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动画演示有解说)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目录 (1) (2) (3) (4) (10)一、大陆漂移学说1.太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时间是1915年。
2.主要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海陆位置。
3.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可拼合性。
(2)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①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②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③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1.提出者——哈里•赫斯和迪茨。
2.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易发生火山与地震。
3.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4.板块的运动形式(1)板块相撞、相挤压:形成高原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重要提示】(1)魏格纳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2)“由魏格纳的意外发现到创立大陆漂移说并发展成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通过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一形成理论一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七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师友互查: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大洲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洋A B C D2.北美洲的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大洲分界线(引入新课)教师点评师友复习情况,设问: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引出课题。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阅读课本37-44页,师友共同完成下列互助提纲:1.读P37-38图,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子。
2.阅读P39图文,找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阅读P41.42图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读P42图2.22,把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1:师友释疑】一、海陆变迁原因及例子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 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师友举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等一些遗迹(3)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说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完成以下问题:1. 大陆漂移说学说是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2.基本观点:2亿年前各大洲连成,它的周围是广阔的。
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现在形成的分布状况。
3.读图2.19和2.20,师友依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三、板块的运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学说。
备战中考:大陆漂移学说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大陆漂移学说专题训练讲义一、大陆漂移学说考点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用来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理论。
2、主要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原始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相关证据: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地质构造和古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的相似性,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二、大陆漂移学说题型分析(2022·广西·博白县)读图“大陆漂移示意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A.火山喷发引起的B.地壳运动引起的C.地震现象引起的D.气候变化引起的【答案】1.C 2.B【解析】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因此大西洋两岸即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C正确;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遗迹,都不能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ABD 错。
故选C。
2.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6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的运动着。
可知,大陆漂移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B正确;火山喷发和地震也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不是大陆漂移的原因,AC错;气候变化与大陆漂移无关,D错。
故选B。
根据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地理海陆变迁[优秀范文五篇]
地理海陆变迁[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地理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识能力。
2、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1、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案例导入:案例一: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投影出示喜马拉雅海洋生物化石图片案例二: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二、海陆变迁的原因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台湾海峡———海平面升降澳门填海造陆——人类活动三、大陆漂移学说1、魏格纳最初的发现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3、找寻证据(培养学生)4、魏格纳带给我们的启示(德育渗透)学生回答: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才慢慢漂移成现在这个样子。
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学生回答: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假想它们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大家的观点。
(实验一: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然后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同学们观察十分仔细,那么魏格纳又寻找了哪此证据呢?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ppt课件
20
火山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那么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ppt课件
21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地壳比较稳定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裂谷、海洋
褶皱山脉ppt课件
根据板块学说,现在大陆位置都有可能经过“漂
移”。南极洲过去可能处在温暖气候的位置上,生
长有茂密的森林,并形成煤,后来由于板块的运动,
才处于现在寒冷的高纬度位置上。
注意哦!
ppt课件
27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理论 二、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书,从中提出pp了t课大件 陆漂移的观点,
7
[问题] 如果你同意魏格纳的“假设”,请为他寻找足 够的证据。 收集了以下的证据:
一、地形证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 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另外,两岸的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 系,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相连接。◆
二、化石证据: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 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 齿化石。◆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板块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想 一 想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陆 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德、国著名的地球物 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理学家——魏格纳,他
3.3海陆的变迁+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证据一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证据二
找证据
地层就像记录地球历史的无声书,该图 展示的是南美洲和非洲拼合后,古老地 层存在相似性,说明南美洲大陆和非洲 大陆曾是相连的整体。
证据二
动物的相似性
我只能生活 在热带浅海,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我不会飞,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全球分六大板块 和若干小板块。 在板块交界处, 或碰撞挤压, 或张裂拉伸, 地壳比较活跃; 在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陆→海
板
形成(裂谷 )、(海洋 )
块
运 动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点击“箭头”可以超链接到动画演示
海水侵入,形成海洋。 裂谷
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想一想,我们是否能真实地 看到板块运动带来的力量呢?
