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绩效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估
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估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战略举措。
然而,如何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绩效,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这不仅关系到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与反思,更对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人口转移、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保护等。
因此,对其绩效的评估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人口转移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评估人口转移的绩效,不能仅仅看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要关注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收入水平、社会保障覆盖以及在城镇的融入程度。
比如,是否在城镇实现了稳定就业,收入是否有显著提高,能否享受到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以及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是否真正融入了城镇。
产业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否蓬勃,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否有效,都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评估产业升级的绩效,需要考察产业的创新能力、附加值水平、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及与城镇发展的协同程度。
如果一个城镇只是盲目地发展房地产等短期见效快的产业,而忽视了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那么这种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新型城镇化。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硬件基础。
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要从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多个方面入手。
道路是否畅通便捷,能源供应是否稳定充足,通信网络是否高速覆盖,给排水系统是否完善高效,这些都是衡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同时,还要关注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运营维护情况,避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公平程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评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绩效,要比较城镇与农村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以及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和质量是否均等。
当前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脱 离 实 际 。一 些 地 区 盲 目地 追 求 数 量 , 目地 安排 数量 和定 肓 指标 。有 的乘 机 撤 乡并 村 建 镇 , 的 地 方 政 府 甚 至 把小 城 镇 有 的新 增 数量 , 城 镇 经 济 开 发 区 的 规模 和 数 量 , 建 建 筑 面 小 新 积 、 楼 的 多 少 和 高度 等 当作 f 期 日标 进 行 考 核 。这完 全 背 高 t 离 了 实事 求 是 , 小 城 镇 发 展 要 突 出重 点 ” 按 条 件 “ 步 推 “ 和 逐 进 ” 战 略 。2 建 设 规 划 不 科 学 , 拉 架 式 。 小 城 镇 规 划 松 的 ) 虚 散, 子“ 肿” 摊 虚 。基 础设 施 不 配 套 T质 量 低 下 。多数 道 路 施 规划 建设不合 理 ; 水排水设 施不成 网络 , 圾 中转站 、 给 垃 公 共 厕 所 设 置不 合 理 , 、 、 现 象 普 遍 存 在 。功 能 不 全 , 脏 乱 差 城 市 化 水平 低 大 部 分 小 城 镇 的 居 住 区生 活 服 务 及 物 业 管 理 水 平 低 下 ; 济 技 术 开 发 区摊 子 大 、 子 大 、 平 低 、 益 低 经 房 水 效 的 “ 大 两 低 ” 使 之 长 期 达 小 到 预 期 目 的 。3 建 设 资 金 不 两 , )
当前小城镇 建设 的主要 问题及措施
刘 小 丽
孝感学院城市建设学院(3 0 0 4 20)
摘 要 : 析 了小城 镇 规 划 、 分 建设 和 管理 等 方 面的 问题 , 出 了解 决 问题 的 相 关措 施 。 提
关键 词 : 城镇 ; 设 ; 策 失误 ; 施 小 建 决 措
2023项目绩效自评整改报告
2023项目绩效自评整改报告2023项目绩效自评整改报告1根据《省财政厅关于省直部门开展度项目支出绩效自评的通知》(黔财绩〔〕23号)要求,我委对度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自评,针对绩效自评中发现的问题,我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有关情况如下:一、绩效自评情况我委共有4个一级项目,分别为:“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专项补助资金”、“国资监管事务费”、“省有色行管办及有色金属工业贵阳公司包干经费”和“城乡社区管理事务经费”。
我委按照黔财绩〔〕23号文要求,对上述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得分分别为100分、100分、99.5分和99.4分。
二、绩效自评存在问题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我委采取了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培训学习。
我委在加强内部学习培训的同时,积极参加省财政厅组织的绩效管理业务培训,并向中介公司学习借鉴,多举措、多渠道提升绩效管理认识和能力水平。
二是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委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部门绩效目标考核,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与相关处室和个人年度考核挂钩。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我委根据省财政厅的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依据黔党发〔〕29号文和黔财绩〔〕4号文,制定了本部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意见、办法,为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依据。
四是完善绩效指标库。
为进一步提高绩效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委在开展度绩效目标申报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各资金使用处室(企业)根据项目特点,认真梳理代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绩效指标,更新完善我委绩效指标库,为以后年度绩效目标申报工作提供更好地参考。
五是加强绩效运行监控。
我委在加强预算执行进度管理,督促资金使用处室(单位)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的同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启动了1-7月绩效运行监控工作,及时掌握项目资金支出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并针对监控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财政资金切实发挥效益。
城镇化 调研报告
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镇化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城镇化调研,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大中小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其次,城镇化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规划和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最后,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规划和
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同时,也需要注重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
