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鉴定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参鉴定方法

人参为我国名贵中药,已有4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将其列为上品,据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的功效。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全书113方,其中应用人参的处方就占21方,并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

近代中医常用人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参不仅含有人参皂甙,而且还含有脂肪、糖类、多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滋补强壮、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降低疲劳度、提高血液中血红毒的含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脏疾病、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神经衰弱症以及各种神经病等,均有较好疗效。不论是粗制加工的饮片,还是精制的人参精,都能加强新陈代谢、调节生理机能。特别是对年老体衰、久病体弱无力者,在恢复体制及保持身体健康上有明显作用。

人参营养价值高,药用效果好,并具有多种功效,故一直为我国传统的和国内外中西医的常用珍贵药物。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参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而且成为人们身体保健中的主要补品。

一、野山参

包括纯山参和变山参。只有在野外生长了许多年,无人为干预也未遭受严重伤害的野生

人参为纯山参。若遭受较重伤害则可能渐变为畸形,成为变山参。

纯山参(典型野山参)

1、芦

指根茎本身。典型野参的芦与主要等长或更长,呈结节状,自下而上依稀可分为三段,分别习称为圆芦、堆花芦和马牙芦,这样的芦头又称三节芦。分为二段的称为二节芦。百年以上的老山参因同时生有多个地上茎,芦头呈多分支样,特称分支芦;若芦碗边缘上的潜伏芽萌动,大芦碗上复生小芦的又称子母芦。倘若主根萎缩或受伤,大形的替代主根,成为下述的变山参。野山参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圆芦,但圆芦的形态很复杂。形态称弯而平滑的圆芦又称为雁脖芦;特别细长的圆芦称为线芦或灯草心芦,结节状的称为竹节芦。不论圆芦本身的样子如何,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总是不难分辨的。因为圆芦上一般无茎,而紧接其上的堆花芦则常有痕迹,野山参极少。野山参的须总是下垂,若有上翘的朝天须或横出芦,往往是移山参或趴货。

2、纹

纹是指主要表面的横行皱纹。野山参的纹、细密、均匀、凹陷,略呈黑色特称铁线纹,因多集中在肩部也称肩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野山参的纹是横行的皱折纹而非沟横纹,是因主根的向地收缩形成的应当称其为主根的收缩纹。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皱纹大致是向上开放的,即下纹的边沿,含盖着上纹,在纵剖面上呈锯齿状而非牙齿状。

3、须

须指由侧根(腿)分出的渐细的支根和较大的须根。野山参的腿总是然地过渡为几根细长的须。腿与须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界限。须长稀少而细长,一般长达30cm-60cm以上,清疏不乱,质地柔韧不易折断,习称皮条须。凡人参的须常带有或多或少的疣状突起,是细的吸收根留下的愈伤组织。但野山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往往十分明显,宛若一串串珍珠,所以习称珍珠点或珍珠疙瘩,野山参的须习称为珍珠须。新鲜园参上也可见到珍珠点,但远不如野山参明显,而且干燥后几乎消失。

4、体

体指主根的形态。侧根与大支根又称为腿。野山参的体形多为横灵体或疙瘩体,也有顺体、过梁体、跨海体等。横灵体是指主根形若人体,纵向短粗,横向伸展,似有灵气。这样的主根多有明显的肩部,称为宽肩膀。若二腿八字分开,分支的角度很大,习称分腿(分档)灵活。无拧腿的或拼腿的现象。若体腿优美,宛如练武的人形,特称为武形参,尤为珍贵。疙瘩体是指主根状如疙瘩而紧缩。类似园参的顺体也常见。但从未见有像园参那样的短腿多须的笨体。野山参的质地坚实,主根的外皮紧凑,细腻光滑,牙白色或黄白色,无粗皮。若能及时加工而未跑浆,干后仍很饱满。皮色和表面特征与环境关系密切:黑土地的皮白细腻,所谓紧皮细纹或锦皮细纹;黄土地的皮黄显粗,所谓皮老纹深。走私来的所谓苏联山参皮色黄糙的多。主体与圆芦的连结处常有一条比较明显的缢缩痕。这与主根的收缩性有关。为使使冬芽胞保持在地下的一定深度不至被冻伤,芦头在不断向上伸长的同时又要向主根方向向下缩进。野山参的主根是直立的,缢缩痕明显;移山参和各种趴货的主根是斜卧或横卧的,缢缩痕则不明显。目前市场上的伪品(工艺参),多以插接粘连等手法把芦头和须等处做得很逼真,也能精细地刻出类似的纹,但都容易识破。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在缢缩痕处总可见到或多或少的残留的胶,或见到不自然连接的样子。伪品的横纹多数是沟纹,或很造作的整齐的横行环绕的沟槽纹,绝不像自然的收缩纹。

二、变山参(山参变)

纯山参的遭到动物践踏、鼠咬、火烧或病虫害等伤害后,致使主根或根茎受损。若不定根代偿主根,多年后便长成了变山参。它必须带有原野山参主体残痕,称为拉谷渣才能确认。老主体残痕上的圆芦或铁线纹应清晰可辨。新主体特征是:无圆芦,少有肩溜肩膀,纺锤形,皮黄白,纹线松,须条疏,点点轻。若是年久,新主体渐变为老主体,肩部也会有铁线纹,但永远不会有相应的圆芦。

