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医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中医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中医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中医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三、X型题:12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有

A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B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C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D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12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

A脾失健运B胃失和降C肝气犯胃D肝旺脾虚

123.心肾相交体现为

A水火既济B君相安位C精神互用D精血互化

124.与“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关的是

A心与小肠在五行同属火B心经与小肠经相互络属

C心经火盛,可移热于小肠D小肠热盛,可循经上炎于心

125.气的作用中,与调节尿液和汗液有关的是

A温煦作用B气化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

126.属于十二经生理功能的是

A调节全身气血B束骨而利关节

C调节骨节经脉D保护脏器组织

126.属于十二经筋生理功能的是

A调节全身气血B束骨而利关节

C调养骨节经脉D保护脏器组织

127.过度愤怒可导致

A飧泄B呕血C昏厥D薄厥

128.可导致咳嗽少痰,痰黏难咯,口咽干燥的原因是A痰热郁肺B燥邪袭肺C风热犯肺D肺津耗伤129.下列各项中,属于“寒从中生”的有

A阳气虚衰,阴寒内生B阳气虚衰,寒饮停聚

C寒邪直中,伤及脾胃D饮食生冷,伤及中阳130.下列叙述中,属于从治法的是

A阳中求阴B通因通用C火邪开室D阴病治阳131.佝偻病患儿可见

A、方颅

B、解颅

C、扁平胸

D、漏斗胸

132.关于白苔临床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苔薄白而润,可见于外感表证初期

B、苔白而厚腻,多为水饮内停

C、苔白厚如积粉,扪之不燥,常见于食积胃肠

D、苔白腻而燥,可因湿浊内阻,气不化津而致133.热盛伤津的舌象可表现为

A、短缩舌

B、强硬舌

C、苔焦黄而燥

D、苔灰黑而干

134.属于血热所致月经异常的是

A、月经先期

B、月经后期

C、经色深红粘稠

D、月经过少

135.属于弦脉主病的有

A、肝胆病

B、痛证

C、痰饮

D、宿食

136.关于表证与里证鉴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证起病较急,里证起病较缓B.表证不见沉脉,里证不见浮脉

