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语文组王凤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结合实例对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练习。

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巩固,适当结合高考题进行提高训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文言文翻译中,准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归纳积累小组合作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分析“你怎么了?”和“怎么了,你?”的不同。

联系国歌中的“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和高考加油标语“加油,为了我们的明天”,进行分析,引入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学习。

二、明确考纲要求及定义《考纲》对本考点的表述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

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三、明确现代汉语中语序:现代汉语中语序: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四、文言文倒装句式学习1、宾语前置(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阅读书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翻译例句。

(3)、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有疑问的例句,并补充宾语前置中的“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句:“一以贯之”、“余是以记之”、“奚以知其然也”。

(4)、完成课堂练习。

并学生完成板书。

2、定语后置方法: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定语后置的几种情况。

然后观看视频,学习定语后置的相关内容。

之后练习巩固。

并学生完成板书。

教师举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公开课教案】《文言句式·倒装》教案(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文言句式·倒装》教案(公开课)

《文言句式·倒装》教案(公开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倒装句的类型与规律。

2、以练促学,初步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的引导、理解和归纳。

教学方法:问答、探讨、归纳三者结合。

教学设备: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预习安排:1、复习语文第三册文言常用句式(第109页)。

2、复习归纳语文第四册的第五、六单元的倒装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

反弹琵琶,初步感知。

(一)你能将下列句子译成文言文吗?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学习。

(译成状语后置)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译成定语后置)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太荒唐了!(译成主谓倒置)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译成宾语前置)(二)学生思考,提问明确。

1、翻译:余嗜书如鼠之爱米。

卒而不欲为将者不为优也。

荒唐之盛,吉诃德公之力战风车!动感地带者,余之地盘也,唯余是听!2、简明归类: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宾语前置。

二、文句示例,探讨规律。

(一)主谓倒置贤哉回也!——回,贤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予怀渺渺兮。

(二)状语后置1、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于、乎、以”等介词+宾语,后置。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三)定语后置1、中心语+之+定语例句:凌万顷之茫然2、中心语+定语+者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3、中心语+之+定语+者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句:寂寥而莫我知也。

表否定义的词:不,莫,未,弗,毋,非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疑问代词:胡,何,奚,安,谁等。

3、“是”“之”“之为”等标志词,提前宾语。

具体句式:①是/之单用:夫晋,何厌之有?②唯(惟)…是(之)…:唯兄嫂是依。

③唯(惟)…之为…:惟弈秋之为听。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类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倒装句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翻译倒装句。

3、通过学习文言文倒装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

能够正确翻译各类倒装句。

2、难点理解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条件和用法。

区分定语后置句与正常语序句子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来点儿趣味的)同学们,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我给大家说一句话:“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现在我把它改成“书我放在桌子上”,你们觉得这两句话一样吗?很明显不一样对吧!在现代,我们习惯说前面那句,但在古代,后面这种语序可是很常见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倒装句。

2、知识讲解(1)宾语前置给大家举个例子,“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再比如“忌不自信”,正常应该是“忌不信自”,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同学们,你们想想,为什么古人要把宾语放到前面去呢?其实啊,这有时候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候是因为一些固定的句式。

(2)定语后置咱们来看“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该是“千里之马”,“之……者”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还有“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之人”。

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子,是不是读起来有点特别呀?(3)状语后置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于蓝”就是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到后面去了。

再比如“具告以事”,应该是“以事具告”。

(4)主谓倒装这个比较简单,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就是为了强调谓语。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和类型。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的结构和特点。

3、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翻译文言文倒装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倒装句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倒装句进行准确的翻译。

2、难点(1)理解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

(2)区分定语后置句和正常语序的句子结构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举例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

3、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文言文倒装句的识别和翻译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的语序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太一样。

比如“何陋之有”,按照我们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种语序不同的句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倒装句。

(二)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文言文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的成分顺序发生了变化,与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不同。

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类型。

(三)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思是“拿什么”)“沛公安在?”(“安在”应理解为“在安”,意思是“在哪里”)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应理解为“不欺余”,意思是“不欺骗我”)“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为“莫肯顾我”,意思是“不肯顾念我”)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应理解为“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唯利是图”(“唯利是图”应理解为“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四)定语后置句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对典型例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文言倒装句式。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倒装句式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举例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倒装句式。

2. 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倒装句的相关资料和典型例句。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文言文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

1.2 提问:什么是文言倒装句?为什么会出现文言倒装句?2. 知识讲解2.1 讲解文言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2 分类讲解文言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3 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各种文言倒装句式。

3. 课堂练习3.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文言倒装句式的识别和运用。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6.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识别并运用文言倒装句式。

6.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7.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6.1 引导学生了解文言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举例说明其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6.2 对比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分析两者在表达上的差异。

