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及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六章

合集下载

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一、名词解释:1.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二、填空题: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

7.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9.位错两种基本类型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是刃型位错所特有的。

10.在立方晶系中,{120}晶面族包括(120)、(120)、(102)、(102)、(210)、 (210)、(201)、 (201)、(012)、(012)、(021)、(021)、等晶面。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六章 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六章 回复与再结晶

第六章回复与再结晶(一)填空题1. 金属再结晶概念的前提是,它与重结晶的主要区别是。

2. 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是指,它与熔点的大致关系是。

3 钢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铅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

4.回复是,再结晶是。

5.临界变形量的定义是,通常临界变形量约在范围内。

6 金属板材深冲压时形成制耳是由于造成的。

7.根据经验公式得知,纯铁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为。

(二)判断题1.金属的预先变形越大,其开始再结晶的温度越高。

()2.变形金属的再结晶退火温度越高,退火后得到的晶粒越粗大。

()3.金属的热加工是指在室温以上的塑性变形过程。

()4.金属铸件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晶粒。

()5.再结晶过程是形核和核长大过程,所以再结晶过程也是相变过程。

();6 从金属学的观点看,凡是加热以后的变形为热加工,反之不加热的变形为冷加工。

()7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冷变形金属的变形量,会使再结晶温度下降。

( )8.凡是重要的结构零件一般都应进行锻造加工。

()9.在冷拔钢丝时,如果总变形量很大,中间需安排几次退火工序。

( )10.从本质上讲,热加工变形不产生加工硬化现象,而冷加工变形会产生加工硬化现象。

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 )(三)选择题1.变形金属在加热时发生的再结晶过程是一个新晶粒代替旧晶粒的过程,这种新晶粒的晶型( )。

A.与变形前的金属相同 B 与变形后的金属相同C 与再结晶前的金属相同D.形成新的晶型2.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是( )A.一个确定的温度值B.一个温度范围 C 一个临界点D.一个最高的温度值3.为了提高大跨距铜导线的强度,可以采取适当的( )。

A.冷塑变形加去应力退火 B 冷塑变形加再结晶退火C 热处理强化D.热加工强化4 下面制造齿轮的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方法是( )。

A.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B用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C 由圆钢棒热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D.由钢液浇注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它是美国ARMCO 钢公司在1949年发表的,其特点是强度高,耐蚀性好,易焊接,热处理工艺简单,缺点是延韧性和切削性能差,这种马氏体不锈钢与靠间隙元素碳强化的马氏体钢不同,它除靠马氏体相变外并在它的基体上通过时效处理析出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

正因为如此而获得了强度高的优点,但延韧性却差。

1、试用金属键的结合方式,解释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等基本特性.答:(1)导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沿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

(2)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正离子振动的振幅要加大,对自由电子通过的阻碍作用也加大,即金属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3)导热性: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正离子的振动可以传递热能。

(4) 延展性: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经变形不断裂。

(5)金属光泽:自由电子易吸收可见光能量,被激发到较高能量级,当跳回到原位时辐射所吸收能量,从而使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

2、填空:1)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是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2)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主要是因为金属原子具有金属键的结合方式。

3)物质的原子间结合键主要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

4)大部分陶瓷材料的结合键为共价键。

5)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键。

6)在立方晶系中,某晶面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1/2;与z轴平行,则该晶面指数为(( 140 )) .7)在立方晶格中,各点坐标为:A (1,0,1),B (0,1,1),C (1,1,1/2),D(1/2,1,1/2),那么AB 晶向指数为(-110),OC晶向指数为(221),OD晶向指数为(121)。

8)铜是(面心)结构的金属,它的最密排面是(111 )。

9) α-Fe、γ-Fe、Al、Cu、Ni、Cr、V、Mg、Zn中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有(α-Fe 、 Cr、V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有(γ-Fe、Al、Cu、Ni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有( Mg、Zn )。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哈工大第3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哈工大第3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第一章填表:晶格类型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2a43868%面心立方4a421274%密排六方6a211274%5、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 等晶向10、已知面心立方晶格常数为a,分离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罗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罗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罗列原子的个数)第1 页/共18 页答:(100):(110):(111):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自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互相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囫囵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罗列起来,改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强,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缘故: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容易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和断裂2)求出屈服载荷下的取向因子,作出取向因子和屈服应力的关系曲线,说明取向因子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答:1)需临界临界分切应力的计算公式:τk=σs cosφcosλ,σs为屈服强度=屈服载荷/截面积需要注意的是:在拉伸试验时,滑移面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轴向力的作用。