C表证舌象少有变化,里证舌象多有变化D.表证以恶寒为主,里证以发热为主137.属于血瘀证表现的是

A.疼痛常在夜间,喜温喜按

B.出血反复不止,血色紫暗

C.面色黧黑,舌色淡紫D、肌肤甲错

138.属于痰热壅肺证表现的是

A、咯痰黄稠

B、气喘鼻煽

C、喉间痰鸣

D、胸闷胸痛

139.属于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的是

A.腹部冷痛,喜温喜按

B.面目发黄,晦暗不泽

C.头身困重,恶心

D.肢体浮肿,小便短

140.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均可表现为

A.心悸脉细

B.头晕舌淡

C.心烦烘热

D.失眠多梦

141.具有沉降药性的药物是

A.利水渗湿药

B.息风止痉药

C.止咳平喘药

D.收敛止血药

142.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利咽、透疹的药物是

A.薄荷

B.牛蒡子

C.蝉蜕

D.浮萍

143.可用于治疗温毒发斑的药物是

A.贯众

B.穿心莲

C.板蓝根D、大青叶

144.桑寄生、狗脊均主治

A、风湿痹证B.白带过多C、腰膝酸软D.胎动不安146.属于香橼功效的是

A.活血止痛

B.疏肝解郁

C.理气和中

D.燥湿化痰147.具有收敛止血功效的药物是

A.蒲黄

B.侧柏叶

C.紫珠

D.槐花

148.属于琥珀主治病证的是

A.淋证癃闭

B.心腹刺痛

C.惊风痫病

D.头晕目眩149.属于龟甲功效的是

A.滋阴替阳

B.益肾健骨

C.软坚散结

D.养血补心150.具有涩肠止泻功效的药物是

A.金樱子

B.覆盆子

C.五倍子

D.五味子

151.暖肝煎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肉桂

B.丁香

C.吴茱萸

D.小茴香

152.炙甘草汤具有治疗作用有

A.滋心阴

B.养心血

C.益心气

D.温心阳

153.属于至宝丹功用的是

A.芳香开窍

B.化浊辟秽

C.息风止痉

D.清热解毒154.虎潜丸与大补阴丸均具有的治疗作用是

A.滋补肝肾

B.潜阳敛汗

C.清降虚火

D.强壮筋骨

155.大秦艽汤与消风散均具有的治疗作用是

A.祛风清热

B.益气健脾

C.养血活血

D.燥湿化痰

156.加减葳蕤汤以生葳蕤为君,意在

A.滋阴以滋汗源

B.养阴以润肺燥

C.清热以利咽喉

D.凉血以除烦渴157.牡蛎散原方煎服时加小“麦百余粒”,其用意是

A.退虚热

B.养心阴

C.益心气

D.补心血

158.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桂枝的配伍用意是

A.助阳化气

B.通阳散寒

C.温阳化痰

D.降逆平冲

159.半夏白术天麻汤与贝母瓜蒌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橘红

B.桔梗

C.天花粉

D.茯苓

162.属于肺胀病因的是

A久病肺虚B感受外邪C情志内伤D禀赋不足

163.属于厥证常见证候的是

A痰厥B寒厥C气厥D血厥

164.可选用保和丸治疗的病证是

A腹痛属饮食积滞证者B胃痛属饮食伤胃证者

C呕吐属食滞内停证者D泄泻属食滞肠胃证者

165.属于虚劳治疗原则的是

A虚则补之,损者益之B强调肝肾同补

C辨证结合辨病论治D重视补益脾肾

166.臌胀属阳虚水盛证者,治疗可选用

A五皮饮B附子理中汤C胃苓汤D济生肾气丸

167.治疗中风中脏腑属痰火瘀闭证,用以清心开窍可选的方剂是A玉枢丹B苏合香丸C安宫牛黄丸D至宝丹

168.瘿病实证常见证候有

A气郁痰阻B痰结血瘀C肝火旺盛D痰饮内阻

169.汗证的常用治法有

A开宣肺气B养血补心C宜气固表D滋阴降火

170.癃闭水蓄膀胱急症,当急通小便,可用的治疗措施有

A取嚏B探吐C药浴D针刺

171.鼻衄的常见证候有

A心火上炎证B胃热炽盛证C肝火上炎证D气血亏虚证172.属于消渴病因的是

A禀赋不足B亡血失津

C劳欲过度D情志失调

复习方法

如果细心对比一下历年的专业课考题,我们就会发现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复性很强,虽然题量和题型可能会有一些的改动,但是每年考试的命题重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要想在专业课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建议广大考生第一步就是要搜集专业课历年考试资料和最新信息,标准就是要“准”和“全”。

第一,有效地收集专业课辅导资料

专业课的资料主要包括专业辅导书、课程笔记、三人行辅导班笔记以及最重要的历年试题。如果这些都搜集全的话,就可以踏踏实实的开始复习了。专业辅导书是复习的出发点,所有的考试的内容都是来源如此,但是通常专业辅导书都是又多又厚的,所以要使我们复习的效率最大化,就要运用笔记和历年试题把书本读薄。如前所述,专业课试题的重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所以仔细研究历年试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掌握出题点和命题思路,并根据这些重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复习的时间。

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的书籍,建议大家去看一些考研专业课辅导名师的著作,毕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充分洞察历年考研的最新变化以及考研命题规律。

考研时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三人行辅导班,参考书,以及最新的考研动态,并不是一个人就能顾及到的,在一些大的考研网站上虽然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但是有关的专业的信息还是来自于学校内部同学之间的交流,毕竟考生大部分的时间还是要放在学习上。专业课信息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刚刚结束研究生考试的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已经顺利通过考试,所以他们的信息和考试经验是最为可靠的。笔记和历年试

题都可以和认识的师兄师姐索取,或者和学校招生办购买。由于专业课的考试是集中在一张试卷上考查很多本书的内容,所以精练的辅导班笔记就比本科时繁多的课程笔记含金量更高。考生最好能找到以前的三人行辅导班笔记,或者直接报一个专业课考研辅导班,由专业课的老师来指导复习。另外,也可以尝试和师兄师姐们打听一下出题的老师是谁,因为出题的老师是不会参加辅导的,所以可以向出题的老师咨询一下出题的方向。

