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1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与资源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矗农业生态资源的丰瘠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资源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偏向城市式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资源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各种破坏生态资源因素的严峻挑战。十八大召开以后,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航标,农业区域发展模式也就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

一、我国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农业发展所采取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以城市偏向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会给农业生态与资源带来不计成本的破坏与浪费。

十八大召开以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采取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以城市偏向为主的发展模式,体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上,就是希望通过城市经济繁荣来带动农业发展,这种发展往往使得农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依附产品,自然会给农业生态与资源带来不计成本的破坏与浪费。

第一,我国农业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是357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原与沙漠土壤,其中塔里木是风蚀、黄土高原是水蚀。每年土壤侵蚀总量平均约为45.2亿吨,占到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五分之一,水土流失的主要流域分布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我国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3400多吨,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超过3万吨。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土壤侵蚀量的土地面积我国有112

万平方公里之多。可见,我国的土壤侵蚀状况触目惊心,给农业生态与资源造成的危害巨大。

第二,严重的水污染直接导致农业生态与资源恶化。我国的水污染比较明显,对我国532条河流的污染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已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数的82%。据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1、2类的占32%,3类的占29%,属于4、5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大、中城市的下游河段普遍受大肠菌群污染。这种被污染的水用于农业灌溉之后对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的危害十分明显。

第三,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直接导致农业产品不能食用,甚至食用人群轻则致癌重则致死。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调查显示,2013年2月流入广东、广西和云南的湖南大米镉元素明显超标,类似的情形2005年也曾发生在江苏等地。

第四,大气污染也是遏制我国农业生态资源良性循环的罪魁祸首之一。目前,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区由上世纪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当然,破坏我国农业生态与资源的因素还包括过度施用化肥、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工业化等等其他因素。可见,大气污染直接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恢复良性循环,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十八大召开前夕,由于我国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遭受了严重污染和种植开发不当的挤压,我国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日趋紧张。我国在淡水和耕地等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上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突出,土地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这个人口将近14亿的国家,土地已经成为日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充分说明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形势十分严峻。

第二,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重金属、化肥及其他有机物污染的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26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酸雨污染,使粮食作物减产10%左右。仅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四省区,因酸雨危害每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间接生态效益损失更大。

第三,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给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永久性破坏。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兴建不当工程项目、严重破坏森林草地、不当开垦水域湿地、过度使用农业化学产品、人口生育控制不够等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直接使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倒退。

二、生态文明对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的要求

就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来说,生态文明提出了四大建设性意见。比如优化农业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等。

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与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来说,生态文明提出了以下建设性意见。

第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理界定农业边界,优化农业空间开发格局。农用土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耕地、林地和草地。耕地、林地和草地作为一种有生命活力的载体,都需要合理承载力、需要适当的休养生息。自1999年我国开始试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湖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迹象比较明显。其中,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全面开展,实施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含县级单位、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截至2007年8月25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60%以上,西部许多地方占到90%以上。全部成林后,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2003年开始试点的退牧还草工程,成效显着。截至2005年底,国家已累计安排退牧还草任务3.9亿亩,草场补播0.6亿亩。以鄂尔多斯的森林覆盖率为例,建国初期是4.65%,2000年是12.16%,2011年是23.13%。也就是说,建国后50年才增长了7个百分点,最近11年却增长了11个百分点,平均1年1个百分点。经过对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退牧还草工程治理,牧区的牛羊头数增加,围栏率提高,北京的沙尘暴明显得到遏制。经过10几年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工程的实施,迅速扭转了我国山穷水劲草被裸露、生态恶化的局面,对我国农业生态资源的恢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以前我国为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对农业生产采取竭泽而渔式的粗放式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不加限制地使用淡水、化肥和耕地,造成了大量不合格的农业产品和附带的农业环境污染。十八大报告要求,农业生产务必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不合格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我国2001年至2009年出口农副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21.9%可以发现,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

第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建立一套有利于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生态保护机制。良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而要实现良好生态环境就需要及时、准确、直观和实用地布局和管理农业区划和结构,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建立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取得更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GIS系统,并以该系统为平台形成农业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机制。利用GIS与国土监察加强对我国农业耕地、林地、草地与湖泊水域的保护力度,对于侵蚀农业生态资源的行为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通过GIS数据比对,强化国土执法监察工作,力争用20年时间将我国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恢复到1958年以前。

第四,借鉴国外农业先进经验,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一套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约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借鉴日本、韩国、美国与欧盟对本区域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的相应保护制度,强化扶农补贴制度,让农民既增收又发展,成为社会中产阶级。可以在农业主产区开展节能减排、精细化农业耕作管理创新,完善相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生态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三、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下的农业区域发展模式

扭转我国农业生态与资源欠账,就应该转变我国农业区域发展模式。

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扭转我国农业生态与资源欠账,就应该转变我国农业区域发展模式。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