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教案
三年级下第8课音乐教案
三年级下第8课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包括音高、音符、节奏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音高感。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包括音高、音符、节奏等。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音高感。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
投影仪、音乐教材、音乐乐器等。
2. 教学素材。
音乐欣赏的音频、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导入新知。
通过欣赏音乐,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基本概念,包括音高、音符、节奏等。
并且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 学习音乐节奏。
老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节奏感,通过打拍子、跟随音乐的节奏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 学习音乐音高。
老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音高感,通过唱歌、听音乐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高感。
5. 欣赏音乐作品。
老师向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音乐的美妙,并且引导学生从中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6. 小结。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多欣赏音乐,培养音乐的兴趣。
五、课堂练习。
1. 听音乐节奏,跟随拍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2. 听音乐,跟唱音高。
3. 跟随音乐的节奏做打击乐器的演奏。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欣赏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音乐、训练音乐感知能力,使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差,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8课《夜深沉》教案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8课《夜深沉》教案一. 教材分析《夜深沉》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选自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八课。
这首曲子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奏,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深沉。
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音乐表现力和欣赏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夜深沉》这首民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对《夜深沉》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夜深沉》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乐曲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3.学会用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技巧演奏民族乐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播放示范音频,引导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乐曲的背景、特点和演奏技巧。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合作法: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演奏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介绍、乐谱、图片等。
2.民族乐器:二胡、琵琶等。
3.音响设备:音响、耳机等。
4.练习册:配合教材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夜深沉》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乐曲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乐谱,讲解乐曲的结构、旋律和节奏。
重点讲解乐曲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演奏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纠正错误的演奏姿势和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演奏任务。
教师点评学生的演奏,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类似风格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第8课竖心旁》教案
举例:
a.针对竖心旁书写错误,教师需要通过示、指导,帮助学生纠正笔顺、笔画不正确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
b.在协调性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汉字中竖心旁的形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高他们书写时的整体布局能力;
c.对于字形演变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解、故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竖心旁的演变过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竖心旁的基本概念。竖心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种偏旁部首,它出现在字的左侧,与字的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竖心旁的掌握对于提高我们的书写速度和字形美感至关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汉字“快”为例,竖心旁在这里起到了稳定字形、指示字义的作用。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竖心旁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汉字。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8课竖心旁》核心素养目标:
1.让学生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竖心旁的结构特点,提高汉字书写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汉字中竖心旁的构字规律,增强语言文字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识字量和词汇量,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书写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竖心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竖心旁在汉字中的作用,分析其书写规律,并解决书写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生平
墨子(公元前 468—公元前 376 年)名翟, 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著作
《墨子》
思想主张: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曾提出“兼爱”
“非攻”,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战
争,支持正义战争等观点,反对奢侈,提倡
培养小组合作
节俭。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
能力
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 思考百家争
学”。
儒家代表人物
鸣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 表之一。 著作:《孟子》 孟子 亚圣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出“民为贵,君 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 争; 2.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3.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 树。 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 313—238 战国后期赵国人 著名儒家学派学者和教育家 著作:《荀子》 荀况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 系社会秩序。认为贵族以礼乐来节制,庶众 百姓以法律控制。并指出自然变化是有规律 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李斯为其学生。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 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 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要老
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
学术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
三、百家争鸣
出示《百家争鸣》的视频
思考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第八课 优劣不绝对(教案)小学心理健康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师:通过寻找“全班之最”,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无论是学习上的成就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良好品质,如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这种展示让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引出课题《优劣不绝对》
参与活动,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
通过活动,发现优点,树立自信心,增进同学间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引出主题。
四、加油站
师:优劣不绝对,《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性格特点鲜明,请你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下他们吧!
人物
优点
缺点
唐僧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小组交流分享。
预设及引导:
唐僧:慈悲为怀、信念坚定、学识渊博;过于仁慈、判断力不足、固执己见。
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忠诚正直;性格急躁、自尊心强、过于自信。
猪八戒:乐观开朗、力大无穷、忠心耿耿;贪吃懒惰、好色贪财、意志不坚。
讲授新课
一、观景台
(一)想一想,辩一辩
回忆《骆驼和羊》的故事。
出示课件:骆驼说:“长得高好。”
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
师: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讨论。
预设及引导:
骆驼(个子高)的优势:
1.食物获取:骆驼能够轻松吃到高处的树叶和草料,这在食物稀缺的荒漠环境中尤为重要。
2.视野开阔:高大的身材使骆驼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有助于它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或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三、成长树
出示课件:想一想上节课的自我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怎样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或劣势呢?
