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
[整理]两弹一星功勋谱
两弹一星功勋谱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
两弹一星精神范文
两弹一星精神范文摘要:一、引言1.两弹一星精神的背景和意义2.文章目的和结构二、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1.两弹一星的定义2.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要素三、两弹一星精神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1.提升我国国际地位2.增强我国国防实力3.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四、两弹一星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2.弘扬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如何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1.个人层面的践行2.社会层面的推动3.国家层面的支持六、结论1.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2.每个人都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正文:【引言】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有两弹一星这一辉煌的篇章。
它不仅彰显了我国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也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艰苦拼搏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两弹一星的背景、内涵、历史意义、现实体现以及如何传承发扬这一精神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激发新时代我们继续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两弹一星,指的是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壮举。
这一伟大成就,体现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人民群众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两弹一星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艰苦的条件下,我国科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
2.敢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挑战,不断突破关键技术。
3.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两弹一星精神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1.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2.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使我国具备了自卫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的安全保障。
3.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两弹一星的成功,激发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历史事件。
这一成就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没有这些成就,中国将难以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卫星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成为了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1999年,中国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为23名科技专家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章,这些科技专家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困难的时期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大家关注到朝鲜和韩国的局势,虽然之前有很多猜测,但现在已经揭开了谜底。
在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时未使用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多次挥舞核大棒,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试图推动世界走向核战争的边缘。
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曾回答:“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当年说“美帝国主义也是纸老虎”。
在当时的情况下,领导下的党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因为原子能事业既可以用于和平事业,也可以用于制造原子弹。
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在咱们的大亚湾有核电站,现在有好几个核电站了。
最新消息,准备新建一个新的核研究所,主要是致力于和平利用,正在筹建。
这就追溯了当时造原子弹的高层决策。
是决策者,1954年秋,广西发现了铀矿石,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具体的事情都是周恩来在亲自过问。
”1955年1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参会者包括副总理,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
1月15日,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
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李富春、等参加了会议,他们当时都是中央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们来专门研究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1959年,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
在中苏关系还不错的时候,还有一批中国的留学生以及一批中国的学者,当时周光召是中国的一个学者。
钱三强在使馆人员陪同下来此,向中国人员通报苏联撕毁合同、再不帮助我国造原子弹的消息。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导弹;“一星”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两弹一星的故事
两弹一星的故事在中国现代史上,两弹一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它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辛勤劳动,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
两弹一星的故事,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拼搏、不断进取的生动写照。
两弹一星,指的是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三大成就。
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1955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随后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工作。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终于在1964年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随后,中国又在1967年成功研制出了氢弹,这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在1970年,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一成就让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没有被外部环境所动摇,他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
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勇敢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也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品质和能力。
两弹一星的故事,不仅仅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国人民勇敢拼搏、不断进取的生动写照。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属于自己的伟大成就。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谱写着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两弹一星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书写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辉煌篇章。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为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为中国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产生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精品文档★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两弹一星的意义一XXX这句话说得很简单,XXX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XXX、XXX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
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XXX在人2016★XXX文档★民大会堂举行大会,XXX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
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XXX 上发表的XXX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
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
XXX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博得的荣誉。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XXX、XXX、XXX 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末艰巨的前提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1、于敏,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王大珩,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4、朱光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5、孙家栋,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
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
6、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等。
7、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
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
8、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
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和合作者研制并参加组建成功我国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
关于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关于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这一壮举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仅让中国成为五大核武国之一,也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
两弹一星的意义首先,两弹一星的成功为中国确立了国际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国际上,中国因为两弹一星的成功而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不再是一个受人轻视或者忽视的国家。
它已经被作为独立的和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来对待。
同时,在卫星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能够向世界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卫星技术。
其次,两弹一星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的国防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国研制出的核武器使中国在战略平衡中有了足够的实力保障,有效地保护了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同时,中国也具有了一定的反制能力,使敌国在考虑是否要向中国发动核攻击时望而惧退。
在宇航领域,中国的天宫、嫦娥、北斗等系列项目也让外界更加了解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
最后,两弹一星的成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在原子弹、氢弹、卫星等领域内进行研究和开发,需要极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精湛技能,以及坚韧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
中国的两弹一星项目得以成功,除了最坚强的科学技术和杰出的科学家之外,还依靠了全体研发人员日夜奋战、排除万难的精神和感人至深的责任感。
可以说,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是科技进步的显示,也是精神文化的展示。
两弹一星的精神两弹一星的精神是勇敢和坚韧不拔。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空前艰难,技术装备落后。
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技工作者依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坚韧和勇气,研制出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核武器和卫星技术。
