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及其《阴谋与爱情》
德语戏剧《阴谋与爱情》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德语戏剧《阴谋与爱情》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语历史上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
他是启蒙文学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尤其在戏剧创作方面,席勒造诣颇深。
他的戏剧在反对德国封建制度以及唤起民族觉醒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席勒戏剧代表名作之一的《阴谋与爱情》,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
该剧通过对一对来自不同阶层的年轻恋人由相爱到毁灭的悲惨故事揭示了德国青年反对封建制度,要求自由与平等的思想以及市民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弱点,同时也控诉了封建专制的无情和残暴。
全剧情节曲折、紧扣,而又不乏诗意,堪称德国经典戏剧中的经典。
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它是搬上舞台的文学,具有空间时间高度集中、人物语言形象生动、性格突出等诸多特点。
因此,戏剧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好的戏剧译本不仅可以保留原剧作的精髓,并且在转化成译文后能够更好地满足译文读者和观众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因此,本论文将以席勒的戏剧名作《阴谋与爱情》为例,参照杨武能及章鹏高两位大师的中文译本,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本论文由此分为如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部分,明确论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将阐述译本分析比较所依赖的各种翻译理论和方法,如归化异化、功能翻译法等。
在第三章中将对戏剧的发展、结构、特征等理论进行简单的综述。
之后的第四章是对剧作家席勒及其作品《阴谋与爱情》的简介。
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论文的重点。
在这一部分中,论文将首先介绍杨武能和章鹏高两位译者和他们的翻译原则,然后对其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从文学的风格和特点上进行比较,诸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流畅通顺和简洁明了;第二,对排比、比喻及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第三,在句式方面,如从长句和关系从句的结构重组和翻译上来比较两个译本;之后论文将从词汇着手,在选词的准确性和谚语的应用方面分析译作;最后以读者和观众对剧本的接受为出发点,从减少戏剧演出中文化障碍的角度来比较两位的译本。
《阴谋与爱情》读书心得
《阴谋与爱情》读书心得英文回答:Intrigue and Love: An Exploration of Power, Deception, and Societal Barriers。
Friedrich Schiller's "Intrigue and Love" is a gripp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play that explores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power, deception, and societal barriers. 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forbidden love between Ferdinand von Walter, the son of a powerful president, and Luise Miller, the daughter of a musician. Ferdinand's father, driven by ambition and a desire to maintain his status, ruthlessly opposes their relationship. Luise, a virtuous and strong-willed woman, faces relentless persecution and manipulation from Ferdinand's family and their allies.The play delves into the corrosive effects of power and privilege on human relationships. Ferdinand, blinded by his aristocratic status, fails to recognize Luise's innateworth and treats her as a pawn in his family's political game. The president, consumed by ambition, sacrifices his son's happiness for his own selfish ends. Luise, a victimof societal prejudice, is unjustly imprisoned and forced to endure unspeakable horrors.Schiller also masterfully exposes the hypocrisy and deception that permeate society. Ferdinand's family and friends, eager to protect their privileged position, resort to trickery and manipulation to keep Ferdinand and Luise apart. They spread malicious rumors, fabricate evidence,and engage in treacherous plots to thwart their love. Luise, on the other hand, remains坚贞不屈 (unyielding) andrefuses to compromise her principles.Ultimately, the play's tragic ending reflects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power and deception. Blind ambition and rigid societal barriers crush the hopes of Ferdinand and Luise, leaving behind a legacy of heartache and shattered dreams. Schiller's "Intrigue and Love" serves as a powerful reminder that love and justice can be easily subverted by the machinations of those who wield power andprivilege.中文回答:《阴谋与爱情》,权力、欺骗与社会壁垒的探讨。
席勒《阴谋与爱情》赏析
阴谋与爱情(席勒)【思想意义】·它取材于德国现实,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剧中通过一对男女青年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德国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价值观、道德观的腐败,表达了市民阶级对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渴望,以及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怒抗争。
·在一般的爱情故事中引入尖锐的社会冲突,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人物形象分析】1.女主人公露伊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姑娘。
她对斐迪南的爱情完全出自于真挚的爱情。
她向往打破等级界限、“人就是人”的未来,认为到那时平民的美德与纯洁才显出其高贵。
露伊丝有一种独立自尊的精神。
她决不能忍受权贵的侮辱,但又缺乏积极主动的反叛精神。
