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何向东)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本(专)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
学习形式逻辑对于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和方法,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规律和逻辑原理,同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自觉地运用学过的逻辑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逻辑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就中文系而言,本课程应注意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基础课程相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突出、例证生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
教材一般都借用了数理逻辑的语言形式,应注意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转换。
五、本课程讲授一学期,约32学时。
书面作业2次。
六、本大纲课程教学内容顺序依托华东师大《形式逻辑》教材内容顺序编排,教学重点为第二、三、四、五、六、十章,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多少及学生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调整。
由于选用教材不同,内容编排顺序以及个别内容、术语可能小异,教学中应作适当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第一节了解:形式逻辑的对象(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性质(全民性、工具性)。
第二节理解: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了解: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二、掌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第三节概念的种类一、理解: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二、理解: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三、理解:正概念与负概念第四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一、理解:相容关系(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二、理解:不相容关系(全异:矛盾、反对)第五节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第六节掌握:定义及其规则第七节掌握:划分及其规则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第一节了解:命题和推理的概述第二节性质命题一、了解:性质命题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最新何向东 全套逻辑学全部的内容(北大精品课)01-10精品课件

现代逻辑
09.12.2021
现代逻辑指从布尔开始到如今以数理逻辑为主的逻辑 理论,也分为现代演绎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
➢现代演绎逻辑以命题逻辑、谓词逻辑为基础内容,包 括集合论、证明论、递归论、模型论,也包括多值逻 辑、模态逻辑等非标准逻辑,还包括问题逻辑、规范 逻辑等应用逻辑。
➢现代归纳逻辑以两个演算和概率论为工具,进行形式 化的处理,对归纳结论的概然性作出精确计算,求得 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强度的概率。
归纳推理的有效性: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具有或然性,也就是讲前提对结论 只有一定强度的支持,当前提为真,结论也可能是假的。归纳推理前提断定的 范围越接近结论断定的范围,对结论的支持强度就越大。
09.12.2021
11
逻辑的发展阶段
按逻辑学发展的历程,逻辑可分为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两大阶段。
传统逻辑
传统逻辑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和传统归纳逻辑。其中传 统演绎逻辑主要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创立的词项逻辑 和斯多葛派奠定的命题逻辑;而传统归纳逻辑是英国 培根创建的,主要研究了实验科学中运用的一些推理 和方法。
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较严格 的构建了一个逻辑演算系统。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建立了谓词演算系统。 罗素和怀特海在《数学原理》中总结了前人的成果,使 数理逻辑成为一个新学科。
09.12.2021
25
逻辑学三项划时代的重大成果
1931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尔提出了不 完全性定理,它证明了包括数论在内 的一致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全的,提 出了形式系统的局限性。
例如:“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 3、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例如: “写文章要讲逻辑” , “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 乎逻辑。” 4、指逻辑学这门科学。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的制定目的与意义教学大纲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一份系统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制定具有以下目的与意义:1.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方向性与目标性。
2.规范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与重点。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5.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的内容与安排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所涉及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工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教学的敬业精神。
2.教学内容(1)教学设计原理的学习: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要素等。
(2)教学设计方法的学习: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原理与实施步骤。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素。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改进课程的能力,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
4.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学习笔记等形式,测评学生对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掌握情况。
(2)教师评价:通过学生参与度、课堂反馈等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态度。
三、教学大纲的实施与改进1.实施教学大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改进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大纲编写依据:参照教育部高教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哲学专业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以及进行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普通高校哲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哲学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做练习题。
选修课程及相关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哲学导论等课程,具有一定的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与其相关的课程有《哲学导论》、《现代汉语》、《伦理学》、《数理逻辑》等。
总学时及学时分配建议表:总学时32学时章内容学时一引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2二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4三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 4四概念 2五性质命题及其推理8六谓词自然推理 6七普通罗辑的基本规律 2八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2九假说 2第一章引论一、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二、普通逻辑的对象三、逻辑与语言四、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命题和推理概述二、联言命题及其推理三、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四、假言命题及其推理五、负命题及其推理六、复合命题的其它推理第三章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一、重言式二、命题的真值判定方法三、命题的自然推理第四章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一概念一、概念及其特征二、概念的种类三、概念间的关系四、定义五、划分六、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七、关于集合和集合的推演第五章性质命题及三段论推理一、性质命题概述二、对当关系推理三、命题变形推理四、三段论第六章谓词自然推理一、性质命题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二、量化理论三、多元谓词自然推理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二、同一律三、矛盾律四、排中律五、逻辑规律之间的关系第八章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一、归纳推理概述二、完全归纳推理三、全称归纳推理与统计归纳推理四、典型归纳推理五、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六、类比推理概述七、类比推理的类型八、类比推理的作用第九章假说一、假说的一般特征二、假说的形成三、假说的验证参考书目:1.《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逻辑学教程》何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大纲设计与结构分析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案设计2、教学要求(1)掌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能够分析和评价教材的优缺点。