总的来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推进城镇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城镇化绩效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构 ,符合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律。 17 年 ,中国特 大城 市、大城市 、中 98 等城 市 、 小城市的比例结构 为1 2 1 :.: 45 7 1到 19 年 则 变为 113 55 . :. , 9 8 : .: .: l .。 0 2 很显然 , 2 年来,中国的大 近 0 城市年 均增加 2 3 . 个,中小城 市年均 增长 2 . 个 . 16 是大城市的近 1倍 。 0 中 小城市发展速度 明显 大干大城市 , 小 城市发展速度最快 , 城市规模等级结 构较改革开放前更加趋 向合理 。
7 .3 5 5 %、4 . 7 3 8 %、7 . 1 O 2 ‰.与 1 8 94
19 年 底, 98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 、 人均
生 活 用水 、 万 人 拥 有 公共 车 辆 、 每 人
均拥 有道路铺装面积分别 比 17 年 98
增 加 5 7 、9 . 升 /日、5 3 台 、 .m 34 .标
占全国总人口的 比重 由 1 .2 79 %上升 到 3 .9 年均增长 0 8 6 0 %, l 个百分点 , 相当于改革 开放前的 3 1 . 倍。
年 前 后 相 比均 有 相 当大 的 提 高 。 9 8 19
维普资讯
28 沿海企业与科技 2】2 【. 】 ( 2
() 制镇 平 均规 模 扩 大 ,小城 5建 镇 开始从 数量 扩 张 向质量 提 高和 规 模
99 比全国经济增长速度高出 21 .%, . 个百分点。其 中,当年超过 5 0 0 亿元
的 城 市 有 1 个 ,超过 1o 亿 元 的有 4 Oo
上海、北京 、广州 、深圳 、天津等 5 个经济 强市 。 ( ) 镇 基础 设施 发 展 :到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 规划背景1.城市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
从表格(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经济高速增长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破坏环境,不利于持续发展等。
[1]所以要想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的城市发展就需要遵循经济规律。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
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表1 1950-2015年我国GDP增长率(数据源自网络)2.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解读十九大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包括: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高质量发展不是指发展不追求速度,只注重质量。
提高发展质量,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的速度也会提升。
所以说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
高质量发展六大内涵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民、生态、国家。
从公民层面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改善城乡差距,让区域发展均衡,能够让经济的发展更加公平地惠及公民。
高质量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公平性,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的努力,发展的成果应该人民共享。
要始终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2]。
从生态层面来说,发展要顺应经济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为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做打算。
[3]再者,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要保护好生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组织结构日益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并且不断深化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产业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我国产业转型的发展支柱。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体绩效目标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体绩效目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旧小区逐渐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老旧小区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居民生活环境差、社会管理困难等,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整体形象。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成为了当前城市管理领域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项目目标一项成功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需要明确明确总体绩效目标,以确保整个项目能够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
总体绩效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 包括多方面内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总体绩效目标不仅仅应该关注于基础设施改善,还应该关注于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社会管理体系改善等多方面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整个项目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 突出实效性总体绩效目标应该突出实效性,确保项目改造后的小区能够真正带来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社会管理的便捷和高效。
3. 统筹协调总体绩效目标需要统筹协调各项内容,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协同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长远目标。
三、我对总体绩效目标的理解作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写手,我深刻理解总体绩效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在明确的总体绩效目标的指引下,整个项目才能朝着规范和良好的方向进行。
在确定总体绩效目标时,我认为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整个项目能够真正惠及老旧小区的居民,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四、总结与回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体绩效目标应该是一个全面、实效、统筹协调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长远目标,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体绩效目标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定合适的总体绩效目标,并确保整个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体绩效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将涉及到多个层面和环节的工作。
需要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从而确定总体绩效目标。
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演进动力研究综述
社会关 系的密度 、 深度 和广度的变化 。 小城 镇 理论 的代 表学 者 费 孝 通 先 生 在 l 9 8 2 —
1 9 8 4年 间对 吴江 进行 了多 次调 研 , 在 此基 础 上形 成 了一系列 城镇 化文 献 。他 把小 城 镇 定义 为 “ 新 型 的
程 控 制 的保 障 性 住 房 绩 效 评 价 与 改善 体 系研 究 ”
正 从 乡村性 社 区变 成 多种 产 业 并 存 的 向 着 现 代 化
2 5
城市发展研究 2 1卷 2 0 1 4 年 1期 U r b a n De v e 1 0 p me n t S t u d i e s Vo 1 . 2 1 No . 1 2 01 4
基金项 目: 天 津 市 企 业 博 士 后 创 新 项 目择 优 资 助 项 E t “ 基 于 过
角度 而言 , 城镇是 各 种不 同个 体在 一个 相 对 大范 围 、
高 密度 内的居住场 所。城镇化是生 活方式 的变化 , 是
农 村生活方式 向城 市生活方式 的发 展 , 是人 与人之 间
到了 2 0 1 2年 的 5 2 . 6 7 %, 城 市 人 口年 平 均增 长约 一
也相应 建 立 , 多种经济用地 和生活空间用地集 聚。