当她感到阶级界限难以冲破、不幸的命运难以逃脱的时候,她宁肯做一个维护封建伦理关系的“女英雄”,而不采取反抗行动。
在她内心发生的义务与爱情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忍受与反抗的矛盾。
伍尔牧的诡计击中了她的致命伤。
她无力识别,无力抗争,被迫同意写假信、守誓言,造成了悲剧性的后果。
正如她自己所说:“对阴险的地狱屈服了。
”2.斐迪南,就社会地位来讲,属统治阶级;就其思想和行动来讲,却是贵族阶级的叛臣逆子。
他并不看重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相反,因为认识到贵族门第的徽号下掩藏着数不尽的罪恶,公然拒绝继承父亲那份“造孽的家当”。
他看到了平民的高尚和纯洁,因此热爱“天神似的完善”的露伊丝。
这种爱情是真诚的、平等的,鼓舞他以勇敢的行动跨越等级的鸿沟,抵制父权的威严,他说:“父权是一个强大的字眼,但是真正大到尽头的只有爱。
”在争取爱情的斗争中,他表现得比露伊丝更坦然,更坚定。
但斐迪南长期养尊处优,体会不到一个平民女子的苦衷和露伊丝与她父亲之间那种相依为命的关系,因而一当自认为崇高的感情受到打击时,就轻易地被敌人煽起了妒忌心,向敌人忏悔,毒死了情人。
斐迪南的形象反映了在资产阶级新思想冲击下,封建关系已开始崩溃,叛逆者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
《阴谋与爱情》读后感
读《阴谋与爱情》有感爱,有的时候不需要山盟海誓的承诺,但她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的时候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的时候不需要雄飞雌从的追随,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
刚代表的是张扬、自信、勇往直前,但过刚易衰; 柔代表的是含蓄、自谦、深思熟虑,而柔和却能长存。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我来到了大学,在大学这个宽松的氛围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当然,在这之间,我们也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看书了。
最近,我无意之间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不错的书《阴谋与爱情》。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十八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
席勒生于1759年11月10日,逝于1805年5月9日,席勒生在德国封建社会中,目睹当时德国各小邦君侯的残暴统治,席勒是德国伟大的戏剧爱和诗人,他的剧作、许多抒情诗和叙事诗充满着愤怒的抗暴精神和要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席勒反映政治的暴君,也再现教会的专横,席勒对冷酷的现实强烈不满,追求自由和美好的未来,他的作品在中国也受到读者的喜爱的戏剧《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为许多读者熟知。
该戏剧主要描述的是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斐迪南的悲剧爱情故事。
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
该剧戏剧冲突曲折而尖锐,情节线索复杂而清晰,尤以在矛盾纠葛中展示人物性格见长。
这部戏剧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冲突激烈,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
《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
当时德国处在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封建小邦。
各邦统治者大公施行残暴的独裁统治。
这本书在作者笔下,神圣纯洁的爱情与卑鄙丑陋的阴谋紧密联系在一起。
陷于阴谋重重包围之中的爱情,或者为了爱制造“阴谋”,爱与阴谋纠结缠绕。
阴谋与爱情是否席勒化
阴谋与爱情是否席勒化”,《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都得到了肯定的评价。
但是席勒的剧作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他的剧本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生活逻辑、让人物宣讲作者政治理想、缺乏性格真实等等。
创作《阴谋与爱情》的时期,正是青年席勒反封建意识最强烈的时候,也是席勒的狂飚气质表现得最鲜明的时候,因此这部剧本是席勒全部创作中反封建倾向最为突出的作品。
《阴谋与爱情》的反封建性,尤其体现在它并不取材于历史,而是直接取材于席勒生活的时代,观众对此剧的现实性一目了然,而法兰西共和国则由于此剧的反封建思想,授予席勒荣誉公民的称号。
席勒化是指创作中以抽象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的唯心主义创造倾向。
以此相对应的是莎士比亚化,即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
...我觉得阴谋与爱情是具有席勒化的倾向的。
从三个方面入手、(1)从裴迪南这个角色入手,裴迪南生于一个被权贵覆盖的家庭,贵族阶级,从小受到的教育应该是权贵思想,为何会出现反对阶级歧视,要求自由公平的思想呢?而且,费迪南的父亲也不会让费迪南拥有这种思想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角色可能过于理想化,另一方面从费迪南对爱情的执着来看,费迪南的思想过于偏激,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亲手毒死自己心爱的人,不管怎么样,伤害自己在乎的人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所以我觉得费迪南在爱情方面也不是大众的现实的表现,也灌注了作者太多的感情色彩,或者说是作者过于的理想化,让这些故事看上去不太现实不太生活化。
再次,费迪南和露易丝是怎么相爱的,作者也没有交代。
(2)从公爵情人这个角色入手。
她之前的生活很不幸令人同情,最后做了公爵的情人,受尽内心的折磨,在公爵身边呆了很久,她心里应该明白自己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是百姓的血肉换来的,为什么偏偏在最后才将这些不义之财散出去。
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也不符合人物的矛盾的性格。
她转变的太快太突然,这样的人突然变得很完美,最后还选择流放自己,这是不可思议的。
可见其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性格,更或者是为了符合达到作者宣扬时代精神的目的而不得不转变人物性格。
阴谋与爱情
少年时代学过法 律和医学。青年 时代成了德国狂 时代成了德国狂 飙运动的代表者 飙运动的代表者 之一。晚年与歌 德一起开创了德 国“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时代,为德国民 时代,为德国民 族文学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
二、作品背景
《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当 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当 时德国处在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分 时德国处在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分 裂成许多封建小邦。各邦统治者大公施行残暴的 独裁统治。 1780年,20岁的席勒写成他酝酿已久的剧本《 1780年,20岁的席勒写成他酝酿已久的剧本《强 盗》,发出了“打倒暴君”的洪亮吼声,受到反动的 发出了“打倒暴君”的洪亮吼声, 欧根公爵的无理干涉, 欧根公爵的无理干涉,激起了席勒内心更大的反抗。 于是,1782年他在一个小客店里用七个星期写成了 于是,1782年他在一个小客店里用七个星期写成了 名剧《阴谋与爱情》 名剧《阴谋与爱情》。
