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7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系列一)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求学于自然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养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二)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三)湘西系列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以创作的小说、散文、文论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四)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课教案_6

高二语文观摩课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教学班级:高三(12)班教学地点:录播室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整体把握内容,筛选出作者生活中的艰辛事.。
能力目标:
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目标:
体味“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内涵及对我们生活的启迪。
【教学重点】提炼传主事迹,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研组审批意见:教务处审批意见:
2018年7月21日。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7-人教版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句,品味那一本“大书”中的自然和生活给作者的灵魂和创作带来的滋养。
2.鼓励学生重新拟标题,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言语作品。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语句,品味那一本“大书”中的自然和生活给作者的灵魂和创作带来的滋养。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重新拟标题,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言语作品。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学习必修三《边城》(节选)后,对沈从文(PPT图像)应该说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无数,很多作品备受读者青睐,曾几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然而,这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大作家,他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只有小学学历,且在上学期间还经常逃学,后来,他是怎样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的呢?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我认为本课的那一本“大书”中藏有极其重要的密码,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那本“大书”。
二、初读,感知“大书”内容根据课前预习,学生迅速浏览,思考:那一本“大书”主要指什么?请四位同学将思考成果写上黑板。
师:从四人的答案中,若提取一个共性词,你们首先会想到哪个词呢?生(齐答):自然!师:余下的内容,如果再找个词概括,什么词儿更准确?生(七嘴八舌):风俗画逃学和从军生活人间百态社会生活人事生活……师: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相应的还有丰富多彩的人事生活。
板书:那一本“大书”:大自然和人事生活。
三、品读,汲取“大书”营养(1)大自然(PPT)思考探究:结合具体语句,品读“大书”中的自然给作者的灵魂和创作提供了哪些给养?师(示范):朗读第二段“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蝙蝠的声音……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大自然的各种气味、声音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引发了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而好奇心和梦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而且能滋润人的性灵,给人的创造插上灵气的翅膀。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课教案_16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写自传。
5、培养学生提取论据的能力,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教学方法】361教学法教师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对于逃学、打架斗殴的学生,你会怎么评价?你能想象他以后的人生会有怎361教学模式样的轨迹吗?今天,我们就走近一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逃学、打架斗殴的学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二、解题 (一)文体知识:1、文学性传记: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传记文学。
2、自传,是( 自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 )的文章。
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顺叙)法和(倒叙)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顺叙 )法来写成的。
(二)传主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现代作家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北大教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1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2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3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4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
三、整体感知(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内容,筛选出作者生活中有哪些逆境。
2、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体味“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内涵,及对我们生活的启迪。
教学重点:1、筛选出作者生活中有哪些逆境。
2、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体味“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内涵,及对我们生活的启迪。
教学方法:速读法、筛选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课堂练笔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吧。
他们会安慰我们。
在这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象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为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有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名人传》二、文体介绍自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大类,由传主本人而非通过其他人来叙述自己的生平。
对人生的整体回顾,或者是对人生主要经历的回顾,是自传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传又分为正式自传和非正式自传两大类。
非正式自传是作者不准备发表的私人文稿,包括书信、日记、日志以及回忆录。
前面三种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而回忆录是用来追忆本人和他人经历以及重要事件的一种文体。
正式自传由于经过作者有意或无意的遗漏和改动,其真实性不如非正式性的自传。
因为这种自传中的事实往往是传主自身的经验化的事实,传主往往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价值意义评判。
三、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笔名进行创作。
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5-人教版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
