
PE基金
被并购 借壳上市
其他退出
公司或股东回购 管理层收购(MBO)
目 录
什么是VC/PE
风投行业发展概况
风投行业的运营模式
风投行业的投资流程
中国创投业的发展历程
• (三)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创投业发展阶段 2006年3月《暂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创投业步入了 法制化轨道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2月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 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未上市中小科技企 业满2年,可以按投资额的70%抵扣所得税。同年3月发布 《企业所得税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相关抵扣政策。2009 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 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细则。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国家改革委等部门关 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概念
• 天使投资
私募股权
• VC(风险投资) • PE(私募基金)
PE?VC?Angel? 狭义的 VC 主要是对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的项目 的创业投资或者说风险投资。 狭义的 PE 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 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 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在中国PE主 要是指这一类投资。 狭义的天使投资主要是对种子期的项目进行投资,但 这个天使投资是喜欢参与企业的经营的。
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全文)
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引言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1992)的解释,所谓财富效应(Welth Effect)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将会在总消费开支方面引起变动。
这样的财富效应常被称作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
一般说来,现代意义上的财富效应,是指居民资产价值的变动对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居民所拥有的房地产是其全部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研究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实质,就是要研究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涨跌所导致的居民资产存量的变动而导致的消费者开支方面引起的变动。
其财富效应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为正或为负,即房地产价格的增加可能会促进居民消费也可能会减少居民消费。
若边际消费倾向的符号为正,则表明居民房地产财富的初始存量对其本期消费有正向的影响,即居民上期期末房地产财富存量越多,越倾向于增加本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本期消费。
这一问题,在我国房价处于波动的现在,具有更大的研究意义。
传导机制分析关于房地产价格影响消费的传导机制总结最为全面和权威的应属Ludwig和Slok(20XX)。
他们认为,房地产价格上升既可以通过实现的财富效应、未实现的财富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效应促进私人消费,同时又可以通过预算约束效应、替代效应抑制私人消费。
在实际经济体中,正负效应同时存在,最终会对私人消费产生怎样的影响,受到其所具备的市场、金融、法律等等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一个经济体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取决于这五种效应在各种内外部环境和体系下的加总或者抵消。
房地产财富效应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也正是因为不同经济体拥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导致其反应机制不同引起的。
下面的论述将分别从正向和负向财富效应阐述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以下分析仅以房地产价格上涨为例,房地产价格下跌的情形与之相反。
(一)正向财富效应刺激消费1.投资者的预算约束效应居民消费是由预算约束线和效用无差异曲线共同决定的。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理论分析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理论分析关于财富的研究涉及整个经济的基础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认为,财富是指经济主体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的资产总额。
人们的传统财富观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认为财富的实际内容与其价格无关,无论价格为何,当物质数量不变的时候,财富的实际数量不变。
这种物质财富观正在受到挑战,其原因在于财富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是其社会属性。
原始的财富仅仅包括土地、黄金等物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囊括了生产性资本,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资产。
由于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不可能只进行实物投资,同时,由于生产周期投入的累积量有限,金融资产应运而生,它既是资产的累积方式又是财富的储存方式,作为一种虚拟的财富对经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所谓财富效应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将会在消费者开支方面引起变动。
这样的财富由于现代社会财富构成多样化并且比重不断调整,个人财富价值变化显然并不仅仅取决于货币实际余额变动,其他资产价值的变动同样可以引起财富水平的变动,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动。
现代资产选择理论假定个人在即期消费、实物资产、储蓄、债券、股票等方面进行选择,其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在费里德曼的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货币需求函数中,与货币并列的其他财富形式已扩大为包括债券、股票、物资资本(包括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人力资本等。
在居民的资产构成中,储蓄存款额、家庭耐用品等资产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并且其资产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发展,居民金融资产中股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股票的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就是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
