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及其《阴谋与爱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理论家是赫尔德尔,主将是青年歌德和席勒。
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German poet, dramatist,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who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dramati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German theater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in European literature.
1773年符腾堡公爵把13岁的席勒选入他的军 事学校学法律,后来才同意他学医。席勒在 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8年 青春岁月。从 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 发表一些抒情诗。
早期创作
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毕业后 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他对当 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0年写成反 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 盗》,1781年,他自费出版了剧本《强盗》。 1782年1月13日,该剧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 巨大成功。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 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 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 的莎士比亚。席勒未经公爵允许就越境去那里 观看,为此而被关进禁闭所,被剥夺了写剧本 的权利。席勒不能忍受这种迫害即逃离斯图加 特,在各地流浪。
魏玛时期
1787年定居魏玛。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 席勒与歌德有10年之久的亲密交往,为德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 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 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 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 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 退尔》、 《欢乐颂》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 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 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 英雄猎人威廉· 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 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 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 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 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 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 极大反响。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1759~1805)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 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 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医生,做过小 军官,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73年,13岁的席勒被公爵强 行送进了人称“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院,度过了8年囚徒 式的生活,使他对专制统治充满了憎恨。席勒通过一位教师 接受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开始秘密地写诗、写剧本。
文学史定位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 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出生地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国戏剧家和诗人。生于内卡 河畔的马尔巴赫。
马尔巴赫
内卡河畔
“双碧”合作与席勒转向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 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 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 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 迈斯特》 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 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席勒在学生时代就大量 研读卢梭、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受到很大影响— —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 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席勒之父
席勒的父亲对与部队中虐待士兵的杖刑习惯 了,在他被激怒时,也用军队那套严厉方法, 对待童年的席勒,使席勒非常害怕受到处罚。 不过另一方面,父亲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耐心 教导子女,让席勒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学。
席勒之母
席勒的母亲叫做伊莉莎白· 多罗特娅,姓科德 韦斯,是马尔巴赫一个面包师的女儿。母亲 喜欢宗教诗歌,爱讲圣经上的故事及一些特 别的人物传记。这对启发儿子的诗人才能有 所帮助。
席勒婚恋
1787年11月,席勒应从他军事学校的同学的 邀请,回到鲁多尔城,拜访伦格菲尔德夫人, 夫人有两个女儿卡洛琳和夏绿蒂。夏绿蒂性 格谦逊和柔顺,席勒钟情于她。1789年夏, 席勒与夏绿蒂悄悄的订了婚。至于结婚,席 勒认为要等到自己有固定的工薪,可以保障 他们的生活才能实行。
符腾堡
符腾堡
早期生涯
席勒
席勒邮票
《阴谋与爱情》书影
2005年同名电影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二、《阴谋与爱情》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
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
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运动的参加者多是 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个性解放色彩。主张
返回自然,强调感情,强调天才,强调向民间学习。
1、《强盗》(1781),是席勒18岁时创作的剧作。 剧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忒斯的 话“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的,要用火” 作为题词;第二版的扉页上,又添上“打倒暴虐 者”的铭语。 剧作反映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进步青年的热切愿 望,充满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热切 希望。 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席勒的 创作充满着反暴政、争自由的精神。