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对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
日常教学中迁移法的渗透也让他们能够在阅读文本时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学会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教学重点1.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体会本文的细节描写。
3.思考沈从文的人生态度,探讨人应当怎样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教学方法合作研究、任务驱动、探究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预设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课前活动导入一、完成导学案课前字词检测琅琅(láng)上口强悍傀儡殴斗奚落竹篙(gāo)斟酌鳜(guì)鱼缝罅(xià)臃肿擘(bò)画誊(téng)录二、结合导学案阅读前面我们在学习《边城》时,无不被沈从文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所倾倒。
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从边远底层的农村,一步步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2.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理解其对逆境的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传记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沈从文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的理解。
2. 对逆境的态度的探讨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章:沈从文的生平背景1.1 介绍沈从文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
1.2 介绍沈从文的学习经历和文学创作起始。
1.3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沈从文的文学成就2.1 介绍沈从文的主要文学作品和特点。
2.2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沈从文的文学才华。
第三章: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3.1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作品中对逆境的描绘和表达。
3.2 分析沈从文对待逆境的态度和思想。
3.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逆境对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章:沈从文的影响和启示4.1 分析沈从文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4.2 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启示。
4.3 总结沈从文的作品和人生经验对学生的启示。
第五章:综合活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沈从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逆境的态度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沈从文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启示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课教案_5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学会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
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教学重点】1、怎样略读;2、提炼传主事迹,丰富自己的作文论据;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法和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关于《从文自传》《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分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
《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
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
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
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三、快速略读,理清传主人生轨迹略读提示:这是一篇散文化手法写成的传记,选材十分广泛。
所以,只需抓住这篇文章的“神”——“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来快速阅读课文。
1.读完后归纳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注意突出他“艰难曲折”的经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2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梳理选文脉络,结合现代媒体信息,探究传主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目标:感悟主旨,了解逆境对传主的意义,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从传主的自我描述和现代媒体信息比较中把握逆境对人生的意义,获得生活正能量;难点是品味细节,感悟传主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与学生共同回忆《边城》(小说、电影)引入新课,并了解学生课外信息处理能力。
二、了解传主(展示视频片段)(投影)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三、研读课文1、梳理文脉(讨论后投影)童年——学习生活第一节: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第二节:我上许多课自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青年——从军历程第三节:保靖第四节:一个转机2、概括内容让学生从文本有关细节的关键词语中概括传主的经历和环境特点,探讨传主及周围人的个性品质(结合填表)。
(投影)3、重点研读(1)朗读135页第二、三段,研讨文字的深意。
(投影)(2)找出一些评述性语段,品味传主的人生态度。
4、理解题意(投影)逆境 恩赐学习生活:艰辛困苦 传主 “乡下人”教授从军历程:坎坷动荡 品质 “湘西”世界 四、启迪人生让学生讨论课文读后的人生感悟(学生结合展示收集的媒体信息)。
归纳:1、课题是传主的名言。
它告诉我们: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义。
2、热爱读“大书”。
传主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
他从这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取法原始甚至野性的活力,汲取生活营养,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行。
五、拓展延伸提问:我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意义是什么?1、关于传记:我国传记文学有悠久的历史。