一、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理论主要研究股市财富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变动关系,其经济学原理是:消费不仅是收入的函数,而且还是财富(包括股市财富)的函数。
财富和收入变量同时进入消费函数,使财富效应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企业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企业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一、概览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企业行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愈发频繁,已成为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众多企业选择通过并购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和拓展市场份额。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如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以及政府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
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对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企业制定更为合理的并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企业并购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并购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企业并购案例数量激增,交易金额也呈现飞速增长。
企业并购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和策略调整,更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并购背后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企业并购的动机多样,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并购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研究企业并购的财富效应,对于理解并购背后的经济现象、促进并购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购是否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等。
通过分析并购前后的企业价值变化,可以评估并购是否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了价值。
哪些利益相关者对并购成功有积极影响?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力不同。
研究利益相关者在并购中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找到提高并购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如何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企业和政府需要面对的挑战。
研究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有助于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
2.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并购的关系在探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并购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
财富效应、消费函数与经济增长长期以来,股市作用于消费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机制往往称之为财富效应。
但股市是否存在财富效应,及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要定量分析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不容易的,但在证券市场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从消费函数视角分析,可以避开定量分析的不足,构建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
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视角一、财富效应的内涵。
哈伯勒(Haberler,1939)、庇古(Pigou,1943)等较早分析了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根据他们的分析,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因股价上涨而导致财富增加,则将产生同样的效果。
他们对财富效应的分析,为分析股市与消费的相关性奠定了理论起点。
从消费视角分析,所谓股市的“财富效应”,是指由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产生扩大(或减少)消费,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二、持久收入理论提供了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化渠道。
由持久收入理论的分析思路出发,消费者得自于股市的收益本属于暂时性收入,与持久性消费之间没有固定的比率关系。
如果股票市场有一段持续繁荣的时间,投资者股票财富持续增长,而且使投资者心理上产生一种将股票收入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对未来整体收入预期亦向好,消费信心增强,经济持续景气。
三、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消费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发挥财富效应的指导思路。
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C=aWR+cYL 0<a,c<1其中WR为实际财富(或称非劳动收入,包括股票、债券及储蓄、遗产等),储蓄sR和股票SR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从长期来看,SR的收益率一般远高于sR 与购买债券的收益。
战争对经济的财富效应
战争对经济的财富效应战争,作为一种极端的人类行为,不仅带来了无尽的破坏与悲伤,也给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战争对经济的财富效应。
1. 经济动员与军需产业的崛起在战争的背景下,国家通常需要全面动员经济资源来满足军事需求。
军备制造、物资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军需产业因此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军需工业的繁荣不仅刺激了就业,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工业化进程。
2. 战争经济的拉动效应战争往往会激发经济活动,从而带来财富效应。
战时的需求增加了消费和投资,促进了国内产业的繁荣。
