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合集下载

_经济指标解读大全

_经济指标解读大全

_经济指标解读大全经济指标是用于分析和评价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

它们提供了关于经济增长、就业、通胀、贸易、产出、债务等方面的信息。

理解和解读经济指标对于投资者、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指标及其解读。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它可以表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向。

高的GDP增长率通常意味着经济繁荣,而低的增长率可能表明经济放缓或衰退。

2.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速度的指标。

高通胀率可能导致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而低通胀率则可能表明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

3.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中未就业人口比例的指标。

高失业率通常表示经济不景气,而低失业率则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紧张。

4.贸易收支:贸易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之间的差额。

贸易顺差表示出口多于进口,贸易逆差表示进口多于出口。

贸易顺差可能表明出口竞争力强和经济增长,而贸易逆差可能表明内需强劲或者出口竞争力下降。

5.债务水平:债务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债务负担和偿还能力。

高债务水平可能会增加财政风险,限制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而低债务水平可能表明财政稳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6.零售销售:零售销售是衡量消费者支出水平的指标。

高零售销售可能表明消费者信心和经济增长,而低零售销售则可能表示消费者信心不足或者经济不景气。

7.制造业指数:制造业指数是衡量制造业活动水平的指标。

高制造业指数表示制造业活动增长和经济繁荣,而低制造业指数可能表明制造业活动减缓或衰退。

8.投资指数:投资指数是衡量投资活动水平的指标。

高投资指数通常表示投资信心和经济增长,而低投资指数可能表明投资活动疲软或经济不景气。

9.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是衡量消费者对经济及其个人财务状况的预期和信心水平的指标。

高消费者信心指数可能促进消费支出和经济增长,而低消费者信心指数可能限制消费支出和经济繁荣。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状况的良好表现,是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重要标志。

然而,要准确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并不容易,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指标和数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增长表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GDP对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可以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得到的指标,它反映了一个人在特定时期内的平均经济产出水平。

人均GDP的增长可以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

三、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在劳动年龄人口中从事劳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和就业状况。

劳动力参与率的增加通常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相关。

四、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创造的产出价值。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和工人的工作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通常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

五、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用于购置、建设和改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支出。

它是经济发展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投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通常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活力。

六、零售销售额零售销售额是指一定时期内零售行业所实现的销售总额。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的状况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零售销售额的增加通常意味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活力增强。

七、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贸易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地位和经济交流的规模。

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表明经济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重要经济指标(必须了解的经济学术语-吐血推荐)

重要经济指标(必须了解的经济学术语-吐血推荐)

一、总体经济指标总体经济指标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经济状况。

(一)国民生产总值(二)价格指数1、概况价格指数包括生产和消费价格指数。

生产价格统计主要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消费价格统计主要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

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的变化要先于消费价格变动,换句话说,生产者价格变动往往会引起消费价格的变动。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指标。

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目前,我国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替代生产者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是从生产角度反映当月国内市场的工业品价格与上年同月的价格相比的价格变动。

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只反映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动情况,没有包括服务价格的变动;它的变动也要比居民消费价格剧烈一些。

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是从居民购买角度看物价变动,而商品零售价格是从零售角度看物价变动,为体现历史的延续性和可比性。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不包括服务价格的变动。

(三)收入指标1、收入指标的分类根据中国城乡二元的现实,主要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两大类指标。

反映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指标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

3、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为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界于0--1之间变动,越大就表明不均等程度越大,越小就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分配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0.4被作为一般的警戒线。

(四)景气指标:预测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1、景气指标的分类第一类指标通过对现有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挑选出最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的指标,按照各自的权重,统一加总为一个总指数,判断并预测经济形势。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解释近年来,统计数据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成为反映政绩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只有准确理解各项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调查测算方法,掌握其隐含的各种经济信息和反映的经济现象,才能指导我们进一步搞好社会生产与发展,在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现就一些常用经济统计指标简介如下:一、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三次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行业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我国行业分为15大类,排列顺序如下:(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9)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货币表现。

它不包括中间消耗、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社会经济统计数字,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是最终用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它反映了国民生产总值、经济结构、就业水平、财政收支、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为了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加以评价和分析。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一、宏观经济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综合总价值。

GDP的增长率和总量是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2. 消费价格指数(CPI):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篇一定时期内一般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的综合指数,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和通货膨胀的程度。

3.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和房地产等投资的总量和结构,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4. 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富差距等指标来评价。

二、产业结构指标1. 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通过这三个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