自我描述
评价
我的新认识
优势
不足
我爱思考。
√
我做事马虎。
√
高中历史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师】教师总结。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进行下一部分内容的学 习。魏晋南北朝科技的发展。
(三)科技
【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 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
界前列。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了解一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
科目
历史
课题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
的文化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 标与 核心素 养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三国至隋唐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
3.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科学技术
4.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二.过程。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 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 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 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 被尊为“画圣”。
学生思考并在课本中寻找
帮助学生理解 三国至隋唐文 化的发展情
表现在哪呢?
答案:
况,同时培养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结合PPT)隋朝时 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 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而到了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 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 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 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3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
本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的文章。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案例收集;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如:“教养”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论述教养的重要性的?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例如:讨论身边是否有缺乏教养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写作或回答问题。
第八课教案
第八课打砖歌(4课时)一、教学内容1、唱唱:《打砖歌》2、练练:律动。
3、听听:《龟兔赛跑》二、教学目的1、学习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打砖歌》;帮助学生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通过学习一组模仿清扫劳动的律动,提高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其劳动观念。
3、通过听赏《龟兔赛跑》,感受乐曲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教育学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步骤(一)学唱歌曲《打砖歌》。
1、向学生介绍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使学生对歌曲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2、有感情地范唱,引起学生的共鸣3、指导学生用轻而有力度的声音,按节奏读歌词。
注意读准字音,“臂”读作:“bì”;“孩儿”、“头儿”似的儿化韵要轻声。
4、指导学生把一字一音唱得自然而连贯,“55 313”的后十六分音符时值要唱得准确。
5、学生唱熟后,由学生领唱。
(二)用打击乐器为歌曲《打砖歌》伴奏。
1、复习歌曲《打砖歌》。
齐唱、指名唱。
2、伴奏前,先做读谱和拍手练习,注意控制第二行节奏谱第二拍的力度不要太强。
伴奏时,交换两组乐器,使学生有练习两种乐器的机会。
(三)边唱歌曲《打砖歌》边拍手。
1、复习歌曲《打砖歌》。
齐唱、指名唱。
2、指导唱歌和拍手相协调。
3、交换拍手的形式:第一拍自拍,第二拍双手对拍手心;或第一拍自拍,第二拍双手对拍手背。
(四)随音乐律动。
1、启发学生对担水、擦玻璃、抹桌子的劳动进行联想。
2、根据学生表演情况进行指导。
3、动作说明:1-4小节:双脚原地屈膝小跑步,同时双手握拳平举、一前一后,做担水姿势。
5-8小节:双腿屈伸,一拍一次。
左手叉腰,右手五指并拢,手心向前,在头前上方左右摆动,做擦玻璃姿势。
5-8小节:右手在体前,手心向下,在体前左右摆动。
做抹桌子姿势。
(反复)(五)听赏《龟兔赛跑》。
1、听赏前生动地向学生介绍龟兔赛跑的故事。
2、故事讲完后,把乐曲中小兔和乌龟的主题音乐弹奏给学生听。
3、采用边讲解边分段听赏的方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班级】高一一班【时间】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各朝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能够理清儒学、道教、佛教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线索。
史料实证:通过灭佛、反佛相关史料分析,掌握三武灭佛、儒学复兴等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能够详细解释魏晋玄学、玄奘取经等历史名词。
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化各方面发展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通过对中外交流的学习,意识到各国文化交流与冲突。
【教材分析】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
第八课旨在讲述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与文化领域新的发展,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
教材给出的材料足够丰富,需要补充的有对三武灭佛、韩愈复兴儒学的详细解释,再加上文学艺术更多图片与文字史料的补充,可以使学生从大量的材料中比较直观的体会到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发展的繁荣程度。
【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中的学习中比较浅显的认识过这一时期文化发展情况,没有了解过儒释道具体的发展情况,也没有接触过“三教并行”这一概念,需要详细讲解。
另外,在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同学们有从图片、文字等方式了解过,更深层次的例如风格、发展原因没有涉及。
中外文化交流的方面,知道玄奘西行,没有具体了解过中国佛教对外的传播,遣唐使、港口城市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儒释道在各朝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及影响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给出“洛阳白马寺”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在浏览课本最前面对白马寺的介绍,了解一下白马寺。
白马寺呢,是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建造的,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建造白马寺吗?答:给西域高僧居住。
没错,汉明帝知道远处的西方有一种中国所没有的被称为“佛”的神明,就命人到西域去寻来一些记载佛的思想的佛经,并带来了两位高僧,汉明帝为这两位高僧建造了白马寺,让他们住在洛阳并宣讲佛法,向民众传教。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教养》⼀⽂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教养”的现象,深⼊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觉做⼀个有教养的⼈。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论教养》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快速⾼效的默读中,把握⽂章的结构,理解⽂章的思路,了解议论⽂中常⽤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法。
2.体会本⽂语⾔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活中的重⼤意义,⿎励学⽣争做⼀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的⼈。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紧扣中⼼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事实论证的⽅法。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知识”这⼀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具】 教学PPT,朗读⾳频 【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趣味导⼊ 同学们,⼀张⽩纸有四个⾓,假如你把它剪掉⼀个,它还有⼏个⾓?(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法,可能是沿对⾓线剪,可能是只剪⼀个⼩⾓,也可能是弯曲着⼀个⾓剪……)可见,⽣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每⼀种事物从不同的⾓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谈创造性思维》。
