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

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观点是什么
1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一般是指用孤立地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它是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它的最先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后来中国近代的着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的时候依据易经当中的一句话把它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具体来说,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就和唯物辩证法当中的联系的看问题相对立,第二就是他否认事物发展之间的这
样一种联系性,第三就是他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总结来看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对它内部核心要素的把握。

2形而上学的例子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楼道上经常有一些人为了图方便放置一些垃圾,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

他只图自己的方便便利,而却没有考虑到对其他人的影响。

倘若,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那么他自己的权益也就没法保证了。

另外,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归结于学校不好,教师质量差或者其他人的影响。

还不从自己的原因出发寻找到根本的原因。

有些人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的利益,认为事情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员工的利益经常加班,从而导致员工纷纷离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形而上学名词解释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概念,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指的是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实质的哲学学科,它探讨的是超越感觉世界、超越物质本质的存在,与经验和感官直觉无关。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存在本身、宇宙的本质、实体的特性和属性、存在与本体、因果关系等。

形而上学对于认知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性有着重要的探讨。

它试图从超越感觉世界的角度来思考存在的真实本质和实在性。

形而上学强调超越个体和经验的存在,认为存在具有固有的本质和实质。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存在于个体知觉和感觉之外,超越了人类的认知和经验。

在形而上学中,存在被视为所有事物和现象共同的特性。

形而上学追求通过理性的思辨和推理来揭示存在的真相和本质。

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逻辑推理、概念分析、思辨思考等。

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本体论,指的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性的学科。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试图回答存在的根本问题,如“什么是存在?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存在具有哪些特征和属性?”本体论深入探讨实体的存在与无知觉经验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试图揭示事物的产生、存在和消亡之间的相关性和必然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它追求超越个体、文化和历史的普遍真理。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但它不同于其他分支的哲学,如伦理学、政治学等,它主要关注存在本身和实质的问题。

总之,形而上学是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实质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存在的本质、实体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如本体论和因果关系。

形而上学试图从超越经验和感觉的角度思考存在的实在性和本质,追求超越个体和文化的普遍真理。

解释形而上学的意思

解释形而上学的意思

解释形而上学的意思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形而上学的分支
本体论——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

比如,本体论可以研究一个任意物体在任意世界的性质会怎么样。

认识论——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

古代宇宙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

古代宇宙论早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

玄学——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

比如,常说的“天人合一”就属于这种探讨的范畴。

形而上学的意义

形而上学的意义

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超越经验和物质现象的领域。

形而上学关注本质、存在和现实的本原问题,对于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的意义,并讨论它在人类思维和生活中的应用。

一、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将哲学分为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两个部分。

形而上学的词源中的“形而上”意味着超越经验和物质的领域,因此形而上学关注的是超越感官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存在、实体、原因、目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

二、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价值1. 理解宇宙的本质形而上学让人们有机会思考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通过研究存在的原则和根源,我们可以探究宇宙和人类存在的真相。

形而上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超越日常经验和现象,进一步认识到现实世界背后的更深层次。

这种理解能够激发探索未知和寻找真理的冲动,并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基础。

2. 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形而上学也涉及到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思考。

我们常常被浮躁和琐碎的日常生活所困扰,很少花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形而上学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提供一种思维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角色和意义。

这种思考有助于我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

3. 深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要求人们超越表层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它鼓励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假设和推理,并探索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

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4. 影响其他学科和领域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影响着哲学领域本身,也对其他学科和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形而上学与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维框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白话是什么意思: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1词语定义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

用来说明“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2哲学范畴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

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万万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

人的精神思想意识,均属于形而下的“器”,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是说不出想不出的,说出想出即变质离道远矣。

3形而下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哲学中指有形质的或已成形的东西,与表示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的“形而上”对称。

来说明“道”(形而上)与“器”(形而下)的关系,即是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

4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积累与提萃,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

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

形儿上学的观点

形儿上学的观点

形儿上学的观点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

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一般是指用孤立地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它是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它的最先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后来中国近代的着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的时候依据易经当中的一句话把它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具体来说,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就和唯物辩证法当中的联系的看问题相对立,第二就是他否认事物发展之间的这样一种联系性,第三就是他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总结来看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对它内部核心要素的把握。

形而上学的例子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楼道上经常有一些人为了图方便放置一些垃圾,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