当载荷与法线夹角φ为钝角时,则按φ的补角做余弦计算。

2)c osφcosλ称作取向因子,由表中σs和cosφcosλ的数值可以看出,随着取向因子的增大,屈服应力逐渐减小。

cosφcosλ的最大值是φ、λ均为45度时,数值为0.5,此时σs为最小值,金属最易发生滑移,这种取向称为软取向。

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φ=90°)或垂直(λ=90°)时,cosφcosλ为0,则无论τk数值如何,σs均为无穷大,表示晶体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滑移,这种取向称为硬取向。

6-2 画出铜晶体的一个晶胞,在晶胞上指出:1)发生滑移的一个滑移面2)在这一晶面上发生滑移的一个方向3)滑移面上的原子密度与{001}等其他晶面相比有何差别4)沿滑移方向的原子间距与其他方向有何差别。

答: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铜在室温时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

1)发生滑移的滑移面通常是晶体的密排面,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

在面心立方晶格中的密排面是{111}晶面。

2)发生滑移的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在{111}晶面中的密排方向<110>晶向。

3){11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其值为2.3/a2,{00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1.5/a24)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高于其他晶向,原子排列紧密,原子间距小于其他晶向,其值为1.414/a。

6-3 假定有一铜单晶体,其表面恰好平行于晶体的(001)晶面,若在[001]晶向施加应力,使该晶体在所有可能的滑移面上滑移,并在上述晶面上产生相应的滑移线,试预计在表面上可能看到的滑移线形貌。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一章习题1.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 等晶向3.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a=b≠c,c=2/3a。

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参数。

解:设X方向的截距为5a,Y方向的截距为2a,则Z方向截距为3c=3X2a/3=2a,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4.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解:(1 0 0)面间距为a/2,(1 1 0)面间距为√2a/2,(1 1 1)面间距为√3a/3三个晶面晶面中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7.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1.633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格配位数为12,即晶胞上底面中心原子与其下面的3个位于晶胞内的原子相切,成正四面体,如图所示则OD=c/2,AB=BC=CA=CD=a因△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有OC=2/3CE由于(BC)2=(CE)2+(BE)2则有(CD)2=(OC)2+(1/2c)2,即因此c/a=√8/3=1.6338.试证明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为r=0.414R解:面心立方八面体间隙半径r=a/2-√2a/4=0.146a面心立方原子半径R=√2a/4,则a=4R/√2,代入上式有R=0.146X4R/√2=0.414R9.a)设有一刚球模型,球的直径不变,当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时,试计算其体积膨胀。

b)经X射线测定,在912℃时γ-Fe的晶格常数为0.3633nm,α-Fe的晶格常数为0.2892nm,当由γ-Fe转化为α-Fe时,求其体积膨胀,并与a)比较,说明其差别的原因。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金属学及热处理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它是美国ARMCO 钢公司在1949年发表的,其特点是强度高,耐蚀性好,易焊接,热处理工艺简单,缺点是延韧性和切削性能差,这种马氏体不锈钢与靠间隙元素碳强化的马氏体钢不同,它除靠马氏体相变外并在它的基体上通过时效处理析出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

正因为如此而获得了强度高的优点,但延韧性却差。

1、试用金属键的结合方式,解释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等基本特性.答:(1)导电性: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沿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

(2)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正离子振动的振幅要加大,对自由电子通过的阻碍作用也加大,即金属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3)导热性: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正离子的振动可以传递热能。

(4) 延展性: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经变形不断裂。

(5)金属光泽:自由电子易吸收可见光能量,被激发到较高能量级,当跳回到原位时辐射所吸收能量,从而使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

2、填空:1)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是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2)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塑性和金属光泽主要是因为金属原子具有金属键的结合方式。

3)物质的原子间结合键主要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

4)大部分陶瓷材料的结合键为共价键。

5)高分子材料的结合键是范德瓦尔键。

6)在立方晶系中,某晶面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1/2;与z轴平行,则该晶面指数为(( 140 )) .7)在立方晶格中,各点坐标为:A (1,0,1),B (0,1,1),C (1,1,1/2),D(1/2,1,1/2),那么AB晶向指数为(-110),OC晶向指数为(221),OD晶向指数为(121)。