⼆、知识卡⽚ 1.作者档案 罗迦·费·因格,1948年⽣,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们是⼉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部分⼈”是他的名⾔。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八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➊教学目标一、了解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分析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所包含的阶级政治诉求二、知道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发生的时间、地区和概括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和启蒙运动的概况二、教学难点: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➌教学过程设计一、文艺复兴1、时间:14世纪——17世纪(兴起于意大利)2、背景/原因(1)西欧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源)(2)中世纪天主教在西欧建立神权统治,束缚了人们思想,压抑了人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但自身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来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批判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仅作了解)(3)西欧拥有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拜占庭帝国汲取大量文化养料,还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4)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化传播(5)黑死病促使人们反省补充知识: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仅作了解)①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意大利城市主要由工商业者掌权(佛罗伦萨、威尼斯)③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存,尤其是威尼斯接受了来自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精髓3、实质: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批判天主教,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4、精神内核:人文主义(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幸福(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时间国家代表人物14世纪意大利文学三杰: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彼特拉克《歌集》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自由15世纪意大利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运用高超艺术手法,突破中世纪呆板僵化风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15世纪末英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充分展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标志文艺复兴达到高潮(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更加关注人本身和现实世界)(2)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产生了众多精彩的文学艺术,促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思想条件(4)为启蒙运动兴起奠定了基础(5)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私欲膨胀和社会思想混乱补充知识:市民阶层(仅作了解)①文艺复兴背后是市民阶层的崛起②市民阶层是一种世俗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宗教阶层③市民阶层亦指新兴的早期资产阶级(手工工场主、商人、金融家7、文艺复兴采用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方式的原因(仅作了解)(1)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小,无力与天主教神学正面冲突,也没有属于自身的成熟思想体系(2)当时天主教神学占统治地位,不允许其它思想和学术传播,而天主教神学理论体系大多是依据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采用该方式可以减少阻力,扩大影响一、宗教改革1、时间:16世纪——17世纪(以1517年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2、背景/原因(1)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兴起壮大(根源)(2)西欧正经历着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3)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播(5)天主教出售赎罪券,剥削中下层人民,尤以德意志最为严重(直接原因)3、新教派别及思想主张(1)德意志的路德教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灵魂得救,否定天主教会权威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圣经》是人们信仰上帝的唯一权威,人人都有阅读理解《圣经》的权利,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③建立本民族教会与廉俭教会:运用本民族语言传教,脱离罗马教皇控制(2)瑞士的加尔文教:先定论/预定论注·先定论含义(仅作了解):上帝已经预定了人的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贫穷与富裕,并把人预先分为两类(选民与弃民),但每个人都事先不知道自己是否为选民,必须通过现世奋斗,奋斗成功了就是选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3)英国的国教:王权高于教权4、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罗马天主教神权统治的政治社会运动5、历史影响(1)解放了人们思想(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传播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2)使基督教出现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足鼎立的局面(3)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4)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补充知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仅作了解)①相同点A、背景相同:西欧经历着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B、斗争对象相同:罗马天主教会C、手段相同:都从古代寻求养料,文艺复兴借助的复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而宗教改革借助的是《圣经》中的原始教义D、都得到了世俗贵族和富商的支持与保护②不同点A、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于社会上层和知识份子;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意志地区,主要在宗教领域,以社会中下层为主B、对人的认识不同: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核心;宗教改革还是强调以上帝为核心C、对罗马天主教的态度不同:文艺复兴虽然揭露和批判罗马天主教的丑恶,但还是抱着和解心态;宗教改革主张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自己的新教会D、性质不同:宗教改革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革命1、时间:16世纪——17世纪2、背景/原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产生革命性变化3、具体表现(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注: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正式提出日心说(仅作了解)(2)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注:牛顿经典力学(仅作了解):①代表著作为牛顿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②牛顿的运动三大定律指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③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运用开普勒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创立的微积分基础上发现的,帮助人类成功计算出地球平均密度、解释了潮汐、发现了海王星(3)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注:解剖学奠基人为英国的威廉·哈维,运用解剖实验方法建立了血液循环理论(仅作了解)4、历史影响(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三、启蒙运动1、时间:17世纪——18世纪(