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

合集下载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教学文档(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1.本节课突出学生主体特征,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根底上,通过情景、问题、实验、体验、合作、自主、交流等教学元素,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让学生构建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新知识并注意知识目标的落实,紧扣课程标准要求,达成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有效导学。

课题引入阶段,通过简单器材设计的两个实验,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激发出贯穿本节课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便构成了整节课的逻辑主线,从而得以有效实施学习。

3.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注重全体学生动手、动脑。

比方,用可乐瓶做喷水失射实验,为了解决瓶子下落时间较短,不易观察的问题,设计时采取教师站在凳子上高举起瓶子、向瓶子中的水滴红墨水、请一名学生配合在靠瓶子开孔一侧展开白报纸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而且更加直观形象。

再比方,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推断,是以加速度方向还是以速度方向为依据,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疑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设计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利用可乐瓶的喷水实验,精妙之处在于做了自由落体时喷水失射演示后,教师做了一个停顿,提出问题:如果将瓶子向上抛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猜测、商量,有不少学生认为将瓶子向上抛出,孔中肯定会喷水。

演示的结果和分析使学生对此有了清楚的认识。

另一个是学生动手实验抽分夹在书中的纸条,要求学生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完成拉出纸条的实验操作,并说明实验原理。

这样的学生小实验对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点,感受和体会到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是有方法去克服的,这对学生战胜困难,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是极为有益的。

本课中所设计的学生小实验,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上的疑难点,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难问题,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小实验比教师演示教学效果会更好。

.。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超重和失重》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超重和失重》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师提问:对观察到现象进行分析,超重现象的特 征是什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要向 全体同学阐述。)
学生总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与速度方 向无关。F=m(g+a)
教师:同学们认为失重现象怎样定义,特征是什 么?用实验检验一下
猜想与假设 2: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有的同学上下移动弹簧秤;有的同学左右移动弹簧秤; 记录弹簧秤的示数(视重)与钩码的重力进行比较。 定义失重现象: 当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悬挂物的拉
和时间)中,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超重现象更合适。 进一步探究超重的实质 教师演示两个实验让同学们认真观察: 实验 1:用一只手测量物体的重力,另一只手对物
体施加一个向下的恒力,现象是物体拉弹簧的力增大 了,物体仍然静止。
实验 2:在利用弹簧秤测量钩码重力的实验中,水 平方向移动弹簧秤,使物体具有水平加速度,现象是物 体拉弹簧的力不变。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超重和失重》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超重和失重这一
节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典型实例,是规
律在实践中的运用。由于超重和失重与日常生活和科学
研究密切相关,因此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特
点是以人在升降机中的真实物理情况为例,向学生示范
簧秤、钩码),设计一个实验,得到钩码的重力大小。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提问: 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什么力? 物体对弹簧的拉力——视重(下定义) 提醒学生:将钩码的重力数值纪录在纸上 G=2.0N 2.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你是怎样测量钩码重力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特点。

2.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了解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的工作原理。

3.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

4.通过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展示(20分钟)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基本知识。

3.实验操作(30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如何测量重量和重力。

4.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

5.知识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条件、应用和产生原因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6.归纳思考(10分钟)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

2.实验操作法。

3.归纳总结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学具体要求1.本次课程重点是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条件,以及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需要认真听讲,及时整理笔记。

2.课程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和产生原因。

3.在课程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思考和总结,总结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和理解要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应用,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和总结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和理解要点,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超重失重教案自我反思

超重失重教案自我反思

超重失重教案自我反思教案标题:超重失重教案自我反思引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份关于超重失重的教案。

这个教案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探索它们对物体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在完成这个教案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总结了一些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它们。

2. 能够解释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包括运动状态和因果关系。

3. 利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索超重和失重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

b. 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和设备。

c. 分配小组任务和角色。

2. 学生准备:a. 在课前阅读相关教材或文献,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b. 准备实验记录表格。

c. 学生之间讨论合作,分工明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a. 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兴趣。

b.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 概念讲解:a. 呈现并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原理。

b. 通过例子和实物演示阐明概念。

3. 实验探究:a.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b. 学生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引出相关科学原理。

