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主导产业演变及产业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通过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与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两个角度的论述,回顾了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日本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得出了产业政策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的结论,说明产业政策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增长阶段,但产业政策却存在不少缺陷,不能与时俱进。

应当借鉴日本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富有本国特色的产业政策,对症下药推动经济发展。

标签:产业政策;市场失败;技术立国;规模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国内一篇废墟,满目疮痍,基础设施毁于一旦。

然而仅仅经历20余年的发展,日本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为了振兴经济,在不同时段分别采取了侧重点不同的产业政策。

虽然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爆发让日本的经济走向了低谷,当时的产业政策也遭到了抨击。

但笔者认为,产业政策本身是没有错的,错误在于政府没能将其灵活运用。

所以,具有特色的产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因以及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得出有益启示。

一、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因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的中心课题,是针对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采取的对策”。

意思是在具备一定条件之下,价格机制或者市场是可以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的。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不是万能的,其力量也是有限的,资源配置失败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市场失败”。

西方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市场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虽然市场可以使微观经济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但是在宏观优化配置上难免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在全局上让资源有效分配,产业政策应运而生,其作用就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正因为如此,产业政策成为了日本政府战后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日本产业政策基本内容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对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使日本企业在世界竞争中更有优势而实行的产业结构政策;其二,对每个产业内部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它们即可以合作互补、又可以保持竞争的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 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的标准。所谓“需求的收入弹性标 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因收入 的提高而需求人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 长。所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 理,着重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产业,充分 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
(三)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时期。由于重化学工业的 迅速发展,产业的公害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日本政府 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 构,提出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一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二是调整 长期萧条产业;三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提出综合能源 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与利用;五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六 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
这一阶段,日本产业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 政策重心从经济恢复转向来经济振兴;二是政策手段从直接控制
转向间接控制。
(二)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60—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 是实现赶超。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 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 策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 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一是 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二是 调整设备投资政策。三是在机械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 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四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最 终成功地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跃居为世界第二 经济强国。

日本产业结构

日本产业结构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主导 • 经过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日本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逐 渐爆发。 • 一方面,随着6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 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使得日本经济逐渐进 入一个转型的过渡期,特别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通胀的 高企,更是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冲击。 • 在该阶段中,日本经济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以重化工业为 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危机爆发时,失去了低成本的资源保障,产业结构 得以维持的基础条件遭到破坏。
• 经过十年的产业结构重建及恢复时期,日本经济快速恢复 并超过战前水平,GDP年平均增速9.2%。 • 产业结构方面: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34:47,摆脱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落 后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迈进。
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轻工业中纺织、食品、 造纸印刷占制造业比重接近50%,而重工业部门中的钢铁部 门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为13.29%
• 国内方面,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居民收入的提升,对住房、交通基础 设施、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带动了相关投资的增长,为重化 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驱动着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型。
• 在这一期间,日本出口大幅增长,经济总体呈高速增长态势三次产业 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一方面,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以年均6%的速度迅速下降,二、三产业 明显上升,且第二产业上升速度极快,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由 1955年的19:34:47变为1970年的6:43:51。 • 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内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中农业生产率 及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大大提高,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并占主导地位,纺织和食品占制造业比重由1955年46%大幅下降为 1970年的20%,而钢铁、化工、石油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大幅上升。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摘要】日本产业政策在战后重建时期起步,通过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实现了经济转型和政策调整。

其成功经验包括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及促进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开放。

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如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加强产业政策的整体规划和执行力。

日本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体现在长期投入和政策稳定性,同时灵活性与适应性也使其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进一步探讨发展路径与方向,可帮助其他国家学习借鉴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启示、战后重建、工业基础、技术创新、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可持续性、灵活性、适应性、发展路径、方向、国家借鉴1. 引言1.1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日本作为东亚国家,其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发展历程备受世人瞩目。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日本成功实现了从战后重建时期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转变,其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本文将从日本战后重建时期的产业政策、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与技术创新、日本经济转型与产业政策调整、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启示与借鉴等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探讨日本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灵活性与适应性,以及其发展路径与方向。

