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殖酸-铝盐共聚络合特性与混凝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盐度和腐殖酸共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泥沙絮凝过程研究

盐度和腐殖酸共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泥沙絮凝过程研究
滤 器 ” 质 和 阐 明 河 口 沉 积 动 力 学 过 程 具 有 重 大 的 本
区丰 富 的有 机 质和盐 度 的变化 对 泥沙 絮凝都会 产 生 较 大影 响 , 因此 有必 要 将 两 个影 响 因子 结 合 起来 综 合 研 究河 口泥 沙絮凝 机理 。为 了最 大 限度地模 拟 河
河 槽 和 浅 滩 的发 育 演 变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 且 在 1 ] 并 河 口生 物地 球化 学过 程 中对许 多重 金属 元素 和有 机 物 的化 学行 为 、 移和 归 宿也有 显著 影 响l 。 因此 , 迁 L 6 ] 开 展河 口区细颗粒 泥 沙 的絮 凝 研 究 对 揭示 河 口“ 过
收 稿 日期 : 0 70 — 0 修 订 日期 : 0 7 1 - 6 20 —52 ; 2 0 01 。
变 化 , 讨盐 度 和腐 殖 酸 共 同作 用 的 絮凝 模 式及 机 探
理, 并且 对絮 凝体 进行 了红外 和 电镜 分析 , 研究 其 絮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资 助项 目(0 70 1 :9 3 国家 重 点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规 划 资助 项 目( 0 2 B 1 4 5 。 国 55 9 2 )“ 7” 2 0 C 4 2 0 ) 作 者 简 介 : 启 贞 ( 9 9 ) 男 , 东 省德 州 市人 , 程 师 , 士 , 事 环 境 化 学 研 究 。E mall q @ smc g vc 刘 1 7一 , 山 工 博 从 — i i z e . o .a :u *通 讯 作 者 : 九 发 ( 9 9 ) 男 , 授 , 事 河 口泥 沙 运 动 和 动力 沉 积地 貌 研 究 等 。E malⅢ @ r.c u eu c 李 14一 , 教 从 — i : e en .d . a

第三章-混凝的原理与应用

第三章-混凝的原理与应用
PAC 用铝灰,酸溶、碱溶法制成,多核配合物。 混凝效果好。适用:废水处理,给水高浊、低浊水效果好、价格高。
助凝剂
调节或改善混凝条件
调节pH, 包括碱和氧化剂,石灰(乳), O3
改善絮体结构-增加颗粒重量
PAM、活性硅酸,粘土,SiO2水解物、天然高分子物 ,骨胶等
3.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压缩双电层作用
混凝剂提供大量正离子会涌入胶体扩散层甚至 吸附层, 使ξ电位降低。当ξ电位为零时, 称为等电状 态。此时胶体间斥力消失, 胶粒最易发生聚结。
实际上,ξ电位电位只要降至某一程度而使胶粒 间排斥的能量小于胶粒布朗运动的动能时,胶粒就 开始产生明显的聚结,这时的ξ电位称为临界电位。
Typical colloidal characteristics for water and wastewater
Size range: 10-3- 1 micron. •50 – 70 %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domestic wastewater is composed of colloidal matter. •In water treatment color, turbidity, viruses, bacteria, algae and organic matter are primarily either in the colloidal form or behave as colloids.
同向絮凝
2.混凝剂与助凝剂
混凝前提是投药,按药剂作用分:
混凝剂 助凝剂
混凝剂
硫酸铝 室温溶解度50%,水温过低,硫酸铝水解困难,絮凝体松散。不宜低温低 浊水。
氯化铁 腐蚀性强,在溶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产生热腐蚀。絮凝速度快,絮 凝体密实,沉淀性能好。对低温低浊水比铝盐好,除色效果不好。

铝盐和铁盐对腐殖酸混凝特性的比较

铝盐和铁盐对腐殖酸混凝特性的比较
r mo a fT n w t n i e mo i r g o DA 2 0 , i c u d b o cu e h ta H . erc c lr e h d h g e e v lo OC a d UV ih o l nt i f P 0 0 t o l e c n l d d ta tp 50 f r ho d a ih r n on i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ees de yT C V ap o m tcdses naa zrfD 0 0,H L n CM eh i e.C m iigte f HA w r t idb O ,U , ht er i r o nl e P A 2 0) P C ad G — S t nq s o bn h u o i p i y c u n
r mo a fH A h n t a fa u s f e e v lo t a h to l m ul 、HPLC a ayssrs lss o d t a A t at n l i e ut h we h tH wih MW g e ha 1 0Da c u d b emo e r hih rt n 00 o l er v d mo e
Abta t Jrtsswee cn u td rse t eyfrtec au ain o u c a is f sr c a et r o d ce e p ci l o h o g lt fh mi cd HA) wt lm U ae a d frc c lr e a v o i au Si t n er ho d s h f i i
文章 编 号 :0 90 7 2 0 0 —0 6o 1 0 — 1 7(0 8) 10 1 一4
中 图分 类 号 : 5 8 TU 2

混凝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混凝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混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1.1混凝剂的分类混凝剂的发展方向是朝着高分子化、复合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

(1)无机混凝剂无机低分子混凝剂:它主要的代表混凝剂有明矾(KA)、硫酸铝(AS)、硫酸铁(FeS)、三氯化铁(FC)等,其主要机理是通过对水中胶粒的双电层压缩作用原理、吸附架桥作用原理及沉积物卷扫作用原理使胶体粒子脱稳,发生聚集和沉降。