8)铜是(面心)结构的金属,它的最密排面是(111 )。

9) α-Fe、γ-Fe、Al、Cu、Ni、Cr、V、Mg、Zn中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有(α-Fe 、 Cr、V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有(γ-Fe、Al、Cu、Ni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有( Mg、Zn )。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7-10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7-10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崔忠圻版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 AC1 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 AC1 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 以上 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 AC1- AC3(亚共析钢)或 AC1-ACcm (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六章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六章答案

1 滑移与孪生的区别及它们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作用。

答:滑移与孪生的区别:(1)滑移是晶体两部分发生相对滑动,不改变晶体位向,孪生是晶体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发生均匀切变,发生位向的改变,孪生面两侧原子呈镜面对称。

(2)滑移面上的原子移动的距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而孪生方向移动的原子不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3)滑移是个缓慢的过程,孪生产生速度极快。

(4)滑移是在晶体内各晶粒内部产生不均匀,而孪生在整个孪生区内部都是均匀的切变。

作用:晶体产生塑性变形过程主要依靠滑移机制来完成的;孪生所需的临界应力要高很多,对塑性变形的贡献比滑移小得多,但孪生改变了部分晶体的空间取向,使原来处于不利取向的滑移系转变为新的有利取向,激发晶体滑移。

2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金属的主要塑性变形方式是什么?温度、变形速度对其有何影响?铝、铁、鎂中哪种金属的塑性最好?哪种最差?答:面心立方、体心立方有较多的滑移系,塑性变形以滑移为主,而密排六方金属对称性低,滑移系少,塑性变形方式主要是孪生。

变形温度越高,滑移越容易,孪生产生的几率越小,反之变形温度越高,滑移越困难,产生孪晶的几率越大。

变形速度越大,滑移常来不及产生足够大的变形,因此导致切应力增大,产生孪晶的几率也增大。

铝为面心立方结构、铁为体心立方结构、镁为密排六方结构,因此铝的塑性最好,镁的塑性最差。

3绘图说明常见fcc、bcc结构金属的滑移系有哪些?这两种晶体结构的密排面、密排方向是哪些?与滑移系之间有何关系?答:FCC晶格:滑移面就是最密排面:{111}包括(111), (111), (111), (111);滑移方向就是最密排方向:〈110〉每个滑移面上有三个,如图中箭头所示。

一个滑移面与滑移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因此滑移系数: 4×3=12BCC晶格:滑移面:{110}(110), (011), (101), (110), (011), (101)共6个滑移方向:〈111〉,每个滑移面上两个,如图箭头所示。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作者:陈志毅绪论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答: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金属的性能、金属学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等。

2.什么是从属与从属材料答:所谓金属是指由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特殊的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的物质。

如金、银、铜、铁、锰、锌、铝等。

而合金是指由一种金属元素与其它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通过熔炼或其它方法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所以金属材料是金属及其合金的总称,即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3.怎样才能学好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答: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学习时应结合生产实际,弄清楚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按照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其组织,组织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这一内在关系进行学习和记忆;认真完成作业和实验等教学环节,就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的。

第一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1.什么是晶体和非晶体它们在性能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除了金属,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晶体答:原子呈有序、有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而原子呈无序、无规则堆积状态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晶体一般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有一定的熔点,性能呈各向异性;而非晶体一般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和一定的熔点,性能呈各向同性。

生活中常见的食盐、冰糖、明矾等都有是典型的晶体。

2.什么是晶格和晶胞金属中主要有哪三种晶格类型它们的晶胞各有何特点答:假想的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晶格。

晶格是由许多形状、大小相同的小几何单元重复堆积而成的。

我们把其中能够完整地反映晶体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中主要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等三种晶格类型,体心立方晶格的晶胞是一个立方体,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立方体的中心;面心立方晶格的晶胞也是一个立方体,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立方体六个面的中心;密排六方晶格的晶胞是一个正六棱柱,原子除排列于柱体的每个顶点和上、下两个底面的中心外,正六棱柱的中心还有三个原子。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第六版习题册答案解析

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第六版习题册答案解析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习题册答案绪论一、填空题1、成分、组织、热处理、性能之间。

2、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人工合成材料时代。

3、成分、热处理、性能、性能。

二、选择题:1、A2、B3、C三、简答题1、掌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相关知识对机械加工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机械工人所使用的工具、刀夹、量具以及加工的零件大都是金属材料,所以了解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后相关知识,对我们工作中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根据材料特点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刃磨刀具几何参数;选择适当的切削用量;正确选择改善零件工艺必能的方法都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

2、如何学好《金属材料与热热处理》这门课程?答: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认真掌握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按照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组织,组织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这一内在关系进行学习和记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完成作业和实验等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的。