4. 提升探究:a. 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究,如制作模型、设计实验等。

b. 学生撰写报告,展示他们的成果和发现。

5. 归纳总结:a.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超重和失重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b. 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和合作能力。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呈现方式。

3. 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和能力表达。

五、教学反思:在完成这个教案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成功之处:1. 导入环节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
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他们可能会混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此外,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可能不够了解,缺乏对于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概念解释不清晰:教材中对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可能过于简单,没有给出足够的例子或者实验来匡助学生理解。

2. 缺乏实际应用:教材中可能没有给出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缺乏练习和巩固:教材中可能没有足够的练习题和巩固性的活动,导致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不够深入。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1. 清晰解释概念:在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匡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分量变化来引导学生思量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 引导实际应用:在讲解超重和失重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量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量为什么船在水中会浮起来,以及为什么人在月球上会感到失重。

3. 练习和巩固: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于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和原因。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不是物体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

【教学器材】弹簧称和钩码各25套,可乐瓶(开有孔)一个,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一节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是一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从内容组织上讲,本节内容首先从杨利伟和记者的对话切入,接着用实验探究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然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对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进行分析推理,再到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首先通过航空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从实验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从而认清超重和失重的事实。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教了许多年的书了,但当再次教授同一节课时,感觉还是新的。

虽然曾认真地去对待每一次课,但一节节课下来,有遗憾,有欣喜,有满意,也有自认不足,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不断的去思、去改,从不断的创新中体会做老师的乐趣。

以前上《超重与失重》的课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失败”有三点:1.演示实验不成功。

当初教师用“超重、失重演示仪”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加速时弹簧秤的示数与实际重量的大小关系,但实验现象持续时间短,学生看不清弹簧秤的读数,另外弹簧秤指针指示的读数也不稳定,实际上结论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

2.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概念。

演示实验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加速时的受力情况,得到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ma mg N +=上>mg 、ma mg N -=下<mg ,从而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但师生没有共同研究 “物体在向下减速或向上减速时”的情况,学生对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感到很茫然。

最终,是在老师一再强调或重复这一结论的情况下记住的,以后的作业中表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当时是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一节当作一个新知识来设计和教学的。

总想把知识讲解、例题板演、课堂练习在45分钟内一并完成,实践表明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学没有抓住重点,结果就是老师感觉课堂内完不成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

现在看来,练习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超重和失重)才是本节课的真正目的,而不是记住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概念和产生的条件。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概念与产生的条件”的得出应该是应用“牛二”后的必然结果。

所以,对于这次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各方面进行了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刚刚学过“牛二”,学生对非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不是很熟练,对于“牛二”的应用能力还显得稚嫩,很难单纯从理论上自主得出超、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超重的条件是a 向上,失重的条件是a 向下,而与速度方向无关)。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观点,了解其产生原理。

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能够正确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 理解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对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动态理解,包括其产生条件、加速度方向及影响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实物展示台、弹簧秤等,用于展示实验和实物观察。

2. 准备相关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 准备练习题,用于教室练习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4. 安排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验教学,以便更好地展示超重和失重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实验引入:让一个学生站在磅秤上,然后向上抬手,观察磅秤的示数变化。

2.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重力表现出的效果会发生变化?3. 引出超重和失重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1. 超重观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1)观察分析:起重机起吊重物时,随着重物上升,磅秤的读数变化情况。

(2)阅读理解:课本中关于超重的描述,并思考:在超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有何关系?(3)教师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 失重观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1)观察分析:在电梯下落过程中,磅秤的读数变化情况。

(2)阅读理解:课本中关于失重的描述,并思考: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有何关系?(3)教师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举例结合学生平时生活体验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并阅读课本中的例子。