在后一部著作里,他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两种基本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精辟的概 括,指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求自然, 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人”, 素朴的诗人反映现实,感伤的诗人表现理想。 席勒和歌德虽然同样对革命感到恐惧和失望, 但是他们都不满那种向后看的浪漫主义(因害 怕革命而缅怀过去),而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 认为理想的艺术应当描写通过理性而重新取得 和谐的具有完整的人性的人。这也是他们二人 都走向“古典”主义的原因。
《华伦斯坦》(1799)
华伦斯坦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悲剧形象,是那个 战乱频繁时代的产物。他有政治远见,也有政 治野心;他相信武力,更笃信星象;他有魄力, 但又游移不定;他拥戴皇帝,更想取而代之; 他想使民族得到统一,但却缺乏固定的祖国观 念。通过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席勒深刻地反映 了得意志人民统一国家的愿望,以及实现这一 愿望的巨大障碍。该剧人物性格刻画真切,并 有莎士比亚式的群众活动场面。
席勒之死
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剧《瓦伦斯但》。这部戏剧 实际上就是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悲剧的重演, 席勒的功绩在于他把这场民族的悲剧搬上了艺术的 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 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德国的莎士比亚”
席勒作品书影
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 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 卡洛斯》。
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 克尔 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 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 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 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 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 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 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在军事学校 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 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 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2、《斐哀斯柯》(1783)是席勒的第一部历史 剧,描写16世纪热那亚共和主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者反暴斗争的 故事。全剧的反专制的倾向非常强烈。 《堂·卡洛斯》(1787)以16世纪尼德兰解放 运动为背景,写西班牙宫廷中进步势力与反势 力的斗争。剧中仍然回响着反对专制、渴望自 由的基调。但是主要人物波沙把自由理想的希 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妥协的倾向已很明显。 它标志着席勒从“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 的过渡。
二、席勒:创作
The Robbers (1781)
Intrigue and Love (1783) Don Carlos (1787) Wallenstein
Wallenstein's Camp The Piccolomini The Death of Wallenstein
8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逐渐 衰落,席勒的反叛精神也逐渐衰退,且中断了 文学创作,转为研究历史和哲学。1788-1794 年,他写过《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 十年战争史》(1791-1793)等著作,期间还 担任过耶拿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席勒曾给以热烈的欢 迎。他的《强盗》在巴黎上演,他本人被法国 人民推选为共和国的名誉公民。但雅各宾党专 政后,他被革命暴力所吓倒,变成革命的反对 者,甚至表示要在路易十六受审时为之辩护。 与此同时,他钻进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热 衷于美学,主张“通过美来达到自由”。
3、1788年,席勒中止戏剧创作,进入耶拿大 学潜心学术研究。相继撰写了《美育书简》和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两部美学 论著。在前一部著作里,他主张通过文艺的 “美育”恢复人性的善良和谐,进而实现社会 的和谐与进步。他说:“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 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 他途”。他把美育提高到超越一切的程度,认 为通过美才能使人性达到真与善的境界。
强盗
阴谋与爱情 堂卡洛斯
华伦斯坦三部曲
玛丽亚斯图亚特 奥尔良的姑娘 墨西拿的新娘 威廉· 退尔
Maria Stuart (1800) The Maid of Orleans (1801) The Bride from Messina ( 1803) William Tell (1804)
6、《奥尔良的姑娘》(1801),取材于英法 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剧 作写约翰娜受神启示,献身法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然而,神圣的使命和女人的本性之间的冲 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上帝的事业而战, 她必须保持身的纯洁与心的崇高,必须弃绝个 人的一切欲望是需求;作一个女人,她竟爱上 了敌人。于是,她身上所具有的不可战胜的力 量随着神秘性的破灭而消失了。 7、《威廉·退尔》(1804),是席勒最后 一部戏剧作品,它展现了瑞士人民协力抵抗外 辱,秘密地组织联盟,高呼“不自由,毋宁 死”、“祸福相共,生死与同”的誓言,奋起 反抗奥地利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
4、1794年,席勒与歌德订交,开始了他的生 活与创作的新时期。与歌德的亲密交往,使 席勒摆脱了康德的唯心主义。1798年,席勒 和歌德合作写了大量的警句诗——《馈赠》。 次年又大写叙事谣曲。席勒的著名叙事诗 《潜水者》、《手套》、《波吕克拉特的指 环》、《去铁匠铺的路上》、《伊比库斯的 鹤》等都是这时所写。在其创作中,除戏剧 外,这些作品占有主要地位。 5、历史剧《华伦斯坦》(1799),标志着席 勒的创作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正如他自己所 说:“从前,比如在波沙和卡洛斯等人物身 上,我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 实,如今在华伦斯坦身上,我试着用赤裸裸 的真实来弥补贫乏的理想„„”
席勒故居
席勒出生地
席勒之父
席勒的父亲约翰· 卡斯帕尔是一位性情奇特而颇有才 能的人。然而作为一个施瓦本区破落农民和面包师 的后裔,他受不到较高教育,最终学习成为理发师 和外科医生。他以军医身份随军服务,经过欧洲的 所有主要国家,也经受了一些冒险。结婚十年后, 妻子生女儿克里斯妥菲娜,两年后又生弗德里希。 这时他在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的部队里任募兵军官。
席勒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German poet, dramatist,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who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dramati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German theater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in European literature.