由于无机混凝剂聚凝速度慢,絮体小,铁盐类无机混凝剂的腐蚀性较强,净水效果不佳。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它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传统铝盐、铁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水处理剂,价格比较低廉,净水效果较好,有逐渐成为主流药剂的趋势。

当前混凝剂的发展己经逐步进入“高分子时代”。

主要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有聚合硫酸铝、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铁、聚合硫酸铁等,这些混凝剂形成多核络合粒子,生成了巨大的无机高分子化合物。

由于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电荷作用,它能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降低了杏电位,胶体粒子发生了吸附作用,破坏了胶团的稳定,加强了胶体微粒的碰撞,胶体微粒发生凝聚,从而形成沉淀,沉淀物的表面积可以高达200m2/g-1000 m2/g}混凝剂具有比较好的吸附能力。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好,能强烈吸附胶体颗粒,通过电粘附、架桥和网铺卷扫作用,使胶体凝聚。

(2)有机高分子混凝剂有机高分子混凝剂主要有天然和人工合成水溶性聚合物两种。

天然高分子混凝剂的特点是小的电荷密度、低分子量、絮凝活性比较容易降解失去,它的适用性能不如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混凝剂。

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混凝剂主要有阴离子、阳离子、两性及非离子型,它具有絮凝速度快,受共存盐、温度和pH影响不大,投加量小、生成的污泥量少等特点,在国内外广泛运用,其产量和需求量以每年12%-15%的速度增长。

但其昂贵的价格,大部分高分子混凝剂本身或则水解产物的有毒性,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3)生物混凝剂生物混凝剂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的一种高效、廉价的水处理药剂。

混凝搅拌实验

混凝搅拌实验

T:水力停留时间(s)
G gh
T
也称为甘布公式
:运动粘度= / ,m2/s
但存在问题:
1) 层流假设基于紊流理论的颗粒碰撞机
率计算?
水的粘性影响
微涡旋理论
增强,从而产 生能量耗散。
能量传递
大涡旋
小涡旋

外部施加 能量
使颗粒整 体移动
… 强度不足以推
动颗粒碰撞
与颗粒尺度相当的
涡旋才会引起碰撞
由于小涡旋也是做无规则的脉动,参考类似异 向絮凝中布朗扩散造成的颗粒碰撞
各种产物的比例多少与水解条件(水温、 pH、铝盐投加量)有关。
二、水的混凝机理
凝聚(Coagulation):胶体脱稳、凝聚 絮凝(Flocculation):脱稳胶体变大 混凝:包括两者
在水与废水中 体系复杂
(大小、成份)
胶体化学 单一体系
1.压缩双电层理论
根据DLVO理论
电解质(混凝剂)加入 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 压缩双电层 电位 稳定性 凝聚
高分子絮凝剂:
阳离子有机化合物 天然改性高分子:无毒易降解,如甲壳素等 多功能絮凝剂:絮凝、缓蚀阻垢、杀菌灭藻 微生物絮凝剂
二、助凝剂(结合混凝实验自学)
•酸碱类:如石灰、硫酸等 •加 大 矾 花 粒 度 和 结 实 性 : 如 活 化 硅 酸 ( SiO2 nH2O)、骨胶、高分子絮凝剂 •氧化剂类:破坏干扰混凝的物质,如有机物。 如投加Cl2、O3等
第4节 混凝剂和助凝剂
一、混凝剂(Coagulant) 无机混凝剂
铁盐形成的絮体比 铝盐絮体密实,但 腐蚀性强,有颜色。
聚合氯化铝 PAC:[Al2(OH)nCl6-n]m
m:聚合度,10 B (碱化度)=[OH]/3[Al] ×100%(50-80%) •事先已水解聚合,有效成份多,投加量少。 •对pH变化适应性强。 机理:

水环境中腐殖酸的荧光参数及其与重金属络合常数特征

水环境中腐殖酸的荧光参数及其与重金属络合常数特征

Ar c h . & Te c h .,Xi a n 7 1 0 0 5 5 ,Ch i n a ;
4 . De p a r t me n t o f En v i r o n me nt a l Te c hn o l o g y a n d Ec o l o g y,Y a n g t z e De l t a Re g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s i n g h u a
3 . Ex p e r i me n t a l Te a c h i n g De mo n s t r a t i o n Ce n t e r o f Na t i o n a l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Sp e c i a l t y. Xi a n Un i v .o f
中 图分 类 号 :X1 3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 号:l 0 0 6 — 7 9 3 0( 2 O 1 7 ) 0 3 — 0 4 3 2 - 0 6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f l uo r e s c e nc e pa r am e t e r s of hum i c a c i d s i n wa t e r
杨 毅 。 , 兰 亚 琼 ,金 鹏 康 。 ,徐 会 宁
( I .西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环 境 与 市 政 工 程 学 院 ,陕 西 西安 7 1 0 0 5 5 ; 2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陕 西 省 环 境 工 程 重 点 实 验 室 ,陕 西 西 安 7 1 0 0 5 5 ; 3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国家 级 环 境 专 业 实 验 教 学 示 范 中心 ,陕 西 西 安 7 1 0 0 5 5 ;