通过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经济的成功之道,同时为其他国家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正文2.1 日本战后重建时期的产业政策在战后重建时期,日本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工业发展。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包括对工业基础的重建和扶持,以及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日本政府在战后重建时期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基础的政策。

在战争期间,日本的许多工厂和设施都被摧毁,导致了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工业基础的重建和修复。

政府通过补贴和减税等方式,鼓励企业恢复生产,并提高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产业政策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 政府干预过多,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竞争力。此外,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存 在着腐败和低效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些不足,日本政府逐步调整了产业政策的方 向和手段,例如加强市场竞争、优化政府职能等。
展望未来,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随着 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日本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适应和引领这些变化。其次, 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日本产业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 展和创新。此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日本产业政策需要 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背景、特点、实施效果,以及不 足与改进措施,以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经济现象。
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短缺。为了迅速恢复经济,日本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如倾斜生产方式、产业合理化等,以重建国家经济。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对特定产业进行扶持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这些产业政策的实施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运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家经济层面,产业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升级。例如,通 过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生产国。 在社会发展方面,产业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在企业运 营方面,产业政策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优化能源消耗结构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必 然趋势。未来,日本汽车产业将继续致力于提高燃油效率、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措 施优化能源消耗结构,以适应环保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日本主导产业演进及其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启示

日本主导产业演进及其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启示

日本主导产业演进及其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启示一、日本主导产业的变迁(一)第一主导产业早在1955年,在经济迅速增长之初,由于经济规模的扩人,电力不足的问题就发生了。

山于建立水力发电站需要很K时间,当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水力发电为主水主火从的方式来应付电力不足,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当时的短期需要。

而建立火力发电则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在加上当时的原油价格比较便宜,所以开始转向以火力发电为中心的电力能源结构。

采取火主水从方式必要性迫在眉睫。

结果,大容量火力发电站的建设,带动了日本仪表工业和自动化机械工业的发展。

(二)第二主导产业火力发电站的大型化,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扩大了新建设投资,而且石油加工和石化产品成本的降低,也开拓了新的市场,吸引了新的建设投资,同时也引起了对运输工具即船舶的需要。

这样,造船产业的发展,对钢铁产品大量的需要,因此,必须建设大型钢厂,生产现代化的钢铁设备。

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联系着对运输这些钢铁原料的造船的需要。

从而又给运输业的成长可发展以很大的空间。

这样,被称为第二主导主导产业的石油的加工、钢铁、造船等部门的成长和发展也螺旋式的成长与扩张起来。

(三)第三主导产业。

1970年以后,随着日本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欲望也发生了巨变,在这个过程中,最强烈的欲望是购轿车和电器。

作为第三主导产业的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在日本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主导力量,活跃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日本主导产业政策分析(一)日本主导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在充分调动企业竞争活力的基础上坚持官民协调,活力活用,为保证主导产业的发展有政府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

在6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政府为扶植主导产业部门的企业发展,以保护关税,有利于本国产品的物品税,以外汇集中管理和配额限制进口,外贸外汇管理制度等措施,限制欧美已经实现大批生产的产品打入日本市场和日本同类产品进行竞争。

日本产业结构

日本产业结构
日本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四 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45年-1955年,即战后恢复时期;
• 第二阶段是1956年-70年代初,即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即经济低速稳定增 长时期;
• 第四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即泡沫破灭以后的经济停 滞及调整时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主导 • 经过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日本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逐 渐爆发。 • 一方面,随着6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 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使得日本经济逐渐进 入一个转型的过渡期,特别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通胀的 高企,更是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冲击。 • 在该阶段中,日本经济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以重化工业为 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危机爆发时,失去了低成本的资源保障,产业结构 得以维持的基础条件遭到破坏。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变化图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战后日本主导产业演变及产业政策分析