(2)了解思想政治教材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掌握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方法,能够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4)掌握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设计和结构分析方法,能够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5)了解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能够分析和评价教材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6)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策略、方案和学案。
(7)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和策略,能够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8)能够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能够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教学方法与手段4、教材选用本门课程选用《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作为必读教材,该教材是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实用。
选读教材包括《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程初高中思想政治全程设计与评价系列》、《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解读与教学》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教学目标:深入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设计、编写和结构分析,掌握教材的基本特点和编写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写原则第二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结构分析教学要求:掌握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分析教材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重点难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结构分析第五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教材处理教学目标:了解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教材的处理方法和策略,掌握教材的使用技巧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使用方法和策略第二节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要求:能够灵活运用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掌握教材使用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技巧。
逻辑与思维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逻辑与思维训练》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2012级音乐教育、群众文艺班的必修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判断、推理、论证及其规律以及一些逻辑方法的科学,结合大量古今中外经典的逻辑故事,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加深了解课程的逻辑知识和基本规则,再通过课堂练习作答,锻炼学生解决逻辑题目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为其学习其它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给合社会现实理解课程重点章节,了解本课程的学科动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一些常用的逻辑方法;在课程中突出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结合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主,以解决逻辑题目为辅,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以致用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概念、命题、推理、论证、逻辑基本规律等方面,通过通俗而有趣的逻辑故事,展现逻辑知识趣味而智慧的学习之旅,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意识,逻辑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为其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由于是必修课,对音乐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可以提高逻辑思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逻辑与思维方式》(邵进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2、参考书:《逻辑学基础教程》(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二版)《趣味逻辑》(徐德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逻辑学是什么》(陈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大学逻辑导论》(郭桥、资建民主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何谓逻辑学》(王明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趣味逻辑》(彭漪涟、余式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逻辑学教程》(何向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8月第三版)七、教学方法本课程结合大量逻辑故事和实例来讲授课程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学生课堂作业的练习,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采用课程讲解,作业讲解,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逻辑学》新大纲--汉语言文学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逻辑学课程编号:010132001总学时:24学分:1.5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1.课程性质:《普通逻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中的必修课.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公式、符号、图、表颇多;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处处都含有思维方法、演算技巧的应用.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解决思维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2.教学目的:逻辑学是现代基础学科的重要门类,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知识。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4。
教学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大力采用互动、启发、探究、讨论、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5。
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
期末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小测验占总成绩的20%。
6。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材: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五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主要参考书目:[1]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2]何向东主编。
《逻辑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3]刘新友,田宏第主编《普通逻辑自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9。
[4]何应灿主编《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5]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6]王海传等编著.《逻辑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逻辑导论课程

阅读材料:
陈波,《逻辑学导论》(第三版),第五章。
密尔:《论归纳法的根据》,见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236-248页;
休谟:《归纳问题》,见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193-205页;
金岳霖:《归纳原则和先验性》,见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411-419页。
阅读材料:
陈波,《逻辑学导论》(第三版),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矛盾律和排中律》,见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1-13页;
墨家:《小取》,见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51-58页;
荀子:《正名》,见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59-70页。
第二讲,命题逻辑。讲授时间16学时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
本课程属于北大通选课系列。
英文简介
The co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logic of propositions, logic of terms, logic of predicates, and inductive logic, non-formal logic.