1773年符腾堡公爵把13岁的席勒选入他的军 事学校学法律,后来才同意他学医。席勒在 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8年 青春岁月。从 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 发表一些抒情诗。
早期创作
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毕业后 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他对当 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0年写成反 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 盗》,1781年,他自费出版了剧本《强盗》。 1782年1月13日,该剧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 巨大成功。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 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 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 的莎士比亚。席勒未经公爵允许就越境去那里 观看,为此而被关进禁闭所,被剥夺了写剧本 的权利。席勒不能忍受这种迫害即逃离斯图加 特,在各地流浪。
魏玛时期
1787年定居魏玛。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 席勒与歌德有10年之久的亲密交往,为德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 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 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 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 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 退尔》、 《欢乐颂》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 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 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 英雄猎人威廉· 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 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 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 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 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 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 极大反响。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1759~1805)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 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 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医生,做过小 军官,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73年,13岁的席勒被公爵强 行送进了人称“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院,度过了8年囚徒 式的生活,使他对专制统治充满了憎恨。席勒通过一位教师 接受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开始秘密地写诗、写剧本。
文学史定位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 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出生地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国戏剧家和诗人。生于内卡 河畔的马尔巴赫。
马尔巴赫
内卡河畔
“双碧”合作与席勒转向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 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 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 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 迈斯特》 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 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席勒在学生时代就大量 研读卢梭、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受到很大影响— —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 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席勒之父
席勒的父亲对与部队中虐待士兵的杖刑习惯 了,在他被激怒时,也用军队那套严厉方法, 对待童年的席勒,使席勒非常害怕受到处罚。 不过另一方面,父亲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耐心 教导子女,让席勒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学。
席勒之母
席勒的母亲叫做伊莉莎白· 多罗特娅,姓科德 韦斯,是马尔巴赫一个面包师的女儿。母亲 喜欢宗教诗歌,爱讲圣经上的故事及一些特 别的人物传记。这对启发儿子的诗人才能有 所帮助。
席勒婚恋
1787年11月,席勒应从他军事学校的同学的 邀请,回到鲁多尔城,拜访伦格菲尔德夫人, 夫人有两个女儿卡洛琳和夏绿蒂。夏绿蒂性 格谦逊和柔顺,席勒钟情于她。1789年夏, 席勒与夏绿蒂悄悄的订了婚。至于结婚,席 勒认为要等到自己有固定的工薪,可以保障 他们的生活才能实行。
符腾堡
符腾堡
早期生涯
席勒
席勒邮票
《阴谋与爱情》书影
2005年同名电影
席勒
一、生平与创作 二、《阴谋与爱情》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
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
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运动的参加者多是 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个性解放色彩。主张
返回自然,强调感情,强调天才,强调向民间学习。
1、《强盗》(1781),是席勒18岁时创作的剧作。 剧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忒斯的 话“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的,要用火” 作为题词;第二版的扉页上,又添上“打倒暴虐 者”的铭语。 剧作反映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进步青年的热切愿 望,充满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热切 希望。 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席勒的 创作充满着反暴政、争自由的精神。