战后日本主导产业演变及产业政策分析

经济泡沫崩溃与复兴时期 (1990年至今)
背景:
在泡沫经济时期,由于过高的投资、过多的消费、过度的信用,日本 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史称“平成景气”,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的周期性说明,这只是一种假象。为了抑制泡沫经济的恶性膨胀,日本 银行从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连续五次提高官定利率,又从2.5%上升至6%, 并从1900年4月起实行格的窗口管制,开始了金融紧缩政策。与此同时, 1990年2月,大藏省制定了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融资总量的政策,1991年制定 “地价税”,规定从1992年起,不管地价涨跌与否,凡持有土地者必须向 国库缴纳土地持有税,从而彻底打击了对土地的投机。这一系列紧缩的金 融财政政策,导致了泡沫经济的破灭,揭开了日本的金融危机以及20世纪 90年代以来长期经济萧条的帷幕。
日本1935一1945年工矿业生产指数 年份 总指数 矿业 工业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00
109.3 126.3 139.1 141.3
100
111.3 120.4 128.8 137.3
100
109.6 126.8 140.5 144.9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经济稳定增长和调整时期 (1973-1990年)
主导产业选择: 此阶段日本主导产业为汽车、家用电器工业。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 展的黄金时期,煤炭钢铁、石油、电力等原材料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国 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195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为113美元,1970年迅速达 到1560美元的高水平,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对消费品的需求也越来越 多样化,消费结构也升级换代,对高档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用电器(空调、 彩电等)的需求更加强烈。有效需求的扩大刺激了供给的扩大,因为原材 料的高质量和大批量的生产,使原料价格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下降,促 进了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 日本篇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 日本篇

主导产业理论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是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 罗斯托,后来一些学者发展了他的理论,并进行了新的界定。 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导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 工业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 于主导地位的、能通过其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 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 导产业分析
————日本篇
前言:快速发展与支柱产业
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技术和产业领域走在全 球前沿,而这需要他们投资于昂贵和高风险的本地研发工作。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现有的行业在全球前沿 中总体还算不错,它们受益于“后发优势”:技术创新与产 业升级可以通过模仿和进口来实现,以及与现有的技术和产 业整合。而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投入的研发费 用较发达国家更低。 理论上,任何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 产业升级,从而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增长。而实践中的问 题则在于能快多少。对此,由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 (Michael Spence)所领导的发展委员会就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13个充分利用自身后发地位的经济体在25年或更长的时 间里,实现了7%或更高的GDP年增长率——至少两倍于发达 国家的增长率。
第一次产业结构转换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 型产业演进,即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换为以重化工业为 中心,在此期间经历了著名的60 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 划》时期,钢铁、电力、造船、机械、化学、汽车、石 油精炼等在内的新兴重化学工业成为制造业核心; 第二次转换受石油危机影响,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 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钢铁、化学、纺织在内的资源消 耗巨大的材料型产业走向衰退,而能源消耗少、加工程 度高附加价值高的组装加工业,如电器机械、精密机械 等产业成为制造业的核心; 第三次转换是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演进, 电子计算机、通讯器材、广播通信、软件在内的信息产 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应指出的是,这次转换并不完 全成功,信息产业并未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缺乏 有力支撑,从而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之中。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一、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重工业为主的“花旗纲领”时期,到以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再到以向全球化、服务业、环保为重点的“导航化”时期。

此过程中,政府在组织和监管经济活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逐步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花旗纲领”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国家投资和财政补贴来推动工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基础设施。

此举提高了日本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很多企业不受市场竞争约束,使得日本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国家财政,使得战后日本的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政府也逐渐改变了产业政策的重点。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日本政府逐步将减轻企业负担、调整工资和税收政策等诸多手段用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举使得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扶持,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日本经济也更加多元化且具有弹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对进一步发展的压力的增加,日本政府又进一步调整了其产业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举包括了调整劳动力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进绿色环保、扩大国际市场等方面,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创造了更加丰富和顶尖的发展机会。

二、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从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中,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1、政府应该在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监管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监管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国家经济活力,还要确保各个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政府应该优化结构,并采用更加现代化的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业政策中,逐步调整了其重点,注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这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即开发新型产业,建立新型商业模式,以应对传统产业的一些问题。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研究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研究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研究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研究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是指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通过对日本战后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的经济起飞和产业转型的过程。

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和崩溃状态。

然而,日本政府并没有放弃复苏和发展经济的决心。

他们开始制定一系列积极的产业政策,力图重建经济,并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的战后产业政策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如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国际贸易等。

首先,日本政府在重工业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通过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钢铁、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政策不仅鼓励了企业投资和创新,还吸引了大量外国工业巨头的投资。