第二,专业课的具体复习方法

专业课的内容繁多,所以采用有效的复习的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会学习的学生,都应该是会高效率地学习的人。与其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小和尚念经”般的在桌边捱过“有口无心”的半天时间,还不如真正有效的学习两个小时,用其余的时间去放松自己,调节一下,准备下一个冲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你一定很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复习效果最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合理安排时间。通常都是把需要背记的内容放在每天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且每门持续背诵的时间不能安排地过长

专业课的许多知识都要以记忆为基础。记忆的方法,除了大家熟悉的形象记忆法,顺口溜等之外,还有就是“阅读法”,即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当作一篇故事,就像看故事一样看他几遍,记住大概的“情节”,每次重复看时就补上上次没记住或已经忘记的部分。这样经常看就会慢慢记住了,而且记地很全面。因为现在专业课考试的题目很少有照搬书本上的答案,大部分的题都要求考生自己去归纳分析总结,所以对书上的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对考试时的发挥很有帮助;另一种是“位置法”即以段落为单位,记住段落的前后位置。看到相关题目时,那一页或几页书就会出现在脑海里,使人在答题中不会遗漏大的要点。这两种方法都能让你全面整体的掌握课本的知识。

在这之后要做的就是提纲挈领,理出一个知识的脉络。

最好的办法就充分利用专业课参考书的目录,考生可以

在纸上把每一章的小标题都列上,再把具体每一个标题

所涉及的知识一点点地回忆出来,然后再对照书,把遗

漏的部分补上,重点记忆。这样无论考查重点或是一些

较偏的地方,我们都能够一一应付。但是对于概念这种

固定化的知识点,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默写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不大喜欢动

手,可能他们会默背或小声朗读要背记的内容几个钟

头,但是不愿意写半个小时。殊不知古人所说的“眼过

千遍,不如手过一遭”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协调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关系

在考研的初始阶段,可以把大部分时间都分配给数学和

英语,但是在考研的后期,专业课复习的时间就要逐渐

的增加。一天只有24小时,考生要在保持精力,即在

保持正常休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合理的

安排各项复习内容。这时就要考虑把时间用在哪一科上或是具体那一科的哪一部分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大凡高分的考生,他们的专业课的成绩都很高。因为对

于考生来说,政治和英语的区分度并不是很大,要提高几分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而且在考试时还存在着许多主观的因素。但是专业课由于是各校内的老师出题,每年的重点基本不会变化,如果搜集到历年真题以及辅导班的笔记,多下些功夫,想要得高分并不是难事。

2016考研中医综合真题解析

2016考研中医综合真题解析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此题考察阴阳的互根互用。属于理解型考题。阴和阳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存在,说明两者相互为用。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根据选项所带内容分析五行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生木、金克木。故选A。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故选C。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肝气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3)调畅情志;(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故选C。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2000年中医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中医综合200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阴阳不能相互维系,可出现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2.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惊胜怒 B.恐胜喜 C.怒胜思 D.喜胜忧 E.思胜恐 3.“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肾司二便,故利小便即可以实大便 B.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二便相关 C.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 D.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 E.利小便的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 4.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 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 B.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 C.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 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 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 5.与语言、声音、呼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元气 B.肺气 C.宗气 D.中气 E.心气

6.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督脉 B.阴维脉 C.阳维脉 D.阴跷脉 E.阳跷脉 7.其循行既至目外眦,又至目内眦的经脉是 A.手少阳三焦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8.下述经脉的循行过程中,哪组经脉经过气街? A.足少阴与足太阳 B.手少阳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足阳明 D.足厥阴与足太阳 E.足阳明与足少阳 9.寒邪致病,引发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由于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C.寒性凝滞,痹阻经脉 D.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10.“味过于酸”,则 A.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B.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C.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D.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1.《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属于 A.体内气机的逆乱 B.体内阻血的不足 C.体内阳气之变动 D.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016年、2017“考研中医综合”大纲变化分析

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证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证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 30题 中医诊断学 30题 中药学 30题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中医诊断学约13% 中药学约13%

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 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 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 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 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 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 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 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 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3)同左 2.同左 3.(1)、(2)同左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 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 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 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 断与治疗。