五、作品的评价与理解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名著之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代表作, 一。剧本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席勒直言不讳地说: 一。剧本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席勒直言不讳地说:“剧本 事情发生于德国第一宫庭中。” 事情发生于德国第一宫庭中。” 创作《阴谋与爱情》的时期, 创作《阴谋与爱情》的时期,正是青年席勒反封建意识 最强烈的时候, 最强烈的时候,也是席勒的狂飚气质表现得最鲜明的时 候,因此这部剧本是席勒全部创作中反封建倾向最为突 出的作品。 剧中人物实际上是以专横腐朽的符腾堡公国的统治者为 原型。剧中不怕把18世纪德国的主要矛盾即市民阶级和 原型。剧中不怕把18世纪德国的主要矛盾即市民阶级和 封建贵族之间尖锐对立的矛盾,及婚姻自由的问题, 封建贵族之间尖锐对立的矛盾,及婚姻自由的问题,正式 搬上了舞台,对封建统治者的暴行予以揭露和痛斥, 搬上了舞台,对封建统治者的暴行予以揭露和痛斥,对市 民阶级的反抗精神予以热烈的歌颂, 民阶级的反抗精神予以热烈的歌颂,表现出了鲜明的反 封建压迫和争取民主自由的狂飙激情。
《阴谋与爱情》的人物形象分析
《阴谋与爱情》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张晨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5期摘要:席勒的《阴谋与爱情》被恩格斯誉为“德国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席勒成功地刻画了两种来自截然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一种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人物形象,他们骄奢淫逸,专横跋扈、无恶不作;另一种是平民阶层的人物形象,在与统治集团的对抗中显现出他们不畏权势,正直坦白、独立不羁的人格品质。
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形象斐迪南,出身贵族却厌恶贵族的种种恶习,是平民利益的代表。
作品在歌颂正面人物可贵品质的时候,反映了他们各自身上的缺陷,显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促使人们进一步探讨革命的道路和方向。
关键词:阴谋;爱情;贵族;平民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大诗人、大剧作家和美学理论家,是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期的代表作,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品。
年轻的席勒,面对“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甚至这个日耳曼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的德国现实,激起了创作激情。
作品中席勒以他的叛逆精神和政治倾向性宣扬了市民阶级的道德观念控诉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剧作中以露意丝为代表的平民阶层的独立、自尊和以宰相瓦尔特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阴险狡诈、荒淫无耻构成了鲜明的对立。
本来拥有幸福美满爱情的露意丝和斐迪南最后却在瓦尔特、伍尔穆等人的阴谋下悲惨的离开人世。
席勒在赞扬新兴市民阶级美好品质的同时也控诉了以瓦尔特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恶行。
《阴谋与爱情》被恩格斯誉为“德国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阴谋与爱情》刻画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群。
一个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人物形象,如瓦尔特、伍尔穆,他们骄奢淫逸,专横跋扈、无恶不作。
另一个是平民阶层的人物形象,如露意丝、米勒,在与统治集团的对抗中显现出他们不畏权势,正直坦白、独立不羁的人格品质。
席勒及其《阴谋与爱情》
“双碧”合作与席勒转向 Nhomakorabea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 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 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 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 迈斯特》 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 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席勒在学生时代就大量 研读卢梭、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受到很大影响— —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 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6、《奥尔良的姑娘》(1801),取材于英法 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剧 作写约翰娜受神启示,献身法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然而,神圣的使命和女人的本性之间的冲 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上帝的事业而战, 她必须保持身的纯洁与心的崇高,必须弃绝个 人的一切欲望是需求;作一个女人,她竟爱上 了敌人。于是,她身上所具有的不可战胜的力 量随着神秘性的破灭而消失了。 7、《威廉·退尔》(1804),是席勒最后 一部戏剧作品,它展现了瑞士人民协力抵抗外 辱,秘密地组织联盟,高呼“不自由,毋宁 死”、“祸福相共,生死与同”的誓言,奋起 反抗奥地利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
席勒作品书影
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 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 卡洛斯》。
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 克尔 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 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 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 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 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 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 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在军事学校 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 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 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名著《阴谋与爱情》故事内容精缩
名著《阴谋与爱情》故事内容精缩德国席勒著《阴谋与爱情》故事内容简介宰相的儿子斐迪南少校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
米勒预感到大祸就要来临,打算不准斐迪南再到他家里来。
米勒夫人不同意,因为斐迪南送的礼物变卖出了许多钱。
米勒大怒说,我宁可拿着我的小提琴沿街乞讨,靠开音乐会换一口饭吃,也不愿用我独生女儿的灵魂和幸福去换他的钱!他决定亲自去请求宰相中断斐迪南同他女儿的关系。
米勒正要动身,宰相的家庭秘书伍尔牧来了。
伍尔牧是米勒的乡亲,米勒早年曾答应伍尔牧,只要女儿露伊斯愿意,就嫁给他。
现在伍尔牧要求米勒拿出父亲的权威,将女儿嫁给他。
米勒严辞拒绝了伍尔牧的要求。
伍尔牧离开后,露伊斯向父亲说明她爱斐迪南的原因。
她说她和斐迪南好决不是要高攀,而是由于对“上帝杰作的喜悦”,这是她的权力,父亲甚至上帝都不应该阻挡。
她回忆起与斐迪南初次见面的情景时说:“我的灵魂升起了第一道曙光,千万种青春的感情从我心中涌了起来,就像到了春天,地面上百花齐放一样。
我再也看不见世界,可是我觉得,世界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美丽;我再也不知道有上帝,可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过他。