胡鞍 钢认 为城镇 化是 由 于工 业 化 、 现 代化 而 引 起 的 人 口向城市 集 中的 过程 , 是经 济 发 展 各种 要 素 空 间 集 聚 与重 新 分 布 的过 程 … 。 巴 曙 松 认 为 城 镇 化 是 土地 、 资金 和 人 口 的 自由流 动 , 这 三 要 素 的流 动 决 定 了地 理空 间 的分 布 , 城镇 化 进 程 是 基 于密 度 的 提 高、 距 离 的缩 短 和开放 度 的增 加 。 人 口学 认为 城镇 化 的实 质是 人 口非 农化 过 程 , 是农 业富余 劳 动 力 逐 步 向二 、 三产业转移 , 其 演 进 过 程伴 随着 三次 产业 结 构 调 整 , 是 第一 产 业 人 口不 断减少 , 第二 产 业 、 第 三 产 业 人 口逐 渐 增 加 的 过 程 。 目前普 遍 被 接受 的 一 个 城 镇 化 率 指 标 就 是 用 一个 地 区 常 住 城 镇 人 口 占该 地 区 总 人 口 比例 来 反 映城 镇化 水平 高低 , 人 口地 域 结 构 和产 业 结 构 的 变动是 城镇 化水平 的最为重要 的指标之 一 。 社会学 研究强 调城镇 化 是指农 村 居 民在城 镇 能 够 享受到城市人 的物质和文化生 活方式 的过程 , 是引 导农 村地 区群众从 旧的生活方式 中摆脱 出来 , 让更 多
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经济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文/侯祥鹏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是“人的城镇化”,首要原则是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步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
至2()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38%。
2020年新型城镇化规划收官,城镇化率规划目标基本能够实现。
在开启新的城镇化建设之际.有必要梳理我国城镇化发展现实,厘清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改革开放4()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6亿多,城镇化率提高4()多个百分点。
建制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8年的672个,建制镇数量从2176个增加到21297个。
我国已成为城镇化发展速度最t夬的国家之一,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
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区域空间上的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业化发展需要城镇地区作依托。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我国工业投资和城市建设向东北和内陆地区倾斜,这对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世纪6()年代的“三线”建设高潮,再次使得我国城镇布局较大幅度地南移,城市和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推移,而东部沿海则处于相对停滞局面。
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深化,我国逐渐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开放格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资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和集聚.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全国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城镇化梯度格局。
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还体现在城镇化维度的不平衡。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基本维度之一。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孔伟艳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2年第1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之际,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路与建议,对于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供分配的收入总量总体增加,GDP从2012年的53858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43670亿元,人均GDP从39624元增加到80962元。
按照2021年1美元兑换6.3477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达到12755美元,已经超过世界银行2018年高于1205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成为高收入国家。
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高歌猛进。
(一)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从初次分配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提高。
2012—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9.5元提高到35128元,平均每年名义增长8.75%,与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8.73%基本同步。
2012—2019年,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比分别从25.4%和58.8%提高到25.9%和61.4%,广义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比从15.8%下降到12.7%;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占比分别从21.3%和57.4%提高到21.9%和60.3%,广义政府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占比从21.4%下降到17.8%。
(二)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从再分配看,收入差距总体下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下降,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从2012年的0.474下降到2020年的0.468。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
经济增长、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土地城镇化偏好
经济增长、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土地城镇化偏好摘要:土地城镇化过快是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以Turnbull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经济增长和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土地镇化偏好行为的影响。
分析表明:官员晋升激励与分税制导致的经济增长与财政压力能够加速土地城镇化进程。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动机和财政压力对土地城镇化具有正向效应,并且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存在跨地区差异。
研究土地城镇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了土地城镇化引起的高地价不利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财政压力;土地城镇化;Turnbull 模型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主要经济体一直未能完全从经济衰退的阴影中走出来,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增长面临重重困扰。
在全球脆弱的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独树一帜,迅速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个异象。
中国经济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经济体能够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主要得益于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外部需求受到抑制的条件下,城镇化启动了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也进入了加速阶段。
城镇化率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30%提高到2012年的52%,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在促进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积累的同时,引致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
但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脱离了正常轨道,出现了“急速、冒进”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土地城镇化方面,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新城区不断涌现,总面积已超过3.48万平方公里(姚士谋等,2012)。
[1]然而,土地城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没有相应的人口城镇化与之配合,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问题显著(李子联,2013)。