他只图自己的方便便利,而却没有考虑到对其他人的影响。

倘若,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那么他自己的权益也就没法保证了。

另外,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归结于学校不好,教师质量差或者其他人的影响。

还不从自己的原因出发寻找到根本的原因。

有些人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的利益,认为事情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员工的利益经常加班,从而导致员工纷纷离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形而上学的意思_形而上学的成语解释

形而上学的意思_形而上学的成语解释
形而上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语解释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成语出处xxx《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成语繁体形而上壆 成语简拼XESX 成语注音ㄒ一ㄥˊ ㄦˊ ㄕㄤˋ ㄒㄩㄝ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形而上学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哲学方面。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反义词实事求是 成语例子王朔《枉然不供》:“我觉得你执拗、形而上学的态度好笑。” 英语翻译metaphysics 日语翻译形而上学(けいじじょうがく) 俄语翻译метафизика <метафизический> 其他翻译<德>Metaphysik<法>métaphysique

形而上学的概念(精选)

形而上学的概念(精选)

形而上学的概念(精选)
形而上学(英語:Metaphysics)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哲学中的重要部分。

它以世界的本质存在和最根本原理为研究对象,是对存在本身更基本本质的哲学研究。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任何可能的、可接受的解释世界所假设或预设的实体范畴的轮廓。

形而上学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完整连贯的本体论,以在探究中捕捉对世界的正确解释,无论是经验的、数学的、模态的还是道德的。

“形而上学”一词起源于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罗德岛的安德罗尼柯出版的亚里士多德作品集中对一些作品的称呼。

当时它仅仅是指作品集中物理著作之后的作品。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抽象的部分,它与终极实在的特征有关,与真正存在的东西有关,与区别存在并使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有关。

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家们认为形而上学是由其研究主题界定的,研究的是“存在本身”“事物第一因”或“不变之物”。

在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开始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还容纳着不能被归入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或其他哲学分支的哲学问题。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讨论,即讨论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缘由及本源。

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一般是指用孤立地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它是和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它的最先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后来中国近代的着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的时候依据易经当中的一句话把它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详细来说,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就和唯物辩证法当中的联系的看问题相对立,其次就是他否认事物进展之间的这样一种联系性,第三就是他否认冲突是事物进展的根本动力,总结来看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熟悉和对它内部核心要素的把握。

形而上学的例子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楼道上常常有一些人为了图便利放置一些垃圾,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

他只图自己的便利便利,而却没有考虑到对其他人的影响。

如果,全部的
人都和他一样,那么他自己的权益也就没法保证了。

另外,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自己学习成果不好,往往归结于学校不好,老师质量差或者其他人的影响。

还不从自己的缘由动身查找到根本的缘由。

有些人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的利益,认为事情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员工的利益常常加班,从而导致员工纷纷离职影响企业的长远进展。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生活中的例子有哪些)形而上学既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词汇,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贴切的舶来品翻译。

“形而上学”这个名称来自于《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从理论起源来说,“形而上学”是指超越物理认知的,超越客观世界的一些知识观点。

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超出“形而下”这个现实世界的学问,就是“形而上学”——如果摈弃鬼神之类的迷信成分,剩下来的不就是人类对世界、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吗?我们今天说“形而上学”,已经带了一层贬义,更多地类似于教条主义,这是哲学思想发展导致的观点争论和斗争的结果。

19世纪唯心主义顶峰时期代表人物黑格尔将“metaphysisc”表述为了两层含义。

一种是方法论,即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另一层意思是把人类世界的一切知识用一种哲学去全部概括,即把形而上学看成是“知识的汇总”的观点。

哲学全面概括知识汇总,其实和古典的“metaphysisc”含义近似,所以反而是方法论更加惹人注目,并因为观点唯心成为唯物主义者的主要批判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唯物主义是我国当下主流意识的根基。

辩证法是我们今天普遍学习、理解并认同的方法论。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天敌性,从“metaphysisc”翻译过来的“形而上学”被强烈批判。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这当然是错误的。

引申到近代中国哲学中来,“形而上学”的朴素本意就被“哲学”词汇代替,反而成为唯心主义方法论的代名词,从而不断被批判,随着思想下行、通俗化,被贴上“教条主义”的贬义标签。

生活中形而上学的例子是什么1、印度神话认为世界是由一只大象托扶的,而大象底下是一只乌龟,印度人从来不会考虑乌龟底下是什么,而古希腊人却执着于此,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形而上学的起源。

