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原子论哲学的回顾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物质本质的思考,到现代物理学对原子结构的精确描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这一历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在古代,哲学家们就开始思考物质的构成。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然而,这种观点更多地是基于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
直到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近代原子论。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和性质。
他的理论为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更系统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 世纪末,物理学家发现了阴极射线。
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JJ汤姆孙在 1897 年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他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带正电的“布丁”,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但这个模型很快就受到了新的实验挑战。
1911 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区域,即原子核,而电子则在核外绕核运动。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然而,核式结构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
按照经典电磁学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时会不断辐射能量,最终会坠入原子核,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丹麦科学家玻尔在 1913 年提出了玻尔模型。
玻尔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认为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并且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不会辐射能量。
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子。
玻尔模型虽然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等一些现象,但对于多电子原子的复杂情况,它的解释能力有限。
20 世纪20 年代,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原子结构理论带来了新的突破。
薛定谔、海森堡等科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从更本质的层面描述了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德谟克利特倡导的古希腊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倡导的古希腊原子论作者:盛根玉来源:《化学教学》2010年第09期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5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原子,究竟是种抽象的哲学理念,还是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它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只能用思维来把握。
而关于原子的猜想、思辨等带有哲理性的见解,即所谓类似原子论的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远在古代就有。
公元前有些哲学家、思想家就提出过这种观点。
从古代中国的墨子到古希腊的某些学者都有过这方面的著述;尤以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最为有名,他所留下的著述内容也较丰富。
1墨子及其类似原子论的著述墨子名称墨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生活在比孔子稍晚一点的春秋末年;他约生于公元前479年,卒于公元前381年。
《墨子》则是墨翟及其学生们留下的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中的“经下篇”里,提出了关于“端”的概念:认为“端”,“体之无序而前者也”;“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这种情形可名之为“端”。
总之,物质要分割就得要那物质本身有可分为两半的条件,如果没有可分为两半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割了。
所以说,“端”是无法间断的。
《墨子》中的这些话虽简单,但包含的思想是深遂的。
若从化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关于“端”及其阐述,可以说已经具有近代原子论说的原始雏形。
据此,可以认为墨子已有了极其原始的物质小单位的概念了。
相比较而言,古代希腊有不少学者,如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等,均对古代原子论作出过杰出贡献。
而其中尤以德谟克利特对倡导古希腊原子论最为有名,这在欧洲的物理学史界和化学史界获得公认。
2德谟克利特的古希腊原子论思想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年生于希腊北部阿夫季拉(Abdera)色雷斯城,殁于公元前370年。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模型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然而,这个理论没有得到科学实验的支持,直到19世纪才有了实验依据。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他还提出了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这些概念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是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突破。
他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球体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这个模型解释了电子的存在和原子的电性质,但没有解释原子的核心。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他提出了“太阳系模型”,认为原子是由核心和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的。
这个模型解释了原子的核心和电子的轨道,但没有解释电子的运动方式。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量子力学理论,解释了电子的运动方式。
他提出了“波动力学模型”,认为电子是一种波动,存在于原子的空间中。
这个模型解释了电子的运动方式和原子的光谱,但没有解释原子的核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这是原子结构模型的又一重要突破。
他提出了“液滴模型”,认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中性的中子组成的。
这个模型解释了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但没有解释电子的轨道。
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是由量子力学和液滴模型组成的。
它认为原子是由核心和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的,核心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中性的中子组成的。