其次,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他们兴建了一系列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以促进货物和人员流动。

这不仅使得日本的生产和物流效率大幅提升,也为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另外,日本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他们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并给予农业补贴和贷款支持。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日本政府还注重扩大国际贸易,并与世界各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和合作协议。

他们通过降低关税、开放市场等方式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并积极推动日本产品的出口。

这使得日本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通过对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政策措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日本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从一个战争破败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高技术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

然而,也有人对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提出了一些质疑。

有观点认为,日本政府过于依赖政策干预,导致经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此外,一些政策也可能加剧了社会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对日本战后四十年钢铁产业政策的分析

对日本战后四十年钢铁产业政策的分析

对日本战后四十年钢铁产业政策的分析[来自:重点推荐 2008-10-21 12:39:42] [共点击680次]二战以后,日本面临在战争废墟上恢复经济,在资金短缺、资源贫乏和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工业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一系列挑战。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控制宏观经济并对市场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产业政策能够帮助政府实现干预经济运行、减少经济波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等目标。

探寻日本制订产业政策的相关环境及其他经济特点,以及日本钢铁工业在产业政策调整中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日本钢铁工业成功之所在。

一、产业政策的基本定义所谓产业政策,主要是指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以产业和企业为对象,由政府推行的指导或干预产业运行的各类政策总称。

日本产业政策通常分为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以优化本国各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和贸易结构为目标,以发展重点产业为中心所展开的一系列产业政策。

它以各产业间的资源分配为对象,调整产业比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产业组织政策是以促进某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的竞争为宗旨,调整各类企业之间关系的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使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对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调整,来形成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以促进企业间正常有序的竞争,防止恶性竞争及行业暴利的发生。

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一是制定经济计划,体现战略意图,引导企业活动;二是通过财政政策,实行高储蓄、高积累、高投资的方针,以加速生产的发展。

日本政府在加强对国家经济生活干预的过程中,除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外,着重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供给管理。

日本产业政策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其目的都在于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只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侧重于需求方面的管理,日本的产业政策多侧重于供给方面的管理,并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促进型”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应用文-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应用文-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摘要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取得很大的成功,文章通过对战后日本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当前我国的产业政策的定位。

关键词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增长1 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历史1.1 战后产业复兴时期(1945~1960)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原有工业固定资产破坏严重;原材料及粮食进口的渠道被切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很高;再生产秩序混乱。

因此,当时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稳定经济秩序。

这一阶段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很弹性的,能够迅速及时地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的变化而作出调整。

第一阶段,制定实施了“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确定了以煤炭和钢铁这两个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优先发展产业。

目的在于高度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迅速重新启动工业化,拉动经济发展;第二阶段,以“道奇”和“经济安定九原则”的提出为标志,日本国内展开了一场关于走国内资源开发道路还是走贸易立国道路的争论,并最终确定了走贸易立国道路。

另外,日本这一阶段着重实施了产业合理化政策,制定了《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合理化政策纲要》(1950年8月)、《关于我国产业合理化的方针政策》(1951年2月)、《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2年3月),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

产业合理化政策实施手段以间接控制为主,主要有租税特别措施、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合理化卡特尔等等。

第三阶段,随着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的确立(日本于1955年加入GATT),为了民族的利益,日本采取了贸易保护战略。

实现产业振兴。

一方面,日本在外汇短缺的时代对进口的物资和技术均采取了严格的审批制度,保证了外汇在急需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日本对进口实施高进口关税和配额,直到1960年日本60%的产品都实行进口配额。

而重要的是日本的非关税壁垒如家电行业的垄断垂直分销体制等,使得国外产品很难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都使日本产业在发展中避免了国际市场强大的冲击。

战后以来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

战后以来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

日 本 研 究二○○四年第一期战后以来日本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 潘素昆 日本的重点产业政策在日本战后经济的起飞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重点产业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一、战后初期日本实施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战后初期,为恢复经济日本重点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和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快于其它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从而缓解了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紧张状态,为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为重新启动工业化进程,日本政府推行倾斜式的生产方式。

所谓倾斜式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社会再生产链,特别是工业再生产链的纵向接续关系中,从最初投入的上游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式。