”父亲回答说,他永远也无法把斐迪南交给她。
露伊斯忧郁地说:她明白,她和斐迪南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只有在门第和出身的差别消失之后,她们才能得到爱情和自由。
来源中华励志网zhlzw.com正在这时,斐迪南来看望露伊斯,发现她脸色苍白,就问原因,她回答说:“一把短剑悬在你和我的头顶上!——有人要拆散我们!”斐迪南说,他的贵族纹章比不上露伊斯眼睛里的天书有力量。
天书上写着:你和我注定要结合在一起。
露伊斯说她怕他父亲。
斐迪南说,他什么也不怕,即使那障碍像山岭,他就把它当作阶梯,攀过山头,飞奔到露伊斯的怀抱里。
可是,露伊斯还是不能平静下来。
伍尔牧求婚遭拒绝后一直怀恨在心,现在,他要借宰相的手排除情敌。
宰相对伍尔牧说:“目前内阁里有一种布置,因为新的公爵夫人的到来,米尔佛特夫人需要做表面的离开,而且为了造成十足的骗局,她还得另外搭上一种关系;你知道,伍尔牧,我的地位是怎样依靠这位夫人的势力的——我的最坚固的根本就是公爵的恩眷。
席勒
(二)创作
1、《强盗》,是席勒18岁时创作的剧作。 剧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忒斯的 话“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的,要用火” 作为题词;第二版的扉页上,又添上“打倒暴虐 者”的铭语。 剧作反映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进步青年的热切愿 望,充满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热切 希望。 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席勒的 创作充满着反暴政、争自由的精神。
6、斐迪南,就社会地位来讲,属统治阶级; 就其思想和行动来讲,却是贵族阶级的叛臣逆 子。他并不看重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相反,因 为认识到贵族门第的徽号下掩藏着数不尽的罪 恶,公然拒绝继承父亲那份“造孽的家当”。 他看到了平民的高尚和纯洁,因此热爱“天神 似的完善”的露伊丝。这种爱情是真诚的、平 等的,鼓舞他以勇敢的行动跨越等级的鸿沟, 抵制父权的威严,他说:“父权是一个强大的 字眼,但是真正大到尽头的只有爱。”在争取 爱情的斗争中,他表现得比露伊丝更坦然,更 坚定。
第四节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二、《阴谋与爱情》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1759~1805) 德国著名的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 “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席勒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 医生,做过小军官,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73年,13岁的席勒被公爵强行送进了人称 “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院,度过了8年囚徒 式的生活,使他对专制统治充满了憎恨。席勒 通过一位教师接受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 开始秘密地写诗、写剧本。
“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悬念——冲突——谈席勒《阴谋与爱情》的写作技巧
悬念——冲突——谈席勒《阴谋与爱情》的写作技巧悬念——冲突——谈席勒《阴谋与爱情》的写作技巧《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期的第三个剧本,5幕悲剧,1784年首演。
穷乐师米勒的独生女露易丝与宰相之子斐迪南热恋,宰相为攀附公爵,欲让儿子与公爵的情妇米尔佛特夫人结婚。
本性纯洁的米尔佛特夫人不忍拆散这对年轻恋人,远去他乡。
但公爵的决定已公告全国,斐迪南激烈抗议无济于事,宰相胁迫露易丝给卫队长写假情书,又将情书故意传入斐迪南手中。
斐迪南悲愤不已,找露易丝对质,不料露易丝竟承认确有其事。
她爱斐迪南,但无力逃出罪恶的陷阱。
斐迪南在绝望中往柠檬水中放了毒药让露易丝喝下去,露易丝临死前说出了宰相的阴谋,恰在此时,宰相赶到,斐迪南指责他逼自己的儿子杀死恋人,还将夺去儿子的生命,说罢将杯中剩余的毒液一饮而尽,这对纯洁的恋人双双死去。
这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的戏剧,也可以说是一部平民的悲剧,它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的阶级矛盾,明确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各方面腐朽堕落和平民阶级的道德与尊严。
通过一对门第悬殊的年轻人由相恋而毁灭的悲惨故事,对荒淫无耻、阴险卑劣的封建统治者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这个戏不仅写出了两个不同阶级的青年裴迪南与路易斯的爱情,而且通过他们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两个阶级的本质。
恩格斯曾认为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致敏·考茨基》马恩选集第四卷)席勒本人也曾坦率的声明,“剧中事件发生于德国某一宫廷中”。
学者也曾断定,剧中许多人如宰相瓦尔特公爵的情妇米尔佛特夫人,宰相的秘书伍尔牧等,他们的原型是符腾堡公爵左右的真实人物。
因此,它在德国任何一个剧场的舞台上演出都是很受欢迎,激动人心的。
因为专横与暴力,狡诈的阴谋与合法的荒淫无耻,是当时德国所有宫廷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所以说它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德国第一部以明显的政治倾向宣扬市民阶级的道德观念,控诉封建贵族等级制度的戏剧。
《阴谋与爱情》读后感
读完《阴谋与爱情》,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感慨。
这部作品是德国作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杰作,它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爱情与阴谋的交织。
作品中主要讲述了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与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两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本应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因爱情而紧密相连。
然而,他们所身处的社会充满了阴谋与权力斗争,这使得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未知。
席勒通过这部作品,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
他描绘了人性的多面性,既有善良、纯洁的爱情,也有阴险、狡诈的阴谋。
这种现实主义的描绘方式,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同时,《阴谋与爱情》中的戏剧冲突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作品中的冲突不仅有深厚的现实基础,而且代表人物也是有真实的生活原型。
这种冲突不仅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也反映了人类普遍面临的爱情与权力的抉择。
总的来说,《阴谋与爱情》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杰作。
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爱情与阴谋的交织,以及人性中的善恶冲突。
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鲜明的现实主义描绘方式,更在于其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思考人性与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浅析《阴谋与爱情》产生悲剧的原因
浅析《阴谋与爱情》产生悲剧的原因作者:刘洪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摘要:席勒的《爱情与悲剧》讲述了裴迪南与露伊斯相恋的复杂过程,本应该得到幸福的两个人,既遭到平民米勒的反对,也遭到贵族宰相的破坏,在种种压力与迫害下,两人的结局不尽人意,非常悲惨,这是对封建家长的痛斥与等级制度的批判。