火山喷发
地震
亚欧板块
美 洲Biblioteka 板非洲 板 块
印 度
太平洋板块 块
洋板 块
南
极洲
板
块
世界大上点洋的击洲几火“的山乎椭、澳圆全地”大部震超利位集链亚于中接大海分到陆洋布板位在的块于板是运哪块动哪的个交个分板界板析块块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 多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 跃的板块交界地带,如环 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喷发
地震带来的灾害
东京大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练习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2022年3月16日日本东海岸发生6.0级地震的两大板块是( B )。
大陆漂移
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简介
•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 家、地球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大陆漂移 说的创始人。 •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 林,1930年11月在格 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 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 内亚湾非常吻合。 •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 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 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 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 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
• • • • • • • • 海底火山 海底地热流异常„ 负重力异常带 洋底沉积物厚度和年龄 „ 洋壳年龄 贝尼奥夫带 „ 对称的磁异常条带 „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 海底磁异常 深海钻探结 果并列为海底扩张说的三项关键 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思想
• 地幔内存在热对流,洋中脊下的高温上升 流 • 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先期 形成的洋壳被 不断向外对称地推移使中脊 保持 隆起并有地幔物质不断涌出 • 洋壳至海沟-岛弧受阻于陆壳而俯冲下沉、 融熔于地 幔,洋壳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 平衡。新洋壳从洋中脊推 移到海沟大约需 要2~3亿年的时间
同位素测年的创始人——英国的霍尔姆斯 (Holmes)于1928年提出了地幔对流说
地幔下层物质因受热膨胀而上升,地幔上层物质因温 度低密度大而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循环流动。在对 流的早期阶段,上升的地幔流到达原始大陆中心部分, 就分成两股,并朝相反方向流动,从而将大陆撕破, 并使分裂的大陆块体随地幔流漂移。裂解的陆块之间 便形成海洋。上升的地幔流因减压而熔融,变成岩浆, 岩浆冷凝后构成洋底盒岛屿。地幔流的前缘碰到从对 面来的另一地幔流时,就会变成下降流,从而牵引大 陆块体向下运动,并使大陆边缘挤压褶皱。当对流停 止时,褶皱体因均衡作用而上升,形成山脉。与此同 时,地幔流也把洋底的玄武岩往下拖曳,并形成海渊, 即海沟。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冰河世纪》片段,由此导入新课。
幽默风趣的动画片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通过被撕开的两张纸可以还原为一张纸,介绍“探究法”的学习方法。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大胆假想】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寻找证据】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导出结论】视频展示大陆漂移的观点。
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 第3节《海陆的变迁》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海底的古河道和古森林遗迹、荷兰的围海造陆探究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一)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1.把非洲东部和南美洲西部轮廓拼接起来思与学: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二)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动画演示:观察大陆漂移过程,关注大西洋面积的变化(三)解释地理现象请你运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对图示地理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探究三:板块的运动(一)六大板块及运动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找出六大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陆地组成。
动手操作:轮廓吻合对此,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启示:大胆猜想→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读图观察: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学以致用:动物分布相似: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
古老地层相似:这好比撕破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读图分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都位于印度洋板块。
2.板块运动观察板块内部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的运动状况。
(二)火山、地震带分析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相关性,并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实例:日本地震和土耳其地震提示:我国位于两个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多火山、地震生活常识:地震来了,该如何自救(三)解释地理现象观察板块交界处的两种地壳运动,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结合所学内容,预测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和红海的未来。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 基本简介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2 发展历程2.1 提出学说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2.2 历史分析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大陆漂移说
寻找中
证据
证据
… 证据
地球上的陆地曾经是连在 一起的,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 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没有科学解释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哪里?
大陆漂移学说存在的缺陷
学说不被接受
我尊敬你,但我不 完全赞同你的观点
年轻
海岭
0.1 0.5 亿
最 年
1.3 1亿 亿
轻
亿
0.1 亿
0.5 亿
3、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 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来说,板块 的内部比较稳 定,板块与板块 交界的地带,有 的张裂拉伸,有 的碰撞挤压,地 壳比较活跃。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
如果板块相撞或张裂,会发生什么现象?