铝盐絮凝剂的研究及进展

铝盐絮凝剂的研究及进展

铝盐絮凝剂的研究及进展作者:李珍苏少龙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铝盐絮凝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机盐类絮凝剂,本文论述了铝盐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发展及其应用,并提出了铝盐絮凝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铝盐絮凝剂;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引言当前,絮凝沉降法是最重要的水处理方法之一。

铝盐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的无机盐类絮凝剂。

铝盐絮凝剂的发展经历了由低分子到高分子、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的过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铝盐絮凝剂的进展及其前景。

1 低分子无机铝盐低分子无机铝盐主要有硫酸铝和氯化铝,絮凝形态学把铝化合物在溶液中水解聚合的形态分为3类:①Ala,包括快速络合的自由离子、单体及初聚物;②Alb,包括慢速络合的低聚和中等聚合物;③Alc,包括长时间难以络合的高聚物及溶胶。

其中Alb部分絮凝能力最强,而又尤以Al13O4(OH)247+为最优,它是起絮凝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

低分子铝盐的主要作用形态是初聚物、低聚物和凝胶沉淀物,它们的作用机理是:(1)电性中和和吸附架桥;(2)凝胶絮团粘结卷扫。

低分子铝盐要达到絮凝要求所需要的用量较大,所以使用成本较高,且絮凝效果差。

2 高分子铝盐絮凝剂20世纪30年代,美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就陆续有化学家研究聚铝,了解它们的组成和特性,发现其有更高的絮凝能力。

到了60年代,日本的前田稔提出了几种聚铝的工业制造流程,肯定了聚铝的絮凝能力高于硫酸铝。

此后聚铝在日本水处理技术中迅速发展起来。

聚铝是一种高效的无机高分子,一般是指A13+盐到Al(OH)3之间的一系列准稳态物质,即二铝到十三铝的羟基络合物,其中Al3+与Al3+可能出现共享羟基络合物或共享氧基配位的结构特征。

在凝聚-絮凝过程中,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对水体颗粒物的电中和与吸附架桥两种作用。

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吸附架桥作用被增强。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_2絮凝机理的研究_23_28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_2絮凝机理的研究_23_28

2 絮凝机理的研究2.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进展水处理中,絮凝过程主要是将水体中纳米级、微米级的胶体杂质颗粒,在絮凝剂的作用下,经过凝聚—絮凝反应而形成大颗粒絮体,最后经沉淀、过滤等工艺将其去除。

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絮凝作用机理及工艺过程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先后提出了许多理论及计算模型、模式。

总体来说,对絮凝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40-41],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关絮凝的理论主要是以物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继早期Schuldz-Hardy规则以后,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ck根据经典胶体化学理论的Gwoy-Chapman双电层模型而建立的DLVO凝聚物理理论,以及由Smoluchowski提出并由Camp和Stein加以实用化的絮凝速度梯度理论[42],这时的絮凝机理主要强调了压缩颗粒双电层的扩散层,降低或消除势能能垒的絮凝作用机理以及层流速度梯度决定着颗粒间的碰撞絮凝作用,成功地解释了胶体稳定性及其絮凝作用,其计算公式一直作为混凝反应器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而延续至今。

DLVO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水中异号离子水解形态的专属化学吸附作用,认为导致絮凝作用的主要是高价金属离子,如Al(Ⅲ)、Fe(Ⅲ)离子压缩双电层作用的结果[43]。

20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的絮凝理论已不能全面解释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絮凝的微观物理化学作用机理并强调微观物理化学过程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相继提出了电中和/吸附凝聚,吸附架桥理论以及微涡旋混凝动力学理论,强调了凝聚絮凝过程中的化学作用以及水流紊流微涡旋对絮凝颗粒碰撞结合的贡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分子絮凝剂及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界面电位计算体系和表面络合模式的发展,人们开始把表面络合、表面沉淀概念和定量计算方法引入絮凝机理研究之中,试图建立定量计算模式[44-45]。

铝盐处理腐殖酸的试验研究

铝盐处理腐殖酸的试验研究

铝盐处理腐殖酸的试验研究摘要:研究表明,腐殖酸类部分虽只占溶解态有机物的一半左右,但其对氯仿的贡献却在一半以上。

在不同溶解态有机物中,腐殖酸类化合物对氯化后生成的氯化烃的贡献率远高于其总有机碳含量分数。

因此,腐殖酸类物质是最重要的三卤甲烷先质,以腐殖酸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关键词强化混凝;腐殖酸;硫酸铝;共聚络合KeyWords:enhanced coagulation; Humic acids; alum sulfatc; co-precipitation一、去除污染物概述水源中的有机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天然有机物(NOM)和人工合成有机物(SOC)。

天然有机物分为腐殖质和非腐殖质。

非腐殖质易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其残留是相当低的。

而腐殖质是一类酸性的、多分散的、偶然性聚合的高分子有机物,来源于土壤腐殖质、水生植物和低等浮游生物的分解,也是某些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主要成色物质(黄褐色或淡黄褐色),约占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40%—60%。

腐殖质按其在碱和酸中的溶解度可分为三种:腐殖酸(溶于稀碱溶液,易在酸中沉淀析出)、富里酸(溶于酸碱)、腐植素(难溶于酸碱)。

其中,腐殖酸在天然水中的含量较低,但它是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代表性物质,也是当今水处理的重点去除对象。