形而上学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基本概念形而上学是研究超越物质现象和世界本体的哲学学派,强调超越感觉可观察到的现象,关注本质、存在和真理。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 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存在的根本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2. 真理:探究认识和思考的本质,追求普遍适用的、不受主观感受和经验影响的真理。

3. 实体:指存在于世界中的东西,包括物体、人、观念等。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的属性、关系和意义。

4.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思想是存在的基础,物质世界只是思想或意识的产物。

5. 唯物主义:相对于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基本的存在形式,意识和思考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6. 原因与目的:关注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目的,研究行为和事件产生的缘由。

7. 形式和本质: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追求存在的实质和内在意义。

8. 不可知论:形而上学认为有些真理是无法通过直观经验和感官观察获得的,超出人类认知能力的范畴。

以上基本概念是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些概念,形而上学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9. 实在性和表象:形而上学探讨实在性和表象之间的关系。

实在性指事物的真实存在,而表象是我们通过感觉、经验和思维所组成的对事物的理解和描述。

10. 全同性和区分性:形而上学探讨事物之间的全同性(相同性)和区分性(差异性)。

全同性指事物共享相同的本质或属性,而区分性指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个体性。

11. 时间和空间:形而上学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时间指事物存在的变化和流逝,而空间指事物存在的位置和延展。

12. 客观与主观:形而上学关注客观现实和主观经验之间的关系。

客观指不受个人主观意志和观念影响的存在,而主观指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观察。

13. 真实性和虚构性:形而上学思考真实的本质和虚构的存在。

真实性指事物的真实存在,而虚构性指通过想象和创造构建的概念、故事和现实。

14. 存在与非存在: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边界。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一、引言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存在、实在和本体等问题。

它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价值?本文将从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全面解析形而上学。

二、形而上学的起源1. 古希腊时期的形而上学2. 中世纪欧洲的形而上学3.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三、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1. 存在存在是指具有实在性和客观性的事物。

它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中的物体,还包括精神世界中的思想、意识等。

2. 本体论本体论研究存在事物所具有的实在性和客观性。

它探讨了存在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3. 形式论形式论研究存在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形式。

它探讨了存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和特征。

4. 真理论真理论研究真理问题。

它探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类认识真理的标准和准则。

5. 价值论价值论研究人类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

它探讨了人类对于存在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这些评价标准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四、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1. 实在性问题实在性问题指存在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是具有实在性的,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2. 本体论问题本体论问题指存在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是有自身本质和属性的。

3. 形式论问题形式论问题指存在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形式。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

4. 真理论问题真理论问题指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确定真理标准等。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通过感知、思维等方式来认识世界,并通过逻辑推理、科学实验等方式来确定真理标准。

5. 价值论问题价值论问题指人类对于存在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这些评价标准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五、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1. 分析法分析法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分离、剖析、概括等手段来揭示存在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属性。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存在、实在和本质的哲学学科,它探索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普遍的和永恒的原理。

本文将对形而上学的定义、起源以及主要观点进行探讨。

一、定义和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来自希腊语,由“形而上”一词组成,意为“在物质之上”。

它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用来区分讨论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学科有所不同,它试图回答那些超出经验范畴的问题,如宇宙的起源、存在的本质等。

二、主要观点1. 实体和属性形而上学认为存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实体和属性。

实体是具体的个体,而属性则是实体所具备的特征。

形而上学探究的是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存在方式。

2. 实在和本质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实在和本质。

实在指的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本质指的是事物所固有的特性和本质属性。

形而上学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从而理解它们的实在性。

3. 原因和目的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它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并试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所探寻的是事物的根源和意义,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

4. 人类思维与实在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关于人类思维和实在之间的关系。

它探讨人类思维对于实在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具有限制,以及人类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对于实在的塑造和定义的影响。

三、形而上学的应用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形而上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1. 科学领域:形而上学思想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它提供了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的框架,帮助科学家进行理论建构和问题分析。

2. 宗教和神学:形而上学与宗教和神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涉及到宗教信仰中的核心问题,如宇宙起源、神的本质等。

3. 伦理学:形而上学对伦理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提供了哲学基础,帮助我们思考道德观念的起源、伦理规范的本质等问题。

4. 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形而上学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有关。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一、百科名片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二、概述哲学、形而上学与玄学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