这个模型解释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为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原子结构模型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
古希腊时期哲学史
伊壁鸠鲁 卢克莱修
世界的本原是无限者 火为万物的本源,一切均为火符合规律地燃烧
和熄灭的结果 万物由四种不变的物质组成,即土、水、
火、空气,他把它们称为“四根” 种子论,万物的本原是种子(一种微小的物质)
人的灵魂是由似火的原子构成的(否定了灵魂 不死的看法)
灵魂是物质的,由很小的、圆的、精细的原子构成
亚里士多德
另外,创立生物学,各种生命可以排除由低到高、由 简单到复杂的分类体系,它们之间有近似性和渐变性。生 命的发展不断复杂、强大,随着结构的复杂性和形体的可 变性的增长,智慧也随之有所发展,功能越来越专门化, 最后,出现了心灵和灵魂。
提出目的论,本质是你的本性所规定的你之所以为你 的属性,丧失了它,你就不再是自己了。
古罗马时期的官能心理学
▪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 ▪ 《忏悔录》、《上帝之城》
(1)心身二元论
(2)内省法
影响:重视官能、意志和 内省,对后人重视人心理 的能动性、非理性的因素 和心理机能定位、丰富心 理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
义。
(3)首创官能心理学
(4)意志是心理生活的根本
古代生理心理学思想
亚历山大城 学派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2014110580 周英杰
主要内容
▪ 古希腊时期:两个阶段 ▪ 古罗马官能心理学思想 ▪ 古代生理心理学思想
一、简要概述
古希腊
古希腊时代,是指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大约四百 年的一段时间。
公元前7世纪 公元前5世纪中叶 公元前4世纪初
研究客观世界的本 质开始,多着眼于 外界的自然,主要 探讨“自然是什么”
柏拉图(Platon BC428—348):
万物皆是理念的化身。
古希腊哲学
神学 “神”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和 首要原因的代名词,是为了解释可感 的物理实体的合理性而做出的理论设 定。有三层含义: 1、第一推动者。 2、纯形式或纯活动。 3、纯思想或思想的思想。
认识论----蜡块说
1、 他把灵魂比作蜡块 ,“蜡块”接受的是图章 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2、蜡块比喻的意义: 1)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是一种消极被 动的接受能力,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本身不 会产生知识。 2)感觉和思维都是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感 觉只能把握个别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不能事物 的普遍本质。
赫拉克利特
生平 鼎盛年为公元前 504—501年,爱菲斯王族。 性格高傲,孤僻,蔑视民 众。被称为晦涩哲学家。 哲学思想 火是万物的本源(火本原 说)万物都转换成火,火 也转换成万物,正像货物 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 一样。 万物随时在变(人不能两
巴门尼德
公元前5世纪 哲学思想: 万事万物都是不变的,我们认 知是不可靠的 (真理之路和意见 之路) 最有名的的“废话”:“存在 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不 存在者不存在,不可能存在”。 真正的“存在”是唯一的、永 恒的,是不动的。
生平:公元前469年—前399年,雅典人。父亲是雕刻家,母亲 是接生婆。 身材矮小、头颅硕大、面目丑陋、性格怪异、不修边幅、一 年四季光着脚、披着破旧的衣服与人讨论各种问题,或者仰面朝 天思考哲学问题。 主要哲学思想: 1、认识你自己, 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 究人的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而且人贵 有自知之明,自知自己无知而热爱智慧,才是真正的聪明。只有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才是明白人。 2、美德就是知识,知识是固定的,所以美德也是固定的,善就是 善,恶就是恶。是非善恶是有明确界限的,不是谁可以随便混淆 的。 3、目的论,所有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善”-----即 “完善”,所有东西都朝着使自己更好,更完善的那个方向发展。 4、“助产术”,帮助别人把正确的观点生下来,一般人的辩论都 是针尖对麦芒,而苏格拉底却顺着你走,最后杀人于无形,和咱 们中国的太极拳有得一拼。 5、死亡与灵魂:从容面对死亡,“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那将是 一场没有梦的睡眠,灵魂可能转移到另外一个世界”
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演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到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永恒的、微小的原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原子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无法揭示原子内部的奥秘。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道尔顿原子模型”,将原子划分为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这是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随后,奥地利物理学家欧文·朗缪尔提出了“朗缪尔原子模型”,引入了原子核的概念,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将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分为不同的能级,解释了氢光谱现象。
这一模型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的雏形,为后来的原子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薛定谔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如电子)在特定势场中的运动规律,为揭示原子内部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德国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马克斯·玻恩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非确定性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20世纪中叶,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塞格瑞等人提出了“塞格瑞模型”,将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解释了原子核的稳定性问题。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反物质、超重元素等新的物质形态,丰富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总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到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入,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的先驱,他们的理论对日后的化学、物理学有着深远影响。
留基伯(约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370年)是原子论的创立者。
他认为,一切物质由无限小的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构成,这就是原子。
他的原子论观点,在当时比较激进,受到很多质疑。
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物质是连续的,而不是由微粒构成的。