研究表明,腐殖酸类部分虽只占溶解态有机物的一半左右,但其对氯仿的贡献却在一半以上。

在不同溶解态有机物中,腐殖酸类化合物对氯化后生成的氯化烃的贡献率远高于其总有机碳含量分数。

因此,腐殖酸类物质是最重要的三卤甲烷先质,以腐殖酸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是目前国内外水污染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一个重要途径。

强化混凝是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采用的作为去除天然有机物,控制12种消毒副产物的最佳方法(BAT)。

在强化混凝的研究中,不同金属盐与腐殖酸的混凝及共聚络合特性研究是针对水中NOM的混凝问题开展的基础性研究课题。

铝水解形态与优化混凝研究进展

铝水解形态与优化混凝研究进展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环境 与市政工程学院 , 河南郑州 4 5 0 0 4 5 )
摘要 :絮凝形 态学是 目前混凝领域研 究的热点之一。采用 A 1 一 F e  ̄ o n 逐 时络合 比色法 和电喷雾质谱 ( E S I —MS ) 法证实 了混凝过程 中铝低 聚体在弱酸性 p H值 条件可原位转化生 成 A l 形态 。预制 和原 位生成 的 A J 。 。 形态都 是混凝 过 程中最有 效的凝 聚 一絮凝成 分。p H值对 混凝 过程 中铝形态分布与 转化具有重要 影响 , 从 而对混凝效 能产 生影响 。 通 过控 制混凝过 程 p H值为弱酸性可 以提高 A l 形 态含量从 而达到优化混 凝的 目的。总结 了 目前 国内外 铝水解形态 与絮凝 效能优化研究 的现状及 最新 研究 进展 。
絮凝效能优化研究 的最新进展 。
1 铝 水解 形态 分 析 方 法
长期 以来 , 铝水解形态的鉴定、 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都是 重多领域研究 的热点。铝 的水解 聚合过程复 杂 , 目前 尚没有
任何仪器和方法能够精确地检测 出铝水解溶液 中各种聚合形
态。在过去 的几十年 中 , 酸碱 电位滴 定技 术、 x一射 线衍 射、 A 1 一 F e l o n逐时络 合 比色 、 ”A l 一核 磁共振 ( ”A I N MR) 等方
络合速 度不 同 , 基于 这一 原理 将铝水 解形 态大 致分 为 3类
( 如 图 1所示) : 与F e r r o n 试剂 瞬时反应( 时间 t = 0 ) 的是单体 形态 , 即A I ; 缓慢反应 的是 聚合 态 , 即A I ; 未 反应或极 慢反 应 的为惰性形态 , 即A l 。 。这 3种类型反应可以概 括为 : A 1 =

腐殖酸铝盐絮凝体的动态特性

腐殖酸铝盐絮凝体的动态特性

腐殖酸铝盐絮凝体的动态特性
王晓昌;金鹏康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2(23)4
【摘要】通过显微摄影分析研究了腐殖酸铝盐絮凝体成长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混凝过程中絮凝体构造 (分形维数 )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腐殖酸混凝过程中 ,随搅拌历时延长 ,絮凝体粒径不断成长变大 ,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随着絮凝体的成长 ,其构造呈现由密实逐渐向疏松过渡的过程 ,空隙率变大 ,二维分形维数由初期的 1 8左右下降到1 4左右 .絮凝体分形维数Df 和粒径df 之间具有Df=Ad-nf 的幂函数关系 .理论分析结果说明了Df 随df 增大而减小是随机碰撞结合的必然结果 .铝盐混凝剂投量直接影响了腐殖酸絮凝体的成长速度和平衡粒径 .
【总页数】5页(P71-75)
【关键词】腐殖酸;铝盐絮凝体;分形维数;动态特性;废水处理
【作者】王晓昌;金鹏康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5
【相关文献】
1.铝盐强化混凝去除水中腐殖酸 [J], 王瑞波;胡开林;蒋明
2.聚合氯化铝-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对腐殖酸的絮凝特性研究 [J], 王郑;仲米贵;黄雷;
薛侨;林子增;陈蕾
3.铝盐处理腐殖酸的试验研究 [J], 王宇锋;吴宝峰
4.铝盐和铁盐对腐殖酸混凝特性的比较 [J], 万俊力;王晓昌;金鹏康
5.腐殖酸—铝盐共聚络合反应特性 [J], 金鹏康;王晓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腐殖酸中的有机物在铝酸钠溶液高压溶出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腐殖酸中的有机物在铝酸钠溶液高压溶出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腐殖酸中的有机物在铝酸钠溶液高压溶出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蔡灿;李军旗;金会心;毛小浩;周伟【期刊名称】《湿法冶金》【年(卷),期】2016(035)003【摘要】研究了拜耳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中铝酸钠母液中的有机物的形态变化。

将腐殖酸加入到铝酸钠母液中进行循环高压溶出,考察腐殖酸中的有机物在1次、5次、10次循环溶出过程中的存在形态及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腐殖酸中的有机物形态复杂,经过10次循环高压溶出后,最终稳定存在的有丁酸、丁酸丁酯、十六酸丁酯、十八酸丁酯、2‐甲基丙酸丁酯、十八烯酸丙酯、二十一烷、二十四烷。