军队和战争相关的需求刺激了制造业、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3. 战时经济的全面调整在战争爆发后,国家经济往往需要进行全面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资源重新分配、产业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等都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调整的同时,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战争对外贸易的影响战争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战争时期,获得战略资源、满足国内需求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贸易壁垒加强,进出口受限。
然而,战时的需求也促使一些行业的出口增加,特定产业可能因为战争而获益。
5. 战后经济重建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经济活动的恢复。
大规模破坏和人员伤亡使经济重建变得必要且困难。
然而,恢复工作也为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刺激了重建过程中的消费需求和产业发展。
总结起来,战争对经济的财富效应是双重的。
一方面,战争会带来破坏和损失,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战争也会促进军需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并在战后重建中带来新的机遇。
然而,无论负面或是正面,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效应都是短期的,真正的财富始终应该建立在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上。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矛盾,避免战争导致的经济和人道主义灾难。
只有在和平与合作的环境下,人类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财富效应
一、“财富效应”理论对我国金融决策的影响“抬高股价可以刺激消费”观点的背后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理论判断,即股市的“财富效应”在我国已经十分显著。
所谓“财富效应”是指股市市值的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的增加,我国理论界开始关注财富效应是始于1999年。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我国政府急需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搞活股市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招活棋:只要股市活跃,老百姓的手中财富增加,可以刺激消费,有利于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泥潭;并且,股市可以为国有企业融资,有助于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刺激股市上涨可以增加内需”。
更深层次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倚重于股票市场与日美金融模式在上次危机中的不同表现有直接关系。
亚洲金融使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金融发展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缺陷,同时认识到直接融资的优越性,该认识在2001年美国新经济(净值,档案,基金吧)泡沫破灭后被进一步强化。
因为“新经济(净值,档案,基金吧)”泡沫破灭了,股市大跌,但当时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
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金融改革目标模式实际上定准了美国,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和美国类似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股票直接融资”、“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建立创业板市场”等都是在这种改革思路下的产物。
需要强调的是,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增加居民财产型收入”同样是美国的泊来品,直接来自于美国的“资产型储蓄”。
维系美国高消费的重要手段是“资产型储蓄”,即通过居民金融资产和不动产增值来弥补储蓄的不足,资产型储蓄成为储蓄的替代品。
无疑,如果我国能通过增加“资产型储蓄”(即“财产型收入”),就可以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但十七大之后的股市大幅度下跌的事实告诉我们,“增加居民财产型收入”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弄得不好就成了“居民财产的再分配”。
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至2008年底,股票流通市值已经缩水5万亿元,指数下跌70%,几乎所有持有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房价波动与财富效应分析
房价波动与财富效应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人们不断关注房价波动和财富效应。
对于购房者来说,房价升高意味着购房成本的增加,而对于房产投资者来说,房价的上涨则代表着投资回报率的提高。
此外,房价变化还会对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因此,房价波动和财富效应是需要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房价波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市场供需关系、经济政策调整、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但总的来说,房价波动主要由市场机制本身所引起。
市场的变化是市场中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城市化、土地流转、投资热潮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导致房价波动的主要原因。
房价波动对于个人财务影响是非常大的。
随着房价上涨,购房成本也在上涨,所以购房者的财务承担力也在增加。
而对于房地产投资者来说,房价上涨则是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了财富。
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房子的价格上涨对财富的影响远比股票市场大得多。
此外,房价波动还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影响。
政府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可以促进或抑制房价波动。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会给城市带来很多好处,如促进城市规划、改善人口密集度等。
另一方面,它也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不平等、城市恶性循环等。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购房是否合适。
购房者应该充分考虑购房时的市场情况,避免高估房价,导致自己的财务压力过大。
同时,准确预测未来房价的走势需要依靠个人经济学知识和天时地利人和等一系列因素,投资需要慎重决策。
在购房的过程中,购房者还应该注重个人经济的平衡,不能将过多的财务承担压向购房。
总之,房价波动和财富效应是当前中国经济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市场的变化可能会带来诸多波动,包括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但只有通过积极地调整房地产投资方针、加强市场监管、切实保障购房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措施,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国房地产市场向着更健康、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股票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股票市场作为重要的资本市场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股票市场是否真正带来了财富效应,在实践中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财富效应的定义和衡量指标财富效应指的是股票市场的繁荣对广大投资者财富的影响程度。