第一章金属的结构和结晶1-1金属的晶体结构一、填空题1、非晶体晶体晶体2、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立方3、晶体缺陷点缺陷面缺陷二、判断题1、√2、√3、×4、√三、选择题1、A2、C3、C四、名词解释1、晶格与晶胞:P5答:将原子简化为一个质点,再用假想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晶格;晶胞是能够完整地反映晶体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3、单晶体与多晶体答:只由一个晶粒组成称为单晶格,多晶格是由很多大小,外形和晶格排列方向均不相同的小晶格组成的。

五、简答题书P6□1-2纯金属的结晶一、填空题1、液体状态固体状态2、过冷度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4、晶核的产生长大5、强度硬度塑性二、判断题1、×2、×3、×4、×5、√6、√三、选择题1、C、B、A2、B3、A4、A四、名词解释1、结晶与结晶潜热 (P8)答:(1)结晶:是金属从高温液体状态,冷却凝固为原子有序排列的固体状态的过程。

金属学及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六章

金属学及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六章

⾦属学及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六章第六章⾦属及合⾦的塑性变形和断裂2)求出屈服载荷下的取向因⼦,作出取向因⼦和屈服应⼒的关系曲线,说明取向因⼦对屈服应⼒的影响。

答:1)需临界临界分切应⼒的计算公式:τk=σs cosφcosλ,σs为屈服强度=屈服载荷/截⾯积需要注意的是:在拉伸试验时,滑移⾯受⼤⼩相等,⽅向相反的⼀对轴向⼒的作⽤。

当载荷与法线夹⾓φ为钝⾓时,则按φ的补⾓做余弦计算。

2)c osφcosλ称作取向因⼦,由表中σs和cosφcosλ的数值可以看出,随着取向因⼦的增⼤,屈服应⼒逐渐减⼩。

cosφcosλ的最⼤值是φ、λ均为45度时,数值为0.5,此时σs为最⼩值,⾦属最易发⽣滑移,这种取向称为软取向。

当外⼒与滑移⾯平⾏(φ=90°)或垂直(λ=90°)时,cosφcosλ为0,则⽆论τk数值如何,σs均为⽆穷⼤,表⽰晶体在此情况下根本⽆法滑移,这种取向称为硬取向。

6-2 画出铜晶体的⼀个晶胞,在晶胞上指出:1)发⽣滑移的⼀个滑移⾯2)在这⼀晶⾯上发⽣滑移的⼀个⽅向3)滑移⾯上的原⼦密度与{001}等其他晶⾯相⽐有何差别4)沿滑移⽅向的原⼦间距与其他⽅向有何差别。

答:解答此题⾸先要知道铜在室温时的晶体结构是⾯⼼⽴⽅。

1)发⽣滑移的滑移⾯通常是晶体的密排⾯,也就是原⼦密度最⼤的晶⾯。

在⾯⼼⽴⽅晶格中的密排⾯是{111}晶⾯。

2)发⽣滑移的滑移⽅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向,也就是原⼦密度最⼤的晶向,在{111}晶⾯中的密排⽅向<110>晶向。

3){111}晶⾯的原⼦密度为原⼦密度最⼤的晶⾯,其值为2.3/a2,{001}晶⾯的原⼦密度为1.5/a24)滑移⽅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向,也就是原⼦密度⾼于其他晶向,原⼦排列紧密,原⼦间距⼩于其他晶向,其值为1.414/a。

6-3 假定有⼀铜单晶体,其表⾯恰好平⾏于晶体的(001)晶⾯,若在[001]晶向施加应⼒,使该晶体在所有可能的滑移⾯上滑移,并在上述晶⾯上产⽣相应的滑移线,试预计在表⾯上可能看到的滑移线形貌。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常用硬度测量法硬度值符号
铝合金半成品
一般淬火钢
铸铁
表面氮化层
4、有一根环形链条,用直径为2cm的钢条制造,已知此材料σS=300Mpa,求该链条能承受最大的载荷是多少?
第3章铁碳合金
一、填空
1、合金是一种与或通过熔炼或其他方法结合而成的具有的物质。
2、合金中的成分、结构及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称为。
温度下。
10、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仅仅是改变,而不发生,所以马氏体是
在中的固溶体。
11、马氏体的转变温度范围为,其显微组织同含碳量有关。含碳量高的马氏体呈
状,含碳量低的马氏体呈状。
12、根据图6-1中实际冷却曲线,填出该材料冷却到室温所获得的组织。
a. b. c. d.
13、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和
等。
1、弹性变形能随载荷的去除而消失。()
2、所有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时都会出现显著的屈服现象。()
3、材料的屈服点越低,则允许的工作应力越高。()
4、洛氏硬度值无单位。()
5、做布氏硬度试验时,当试验条件相同时,其压痕直径越小,材料的硬度越低。()
6、材料对小能量多次冲击抗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强度和塑性。()
4、根据Fe—Fe3C相图,说明下列现象的原因。
(1)含碳量1%的铁碳合金比含碳量0.5%的铁碳合金的硬度高。
(2)一般要把钢材加热到1000~1250℃高温下进行锻轧加工。
(3)靠近共晶成分的铁碳合金的铸造性能好。
5、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的组织性能如何变化?
第4章钢的热处理
一、填空
1、钢的热处理是通过钢在固态下的、和,使其获得所需要的
11、铁碳合金相图上的共析线是()。
A、ECF B、ACD C、PSK