但是,留基伯经过深入思考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实多空”和“同类异相”的概念,用以解释原子三大基本性质(大小、形态和位置),这为原子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与留基伯不同,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370年)将原子论发扬光大,他将留基伯的原子论理论推广到了各个领域。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许多理论,如化合物的原子组成、物质的演化和变异,都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之上。
他还强调,原子不仅是物质的基本单位,而且具有永恒不灭、只能被改变各种状态等特性。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与现代量子力学理论的某些观点有相似之处,因此他被称为“古代原子论之父”。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于化学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他们的理论指导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反应是由微小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这种相互作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耗费物质,即原子在反应时只是调整了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而不是减少了原子数量,这就是化学反应的“质守恒定律。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虽然是原子论的先驱,但他们的理论并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他们认为原子在相互碰撞时可以无限分裂,这在现代科学知识中是不被承认的。
此外,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也没有能够合理解释化学元素的存在,直到近代化学才纠正了这一缺陷。
总之,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为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原子物理学,被认为是化学和物理学的基础。
他们的贡献不仅是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更是对人类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古希腊原子论
古希腊的原子论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早在古希腊有多种。
泰勒斯认为是水,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是数,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巴门尼德认为是无限的一――和中国的道家看法类似,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土、气、火、水四种元素――和中国的阴阳五行说类似,原子论者认为是原子。
现代自然科学证明,原子论的观点最为科学。
据罗素推测,提出原子论的是留基伯(鼎盛期约公元前440年),而丰富和阐明这一学术的是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460-前370) 。
德谟克利特的继承者伊壁鸠鲁说不知道留基伯,这至少说明德谟克利特对原子论的贡献相当大。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这个词本身就是不可再分割的意思)。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从而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是留基伯的学生,他对留基伯的学说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了自己的宇宙观。
他用多元和运动来解释宇宙:一切物质都由微粒组成,这种微粒无限小,世上没有比它再小的东西,因此它是不可再分的。
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或“虚空”中运行;原子是永恒存在的,没有起因,“不可分”,也看不见,相互间只有形状、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区别。
留基波的鼎盛期似乎约当公元前440年①,他来自米利都,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的理性主义的哲学。
他受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以致于有人认为伊壁鸠鲁(德谟克里特后期的一个追随者)曾经断然否认过他的存在,而且有些近代的学者还重新提出这种理论来。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很多提到他的地方,因而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神话而竟然会出现这么多的引征(包括对原文的引文),那就似乎是令人难于置信的了。
德谟克里特则是一个更加确定得多的人物了。
他是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地方的人;至于他的年代,他曾说过阿那克萨哥拉年老的时候(可以说约当公元前432年左右)他还很年青,所以人们认为他的鼎盛期是公元前420年左右。
原子结构发现史范文
原子结构发现史范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原子论。
然而,直到近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原子结构的真正揭示才得以实现。
以下是原子结构发现史的概述:1.古希腊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他的学派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永恒的、不可见的原子构成的。
2.化学元素周期律19世纪初,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元素的原子论,并发现了元素之间的简单比例关系。
这为后来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3.汤姆逊的电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的存在。
他提出了“葡萄干糕点模型”,即认为原子是一个正电荷的球体,内部均匀分布着负电的电子。
4.卢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
实验中,他发射了α粒子(带正电的氦离子)穿过金箔,观察到一些α粒子被散射的特殊模式。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了原子具有一个重量集中在中心的正电荷核,并且核与电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5.卢瑟福-玻尔模型根据金箔散射实验的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对位置。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进一步发展了卢瑟福模型并提出了玻尔理论,认为电子绕着原子核以特定的能级和轨道运动。
这是第一个成功描述原子结构的模型,并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线的存在。
6.波尔理论的量子化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
玻尔的模型只适用于氢原子,无法解释其他原子的光谱线。
1913年,玻尔发展了所谓的“量子化”概念,即电子在能级之间跃迁产生光谱线。
这一概念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约翰逊和波茨的发现1925年,美国物理学家沃德·约瑟夫·约翰逊和大卫·波茨通过对氢原子的光谱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氢原子光谱中存在一些奇特的线条,这些线条难以用波尔模型解释。
他们的发现表明原子内部存在着更复杂的结构。
8.施罗丹格和海森堡的量子力学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施罗丹格和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原子模型演变史
原子模型演变史从古希腊时代到现代,原子模型已经以几何图形来描述原子的大小和结构。
每一次演变都揭示了一个新的层次上我们关于原子的了解,引发了一系列的科学发现。