在衡量财富效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股票市场规模的增长: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常常与财富效应的增加相对应。
当市场规模增长时,投资者的选择余地也相应增加。
2. 股票市场的涨跌幅度:股票市场的涨跌幅度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当市场呈现较大的涨跌幅度时,投资者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3. 投资者参与程度: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决策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富效应的实现。
如果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程度较高,他们更有机会分享到市场繁荣的红利。
二、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及财富效应1.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多次体制改革和发展。
自19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从股票配售制到实行发行上市制,再到现在的以市场竞价方式交易的股票市场改革。
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推动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2. 股票市场规模的增长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在改革开放以来以几何形式的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规模。
市场规模的增长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为财富效应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3. 股票市场的涨跌幅度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我国股票市场的涨跌幅度也显著增加。
尤其是在1990年代以来的股市繁荣期间,股票市场呈现出较大的涨幅。
这些涨幅使得投资者有机会获得丰厚的收益,带来了较为明显的财富效应。
4. 投资者参与程度我国股票市场的参与程度逐步增加。
财富效应_理论与现实
财富效应:理论与现实何小松(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回顾了财富效应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认为由于现代财富构成的变化,财富效应的定义已被大大拓宽。
从正负财富效应的角度,给予了美国“新经济”波动现象一种解释。
虽然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比较微弱,但必须关注,对其负效应予以防范。
关键词: 财富效应;消费需求;美国新经济;股市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3)02-0008-03 近10年来,无论从世界经济还是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股市的长期繁荣或大幅下跌,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许多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都对财富效应非常感兴趣。
本文拟就财富效应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对其概念进行澄清,并对美国和我国经济中财富效应的现实问题予以分析。
一、关于财富效应的理论何为财富效应?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1992)的解释,所谓财富效应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将会在消费者开支方面引起变动。
这样的财富效应常被称作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
”被尊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其1941年出版的《就业与均衡》一书中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当衰退期间物价下跌时,居民真实现实余额增加,财富净值提高,具有一定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增强。
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一开始庇古的实际余额效应一词常常与凯恩斯的利率效应一词成对出现。
巴廷根等经济学家运用希克斯和汉森提出的IS-LM模型对这两种效应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实际余额效应基本原理是,消费除了依赖收入Y外,还依赖于实际财富存量。
实际财富存量与物价水平反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财富增加,从而消费需求扩大。
当消费者增加消费时,总需求随之扩大。
用代数形式表述:即M(名义货币存量)一定,P(物价水平)下降时,M P(真实货币余额,一种财富形式)增加。
财富效应的产生及影响:来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的分析
财富效应的产生及影响:来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的分析财富创造是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据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89年末到1999年末,美国家庭财富实际净值增加了大约15万亿美元,其增长率超过50%,到1999年底人均净财富已经超过15万美元,迅猛的财富增加也同时创造出一个巨富阶层,以至于许多人将20世纪90年代比作了19世纪后期的金色时代——一些至今都是赫赫声名的大富翁,如Carnegie、Rockefeller、Vanderbilt等等、就是在那个时间段中积累财富、构筑福泽后代之金融帝国的。
到1999年10月,在《福布斯》(Forbes)所列美国最富有的400人中,有267个都是亿万富翁,比10年前整整多出200个。
在90年代的美国财富话题中,更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那就是其中超过60%的财富创造来自于家庭股票持有价直的上升。
相当丰厚的股票市场回报,将那些首先具有现代投资观念的家庭带入了富翁阶层,按照权威机构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1995年公布的调查发现,当时大概有300万家庭的财富净值超过100万美元:而到1998年同样的调查显示,已有接近450万家庭达到这个水平;从1998年开始由高科技产业兴盛所推动的股市繁荣,更使资产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在1999年底超过子500万大关。
这种财富拥有量的巨大变化无疑对于消费支出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联邦储备局十分关注股票市场,认为通过财富效应的传递,股票市场波动是影响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方面,由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显示向好的经济数据。