三、移山参

移山参。一是被移栽在野外的野生人参,二是被移栽到野外的某些特殊的栽培人参。若把野山参移到栽培环境下生长许多年,不能算作移山参。人参的后期生长环境是决定性状的关键,无论野生或栽培,苗期生长都很缓慢,形态也类似,但后期环境不同,根形明显区别。由于受到搬动和不同程度的损伤,体位和根系布局变化较大,尤其移栽方式多斜卧或平卧,土壤也变的相对松软,因此形成移山参的独特性状;芦碗分布不连续或形态不连贯,芦的生长方向出现骤然转向,称为回脖芦或转芦;多呈上跷或旁伸状,是因后期在斜卧或平卧的体位下,不定根向下自然伸展,但当我们把主根向下拿在手里时,这些原本向下伸展的就被看作是上翘或旁伸;体腿质地较软,中下部较肥大,习称大屁股或肿腿;分腿不灵活,常有拧腿或拼腿现象;外皮松软,淡黄白色,时有粗皮;纹线不连续,有断纹;毛毛须较多且多呈扇形。

按来源不同,移山参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纯移山参(移山趴,山参捻子上山)

由于是来自纯山参的苗或小支的野山参,它们都有明显的圆芦,后期芦碗骤然变大,节间伸长。体腿中下部明显肥大,有明显的大屁股或肿腿样子,拧腿或拼腿。横纹不连续,有明显的断纹,珍珠点较大。

(二)小栽子上山(园参苗上山)

把二至三年生的园参苗栽到野外,一二十年后采收。其圆芦较短或无圆芦,基部可见二个较大而不清晰的芦碗痕迹,上部芦碗渐次变小变细密。体质较坚实而小,腿部粗细不匀。(三)老栽子上山(园参上山)

栽培园参在五六年起货时单株挑选或整形后再栽到野外,十多年后采收。体腿外形似野山参而多横体(因挑选或整形过的),但体型偏大或芦碗数不呈比例,体腿常有伤残或病害。无圆芦,芦头基部的芦碗粗大,芦碗稀疏,多见拧腿或拼腿的现象。皮粗,有较多皱纹,须也多而散,呈扇面形,珍珠点稀少但较大而明显。〖HTH〗四、育山参〖HTSS〗把园参种子撒播或点播到适宜的山野林下环境里,任其自然生长,大约一二十年后收取的半野生的山参。它们与纯山参的生长环境相同,但这类山参的商品因生长年限较短,与幼小的纯山参(捻子)的形态相似;芦细而长,芦碗细小,多呈现线芦或节间明显的竹节芦状;腿或有一二支细长而下垂;体和腿都短小,但分腿灵活;新鲜根(水子)较坚实,皮色黄白,细嫩,铁线纹不明显,故常被形象地称为小白脸子或白胖小子;干燥失水后显著干瘪,皱纹很多;须稀少且短,珍珠点较小。这类山参按行业习惯称籽上山、籽海或籽货,也算作山参类药材。专业人士则称充山参或仿山参,但商家和用户都不愿接受,因充山参之名有冒充山参之意。我们建议称其为育山参,即在自然环境下培育的山参,也是正在发育中的山参。如果它们的生长年限足够长,细长的芦将会逐步变为圆芦,铁线纹也将逐渐出现。调查发现:生长二三十年的籽海,体形多样,但都已见到类似的圆芦、较粗大的堆花芦和肩部的横纹,将逐渐成为第一类的野山参。

五、池底子

在多年撂荒的老参地里生长了一二十年以上的人参,包括大池底子和小池底子等,也被称为充山参或充参。

调查发现:撂荒20年以后的老参地,树木和伴植物已长起来,若没有人工的参棚,已变为野生环境了。在这里发现的“池底子”常常被误认为就是小野山参,其根部的特点虽然不同于典型的野山参,但也已明显地不同于普通园参。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人参商品分为山参与园参二大类,那么池底子无疑应属于山参类。因为它们的后期生长时间较长而且生长环境与纯山参相似。它们与一般的趴地货也不同,由于不是人为地栽培,长期无人管理,其形态自然而独特,内在质量(低农残等)也较高,因此应当划为山参类。

(一)大池底子(撂荒棒棰)

无意中遗留在撂荒地的老参地里的老园参,它们是在撂荒地里自然生长了几十年以上的半野生人参。特点明显:芦头粗壮而短,无圆芦,可见回脖芦,基部芦碗大而密,向上渐小而稀;常生有上跷或旁伸的大腿,若其生芦的基部的须习称为护脖须,若两旁对生的须又称为掐脖丁,这二类在大池底子是比较常见的;体形较大,笨体或顺体,多有伤残和腐烂的部分,由于体大,整个外形往往呈现枝楞八叉的样子,体形不美;分腿也不灵活,常有拧腿或拼腿现象;外皮松软,黄褐色,有粗皮或皱皮;无典型的铁线纹,肩纹极不均匀,且往往断续地分布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