(三)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及应用特点,并将讨论结果由各小组代表回答。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1超重和失重既是一个物理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物理概念。

通过教学,学生一方面要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能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要能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成因,并能准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演示实验与例题示范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能接受,但时间一长,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现象很严重,知识没有得到迁移和升华。

今年,我校采用的是新教材,这也促使我在教学上要有所改革。

本文,我就结合《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在物理教学上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

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讲课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鼓励和指导他给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

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来以我讲授为主的做法,变讲授为启发与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学习超重时,我重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启发学生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实验结论,鼓励学生自己将实验结论抽象为概念,我只在最后做些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在此基础上,学习失重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组织他们相互探讨、研究,让他们自己学习并归纳知识。

二、重视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课的教学。

面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学生们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解开。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引言在太空探索中,超重和失重是常见的现象。

对于宇航员来说,这些现象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更是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的问题。

本文将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影响、训练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反思。

一、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 超重超重是指身体所受到的加速度大于地球上自由落体加速度(9.8米/秒²),即人体所受到的加速度大于1G。

在飞机起飞、急刹车、过山车等情况下,人们会感受到身体变得沉重,行动迟缓。

2. 失重失重是指物体所受到的引力为零或接近零,即物体处于自由落体状态。

在太空中,宇航员所处的舱内没有引力作用,在此情况下宇航员会感受到自己处于漂浮状态。

二、超重和失重对身体的影响1. 超重对身体的影响超过正常范围的加速度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头晕、恶心、呕吐等。

长期受到超重的影响,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如脊椎受压、内脏移位等。

2. 失重对身体的影响失重状态下,人体失去了地球引力的约束,会感受到身体变得轻盈,行动迅速。

但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人体会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问题。

三、超重和失重的训练1. 超重训练超重训练是指通过模拟超过1G的加速度进行身体锻炼。

这种训练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力和抗压能力。

例如,飞行员在进行高速飞行时需要承受高加速度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进行超重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 失重训练失重训练是指通过模拟太空环境中的无引力状态进行身体锻炼。

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且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问题。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过山车、飞行器等运动状态来感受超重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进行失重训练,让学生了解失重状态下身体的变化。

同时,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超重和失重训练都需要专业人员指导和监督,以避免意外发生。

在进行模拟训练时,也需要注意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26

《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2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 、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实质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导入新课自从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

(播放一段有关神六的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超重和失重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实验一】把A,B两物体挂在传感器下,当两物体运动时:1.A向上加速运动——拉力大于重力2.B向下加速运动——拉力小于重力观察传感器的示数如何变化?【实验二】在竖直上升的电梯中的物体放在台秤上,作如下运动:1.加速上升——读数大于重力2.减速上升——读数小于重力观察台秤的示数如何变化?一、超重与失重(定义)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理论探究】超重和失重的解释(一)超重现象设重物的质量为m,弹簧秤和重物有向上的加速度α时,重物受力如图:F -G = m α故:F = G + m α > G总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实际重力不变,视重增加了“ma”(二)失重现象设重物的质量为m,弹簧秤和重物有向下的加速度α时,重物受力如图:G - F = m α故:F = G - m α < G总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二篇)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二篇)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对于教学《超重和失重》这一内容,我有一些反思和思考。

首先是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有所混淆,很难正确区分和运用。

这可能与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关。

我应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其运用场景,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相关知识。

其次是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讲授部分过于简略,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我应该更注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

另外,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难点,我应该提前做好预测和准备相应的辅助教具。

例如,可以通过模型演示、图像展示和实验等方式,直观地展示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将超重和失重与学生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可以通过应用实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工程设计、航天科技等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教学反思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反馈。

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也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因此,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回顾和总结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

总之,针对《超重和失重》这一教学内容,我需要在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辅助工具准备、实际应用展示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二)超重和失重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节课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实际体验这两种状态。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上课前播放神州七号的影像资料和一般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景,并期望使物理课堂更贴近生活,使物理知识真正走近学生。