2.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的综合产出价值,也是反映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就业与失业指标1. 就业人口比例:就业人口比例是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是一个国家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2.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或暂时不工作的人口比例,是评价国家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财政收支指标1.国家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税收、国有企业盈利等渠道获得的资金总量,是国家财政情况的重要指标。

2. 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财政支出的结构来了解国家的发展取向。

五、国际贸易指标1. 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是国家各种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的总量,是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围,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_经济指标解读大全

_经济指标解读大全

_经济指标解读大全经济指标解读大全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经济指标成为了评估和分析经济状况的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经济指标的解读大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通常以货币数值表示。

它包括国内各类企业和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标。

该指数可以反映物价水平的涨跌情况,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CPI上升时,说明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消费能力下降,物价上升;反之,CPI下降则说明物价下降。

四、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的指标。

该指数可以反映企业原材料购买价格和销售价格的变动情况。

PPI的上升意味着原材料和生产成本的上升,而PPI的下降则可能意味着原材料价格下降。

五、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

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意味着就业水平提高,经济活力增强,而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则可能意味着就业市场疲软。

六、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收入除以总人口后得到的平均值。

人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均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

七、贸易顺差与逆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减去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后的差额。

贸易逆差则是进口超过出口的情况。

贸易顺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和国际收支情况。

八、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总量。

外汇储备可以用于应对国际支付和维持汇率稳定。

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增强,经济稳定性提高。

九、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的人所占的比例。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国民经济统计是指通过统计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来评估和分析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一系列统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经济的结构、增长率、质量和效益等重要信息。

下面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个人的收入。

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经济水平,是国际上比较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指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就业水平,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指标。

四、就业率(Employment rate)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中就业的人数与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就业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五、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暂时无法找到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关键指标,它反映了经济的繁荣程度和就业机会的稳定性。

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的指标。

C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运行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七、工业增加值(Industrial added value)工业增加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总增加值。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解读与分析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解读与分析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解读与分析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则是用来衡量和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

它代表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增长率则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GDP增长率高意味着经济增长迅速,相反则表明经济增长较为缓慢。

然而,GDP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它无法反映经济的质量、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量。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口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拥有的生产和财富水平。

与GDP相比,人均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

较高的人均GDP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平均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较低的人均GDP则反映了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人均GDP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反映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三、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人口中实际从事劳动活动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和就业情况的关键指标。

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和较低的失业率通常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和就业状况较好。

反之,则意味着经济增长较为乏力和就业市场表现不佳。

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四、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情况,而贸易逆差则是指商品和服务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情况。

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统计指标。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式可以通过三个角度进行:产业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产业产出法是最常用的方式,它将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将各个产业的产值相加得到GDP。

2. 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指一定国家或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数量。

人口总量的统计数据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发展的规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口总量的统计通常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来获得,各地区的人口数量会因为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通过对一篮子代表性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统计,计算出的消费价格指数。

CPI的涨跌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

高通胀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居民的购买力下降;低通胀或通缩则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但也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4. 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总量。

它包括以外币计价的现金、存款、债券、黄金等。

外汇储备的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和经济实力。

较高的外汇储备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应对外部经济风险。

5.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金流动。

这包括国际贸易、外汇交易、外资流入和对外投资等。

国际收支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国际竞争力。

平衡的国际收支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

6.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每年可支配的收入总额。

它是通过将居民收入进行汇总并除以人口总量得到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反映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是评估国家发展水平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指标。

7.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解读及应用

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解读及应用

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解读及应用
一、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解读
1、国民生产总值(GDP)
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些国家多年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最基本指标,也是衡量社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宏观经济考量时,GDP被视为经济活动的代表性指标,它可以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或经济发展水平,量化国家的经济状况。

由于它足够直观,计算简便,因此,GDP被用作经济、金融等市场活动的最主要指标,是每一个国家最了解的经济指标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所有地方单位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即国家国内内生产,但服务、交易、投资的损益不在其中,它反映了一些国家实物产出的总量,是经济活动的积累,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GDP被广泛用于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实现全要素生产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功能,其发展的程度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工业增加值(GVA)
工业增加值(GVA)是指其中一个行业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它反映了单位产品生产的效率。

60个经济指标解读

60个经济指标解读

60个经济指标解读
一、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变动情况,它既反映了消费者所面对的物价水平,也反映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变动情况。

消费者物价指数由政府机构经济研究院统计发布,它以消费者购买一定商品品种和服务的价格变动作为计算依据,用以反映物价变动的程度和方向。

有时,上涨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也被称为通货膨胀,表示消费者的收入不能跟上物价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消费水平下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较低。