今天,让我们踏上一次演变的旅程,回顾原子模型的发展史,从一个简单的理论演变成对宇宙有着重大影响的系统。
一、原子模型的演变史1.古希腊时期的“阿基米德原子论”古希腊时期的“阿基米德原子论”被认为是第一个物理学与化学的融合,它认为物质是由构成它的“原子”组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给出了他的假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不可分割,在性质和数量上它们是一样的,只是位置上存在差异。
虽然这些原子理论有些粗糙,但它却引发了许多新发现与研究。
想象一下,阿基米德原子论曾认为水是由火原子和气原子组成的。
换句话说,他认为水可以通过加热和加压而消失,但实际上,这只是表面上的“蒸发”,水并没有真的消失,只是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出来了。
这恐怕不会惊讶任何人,但在那个时代,这项发现是令人兴奋的,它让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开始思考更多有关原子的可能性。
A.承认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从古希腊时期,人们把物质分解到它最小的由植物和动物组成的构件,但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开始承认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原子学家之一是英国化学家约翰·斯托克斯(John Dalton),他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是物质组成块,且不可分割。
斯托克斯甚至发现,每种原子都有其单独的性质和重量,不同的元素由其特定数量的原子组成。
他的发现通过开发者了一系列元素的公式,为研究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提供了科学原理,也为后续科学发现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认为,斯托克斯的原子理论是承认物质由原子组成的重要前提,并且其分子理论在许多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重大的意义。
古希腊原子论哲学的回顾
古希腊原子论哲学的回顾——兼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原子论哲学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兴起与十七世纪的复活,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的思想结晶。
其发展兴衰的历程,反映出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也反映了哲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科学的哲学思辨的现代价值。
一、单一本原说、多元素说——朴素的哲学抽象西方哲学产生于在古代希腊的奴隶制时代,公元前8世纪城邦奴隶制确立,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为奴隶主服务的“有闲”阶层,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研究天文、地理、哲学等,欧洲最早的哲学家应运而生。
1、单一本原说哲学始终以解释人类的普遍性和终极性问题为己任。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的哲人们就开始了对世界本原或始基问题深刻的思考。
然而作为人们最初的哲学研究,它自然而然地面向客体,直接把可感的事物作为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原子唯物主义思想萌芽。
被认为是希腊第一哲人的泰勒斯提出“水为万物的本原”。
在他看来,万物产生于水,而又复归于水。
“水”在这里不单是一个具体实物,它已是作为万物统一原体的较为抽象的“物质”概念了。
以“水”这样一种具体物质形态去说明其它具体事物,又缺乏作为所有具体实物共同特性的基础,不能充当“物质”这个普遍的概念。
但是,泰勒斯的思想,已经试图领先经验、观察,用自然说明自然,抛弃了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说明自然,这一大胆的探索,冲破了原始宗教的束缚,为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因为“水”的局限,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应运而生,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形”的命题。
“无限者”是一种浑沌未定的东西,无任何规定性,数目无限亦无边无际。
“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失而复归于它。
”(《古希腊罗马哲学》P7)他指出,物质性的“无限者”之所以产生万物,是由于其内部包含着对立的力量,即冷和热,干和湿的对立斗争。
由这些对立物构成世界万物,这是阿那克西罗德在泰勒斯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发展,他的哲学是原始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结合。
原子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原子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哲学(philosophy),即“爱智之学”,起源于古希腊人对自然界万千气象的“惊异”(亚里士多德语)。
因而,古希腊刚产生的哲学主要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千姿百态,变幻万千?这样的困惑使的生活富足、闲适,思想言论自由的古希腊人率先走上了探索自然奥秘的追求智慧之路。
而对万物始基和本原的探索也成为哲学永恒的主题。
自然哲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在本原问题上便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倾向:一方面,在小亚细亚沿海的伊奥尼亚地区产生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米利都学派和爱菲索学派;另一方面,在南意大利出现了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
(冒从虎26页)阿布德拉的德谟克里特在总结前人成果-—特别是米利都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论哲学思想,“建立了自身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用以说明世界的科学体系。
”(文德尔班(哲学史)99——100页)它综合了前苏辙学彬成为后来哲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成为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
原子论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本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新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密切相关的。
原子论哲学思想的产生也不例外。
原子论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左右,其时希波战争已近尾声。
他童年时正赶上文化在希腊半岛本土勃兴和伯里克利在雅典执政的时代。
这一时期正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繁荣时期,工商业发达,学术文化昌盛出现了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大部分主要学派。
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达,在公元前六世纪由于工商业和奴隶买卖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奴隶主阶层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不断强大起来。
在雅典、阿格利根特、米利都、爱菲斯等许多希腊城邦,强大起来的新兴奴隶主阶层-—工商业奴隶主与旧地主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日益加深,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哲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一种关于宇宙基本构成的理论。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不灭的,它们在空间中不断运动,通过碰撞和组合形成各种物质。