赫尔利著:《简明逻辑导论》,陈波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柯比著:《逻辑学导论》,张建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尼尔·布郎、斯图尔特·基利:《走出思维的误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第四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陈 波:《逻辑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陈 波:《逻辑学是什么》,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陈 波:《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逻辑学教学大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形式逻辑一、说明(一)课程性质逻辑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工具性质、基础性质的科学。
它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获取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作为一种工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是没有阶级性的。
任何人要进行思维活动,要表述、论证思想,都要应用思维的逻辑形式,都要遵守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目的使同学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三)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及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
具体讲授概念、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以及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论证、谬误、假说等。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实践教学时数为15学时),3学分。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以课堂训练为必要的教学辅助。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思维;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思维的逻辑结构形式。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一、逻辑与逻辑学二、形式逻辑研究对象三、形式逻辑的性质第二节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一、意义二、方法实践教学安排:“逻辑”一词含义、逻辑学研究对象及思维的形式结构训练总共1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
初步理解和掌握“思维”“普通逻辑基本规律”、“逻辑结构形式”等一些基本概念。
考核要求:1.识记:①思维的基本特征②形式逻辑定义③常项和变项2.理解:①思维与语言关系②思维的逻辑形式③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概念教学要点: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310002英文名:Logic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前置课:哲学原理后置课:学分:2学分课时:28课时主讲教师:陈健选定教材: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课程概述:本课程尝试以现代逻辑为立足点,以较大篇幅讲解经典逻辑的部分基础内容,着重系统讲解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NP的建构及其演算。
也以一定篇幅介绍词项逻辑、归纳法、科学逻辑方法、论证等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此外也初步涉及模态逻辑。
导论部分主要讨论逻辑的性质,逻辑的简史,现代逻辑的特点等。
命题逻辑部分先引介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再重点讲解NP系统的建构和演算,最后讨论可靠性与完全性问题。
传统逻辑部分以词项逻辑为主,包括词项、直言命题和三段论,还包括论证部分,主要内容为论证的结构、论证的规则以及论证的常见错误。
一阶谓词逻辑以及逻辑语用学因课时关系,暂未列入大纲。
教学目的:逻辑学是一门区别于对象科学的元科学。
现代逻辑从整体上系统处理思维形式之规律,因而是传统逻辑不可比拟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总体上是培养现代逻辑的观念,初步理解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和处理方法,以便为窥现代逻辑庞大的知识体系之一斑提供必要的准备。
此外,通过较为系统的逻辑演算训练,以帮助学习者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并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打好必要的逻辑基础。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尝试以一阶逻辑为主要内容,在整体和系统的意义上讲授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以回应1978年提出“逻辑要现代化”口号以来20多年的改革取向。
同时也兼顾了传统逻辑的主要知识内容,以作为对人类知识文化遗产的某种传承。
本课程在内容上和要求上作了较大的调整,课堂教学强调“思维之演算”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进程上也充分考虑了建构形式系统、逻辑推演之前的必要的铺垫性教学。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导论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逻辑的性质、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特点。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对比研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对比研究
马阳存
【期刊名称】《安徽教育论坛》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本文对《课程标准》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结构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个人认为:《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在课程目标上体现了时代特征;在课程内容上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
《课程标准》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本质区别;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前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马阳存
【作者单位】肥西山南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编制的对比研究
2.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
的发展与创新--探讨"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学大纲"的联系3.体育教学大纲与新
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4.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社会架构”——中国大陆与台湾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5.《音乐教学大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音乐课程标准》三者之间的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剖析