司马迁首创“纪传体”之后,人物传记几乎成为古代史传的主要形式。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学习沈从文的代表作品《边城》中所体现的生命观;3.理解逆境对于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代表作《边城》;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逆境对于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0分钟)•让学生先通过课外阅读、网络等途径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老师简要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沈从文是哪里人?他有哪些著名代表作品?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是什么?2. 逆境与生命观(30分钟)•让学生阅读沈从文代表作《边城》中的相关片段,思考故事中人物所体现出的生命观;•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如何理解片段中“逆境也是生命的恩赐”这一观点?逆境为什么能够成为生命的恩赐?我们在遭遇逆境时应该怎么做?3. 文学创作与人生态度(40分钟)•让学生学习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历程和创作思想,思考文学创作与人生态度的关系;•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思想有哪些?它们与他的人生态度有何关系?文学创作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哪些启示?4. 总结和反思(10分钟)•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回答几个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对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逆境与生命观以及文学创作与人生态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何启示和帮助?四、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和人生态度;2.组织学生组内讨论和交流;3.辅以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感。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作家的主要作品和文学特色;2.学生通过阅读《边城》中相关片段,进一步了解了沈从文的生命观和对逆境的理解;3.学生通过学习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思想和人生态度,对文学创作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答案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50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他的作品《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并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选入大学课本,他本人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81年沈从文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1.求学于自然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2.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含答案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田塍.( ) ②手谕.( ) ③猛鸷.( )④竹篁.( ) ⑤琅.琅( ) ⑥鳜.鱼( )⑦赌骰.( ) ⑧水碓.( ) ⑨竹篠.( )⑩信笺.( ) ⑪棒杵.( ) ⑫强悍.( )⑬薪饷.( ) ⑭攫.住( ) ⑮缝罅.( )⑯狼嗥.( ) ⑰幡.旗( ) ⑱缮.写( )⑲臃.肿( ) ⑳雉.媒( ) ○21晒谷簟.( )○22傀儡..( )(2)多音字①帖⎩⎪⎨⎪⎧临帖.( )请帖.( )服帖.( ) ②数⎩⎪⎨⎪⎧ 数.学( )数.落( )频数.( ) ③薄⎩⎪⎨⎪⎧ 厚薄.( )薄.板( )薄.荷(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鳜( )獗()蹶( ) (2)⎩⎪⎨⎪⎧腾( )滕( )塍( ) (3)⎩⎪⎨⎪⎧ 砺( )粝( ) (4)⎩⎪⎨⎪⎧槽( )糟( )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千篇一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鱼得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举步维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模大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惠而不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孙俊峰一再强调自己并非所谓的“成功者”,认为社会不应该千篇一律....,没有人说北大毕业就一定要去当公务员或者去大企业工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课教案_7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了解他艰难曲折的经历。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感受沈从文清新的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他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对他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大概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自身就极富传奇色彩。
二、走进作者、作品论真实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
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
许多真实中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
最令人厌倦的是一半对一半。
纯洁做不到,退而求其次——真实。
真实做不到,再退而求其次——糊涂。
可是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还是太纯洁了。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与旁人一样。
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
质朴最不容易受骗,连成功也骗不了它。
“以真诚换取真诚!”——可是,这么一换,双方不是都失去自己的真诚了吗?刻意求真实者还是太关注自己的形象,已获真实者只是活得自在罢了活得真诚、独特、潇洒,这样活当然很美。
不过,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谈得上这些。
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那么,你愈是表演得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谨。
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自在,活得潇洒者介乎其间,而非超乎其上。
一个人内心生活的隐秘性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受到尊重的,因为隐秘性是内心生活的真实性的保障,从而也是它的存在的保障,内心生活一旦不真实就不复是内心生活了。
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课教案_3

与高贵的灵魂相遇教学对象:高一年级课前任务:1、阅读学习《边城》,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特点。
2、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搜集沈从文的相关传记、评论,了解人物生平经历。
3、阅读摘抄沈从文作品中的精彩语句,语段,赏析品味感悟提升。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和图书馆工具书,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2、通过“走近沈从文”的教学过程,掌握阅读经典的一般方法。
3、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阅读学习《边城》,了解沈从文对淳朴人性和理想的人生情态的追求。
2、搜集、整理沈从文传记、评论,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作品、传记、评论的阅读,感悟大师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文学的天空之上,文学大师灿若繁星,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也必须走近文学大师,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去感受经典的魅力,在纷杂浮躁的现今社会,通过他们来温暖我们的心灵,砥砺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品格。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样一位用柔情似水的文字,谦逊坚韧的人格,做人独立、作文自由的精神感染了、影响了无数人的文学大师——沈从文。
二、重温课前布置的阅读指导任务(教师出示预习幻灯片)1、第一组:阅读《边城》,熟悉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特点2、第二组:搜集、整理沈从文的相关传记、评论,了解大师生平经历,全面感悟大师魅力。
3、第三组:摘抄、赏析沈从文的作品中的精彩语段,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三、研读成果分享:1、第一组同学展示:依据课本《边城》中文段,初窥大师风貌思考:读《边城》,带给你哪些享受与感动(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作者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用古朴的乡土诗情,为我们展现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和淳朴生活方式。