关键词:爱情;阴谋;悲剧;原因作者简介:刘洪珍(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2《爱情与阴谋》中把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对敢爱敢恨、跨越出身与门第、执着追求爱情的裴迪南和露伊斯,他们冲破封建束缚,因为相爱勇敢地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是谁用两颗用情的心酿制了一杯生命的苦酒呢?是谁摧残了露伊斯的生命呢?又是谁把他们逼上爱情的绝路呢?是这个时代特征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一、从自身的角度探究两人的爱情根基就不稳定,小说中露伊斯对她和裴迪南的爱情就一开始就持着一种惶恐和不确定性,对他们的爱情并不是充满信心。
正如她自己所说“裴迪南你我头上悬着一把剑!他们一定会拆散我俩”,其实这把剑是她自己心上的一把利剑,确实是这把利剑最后把他们俩拆散了。
露伊斯作为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对自己爱情不是抱着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的决心,而是对爱情处境一种深深的担忧,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行为。
同时露伊斯的性格是懦弱的,当伍尔穆拿她父亲的生命逼迫她伪造情书时,她毫无抗争的向恶势力妥协了。
第二个方面裴迪南多疑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虽然他深深地爱着露伊斯,但是在父亲阴谋的设计下和旁人的引诱下,他进入了圈套。
当他拾到侍卫长在阅兵时故意留下的那封情书时,他突然变得不安和害怕,开始怀疑露伊斯是否真的会像那封信所言,以至于在露伊斯的家中多次逼问露伊斯事实是否属实,在最后绝望的时刻,把毒药倒进了他们喝的柠檬汁里面,两人双双死去。
灵魂力量的体现——浅析《阴谋与爱情》的路易丝·米勒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灵魂力量的体现——浅析《阴谋与爱情》的路易丝•米勒李金艳 中国人民大学摘 要:席勒的哲学思想受到了他学生时代的哲学教师雅各布•冯•亚伯很大的影响。
亚伯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并阐释了“灵魂力量(Seelenstärke)”这一词,席勒在戏剧《阴谋与爱情》中,也将“灵魂力量”这一特征赋予了女主人公路易丝•米勒。
路易丝在文中所做的三次决定中发生了激烈的心理冲突,“灵魂力量”在每一次心理冲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通过亚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具体分析“灵魂力量”在女主人公三次决定中的展现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灵魂力量;勇敢;理智;忍耐[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147-02席勒的戏剧作品《阴谋与爱情》被评价为德国市民悲剧的高潮以及市民悲剧的转折点。
作品塑造了一个即使被家庭、社会所束缚,但仍然坚强、有着“灵魂力量”的女性角色,她的这些特质将她和同时代的其他女性角色区分开来。
剧本名原本按照女主人公路易丝•米勒的名字定为《路易丝•米勒》[1],由此可以看出席勒对这一角色的重视程度。
因此,对女主人露易丝•米勒的研究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灵魂力量”这个概念以及翻译情况;第二部分分析“灵魂力量”在路易丝•米勒身上的具体体现;最后一部分则试图探讨女主人公这一表现的原因。
一.灵魂力量雅各布•冯•亚伯是德国十八世纪的哲学家。
席勒在学生时代多次参与了亚伯的课程,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对席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在亚伯的《灵魂学说入门》中,他多次提到并且解释了“灵魂力量”这个概念。
亚伯认为,“灵魂力量”虽然是所谓“天才”的一种特质,但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拥有这一特点。
拥有“灵魂力量”意味着“学会在两种激烈对抗的感情状态中总是能选出更好的那一个。
”[3]他继续解释道,“灵魂力量”以理性为基础,让人摆脱非理性的享受欲望,同时也要求人承担这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阴谋与爱情 席勒式
有人说《阴谋与爱情》标志着席勒前期创作的鼎盛,他从自由的波西米亚森林回归到德国的市民阶层。
恩格斯曾称赞《阴》是德国第一部政治倾向剧。
德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梅林认为,这部作品所达到的革命高度在德国市民剧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讲述了身处平民阶级的路易丝米勒和贵族阶级的裴迪南瓦尔特的爱情悲剧,是当时德国市民生存状态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
女主人公是乐师的女儿,纯洁、善良、美丽,她渴望追求自由、纯美的爱情。
男主人公裴迪南是首相的儿子,两个身处不同阶层的青年人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相爱,这是一个注定发生的悲剧。
路易斯的乐师父亲米勒是剧中一位善良、纯朴的小人物,他与米勒太太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米勒爱他的女儿,他希望他的女儿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出嫁,他不喜欢权门子弟,认为轻浮子弟所贪图的不是他女儿的内心只是其肉体,他惧怕那些关于少校和他女儿的流言蜚语。
米勒太太恰好和他是相反的,她希望女儿能嫁入豪门过上贵族的生活。
两位家长鲜明地表现出了当时德国市民阶层的那种保守和软弱,他们渴望自己的安宁,他们不能逾越阶级的那道鸿沟,他们面对问题只是想逃避却不敢于反抗。
相比之下,他们的女儿路易斯是一位优秀、卓越的女性形象,她有美好的道德,有一颗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心。
她的父亲企图用基督教的信仰来约束她,但是此刻宗教的魔力失效了。
路易斯早在第一次见到裴迪楠就觉得:热血涌上脸颊,脉搏跳得更加欢快,当时在我的灵魂里晨曦初露,从我心中涌现千般柔情,宛如春来繁花从泥土中冒出。
我看不到周围的一切了,可我又觉得世界从来也不是这般美丽。
路易斯对瓦尔特的爱如此美好,席勒对路易斯的情感表现细腻令人回味,这样一位温柔如水的女子,有着一颗勇敢坚强的心。
她骂奸诈的乌尔姆是恶棍,做过刽子手的徒弟;她断然拒绝米尔福特夫人的要求,路易斯和福尔米特夫人形成对比,身上有一种巾帼的英雄气概。
裴迪楠在剧本中被塑造为贵族阶层叛逆者形象,他接受启蒙思想,主张自由恋爱。
他爱上平民乐师的女儿路易斯,在他的眼中路易斯是唯一,是真爱。
席勒剧作_阴谋与爱情_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席勒剧作_阴谋与爱情_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席勒的代表作之一,该剧的女主人公艾玛在
其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外表形象、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方面对艾玛
这一角色进行分析。
外表形象方面,艾玛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被描述为“黑发、雪肤、秀眉,真是一
位优美的姑娘”。
她的容貌给人的感觉是动人的、清新的,使得她一出场便吸引了众人的
注意。
性格特点方面,艾玛的性格十分独立,不喜欢被人支配和控制。
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妥协也不妥协自己的信念。
此外,她还很有勇气,能够直面一切逆境和挑战,不屈
不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另外,艾玛的感情丰富而深刻。
她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幻
想和憧憬,在与惠廷斯的交往中,她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真挚、纯粹、深刻的感情。
命运轨迹方面,艾玛的遭遇可以说是一场悲剧。
她原本是一个富有的绅士家庭的女儿,但因为家庭的问题,她不得不离开父母去独自生活。
