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热病人护理常规(课件)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ppt课件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22912d1a37f111f1855be7.png)
(3)寄生虫感染弓形虫病、犬巴贝斯焦虫病、急性血吸虫病 等。
(4)细菌性感染急性败血症、细菌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等。
(5)真菌感染隐球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等。
(6)混合感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 13 细菌等。
4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ppt课件
入院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肺部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高
热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卧床休息、缺乏能量、
呼吸功能改变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5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ppt课件
护理措施
10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ppt课件
11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ppt课件
发热的分期
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血管收 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表现为皮肤 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畏寒、颤抖。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 趋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因皮肤血管开始扩 张,体表血流量增加。病人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 呼吸和脉搏、心率加快。
体温≥37.5℃(以口温为准)
注: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共同表 现。体温升高时常伴有寒战、皮温不均、心率和呼吸 加快、以及各组织器官机能和物质代谢的异常变化。
9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ppt课件
分类——发热程度
低热:37.5℃~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 、风湿热;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长 期低热。 中等热:38.1℃~39℃,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1℃~41℃,见急性感染;高热 持续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84d6a034195f312b3069a5a8.png)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发热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体温(以口腔温度为例)在37.3℃~38℃以下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体温升高1℃,代谢率增加7%),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安置舒适的体位让其卧床休息,同时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合适的休息环境。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三)病情观察:1、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2次。
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应在半小时后测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发热及寒战时及时抽取血进行培养,如有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4、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四)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每日饮水3000m1以上,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对不能进食者,按医嘱予以静脉补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五)口腔护理: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且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感染。
护士应在晨起、餐后及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不能进食或昏迷患者每日行口腔护理3次。
(六)皮肤护理:退热时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对长期持续发热的患者,应协助其改变体位,防止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发热患儿的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发热患儿的治疗及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0dbca752ea551810a687b8.png)
ppt课件.
28
护理措施
4、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 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 种后应复测体温。
5、休息及环境护理:应特别重视患儿的休息,提供 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如果发热时间过久,温度 过高,会使患儿体内营养物质及氧的消耗大大增 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应让患儿多卧床休息。室 温维持在18~22℃左右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冷盐水灌肠:婴幼儿用冷盐水150~300ml,儿童
用300~500ml,冷盐水温度为20℃左右。
ppt课件.
21
退热药
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 酚
阿司匹林
安乃近
柴胡注射液
复方氨基比 林
ppt课件.
22
如何选择退热药?
阿司匹林
是一种古老的退热药,1899年开始使用,其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大, 主要为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其最严重副作用是瑞氏综合征,病死率 为30%。英国明确规定,1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目前该药在国内 儿科也趋于淘汰。
ppt课件.
8
病因
•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 下三大类:
•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 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 二、内在因素: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 三、其他因素: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 等反应。
ppt课件.
23
如何选择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其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但剂量过大会 引起肝毒性。该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 首选退热药。4-6小时服一次。 代表药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50d6a5b52e3f5727a4e962df.png)
发热病人的护理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观察要点】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
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指导要点】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6b82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1.png)
2 讨论病例的护理措施
8、切口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伤口的观察: 伤口处敷料的干燥、清洁程度 伤口处敷料有无渗液,有无渗血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 热、痛及分泌物,并注意分泌物的 颜色,气味。
2024/1/6
思考题
伤口的护理要点 如何区分术后吸收热及感染性发热
2024/1/6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 以及癌症病人。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分期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
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
发热病人的护理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一、体温升高
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增多、散热 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 升高,并且超过正常的范围。
二、发热
体温升高超过0.5C即为发热。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原因分析
体温升高
生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感染性
病理性 非感染性
2024/1/6
发热的病理原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11c48d2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8.png)
发热患者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患者的疾病史、既往史、家庭史;起病缓急、发热特征与疾病的关系;有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可使体温升高的因素。
2、症状及体征:患者发热的程度、热期、热型;有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脱水、口腔炎症等营养与代谢形态的改变;有无意识障碍等认知与感知形态的改变等。
3、诊断、治疗和护理经过:(1)有无用药、药物种类、剂量、疗效。
(2)有无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方法及疗效。
4、社会心理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
高热患者每4小时测量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量1次。
(2)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程度、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及程度,注意饮水量、饮食摄入量、尿量及治疗效果。
2、降温处理:(1)体温39℃以上行物理降温,用冰袋敷前额、腹股沟及腋窝等处或头下置冰袋、冰水灌肠等。
(2)药物降温:可口服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肌内注射氨基比林,或使用双氯酚酸钠栓等,注意出汗、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降温后30分钟应复查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
3、休息与体位: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低热患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
注意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及湿度,病室温度应维持在18-20℃,湿度维持在50%-60%。
4、加强营养和补充液体:(1)高热的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鼓励多饮水。
(3)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
5、一般护理:(1)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的患者,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漱口,防止口腔炎和口腔黏膜溃疡的发生。
(2)皮肤护理: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被服,防止受凉;经常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及时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培养、痰培养等,标本应及时送检,以尽早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发热的中医护理常规PPT课件
![发热的中医护理常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e469c25ef7ba0d4a733ba1.png)
中医护理
1 、护理评估 a 生命体征。 b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c 心理社会状况。 d 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发热的护理
降温的护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c 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 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 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 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中医护理
