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教案:望洞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意境和主题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中表达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参考资料和辅导书籍。

3. 投影仪或白板笔。

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板书,展示《望洞庭》的诗句。

(2)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与解析(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解析。

(2)解释诗中生僻词语的含义,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景象之中。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句的朗读和背诵。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诗句。

2. 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诗意作文,表达自己对诗中景象的感受和想象。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在文本解析的时候,我发现古诗《望洞庭》从一个“望”字着眼,所以我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先用字源识字的方式理解“望”,再把第一、二句组合一起,因为水月交融,湖平如镜,都是“近望”所见。

三四句组合学习,因为里面的“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望”字出发,再利用吟诵去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意境。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首古诗的学习当中,我们有四个教学目标:一、会认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会读多音字“磨”。

二、根据吟诵符号能正确吟诵古诗,做到“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

三、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吟诵、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意境。

四、通过诵读,体会关键字“和”“磨”“罗”,了解韵字包含的含义,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感知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难点是:学生能初步了解韵字不同的含义。

我的教学流程:第一个板块是字源识字,巧解诗题。

第一步先出示“望”字的甲骨文,上面一个部分是“臣”字,大臣的“臣”,表示向下看;下面一部分是“人”字,表示挺立,造字的本意是登高远眺。

第二,可以继续问孩子:“洞庭”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洞庭”是指洞庭湖,位于今天湖南省。

(我在群里发了一个课件,大家可以辅助看一下我述课的内容)在同学们借助注释了解完“洞庭”以后,咱们就齐读课题“望洞庭”。

接着补充一段洞庭湖的信息,学生自读资料。

在《史记》等古书上有关于洞庭湖的记载,当时称为“云梦”,“梦”是当时楚国的方言,是“湖泽”的意思。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四万平方公里,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后来发生了诸多变化以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仍有2579.2平方公里。

读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呢?孩子很明显能够感觉到洞庭湖呀!接下来是第二个环节,读诵正音。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湖”、“青螺”、“翠绿”等。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洞庭》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3. 准备一些关于古典诗词鉴赏的资料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洞庭湖的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湖”、“青螺”、“翠绿”等。

(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 意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的波光、君山的倒影等。

(2)学生通过描绘和表达,感受诗歌中的意象美。

5. 韵律和节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注意平仄和押韵的运用。

(2)学生通过朗读和模仿,体验诗歌的音乐美。

6. 鉴赏指导:(1)教师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7.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望洞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自然景观的诗歌。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该页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篇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背一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望洞庭教学设计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9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和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眼中无论晴雨,依旧美丽动人的杭州西湖……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诗佳句。

今天就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

(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2读诗要先学会读题,你从题目了解了一些这首诗的什么信息?(“望”:远远地看)3、简单介绍作者和洞庭湖二、读准全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评)3、古诗啊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4、指名读,标停顿。

5、有节奏地齐读。

6、哇!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是,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走进古诗好好地享受一番,你们想吗?三、诗中寻画1、同学们,借助下面的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吗?试试看。

2、谁来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初步感受啊?(宁静、美、和谐……)3、小组合作:都说诗中有画,你能够在诗中读出画面吗?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在诗中寻到怎样的画面。

(板书:诗中寻画)4、交流:“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作者创作背景的掌握。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画面。

3.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背诵与默写:(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检查学生对古诗的默写情况。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情况,评估学生对重点词语和作者背景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评价:通过学生的描绘画面、讨论交流等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学科目:语文2. 教学年级:五年级3. 教学内容:《望洞庭》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5.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6.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课题:望洞庭)(2)学生交流:谁知道洞庭湖在哪里?有关洞庭湖的诗词有哪些?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洞庭湖?(2)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诗句。

4. 品读感悟(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原因。

5. 拓展延伸(1)学生发挥想象,画一画自己心中的洞庭湖。

(2)学生选择一首关于自然景物的古诗,进行朗读和分享。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2.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品读感悟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画一画自己心中的洞庭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_1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_1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望洞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2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教案:望洞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2)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化。

(2)引入诗人刘禹锡和他的作品《望洞庭》。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望洞庭》的美丽景色,感受诗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解读和欣赏感悟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感受《望洞庭》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编辑专员:《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洞庭”、“湖光山色”等;(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2)理解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如“洞庭”、“湖光山色”等;(2)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3)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的诗意、背景和文化内涵;(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2)了解作者刘禹锡的背景资料;(3)搜集与洞庭湖相关的资料,了解其地理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美景;(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背景和创作风格;(3)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洞庭”、“湖光山色”等;(3)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引导学生思考诗中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珍惜和保护的意义。

4.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1)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意象、比喻、象征等;(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和讨论。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以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洞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3. 诗文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2. 诗歌韵律的把握。

3. 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图片展示:洞庭湖美景。

b.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美景的兴趣。

c. 提问:你们对洞庭湖了解多少?d. 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背景。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b.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文内容,理解诗歌意境。

b. 学生分享对诗文情感的理解。

4. 诗歌朗诵:a. 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5. 背诵诗文:a. 学生跟读诗歌朗诵音频。

b. 学生自主背诵诗文。

6.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a. 抄写生字词。

b. 背诵并默写诗文。

c. 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合作探讨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在诗歌朗诵和背诵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教学过程紧凑,教学方法多样,但仍有待改进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提高。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描绘画面。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诗歌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朗读诗歌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方式。

4. 描绘画面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5. 拓展延伸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 小结课堂7. 布置作业背诵《望洞庭》,收集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歌,了解刘禹锡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对于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但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望洞庭教学教案及反思

望洞庭教学教案及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3.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2. 准备关于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准备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句;(2)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洞庭湖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朗读《望洞庭》这首诗,学生跟读;(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3. 诗歌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人情感的把握;(3)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0分钟)(1)教师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2)学生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有深入理解;(3)学生对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湖”、“白银盘”、“青螺”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赞美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并产生兴趣。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湖”、“白银盘”、“青螺”等。

(3)学生跟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解释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2)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欣赏意境(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2)教师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意境美。

5.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齐读古诗《望洞庭》,注意语气和表情。

(2)教师选取优秀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古诗《望洞庭》的美丽景色和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感悟方面,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洞庭湖的古诗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望洞庭》教案(最新7篇)

《望洞庭》教案(最新7篇)

《望洞庭》教案(最新7篇)《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

相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看到了洞庭湖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生:波光粼粼、银光闪闪生: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生:迷迷蒙蒙、朦朦胧胧生:宁静和谐师:你们的词汇积累得真丰富。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绘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诵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óng潭tán螺luò磨mò3、理解诗句的意思:(1)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反复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句,体会意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描绘了洞庭湖秋夜月光下的宁静景象。

本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对诗文的深入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意象的分析与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月光、洞庭湖、君山等。

4. 讲解与赏析: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涵,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望洞庭》,并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诗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自主学习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学设计与反思
张家川县龙山学区榆树小学刘金忠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
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

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
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

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

相和:相互和谐。

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

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
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

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

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
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

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配乐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
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七、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没有单一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在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按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图意。

在观察和说话中相机提问: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镜”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清螺”,来进一步体
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交流过程中适时出示了一些描写月亮和湖水湖面的词语,同学们受到了启发,也说出了一些平时积累的:皓月当空、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等。

当整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后,其实诗所描绘的意境也出来了。

我就适时过度:有位诗人站在这仙镜般的洞庭湖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看着这美景喜爱极了所以写下这首诗。

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思”字感受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