(完整版)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完整版)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一、名词解释:1 •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 •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 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 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 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 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 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二、填空题:1 .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 •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

7. 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 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9. 位错两种基本类型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是刃型位错所特有的。

10. 在立方晶系中,{120}晶面族包括(120)、(120)、(102)、(102)、(210)、(210)> (201)、(201)、(012)、(012)、(021)、(021)、等晶面。

习题册参考答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七版)习题册》-A02-3671

习题册参考答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七版)习题册》-A02-3671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七版)习题册参考答案绪论一、填空题1.石器青铜器铁器水泥钢铁硅新材料2.材料能源信息3.405% 金属材料4.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金属的性能金属学基础知识热处理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及其应用5.成分热处理用途二、选择题1.A2.B3.C三、思考与练习1.答:为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金属材料,合理地确定不同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就必须熟悉金属材料的牌号,了解它们的性能和变化规律。

为此,需要比较深入地去学习和了解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

2.答:3.答:要弄清楚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按照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这一内在关系进行学习和记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完成作业和试验等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的。

第一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1—1 金属的晶体结构1.非晶体晶体晶体2.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3.晶体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二、判断题1.√ 2.√ 3.×4.×三、选择题1.A 2.C 3.C四、名词解释1.答:晶格是假想的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晶胞是能够完整地反映晶体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2.答:只由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为单晶体;由很多大小、外形和晶格排列方向均不相同的晶粒所组成的晶体称为多晶体。

五、思考与练习答: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的晶胞名称分别为:(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1—2 纯金属的结晶一、填空题1.液体状态固体状态2.过冷度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低4.形核长大5.强度硬度塑性二、判断题1.×2.×3.×4.√ 5.√6.√1.CBA 2.B 3.A 4.A四、名词解释1.答:结晶指金属从高温液体状态冷却凝固为原子有序排列的固体状态的过程。

在结晶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称为结晶潜热。

2.答:在固态下,金属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第六章 铸铁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第六章 铸铁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第六章铸铁1.什么是铸铁?与钢相比,它在成分、组织和性能这几个方面有什么不同?答:铸铁是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而钢的含碳量通常在1.4%以下,常用的铸铁,含碳量一般在2.5%~4.0%的范围内,此外还含有较高的硅(Si)、锰(Mn)、硫(S)、磷(P)等元素。

铸铁的组织可看成在钢的基体上分布着不同形态、大小、数量的石墨。

由于石墨的力学性能很差,其强度和塑性几乎为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分布在钢的基体上的石墨看作不同形态和数量的微小裂纹或孔洞,这些“孔洞”一方面割裂了钢的基体,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而另一方面又使铸铁获得了良好的铸造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及消音、减震、耐压、耐磨、缺口敏感性低等诸多优良的性能。

2.什么是铸铁的石墨化?影响铸铁石墨化的因素有哪些?答:铸铁中的碳以石墨的形式析出的过程称为石墨化。

影响铸铁石墨化的因素主要是铸铁的成份和冷却速度。

铸铁中的各种合金元素根据对石墨化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促进石墨化的元素,有碳、硅、铝、镍、铜和钴等,其中碳和硅对促进石墨化作用最为显著。

所以铸铁中碳、硅越高,往往其内部析出的石墨量就越多,石墨片也越大。

另一类是阻碍石墨化的元素,有铬、钨、钼、钒、锰硫等。

冷却速度对石墨化的影响也很大,当铸铁结晶时,冷却速度越缓慢,就越有利于扩散,使石墨析出的越大、越充分;在快速冷却时碳原子无法扩散,则阻碍石墨化,促进白口化。

3.铸铁中石墨有哪几种形态?石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状态对铸铁的性能会产生什么影响?答:铸铁中石墨有曲片状、团絮状、球状和蠕虫状等形态。