在后一部著作里,他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两种基本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精辟的概 括,指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求自然, 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人”, 素朴的诗人反映现实,感伤的诗人表现理想。 席勒和歌德虽然同样对革命感到恐惧和失望, 但是他们都不满那种向后看的浪漫主义(因害 怕革命而缅怀过去),而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 认为理想的艺术应当描写通过理性而重新取得 和谐的具有完整的人性的人。这也是他们二人 都走向“古典”主义的原因。
《华伦斯坦》(1799)
华伦斯坦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悲剧形象,是那个 战乱频繁时代的产物。他有政治远见,也有政 治野心;他相信武力,更笃信星象;他有魄力, 但又游移不定;他拥戴皇帝,更想取而代之; 他想使民族得到统一,但却缺乏固定的祖国观 念。通过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席勒深刻地反映 了得意志人民统一国家的愿望,以及实现这一 愿望的巨大障碍。该剧人物性格刻画真切,并 有莎士比亚式的群众活动场面。
席勒之死
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剧《瓦伦斯但》。这部戏剧 实际上就是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悲剧的重演, 席勒的功绩在于他把这场民族的悲剧搬上了艺术的 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 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德国的莎士比亚”
席勒作品书影
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 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 卡洛斯》。
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 克尔 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 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 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 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 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 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 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在军事学校 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 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 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2、《斐哀斯柯》(1783)是席勒的第一部历史 剧,描写16世纪热那亚共和主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者反暴斗争的 故事。全剧的反专制的倾向非常强烈。 《堂·卡洛斯》(1787)以16世纪尼德兰解放 运动为背景,写西班牙宫廷中进步势力与反势 力的斗争。剧中仍然回响着反对专制、渴望自 由的基调。但是主要人物波沙把自由理想的希 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妥协的倾向已很明显。 它标志着席勒从“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 的过渡。
二、席勒:创作
The Robbers (1781)
Intrigue and Love (1783) Don Carlos (1787) Wallenstein
Wallenstein's Camp The Piccolomini The Death of Wallenstein
8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逐渐 衰落,席勒的反叛精神也逐渐衰退,且中断了 文学创作,转为研究历史和哲学。1788-1794 年,他写过《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 十年战争史》(1791-1793)等著作,期间还 担任过耶拿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席勒曾给以热烈的欢 迎。他的《强盗》在巴黎上演,他本人被法国 人民推选为共和国的名誉公民。但雅各宾党专 政后,他被革命暴力所吓倒,变成革命的反对 者,甚至表示要在路易十六受审时为之辩护。 与此同时,他钻进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热 衷于美学,主张“通过美来达到自由”。
3、1788年,席勒中止戏剧创作,进入耶拿大 学潜心学术研究。相继撰写了《美育书简》和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两部美学 论著。在前一部著作里,他主张通过文艺的 “美育”恢复人性的善良和谐,进而实现社会 的和谐与进步。他说:“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 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 他途”。他把美育提高到超越一切的程度,认 为通过美才能使人性达到真与善的境界。
强盗
阴谋与爱情 堂卡洛斯
华伦斯坦三部曲
玛丽亚斯图亚特 奥尔良的姑娘 墨西拿的新娘 威廉· 退尔
Maria Stuart (1800) The Maid of Orleans (1801) The Bride from Messina ( 1803) William Tell (1804)
6、《奥尔良的姑娘》(1801),取材于英法 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剧 作写约翰娜受神启示,献身法国人民的解放事 业。然而,神圣的使命和女人的本性之间的冲 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上帝的事业而战, 她必须保持身的纯洁与心的崇高,必须弃绝个 人的一切欲望是需求;作一个女人,她竟爱上 了敌人。于是,她身上所具有的不可战胜的力 量随着神秘性的破灭而消失了。 7、《威廉·退尔》(1804),是席勒最后 一部戏剧作品,它展现了瑞士人民协力抵抗外 辱,秘密地组织联盟,高呼“不自由,毋宁 死”、“祸福相共,生死与同”的誓言,奋起 反抗奥地利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
4、1794年,席勒与歌德订交,开始了他的生 活与创作的新时期。与歌德的亲密交往,使 席勒摆脱了康德的唯心主义。1798年,席勒 和歌德合作写了大量的警句诗——《馈赠》。 次年又大写叙事谣曲。席勒的著名叙事诗 《潜水者》、《手套》、《波吕克拉特的指 环》、《去铁匠铺的路上》、《伊比库斯的 鹤》等都是这时所写。在其创作中,除戏剧 外,这些作品占有主要地位。 5、历史剧《华伦斯坦》(1799),标志着席 勒的创作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正如他自己所 说:“从前,比如在波沙和卡洛斯等人物身 上,我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 实,如今在华伦斯坦身上,我试着用赤裸裸 的真实来弥补贫乏的理想„„”
席勒故居
席勒出生地
席勒之父
席勒的父亲约翰· 卡斯帕尔是一位性情奇特而颇有才 能的人。然而作为一个施瓦本区破落农民和面包师 的后裔,他受不到较高教育,最终学习成为理发师 和外科医生。他以军医身份随军服务,经过欧洲的 所有主要国家,也经受了一些冒险。结婚十年后, 妻子生女儿克里斯妥菲娜,两年后又生弗德里希。 这时他在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的部队里任募兵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