日本在这一阶段,确定了以钢铁和煤炭两个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优先发展产业。

战后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把扶植本国企业,提高其竞争力,振兴出口作为推行产业政策的出发点。

“贸易立国”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鉴于资源贫乏,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制成品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出口导向战略。

但就战后的生产水平,还不具备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条件。

因此,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先是推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日本政府确定了本国比较发达的轻纺工业为出口主导产业,把尚待进一步发展的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重化学工业,置于国家的积极干预下,加以扶值保护。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主要运用税制、财政投资等措施支持倾斜式生产方式,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

重点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有政府对特定产业的物资配给制、价格控制及价格补贴、政府的复兴金融公库贷款等。

由于当时重化学工业程度很低,为实现替代,振兴出口,日本一方面对幼稚产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刺激其发展;另一方面对这些产业的进口产品和外国直接投资进行限制,设置关税壁垒,通过外汇配额和进口限额,保证重点发展的产业能够优先获得稀缺的外汇资源,以进口的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的特征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的特征
得到 了迅 速发展 。 然而石油危机 以后 , 由于原 油价格的上
正是在 这种稳 定而廉 价 的中东石油 供应 的前提 下 , 日 才得 以确立 了以重化工业 为龙 头带动整个经济增 长 本 的产 业结构 。在 高速 增长时期 ,由于采 用大规模生产 方 式 。 大限度地发挥批 量生产优势 的条件下 , 以及 在最 钢铁 采用 石化原料生产 出来的新材料 , 如聚氯 乙烯 、 乙烯 等 聚 产 品的价格迅速 下降 。由此带来 了相关 领域 的生产规模
制造业 中原材 料型 产业 , 以及 金属产 品工业 、 纺织 工业 、
中石 油 已占到 了7 . 4 %。以 17年为例 , 7 91 中东石油 总产 量 的8. 都 控制在 西方石 油公 司手 中,这 就保证 了包 括 7% 6 日 在 内的发达 国家稳定 的石油供应 。而且2世纪7年 本 0 0 代前 石油价格非 常低 廉 ,国际石油市场 价格长期在每 桶
技 干 术 部 学学 院院

转 换 更 替 。 方 面 反 映 了一 国 经 济 发展 的 历 程 , 一 方 面对 该 国的 经 济 增 长 以 及 国 际分 工 角 色 的 转 换 都 一 另 会 产 生 深 远 的 影 响 。 产 业 政 策 是 一 种 系统 性 、 用性 很 强 的 政 策 ,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以政 策手 段 引 导 产 业 实 它
维新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 ,日 本确立了贸易立 国的战略 。但是 , 直到2t纪5 年代 中期 以后 , 本才逐 o! 0 t 日 渐实 现 了贸易立 国。贸易立 国战略决定 了 日 本产业结构
调整 的重点主要是在 产业发展方 向上 , 围绕进 口 料 、 原 能 源. 来实现加 工制造 , 建立面 向国际市场 的以制造业为 主 体 的产业结构 。95 15年后 日 经济的高速发展 , 本 就是建立 在利 用中东地 区廉价 石油而大力发展重 化工业 的基础之 上 的 。据统计 ,93 17年 间 , 日本石油 的进 口年 均 16- 92 8. 6 %都来 自中东地 区 。 8 在西方工业化 国家中 , 日 本率先建立 了以石油为 主 的能源结构 。从2世 纪5 年代 中期后相继建 立了一 系列 O O

日本产业政策

日本产业政策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产业政策
成功之处
产业政策
失败之处
对我国的
启示Biblioteka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坚持产业结构高
•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
坚持“技术立国”
• 日本始终把技术创新看作经
产业政策随国际
• 20世纪6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
级化战略
战略
规则变化而变化
后加入了IMF、GATT和 OECD,因此必须承担起贸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四、日本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像日本那样有如此完整的政策体系,并有 如此有效的政策工具搭配,在战后西方发
达国家中实属少见。也许正是由于日本的
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的经济政策,结果 导致市场机制的逐渐僵化,并成为目前产 业结构难以迅速调整的症结所在。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面积:38万km2 人口:1. 3亿 居民:大和族 经济:世界第三 盛行佛教、神道教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日本民族与武士道精神
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日本民族与武
• 古代日本社会
士道精神
• 近代日本社会
• 武士和武士道
日本民族与武士道精神
90年代以来(1990年至今)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时期(2000年至今)
• 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信念 指导下,推行“宏观结构调整、微观经济改革、产业结构
政策”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改革。
• 在产业结构中注重技术革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 实现全体国民的生产富裕化,在考虑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 系的同时,确保能源需求供给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产 业技术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变