在相同基体的情况下,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石墨对基体的割裂作用是不同的,呈片状时表面积最大,割裂最严重,蠕虫状次之,球状表面积最小、应力最分散,割裂作用的影响就最小;石墨的数量越多、越集中,对基体的割裂也就越严重,则铸铁的抗拉强度也就越低,塑性就越差。

4.根据石墨的形态不同,铸铁可分为哪几种?答:根据铸铁中石墨形态的不同,可将铸铁分为:石墨呈曲片状存在的普通灰口铸铁,简称灰铸铁或灰铁。

金属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金属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1.锻压生产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答:(1)改善金属组织,提高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经过锻压可使其晶粒细化,使铸件中的气孔、微裂纹、缩松压合,提高组织的致密度;锻压还可形成金属的纤维方向,使其合理分布,提高零件的力学性能。

(2)适用范围广,生产效率高锻压产品适用范围广泛,模锻和冲压加工有较高的生产率。

(3)节省材料,减少切削加工工时锻压件的力学性能比铸件高,可相对减少零件的截面尺寸,减轻零件的重量。

此外,一些锻压加工的新工艺(如精密模锻)可以生产出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接近或达到成品零件的要求,可做到少切削或无切削。

锻压的缺点是难以获得形状复杂的零件。

锻压主要用于加工金属制件,也可用于加工某些非金属,如工程塑料、橡胶、陶瓷坯、砖坯以及复合材料的成形等。

2.金属塑性变形分哪几类?它们之间有何区别?答:金属塑性变形根据温度不同分为冷变形和热变形两种。

冷、热变形的界限是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变形是冷变形,此时的变形只有加工硬化现象无再结晶现象,因此随着变形的进行,变形抗力增高、塑性降低,最终将导致金属破裂。

所以,变形量不宜过大。

冷变形具有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生产率高,强度、硬度高等优点。

热变形是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变形,在热变形过程中既产生加工硬化,又有再结晶现象,且加工硬化现象被随之而来的再结晶所消除,热变形后的组织是再结晶后的组织,具有良好的塑性,较低的变形抗力。

因此,金属的锻压加工主要采用热变形来进行。

但热变形的生产率和锻件尺寸精度低,表面质量和劳动条件差,需配备相应的加热设备。

3.什么是加工硬化?它在生产中有什么实用意义?答: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又称冷作硬化。

它标志金属抗塑性变形能力的增强。

加工硬化在生产中的作用是:①经过冷拉、滚压和喷丸等工艺,能显著提高金属材料、零件和构件的表面强度;②零件受力后,某些部位局部应力常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引起塑性变形,由于加工硬化限制了塑性变形的继续发展,可提高零件和构件的安全度;③金属零件或构件在冲压时,其塑性变形处伴随着强化,使变形转移到其周围未加工硬化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和断裂2)求出屈服载荷下的取向因子,作出取向因子和屈服应力的关系曲线,说明取向因子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答:1)需临界临界分切应力的计算公式:τk=σs cosφcosλ,σs为屈服强度=屈服载荷/截面积需要注意的是:在拉伸试验时,滑移面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轴向力的作用。

当载荷与法线夹角φ为钝角时,则按φ的补角做余弦计算。

2)c osφcosλ称作取向因子,由表中σs和cosφcosλ的数值可以看出,随着取向因子的增大,屈服应力逐渐减小。

cosφcosλ的最大值是φ、λ均为45度时,数值为0.5,此时σs为最小值,金属最易发生滑移,这种取向称为软取向。

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φ=90°)或垂直(λ=90°)时,cosφcosλ为0,则无论τk数值如何,σs均为无穷大,表示晶体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滑移,这种取向称为硬取向。

6-2 画出铜晶体的一个晶胞,在晶胞上指出:1)发生滑移的一个滑移面2)在这一晶面上发生滑移的一个方向3)滑移面上的原子密度与{001}等其他晶面相比有何差别4)沿滑移方向的原子间距与其他方向有何差别。

答: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铜在室温时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

1)发生滑移的滑移面通常是晶体的密排面,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

在面心立方晶格中的密排面是{111}晶面。

2)发生滑移的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在{111}晶面中的密排方向<110>晶向。