此外,消费者物价指数不仅可以反映物价变动,也可以反映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释经济变动。

政府可以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来及时制定政策,以稳定经济,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个经济指标,它反映了工业商品价格变动的程度和方向,是当前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

PPI不仅可以反映工业商品价格变动趋势,还可以反映上游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水平变化,从而有助于政府控制物价,稳定经济发展。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经济研究机构统计发布的。

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测量方法

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测量方法

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测量方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繁荣和增长的关键目标之一。

为了了解经济的状况、评估政策的效果并做出决策,我们需要一些关键指标和有效的测量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经济发展指标和测量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

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GDP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通过计算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来测量。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与人口数量之比,可以反映平均经济水平。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人口增长与GDP之间的关系。

三、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即在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就业或寻找就业的比例。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尤其是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程度,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四、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暂时未能找到工作的比例。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就业情况以及经济活动的水平。

失业率的增加可能意味着经济衰退或不稳定,而降低则表示经济发展健康。

五、贸易平衡(Trade Balance)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口和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总差额。

贸易平衡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状况和竞争力。

贸易顺差表示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而贸易逆差则表示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六、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它的取值范围从0到1,数值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基尼系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富差距,并评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平性。

七、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人类发展指数综合了国民收入、预期寿命和教育水平等指标,旨在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一、经济指标:1.GDP(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2.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工业增加值:反映工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衡量工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4.投资增长率: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是衡量投资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指标。

5.财政收入: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税收和其他非税收途径所收到的资金,是衡量财政健康状况的指标。

6.货币供应量: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衡量货币政策宽松程度和金融市场状况的指标。

二、人口指标:1.总人口: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总和。

2.人口增长率:反映人口数量每年增长的速度,是衡量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情况的指标。

3.城市人口比重: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4.人口老龄化率:反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程度的指标。

5.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压力的指标。

三、财政指标:1.财政收入:反映政府一定时期内通过税收和其他非税收途径所收到的资金。

2.财政支出:反映政府一定时期内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投入。

3.财政赤字: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差额。

四、社会指标: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等教育入学率、教育资源配置等,是衡量国家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状况的指标。

2.就业率:反映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就业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3.贫困人口比例:反映国家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衡量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4.健康状况:包括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资源配置等,是衡量国家医疗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五、资源环境指标:1.能源消费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消耗的能源总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负荷的指标。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1.什么是GDP?如何全面看待GDP?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省及省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或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规模,在诸多经济指标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情况的晴雨表。

GDP核算的对象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经济单位。

如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中国的GDP,而中国公司在美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美国的GDP。

GDP核算的范围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如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娱乐服务企业提供的娱乐服务;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如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GDP是世界组织和各国官方普遍认可、广泛采用的重要经济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感叹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GDP自身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决定的: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计算简便,可操作性较强。

它采用“增加值”的概念,剔除了传统总量指标——社会总产值的重复计算,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分别统计的新增投入及附加价值,理论上说不重复、不遗漏,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量,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经济实力比较的重要指标。

60个经济指标解读

60个经济指标解读

60个经济指标解读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经济指标可以了解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业情况、通货膨胀水平等。

下面是60个经济指标及其解读。

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全部经济活动价值,是评估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GDP除以总人口,反映平均经济水平。

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变化,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

4.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生产部门销售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反映物价上涨对生产企业的压力。

5.财政收入: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获得的收入,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水平。

6.贸易收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盈余或赤字,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

7.外汇储备:记录一个国家持有的外国货币和黄金的储备量,反映国际收支状况。

8.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未就业人口的比例,是评价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9.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反映劳动力利用率。

10.实际工资增长率:衡量劳动者薪酬水平的增长速度,影响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11.零售销售额:衡量零售商销售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反映消费者支出状况。

12.工业产值:衡量工业部门生产的商品的总量和价值,体现制造业的活动水平。

13.投资总额: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活动的总额,反映经济发展的动力。

1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反映投资活动的强度。

15.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反映个人储蓄习惯和消费能力。

16.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衡量制造业经理人对生产活动潜在影响的调查指数,反映经济增长情况。

17.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NMI):衡量非制造业经理人对生产活动潜在影响的调查指数,反映服务业增长情况。

18.进口数量和出口数量:衡量国际贸易活动的规模和趋势,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19.债务水平:衡量个人、企业或政府的债务负担,影响资金利用和偿债能力。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发展和经济状况的定量指标。

它们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了解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表现,并作为决策的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最常用的经济指标及其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

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国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增长率可以显示经济增长速度,是评估经济状况和预测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