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

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

“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

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

哲学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化的总结。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二元论,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观和二元论的局限。

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又是它的一个局限。

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所以不可知论并不是它的局限。

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观、机械性、二元论。

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首先解释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翻译过来的,最早要追随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但是其实这部著作直翻译是后物理学或原物理学。

形而上学,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是“形而上”的学问。

这样应该比较好理解,就是超越现实的,追求永恒和绝对的学问。

里面还涉及很多问题,这里不一一列出。

马哲中反对“形而上学”最主要是反对这门学问的思维方式,及是大家常说的静止地,孤立地,片面的思路。

这个涉及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接着解释唯物主义:在这个关系问题上有两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也就是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形而上学呀,这可是一个超级有趣又有点复杂的哲学概念呢。

一、形而上学的起源在哲学的发展长河里,形而上学很早就出现啦。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探索形而上学的相关问题呢。

那时候的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质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水呀,还是火呀,或者是其他的元素。

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就慢慢发展成了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二、形而上学的含义1. 从字面上看,“形而上”就是在“形”之上的东西。

这里的“形”可以理解为我们能看到、能摸到的具体事物。

那形而上学就是研究那些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的学问。

比如说存在本身,这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

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存在物,像桌子、椅子、人,但是存在本身是什么呢?这就是形而上学要探讨的。

2. 形而上学还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就拿人来说,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是理性吗?还是其他的东西?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

有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会思考,有灵魂;而有些哲学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人就是一种高级的动物,其本质属性就是生物性加上社会性。

三、形而上学的研究内容1. 本体论这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哦。

本体论主要探讨存在的本质、存在的种类以及存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比如说,存在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呢?如果是一元的,那么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呢?如果是多元的,那又有哪些不同的本原呢?这些问题都超级烧脑,但也特别吸引人。

2. 认识论认识论在形而上学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主要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的来源是什么。

是通过感官经验呢,还是通过理性思维呢?比如说,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的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就像我们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圆形的,吃起来是甜的,这些感官经验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认识。

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我们的知识更多地来源于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先天的观念来认识世界。

3. 宇宙论宇宙论就是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发展规律的部分。

宇宙是怎么来的呢?是上帝创造的吗?还是通过大爆炸产生的呢?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是有层次的,像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结构,还是有其他的结构呢?这些关于宇宙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形而上学的研究范畴。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破尔达斯)哲理数学定义集定义:可以被量纲(因此)分析的形而上学,其针对结果的正确性,是一种无法争辩的事实!什么是形而上学?例子:有个人看到一只老虎只吃肉,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只吃肉!P>0,0-P=0形而上学的意义是什么?例子:但从所有生物只吃肉这个结论,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所有的生物获取(能量),都是为了(生存)!即:它们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P≥0A,0A-P=-P英语 metaphysics 或拉丁语metaphysica一词源自希腊语: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后或之上,而υ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腊语原意是“自然,自然的产物”,两个字根组合起来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后”。

metaphysica的出现其实由于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作品集中,把他对逻辑、含义和原因等抽象知识的讨论编排在他讨论物理学的书册《自然学》(Physiká)之后,并给这些讨论一个标签:“在自然学之后”(τὰμετὰτὰυυσικὰβιβλία,拉丁语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意即在《自然学》之后的书册)。

而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错误地理解为“超越于自然学的科学”。

而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为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明治时期)由metaphysic翻译而来。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最方便的例子就是,文学。文学便是基于人类的,形而上的天性上的。
读好小说,你不是总会想着,原来人总是…………之类的么
形而上学,有两个含义
1.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材料仅供2008学年2006级学生复习使用形而上学教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直以来就是西方哲学关注的焦点,它也一直就是西方哲学的真正精髓之所在。

先说一说这个词的来历。

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有一本书《形而上学》,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本人亲自定稿的,即它是由后人整理出版的,而且这本书实际上也是一个文集,它可能集中了亚里士多德本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

而特别要注意的是,形而上学这个书名也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本人的用语。

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自己那里,并没有出现过形而上学这个词。

那么这个《形而上学》的书名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它是后人所添加的。

我们知道,在哲学史上有这么一段公案。

亚里士多德去世以后,他的吕克昂学院(Lyceum)(建于公元前335年的雅典,在现代这个词是公立高中的意思,在这之前柏拉图在雅典也有一个学园,叫Academus,在现代语中意思是学院、研究院)的一个传人将他的书稿带回了小亚细亚,并藏到了一个地窖中,直到150年后才重见天日,被人又带回了雅典,由吕克昂学院的第11代传人Andronicus编辑整理,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全集的第一次出现。