然而,在她面临的一系列险恶局势中,她却没有失去勇气和希望,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幸福。
但是,当她已经取得了自己的幸福
之后,却被一系列的阴谋和误解所困扰,导致最终的悲剧结局。
总的来说,艾玛是一个自由、勇敢、真诚、感性的女性形象,她在席勒的剧作中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
她的命运虽然悲惨,但她
的精神追求和无畏精神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4年席勒阴谋与爱情德语读后感范文
2024年席勒阴谋与爱情德语读后感范文在这个充满了阴谋和爱情的世界里,《席勒阴谋与爱情》的故事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刻的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德语写作风格和精彩的情节,让我从多个层面思考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
我将从阴谋和爱情两个主题出发,谈一谈自己对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故事中的阴谋情节展示了权力的斗争和人性的扭曲。
在这个阴谋重重的世界里,个人的利益和欲望成为了驱使人们行动的主要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受到利益的驱使,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不禁思考,现实中的世界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阴谋?现实世界中的权力斗争和人性的扭曲是不是也是由个人的利益和欲望驱使着呢?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爱情情节也令人动容。
主人公们在无法预测的险境中相遇,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历经磨难后变得更加坚定。
他们敢于冒险,为了保护彼此,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这让我开始思考现实世界中的爱情,爱情是否也可以成为人们坚持自己追求幸福的力量。
当社会和权利的诱惑蒙蔽了人们的眼睛时,爱情是否也可以成为一束光明,照亮前方的道路呢?在读这部小说时,我还注意到了作者对德国社会的批判。
小说中描绘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暗示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正义、道德和自由这些价值观是否在这个社会中被忽视了?这让我开始思考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否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总的来说,《席勒阴谋与爱情》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思考的机会。
通过对阴谋和爱情两个主题的深入探讨,我加深了对现实世界中权力斗争和人性扭曲的理解,并开始思考爱情是否可以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力量。
同时,作者对德国社会的批判也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
如果需要____字的德语读后感,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扩展,深入探讨小说中的其他主题,或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名著《阴谋与爱情》故事内容精缩
名著《阴谋与爱情》故事内容精缩德国席勒著《阴谋与爱情》故事内容简介宰相的儿子斐迪南少校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
米勒预感到大祸就要来临,打算不准斐迪南再到他家里来。
米勒夫人不同意,因为斐迪南送的礼物变卖出了许多钱。
米勒大怒说,我宁可拿着我的小提琴沿街乞讨,靠开音乐会换一口饭吃,也不愿用我独生女儿的灵魂和幸福去换他的钱!他决定亲自去请求宰相中断斐迪南同他女儿的关系。
米勒正要动身,宰相的家庭秘书伍尔牧来了。
伍尔牧是米勒的乡亲,米勒早年曾答应伍尔牧,只要女儿露伊斯愿意,就嫁给他。
现在伍尔牧要求米勒拿出父亲的权威,将女儿嫁给他。
米勒严辞拒绝了伍尔牧的要求。
伍尔牧离开后,露伊斯向父亲说明她爱斐迪南的原因。
她说她和斐迪南好决不是要高攀,而是由于对“上帝杰作的喜悦”,这是她的权力,父亲甚至上帝都不应该阻挡。
她回忆起与斐迪南初次见面的情景时说:“我的灵魂升起了第一道曙光,千万种青春的感情从我心中涌了起来,就像到了春天,地面上百花齐放一样。
我再也看不见世界,可是我觉得,世界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美丽;我再也不知道有上帝,可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过他。
”父亲回答说,他永远也无法把斐迪南交给她。
露伊斯忧郁地说:她明白,她和斐迪南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只有在门第和出身的差别消失之后,她们才能得到爱情和自由。
来源中华励志网zhlzwaaa正在这时,斐迪南来看望露伊斯,发现她脸色苍白,就问原因,她回答说:“一把短剑悬在你和我的头顶上!——有人要拆散我们!”斐迪南说,他的贵族纹章比不上露伊斯眼睛里的天书有力量。
天书上写着:你和我注定要结合在一起。
露伊斯说她怕他父亲。
斐迪南说,他什么也不怕,即使那障碍像山岭,他就把它当作阶梯,攀过山头,飞奔到露伊斯的怀抱里。
可是,露伊斯还是不能平静下来。
伍尔牧求婚遭拒绝后一直怀恨在心,现在,他要借宰相的手排除情敌。
宰相对伍尔牧说:“目前内阁里有一种布置,因为新的公爵夫人的到来,米尔佛特夫人需要做表面的离开,而且为了造成十足的骗局,她还得另外搭上一种关系;你知道,伍尔牧,我的地位是怎样依靠这位夫人的势力的——我的最坚固的根本就是公爵的恩眷。
浅析《阴谋与爱情》产生悲剧的原因
浅析《阴谋与爱情》产生悲剧的原因刘洪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 要:席勒的《爱情与悲剧》讲述了裴迪南与露伊斯相恋的复杂过程,本应该得到幸福的两个人,既遭到平民米勒的反对,也遭到贵族宰相的破坏,在种种压力与迫害下,两人的结局不尽人意,非常悲惨,这是对封建家长的痛斥与等级制度的批判。
关键词:爱情;阴谋;悲剧;原因作者简介:刘洪珍(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97-02《爱情与阴谋》中把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对敢爱敢恨、跨越出身与门第、执着追求爱情的裴迪南和露伊斯,他们冲破封建束缚,因为相爱勇敢地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是谁用两颗用情的心酿制了一杯生命的苦酒呢?是谁摧残了露伊斯的生命呢?又是谁把他们逼上爱情的绝路呢?是这个时代特征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一、从自身的角度探究两人的爱情根基就不稳定,小说中露伊斯对她和裴迪南的爱情就一开始就持着一种惶恐和不确定性,对他们的爱情并不是充满信心。
正如她自己所说“裴迪南你我头上悬着一把剑!他们一定会拆散我俩”,其实这把剑是她自己心上的一把利剑,确实是这把利剑最后把他们俩拆散了。
露伊斯作为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对自己爱情不是抱着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的决心,而是对爱情处境一种深深的担忧,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行为。
同时露伊斯的性格是懦弱的,当伍尔穆拿她父亲的生命逼迫她伪造情书时,她毫无抗争的向恶势力妥协了。
第二个方面裴迪南多疑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虽然他深深地爱着露伊斯,但是在父亲阴谋的设计下和旁人的引诱下,他进入了圈套。
当他拾到侍卫长在阅兵时故意留下的那封情书时,他突然变得不安和害怕,开始怀疑露伊斯是否真的会像那封信所言,以至于在露伊斯的家中多次逼问露伊斯事实是否属实,在最后绝望的时刻,把毒药倒进了他们喝的柠檬汁里面,两人双双死去。
席勒剧作《阴谋与爱情》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席勒剧作《阴谋与爱情》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阴谋与爱情》是德国著名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席勒所创作的作品。