研究结果可为铝土矿高压溶出过程中去除有机物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5页(P239-243)【作者】蔡灿;李军旗;金会心;毛小浩;周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省冶金工程与过程节能重点试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省冶金工程与过程节能重点试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省冶金工程与过程节能重点试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省冶金工程与过程节能重点试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省冶金工程与过程节能重点试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F803.25【相关文献】1.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腐殖酸及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J], 张盛华;郑凯琪;薛红波;葛骁;王守红;张家宏;封克;王小治2.腐殖酸在纯碱溶液高压溶出过程中的存在形态 [J], 周伟;李军旗;金会心;毛小浩;蔡灿3.拜耳法生产氧化铝高压溶出过程有机物研究 [J], 赖智敏4.高岭石中SiO_2在高压溶出过程中相变行为的研究 [J], 李其贵;甘国耀5.碳酸钠在高压溶出过程中的析出机理及应对措施 [J], 王书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篇一: 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有时认为在1m)。

1nm~0.1m S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 电位。

Zeta 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 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15mV)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 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给水原水处理中的混凝技术

给水原水处理中的混凝技术

给水原水处理中的混凝技术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周勤 肖锦 摘要 综述了混凝剂和混凝技术在给水原水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给水,混凝,聚合氯化铝 混凝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既经济又简单的水处理技术,在给水的净化处理中获得普遍的应用。

自1884年美国开发使用硫酸铝(AS)以来,铝盐在水处理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到本世纪60年代,聚合氯化铝(PAC)以其优越的净水性能被广泛应用。

迄今为止,铝盐在饮用水处理中使用最广泛,产量最大。

日本有八个生产PAC 厂家,年产量近50万t。

我国硫酸铝的生产能力近100万t, PAC的主要生产厂超过50家。

据日本水协报导,PA C与AS 相比,浓度与投加量相等情况下需碱量后者比前者约多1倍,且PAC除浊、除菌的效果均优于AS。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铝盐正处于研制、应用和推广中:杭州自来水公司以聚硫氯化铝(PACS)和硫酸铝在原水中进行混凝实验的比较,发现前者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率可提高10%左右〔1〕。

另有报导,聚合硫酸铝和含镁聚合铝的混凝作用均比硫酸铝好,而且对pH值的影响较小〔2〕。

1989年汉迪化学品公司研制成功一种碱式多羟基硅酸铝(PASS),据报导成本约为明矾的2倍,但它含有更多的活性铝,能生成高密度的絮状物,沉降速度快,用量少,温度范围广,处理后残余铝低,十分适宜用于饮用原水处理。

目前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均有生产,已得到全美科学财团(NSF)饮用水处理的认可〔3〕。

另一种含铝离子的聚硅酸絮凝剂(PSAA)也被认为对低温低浊度水具有良好的混凝性能。

1995年南京自来水公司上元门水厂扩建10万m3/d 工程,应用引入高分子助凝剂的CF复合聚氯化铝作为混凝剂,经过三年的比较发现其使用比单一PAC便宜,出水水质达标。

据称这种CF复合聚氯化铝经江苏省卫生防疫站检测为食品级,无毒无害,可用于饮用原水处理〔5〕。

混凝剂作用机理

混凝剂作用机理

混凝剂的作用机理聚氯化铝(PAC) 聚丙稀酰胺(PAM) 水处理中常用的混凝剂。

混凝机理:1、压缩双电层:胶团双电层的构造决定了在胶粒表面处反离子的浓度最大,随着胶粒表面向外的距离越大则反离子浓度越低,最终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相等。

当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高,则扩散层的厚度减小。

当两个胶粒互相接近时,由于扩散层厚度减小,ξ电位降低,因此它们互相排斥的力就减小了,也就是溶液中离子浓度高的胶间斥力比离子浓度低的要小。

胶粒间的吸力不受水相组成的影响,但由于扩散层减薄,它们相撞时的距离就减小了,这样相互间的吸力就大了。

可见其排斥与吸引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成以吸力为主(排斥势能消失了),胶粒得以迅速凝聚。

这个机理能较好地解释港湾处的沉积现象,因淡水进入海水时,盐类增加,离子浓度增高,淡水挟带胶粒的稳定性降低,所以在港湾处粘土和其它胶体颗粒易沉积。

根据这个机理,当溶液中外加电解质超过发生凝聚的临界凝聚浓度很多时,也不会有更多超额的反离子进入扩散层,不可能出现胶粒改变符号而使胶粒重新稳定的情况。

这样的机理是藉单纯静电现象来说明电解质对胶粒脱稳的作用,但它没有考虑脱稳过程中其它性质的作用(如吸附),因此不能解释复杂的其它一些脱稳现象,例如三价铝盐与铁盐作混凝剂投量过多,凝聚效果反而下降,甚至重新稳定;又如与胶粒带同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有机物可能有好的凝聚效果:等电状态应有最好的凝聚效果,但往往在生产实践中ξ电位大于零时混凝效果却最好……等。

实际上在水溶液中投加混凝剂使胶粒脱稳现象涉及到胶粒与混凝剂,胶粒与水溶液,混凝剂与水溶液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综合的现象。

2、吸附电中和:吸附电中和作用指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或链状离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它的部分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因而容易与其它颗粒接近而互相吸附。

此时静电引力常是这些作用的主要方面,但在不少的情况下,其它的作用了超过静电引力。

腐殖酸中含氧基团与铝盐选择共聚特性

腐殖酸中含氧基团与铝盐选择共聚特性

腐殖酸中含氧基团与铝盐选择共聚特性1金鹏康,王晓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E-mail:pkjin@摘要:本文在弱酸性和中性两种pH条件下,通过对腐殖酸混凝前后红外光谱和热裂解-GC-MS分析,研究了腐殖酸与铝盐的化学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腐殖酸中与铝盐起主要作用的是其含氧基团羧基和羟基,而且在两种pH条件下,二者对有机物的去除具有明显差异。