每种物质的性质和特征取决于原子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无限多的,它们可以组合成不同种类的物质。
原子之间的组合和分解是宇宙中一切物质变化的基础。
这个理论揭示了物质变化背后的一种基本规律,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于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为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学家们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原子,进一步验证了原子论的正确性。
物理学家们通过对原子核和电子的研究,揭示了原子内部更微观的结构,从而推动了量子力学等领域的发展。
原子论的提出也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本质。
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的变化并非神秘不可解的,而是可以通过研究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理解和解释的。
然而,原子论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在德谟克利特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对原子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他们认为,原子论过于简化了宇宙的复杂性,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例如,柏拉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它们超越了原子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的变化是由于形式和物质的结合和转化。
尽管存在争议,但原子论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它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原子的研究,人们揭示了物质的微观本质,深入理解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关于宇宙基本构成的理论。
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原子组成的。
原子通过碰撞和组合形成各种物质,它们的性质和特征取决于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古希腊原子论和当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论
古希腊原子论和当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论古希腊原子论和当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论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学说,但它们都探讨了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都对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原子论最早由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微小颗粒组成的。
这些颗粒被称为“原子”,这个词源于希腊语中的“atomos”,意为“不可分割的”。
根据德谟克利特的理论,原子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它们通过碰撞和组合来形成各种不同的物质。
然而,古希腊原子论并没有经过科学实验证实,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观点。
直到19世纪,当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论才得以确立。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能够观察到微观世界,并提出了实验证据来支持原子存在的理论。
当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论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而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原子的不同特性取决于其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排列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并发现了更多微观世界的奥秘。
例如,他们发现了原子核中由更小的亚原子粒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
此外,他们还发现电子并不是简单地围绕原子核旋转,而是存在于一种模糊的电子云中,其运动方式更像是一种概率分布。
古希腊原子论和当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论在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对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古希腊原子论奠定了原子概念的基础,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思想启示。
而当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论则通过实验证据和数学模型,为我们深入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的性质提供了关键支持。
总结起来,古希腊原子论和当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论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的尝试。
尽管它们在时间和科学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共同揭示了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并对后续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原子论将继续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提供更全面的解释。
原子学说的演变
原子学说的演变
一、早期原子观
在古代,人们对于物质组成的认知主要基于感觉和直观。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小粒子组成的。
这些小粒子被称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为后来的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原子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家们开始对物质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了“化学原子论”,认为原子是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并且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不同。
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成为了化学学科的基础。
三、现代原子观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20世纪的科学家们对于原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
这种模型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四、量子力学模型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于原子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模型”,认为原子核中的电子不是沿着轨道运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能级之中。