该剧以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为主线,以阴谋和爱情为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女主人公蕾莉雅是席勒的又一经典形象,她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是席勒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蕾莉雅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在席勒的描写下,她美丽、聪明、勇敢而坚强。
蕾莉雅的美丽和聪明,从某种程度上让她拥有了一种优越感和高傲心态。
她的出身让她一直生活在各种眼光的注视之下,这引起了她的反感。
但因为她聪明,她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敏锐的感知,在形势危急的时候,她也能够迅速作出决策,不做被动的挣扎。
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掀起了人性解放的浪潮,也启发了蕾莉雅的自我解放。
她深爱着的费尔德林顿虽然是事实婚姻中的男人,但蕾莉雅并不因此而退却,而是勇敢地出桅杆开头面对这一切。
正是这种勇气和心态让她站在了当时的人性解放浪潮的风口浪尖上,成为当时女性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女性历史长河中,蕾莉雅无疑是一个马后炮。
对于当时而言,她的观念是太过激进的,这也让她逐渐变成了一个意志坚定的信奉者。
没有谁能够阻止她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一直走到底,她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别人而改变。
蕾莉雅的勇气也让她成为让男性们感到恐惧和排斥的对象。
尽管她极力为阴谋和打击直言不讳的家臣所辩护,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影响。
女性的自我解放引发了男性群体中的愤怒和恐惧,同时也使人们对她产生了更多怀疑和不理解。
然而,尽管人们对蕾莉雅充满了各种偏见和不信任,她仍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保留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她最终在阴谋和爱情的角力中生存下来,留下了他人难忘的形象。
总的来说,席勒剧作《阴谋与爱情》中的女主人公蕾莉雅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解放思潮的代表人物,她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其中丰富多彩的人格魅力是她的最大魅力所在。
蕾莉雅的形象也充分阐述了席勒对自由和平等的思考和追求,同时也暴露了历史时期的性别偏见和难以避免的人性矛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历史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碧”合作与席勒转向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 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 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 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 迈斯特》 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 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席勒在学生时代就大量 研读卢梭、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受到很大影响— —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 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在后一部著作里,他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两种基本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精辟的概 括,指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求自然, 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人”, 素朴的诗人反映现实,感伤的诗人表现理想。 席勒和歌德虽然同样对革命感到恐惧和失望, 但是他们都不满那种向后看的浪漫主义(因害 怕革命而缅怀过去),而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 认为理想的艺术应当描写通过理性而重新取得 和谐的具有完整的人性的人。这也是他们二人 都走向“古典”主义的原因。
二、席勒:创作
The Robbers (1781)
Intrigue and Love (1783) Don Carlos (1787) Wallenstein
Wallenstein's Camp The Piccolomini The Death of Wallenstein
4、1794年,席勒与歌德订交,开始了他的生 活与创作的新时期。与歌德的亲密交往,使 席勒摆脱了康德的唯心主义。1798年,席勒 和歌德合作写了大量的警句诗——《馈赠》。 次年又大写叙事谣曲。席勒的著名叙事诗 《潜水者》、《手套》、《波吕克拉特的指 环》、《去铁匠铺的路上》、《伊比库斯的 鹤》等都是这时所写。在其创作中,除戏剧 外,这些作品占有主要地位。 5、历史剧《华伦斯坦》(1799),标志着席 勒的创作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正如他自己所 说:“从前,比如在波沙和卡洛斯等人物身 上,我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 实,如今在华伦斯坦身上,我试着用赤裸裸 的真实来弥补贫乏的理想„„”
文学史定位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 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出生地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国戏剧家和诗人。生于内卡 河畔的马尔巴赫。
马尔巴赫
内卡河畔
席勒故居
席勒出生地
席勒之父
席勒的父亲约翰· 卡斯帕尔是一位性情奇特而颇有才 能的人。然而作为一个施瓦本区破落农民和面包师 的后裔,他受不到较高教育,最终学习成为理发师 和外科医生。他以军医身份随军服务,经过欧洲的 所有主要国家,也经受了一些冒险。结婚十年后, 妻子生女儿克里斯妥菲娜,两年后又生弗德里希。 这时他在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的部队里任募兵军官。
3、1788年,席勒中止戏剧创作,进入耶拿大 学潜心学术研究。相继撰写了《美育书简》和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两部美学 论著。在前一部著作里,他主张通过文艺的 “美育”恢复人性的善良和谐,进而实现社会 的和谐与进步。他说:“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 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 他途”。他把美育提高到超越一切的程度,认 为通过美才能使人性达到真与善的境界。
席勒
席勒邮票
《阴谋与爱情》书影
2005年同名电影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二、《阴谋与爱情》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
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
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运动的参加者多是 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个性解放色彩。主张
返回自然,强调感情,强调天才,强调向民间学习。
2、《斐哀斯柯》(1783)是席勒的第一部历史 剧,描写16世纪热那亚共和主义者反暴斗争的 故事。全剧的反专制的倾向非常强烈。 《堂·卡洛斯》(1787)以16世纪尼德兰解放 运动为背景,写西班牙宫廷中进步势力与反势 力的斗争。剧中仍然回响着反对专制、渴望自 由的基调。但是主要人物波沙把自由理想的希 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妥协的倾向已很明显。 它标志着席勒从“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 的过渡。