但是,过度的股价上升则有可能引发超过预期的通货膨胀风险;另一方面,如果股票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则会抑制消费、甚至引发经济衰退,事实上,有证据表明(Shirvani 和Wilbratte,2000)股票的下跌将比股票的上升产生更为强烈的效应。
债转股的财富效应和企业绩效变化
债转股的财富效应和企业绩效变化债转股的财富效应和企业绩效变化引言债转股是指将企业债务转化为股权,以减轻企业债务负担的一种财务手段。
债转股政策的引入,旨在推动企业去杠杆化改革、缓解企业债务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对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债转股操作对企业的财富效应和绩效变化产生何种影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财富效应和企业绩效两方面对债转股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债转股的财富效应债转股操作对企业财富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杠杆效应增强债转股能够降低企业的负债总额,减少企业负债占资产比例,从而降低财务杠杆,提升企业偿债能力。
降低负债总额意味着企业以后支付的利息成本会降低,减少债务对企业经营结果的影响,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灵活性。
2.股权结构优化债转股所形成的股权结构优化对企业的财务运作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债转股,债权人成为了企业的股东,债转股后的股权结构更加分散,减少了单一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力度,提升了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
这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多的股东经验和资源,有助于提升企业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3.债转股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债转股将有助于改善企业的信用评级。
债转股操作能够消除企业部分债务,降低企业负债压力,提升企业的信用评级。
较高的信用评级将为企业提供更优惠的融资条件,减少债务成本,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二、债转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债转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的改善通过债转股,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减少了债务负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从而直接促进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
2.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债转股过程中,债权人转化为股东,股权结构优化带来了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员工参与企业治理的机会增加,决策程序更加完善,企业运作更加透明,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绩效。
3.激发企业活力债转股对企业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浅议房地产财富效应
浅议房地产财富效应一、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内涵作为一国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既是各类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对象,也是家庭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房地产本身也可归之于耐用消费品。
本文所指的房地产特指居民的住宅资产,而不包括商铺和写字楼等房地产,因为住宅在房地产中占60-70%。
从各国经济表现来看,全球居民财富越来越紧密地与房地产联系在一起。
虽然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家庭股票持有量一度超过了其拥有的住房资产,不过2001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房地产市场也不断升温。
例如,2002年美国居民拥有的股票资产(直接持有或通过共同基金持有)价值约为11万亿美元,但房产价值却达14万亿美元。
有关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2002年个人拥有的股票价值为23万亿美元,拥有的不动产价值达40万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至于对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日益增加。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房地产财富效应。
早先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将会在总消费开支方面引起变动,这样的财富效应(WealthEffect)常被称作庇古效应(Pigou’sEffect)或实际余额效应。
由于社会财富构成的多元化以及财富结构的不断变化,个人财富价值变动不仅仅局限于货币余额的变化,其他资产如房地产、储蓄、债券与股票等价格的变动同样可以引起财富水平的变动,故财富效应也逐步运用于分析居民资产价格(尤其是股价与房地产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之上。
传统理论上的财富效应,在现代意义上,只是货币余额的财富效应。
现代意义上的财富效应主要指居民净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股票、房地产等)的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其中,居民资产中主要的部分表现为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股票和房地产。
由于利率、国债与企业债券等价格的相对稳定性,狭义的财富效应专指股票市场与房地产的财富效应。
所谓房地产财富效应,是指由于房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房产所有者财富的增长(或减少),其资产组合价值增加(或减少),进而产生增加(或减少)消费,扩大(或缩小)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财富与财富效应相关问题研究
财富与财富效应相关问题研究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其又分为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两种。
财富决定了人们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地位。
研究财富和财富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股市是否会产生股市财富效应。
标签:价值;财富;财富效应;股市财富效应;财富幻觉1财富的含义经济学上,财富是指物品按价值计算的富裕程度,或对这些物品的控制和处理的状况。
财富的概念包括货币、不动产以及拥有所有权的物品,甚至还包括些无形的财富。
在许多国家,财富还包括对基础服务的享受,如医疗卫生,以及对农作物和家畜的拥有权。
在经济学上最早给财富下定义的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约430-354B.c.)。
他在其著作《经济论》一书中写道: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他认为诸如马、羊、土地等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才是财富。