[2] 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路径,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表现出明显的土地城镇化偏好,其内在逻辑是怎样的?土地城镇化的过度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否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和建议
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和建议张怡亮威海市环翠区财政局摘要:2003年,我党提出了一项针对预算绩效的任务。
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各单位应对财政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2017年,响应党的号召,全面的实行了绩效管理。
加强对预算绩效的监督,也有利于政府的治理。
对我国预算管理改革和政府绩效管理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一)预算绩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党在重要会议上提出了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为此,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改革成效明显,预算管理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但是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的“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支出管理中跟踪问效监督机制仍不健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预算绩效比较注重预算支出的一系列效率。
要求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更加的对资金及产出的效益进行关注,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不断提高对人民服务的水平,真正的从心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的为人民办实事。
为了更好的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投入和产出的衡量机制,有利于强化财政部门的责任感,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治理能力。
(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手段在早年对分税制进行改革,合理的划分了地方与整体的财政权力和相对的责任,确立了比较适应社会现代发展的一套管理体制。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逐渐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表现为财权的集中和事权的下移。
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地方政府民生领域的刚性支出和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建支出规模越来越大,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这也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财政资金浪费和错配问题,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能否科学、有效的分配、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改革
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改革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编撰摘要:今年以来,“新型城镇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个涉及未来十年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问题事实上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其中公共财政作为政府调控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
本文撷取部分学者与权威人士的观点,对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其背后财政改革的必要性作出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财政改革,土地财政一、传统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1.传统城镇化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果。
随着GDP的迅速攀升,城镇化脚步也逐步加快。
特别在过去十年,我国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40.53%升至2012年的52.57%。
尽管这一指标的统计分子为城市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但仍可看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输入增长十分迅速。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数字背后,由于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城乡发展目标,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弊端正逐步显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当前,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正逐步显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小城镇相对萎缩,人居环境退化、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中西部一些地区盲目照搬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模式、一味攀比城镇化速度和城市规模的“空城”现象正在涌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海波过去10年,按常住人口指标来衡量,是中国城镇化空前快速发展的10年。
也正是在这1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从10年前的45%下降到35%。
过去10年的经历似乎说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伴随的是内需不断萎缩、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
在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推动下,土地已成为地方政府炙手可热的资源甚至是“摇钱树”。
事实上,尽管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已备受诟病,但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却依然普遍并合法的存在着。
因此,我们认为土地制度的改革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人地分割现象,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试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调整、行动策略、绩效评估
I K um n l s l N e w u r b a n i z ti a o n , S t r a t e g i c a d j u s t me n t , A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 P e f r o r ma n c e a s s e s s m e n t
矾h 删 Ch i n a ’ s n e w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j n c l u d e 1 2 c h a n g e s j n l n s t i t u t i o n , e c o n o my , s o c i e t y , a n d s p a c e . 1 t h a s 6 a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i n d i f e r e n t r e g i o n s s u c h a s c o a s t a l d e v e l o p e d r e g i o n . mi d — we s t i n d u  ̄d a I t r a n s i t i o n r e g i o n , mo u n t a i n o u s r e g i o n , a n d c o u n t  ̄s i d e , a n d