在弱酸性条件下通过混凝可将腐殖酸中含羧基的有机物和部分含羟基有机物去除,但是在中性条件下尚有部分含羧基类有机物存在,这是由于铝盐及其水解产物在弱酸性pH条件下铝盐对羧基具有较强的选择共聚特性,而中性条件下只是一种吸附作用。

两种pH条件下都不能去除含氮有机物、链烃类和多环类有机物。

关键词:腐殖酸,羧基,羟基,选择共聚中图分类号:X703.51.引言腐殖酸的混凝过程往往伴随着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其原因一是在于腐殖酸分子构造的复杂性,二是在于腐殖酸与混凝剂(通常是金属盐)之间反应的复杂性,不同的化学官能团由于其自身在水中电离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与金属盐作用时,有不同的结合方式[1, 2],当溶液介质的酸碱性改变时,会有不同的结果[3, 4]。

本文结合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的腐殖酸混凝实验,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热裂解-气相-质谱联用技术(P-GC-MS)分析研究腐殖酸与铝盐混凝的化学作用机制。

2.研究方法2.1腐殖酸样品制备实验用天然腐殖酸从西安附近湖泊底泥中提取。

用0.1N的NaOH溶液溶解底泥24h,将上清液用HCl溶液调节pH <1,所得沉淀物在小于60℃下烘干,即得腐殖酸制品。

2.2原水配制将腐殖酸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用蒸馏水溶解至10mg/L,并加入10mg/L的NaHCO3以调节水的碱度。

pH值设定在5.0±0.05和7.0±0.05两种条件。

,并调节水温至25±1℃。

2.3混凝实验采用硫酸铝(Al2(SO4)3•18H2O)作为混凝剂,混凝水样体积为800mL。

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1).

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1).

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1)本文选取在不同pH值条件下投加不同浓度的PAC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pH<4时pH影响混凝结果;4<PH<6是铝盐投加量和PH共同影响混凝效果;6<PH7寸二者都不起决定性作用。

由此推出木质素的混凝机理:首先破坏分子外围的溶剂化外壳,使亲液胶体变成憎液胶体,通过双电层的电中和作用沉淀下来。

关键词:造纸废水木质素混凝投加量1 概述造纸废水中由于含有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色度和COD水处理中多采用铝盐混凝剂通过混凝沉淀加以净化[1][2]。

混凝反应包括混合和絮凝两个过程,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很多,包括混凝剂的种类、混合速度、水质特征等等。

其中混凝剂的投加量、pH值影响着混凝反应进程和结果,也决定工程应用的基建与运行费用。

本文就pH值和混凝剂投加量对造纸废水混凝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试图揭示造纸废水混凝反应的机理。

2 废水来源造纸废水由齐齐哈尔造纸厂的木浆黑液稀释而成。

PAC(聚合氯化铝)和PAM(聚丙烯酰胺)由哈尔滨市自来水三厂提供。

搅拌器选用DBJ-621 型定时变速搅拌机。

3 试验方法混凝方法参照文献⑶取1000ml水样装入烧杯中,定位在搅拌机上;把药剂装入试剂架的试管中,开动搅拌器在高速(120〜200 r/min )搅拌1min,加入PAC再搅拌1min,若加入PAM在搅拌30s后加入,低速(20〜40 r/min )下搅拌20min,沉降15min后在清液的二分之一处取样。

按GB/T 9724-88标准方法分别测定COD pH 值。

4 pH 值对造纸废水混凝的影响调节废水的pH值分别为4、6、7、9在每一个pH值下分别投加60、80、100、120、140、160mg/L PAC进行混凝试验。

得出在不同pH值下PAC不同投加量对造纸废水CODfc除率的影响。

结果见图1。

重复以上的试验条件,同时加入1mg/L的PAM测得COD勺去除情况,结果见图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腐殖酸-铝盐共聚络合特性与混凝机理研究1金鹏康,王晓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E-mail:pkjin@摘要:通过荧光检测和光学在线监测技术,分析探讨了腐殖酸与铝盐的混凝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腐殖酸与铝盐的混凝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弱酸性条件下,铝离子与腐殖酸之间的共聚络合反应占绝对优势,而且水中残余铝离子浓度一直与铝离子总投量成线性关系。

然而在pH=7的条件下,铝离子的水解反应明显占优势,直到铝离子投量超过0.1mM之后才发生与腐殖酸的结合,属于氢氧化铝沉淀物对腐殖酸分子的吸附和网扫絮凝。

关键词:腐殖酸,光学在线监测,荧光检测,共聚络合中图分类号:X703.51.引言近年来,由于水中天然有机污染负荷增加而带来的色度、嗅以及由于氯消毒而产生的THMs等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何从水中去除这些物质是水的深度处理的主要课题。

采用强化混凝方法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以达到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目的,是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对各种处理工艺比较后提出的最佳处理技术(BAT)之一[1]。

但是传统混凝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去除以粘土类为代表的水中悬浮物,而腐殖酸类天然有机物的混凝,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且主要集中在腐殖酸混凝的最佳化学条件的控制和对混凝机理的合理解释方面,还是在传统混凝理论的范畴内讨论腐殖酸与金属盐之间的凝聚过程,忽视了腐殖酸分子与无机悬浊颗粒本质上的差别。