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18世纪后期达到高潮并扩展中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2、背景/原因(1)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源)(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3、具体含义: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4、精神内核:理性主义(1)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主张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2)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3)构架资产阶级政治框架,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权力制衡、社会契约国别人物著作(仅作了解)思想主张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建立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下的君主立宪三权相互监督与制衡法国伏尔泰《哲学通信》由开明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直接民主、民主共和英国洛克《政府论》建立分权制衡下的君主立宪;依法治国英国休谟《人性论》经验主义哲学怀疑论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现代经济学之父;劳动是财富源泉和价值尺度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启蒙思想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科学民主、自由平等(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是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后期促生了浪漫主义·仅作了解)(2)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4)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5)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补充知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仅作了解)①相同点A、都是西方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的价值,批判罗马天主教会,而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新的继承与发展B、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不同点A、手段不同: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启蒙运动直接抛弃了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构建资产阶级自身的民主政治框架B、精神内核不同: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C、主要斗争对象不同:文艺复兴主要批判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主要批判封建君主专制D、性质不同:启蒙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革命➍当堂练习1. 下列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B.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C.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D. 都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2. 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A. 强调自由,主张“因信称义”B.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C.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D.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3. 西方人文精神得以发展,以下关于人文思想的观点依次是()①认识你自己②人民主权③因信称义④主张以“人的学问”取代“神”的学问A. ①④②③B. ②①③④C. ③④①②D. ①④③②4.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山山水水》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八课《山山水水》人教新课标一、教材背景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第八课,教材名称为《山山水水》。
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基本构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夸张感官体验,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基本构图方式;2.学会夸张感官体验,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作品;3.发挥创造力,创作一幅具有山水画特点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
2. 学习基本构图方式(1)正中设景让学生了解山水画中“正中设景”的构图方式,让学生通过练习画笔、模拟练习等方式掌握该构图方式。
(2)三分法构图让学生了解山水画中“三分法构图” 的构图方式,通过画笔和模拟练习手段使学生掌握该构图法。
3. 现场创作设计现场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探索和运用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方式,创作一幅具有山水画特色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幻灯片、放映视频和展示图片等形式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
2. 学习基本构图方式(1)正中设景构图由教师向学生讲解正中设景构图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带领学生画出一幅符合该构图方式的山水画。
(2)三分法构图由教师向学生讲解三分法构图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画出一幅复合该构图方式的山水画。
3. 现场创作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的素材、材料和工具,带领学生完成现场创作。
学生可以探索和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幅符合山水画特点的作品。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在教师向学生讲解基本构图方式的同时,通过画笔、模拟练习、现场创作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借鉴学生现场完成的作品,进行评选或展览。
评价的标准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不仅仅依据美术技巧和构图特点,还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二年级上册第八课锣鼓歌音乐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八课锣鼓歌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锣鼓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 通过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复杂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教学重点:歌曲《锣鼓歌》的学唱、节奏练习和音乐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锣鼓乐器等。
2. 学具:课本、铅笔、橡皮、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民族锣鼓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锣鼓乐器及其特点。
2. 歌曲学唱(10分钟)(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锣鼓歌》,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音高。
(3)分组练习,互帮互助,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节奏练习(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用拍手、敲击等方式模仿锣鼓节奏。
(2)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锣鼓节奏,进行互动练习。
4. 音乐欣赏(10分钟)欣赏不同风格的锣鼓音乐,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5. 简单乐理知识讲解(5分钟)介绍锣鼓歌的基本节奏和音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锣鼓歌》2. 重点节奏:× × × × × × × ×3. 音高变化:do re mi fa sol la si do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演唱歌曲《锣鼓歌》,用拍手、敲击等方式进行节奏练习。
2. 答案: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下节课进行验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节奏和音高掌握不熟练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民族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锣鼓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八课批评不可怕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八课批评不可怕第八课:批评不可怕一、引言: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必然会遇到批评的情况。