i n d u s t  ̄- c i t y i n t e g r a t i o n .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f o r p e o p l e ’ s I i v e l i h o o d . Ne w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e f r o r ma n c e a p p r a i s a l mo d e I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2篇)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2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项目无法顺利进行;二是城镇化建设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部分项目效果不佳;三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房屋建设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城镇化建设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二)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单位在过去一年中,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有关城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本单位××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要求。
我们按照“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理念,优化城镇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和合作,加强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同时,我们注重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加强土地整治和治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加强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我们注重发挥城市的产业优势,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我们注重促进就业增长,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四、加强社会管理,优化社会服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社会管理和服务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注重加强社会管理,优化社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的建设,提高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如何开拓新型城镇化之路,是中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新挑战。
为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围绕这一主题联合开展了一项大型研究。
这项有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的研究从2012年初冬开始,到2014年初春竣工,历时一年多,研究成果包括题为《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的总报告和与之相关的七个专题报告,共50余万字。
该项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对城镇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实施的改革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建言中国要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同时描述了改革情境下2030年的中国城镇化格局。
今年3月25日,以该项研究报告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研讨会后,课题组还将根据与会部门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报告。
4月11日,亦即世行春季年会在华盛顿召开期间,将举办这项研究成果的正式发布会。
兹将该总报告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完成《中国新型城镇化报告》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课题总负责人:李伟、 Sri MulyaniIndrawati课题执行负责人:刘世锦、韩俊、Klaus Rohland、Bert Hofman由于推行新的城镇化模式,中国的城市将面貌一新。
中国将继续快速的城镇化,在改革的情景下,城镇化率到2030年将接近70%,使中国的城镇化率与基于其收入水平作出的预期相一致。
在改革的情景下,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面貌将更加多样化,原因在于城镇化进程将不会是整齐划一的,而且会反映出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
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服务业(而非工业)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城市是更加成熟、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业发展沃土。
城市群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近年来增长迅速,成为通往国际市场的门户,而且这种趋势还可能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绩效考核存在问题整改
绩效考核存在问题整改绩效考核存在问题整改公司一旦发现存在问题,要立即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改正错误。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绩效考核存在问题整改,希望能帮到你。
绩效考核存在问题整改根据自治区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反馈设区市2014年度绩效考评初步结果的通知》(桂绩办发〔2011〕10号)的精神,自治区绩效办对我市2014年度绩效考评结果进行了反馈,指出了我市指标考核和推进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创新工作理念,采取新举措,扎扎实实抓好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将整改落实情况向社会各界通报。
一、2014年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2014年,自治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共有6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和95项三级指标,我市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效能建设等5个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34项三级指标内容;公众评议中,社会各界对全市各级各部门提出了837条意见和建议。
(一)经济建设。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项经济曾长有待提高,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全区排名比较靠后,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内资实际到位情况与实际不一致,强基惠农大行动部门间协调、沟通还不到位。
(二)社会建设。
个别县未按要求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文化惠农工程和危房改造未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县级配套资金任务,落实自治区为民办实事工作有待加强;部分村屯公路建设质量未达标;个别县(区)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资金不到位;“千万亩超级稻种子补贴工程”实施中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生猪活体和冻猪肉储备未完成计划任务;境内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超过自治区下达的控制指标;防震减灾工作未完成工程设防地震管理和避难场所建设。
中国城镇化问题探析
成 立 5 多年 以 来 ,城 镇 化 发 展 呈 0
现 出 与 别 国 不 同 的 8个 方 面 的 特
征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 的 城 镇 化 是 城 镇 总 量 及 其 规 模 增 长 迅 猛 ; 六 是 东 中 西 城 镇 空 间 分 布 不 断 趋 向 中 发 展 表 现 出 7大 绩 效 。 总 体 上 分 平 衡 。 这 些 变 化 , 一 个 侧 面 透 视 了 中 国 城 镇 化 的 发 展 变 化 。 从 从 析 。 中 国 城 镇 化 发 展 主 要 的 、最 突
关键词 : 镇化 城
问 题
特征
绩 效
化 发 展 处 于 稳 步 上 升 态 势 ,恢 复 重 建 和 旧城 改 造 成 为 该 时 期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中 心 工 作 。 二 是 15 9 8~ 1 7 年 城 镇 化 发 展 处 于 曲 折 缓 慢 态 97 势 , 少 城 镇 人 口和 撤 销 部 分 城 镇 、 制 城 镇 发 展 成 为 该 时 期 城镇 化 减 限 发 展 的 主 要 内 容 ;三 是 1 7 9 8~2 01年 城 镇 化 发 展 处 于 加 速 发 展 态 0 势 , 城 镇 大 问 题 、小 城 镇 大 发 展 、小 城 镇 大 战 略 与 积 极 稳 妥 地 推 进 则
展 , 干 大 都 市 连 绵 区 正 在 逐 步形 成 ; 是 上 海 、 若 五 北
( ) 发 展 水 平 上 看 , 现 出 3特 点 : 是 城 镇 京 、 州 、 连 等 国 际 性 城 市 将 进 入 全 球 城 市 体 系 网 3 从 呈 一 广 大
化 水 平 还 比 较 低 ,中 部 比 东 部 低 , 部 比 中 部 低 ; 络 。 西 二