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变

三次产业结构Βιβλιοθήκη 动规律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第一产业为主,在这 个阶段里,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生产力水平低 下;第二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比重逐 渐提高,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大,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个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渐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 要产业部门。
日本支柱产业的变迁历程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注重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推动国民经济的 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第三,遵循国际准则,同时积极把握国际规制中的 未限制领域,加快推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人力发展战略产业与资助传统产业 的关系。 第五,研究产业政策要注重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 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同步推进。 第六,加强行业法规建设,通过行业立法推进结构 调整。

谢谢!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石油危机至上世纪 80 年代中 稳定增长时期,主导产业为汽车、家电等运输机械 和电动机械。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以石油为主的 各种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重化学工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遭到了破坏,难以维系其主导地 位,同时随着日本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 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面临着转型, 汽车、家用电器等奢侈消费品成为增长迅速的部门。 第三个阶段从上世纪 80 中期至今,主导产业包括通 信设备、电子零部件及软件开发等在内的信息产业。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及泡沫经 济崩溃,使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阶段,迫使日 本产业结构再次进行调整。日元的升值和劳动力成 本的上升,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很多制造产业开 始向海外转移,国内生产失去竞争优势,信息产业 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其中统筹规划并及时调整的产业分布政策功不可没。

前后五次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使日本各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而最新的产业集群政策又与新制造业战略相辅相成,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波及效应和企业合作效应。

1.经济复兴期一一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的经济复兴是从地方圈开始的,先是农村因农地改革而有较大发展;而对煤炭的倾斜生产使北海道、九州等煤炭基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东北、中部山区、南九州等地山区发展水力发电和电化学工业。

受朝鲜战争特需的刺激,原有工业地带的工厂设备得到修复和改造,地带内道路、港口等产业关联设施也得到扩充和改善。

2.高速增长前阶段一一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在高速增长时期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得到了空前发展。

钢铁、炼油及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基础原材料、能源工业,因寻求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宽阔的用地和充足的用水而向四大工业地带的港口附近区位。

随着上述基础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投资继续扩大,已有工业地带接近饱和,于是向其周边的临海地带扩散。

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湾、骏河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即所谓“三湾一海”,一直到北九州,长达1000km,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海,北九州等工业地区及其毗邻区。

此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区位便向内陆扩展,使该地带在日本工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即使如此,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仍不失为日本工业最聚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高速增长期后阶段一一第一国土轴的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汽车、电气机械等机械工业迅速成长,在首都圈、名古屋圈和关西圈的内陆地区相继出现大企业的工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中小企业的集聚。