《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数学思想方法》是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的一门课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有着全局影响的数学思想方法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鉴于数学思想方法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数学思想方法》被列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比较系统地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掌握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员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使学员建构起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结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增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自觉性,提高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2、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部分学习,帮助学员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源头、几次重要突破和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并能正确理解数学的真理性,确立动态的、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
3、通过“数学思想方法例解”部分学习,使学员掌握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
4、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部分学习,使学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并能将所学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教学要求中,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的内容按“知道、了解和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解法、公式和法则等方法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以远程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各教学点应以“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教学形式以“课堂辅导、自修、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五、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师范类“专升本”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员应有专科水平的数学知识,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的《高等数学》课程以及本专业《科学与技术》课程等都是本课程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二、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1)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 (2)四、教材与推荐读物 (2)五、处理教学内容的原则 (3)第一章绪论 (3)第二章命题逻辑 (4)第三章传统词项逻辑 (5)第四章谓词逻辑 (6)第五章模态逻辑 (7)第六章归纳逻辑 (7)第七章科学逻辑 (8)第八章语用逻辑 (9)第九章论辩逻辑 (10)第十章辩谬逻辑 (11)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逻辑学是研究和规范思维形式的科学,是一门具有2000多年悠久传统的基础性学科。
逻辑学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工具,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逻辑学成为各专业,尤其是哲学、语言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随着现代逻辑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学已渗透到诸多科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的对象和目的逻辑学作为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语言学、文学、法学、经济、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它的教学对象是各专业低年级学生,他们一般具备与逻辑学相关学科如哲学的基本知识,但对逻辑学本身了解不多。
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思维规律和一般推理方法,通过训练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思维素质,为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和简要发展史,为逻辑学本身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由于逻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内逻辑学现状,课程体系设计兼顾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大致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逻辑学的对象、性质、作用、研究与学习方法等。
第二章,介绍命题逻辑基础。
第三章,阐述传统词项逻辑。
第四章,介绍现代谓词逻辑。
第五章,阐述模态逻辑基础。
第六章和第七章,阐述归纳逻辑和科学逻辑方法。
第八章,介绍语用逻辑基础。
第九章,介绍论辩逻辑。
第十章,介绍辩谬逻辑。
课程安排学时:因专业而异,作为专业基础课定为60—80学时。
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32学时。
四、教材与推荐读物本课程指定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为正式教材。
该教材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国内逻辑学教学实际,系统阐述了逻辑学基础知识,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推荐读物:《形式逻辑》,金岳霖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
《普通逻辑》(增订本),《普通逻辑》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周礼全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
《新逻辑程》,宋文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数理逻辑引论》,王宪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符号逻辑》,科庇著,宋文坚、宋文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逻辑导论》,苏佩斯著,宋文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模态逻辑引论》,周礼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逻辑百科辞典》,周礼全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杂志:《逻辑》,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
五、处理教学内容的原则1.以现代逻辑为主导,注意方法的传授逻辑学的现代发展以形式化为核心,国内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国际水平。
应该在立足于现代逻辑的理论高度驾双教材,在教学中贯彻形式化原则,以体现逻辑学严谨、准确的特点。
同时注意方法的传授,使教学为提高学生的逻辑素养服务,这也是提高国内逻辑学研究水平所必需。
2.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考虑到逻辑学是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人们一般对逻辑学的了解也限于传统逻辑的初步知识,由此在尽可能使学生接受现代逻辑知识和训练的同时,也应顾及实际,使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相结合,以有效地进行逻辑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第一章绪论逻辑学是具有数千年传统的成熟的学科。