2.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反映物价水平总体上升的程度。

它通常以年度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高通货膨胀率会减少人民购买力,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和央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3. 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它可以反映经济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

较高的失业率可能表示经济不景气,而较低的失业率则显示经济充分就业。

4. 出口和进口总额出口和进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指标。

出口总额是一国向其他国家销售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而进口总额是一国从其他国家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这个指标可以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平衡和国际竞争力。

5.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全体居民在一定时间内总收入的平均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经济水平的指标。

较高的人均收入通常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好。

6. 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是一种反映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衡量消费者对就业、收入和经济发展的预期。

较高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通常会促进消费支出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7.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一种反映制造业经营活动情况的指标。

它通过调查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新订单、就业和供应商交货等情况来进行计算。

较高的PMI值通常表示制造业活动扩张,反之表示收缩。

8. 商业库存商业库存是指商家手中存储的商品或原材料的数量。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经济指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在经济领域,有许多常用的指标被广泛应用,以帮助分析家和决策者了解经济的运行情况。

本文将介绍最全常用的经济指标,并对其含义和解释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我们对经济指标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经济指标及其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

一般分为实际GDP和名义GDP,前者考虑了物价因素,后者未经物价调整。

2.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篇短文的水平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篇短文一篇短文的购买力变化,并用以评估通货膨胀的程度。

CPI的计算方法通常涉及各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加权平均价格。

3.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篇短文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指标。

PPI的变动可以预测价格潮流,对企业决策和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

4. 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空闲程度的指标。

它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没有找到工作但主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对经济有重要的影响,高失业率意味着经济不景气,低失业率则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

5.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总量。

它通常被分为不同的货币供应量,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6. 对外贸易顺差/逆差对外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贸易上出口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超过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逆差则相反,表示进口超过出口。

对外贸易顺差/逆差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 投资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度增长百分比。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直接用于生产的固定活动资产,如房屋、设备、土地等。

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

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

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有很多,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劳动力参与率、失业率、财政收入、贸易差额、外汇储备、工业产出、消费者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等。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指标。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包括国内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全部生产活动的总和。

GDP的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程度,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表示经济发展越好。

人均GDP是将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家总人口平均分配后的平均值,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

人均GDP的增长率可以显示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人均GDP增长率越高,表示人们的经济水平越高。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在劳动年龄段(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从事劳动活动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供给状况,劳动力参与率越高,说明一个国家的就业机会更多,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年龄段的人口中,没有就业工作但有求职意愿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失业率越低表示一个国家的就业市场较为健康,人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从税收、国有企业利润等渠道获得的资金总额。

财政收入的增长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增加和财政收入的健康程度。

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贸易差额的增长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结构,贸易顺差表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外汇储备是指一个国家持有的外币资产的总额,它可以用来支付进口、偿还外债等。

外汇储备的增长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和国际支付能力。

工业产出是指一个国家工业部门的总产出,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

工业产出的增长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1.什么是GDP?如何全面看待GDP?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省及省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或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规模,在诸多经济指标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情况的晴雨表。

GDP核算的对象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经济单位。

如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中国的GDP,而中国公司在美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美国的GDP。

GDP核算的范围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如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娱1乐服务企业提供的娱乐服务;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如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GDP是世界组织和各国官方普遍认可、广泛采用的重要经济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感叹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GDP自身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决定的: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计算简便,可操作性较强。

它采用“增加值”的概念,剔除了传统总量指标——社会总产值的重复计算,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分别统计的新增投入及附加价值,理论上说不重复、不遗漏,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量,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经济实力比较的重要指标。

当然,GDP的缺点也十分突出。

第一,GDP忽视了社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成本,相反,GDP计算中还记入不少与福利无关的费用(如环境污染恶化导致的居民“抵御性支出”)。

第二,GDP不能度量经济福利和公平,GDP的增加与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第三,GDP忽视了经济增长的内因和效率。

仅从GDP总量指标,我们无从判断经济增长到底是财政投资输入型的还是社会投资内生型的,是粗放型的还是集约型的,是资本密集型的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等等。

GDP的缺点与优点一样突出。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不应以GDP论英谁,但这并不等于它不重要,目前还没有什么其他指标可以取代它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弥补在经济增长评价上的缺陷,政府和学术界也正在探索研究,并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希望能通过对GDP本身的改进和其他经济指标的采用,更好地反映经济增长的实质。