其后,古希腊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在对财富性质的论述上,他认为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属性,只有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交换才是合乎自然的,而无限度地追求货币的货值则是违反自然和不合理的。
可见,上述两种定义基本局限于财富的有用性方面,即使用价值方面。
然而,在世俗的观念中,人们历来把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货币因素看得异常重要,并不看重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以至于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动机都由最初的对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的需要演变为对纯货币形式的追逐和占有。
比如早期的重商主义者就认为财富就是由货币或金银构成的,这一观点可以说影响相当深远。
就是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们依然相信“金钱就是财富”。
其后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将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即社会财富,又理解为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
他指出:“一个人是富还是穷,依他所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程度而定”,人们“用来最初购得世界上的全部财富的,不是金或银,而是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指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社会公众手持财富的影响效果。
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这个理论的前提为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股价上升而增加。
因此,人们更愿意消费。
财富包括两种形式: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财富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两种资产总额的净增减,而不是某一种资产的增减,因而公众手持货币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也并不意味着其持有财富的增减。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向私人部门购进政府债券,这样会使得社会现金资产增加,债券资产减少,这改变的只是财富的构成,但财富持有总额未变。
同样,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尽管如此,通过这种效应有可能影响总需求的扩大或缩小。
当财富持有者为偿付其他债款或为筹资购买急需品而向商业银行借贷时,总资产和总负债依然没有发生变化,货币存量的增减也并没有带来公众持有财富的变动。
但是,这种财富效应肯定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
当财政部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采取印发新的钞票或者以财政部有价证券为交换,为在银行取得新的存款而增加货币供给时,货币存量增加。
此时,由于财政部将钞票支付给公众或者将存款转交给公众,其结果是公众手持货币量增加,但未失去其他资产。
这种财富效应会直接带来商品需求的上升。
货币存量变动的财富效果大多数情况下是构成财富的各种资产的结构变化,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会产生财富的增减。
但无论哪一种效应,都会带来总需求的改变,这也正是某些西方经济学家赖以说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论据。
[编辑]一、财富效应的表现所谓股市的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是指由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产生扩大(或减少)消费,同时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许多学者对财富效应持肯定观点,如Zandi(1999),Gale and Sabelhaus(1999),and Parker(1999)等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他们对财富效应影响经济的程度上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肯定了财富效应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
J.M.Poterba(2000)的研究认为即使股市具有较低的财富MPC,消费效应也十分明显。
Greenspan(1999、2001),则从官方角度肯定了股市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消费视角分析,财富效应主要表现在:1、通过影响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提高短期MPC,进而扩大消费。
股市被认为是经济的晴雨表,持续的牛市,与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相互促进,必然增强居民、企业的信心。
Romer(1999)在其证券市场在1929-1932年如何影响消费者消费的研究中提出了这个消费者信心理论。
Zandi(1999)对于消费者消费的增长趋势做出了同样的结论。
他们均认为发展中的证券市场支持了消费者信心,而且股市上涨对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拥有证券的家庭中增加消费也是可能的。
持久收入理论(M.Friedmanm,1957)认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加持久性消费。
其中,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与暂时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
如果股市达到一定规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繁荣,则投资者得自于股市的收入将由暂时性收入转化为持久收入,从而与消费产生某种固定联系,促进消费增长。
而投资者的消费增长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又带动股市中的非投资者,进而使经济体系中的MPC扩大。
在一个信用体系发达的市场,股市繁荣在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由于使投资者信心增强,从而还加快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因为投资者因股市的繁荣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也更大胆地进行消费。
如美国市场,因股市繁荣,1998 年底的消费信贷猛增至近1.3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6.3%。
与此同时,从1999年起,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已降到0.4%的低谷,其中有该年10月开始出现了负数。
2、通过影响投资者实际收入影响消费。
投资者投资股市,一方面获得股票分红收益,如果投资者属于长期性的投资行为,且上市公司分红率较高,这部分收益将是稳定的,可视为持久收入。
另一方面,是溢价收益,即投资者因股价上扬所获得的资本利得。
这部分收益可能是暂时性收入,但在大牛市中,如上所述,也可能转化为持久收入。
根据美Economic Indicator FEB 1999年公布,1995-98年,股票分红率分别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趋势.这与股市持续上涨带来的溢价收益相比,显然要小得多。
所以,财富效应的研究,着重在于股市上涨带来的溢价收益,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发展中的新兴证券市场。