3、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 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 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 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 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临证(症)施护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 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 温。
护理注意事项一
1.汤药宜热服或温服,以利发散驱邪外出。 2.服药后同时可鼓励病人进少量热饮料或热稀粥,并稍加 衣被,以助汗出。 3.汗出不能太过,以微汗为宜。若大汗淋漓,易耗气伤津 ,严重的可导致亡阴亡阳之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换衣,注意避风保暖。 5.此期不可用物理降温法:如冰敷,酒精擦浴或注射退热 药(西药),容易导致卫阳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 出,使邪遏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中医护理
2、护理要点 (4) 饮食护理 a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 腻之品。 b 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c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 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发热病人护理(实用课件)
![发热病人护理(实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703c3f0975f46526d3e1bc.png)
4
入院护理诊断
• 1、体温过高——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肺部感染有关 •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高热有关 • 4、活动无耐力——与卧床休息、缺乏能量、 呼吸功能改变有关。 • 5、潜在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2020-11-25
5
护理措施
• 1.按急诊科一般护理常规。 • 2.保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 • 3.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呼吸情况并做好记录。 • 4.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做好发热护理,监测患者体温,遵医嘱及时留
• 11.加强情志护理,做好临终关怀。
2020-11-25
7
相关知识学习 • 发热及其护理
2020-11-25
8
定义
• 发热:是指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使体温升高超过 正常范围的症状。(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
• 体温≥37.5℃(以口温为准)
• 注: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共同表现。体温升高时常伴 有寒战、皮温不均、心率和呼吸加快、以及各组织器官机能和物质代谢 的异常变化。
2020-11-25
15
体温测量
• 1.根据病情选择测量部位。 • 2.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 3.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 4.口腔测温:口表水银端置于病人舌下部位,闭口3分钟,取出。 • 5.直肠测温: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插入肛门3-4cm,3分钟取出。 • 6.腋下测温: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
3
• 拟诊讨论:
• 1、初步诊断:发热待查
•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体温、神志、皮疹、血 等。
压、血糖
• 3、积极地抗感染、补液、支持对症等治疗: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 能量合剂、电解质等。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f24c4f3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b.png)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一、概述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由不同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它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36.3℃~37.2℃,腋窝温度36.0℃~37.0℃,直肠内温度36.5℃~37.7℃。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高,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
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二、护理常规1.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勿使患者着凉;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6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注意观察热型、发热的程度及经过,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观察在发热时有无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肝脾大或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高热且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加强监测,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血常规、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药物降温时严密观察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交代注意事项。
6.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7.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多者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保持干燥;长期持续发热患者应经常改变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或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8.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三、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多饮水。
2.鼓励患者穿着宽松、棉质、通风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忌吸烟,保持口腔卫生。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e5bd24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3.png)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首先,保持环境舒适。
将病人安置在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房间中,保持室温适中,避免寒冷或过热的环境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
病房内要保持清洁,减少灰尘和细菌的传播。
同时,给病人提供舒适的床上用品,如干净柔软的床单、被子和枕头。
其次,饮食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发热病人在发病期间往往容易出现食欲不佳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如流质饮食、软食、半流质食物等。
应多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
同时,还要坚持每日测量体重,及时调整饮食,保证病人的营养需求。
第三,体温监测是护理发热病人的重要环节之一、护理人员应定时测量病人的体温,并将检测结果详细记录。
可以选择多种测温方法,如口腔温度、腋下温度、肛门温度等,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医嘱选择适当的方法。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体温,如使用退热药物,或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等。
另外,药物治疗也是护理发热病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人员应按照医生的嘱咐配合给病人服用药物,并留意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例如,一些药物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
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最后,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发热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持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
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皮肤黏膜的异常变化和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出现。
对于病情有异常变化的病人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发热病人护理常规是针对具有发热症状的病人进行的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要保持环境舒适、饮食营养、体温监测、药物治疗、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发热病人的舒适度,促进病情恢复。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855ca38e27284b73f342506c.png)
发烧病人护理通例
发烧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削减,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烧.发烧是一种症状,以沾染性发烧为多见.非沾染性发烧罕有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身分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因为皮肤血管压缩,皮温降低表示皮肤惨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炽热,呼吸及心率加速,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消失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杂乱等归并症.
(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费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削减运动.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沾染.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便标本及血造就送检.
(四)饮食:赐与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烧时勉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克不及进
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改正水电解质杂乱;晕厥病人赐与鼻饲流质饮食.
(五)测量T.P.R: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5℃时赐与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载于体温单上.
(七)体温骤退者,留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八)口腔护理:因发烧致唾液排泄削减,口腔粘膜湿润,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克不及进食或晕厥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增强皮肤护理,防褥疮产生.
(十)高热消失谵亡,应实时用床档防坠床,消失晕厥时,按晕厥病人护理通例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2020年发热病人护理常规(课
件)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
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
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
饮食。
ﻫ(五)测量T、P、R: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待体温
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
5℃时给予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录于体温单
上.ﻫ(七)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ﻫ (八)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
故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ﻫ (十)高热出
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 感谢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