没有任何一个指标是完美无缺的,GDP不能做到,其他指标同样也不能做到。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一般需要用多个指标综合分析。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数据来源:统计局2.GDP核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什么是GDP 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和最终核实数?在实际核算中,GDP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理论上讲,三种方法的测算结果应一致,但实践中由于方法和资料来源的不同,不同方3法测算的结果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国际上一般认为误差在3%左右是可以接受区间。

生产法。

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新创造价值的方法。

即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的增加价值。

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GDP。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形成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GDP。

支出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GDP核算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核算制度和核算方案。

目前我国年度GDP主要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核算,季度GDP由于时效性非常强,主要是依靠部门和统计专业的相关指标进行推算。

所以季度GDP是与年度GDP 核算的资料来源与核算方法是完全不一样。

季度GDP 是以年度GDP为基础,在年度GDP的结构框架上进行推算。

按照国际惯例,每一年统计部门会在不同时间公布GDP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和最终核实数三个数据(我省定为初步核算数和最终核实数两个数据)。

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GDP数据往往不一样,这是因为GDP核算数据有个不断向客观性、准确性调整的过程。

首先是初步核算过程。

某年的GDP,其初步核算数是在12个月份的进度统计资料基础上计算的,在次年1月20日左右发布,并在次年2月的《统计公报》上使用;初步核实数是在统计年报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于次年9月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最终核实数在统计年报、部门会计、财政决算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于隔年5月和9月在《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我省最终核实数于次年59月在《湖北统计年鉴》上发布)。

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有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

我国在1995年利用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过一次重大调整,2005年和2009年分别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前一阶段GDP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

3.中央与各省GDP统计为什么会存在差异?近年来,各省市区GDP合计大于全国GDP数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统计的角度讲,存在差异是可能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GDP是分级核算的。

我国从1985年开始核算GDP,并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同时实施。

按照我国的GDP核算制度,国家GDP和地区GDP是分别独立核算的,即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国家GDP,地区统计局负责核算本地区GDP,由于资料来源不一,核算的结果也就不一致。

国外有的国家也采用这种GDP 核算模式。

一般情况下,只要采用这种模式,地区与国家GDP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

相比较而言,我国地区与国家GDP差距比较显著。

第二,在GDP核算中,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

一方面,基础资料有缺口,GDP核算要求相当多的基础数据,但实践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存在资料缺口。

针对不同的资料缺口,采用不同的推算办法来解决。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推算中,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

另一方面,各地区服务业统计状况差别较大。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各地区服务业统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一些地区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自己调查的服务业数据,这种差异直接传递到GDP上。

第三,地区之间存在重复统计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将这种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统计在自己的地区,造成重复统计。

尽管统计制度做了严格规定,不允许有重复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要求。

另外,外部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GDP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且被较多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各种形式的工作业绩考核。

地区按GDP大小排位的顺序及其变化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普遍的心理是只能位次提前,不能后移。

由于GDP被赋予了重要的考核功能,因此,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的需要,不排除少数地区高估GDP数据的可能。

7尽管存在这些原因,GDP数据的上下不一致是一个矛盾和问题,应该认真加以解决。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改进方法和手段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考核与评价工作,加强统计力量和统计法制建设,也是必要和必需的。

4.农产品产量是怎样统计的?农产品产量是指一定时期(日历年度)内生产的各类农、林、牧、渔产品的实物量。

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类农产品的总成果,是衡量农业生产规模和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并可反映农业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求的总供给能力。

该指标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一些行业的发展。

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水产品等。

在统计方法上,以农业普查为基础,采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取得。

目前,小麦、玉米、稻谷、棉花、畜产品产量采用抽样调查取得。

采集方法上,国家统计局从全国31个省(市、区)中抽选部分调查县,县抽村,村抽地块,对样本地块在收获季节进行实割实测得到单位面积产量,然后乘以种植面积得到总产量。

猪、牛、羊、禽等主要畜产品产量也采取抽样调查取得。

油料、烟叶、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产量采用全面统计方法进行。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也开始探索使用遥感技术统计农产品产量。

林产品、渔业产品由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采取全面统计方法取得。

5.什么是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是宏观经济核算指标,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般用于反映某区域或某行业的工业生产总量。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形成的总产品(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新创造产品(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方法。

用公式表示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收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9在实际工作中,工业增加值分两部分统计,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根据规模以上工业逐级上报数据的汇总资料,利用分行业增加值率进行测算,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根据抽样调查推算的资料,利用分行业增加值率进行测算。

统计频率:月度测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季度和年度核算全部工业增加值及速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6.什么是工业利润总额?工业利润总额是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等于营业利润加上补贴收入加上投资收益加上营业外净收入再加上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在月度数据中看到的通常是规模以上工业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