如果这个市场中股票期权制度与员工持股制普及,股价涨升带来的财富更加的显著。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1997年底,美国45%的上市公司使用了股票期权计划,而在1994年,这个比例仅为10%。
到1999年底,约有60%的上市公司使用了股票期权计划。
从员工角度考虑,美国股市长期持续繁荣,员工往往倾向于部分选择股票期权,甚至全部选择股票期权,尤其在NASDAQ大幅攀升的示范效应下,绝大部分的高科技企业都推行股票期权制。
股市繁荣下的期权制给参与者带来的财富是迅速的,同时,也加快了他们的消费增长速度。
如在期权制盛行的NASDAQ市场,1996-1999年平均每5天有一家硅谷公司上市,每24小时增加62个新的百万富翁。
3、通过影响企业状况来间接影响消费支出。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和托宾的Q理论,股票价格与它所代表的资产价值的比率称为“托宾Q”,当托宾Q较高时,企业资产的资本市场价值超过其重置价格,企业将扩大投资,就像股市繁荣时一样,发行新股票对厂商来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前景。
从投资视角看,繁荣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财富增加,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公众投资(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也包括吸引全球资本涌入)股市,从而推动股市进一步繁荣,企业也因此得以以更低的成本去筹资,进行内涵式或外延式扩大,反过来又提高了企业盈利水平,为股价的涨升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
以美国为例,自1982-1999年道指即持续上涨(1987年的大幅度的调整,时间很短),年均涨幅达17%,尤其是1994-2000年,股市持续攀升,道指年均涨幅超过24%,期间调整的最大幅度均小于20%。
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大幅攀升,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对于美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建江等,2000)。
国内一些学者甚至将股市效应称之为美国经济增长中的动力。
二、中国股市已存在一定的财富效应中国股市10余年来,随着市值规模的不断扩大,股市的财富效应逐渐得到体现。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股市与消费增长、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增强。
随着中国股市的持续发展,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股市流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
根据王开国(2000)的计算,1996-2000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沪深指数的正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17和0.638。
刘红忠教授的研究表明,1999年以来,我国股市的变化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动的轨迹非常相似4从实际资料看,1999年5.19行情以来,我国股市的牛市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底。
而我国1999年和2000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分别为6.8%和9.7%,2001年上半年为10.3%,但随着股市的暴跌,7月份以来的增长率逐月下降,7月份为9.8%,8月份为9.6%。
1-8月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仅比上年同期增长5.3%,要比2000年的增速低3个百分点,专家认为,股市下跌引起的财富效应是居民消费支出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5。
关于股市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徐宏源按投资法测算的结果显示,股市每下跌1个百分点,GDP会下跌0.07个百分点,2001年股市暴跌,投资方面至少令中国的GDP减少0.2个百分点,即中国GDP 从7.5%回落至7.3%6。
2、股市与消费信心的相关性增强。
当前,中国股市波动与消费信心波动的相关性日益增强。
国家统计局200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指出,在股市持续下跌的8、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受到了影响,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8月份的97.5点下降0.2点,而消费者预期指数也比8月份的97.9点下降了0.1点。
深圳华鼎市场调查公司2001年10月对全国省会城市的3720名投资者的实地调查显示,已有48.11%的投资者因股市亏损从而对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7。
而海融证券网2002年1月中旬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认为股市下跌“对生活质量有所影响,消费水平下降10%”占被调查者的3%;“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下降20%以上”占47%8。
2002年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在5月份的基础上回升0.2点,达到97.3点。
组成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也呈现回升态势,分别从5月份的96.9点和97.3点回升到97.2点和97.4点。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6月底股市回暖是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的重要原因。
而消费者信心的变化,直接影响MPC,虽然这一影响程度还很难估计。
3.股市与居民储蓄波动呈现出紧密的相关性。
股价波动,影响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
如果股市下跌,原来在消费方面显得保守的中国百姓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去获得低利率的年收益,而不愿在股票上扩大投资份额,即便利率水平持续走低。
汪小亚等(2000)虽没有直接分析股市对消费的影响,但根据1995年-1999年10月影响储蓄变动因素的回归分析后,得出结论:影响储蓄变动的第一因素是股市变动,每次股市波动都会引起储蓄的反向波动,其次是个人收入,再次是利率,最后是制度因素。
2002年5月中下旬,央行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城镇居民除储蓄存款外,主要的投资渠道为国债和股票。
按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分类,目前65%左右被调查者选择“储蓄存款”,略高于10%的被调查者选择“国债”,略低于10%的被调查者选择“股票”。
调查结果认为,股市行情的变动是影响储蓄存款的最主要因素。
而此前2001年2季度的央行调查表明,有多达12.1%的投资者选择股票投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999-2000年股市大幅度上涨,居民储蓄年增加额分别为6253.0亿和4976.7亿元,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1)。
2001年6月14日,上证综指创历史记录地达到了2245.43点,其后便开始了长达1年的剧烈下跌,2002年1月29日,上证综指最低曾跌到1339.2点,跌幅40.36%。
股票市场总市值从54478亿元降为38000亿元,反映投资者财富的流通市值则从18161亿元降到10772亿元,7300多亿元财富被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