批评是一种对行为或表现的不满或指责,如果不正确地处理批评,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教案旨在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批评,并培养他们积极应对批评的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批评的概念及作用;2.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3. 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应对批评。
三、教学内容:1. 批评的概念及作用a. 定义:批评是对行为或表现进行指责或不满的评价。
b. 作用:批评有助于指出错误、改正问题、提高自我。
2.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a. 接受批评:学会从批评中获取有益的信息,不要过分自卑或产生消极情绪。
b. 分辨批评的真实性:学会区分合理的批评和不合理的批评,不要盲目接受任何批评。
c. 改正错误:对于合理的批评,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正。
d. 自信心的建立:正确对待批评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成长,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 积极应对批评a. 冷静思考:在接受批评时,先冷静下来,不要情绪化地做出回应。
b. 听取意见:倾听批评者的观点,尊重他人意见。
c. 反思行为:批评是一种反馈,学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找出改进的方法。
d. 寻求帮助:如果学生不理解批评或遇到困难,可以寻求老师、父母或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四、教学方法:1. 短片观看:播放一段有关批评的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批评情况,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 角色扮演: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批评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接受和应对批评的过程。
4. 图文展示:让学生搜集与批评相关的图片和文字,展示在课堂上,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流程:课堂活动 | 活动描述 | 时间分配--------|--------|--------引入 | 观看短片,引发学生对批评的思考 | 15分钟批评的概念及作用 | 介绍批评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 | 10分钟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 | 引导学生讨论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 | 15分钟积极应对批评 | 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学生进行互动和分享 | 20分钟总结 | 总结课堂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 10分钟六、评估与反馈: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将其作为评估指标。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备课全套(部编版)
九下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为了纪念普林西普,在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站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用黑色的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
奥匈皇储被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战”: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的面积不成比例。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问:这一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激化。
2.帝国主义矛盾的实质。
德国:要求按照国家实力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19世纪中后期,奥匈帝国与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地区冲突不断。
德国为了防止法、俄联手反德,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后来意大利也加入进来。
三国同盟的形成,促使法、俄接近。
法、俄签订针对德、奥的军事协定。
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俄缔约,形成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英国为核心4.影响: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背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小班古诗教案第八课
小班古诗教案第八课教案名称:小班古诗教案第八课一、教学目标:1. 通过古诗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朗诵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静夜思》。
2. 古诗中的意象描写。
3. 古诗的韵律和音韵。
三、教学准备:1. 古诗《静夜思》的课件或投影。
2. 古诗《静夜思》的字卡或手写板书。
3. 图片或实物道具,如月亮、床、窗户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进入一片夜晚的环境,开启一段寂静的夜晚之旅。
2. 展示图片或实物道具,引发学生对夜晚的想象和感受。
3. 引导学生讨论夜晚的特点,如月亮、星星等。
步骤二:学习古诗《静夜思》1. 呈现古诗《静夜思》的课件或手写板书,让学生观察古诗的字句和结构。
2. 师生共同读诵古诗,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指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等。
4. 教师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字词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5. 学生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步骤三:讨论古诗中的意象描写1. 利用课件或手写板书,呈现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如明月、窗前等。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如明亮、寂静等。
3. 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步骤四:学习古诗的韵律和音韵1. 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韵律和音韵,如“光”和“床”、“月”和“怀”等。
2. 师生一起读诵古诗,注重韵律和音韵的味道。
3. 教师解释古诗中的一些音韵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美感。
步骤五:创作和表演1.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
2. 学生分组进行小诗的分享和表演,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师及同学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创作,增强学生自信心。
五、巩固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朗诵和创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述《静夜思》的内容和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兴中会成立之初,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这表明,兴中会一开始就是以一个旨在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团体出现的。因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教师引导]同学们,继兴中会的成立,从1894年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请同学们看下列表格。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8课《辛亥革命》。本单元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两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教师问,孙中山寻求的救国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第一课时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既是对前一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深化,同时又是后一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导入和铺垫,围绕本单元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核心,侧重强调提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着重阐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自觉运用哲学观点正确指导自己的生活,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学情简要分析知识基础: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本门课程的前期学习中,初步掌握了唯物论及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尤其是本单元第七课的学习,学生明确“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身心特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区分事物的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可以从媒体及身边接触到一些上当受骗、假象误导的案例,所以对于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有初步认识了解。