同时打算了肯定量的小实验,据此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积极、主动地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喜欢观察物理情景,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商量和交流。

整个课堂教学中,利用物理情景与实验相结合,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自我感觉本节课应该是一堂成功的物理课。

课后一位平常上课不认真、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主动对我讲这节课自己不仅认真听讲,而且根本听懂。

这让我感觉很欣慰。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发觉了一些问题:1.本节课用弹簧秤来做实验,学生能观察到超重和失重现象,但假设能进一步利用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观测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现场搜集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接着进行图象讲解,这样的教学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全失重的演示实验,在这里采纳塑料矿泉水瓶自由下落或上抛,让学生观察漏水的情况,由于下落太快难于观察,如果能借以计算机的援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局部,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援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缺乏,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3.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这节课的实验都是事先自己打算好的,学生没有参与实验设计、探究的过程,也没有动会,没能很好到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这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及运用的特例,牛顿定律及运用方法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有些实验可以尝试课前让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课上让学生自己做。

比方课后就有同学马上提出一般生活中提重物时,突然提动重物,袋子简单破是不是与超重失重有关。

课前如果由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商量操作实验,这样可能更有效地让他们对物理现象及过程有亲身的体验,同时,在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更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超重和失重反思

超重和失重反思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反思一、主题背景:1.知识背景:高三的物理教学已经进入了复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

也能够解决关于连接体的有关问题。

超重和失重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之一。

2.学生情况:课题实施时间正好与发射“神州六号载人航天”的时间不谋而合。

学生对航天员的崇敬,对他们生活的关注,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航天员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生存?生活中还有哪些超重、失重现象?物理学在高科技方面还有那些应用,等等都是学生的困惑。

特别是利用超重失重的观点解决有关较复杂的问题反而很方便。

这恰好是学生高考应该达到的较高能力要求,也是我的课的重点。

二、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设计:如何培养、提升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呢?本节课试图通过复习旧的内容,再现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

并且利用例题分析来培养学生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采用了四环节教学方法:环节一: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增强兴趣按心理学的二分法理论,课堂教学系统应包括非认知和认知两个子系统。

没有非认知因素(即意向因素)参与的教学其结构是不完整的。

人在“心不在焉”时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当学生的脑际中存在某些干扰学习的因素时,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便会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

因此,启动“非认知系统”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保障作用是教学结构设计的首要环节。

我在引入环节上选择了一段“天地对话”的录像,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刺激变换”技术引导学生的注意,其效果十分显著,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信息接收的注意力。

引导注意,明确意义,增强兴趣是教学结构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机制,应当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来应用。

它是达到高效率教学的“基石”。

环节二:刺激回忆,合理呈现本环节具有对知识、技能进行组织的功能,组织的工作是通过揭示信息的意义来获得的。

刺激回忆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演示、讨论、检查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当前学习课题有关的旧知能。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一、引言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过程,而教学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重要环节。

然而,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可能与超重或失重有关。

本文旨在探讨超重和失重对教学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反思和建议。

二、超重与失重的定义超重和失重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体重超过或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超重通常与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和遗传因素等有关,而失重则可能由于压力、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引起。

三、超重和失重对教学的影响1. 学习能力下降超重和失重的学生在身体上可能会感到疲倦、无精打采,从而导致他们在教室里难以集中注意力。

这会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效果不佳。

2. 自尊心受损体重问题常常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巨大打击。

超重的学生可能因为体型不符合社会对美的标准而感到自卑,失重的学生则因为身材过瘦而感到羞愧。

这样的情绪负担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的自信和自尊心。

3. 社交困难超重和失重的学生往往面临着社交方面的困难。

超重的学生可能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挤,而失重的学生则可能因为体型过于瘦弱而在体育活动中感到尴尬和被孤立。

这些困难会导致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4. 心理健康问题超重和失重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超重的学生可能感到焦虑、沮丧和自卑,而失重的学生则可能因为对身体形象的不适应而受到心理压力。