1. 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如图3-56,然后将书向 中间移动,你看见__书__本_隆__起___。
2. 取两块板,把板拼合在一起, 上面贴上一张纸,如图3-57。
3. 在板上放一只空杯子。
4. 两个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 用力拉板,直至纸断裂。
5. 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和看 到了_纸__断_裂__时__,__产__生_震__动_ _杯__子__翻_倒__,__出__现__裂_缝__。___。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亚欧,C板块和 ,太D平洋 板块,碰E 撞而造成,F的。 。
金牌考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B、地中海在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 将出现新的大洋。 C、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的进行 着。 D、板块漂浮在海面上,相互之间不 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地形证据:
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南非有一条从 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 接起来。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连两地的岩石和褶皱也相吻合。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及意义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赫次勒及福各特Heirtzler and Volgt 1971 曾根据平行於中洋脊的地磁异常分析大陆飘移及地极回移。
他们讨论之衣饰这样一个分析涉及很大数目的变数做结论。
但是他们将大陆飘移定义为〃嵌有大陆於板壳之间的特殊运动情形〃而简化了他们的结果。
这个观念的简单延伸可以容许将〃海洋飘移〃定义为嵌有海洋於壳间的特殊运动情形。
板至少太平洋的一部份显曾参与这样的运动。
大多数的证据显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中太平洋的一部份也许〃嵌在〃一块板壳之内曾经向北迁移大约20度或2000公里以上。
这个赫次勒福各特观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延伸如注意到已知海洋及大陆地区的张裂屿扩张明显地是由深置的张力所致。
因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漂流〃及〃大陆扩张〃为对偶於大陆飘移及海底扩张的现象。
一个类似性质的证据发现在非洲张裂谷中谷中的火山作用在组成及体积上下都不同於海脊中央的情形这指出至少在某些情形扩张大陆之下的地热梯度比扩张海底之下者要低很多。
麦克道加尔分析生成上下与海脊峰顶有关地区中玄武岩流的发生。
杜威及柏德分析过载板壳边缘的蛇纹复岩体上冲带如在纽芬兰者所扮演的角色。
波斯哈得及麦克法兰认为加纳利群岛并不成为非大陆的喷出的独立巨大火山岩体。
此地区的地壳组成形成一个完整普系的岩石类型范围丛海洋的到大陆的物质指出那个地区有一个复杂的岩浆构造史。
总之纯粹大陆动态及海洋动态之间的区别显然并不如一度想像的那麼明显。
很多大陆的动态为海洋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很多海洋的动态亦为大陆内类似动态的复制。
因此所有地表动态的有因机动体系必位海洋及大陆之下深处在一个比最老的大陆更老的全球性统一系统之内。
大陆飘移、岩浆活动、与全球地热形式因为大陆飘移几常与岩浆活动相连发生而岩浆活动则几沿著全球性最大热流量的发生指出在这三个现象间有一个有因的关系。
斯克雷特及法兰契图Sclater and Francheteau 1970 由一个全球性的分析认为正在扩张的板壳的交面海洋岩石圈散失的热其总量可达地球的总平均散湿热的百分之四十五。
大陆漂移学说概要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
• 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 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 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 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 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 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 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 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 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 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 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 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 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 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 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
主讲人:赵先林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 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瓦纳古陆。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 原由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 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 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 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 1912年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正式提出 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 《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 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 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 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 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 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 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重要内容。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而本章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为后续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等,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接着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阐述了魏格纳提出该学说的依据和主要观点。
然后引入板块构造学说,讲解了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等知识。
教材内容按照从现象到理论,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以及地理课的前期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海陆分布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海陆变迁这种宏观且抽象的地理现象,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一些地震、火山等灾害,但对于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理解。
(二)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不过,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如果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
他们喜欢在互动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对于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更易于接受,例如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解释海陆变迁等内容,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成就感。
第一篇第二章 大陆漂移
魏格纳(Wegener,Alfred Lotha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 日生于柏林,终身献身于科学事业,1930年11 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不幸遇难。
二、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根据有:
1.大西洋两侧陆块拼合的吻合性
2.地质依据:
大西洋两岸陆块古山 系的相关性: 有一条非常重大的古 山系,被称为加里东山脉。 如今在大西洋东岸的挪威 看到的是山系的西段,这 条山系通过爱尔兰以后似 乎淹没在大西洋下。可是 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则有一 个古山系仿佛从大西洋里 爬上来,它和欧洲的加里 东山脉有许多相同之处。 这个在北美出现的山系被 称之为老阿巴拉契亚山脉。 魏格纳认为北美的阿巴拉 契亚山脉曾一度和欧洲的 加里东山脉相连。如果把 大陆拼合在一起,就形成 一条连续的山系。
E.Bullard计算机拼接图
4.前寒武纪岩石区的拼接
拼接上岩石同位素年龄和锡矿带的分布
5.联合古陆及其裂解
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 • 北面:劳亚古陆-包括北美、欧洲、亚洲(阿拉伯半岛和 印度不在其内) • 南面:南半球诸大陆(南美、非洲、印度、阿拉伯半岛、 南极洲)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第四纪
3.古生物学依据:
南美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类似蝾螈的骨骼构造的淡水爬行 动物中龙(Mesosaurus):
南极洲三叠系中有许多陆生爬行动 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
水龙兽
犬颔兽
迷齿两栖类
二叠纪舌羊齿植物群(一个独特的植物组合)的种子 蕨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大陆
不同大陆生物相似性的解释
古地磁迁移
南美与非洲拼合起来后,两极的极移曲线彼此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