(结合所学专业特点略)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运用目标: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课堂教学过程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漫画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漫画说明现象和本质不是等同的,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学习新课: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案例“谷粒何以变成谷堆?”思考:国王犯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对现象的认识只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段,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比较低。
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的样子。
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仅仅凭借感觉就作出了决定。
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学生进一步讨论漫画: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
“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
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
不能把真象当作正确的认识,把假象当作错误的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声东击西”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教师引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只能看到一些现象却不会把握其实质。
而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首先,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全面地占有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常言道:“眼见为实”,结合教材案例,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案例分析: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
”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
”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
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
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两个小孩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
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俩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了。
分析思考: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教师归纳总结: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组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
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文明上网?教师引导: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实际运用:(1)社会生活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杂、真假混淆的情况。
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善恶是非。
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
它要求我们学会理性分析,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请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有关是非、善恶、真假方面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指导自己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但是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后,有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以上这两种观点的呢?请分别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为辩题,组织一次辩论会。
第二课时学会识别假象,明辨是非1.莫被假象迷惑双眼教师播放视频“海市蜃楼”。
教师引导: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课件展示:社会中的真假难辨。
医生给病人看病,必须识别病情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对症下药;公安人员侦破案件,必须识别案件现场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消费者购买商品,必须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才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应聘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必须识别合同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带有诈骗性质的现象,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明确:学会识别假象,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复杂性教师课件展示讲解故事“慈善家的谎话”“古堡擒凶”。
理解认识到: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事物是复杂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往往是真象和假象混杂,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同在。
小组讨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3.擦亮明辨是非的“慧眼”课件展示:在我们的生活中,天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有的人主动护送迷路的老人;有的人仗势欺人,欺负弱小。
◆有的人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箱内;有的人随意践踏草坪,污损洁净的墙壁。
◆有的人为寻找丢失物品的失主在路边苦等;有的人顺手牵羊拿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的人为了国家的安宁,昼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痛快,搅得四邻不安。
◆有的人为了百姓的生计废寝忘食,任劳任怨;有的人为了升官发财投机钻营、费尽心机。
◆有的人奉公守法,主动缴纳税款;有的人虽有千万财产,却偷税漏税。
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析真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小组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
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文明上网?教师引导,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不良诱惑:(1)好友小丁邀你上课期间去网吧玩游戏。
(2)朋友请你吃糖(实际是软性毒品),并帮他贩卖。
(3)有人向你出售黄色书刊。
(4)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
(5)星期六,朋友邀你搓麻将赌博。
(6)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并邀你加入。
(7)一位母亲声泪俱下地对记者说,“网吧是个迷潭,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一样,缠住了我们的孩子。
”(8)一名经常上网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上网不好,花钱费力,可上网有瘾,自己管不住自己,老是想着惦着。
”◆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1)损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
(3)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1)避开诱因。
把引起诱因的实物收藏起来,避开诱因;还可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地避开诱因。
(2)学会拒绝。
用技巧婉言谢绝来自朋友的邀请,提高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