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产生阻碍。

四、教学反思和建议1. 提供身体上的支持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这包括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健康的饮食建议,并在需要时与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身体健康的目标。

2. 倡导积极的心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心态。

鼓励学生接受自己的身体,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的外貌。

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和优点,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营造包容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包容和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关爱。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郭书涛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郭书涛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摘要:《超重与失重》这节课在高中物理中是典型的一节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但却并不是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特别是关于完全失重的知识。

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体验和经历,构建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新知识,达成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失重与超重实验学生生活随着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超重与失重现象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现在已经演化为生活语言。

为此,《超重与失重》作为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的课程在高中物理课程必修一中作为关于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出现就分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本节内容又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同时本节课也为以后学习圆周运动一章中,对有关卫星运动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正确理解打下基础。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更多的机会。

物理规律就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计算等得出的,其正确性也有赖于实践的检验。

教材上写的、教师讲的,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而只有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超重与失重》这节课,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来反映其现象,并通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探究其规律。

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在学生领会和掌握“超重和失重”这一物理现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在了对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对实验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得出正确的规律。

为此创设情景和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线:一、在课堂教学上首先通过航天飞机发射等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再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思考、讨论,先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后,讨论初步得出失重与超重的概念。

二、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透过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去探究规律,教师再分析并总结产生失重与超重的原因,给学生提供科学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出正确而科学的结论。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与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与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观察,表述现象,总结规律。

2、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中压力和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计算分析法、实验观察法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弹簧秤、钩码、台秤等、水瓶、细线、勾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实验1:教师出示装水的塑料瓶,侧面靠近底部有直径4毫米左右的洞,可看到水往外流,堵住小洞,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教师提问:如果将水瓶扔出,飞过同学的头顶,这位同学头会不会淋湿?学生猜结果回答:教师演示,现象:水没有流出。

教师板书:1、水没有流出的原因?实验2:用细线提起勾码,细线未断,提问:在不加重物的前提下,细线会断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向上加速提起,细线断了。

教师板书:2、细线为什么断了?这两种现象都和超重失重现象有关,究竟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一起研究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3-7 超重与失重?我们现在就来看一段视频:多媒体展示视频。

二新课讲解:多媒体展示视频:升降机在从一楼到六楼上升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猜测:当从六楼下降至一楼过程中,弹簧秤示数会怎样呢?展示视频,验证猜测结果。

教师:通过上面的视频我们知道,有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有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超重和失重。

板书:1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问题1: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变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微课《超重与失重》反馈与反思

微课《超重与失重》反馈与反思

微课《超重与失重》反馈与反思
微课设计目的: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详细系统的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很好的解决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中的多种类型问题。

《超重与失重》一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之一,与航空航天知识联系紧密,需要学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以乘坐电梯和称量体重等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为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再从实验角度探索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条件,接着从理论角度分析,目的是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开展学习。

微课应用于教学后反馈:
1.以乘坐升降电梯时大家的感受为例,激起全般同学共鸣和思考的热情。

2.加入实验操作,用弹簧测力计悬挂物体,匀速和变速在竖直方向运动,观察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慢镜头技术,使学生的观察更容易,也更有信服力。

3.课堂进行分组学生实验,让其从定性(单手托举课本在竖直方向突然向上或突然向下,感受手受到的挤压情况)和定量(观察竖直悬挂物体的弹簧测力计在拉着物理向上变速和向下变速运动过程中示数的变化情况)的角度充分感受生活中的超失重现象。

4.学生的参与度高,思考充分。

5.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定,让其充分参与实验,自已总结出超失重的产生条件
小组反思总结:
1.可能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微课实验视频与课堂小组实验相配合,使学生观看并演示求证,形成一系列的思考过程,总结并发现问题。

2.加强对学生小组学习和讨论的问题的设置,使更多学生能在微课问题的引导下参与到讨论中来,个人思考的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意识和优势。