本章要对逻辑学的学科进行说明。
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一、思维和语言二、逻辑学的对象三、逻辑的发展阶段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及作用一、逻辑学的性质二、逻辑学的作用第三节逻辑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一、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二、逻辑学的学习方法第四节逻辑学的发展简史一、逻辑学的早期发展二、逻辑学的现代概况思考题:1、思维、语言与逻辑三者的联系?2、逻辑学的对象是什么?3、逻辑学的作用是什么?4、什么是形式化的方法?5、什么是自然演绎方法?6、学习逻辑学的方法是什么?第二章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基础。
本章介绍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自然演绎系统以及语义有效性等基本知识。
第一节命题逻辑概述一、命题、语句和判断二、命题和推理的种类三、复合命题推理概述第二节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负命题及其推理二、联言命题及其推理三、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四、假言命题及其推理五、其他关于联结词的推理第三节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NP一、形式语言二、推导规则三、NP系统中的语法推出关系第四节命题逻辑有效性的判定一、形式语言的语义解释二、命题逻辑语义有效性的判定三、NP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思考题:1.解释:命题、语句、判断;负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形式语言、自然演绎系统、有效性、可靠性、完全性。
2、试述负命题推理、联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推理和假言命题推理的规则及其推理错误的表现和原因。
第三章传统词项逻辑词项是构成命题或判断的基本单位。
词项逻辑是研究由简单命题的形式决定的推理规则和推理形式的理论。
第一节传统词项逻辑概述一、什么是传统词项逻辑?二、简单命题和词项第二节词项一、词项的定义及特征二、词项的种类三、词项外延间的关系四、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第三节直言命题一、直言命题及其结构二、直言命题的种类三、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第四节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一、直言命题对当关系推理二、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第五节三段论一、什么是三段论二、三段论的规则及其应用三、判定三段论有效性的其他方法四、省略三段论思考题:1、词项与命题的联系?2、词项的外延及外延之间的关系?3、何谓周延性?4、何谓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5、什么是三段论的公理?6、三段论的规则中哪些是基本的?哪些可由基本规则导出?7、判定三段论有效性的方法有哪些?第四章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命题逻辑的发展,是现代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讨论命题的内部结构,抽象出它们的形式,研究这些形式的逻辑性质和关系以及有效的推理形式和规律。
第一节谓词逻辑概述一、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二、个体词和谓词三、量词第二节一阶语言及其语义解释一、一阶语言二、一阶语言的语义解释第三节谓词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QNP一、关于全称量词的推理规则二、关于存在量词的推理规则三、谓词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QNP四、QNP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思考题:1.解释:命题逻辑、谓词逻辑;个体词、谓词;语义解释;量词、量词辖域;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2.如何对谓词公式进行解释?3.全称量词的推理规则?4.存在量词的推理规则?第五章模态逻辑模态逻辑是在数理逻辑的推动下于20世纪初对经典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一种扩展,它主要研究模态推理形式及其规律。
第一节模态逻辑一、模态逻辑的定义二、传统模态逻辑三、现代模态逻辑的内容和特点四、模态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TN五、可能世界语义学第二节规范模态逻辑一、规范模态逻辑的定义二、规范模态逻辑系统DTN三、道义语义学思考题:1、解释:模态、模态逻辑、规范模态逻辑2、试述现代模态逻辑的内容与特点。
3、模态逻辑与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联系?第六章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是与演绎逻辑并列的逻辑内容,近代以来成为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现代归纳逻辑主要研究概率归纳推理和统计归纳推理。
第一节归纳逻辑概述一、归纳逻辑的定义二、归纳逻辑的性质和作用三、归纳和演绎的关系第二节传统归纳逻辑一、完全归纳逻辑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三、类比推理四、穆勒“五法”第三节现代归纳逻辑一、概率归纳推理二、统计归纳推理思考题:1、归纳与归纳逻辑的关系如何?2、归纳推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何为“休谟问题”?3、归纳和演绎的关系?4、传统归纳逻辑的内容及其规则?5、现代归纳逻辑的内容?第七章科学逻辑逻辑学研究普通思维中常用的一般逻辑方法,这些方法也适用于经验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本章集中介绍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逻辑。
第一节科学逻辑概述一、什么是科学逻辑?二、逻辑与科学方法第二节科学解释与科学预测一、科学解释二、科学预测第三节科学假说一、假说及其基本特征二、假说的形成三、假说的检验思考题:1、什么是科学逻辑?2、科学逻辑的种类及其内容?3、假说及其形成和检验的方法?第八章语用逻辑语用逻辑是现代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和模态逻辑分别阐述符号系统的逻辑语法和逻辑语义学,语用逻辑主要研究言语交际。
第一节语用逻辑概述一、什么是语用逻辑二、语言与言语第二节语境与预设一、语境二、预设第三节言语行为与合作原则一、言语行为理论二、合作原则与准则第四节言语交际与语用推理一、言语交际二、语用推理三、隐涵与语用推理思考题:1、解释:语法、语义、语用;语言、言语、语境、预设。
2、试述合作原则。
3、隐涵的具体内容?4、语境的作用?第九章论辩逻辑论辩是综合运用各种逻辑思维形式和逻辑原则和规则去确定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在日常思维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一节论辩逻辑概述一、论辩逻辑的定义二、论辩的方法三、论辩与推理四、论辩的作用第二节论证一、论证概述二、论证的种类三、论证的评估和建构第三节反驳一、反驳的定义和组成二、反驳的方法和种类第四节辩护一、辩护的定义和组成二、辩护的模式与方法第五节论辩的逻辑原则和规则一、论辩的逻辑原则二、论辩规划思考题:1、何谓论辩?2、论辩与推理的联系?3、什么是必然性论证?什么是或然性论证?4、反驳与论证的关系?5、反驳的方法?6、论辩的逻辑原则和规则的具体内容?第十章辩谬逻辑谬误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谬误指违反思维形式规则及其规律而发生的逻辑错误。
对谬误的研究,是逻辑学应用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辩谬概述一、论辩、诡辩与谬误二、辨析谬误的意义三、谬误的分类第二节谬误的辨析一、词项型谬误二、命题型谬误三、论辩型谬误第三节破斥诡辩一、诡辩概述二、诡辩的误别与破斥三、诡辩术与论辩技巧的区别思考题:1、解释:逻辑谬误2、谬误辨析的具体内容?3、何谓诡辩?4、诡辩与谬误的关系?5、诡辩与论证技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