这既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
两弹一星的精神是创造和创新。
中国的核武器和卫星技术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和代表,它已经打破了原来国际上盛行的科技军备格局,并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国防事业提供了坚实支持。
这不仅是中国创新能力的展现,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如何诞生的?1.1 原子弹的诞生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备受考验。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急需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因此,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开始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两个比较加之一项差别”的口号,其中一项差别就是要发展核武器。
同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展开了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195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是中国军事科技史上的一大事件,也是中国两弹一星的第一步。
1.2 氢弹的诞生在研制出原子弹后,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了氢弹的研发工作。
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数百倍。
因此,中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支持来完成氢弹的研发。
196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氢弹,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第五个国家。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人造地球卫星的诞生除了核武器,航天事业也是中国的重要领域。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目标,这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的航天能力的国家。
这一事件让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两弹一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1 国防实力的提升中国的两弹一星的诞生,让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国家。
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上课 两弹一星
导弹技术的发展
• 研制导弹的时间: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 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 • 研制成果:(1)1960年,我国设计的第一枚 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 • (2)1966年,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从此, 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 意义:从此,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
两弹一星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的活生生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 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 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 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 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 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再见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 中,邓稼先领导开展 了爆轰物理、流体力 学、状态方程、中子 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 方案,并参与指导核 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 邓稼先又组织力量, 探索氢弹设计原理, 选定技术途径。领导 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 制和实验工作。
氢弹: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它是利用氢的同 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产生强 烈爆炸的核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 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甚至上千倍。
原子弹爆炸成功
• 时间:1964年10月16日 • 爆炸地点:我国的新疆罗布泊 • 事件: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 • 意义:从此,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 • 我国的核政策: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 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研制原子弹的原因:打破帝国主义 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 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社会主 义祖国,让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
•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 一颗原子弹成功爆 炸。原子弹的试爆 成功,打破了超级 大国的核垄断和核 讹诈,使我国进入 世界核先进国家行 列,也是对保卫世 界和平事业的重大 贡献。
“两弹一星”
“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后来一般指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这里的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
几十年来,“两弹一星”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一般是对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科技和国防现代化伟大成就的代名词。
“两弹一星”是真正的大国重器。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安全环境,并直接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核讹诈和核威胁。
英国学者弗里德曼指出:“自从广岛和长崎被炸毁以来,没有任何国家比中国更接近于遭受核袭击。
”残酷的现实和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国共产党把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作为一项重大任务。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就密切关注着发展原子能技术的问题。
1955年,这件大事被正式提上日程。
这一年的1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主持,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李四光和钱三强两位科学家受邀进行了汇报、讲解和演示。
这次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事业的战略决策,也拉开了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序幕。
同年7月,中共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中央原子能事业领导小组(简称“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其中特别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
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就在这一年,我国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计划,其中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为12项重点任务的第1项。
同年4月,成立了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后改组为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专门负责导弹的研制工作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工作,聂荣臻兼任主任;10月,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作为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钱学森任院长;11月,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具体负责组织、领导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宋任穷、刘杰先后任部长。
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
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一、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背景1.1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国际上,冷战格局下,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在核武器和太空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我国的国土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
1.2 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催生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迫切需求。
我国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和航天技术,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这是我国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进程2.1 发展核武器技术的历程2.1.1 1955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历经多年艰苦努力,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2.1.2 经过短短十年之后,1974年,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实现了核武器技术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核威慑力量。
2.2 发展航天技术的历程2.2.1 1970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自主研制运载火箭的工作。
1980年7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2.2 随后,我国不断发展航天技术,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等系列重大任务,成为世界上航天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三、两弹一星事业的重大意义3.1 国家安全意义3.1.1 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核威慑力量。
3.1.2 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发射卫星的能力,实现了国家在太空领域的独立运行,为国家信息化、电子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3.2 社会发展意义3.2.1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为国家的团结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2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关于两弹一星的演讲稿
关于两弹一星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中国进行自主核武器研发的重要里程碑,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所谓“两弹一星”,即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三个核心科技项目。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解释。
首先是“两弹”。
它指的是中国自主研发并成功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原子弹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核武器,而氢弹则是更为强大的第二代核武器。
两弹的研发和试爆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它们的问世,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利益。
其次是“一星”,即指中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4月,中国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人造卫星发射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这个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俱乐部”,也奠定了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基础,为今后发展更高级的航天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弹一星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防和科技发展,在各个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