存在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存在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存在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存在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我常常反思自己,深刻剖析自己,努力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称职的一名基层领导,当然,由于自己的工作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一是我县底子薄、基础差,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风清气正,奋发向上,但财力毕竟有限,虽然在党建工作中有一些投入,但仍不能满足形式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二是我县地域偏僻,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尚需时日,又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深感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文明的新日土任重道远。
三是抓平衡的力度不够,基础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不高,进展不平衡。
四是学习氛围不浓,学习结合实践不好,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工作指导尚有不科学的地方。
五是经济发展缺乏强力支撑,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农村城镇化任务艰巨。
下一步工作打算抓学习提素质。
继续抓好创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学习氛围和创新活力,严格把握“五个好”,“五带头”的创先争优标准,推动基层党组织向“五个号”迈进,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真正发挥各级党员干部先锋表率作用,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实践,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水平。
抓班子增干劲。
大力倡导党政班子民主氛围,定期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开诚布公谈意见,真心实意说想法,加强班子成员间信息沟通,增进了解,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干事创业氛围,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做好乡村两级绩效考核,及时兑现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全面增强乡村两级决策的执行力度。
抓廉政固根基。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顶住诱惑,坚守廉洁从政的底线,强化权为民所有的权利意识,健全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行政问责机制,继续完善推行机关各项财经制度,用健全的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加强信念理想和廉洁从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化绩效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绩效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
1949年,中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54182万人的比重为10.64%,达到国际城镇化的起步标准。
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仅为1724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96259万人的比重为17.92%。
也就是说,1949年至1978年,城镇化率由10.64%增加到17.92%,年均增长0.26个百分点;城市数量由136个增加到193个,年均增加2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城镇化在稳步推进的同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主要绩效在于:(1)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1978年到2000年,中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年均增加21个,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10.5倍;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年均增加825个,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45倍;城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加到455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2%上升到36.09%,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3.1倍。
(2)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城镇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1998年中国城镇规模呈金字塔结构,符合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律。
1978年,中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比例结构为1:2.1:4.5:7.1,到1998年则变为1:1.3:5.5:10.2。
很显然,近20年来,中国的大城市年均增加2.3个,中小城市年均增长21.6个,是大城市的近10倍。
中小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大于大城市,小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较改革开放前更加趋向合理。
(3)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根据第一次全国小城镇建设抽样调查结果,全国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是:1.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2.镇区就业人口多,比例大,大多数分布在第二、三产业;3.镇区布局基本合理,基本设施发展较快。
(4)城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1996年,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指标比重分别为68.63%、75.53%、43.87%、70.21%,与1984年前后相比均有相当大的提高。
1998年,全国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9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4.1%,比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9%,比全国经济增长速度高出2.1个百分点。
其中,当年超过500亿元的城市有14个,超过1000亿元的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等5个经济强市。
(5)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
在城市结构得到改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城市基础建设的步伐逐年加快,建设力度也逐年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大幅度增加投入的强有力的支持下,城市化得到空前发展:到1998年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生活用水、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铺装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5.7m2、93.4升/日、5.3标台、5.4m2,增长率分别为158%、77%、161%、186%;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煤气普及率分别比1978年增加15.1%、65%。
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大大改善。
(6)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
近年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并向纵深推进。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经过积极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比上年增加1.4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数目与1997年底6599户相比,减少5939户,占90%。
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经过多年的改革,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市场机制在社会经济生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在投资体制方面,打破了传统计划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
