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赏析 有答案

合集下载

(精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精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的感受,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

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只有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运用角度] “故土情怀”“漂泊”“悲欢离合”“人生际遇”等。

【课外运用】1.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

但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

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象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漂泊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

2.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

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

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会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称为“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杜甫诗三首练习及参考答案 (1)

杜甫诗三首练习及参考答案 (1)

《杜甫诗三首》练习及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老妪()不胜簪()泣幽咽()邺()城戍()青未了()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4(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6.根据诗意,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

早在古代,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

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doc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鉴赏:本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当更难得知。

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1.注音王嫱.(qián ɡ) 夔.州(kuí) 荆.门(jīnɡ) 青冢.(zhǒnɡ) 万壑.(hè) 渚.清(zhǔ) 朔.漠(shuò) 潦.倒(liáo ) 琵.琶(pí pá) 兼天涌.(y ǒn ɡ) 急暮砧.(zhēn ) 繁霜鬓.(bìn ) 浊.酒杯(zhuó) ⎩⎪⎨⎪⎧节省.(shěnɡ)省.悟(xǐnɡ) ⎩⎪⎨⎪⎧呼韩邪.(yé)邪.恶(xié)⎩⎪⎨⎪⎧玉露.(lù)露.一手(lòu ) ⎩⎪⎨⎪⎧塞.上(sài )塞.责(sè)瓶塞.(sāi ) 2.写对字形⎩⎪⎨⎪⎧cu ī(催) 促 cu ī(摧) 残cu ī(崔) 巍cu ǐ(璀) 璨 ⎩⎪⎨⎪⎧急暮zhēn (砧)zh ān (占)卜 zh ān (毡)房 zh ān (沾)光⎩⎪⎨⎪⎧shu ò(朔)漠s ù(塑)料追sù(溯)shu ò(搠)杀◎写法归纳秋兴八首(其一)(1)寓情于景。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

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3

“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儒生立身处世的最高标准,但是,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在万方多灾、岌岌可危的时代,个人命运苦不堪言,却在人生最为困难的期间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穷年忧黎元,惋惜肠内热”形容自己。

他就是杜甫。

这位仁德宽厚的诗人的诗中表露的是深广的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美的美学特色。

学习杜诗,一要感觉杜甫的崇高情怀,二要领会杜诗谨严的句法、章法。

本课所选的三首杜甫诗歌,都是诗人暮年的作品。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 766)秋季。

当时,安史之乱固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旧面对着北方军阀从头盘据的危险;此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其时诗人旅居四川夔州,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目击满地枫叶、遮天阴云,忧国思家之情涌上笔端,写成《秋兴八首》。

《咏怀遗迹》(其三)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季。

夔州一带有好多遗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人心所向,千古流传。

杜甫深感其人其事,写了五首咏怀遗迹的诗,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文是第三首,吟咏的是王昭君。

杜甫吟咏遗迹,追忆历史人物,也抒发了自己一世流浪、功业无成的感触。

《登高》写于代宗大历二年( 767)的重阳节,此时杜甫已 55 岁,诗人怀才不遇,现在又沿江流浪,年迈多病,生计窘况。

值其节日,诗人独登高台,举目临眺,感慨万千。

于是,写就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绝代之作。

三年后,诗人病死于湘江中的一条船上。

★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曾遨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顾问,检校尚书工《杜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工部集》。

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25 杜甫诗三首 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 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杜甫诗三首 赏析

杜甫诗三首 赏析

望岳1、本诗作者是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自号“”,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4、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春望1、诗歌反映的是唐代有名的历史事件。

“城春草木深”的“城”指当时的城。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完整版)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

(完整版)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

(完整版)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诗歌鉴赏练习(一)《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典(借古讽今)。

(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

(2分) (三)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第一篇:《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杜甫诗三首》赏析一、望岳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

('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

('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

(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杜甫诗三首》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一、1、回答本题,先要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进入诗的意境中。

这样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以有多种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望的'角度不同。

第一联写远望所见,第二联是近望所见,第三联实景是细望所见,第四联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二、改写注意: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三、《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一、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二、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

杜甫诗三首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习题及答案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王”。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被广泛地传诵和研究。

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来加深对他的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下面是三道关于杜甫诗歌的习题及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杜甫的诗歌世界吧。

1. 题目:《月夜忆舍弟》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其意义。

答案:《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给自己已故的弟弟的一首悼念之作。

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景色。

这句诗通过描绘月光倾洒在水面上形成的倒影,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疏影横斜的倒影意味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水清浅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整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题目:《登高》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解释其寓意。

答案:《登高》是杜甫写给好友的一首登高作品。

其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登高时的壮丽景色。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太阳已经西斜,山脉的轮廓清晰可见,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则暗示着大自然的伟力和壮阔景象。

整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寓意着人生如白日西斜,时光匆匆,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顺应自然,不负韶华。

3. 题目:《春夜喜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气氛?请解释其意义。

答案:《春夜喜雨》是杜甫写给友人的一首赞美春雨的作品。

其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描绘了春夜中的阴雨天气。

风雨如晦意味着天空阴沉,暗示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

鸡鸣不已则暗示了夜深人静,春雨细密的气氛。

整句诗通过对气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欣喜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寓意着即使在阴雨的夜晚,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

通过以上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作品。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杜甫诗三首》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钟:)⑶荡胸生曾云(荡胸:)⑷会当凌绝顶(会当:)⑸家书抵万金(抵:)⑹浑欲不胜簪(浑:)⑺老翁逾墙走(逾:)⑻吏呼一何怒(一何:)⑼有孙母未去(去:)⑽犹得备晨炊(犹得:)4.填写: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 1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赏析一、望岳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

('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

('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

(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分)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站得高,看得远。

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06百色市)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选择题①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06百色市)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②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12泰安市)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③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03邵阳市)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惊叹仰慕之情。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突出山之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字也可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

D.尾联中“会当”是“该当,应当”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朝、暮).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 ,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 。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二、春望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分)('05黄冈市)②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04扬州市)感时忧国,思念家人。

>③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07浙江省)忧国思家的情怀。

④诗歌表达了诗人__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__的感情。

(2分)('12荆州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国破”或“破””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2分)('11仙桃市)②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破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满目凄然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11黄冈市)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09滨州市)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④“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04扬州市)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⑤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乐山市)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09滨州市)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07浙江省)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②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名句的妙处。

(2分)('12荆州市)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12乐山市)“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1分)②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05黄冈市)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③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11黄冈市)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选择题|①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11仙桃市)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②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09沈阳市)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