6.3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七、课堂练习7.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文言文倒装句》教学课件

《文言文倒装句》教学课件
古化
则何如? c. 则何如?
今化 古化 今化 古化
那会像怎么样? 那会像怎么样? 我跟谁同一志向? 我跟谁同一志向?
d.吾谁与归? d.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
1、宾语前置
• (3)在带有“莫、未、无、毋、不、弗” 在带有“ 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代词“ 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代词“我、吾、余、 等作为及物动词的宾语, 自 、之”等作为及物动词的宾语,从动词 后改放到动词前,表示强调。 后改放到动词前,表示强调。即: 代词(宾语) 否定词 + 代词(宾语) + 及物动词 今化 代词(宾语) 否定词 + 及物动词 + 代词(宾语)
古化
a.甚矣,汝之不惠 a.甚矣, 甚矣
今化 古化
你蠢得很厉害 我们的少年中国
b.美哉, b.美哉,我少年中国 美哉 可爱啊! 可爱啊!
今化 古化
再见! 再见! 再见! 再见!
2、状语后置
• 介词短语作为及物动词的状语,从及物动词 介词短语作为及物动词的状语, 前改放到动词后,表示强调。 前改放到动词后,表示强调。即: 介词短语(状语) 及物动词 + 介词短语(状语) 今化 介词短语(状语) 介词短语(状语) + 及物动词
古化
a.月出于东山之上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语于富者 b.语于富者
今化
a.惟利是图 a.惟利是图 b.惟你是问 b.惟你是问
古化 今化 古化
(只会)图利 只会) (正要)问你 正要)
1、宾语前置
• (5)特殊例子: 特殊例子: a.秋以为期 a.秋以为期
今化 古化
以秋为期 亚父向南坐
b.亚父南向坐 b.亚父南向坐
今化 古化
认真听哦,亲爱的! 认真听哦,亲爱的!

【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

【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梳理并归纳各类句式格式,并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相关句式的掌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辨析掌握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一、初步感知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补)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二、合作探究(一)定语后置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浅析文言文的倒装句〈教学设计〉

浅析文言文的倒装句〈教学设计〉

浅析文言文的倒装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并识记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和规律(二)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和规律(三)培养学生增强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各个类型教学难点:归纳总结文言文倒装句的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汉语句式的成分口诀和一般句式的表述:⒈成分口诀: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⒉一般句式的表述:(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分析:这个句子中“高中”为定语修饰主语“学生”,“应努力”为状语修饰谓语“学”,“好”为补语也修饰谓语“学”,“语法”为定语修饰宾语“知识”。

每个成分的位置相对固定,为一般句式)(二)、文言文倒装句的定义:指的是文言文中的为了强调突出词语的目的而颠倒了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变式句)二、初步探究(一)、判断并分析下列句子为倒装句的哪一类型?⒈古之人不余欺也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句中的代词“余”做动词“欺”的宾语,本应放在“欺”之后,句中放在“欺”之前)------宾语前置⒉蚓无爪牙之(利)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句中的“利”做宾语“爪牙”的定语,本应放在“爪牙”的前面,句中放在“爪牙”后)----定语后置⒊子路宿〔于石门〕译为:子路〔在石门〕住宿(句中的“于石门”做状语修饰动词“宿”,本应放在“宿”前,句中放在“宿”后)------状语后置⒋美哉,我少年中国译为:我年轻的中国,美丽啊!(句中的“美哉”作谓语,本应放在主语“我少年中国”的后面,句中放在主语后)------主谓倒置(二)归纳倒装句的类型共四类:⒈宾语前置⒉定语后置⒊.状语后置⒋主谓倒置三、深入探究(一)、宾语前置1. 定义将本应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后面的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前面,这类句子就是宾语前置句。

文言倒装句式(公开课)

文言倒装句式(公开课)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表判断。
·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梁父即楚将项燕。 · (4)环滁皆山也。 · (5)此亡秦之续耳。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 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主 谓 倒 装 句 宾 语 前 置 句 状 语 后 置 句 定 语 后 置 句
五 、 固 定 格 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 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1、用“者”、“也” 表判断。“者”表停顿,“也” 表判断。 ⑴《齐谐》者,志怪者也。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开 来。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而从不同 的方面展开。 例、: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 别到一般。
——名词活用
3、“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 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驴不胜怒,蹄之 5、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 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名 词 活 用 为 动 词
——名词活用
文 言 词 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 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 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 要途径。

《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学习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式教学重点:理解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差异;难点:定语后置句式的结构特征教学过程一、引入: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 (定)─宾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二、宾语前置(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句子的特点: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

(二)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等(三)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结论三: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小结: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三、定语后置(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求人可使报秦者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二)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马之千里者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三)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四)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尝遗余核舟一。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词+数量词四、状语后置(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安徽无为大江中学何启沪一、教学设想1、《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