这些恰恰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向往的,所以最能给我们带来享受和感动。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田塍.( ) ②手谕.( ) ③猛鸷.( ) ④竹篁.( ) ⑤琅.琅( ) ⑥鳜.鱼( ) ⑦赌骰.( ) ⑧水碓.( ) ⑨竹篠.( ) ⑩信笺.( ) ⑪棒杵.( ) ⑫强悍.( ) ⑬薪饷.( ) ⑭攫.住( ) ⑮缝罅.( ) ⑯狼嗥.( ) ⑰幡.旗( ) ⑱缮.写( ) ⑲臃.肿( ) ⑳雉.媒( ) ○21晒谷簟.( ) ○22傀儡..( ) (2)多音字①帖⎩⎪⎨⎪⎧ 临帖.( )请帖.( )服帖.( ) ②数⎩⎪⎨⎪⎧ 数.学( )数.落( )频数.( ) ③薄⎩⎪⎨⎪⎧ 厚薄.( )薄.板( )薄.荷(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鳜( )獗( )蹶( ) (2)⎩⎪⎨⎪⎧ 腾( )滕( )塍( )(3)⎩⎪⎨⎪⎧ 砺( )粝( ) (4)⎩⎪⎨⎪⎧槽( )糟( )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千篇一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鱼得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举步维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模大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惠而不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孙俊峰一再强调自己并非所谓的“成功者”,认为社会不应该千篇一律....,没有人说北大毕业就一定要去当公务员或者去大企业工作。
( )(2)太平洋国际交易所如同一把大伞,为投资者遮风挡雨,投资者们依托于这把大伞开始了一场如鱼得水....的投资盛宴。
( )(3)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经营艰难而“尴尬”的,远不止“地一大道”一家,其北段西侧的“富力广场(熊猫城)”同样举步维艰....。
( ) (4)六一儿童节那天,济南某小学的猴宝宝们表演了一场《猴年猴宝乐翻天》的节目,看着孩子们大模大样....的表演,家长们脸上乐开了花。
( )(5)加拿大留学生可以以相对较低的留学费用享受到一流水平的教育,实在是惠而不费....。
( ) 辨词填空(1)鼓励·鼓舞“鼓励”指激发,勉励。
“鼓舞”指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例句:①管理者一个________的眼神,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份真诚的谢意,一句关切的询问,都体现了对职工的信任与肯定。
②在这个寒冬里,文艺以其传递信心的特有优势,必将在________民心士气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2)抱残守缺·敝帚自珍“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例句:①这件简单的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与其________,不如果断放弃。
②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________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3)耳目一新·焕然一新“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例句:①综艺节目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水土不服”现象让人十分担忧,而热播的《中国好声音》让人________,颇值得思考。
②由于没有一套新剧能突围而出,故主角们便在形象上寻求突破,利用________的造型来替日见低迷的日剧争取多一点收视率。
三、名言警句传主名言1.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2.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
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儿发愁。
3.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4.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5.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至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主要有《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
二、背景展示《从文自传》是沈从文1931年暑假在青岛完成的。
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
出版后,这部作品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一九三四年我爱读的书”。
1931年8月他在青岛大学任教,当时,他的朋友作家丁玲在上海主编左翼文学刊物《北斗》,向沈从文约稿,且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
已近而立之年的沈从文回顾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写下了长篇传记《从文自传》。
三、文体知识自传自传是传记文学的一个大类,由传主本人而非通过其他人来叙述自己的生平。
对人生的整体回顾,或者是对人生主要经历的回顾,是自传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
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种形式的传记最大的特色在于由作者本人根据回忆写成,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事实的真实性。
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自传的特点:①由作者根据回忆,用第一人称写成;②细节描写深入具体,心理描写细致入微;③散文笔法叙述;④真实性、文学性。
1.脉络梳理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阶 段 经 历(一)私塾 读小书,又读大书:逃学猎奇的乡野童年(二)小学 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身在曹营心在汉”式的童真与童趣(三)军旅 书记处求职:默默奋斗、健康生活的行伍少年(四)报馆 由校对到只身远行:接受新知、思考人生、胸 怀抱负、开辟转机的青年生涯2.明确主旨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
分别记叙了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打架、追求新鲜事物,考进新式小学后依然热衷于玩耍、探险、猎奇,甚至随便就请假去看戏、钓鱼、打猎、游泳……少年时在辰州军营书记处的行伍生涯,以及后来调进部队报馆做校对时受进步印刷工人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巨大转折,并萌生了要到更远处的生疏世界去闯一把的想法,并带着这一想法,辞别了军营,在二十岁的年纪上怀着一个执着而懵懂的梦想离开了湘西,踏上了奔向北京这个现代大都市的征程,开始了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
沈从文告诉我们: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
3.初读感知沈从文的生活经历相当丰富,却始终伴随艰辛,他生活的艰辛有哪些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说说这本“小书”指的是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沈从文为何逃学?逃学之后都做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
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儿发愁。
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全文,从叙事和抒情两个角度填表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怎样正确理解沈从文所说的“逆境”?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史学家马长风评价道:“沈先生的学识来自苦读后的顿悟,他对文物中呈现出的人性的魅力,其直觉与理念翕合无间,天然无伪,自成一格。
他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纯正之人,无论他先前的文学作品,还是后来的考古研究,都达到了雄浑苍凉,物我古今兼忘于刹那的境界!”运用示例水有水的性格——灵动。
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从文先生在美丽的湘西,感受那轻轻流淌的溪水,听闻船夫那豪亮的歌声,品味湘西人那如水的情思和清纯的灵魂……他陶醉于其中,思想与那纯净的山水终融为一体。
于是,在他那如水流动般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故乡、自然山水的热爱。
(高考优秀作文《水的灵魂与山的沉稳》)2.课外素材盛德表一乡的买买提江·吾买尔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
幼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之后母亲也改嫁了。
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