当这个Andronicus在编辑完第13卷《物理学》之后,他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还有一些文章,没有名字,从这些文章的内容看,它又不是物理学,是比物理学更基本的东西,于是他就用了一个词“物理学之后”(用后来的拉丁字母,也是现在的西文字母写出来就是ta meta ta physica),而在后来,人们干脆用一个词来表示,就是metaphysica,这就是这个词的来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人把他翻译为“玄学”,我们可能都知道在20世纪的20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一场“科玄之争”,其中的“玄”就是这个形而上学的意思,后来,我们又有人把它翻译成了形而上学,很贴切。

因为在我们的《易经》中有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亚里士多德本人虽然没有使用过这个词,但是他曾经的对一些东西的论述,被人们认为就是在讲这个形而上学的。

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把人们的知识分为几种: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数学知识(实际上相当于柏拉图的理智dianoia知识),三就是第一哲学或智慧的知识(实际上相当于柏拉图的理性noesis知识)。

这三种知识一种比一种更为纯粹和抽象,也更为高级。

我们认为,这个第三种知识,即第一哲学的知识就是形而上学的真正内涵。

那么,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这个形而上学,或第一哲学到底指什么呢?在他这里,这个第一哲学有如下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是”的科学,即研究on(being )( on这个词源自动词eimi,einai- to be是它的不定式,ousia -substance 和essence都是由它而来,ousia时ousa 的名词形式,而ousa则是动词eimi的阴性分词。

本质的意思就是“怎是”)的知识,这种知识被后来的17世纪德国的一个哲学家第一次用本体论(ontology)的术语来命名,自此哲学界有了本体论这个词(与认识论相对),但是意思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了。

这是第一层含义。

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万事万物的最后原因的神学,即研究那永恒的、不动的(物理学事物是运动的)、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即不包含任何质料的纯粹形式(eidos)(数学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与形状相分离)的最高本体的知识。

这两层含义在《形而上学》这本书中都有论述,书的第4卷和第6卷就讲的是第一种含义上的第一哲学,书的第12卷则说的是第二种含义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这两种形而上学含义在后来基本上都被保留了,而且,还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中世纪和17世纪。

在中世纪,哲学家们进一步把being的问题绝对化,认为它是任何事物和形式所共有的东西,而这个共同的和绝对的东西就是一种现实的活动,它使得任何一个个体事物得以显现。

而每一个个体的事物都是对它的分有,而只有上帝才是完全的是。

因此,这种绝对的现实活动已经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具体的使得事物得以所是的形式(因为形式往往是有具体的规定性的),也就是说,在古希腊,大家谈的就是具体的这个“是者”,即一事物“是”什么,而到了中世纪,托马斯才把绝对的现实性看成是being的第一要义,认为上帝的本质就是“是”,就是存在,就是完全的现实性,而别的事物并不具有本质的存在,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是被给予的,而不是自身的。

这种思想对形而上学神学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17世纪,形而上学的含义则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充。

17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或者更为精确的翻译是“我思,我是”),在这里,西方的哲学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认识论的发现,我们探讨问题不再是直接去考问事物自身,而是返回自我,先探讨自我的问题,探讨自我的认识能力,范围等。

尽管我们并不太把认识论作为形而上学的问题来探讨,但是认识论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却被形而上学所接受。

比如,人的身心关系问题,灵魂问题,人的意志问题等。

这些问题并不完全属于人的认识问题,虽然人的认识需要从感觉到理智的过渡,人的认识判断也需要意志的作用,但是人的身心关系问题、灵魂问题和意志问题看起来更为根本,因为他们首先涉及的是人是什么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人是怎样认识的问题。

其中人的身心关系问题与思维和物体广延的问题相关,即本体问题相关,人的意志问题则和世界的怎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关。

因此,17世纪也被有的人称为是形而上学的世纪。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形而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候,对于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家来说,形而上学更多地是指上帝和人的自由问题的学问,本体论的意味已经淡化,这与认识论的兴起有关)但是,就在17世纪这个形而上学发展的高峰,其却中也孕育着一股反形而上学的思潮。