2015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5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7.“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8.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 9.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 C、风性开泄 D、风性善行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11.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 B、气闭 C、气脱 D、气亡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 C、风中络脉 D、热极生风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14.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热者寒之 B、用热远热 C、阴中求阳 D、因人制宜 15.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16.症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苦笑无常者,其病机是 A痰气郁结,蒙蔽心神B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C阳明热盛,扰乱神明D气郁化火,痰火扰神 17.下列各项中,均属于面色黑主病得是 A寒证、水饮B肾虚、脾虚C血瘀、湿证D痛证、惊风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呃逆常见原因的是 A进食仓促B热邪客胃C胃气衰败D食积肠腑 19.症见中午寒战,午后发热恶热,随后汗出而热退,每日1次者,属于 A少阳病B阳明病C疟疾D湿温 20.下列各组脉象中,脉位相反的是 A浮脉与虚脉B濡脉与弱脉C洪脉与细脉D芤脉与革脉 21.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伴咳喘痰黄,大便干结者,证属

2015考研中医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 共1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完素 C、从正D元素 【参考答案】A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C相互对立D 相互消长 【参考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C 水不疏土D木火刑金 【参考答案】A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参考答案】D 7.“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B卫气和C宗气足D、营气盛 【参考答案】B 8.分布于上肢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C手厥阴心包经D、手太阳小肠经 【参考答案】A 9.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C风性开泄D 风性善行 【参考答案】B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D肝 【参考答案】C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C调畅气机D调节血量\ 【参考答案】C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心火下降, 肾水上济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B多食苦C多食甘D、多食辛 【参考答案】A 11.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B气闭C气脱D气亡 【参考答案】C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C风中络

脉D 热极生风 因的是 【参考答案】 C 【参考答案】 C 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 、阳病治阴 B 、阴病治阳 C 阳中求 阴D 阴中求阳 【参考答案】 A 14. 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 热者寒之 B 、用热远热 C 、阴中求 阳 D 、因人制宜 【参考答案】 D 15. 最早提出诊脉 “独取寸口” 的医籍 是 A 《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脉经》 【参考答案】 B 16. 症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苦笑 无 常者,其病机是 A 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B 肝风夹痰, 蒙 蔽清窍 C 阳明热盛,扰乱神明 D 气郁化火, 痰 火扰神 【参考答案】 A 17. 下列各项中,均属于面色黑主病 4B B. 得是 A 寒证、水饮 B 肾虚、脾虚 C 血瘀、 湿 证D 痛证、惊风 【参考答案】 A 18.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呃逆常见原 A 进食仓促 B 热邪客胃 C 胃气衰败 D 食 积肠腑 【参考答案】 D 19. 症见中午寒战,午后发热恶热, 随后汗出而热退,每日 1 次者,属于 A 少阳病 B 阳明病 C 疟疾 D 湿温 【参考答案】 C 20. 下列各组脉象中,脉位相反的是 A 浮脉与虚脉B 濡脉与弱脉C 洪脉与 细 脉D 芤脉与革脉 【参考答案】 B 21. 症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脉浮 紧, 伴咳喘痰黄,大便干结者,证属 A 表里俱热证 B 里实热证 C 表实寒证D 表寒里热证 【参考答案】 D 2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肝火犯肺证 临床 表现的是 A 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B 胁肋灼痛, 咳 嗽阵作 C 胸部疼痛,咯吐血腥臭痰 D 舌红苔 黄,脉弦数 【参考答案】 C 23. 下列各项中,不见表证表现的是 A 风热犯肺证 B 燥邪犯肺证 C 寒痰阻 肺 证D 风寒束肺证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 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 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 中医药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 生质量。二、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 学三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 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 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 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 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 1.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 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 念和基本原理。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 2. 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 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 3. 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三、考 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分钟。分,考试时间为180 本试卷满分为300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分中医基础理论 100 100分方剂学分中医内科学 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 1 10% 占1.名词解释30% 占2.填空题35% 占3.单选题25% 占4.问答题四、考查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第一部分 绪论(一)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 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1) 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 (2) 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精气、阴阳五行(二) 精气学说 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1)

2016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最全、最准确、最完整)