席勒之父
席勒的父亲对与部队中虐待士兵的杖刑习惯 了,在他被激怒时,也用军队那套严厉方法, 对待童年的席勒,使席勒非常害怕受到处罚。 不过另一方面,父亲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耐心 教导子女,让席勒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学。
席勒之母
席勒的母亲叫做伊莉莎白· 多罗特娅,姓科德 韦斯,是马尔巴赫一个面包师的女儿。母亲 喜欢宗教诗歌,爱讲圣经上的故事及一些特 别的人物传记。这对启发儿子的诗人才能有 所帮助。
1、《强盗》(1781),是席勒18岁时创作的剧作。 剧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忒斯的 话“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的,要用火” 作为题词;第二版的扉页上,又添上“打倒暴虐 者”的铭语。 剧作反映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进步青年的热切愿 望,充满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热切 希望。 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席勒的 创作充满着反暴政、争自由的精神。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1759~1805)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 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 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医生,做过小 军官,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73年,13岁的席勒被公爵强 行送进了人称“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院,度过了8年囚徒 式的生活,使他对专制统治充满了憎恨。席勒通过一位教师 接受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开始秘密地写诗、写剧本。
8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逐渐 衰落,席勒的反叛精神也逐渐衰退,且中断了 文学创作,转为研究历史和哲学。1788-1794 年,他写过《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 十年战争史》(1791-1793)等著作,期间还 担任过耶拿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席勒曾给以热烈的欢 迎。他的《强盗》在巴黎上演,他本人被法国 人民推选为共和国的名誉公民。但雅各宾党专 政后,他被革命暴力所吓倒,变成革命的反对 者,甚至表示要在路易十六受审时为之辩护。 与此同时,他钻进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热 衷于美学,主张“通过美来达到自由”。
《华伦斯坦》(1799)
华伦斯坦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悲剧形象,是那个 战乱频繁时代的产物。他有政治远见,也有政 治野心;他相信武力,更笃信星象;他有魄力, 但又游移不定;他拥戴皇帝,更想取而代之; 他想使民族得到统一,但却缺乏固定的祖国观 念。通过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席勒深刻地反映 了得意志人民统一国家的愿望,以及实现这一 愿望的巨大障碍。该剧人物性格刻画真切,并 有莎士比亚式的群众活动场面。
6、《奥尔良的姑娘》(1801),取材于英法 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剧 作写约翰娜受神启示,献身法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然而,神圣的使命和女人的本性之间的冲 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上帝的事业而战, 她必须保持身的纯洁与心的崇高,必须弃绝个 人的一切欲望是需求;作一个女人,她竟爱上 了敌人。于是,她身上所具有的不可战胜的力 量随着神秘性的破灭而消失了。 7、《威廉·退尔》(1804),是席勒最后 一部戏剧作品,它展现了瑞士人民协力抵抗外 辱,秘密地组织联盟,高呼“不自由,毋宁 死”、“祸福相共,生死与同”的誓言,奋起 反抗奥地利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
席勒作品书影
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 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 卡洛斯》。
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 克尔 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 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 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 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 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 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 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在军事学校 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 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 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其理论家是赫尔德尔,主将是青年歌德和席勒。
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German poet, dramatist,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who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dramati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German theater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in European literature.
1773年符腾堡公爵把13岁的席勒选入他的军 事学校学法律,后来才同意他学医。席勒在 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8年 青春岁月。从 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 发表一些抒情诗。
早期创作
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毕业后 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他对当 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0年写成反 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 盗》,1781年,他自费出版了剧本《强盗》。 1782年1月13日,该剧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 巨大成功。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 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 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 的莎士比亚。席勒未经公爵允许就越境去那里 观看,为此而被关进禁闭所,被剥夺了写剧本 的权利。席勒不能忍受这种迫害即逃离斯图加 特,在各地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