本文考虑到腐殖酸在水体中与无机悬浊颗粒的差异,将腐殖酸与铝盐作为两种反应物来对待,在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5.0和7.0)探讨了腐殖酸与铝盐混凝特性,并通过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对腐殖酸与铝盐的混凝过程进行了监测,揭示了腐殖酸与铝盐的混凝机理。

2.实验与分析方法2.1原水配制原水用水从西安附近湖泊底泥中提取出来的腐殖酸配制。

将底泥通过0.1N的NaOH溶液溶解24h,取上清液于HCl溶液(调节pH <1)中沉淀,所得沉淀物即为腐殖酸[2]。

将提取出的腐殖酸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并用0.45 m滤膜过滤以保证水中有机物成分为溶解性有机物。

2.2混凝操作条件以硫酸铝(Al2(SO4)3•18H2O)作为混凝剂,混凝杯罐为边长10cm,高15cm的立方体,距底部5cm处设有取样口。

混凝所用水样的体积为800mL,混凝操作条件为:快速搅拌(200r/min)1min;慢速搅拌(20r/min)30min;静沉60min,混凝温度25±1℃,pH值设定在5.0±0.05和7.0±0.05两种条件。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4BA901A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547001、50708088)的资助。

2.3混凝过程在线监测投加混凝剂开始搅拌后,通过蠕动泵定量抽吸水样通过PDA2000进行混凝过程的在线监测,并通过微机记录。

2.4分析方法(1)TOC:静沉后取样直接通过日本岛津公司产TOC-5000A分析总有机碳浓度。

(2) 电位:快速搅拌后取样,用日本Macrotech Nichion产ZC-2000 电位仪分析微粒子 电位。

 的桑色素(C15H10O7)溶液中分别加入不(3)荧光分析[3]:向pH=5.0和7.0的1.00M同体积的硫酸铝,在荧光光度分析仪上分别测定荧光吸收度(激发波长420nm,发射波长为 的桑色素溶液中加入TOC浓度为10mg/L的腐510nm)。

然后向pH=5.0和7.0的1.00M殖酸,并加入与上述相同体积的硫酸铝,按照上述混凝操作条件进行混凝实验,静沉60min 后在同样条件下测定荧光吸收度。

根据荧光吸收度差值计算未与腐殖酸结合的铝浓度。

3.实验结果3.1腐殖酸与铝盐的化学作用特征3.1.1 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铝盐水解情况当水中存在悬浮颗粒时,光线经过液体后,会发生光散射,导致透射光强减小。

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就是通过检测透射光强变化来观测水中颗粒物的凝聚过程,从而实现对混凝过程在线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4]。

PDA的输出信号为FI指数,它是水中颗粒物浓度和粒径的函数,在给定浓度下,FI指数越大,说明颗粒的成长粒径越大。

以硫酸铝为代表的铝盐投加到水中后,会发生复杂的羟基络合水解反应。

随着羟基比的增大,铝盐水解产物逐渐由溶解性羟基配位体变为不定形氢氧化铝结晶。

为了了解硫酸铝的水解规律,向蒸馏水中投加一定量的硫酸铝,通过PDA在线监测铝盐水解产物的形成过程(见图1)。

图1 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铝盐水解情况在pH=5.0的条件下,当铝离子投量为0.1mM时,FI指数始终接近于0,为一条直线;当铝离子投量增加到0.2mM时,初期的FI指数仍然为0,20分钟后FI曲线开始升高。

而在pH=7.0的条件下,当铝离子投量为0.1mM时,初期的FI指数已不再为0,搅拌10min 之后,FI曲线开始上升并逐渐达到一个平衡高度;铝离子投量为0.2mM时,FI曲线从搅拌初期起就迅速上升,6~7分钟以后就达到较高的平衡高度。

这一结果表明,pH=5.0且铝离子浓度较低时,铝盐水解的主要产物是溶解性水和物,仅在铝离子浓度较高,且搅拌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有颗粒物析出;而在pH=7.0的条件下,即使铝离子浓度较低,水解颗粒物也能析出,增大铝离子浓度则迅速形成较大粒度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主要是氢氧化铝结晶。

3.1.2 腐殖酸与铝离子的反应结合特征铝盐投加到水中后,在荧光显色剂作用下Array具有很强的荧光吸收性,根据荧光吸收性的变化情况可以判别铝离子与腐殖酸分子的反应结合情况。

图2是通过荧光分析计算出的水中残余铝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如图所示,pH=5.0时水中残余铝离子浓度与铝离子投量保持线性关系,且残余铝离子浓度约占铝离子投加浓度的10%左右,说明该条件下90%左右的铝离子与腐殖酸分子发生反应并结合;而当pH=7.0时,铝离子投量较低的条件下(小于0.1mM)残余铝离子浓度与铝离子投量之间为斜率为1的直线关系,说明铝离子未与腐殖酸分子发生结合,而加大铝离子投量后,残余铝离子浓度迅速降低,说明铝离子与腐殖酸的结合仅在较高铝离子投量的条件下发生。