3){11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其值为2.3/a2,{00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1.5/a24)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高于其他晶向,原子排列紧密,原子间距小于其他晶向,其值为1.414/a。

6-3 假定有一铜单晶体,其表面恰好平行于晶体的(001)晶面,若在[001]晶向施加应力,使该晶体在所有可能的滑移面上滑移,并在上述晶面上产生相应的滑移线,试预计在表面上可能看到的滑移线形貌。

答:对受力后的晶体表面进行抛光,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在抛光的表面上出现许多相互平行的滑移带。

在电子显微镜下,每条滑移带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滑移线组成,这些滑移线实际上是晶体中位错滑移至晶体表面产生的一个个小台阶,其高度约为1000个原子间距。

相临近的一组小台阶在宏观上反映的就是一个大台阶,即滑移带。

所以晶体表面上的滑移线形貌是台阶高度约为1000个原子间距的一个个小台阶。

6-4 试用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说明金属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性越好的原因?答: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1、多晶体中由于各晶粒的位向不同,则各滑移系的取向也不同,因此在外加拉伸力的作用下,各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也不相同。

由此可见,多晶体中各个晶粒并不是同时发生塑性变形,只有那些取向最有利的晶粒随着外力的增加最先发生塑性变形。

2、晶粒发生塑性变形就意味着滑移面上的位错源已开启,位错将会源源不断地沿着滑移面上的滑移方向运动。

但是,由于相邻晶粒的位向不同,滑移系的取向也不同,因此运动着的位错不能够越过晶界,滑移不能发展到相邻晶粒中,于是位错在晶界处受阻,形成位错的平面塞积群。

3、位错平面塞积群在其前沿附近造成很大的应力集中,这一集中应力与不断增加的外加载荷相叠加,使相邻晶粒某些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达到临界值,于是位错源开动,开始塑性变形。

4、为了协调已发生变形的晶粒形状的改变,要求相邻晶粒必须进行多系滑移,这样就会使越来越多的晶粒参与塑性变形。

5、在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中,由外加载荷直接引起塑性变形的晶粒只占少数,不产生明显的宏观效果,多数晶粒的塑性变形是由已塑性变形的晶粒中位错平面塞积群所造成的应力集中所引起,并造成一定的宏观塑性变形效果。

6、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具有不均匀性。

由于各晶粒间以及晶粒内和晶界位向不同的影响,各个晶粒间及晶粒内的变形都是不均匀的。

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性越好的原因:强度:由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可知,多数晶粒的塑性变形是由先塑性变形晶粒中的位错平面塞积群引起的应力集中于外加载荷相叠加而引起的。

由位错运动理论可以得知,位错塞积群在障碍处产生的应力集中与位错数目有关,位错数目越多,造成的应力集中越大,而位错数目与位错源到障碍物的距离成正比。

所以晶粒越小,位错源到障碍物(晶界)的距离越短,位错数目越少,造成的应力集中越小,此时如果要是相邻晶粒发生塑性变形,则需要较大的外加载荷,也就是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月强,强度越高。

塑性:由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可知,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具有不均匀性。

晶粒越细,各晶粒间或晶粒内部与晶界处的应变相差越小,变形较均匀,相对来说因不均匀变形产生应力集中引起开裂的机率较小,这就有可能在断裂前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量,可以得到较高的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韧性:由于细晶粒的变形较均匀,不易产生应力集中裂纹,而且晶粒越细晶界面积越大,对裂纹扩展的阻力越大,因此在断裂过程中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表现出较高的韧性。

6-5 口杯采用低碳钢板冷冲而成,如果钢板的晶粒大小很不均匀,那么冲压后常常发现口杯底部出现裂纹,这是为什么?答:裂纹原因:1、低碳钢板冷冲时,各部分的塑性变形是不均匀的,在口杯局内在宏观内应力。

2、由于多晶体晶粒变形的不均匀性,加上原始晶粒大小不一,则更加促进了变形的不均匀性,由此产生较大的第二类内应力。

3、所以,冲压后口杯底部出现裂纹的原因是由钢板不均匀变形产生的宏观内应力和晶粒变形不均匀造成的内应力相叠加,超过了钢板的断裂强度,出现裂纹。

6-6 滑移与孪生有何区别,试比较它们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作用。

答:滑移定义: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滑移面)和晶向(滑移方向)发生滑动的现象。

本质:滑移并不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作整体的刚性移动,而是位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沿着滑移面上的滑移方向逐步移动的结果。