3.利用技术手段,使实验现象的呈现能使所有学生清晰的观察到。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活力课堂”青年教师评优课教学反思《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原因即现象背后的动力学本质,其实质是用牛顿定律去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个例子。

本节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根据现阶段教育界的最新理论,我选择了以启发式为主,讲授式为辅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方式。

根据物理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的基本逻辑主线为:“观察现象—总结现象—解释现象—形成理解—逐步深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极限思维”和“发散思维”。

我把课内习题与新课内容整合起来,使习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让教学流程显得自然流畅。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现象,从现象总结出现象的规律。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对现象实行研究,寻求现象背后的动力学本质。

这是一个突破,一般在讲授这节课时是不会这么做的。

我这样做不是故意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表达“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这其实也符合物理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随后我实行了总结,让学生理解超重失重现象仅仅用牛顿定律解决的一类问题。

同时,教学生如何去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我利用例题,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极限思维”,从而导出“完全失重”的概念。

接着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研究完全失重情境下,发生的各种奇妙的现象。

通过做实验和观看视频,协助学生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把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最后以两个练习题结束这堂课。

我非常重视这次公开课,所以很早就开始构思,做课件和写教案也花了很多时间。

虽然我还不知道各位听课老师对我这节课的具体评价,但从我个人角度,我觉得这节课我算是尽力了。

唯一遗憾的是时间不够,虽然我事先反复计算了时间。

不过,一节课的好坏并不是依靠这节课讲了多少内容来评判的,只要这节课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这节课就是完整的。

虽然我不能定论这是一节优秀课,但我对自己的成果还是很满意的。

假如一位教师使上课成了一种享受,那他一定是一位幸福的教师,我愿意做这样的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
超重和失重既是一个物理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物理概念。

通过教学,学生一方面要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能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要能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成因,并能准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演示实验与例题示范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能接受,但时间一长,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现象很严重,知识没有得到迁移和升华。

今年,我校采用的是新教材,这也促使我在教学上要有所改革。

本文,我就结合《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在物理教学上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

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讲课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鼓励和指导他给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

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来以我讲授为主的做法,变讲授为启发与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学习超重时,我重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启发学生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实验结论,鼓励学生自己将实验结论抽象为概念,我只在最后做些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在此基础上,学习失重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组织他们相互探讨研究,让他们自己学习并归纳知识。

二重视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课的教学面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学生们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解开。

物理学家正是从这些物理现象入手,去研究探究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逐步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从而去解释这些物理现象。

因此,物理现象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搞好物理现象的教学,可以增加学生们的一些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

应该使学生认清概念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教学要思路要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超重与实重》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有亲身感受的一些生活现象导入,诱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

紧接着,我按照三个的顺序,同学生一道学习超重和失重知识。

?(什么是超重和失重?)此部分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他们自己逐步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在知道了的基础上,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由结果反推原因,由结论导出条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演绎推理,从而获取新知识。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学了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后,我再引导学生去解释课前所列举的一些物理现象。

学生在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超重和失重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又组织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适时地设置一些障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通过辩论,更深刻地领会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三加强学生实验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要大力加强学生实验,特别是增强探索性的实验。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

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手脑并用,既要独立操作,又要善于与别人合作。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我尽管事先有所顾虑,但还是一改以往以我演示实验为主的做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而且是每两人一组,进行小组实验。

做超重实验时,学生在我向他们介绍完实验器材说明实验目的提出操作方案做出示范后,动手实验,然后,他们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物理知识。

做失重实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实验,获取知识。

实验过程中,我只是巡回答疑,维持教学秩序。

四加强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要破除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

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要通过概念的形成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
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要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我在教学中既准备了一些生活现象,又设计了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我总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并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最后自己归纳物理知识。

同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在学完超重和失重的一些知识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上关于超重和失重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仅供读者参考。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还请读者海涵。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的教学生命还很长。

在我的课堂上,我总希望自己只是一个配角,而让学生成为主角,但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