3.2天然腐殖酸絮凝体的形成过程运用PDA光散射颗粒分析仪对腐殖酸絮凝体形成过程的进行在线监测,图3、图4为PDA输出的FI曲线。

在硫酸铝投量很小(0.03mM)的情况下,FI指数随搅拌时间增加甚微,表明溶液中几乎没有絮凝体生成。

硫酸铝投量增大后,FI曲线随搅拌时间很快上升,大约在5~10min后趋近某一平衡值,表明絮凝体成长达到动态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在pH=5.0的条件下,当硫酸铝投量超过一定量时(如0.09 mM),FI曲线的平衡高度反而降低;继续增大硫酸铝投量,FI曲线又有所回升,但曲线上升段明显出现一滞后时间,且达到一峰值后出现下降段,然后趋于较低的平衡值,说明絮凝体成长粒径随投药量的增加发生了增大进而又减小,最后再增大的过程。

但是在pH=7.0的条件下,絮凝体成长粒径基本上呈随硫酸铝投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图3 pH=5.0时FI曲线与投药量的变化关系图4 pH=7.0时FI指数与投药量的变化关系4. 讨论通过荧光检测和光学在线监测技术对两种pH 条件下腐殖酸与铝离子的反应结合特征和铝盐的水解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腐殖酸分子和铝离子的化学反应特性。

可以推断,腐殖酸溶液中投加铝盐后将同时发生两种化学反应:一是铝离子与水中氢氧根离子之间的水解反应(Hydrolysis ),二是铝离子与腐殖酸之间的共聚络合反应(Co-precipitation ),两种反应将发生对水中铝离子的竞争,并均与水的pH 值相关[5-7]。

pH=5.0时,投加的铝盐几乎全部与腐殖酸分子结合,这是共聚络合反应的特征;而pH=7.0时,投加的铝盐在低浓度条件下几乎不与腐殖酸结合,这是铝盐自身水解的特征。

pH =7.0且铝盐浓度高的条件下铝离子与腐殖酸分子发生结合,则是由于铝盐首先自身水解生成不溶性氢氧化铝结晶,然后通过这些结晶物对腐殖酸分子产生吸附或网扫絮凝(Adsorption and Sweep Coagulation )的结果。

由图3、图4可以看出,FI 曲线通常呈S 型,将FI 曲线按照图5所示的情况进行解析,可得出FI 曲线的特征参数如下:s 为FI 曲线上升阶段的最大速率,代表混凝反应速率;h为FI 曲线的平衡高度,它与絮凝体最终成长尺寸有关[5]。

将图3、图4的FI 曲线按照图5所示的方法进行解析,并结合不同投药量下测定的水中有机物浓度、 电位,可得到图6所示的FI 曲线特征参数s 、h 以及TOC 、 电位随投药量变化关系。

根据 电位随投药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将弱酸性条件下的混凝划分为四个区域:稳定区域(I 区)、脱稳区域(II 区)、复稳区域(III 区)、网扫区域(IV 区)。

图6的结果说明,在弱酸性条件下,TOC 的最大去除发生在II 、IV 区域,5. 结论本文通过荧光检测和光学在线监测技术,分析探讨了腐殖酸与铝盐混凝特性。

研究结果指出,在弱酸性条件下,腐殖酸与铝盐之间的反应主要是共聚络合反应,只有在高投药量时才发生氢氧化铝网扫絮凝作用;而在中性条件下,腐殖酸与铝盐只存在氢氧化铝的网扫絮凝作用。

图5 FI 曲线解析图图6 弱酸性条件下混凝区域图参考文献[1]USEPA Office of Water, Enhanced Coagulation and Enhanced Precipitative Softening Guidance Manual. 1999,EPA 815-R-99-012.[2]彭安, 王文华,水体腐殖酸及其络合物Ⅰ:蓟运河腐殖酸的提取和表征[J]. 环境科学学报,1981,1(2):126-139.[3]Browne B A, McColl J. G and Driscoll C. T. Aluminum speciation using morin: . Morin and its complexesⅠwith aluminum[J].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0, 19(1): 65-83.[4]Gregory J. Turbidity fluctuations in flowing suspensions[J]. J.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1985,105(2):357-371.[5]金鹏康, 王晓昌. 腐殖酸混凝过程FI曲线的特征参数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4): 423-427.[6]Tipping E. Modeling ion binding by humic acids[J]. Colloid Surface A, 1993, 73: 117-131.[7]Browne B A and Driscoll C T. pH-dependent binding of aluminum by a fulvic acid[J]. Environment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1993, 27(5): 915.Characterization of Al-Humic Complexation andCoagulation MechanismJin Pengkang, Wang Xiaocha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Xi’an(710055)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humic complex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agulation of natural humic acids (HA) were studied using fluorescence and optical monitoring techniques. Under two typical pH values, the pattern of Al-humic interaction was found to be much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rough the fluorescence analysis result: at pH 5.0, the dosed Al ions were reacting with HA molecules at a constant rate to form Al-humic complexes, while at pH 7.0, the dosed Al remained unrelated until its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o a higher value. By online monitoring of the process of hydrolysis/precipitation of aluminum ions in a water free of HA, it was found that at pH 5.0, the aluminum species which could react with HA molecules were soluble aluminum ions, but at pH 7.0, hydrolysis of aluminum ions preferentially occurred and only after they formed hydrolyzed aluminum precipitates, could reaction begin between these precipitates and HA molecules. The later is believed to be a process of adsorption or sweep flocculation rather than Al-humic complexation.Keywords:Humic acid,online optical monitoring,fluorescence technique,coprecipitation作者简介:金鹏康(1974-),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