孪生定义: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孪生面)和一定的晶向(孪生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做均匀地切变;在切变区域内,与孪生面平行的的每层原子的切变量与它距离孪生面的距离成正比,而且不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这种切变不会改变晶体的点阵类型,但可使变形部分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并与未变形部分的晶体以孪晶界为分界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

通常把对称的两部分晶体称为孪晶,而将形成孪晶的过程称为孪生。

滑移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作用:在常温和低温下金属的塑性变形主要通过滑移方式进行。

1、晶体中滑移系越多,则可供滑移采用的空间位向越多,塑性变形越容易进行。

当沿滑移面上滑移方向的分切应力达到临界分切应力时,滑移就可进行,而且位错只需一个很小的切应力就可以实现运动。

2、在晶体发生滑移的同时,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会发生转动,造成滑移系取向的变化,有可能使其他滑移系的分切应力达到临界值,产生多滑移现象,促进晶体的塑性变形。

孪生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作用:孪生对塑性变形的贡献比滑移要小。

1、孪生的临界分切应力要比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大得多,只有在滑移很难进行的条件下,晶体才进行孪生变形。

2、但是,由于孪生后变形部分的晶体位向发生改变,可能会使原来处于不利取向的滑移系转变为新的有利取向,这样可以激发晶体的进一步塑性变形。

所以当金属中存在大量孪晶时,可以促进塑性变形。

6-7 试述金属经塑性变形后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阐明加工硬化在机械零构件生产和服役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答:金属塑性变形后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1、金属塑性变形后,晶粒形状发生变化,沿变形方向伸长,当变形量很大时出现纤维组织,使金属的力学性能呈方向性。

2、金属塑性变形后,晶体中的亚结构得到细化,形成大量的胞状亚结构。

位错密度增加,位错相互交割出现位错割阶和位错缠结现象,产生加工硬化,硬度、强度增加,塑性、韧性降低。

3、金属塑性变形后,当变形量很大时,多晶体中原为任意取向的各个晶粒逐渐调整其取向而趋于彼此一致,产生形变织构。

金属性能表现为各向异性。

4、金属塑性变形后,晶体缺陷增加,产生大量的空位。

空位增加,电阻率增大,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略为下降。

内能增加,化学性提高,耐腐蚀性能降低。

加工硬化在机械零件生产和服役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加工硬化: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硬度、强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又称形变强化。

原因: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大,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加剧,产生位错割阶和位错缠结等障碍,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造成晶体的塑性变形抗力增大。

在零件生产中的意义:1、对于用热处理方法不能强化的材料来说,可以用加工硬化方法提高其强度。

如塑性很好而强度较低的铝、铜及某些不锈钢,在生产中往往制成冷拔棒材或冷轧板材使用。

2、加工硬化也是某些工件或半成品能够加工成型的重要因素。

例如钢丝冷拔过程中产生加工硬化保证其不被拉断。

在零件使用过程中的意义:提高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各个部位的受力是不均匀的,往往会在某些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和过载现象,使该处产生塑性变形。

如果没有加工硬化,则该处变形会越来越大直至断裂。

正是由于加工硬化的原因,这种偶尔过载部位的变形会因为强度的增加而自行停止,从而提高零件的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加工硬化现象也会给零件生产和使用带来一些不利因素1、金属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塑性变形抗力不断增大,进一步的变形就必须增大设备功率,增加能源动力的消耗。

2、金属经加工硬化后,塑性大为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继续变形容易导致开裂。

6-8 金属材料经塑性变形后为什么会保留残留内应力,研究这部分内应力有什么意义?答:残留内应力的形成原因:金属材料经塑性变形后,外力所做的功大部分转化为热能消耗掉,但尚有一小部分(约占总变形功的10%)保留在金属内部,形成残留内应力。

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它是由于金属材料各部分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是整个物体范围内处于平衡的力。

2、微观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它是由于晶粒或亚晶粒不均匀变形而引起的,是在晶粒或亚晶粒范围内处于平衡的力。

3、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它是由于塑性变形使金属内部产生大量的位错和空位,使点阵中的一部分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造成点阵畸变。

它是只在晶界、滑移面等附近不多的原子群范围内保持平衡的力。

研究这部分内应力的意义:1、通常情况下,残留内应力的存在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有害的,它会导致材料的变形、开裂和产生应力腐蚀,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

2、但是当工件表面残留一薄层压应力时,可以在服役时抵消一部分外加载荷,反而对使用寿命有利。

因此,研究这部分内应力可以降低其对金属材料的损害,甚至可以利用内应力来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