这种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原子的光谱和其他性质,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总之,原子学说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人们对原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
这些认识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论古代原子论哲学的发展及其意义
论古代原子论哲学的发展及其意义
原子论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从古代希腊哲学家到中国儒家文化,原子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古代原子论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哲学思考,决定了人们对宇宙实质本质的看法,有效地推动了理性思考的深入,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原子论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庞塞斯,他认为宇宙由众多基本元素构成,随着时间
的演变,这些元素连同它们所构成的物体不断变化,并建立起物理世界的关联。
他的看法
引起了众多哲学家的重视,但最终以微粒论的形式被确立下来。
几个世纪以后,黑格尔在
研究微粒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论,并将它极大地发展成一门学科,他在“产生理论”中认为,物质由最小的原子构成,这些原子不能再分割,也是宇宙中物质的基本形式。
据估计,艾森斯坦的时空和量子物理学也是来源于古代对原子论的思考。
伴随古代原子论的发展,理性思考也得到了推动,关于宇宙的本质也变得更加普遍。
从神
学的角度来看,神就是宇宙的创造者,宇宙就是神所创造的,而原子论的发展使人们看到
了物质的原子本质,使物质世界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由定律而非神祗来支配。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原子论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等核心理论就是从原子论发展而来的。
从上面简单介绍古代原子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不仅在哲学思想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
的思想也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物质世界的构成中,人们意识到了原子的
存在,对自然规律的探求日渐深入,古代原子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现代科技发
展的催化剂和推进力量。
古希腊原子论和当代物理学原子论
一、古希腊原子论的发展古希腊原子论是古希腊哲学家对物质结构的一种理论。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老庄就提出了物质不可分割、独立存在的观点,为原子论的雏形打下了基础。
而后,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原子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元素说”,即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要素,但这一理论与原子论并不相符。
直到公元前5世纪,莱克里特斯和德摩克里图斯提出了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观点,开创了古希腊原子论的真正发展阶段。
二、古希腊原子论的基本观点古希腊原子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古希腊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单位。
2. 原子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古希腊原子论认为,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是由于原子的形状和大小不同造成的。
3. 原子之间的运动和碰撞:古希腊原子论提出原子在空间中自由运动,并且可以相互碰撞,从而导致物质的形成和变化。
三、古希腊原子论与当代物理学原子论的关系古希腊原子论对当代物理学原子论的影响是巨大的。
古希腊原子论的基本观点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了当代物理学关于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方向。
而当代物理学原子论主要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其基本观点包括原子是由云层中的电子以及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这些基本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四、古希腊原子论与当代物理学原子论的异同古希腊原子论与当代物理学原子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古希腊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而当代物理学原子论认为原子内部还存在着更加微观的粒子。
古希腊原子论主张原子之间可以相互碰撞,而当代物理学原子论更注重原子内部的基本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五、结论古希腊原子论是古代哲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思想对后来当代物理学原子论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古希腊原子论与当代物理学原子论在某些基本观点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其共同点更多地体现在对物质结构和基本粒子的关注上。
古希腊原子论的内容和意义
古希腊原子论的内容和意义
古希腊原子论是指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对物质的本质和构成的理论。
古希腊原子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原子的存在:原子被认为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不可再分割的微小粒子。
2. 各种物质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形状和大小的原子组成,原子的特性决定了物质的特性。
3. 空虚:原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虚,使得原子可以运动和相互作用。
4. 运动:原子可以通过碰撞和相互排斥来运动。
5. 持续性:原子在宇宙中是永久存在的,在各种变化和组合中不会被摧毁。
古希腊原子论的意义在于:
1. 科学思想的开创:古希腊原子论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尽管古希腊原子论的科学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得到认同,但它开启了对物质本质和构成的思考,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2. 理性思维的推进:古希腊原子论鼓励人们用理性思维去解释宇宙的运行,并强调个体复杂现象从简单的基本构成单元推导而来。
3. 对自然界的观察:古希腊原子论鼓励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为后来的实证科学做出了贡献。
4. 人类自由意志的强调:古希腊原子论认为宇宙运行的规律性并不完全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强调了人类自由意志的存在。
总的来说,古希腊原子论对于科学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并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自由意志的思考。
原子论的发展史
原子论的发展史原子论的发展就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旅程,充满了无数智者的奇思妙想。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有一群聪明绝顶的家伙开始琢磨这个世界的构成。