自2106年官方已不再公布往年真题,大家翻阅资料或上网可以发现2016真题都不全,40题往后即使有也 是往年凑得题,这套题原汁原味。 2016年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科目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 A、张从正 B、朱丹溪 C、李杲 D、刘完素 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指() A、阴阳消长 B、阴阳互藏 C、阴阳平衡 D、阴阳交感 3、“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脾肾阳虚证 B、心肾阳虚证 C、心脾两虚证 D、肾阳虚损证 4、五脏化五液,心在液为() A、泪 B、唾 C、涎 D、汗 5、肺主一身之气基于() A、肺的肃降功能 B、肺的百脉功能 C、肺的呼吸功能 D、肺的宣发功能 6、具有助心行血作用的是() A、营气 B、宗气 C、卫气 D、元气 7、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是() A、经络 B、腠理 C、脉道 D、三焦 8、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为() A、手厥阴心包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太阴肺经 9、劳力过度对身体的主要损害是() A、耗气 B、耗血 C、伤精 D、伤神 10、“皮槁而毛拔”《素问·五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甘 B、多食苦 C、多食辛 D、多食咸 11、脏腑气滞多见于() A、肺、肾、肝、胆 B、肺、肝、脾、胃 C、心、肾、肝、胆 D、心、肝、脾、胃 12、“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伤寒论》,其病机是() A、津亏气耗 B、津随气脱 C、津伤液脱 D、气随津脱 1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病治阴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 14、治未病强调“法于阴阳”的含义是() A、顺应自然 B、护肾保精 C、体魄锻炼 D、养性调神 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尿时感觉异常的是() A、癃闭 B、遗尿 C、小便失禁 D、尿后余沥不尽 16、症见少卧不饥,哭笑无常,骂詈不避亲疏者,其病机属于() A、阳明热盛,扰乱神明 B、气郁化火,痰火扰神 C、肝风挟痰,蒙蔽清窍 D、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17、下列各项中,皆属于面色黄主病的是() A、肾虚水泛证,脾虚湿阻证 B、寒湿困脾证,寒滞肝脉证 C、气血两虚证,阳气暴脱证 D、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嗳气常见原因的是() A、食滞胃脘 B、肝气犯胃 C、胃气衰败 D、寒邪客胃

中医考研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考试大纲(2012年版) Ⅰ.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针灸学25题

1991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

199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着: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为消长 D. 平衡协调 E. 互相转化 【参考答案】B 2. 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B.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C. 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D. 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E. 肾主藏精的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B 3. 肺为“水之上源”的主要依据是 A. 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 B. 肺具有布散水液的功能 C. 肺具有输精于皮毛的功能 D 肺为脏腑之华盖 E. 饮入于胃……上归于肺 【参考答案】A 4.“乙癸同源”应归属于: A. 肝和心的关系 B. 肝和肺的关系 C. 肝和肾的关系 D. 肝和牌的关系 E. 肾和牌的关系【参考答案】C 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A. 气能生津 B. 津能化气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气能行津 【参考答案】D 6. 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A. 经别 B. 别络 C. 浮络 D. 孙络 E. 奇经 【参考答案】E 7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酸”则: A. 脉凝泣而变色 B. 皮搞而毛拔 C. 筋急而爪枯 D. 肉胝皱而唇偈 E. 骨痛而发落 【参考答案】D 8.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 A. 体内气机的逆乱 B. 体内阴血的不足 C. 体内阳气之变动 D.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E. 体内筋脉失常 【参考答案】C 9.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的经脉是 A. 手少阴心经 B. 任脉 C. 冲脉 D. 足阳明胃经 E 足太阴脾经【参考答案】D 10.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属于: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一、中药学考查目标 中药学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药学考点解析 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理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苎麻根,白芨、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 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5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 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7.“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8.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 9.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 C、风性开泄 D、风性善行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11.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 B、气闭 C、气脱 D、气亡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 C、风中络脉 D、热极生风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14.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热者寒之 B、用热远热 C、阴中求阳 D、因人制宜 15.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16.症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苦笑无常者,其病机是 A痰气郁结,蒙蔽心神B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方剂的配伍记忆方法因人而异,不要轻易变换。如果采用方歌推荐教材上的方歌,如果采用趣味歌决记忆推荐上海中医药出版社的《趣味方剂手册》。 《中医针灸学》以第7版教材(必备) 这个版本的教材完美涵盖了新大纲所有内容。特殊腧穴的记忆一定要用歌决系统记忆,事半功倍!针灸缺乏模拟题,手头能用的模拟题不是太难(针灸专业)就是严重超纲,或者不是按照7版教材编写。 推荐大家使用那本北中医编写的、天价的《复习全书》中的针灸模拟题部分。特别是后面将近250道模拟题非常有价值。(个人感觉) 《中医诊断学》的第5版或者第6版教材:考纲总体上以第5版为主,但最近几年也涉及到第6版的内容。 《中医中药学》:以第7版教材为主(必备)。归经这一部分主要参看以前版本。 还有就是第5版教材是绿色封面,1983年左右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什么1983年版的书到现在还在不断印刷?(1995年是6版,2001年是7版)其中缘由得靠自己琢磨。 必备真题。其实这种书哪本都一样,只要题目收得全就可以。所有题目的答案建议都去教材上找,找不到就是教材版本问题。一定要看《大纲》上的试题解答,并核对答案,因为现在的真题书的答案错误真的很多! 可选参考书(可选)。 《中医120分》跨越篇,形式不错,可惜和教材比系统性、全面性相差太远,而且错误也太多了。