而且,在这之后,形而上学一路走来就变的是跌跌撞撞,而再也不是一帆风顺,或者说,反对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顿过。

休谟(1711-1776)从认识论问题入手,对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进行了批判。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对因果性问题的探讨,而因果性问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一个研究的重点,后来的哲学家一直坚持一种因果的必然性思想,但是,休谟却从经验主义的立场提出了反驳,认为诸如此类的形而上学和神学都是一种无意义的诡辩和幻觉。

但是,休谟本人并不是完全要否认形而上学,而是要建立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就是康德所谓的具有科学意义的形而上学,即建立在他的批判哲学基础上的道德形而上学。

如果说休谟的批判还是一种内在的批判的话,或者说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假批判的话,因为,它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这种批判应该还是形而上学内部的争论。

但是,到了19世纪,一股真正的反形而上学的风气开始出现,而且影响巨大。

这就是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的人类三阶段发展的思想。

孔德认为人类的发展需要经过三个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神学的阶段、形而上学的阶段和实证阶段。

其中只有第三阶段才是完全正常的阶段,前两个阶段都是需要被克服和超越的。

在神学阶段,由于人的认识水平低下,所以人们用超自然的因素来探讨世界,是完全不成熟的。

到了形而上学阶段,人们的思想水平有了提升,即不再追求所谓的超自然的因素,而是以一种本体论的探讨方式来研究世界,但是这种方式尽管不再完全依靠想象,但并不以观察为手段,只重视思维的推理,这样往往陷入诡辩。

孔德把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称为是一种需要克服和治疗的“慢性病”。

在他看来,我们必须进入实证的正常人类思维阶段。

他说:“真正的实证精神主要在于为了预测而观察,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现状以便推断未来”。

尽管他也强调实证精神的人文性。

认为纯粹客观地把握世界是不可能的,但是,总的来说,孔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没有太多事实根据的空想,它并不观察和研究具体事物,对人类社会没有什么补益,因此需要摒弃。

孔德的批判,我们实际上可以把它看作是,由于科学的兴起,人们对所谓的形而上学空想的一种拒斥。

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维也纳学派(也被称为是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Schlick, Neurath, Carnap等)开始明确地以科学的名义拒斥形而上学。

在1929年他们发表的一篇宣言“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中,他们指出形而上学命题翻了严重的逻辑错误,是不可证实的,也是毫无意义的,这些命题与科学的世界观格格不入,必须加以排斥。

此外,一些分析哲学家也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不符合语言逻辑的,因此也提出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拒斥。

比如维特根斯坦(只不过,他虽然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不可说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并不显现)。

尽管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的建构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就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以科学的名义拒斥形而上学的时候,欧洲大陆的一些哲学家却一直坚持对形而上学的思索。

柏格森、海德格尔、萨特等等,都在为新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作出自己的贡献。

即使在分析哲学的大本营——英国,我们也可以看到有Collingwood这样的哲学家在为形而上学辩护,他辩护的理由是形而上学非但不是与科学对立的,反倒在一定意义上,却是科学的绝对预设和前提,即认为任何时候的科学总是有一些根本的前提性预设,对于这些前提,科学并不能给予太多的关注,而形而上学则就是关于这些预设的学问,因此,科学和形而上学并不是对立的,形而上学也并不是无意义的胡说。

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分析哲学内部又开始兴起一股重新构建形而上学的思潮,其中的代表有斯特劳森Strawson和Quine。

特别是后者,他提出一种本体论承诺的思想。

即认为科学和形而上学不是对立的,而是连续的,在他看来,任何具体的科学理论都会从根本上具有一种本体论的承诺,即任何具体科学都必然假定了某种存在。

总的说来,形而上学是人的思想的产物,正如康德所说的,它应该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只要有人,就难免会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

不管这类问题最终有没有答案,但是提出这种问题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第二章本体理论第一节几个本体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理论及其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释本体问题的哲学家,其影响极为深远,直到现在,他的本体问题仍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关于本体问题的讨论主要地有两个基本的版本。

一个是在他前期的《范畴篇》中的本体理论,另一个就是在《形而上学》中的(特别是第7卷之后)本体理论。

这两个版本的本体理论有一定的区别。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的首先重点讨论的是范畴的问题。

范畴(category),在古希腊语中的原意是表述的意思,就是我们对事物的一些基本的表述类别,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对这些范畴进行分类和整理,最后制定一个包括十个范畴的范畴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