德谟克利特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家,他提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原子呢,就像是建筑世界这个大房子的小砖块,不可分割,它们在虚空里晃悠着,组合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时候的原子论啊,就像是一颗刚种下的小种子,虽然还很稚嫩,但是已经有了非常了不起的想法。
你说这古人怎么就这么聪明呢?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看天上的星星,只觉得好看,人家就能琢磨出这么深刻的道理。
这原子论刚出来的时候,肯定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吧。
就像你跟一个只知道种地的老农说,这个世界是由小得看不见的东西组成的,他可能会觉得你脑子坏掉了。
可是呢,这就是智慧的火花啊,一旦擦出来,就有着燎原之势。
后来啊,时间就像一辆马车,哒哒哒地往前走。
原子论也像是一个被暂时遗忘的宝藏,在角落里蒙尘。
一直到近代,科学像是睡醒了的巨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学说。
道尔顿就像是一个寻宝者,把原子论这个宝藏又挖了出来,还精心打磨。
他通过研究化学现象,发现各种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且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重量。
这时候的原子就不再是古希腊人那种模糊的概念了,而是像一个个有着明确身份的小成员,每个都有着自己的特性。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家族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原子也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就有着不一样的脾气。
再往后呢,原子论就像是搭上了火箭,飞速发展。
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就好比是在原子这个小房子里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小房间。
原子不再是不可分割的了,它里面还有更小的东西呢。
这一下可不得了,就像你一直以为盒子里装的是一个完整的东西,结果打开一看,里面还有更小的宝贝。
汤姆逊提出的“枣糕模型”,把原子描绘成像一个枣糕一样,电子就像是枣糕里的小枣子。
这模型虽然在现在看来不太准确,但是在当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啊。
卢瑟福呢,就像是一个敢于质疑一切的勇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原子论哲学的回顾——兼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原子论哲学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兴起与十七世纪的复活,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的思想结晶。
其发展兴衰的历程,反映出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也反映了哲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科学的哲学思辨的现代价值。
一、单一本原说、多元素说——朴素的哲学抽象西方哲学产生于在古代希腊的奴隶制时代,公元前8世纪城邦奴隶制确立,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为奴隶主服务的“有闲”阶层,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研究天文、地理、哲学等,欧洲最早的哲学家应运而生。
1、单一本原说哲学始终以解释人类的普遍性和终极性问题为己任。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的哲人们就开始了对世界本原或始基问题深刻的思考。
然而作为人们最初的哲学研究,它自然而然地面向客体,直接把可感的事物作为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原子唯物主义思想萌芽。
被认为是希腊第一哲人的泰勒斯提出“水为万物的本原”。
在他看来,万物产生于水,而又复归于水。
“水”在这里不单是一个具体实物,它已是作为万物统一原体的较为抽象的“物质”概念了。
以“水”这样一种具体物质形态去说明其它具体事物,又缺乏作为所有具体实物共同特性的基础,不能充当“物质”这个普遍的概念。
但是,泰勒斯的思想,已经试图领先经验、观察,用自然说明自然,抛弃了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说明自然,这一大胆的探索,冲破了原始宗教的束缚,为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因为“水”的局限,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应运而生,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形”的命题。
“无限者”是一种浑沌未定的东西,无任何规定性,数目无限亦无边无际。
“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失而复归于它。
”(《古希腊罗马哲学》P7)他指出,物质性的“无限者”之所以产生万物,是由于其内部包含着对立的力量,即冷和热,干和湿的对立斗争。
由这些对立物构成世界万物,这是阿那克西罗德在泰勒斯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发展,他的哲学是原始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结合。
由“水”—“无限者”,是一次由感觉到超感觉的认识深化过程,也反映出,哲学在古希腊早期就已表现出抽象的思辨特点,抽象思辨的哲学思维初步显现。
而且“始基”这一范畴由泰勒斯提出,表现了西方文明独特的一方面。
“始基”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由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
”(《古希腊罗马哲学》P4)“始基”就是“本原”,是一个最终意义上的概念,表现出探求根源,探求最后因的愿望,西方哲学也正突出了这一点。
在研究自然与世界的过程中,也始终延续着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
西方哲学也依循这样的认识,形成了与其它文明历史的不同。
由此,西方哲学遵循自己创立的研究风格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那样不可把握。
“无限者”无规定性,那么其存在也就困难了,因此,人们要求对“无限者”作出常识性解释,要求从超感觉回到自然具体物质的解读上来。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哲学认知的历史局限性。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进而提出“气”是万物本质,气在自然界中更普遍,更富于变化,它无限扩散于空间,无所不在。
“一切存在物都由气的浓聚和稀薄而产生”。
(《古希腊罗马哲学》P11)(当它稀薄的时候形成火,当它浓聚起来按不同程度依次形成风、云、木、土、石。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归根到底无非是气的聚散而已。
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思想,则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火。
尽管古希腊哲人对世界本原“物质体”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他们仍然推想到可能有单一的“元素”,是构成万物的共同的基础。
在自然哲学观中,表现出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恩格斯指出:“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的统一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P164)这一阶段哲学思想从总体上来说,是属于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却给原子论哲学发展提供了几个立论基础:寻找事物共同的统一的基础,事物由之构成,事物的变化运动是聚散运动等。
2、多元素说随着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发展,世界万物的多样性的认知日新月异,旧有的用一个感性直观的物体来说明万物形成本原的思想,就显得缺乏说服力了。
于是,相继有人提出多元素说。