两弹一星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自主创新的科技理念,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同时,它也昭示着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自主研发核武器的初衷是为了国家安全和维护和平,而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目的则是促进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总之,两弹一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和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引言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历史事件。
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一颗拥有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大国。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依靠一支优秀的科学家团队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在这其中,两弹一星科学家功不可没。
本文将重点介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背景和主要贡献。
一、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2009年),中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专家,也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两弹一星的研究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曾在美国工作多年,参与了日后成为美国航天史上重要里程碑的“火箭宝贝”计划。
回国后,他成为了中国导弹研究的领军人物,负责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阶段。
钱学森在中国导弹研究领域做出了众多开创性的贡献。
他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致力于培养后继人才,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是在钱学森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他的领导才智和贡献被广泛认可,并荣获多个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二、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2008年)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火箭专家,也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在核武器和航天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奠基人。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包括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596计划”以及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第一炸”的成功。
他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五大核武器大国之一。
除此之外,邓稼先还致力于提高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乌兰夫乌兰夫(1936年-2006年)是著名的中国核物理学家和导弹专家,也是两弹一星时期的重要科学家之一。
他热爱科学研究,才华横溢,对中国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乌兰夫参与了中国的导弹研究工作,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
他负责指导和领导了中国多个核武器和导弹项目,推动了中国军事科技的进步。
他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的导弹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为中国的军事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两弹一星介绍.docx
两弹一星介绍简介:两弹一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对我国有巨大意义?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我们常说高科技的“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我们常说高科技的“两弹一星”是指什么"两弹一星"是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成功研制并测试的三个重大军事科技成就,具体包括:
1. 第一弹(原子弹): 1955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实现了核武器的独立研发和生产。
2. 第二弹(氢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实现了氢弹的独立研制和生产。
3. 第一颗人造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实现了卫星的独立研制和发射。
"两弹一星"是中国在冷战时期进行的自主研发的重要军事科技项目,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和空间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更加独立和自主的形象。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时期将“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中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
原子弹试验发出的春雷般巨响和卫星传回地面的《东方红》乐曲,庄严地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在制造出“争气弹”、“争气星”的同时,也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研制“两弹一星”是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上世纪50、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
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集思广益、运筹帷幄,以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奋斗,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人以超人的胆识和智慧,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的壮举。
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表明,党中央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国防建设,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重点地建设、发展国防科技事业,不仅为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基础,而且通过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伟大的精神既凝结着以往的奋斗,也昭示着未来的希望。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的坚强精神支柱。
广大“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胸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立足基点。
广大“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
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
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
他们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的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的要求,再攀科技新高峰,再创事业新辉煌,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焕发新的光芒。
牢固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既继承了几千年来对民族风土、民族文化的深厚眷恋,更融合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衷心热爱。
在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专家身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民族事业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得到集中体现。
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始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被传承和发扬,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以报效祖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最高荣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祖国需要、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今天,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来说,在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的伟大实践中,依然要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党爱国的崇高品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祖国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当中,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继续贡献力量。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在“两弹一星”事业的起步阶段,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人才奇缺,物资匮乏。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两弹一星”的成功,进一步昭示了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与研制“两弹一星”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我国具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与科技实力,国防科研生产条件获得很大改善,艰苦奋斗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一宝贵的传统和精神。
继续发扬勇于探索、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不断登攀、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在当时的国际条件下,“两弹一星”事业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进行。
广大研制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知难而进,勇于创新,保证了我国独立掌握国防尖端技术。
实践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途径。
在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的征程中,我们依然要发扬勇于探索、勇于超越的精神,瞄准长远发展需要,瞄准世界军工先进水平,以不断增强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首创能力为目标,切实推进先进的军工核心能力建设。
始终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两弹一星”事业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综合性强。
广大研制工作者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广泛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指挥和调度系统,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益,走出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发展尖端科技的路子。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自觉坚持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点、运用科学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就国防科技工业而言,战线长、摊子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要求我们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调结构、强能力、上水平,转变军工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大力协同、相互支持的社会主义政治优势。
“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高科技的宏大工程,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集体攻关,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两弹一星”及后来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表明,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重大经济、科技建设项目,必须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在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大力协同、相互支持的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和社会资源,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形成统一的决心、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两弹一星”事业汇集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科技专家,培养和造就了年轻一代科技人才。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与这支优秀的人才队伍紧密相关。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更离不开一大批处于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应大力加强军工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着力培养各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国防科技前沿、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善于攻关、敢打硬仗、作风优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