2015年中医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中医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三、X型题:12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有 A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B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C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D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12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 A脾失健运B胃失和降C肝气犯胃D肝旺脾虚 123.心肾相交体现为 A水火既济B君相安位C精神互用D精血互化 124.与“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关的是 A心与小肠在五行同属火B心经与小肠经相互络属 C心经火盛,可移热于小肠D小肠热盛,可循经上炎于心 125.气的作用中,与调节尿液和汗液有关的是 A温煦作用B气化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 126.属于十二经生理功能的是

A调节全身气血B束骨而利关节 C调节骨节经脉D保护脏器组织 126.属于十二经筋生理功能的是 A调节全身气血B束骨而利关节 C调养骨节经脉D保护脏器组织 127.过度愤怒可导致 A飧泄B呕血C昏厥D薄厥 128.可导致咳嗽少痰,痰黏难咯,口咽干燥的原因是A痰热郁肺B燥邪袭肺C风热犯肺D肺津耗伤129.下列各项中,属于“寒从中生”的有 A阳气虚衰,阴寒内生B阳气虚衰,寒饮停聚 C寒邪直中,伤及脾胃D饮食生冷,伤及中阳130.下列叙述中,属于从治法的是 A阳中求阴B通因通用C火邪开室D阴病治阳131.佝偻病患儿可见 A、方颅 B、解颅 C、扁平胸 D、漏斗胸 132.关于白苔临床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苔薄白而润,可见于外感表证初期 B、苔白而厚腻,多为水饮内停 C、苔白厚如积粉,扪之不燥,常见于食积胃肠 D、苔白腻而燥,可因湿浊内阻,气不化津而致133.热盛伤津的舌象可表现为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三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 100分 方剂学 100分 中医内科学 10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占10% 2.填空题占30% 3.单选题占35% 4.问答题占25% 四、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 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 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 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C 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气能摄津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 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D 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 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 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 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 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海南医学院2020考研大纲:中医综合(学硕)

海南医学院2020考研大纲:中医综合(学硕) 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海南医学院2019考研大纲:中医综合(学硕),一起来看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海南医学院2019考研大纲:中医综合(学硕) Ⅰ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 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择优选拔, 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 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 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40题 中医诊断学20题 中药学35题 方剂学35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针灸学15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36小题,每小题分,共54分;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合计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01.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A)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守也 002.阴阳互损体现了什么阴阳关系(B) A.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制约 003.依据疾病的传变规律,肝火犯肺属于(D) A.母病传子 B.子病传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004.肝主疏泄最基本的机能是(C) A.调畅情志 B.促进消化 C.调畅气机

005.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会出现的是(A) A.早衰 B.畏寒 C.自汗 D.出血 006.按照子午流注运行规律,上接手少阳经的是(C) A.手少阴经 B.足少阴经 C.手厥阴经 D.足太阴经 007.下列选项中,体现风性善行的的是(B) A.眩晕震颤 B.痛无定处 C.手足抽搐 D.角弓反张 008.五气过极与六郁气滞均可化生(D) A.痰浊 B.湿热 C.燥热 D.内火 00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B)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论》 010.症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微弱者,属于(D) A.假神 B.神乱 C.少神 D.失神 011.濡脉和弱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形细脉势软 B.脉位沉脉势软 C.脉位沉脉形细 D.脉形细脉率快 012.以下选项中,属于斑秃常见原因的是(D) A.气阴两虚 B.气血两虚 C.血燥化热 D.血虚受风 013.患者心烦失眠,面红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C) A.肝阳上亢证 B.肝火上炎证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