2、教学方法上,传统中有所谓“乐学”。

今之学者也有“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脑科学研究者斯佩里因左右半脑说于1981年获诺贝尔奖。

“乐学”有助于开发右脑。

3、作业法。

二、预计教学效果也只是给学生留下一点稍重的印象。

真正要掌握,还要有待于日后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重点:宾语前置(《考试大纲》特别提及)第一环节:导入师:同学们,《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一项。

倒装句式便是这“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

它包括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四大类。

不论是自身阅读,还是辨别高考试题中的句式题以及翻译文句,都要求我们对倒装句式有个全盘的了解与掌握。

第二环节:作业(印发资料)你能将下列句子倒译成文言文吗?1、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学习。

(译成介词结构后置)2、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译成定语后置)5、语文老师太不讲理了!6、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太荒唐了!(译成谓语前置)-1-7、偶尔上上网,你不应当打我。

8、准备这些东西干嘛?演动漫罢!9、我偏要同她交朋友!10、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11、一定能考进北大,我相信自己。

第三环节:点拨1、每个学习小组上黑板汇报两道题,其中第六学习小组只汇报最后一题(第11题)。

2、教师当场评点。

3、教师打开投影仪演示:何老师马后炮1、余嗜书如鼠之爱米。

2、石之精美者善歌咏。

3、卒而不欲为将者不为优胜者。

4、予轻扬其臂兮,作别霓虹之西隅。

5、甚矣,语文教员之横!6、荒唐之盛,吉诃德公之力战风车!7、上网,偶一为之,君不当余殴。

8、具此等劳什子何为?再现动漫耳!9、余决计其与交游!10、动感地带者,余之地盘也,唯余是听!11、金榜题名于北大,我之谓也。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文言倒装句之宾语前置句(教案)西安交大彬县阳光高级中学张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列举一个现代汉语的句子,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的句法成分。

(学生自己造句,并添加成分)引入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明确文言特殊句式是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的。

二初步探究1、提问:文言文特殊句式都有哪几类?明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倒装的意思是谁的位置颠倒了?都有哪些类型?PPT展示倒装句各成分的变化关系明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三合作探究学习归纳宾语前置句的几个特征。

1、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指名翻译,师生共同讨论句式特点。

明确: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完成练习题。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豫州今欲何至?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指名翻译,并让学生自己仿照结论一总结出规律二。

明确:结论二:【】中【】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代词)完成下列习题。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C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唯命是从④、唯利是图学生自己翻译,自己总结。

明确:结论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倒装句教案

倒装句教案

倒装句教案第一篇:倒装句教案《文言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

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梳理并归纳各类句式格式,并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相关句式的掌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辨析掌握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一、初步感知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二、合作探究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二)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是动词前面有“不”“未”“毋”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例如:
1、《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也”应理解成“不欺余也。

”)
2、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二是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例如:
1、《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论语》:子曰:“莫我知也夫!”
3《韩非子》: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4、《史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一是文言文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1、《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鸿门宴》:沛公安在?
3、《韩非子》:公曰:“太师谁撞?”
4、《公羊传》: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5、《论语》:吾谁欺?欺天乎?
6、《论语》: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
二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前面,谓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1、《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2、《孟子离娄下》:君谁与守?
3、《孟子梁惠王下》: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4、《墨子尚贤中》: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
(三)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它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代词“是”“之”复指。

1、动词宾语提前加“之”或“是”复指。

例如:
(1)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我们君王正担心他自己的罪过,哪里敢过问鲁国的困难呢?“其罪之恐”,就是“恐其罪”,为了强调宾语“其罪”,把它提到动词“恐”的前面,并加“之”复指。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4)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注意:这种动词的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的句法,有时还在提前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或“惟”字,构成“唯(惟)……是……”或“唯(惟)……之……”的句式。

例如:
(1)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左传》
(2)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荀子荣辱》
(3)现代汉语中的“唯你是问”“惟利是图”“唯亲是任”等词语,就是这种句法的遗留。

2、介词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例如:
(1)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一人,指楚康王。

)(《左传》)(四)介词“以”的宾语的提前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无条件地提到“以”字的前面,例如: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史记》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4)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唯君裁之。

《左传》
(5)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本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左传》)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三)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以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或突出疑问的重点。

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贤哉,回也!(《论语》)
3、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5、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

夫子问之,曰:“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中的谓语为了突出感叹的强烈或疑问的重点,都把它们提到句子主语的前面。

这些提前的谓语也可以全都回到句中原来的位置上去,不过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不如提前强烈,疑问的重点不如提前突出。

三、布置作业:请判断以下语法现象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2、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5、唯利是图
6、王问:“何以知之?”
7、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8、余是以知之。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