这一时期,企业活动领域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成为多部门、多区位型的现代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复兴时期 (1946-1960年)
相关产业政策: 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恢复社会再生 产秩序为目标的产业复兴政 策,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政 策”; 第二阶段是以产业结构调整 和资源合理分配为目标的产 业合理化政策,即产业结构 调整政策; 第三阶段是以培育出口产业 和经济起飞为目标的产业振 兴政策。
1979年4月以伊朗革命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世界原油价格每桶骤然涨至料 美元,十年间油价暴涨十倍以上。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发表了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征 收10%的进口附加税。日本外汇市场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波动后,也放弃了与美元挂钩的 固定汇率制,实行日元升值。 六十年代的重化工业发展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被破坏。 被污染的公害问题以及造成了城市的“过密”和农村的“过疏”等一系列产业公害问 题。
经济稳定增长和调整时期 (1973-1990年)
背 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 对以色列军队的进攻,宣布以石油为武器,开始限制和禁止石油出口,并决定从外国 企业手中收回开采数量、销售价格等决定权,同时把每桶石油价格从3.1美元提高到 11.65美元,涨价近四倍。原油价格的上涨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成本提高, 从1973-1974年,日本出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1974年批发物价上涨31.3%,零售物价上 涨24.5%;同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3%,出现了战后第一次经济负增长;国际收 支出现大幅度逆差,1973年贸易赤字为1.36亿美元,1974年竟高达45.49亿美元。
经济复兴时期 (1946-1960年)
发展成果: 从政策的效果来看,从战后到五十年代末,日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的 恢复、调整和振兴,产业政策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上表数据显示其 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表明政策的推行达到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为日本在六 十年代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1960-1973年)
背 景:
日本经济经过战后十多年的恢复和重建,到六十年代已经初步具有了西方发 达国家的经济特征; 六十年代的日本经济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两大挑战:一是西方国家要求其 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的挑战,二是国内企业自我积累和竞争力的提高,市场机 制抵制政府干预的挑战。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1960-1973年)
主导产业选择: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主导产业是石油加工、石油化学和钢铁工 业,即重化工业。 自从这些工业引入了自动化技术之后,日本工业迅速建立了高质量“低 价格的原材料供给体系。随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 新的投资,又引起了对运输工具的新需要,日本的造船工业又获得一个发 展的大好时机。造船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引起对钢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钢 铁工业的发展,同时又联系着对运输钢铁这些原材料的船舶工业的需求, 重化工业部门的螺旋式发展,推动着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
战后日本主导产业的演变 及产业结构分析
理论依据 和基准
理论依据 : 1、市场失败理论 2、不均衡成长理论
3、动态费用比较理论
选择基准 :
1、收入弹性基准
2、生产率上升的基准 3、产业关系基准
主导产业 演变
火力发电 石油加工工业 石油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
高新技术46-1960年)
日本1935一1945年工矿业生产指数 年份 总指数 矿业 工业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00
109.3 126.3 139.1 141.3
100
111.3 120.4 128.8 137.3
100
109.6 126.8 140.5 144.9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46.5
140.4 137
149.2
145 141.2
146.2
140 136.7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70.4
177.2 39.8
144.9
127.9 58.8
172.6
181.5 38.1
经济复兴时期 (1946-1960年)
主导产业选择: 该时期日本的主导产业为火力发电。 战后日本复兴经济的突破口放在了能源部门。当时一份日本官方的报 告指出:“生产不振的最大原因,既不是设备不足,也不是劳动力不足, 而是原料、煤炭、电力等不足造成的。”电力不足是由于煤炭供应不上, 煤炭供应不上是因为钢铁等器材缺乏,钢铁不足又对交通运输等部门造成 不良影响,从而严重阻碍物资的流通为此,日本政府实施了对煤碳、钢铁 重点扶持的“倾斜生产方式”政策。煤炭产量的提高加上当时比较便宜的 石油,日本开始发展大容量化的火力发电。随着火电站的大规模建设,同 时又培育了仪器和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石油化学、钢铁的自动化机 器工业的发展,石油加工设备的扩大,石油制品成本的下降,又使燃料成 本随之递减,使火力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些产业的相互作用,解决了 日本经济复兴期间能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为下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背景:
日本全国百余城市成为废墟,房屋 毁坏达236万户,毁灭的财富占 36%;战后因为军工生产停止以及 战后初期恶性的通货膨胀,工矿业 生产陷入停顿状态。 1945年,日本粮食产量为587万吨, 是1925年以来日本产量最低的一 年,仅为常年产量的64%,而这一年 全国的失业人口为1300万,失业和 粮食危机加剧了通货膨胀,物价飞 涨,黑市猖撅。 1946年日本六大城市人均每日主 食配给量仅为300克,日本人民可 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 堪言!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1960-1973年)
相关产业政策: 一、建立新产业体制和进行 产业改组的政策; 二、设备投资调整的政策; 三、调整生产领域的政策; 四、制定综合能源对策; 五、继续推行产业扶植政策;
经济复兴时期 (1946-1960年)
发展成果: 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这一时期的产 业政策为日本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是日本产业政策的精华,正是政府在极其 困难的情况下推行了正确的产业政策,才保证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赶超 战略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