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说”,万物本原是土、水、气、火四种元素,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便形成了各种不同事物,当某一事物各种元素分离时,事物便消失。
四种元素间不能相互转化,需借外力来运动。
阿那克萨哥拉则提出“种子说”,物质是一群不同实体的集合物,每一实体都具有不同的质,如感官所感觉到的,不管怎样分割,各部分所包含的东西总是和全体相似,不过可能由于成份比例不同而有所不同。
“种子”的运动不是自为的而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奴斯”推动的。
“奴斯”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
”《古希腊罗马哲学》P70“种子”是可感知的实体,但又不是具象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物体,其运动变化源于外力。
“四根说”“种子说”将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物质微粒的混合和运动的结果,天才地触及到了科学意义上的物体的内部结构说,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也为原子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先驱的思想,仍然表现出形而上学的特征。
在物质结构及运动问题上,用形而上学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本原及运动。
他们提出,在物质被不断分割以后,其特性还会保持不变吗?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的,是怎么来的?这些相对局限的探索,已触及到对事物本质与特性关系的思辨,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形成上是有很大意义的,蕴含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所要求的精细分析的思维方式的萌芽。
从早期的物质或宇宙观上,表现出西方所特有的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特征,预示了西方近现代科学进步的道路。
二、原子论哲学的创立与复兴——科学的哲学思辨1、原子论哲学的创立原子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留基伯,他和德漠克利特继承了早期唯物主义传统,继续用单一的要素说来解释物质,用多元结构的“原子”代替了单一本原性的水、火、气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与原子学派相对立的爱利亚学派——主张去感官,只有理性才能获得真理,提供给原子学派在不能觉察的东西中去寻找实在的思路:物质是由散布在真空中的终极粒子组成。
当时在哲学界,关于感官与理性的广泛争论,促进了原子论哲学的科学思想方面的突破。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无前因的,从永恒就存在,并永不毁灭。
关于原子的运动及世界的构成,德氏认为世界的构成无非是原子的聚合与分离,但他将其归结为微粒的增加与减少,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这种在哲学思辨层面上的物质结构观,却给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实验分析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的上的准备和必要的条件。
关于原子运动的描述: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间四面八方运动,互相发生碰撞,引起了直线的和“漩涡”状运动,相似的原子结合在一起,组成元素火、土、水、气,面后开始形成无数的世界,世界生长、衰颓以至最后毁灭。
运动被描述为原子的必然,尽管最终德氏未能给出运动的原因,但这种假说为后来的经典力学的发轫提供了思想源泉,牛顿曾经就这一猜想写到:“所有那些古人都知道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在还未开启物理实验事实的基础上,与现代物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如此接近,令人惊讶。
从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思考带来的科学的见解,哲学研究的中科学精神使得哲学表现出了超越认识论领域的魅力。
沿着哲学思辨的路线推进原子论学说的后来者是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其思想形成于希腊晚期和罗马时期。
伊壁鸠鲁的“物理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基本思想一致,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在说明原子运动的原因时,提出来了重量说,原子因重量自动地作直线下降运动,同时也存在偏斜运动。
尽管“偏斜运动”几乎来自于其臆断,但马克思认为它承认了原子唯物主义的体系中偶然性的存在,启蒙了反宿命论的思想。
(《马恩全集》第二卷P147)卢克莱修的《物性论》里提出“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谁论证了原子是永恒的实在,虚空是”一种其中无物而不可触的空间““是事物运动的条件”是真实存在的,”物质的总库也不曾比现在更拥挤,也不曾比现在更空疏。
“”正如它们今天的运动一样,原初物体在太古也有这样的运动,并且此后也将永远有这样的运动。
“(《物性论》P18、P19、P79)其思想表现出深刻的唯物主义见解,以及物质守恒和运动量守恒的创世猜想。
纵观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原子唯物主义标志着希腊科学第一个伟大时期的最高峰,尽管它不成熟,但其中已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发展所需要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
总体上,古希腊原子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
在古希腊原子论者那里,他们既没有确定实验事实,以用来创立一个精确的有限的理论,也没有力量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个理论的推论。
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关于宇宙的哲学思辨的体系之上的,象古代和现代的其他形而上学学说一样,一直是一种决定于创始人和信徒的心理态度(这是个多么靠不住的依托)而得到确认和发展的。
而且,这也很容易为反对其主张的哲学家的新思想从根本上加以推翻和取代,事实经过也正是如此。
源自于形而上的思想的演进,以及现实对原子论思想不断的质疑,原子论者需要不断完善其学说,用新的发现去弥补以往学说的漏洞。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古代原子论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哲学世界观领域,也成为后来柏拉图的“理念论”得以盛行的原因,以致唯心主义统治了西方思想界长达数个世纪。
2、原子论哲学的复兴直到18世纪,近代原子论,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阿伏加德罗提出了他们的原子说和分子说,当时发现的化学元素,就是构成世界的终极粒子,不可再分,元素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具有质量,不同质量的元素聚合形成不同的物质,并认定这些元素就是古希腊原子论中的“原子”。
建立在明确的实验事实基础上的,他们运用大量的实验来论证原子说的可靠性,从科学上给予古代原子论以实证,从而促成了曾在中世纪长期被冷落的古代原子论的复活,可以说,他们的理论是原子论哲学范式的近代科学版本。
古希腊原子论学派对世界终极统一性进行的阐述,在近代,科学给予了哲学思辨以科学贯彻。
在更有意思的是,牛顿力学也以原子论哲学范式为其立论之基础,同时还选择了上帝创世说为其哲学依据。
近代科学中一度盛行的“还原论“,其思想渊源实则就是古希腊原子论哲学为代表的实体实在论世界观,其根本则是囿于人类对微观不变性、简单性的坚持上。
近代化学元素的发现、牛顿力学的创立,使当时的科学家深信,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最终都可以在原子、分子的物质层面得到解释。
概括来讲,”还原论“的思想方式,理论假说到科学推论到实验验证,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其功绩不可磨灭。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哲学思辨对科学的深刻影响,古希腊哲学观念对近代科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