(7)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九五”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加,基本生活资料供应充裕,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二是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生活环境有所改善,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教育、健康水平继续提高。
二、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数量稳步增加,表现出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良好势头。
但是,从总体上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笔者以为,中国城镇化发展主要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镇化滞后。
具体说来有6个方面:(1)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1998年中国的工业率为22.6%,按亚洲银行计量模型U=0.52+1.882I计算,城镇化率应为42.5%,而实际上只有25.8%,滞后16.7个百分点,比1987年世界平均水平低17.2个百分点。
在1949至1999年的50年里,中国的工业年均增长超过8%,而城镇人口增长仅3%,与同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年均速度4%~6%相比,要偏低3~4个百分点。
(2)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1978年至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36.09%,与此同时,农村从业人员年均增长为2.55%。
远不足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据农业部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国1.5亿剩余劳动力中,外出打工的农民约有7500万。
在这种状况下,另外7500万的剩余劳动力也会仿效而行,由此将给经济社会带来压力和动力的双重影响。
(3)城乡结构不协调,城镇体系的宏观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城乡结构不协调。
据统计,到2000年,中国尚有63.9%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其中,剩余劳动力在1.5亿以上,预计“十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劳动力1191万人(含城镇部分)。
一方面,大量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单纯的渔业、养殖业和种植业等小农业生产,农业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无法增长。
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城乡人口的正常流动,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现代化的实现。
城乡结构不协调危害严重,造成城市劳动力匮乏,农村持续贫困,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是城镇体系的宏观布局不合理。
大、中、小城市比例不协调,国际性城市太少,适应中国特点的中等城市明显不足;东部城市数量不少,但上规模,上档次的城市见少,中西部中小城市数量明显偏少;区域性城市群布局尚不能适应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群中大中小布局缺乏长远性、协调性和战略性。
三是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的大、中、小城市规模明显不尽合理,数量严重偏少。
另外,城市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4)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
一是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
从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层次低,低于国外成熟的城市群的比例,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从城市功能来看,中国很多城市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都存在各种不足,制约了城市综合能力增强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基础设施滞后。
城镇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城镇基础设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城市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城市环境持续恶化;城镇基础设施设计、布局不合理,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比较混乱,产业化程度低,效率不高。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
绝大多数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2%的河段污染严重;部分城市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趋势;43.5%的城市属于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围城现象仍较严重,有200多个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
四是要素聚集、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
要素聚集的政策法规跟不上,配置机制不完善,导致资源浪费,由于“鞭打快牛”的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和城市整体、综合功能的长期乏力,使得一些大城市相对萎缩,大城市的辐射力、吸收力下降,中心城市功能效益削弱,个别中小城市徘徊不前,这种状况不利于城市结构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健康、有效地持续增长。
(5)城镇的系统化程度不高,部分城镇建设中占地较多,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城镇的系统化程度不高。
不少中小城市交通滞后,没有系统性;一些城市的管线混乱,缺乏统一性;个别地方盲目刮风,大规模地发展信息电子产业,造成交叉重复,更谈不上有多少系统性。
二是部分城镇建设中占地较多。
不少中小城市无限制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一些地方交通和基础工业建设脱离实际,搞大马路、大广场、花园式工厂,浪费大量的土地。
三是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为668个,但有相当多的城市,其质量根本不符合一个城市的基本要求。
(6)城镇密集区缺乏统筹规划,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经济结构趋同化比较突出。
一是城镇密集区缺乏统筹规划。
城区总体规划过于宏观,内容过于单一;城区规划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地方特色,城区规划各自为政,封闭规划:城区规划偏重行政功能,缺乏区域性。
二是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
有的不具备旅游条件却硬要发展旅游城市;有的不具备文化古城特点却硬要大造仿古建筑;有的没有资源优势却硬要在资源上做文章;有的没有外资出口区位条件的却硬要向外贸方向发展。
二是经济结构趋同化比较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以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为“九五”支柱产业的省份多达20多个;长江中下游各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将汽车工业列为“九五”支柱产业。
2000年上半年,全国一下子冒出十几个硅谷、光谷等。
由于缺乏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明确定位,中国城市经济结构出现了趋同化现象,由此产生了许多重复建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尤为严重,值得我们去认真加以研究,以充分发挥这些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最大功能。
此外,小城镇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要有:一是小城镇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量多面广、规模过小;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功能单一,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小城镇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要素向小城镇流动还要受到某些现行体制的束缚,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发展小城镇的倾向仍然存在。
当前,不少地方相继宣布取消小城镇户口限制,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入城农民的经济依托问题:二是农民进城后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是农民在原居住地的权益问题;四是农民“弃小趋大”问题。
对这些新老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