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空间的自然性概念解析
绿色生态设计专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绿色生态设计专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绿色生态设计是一种环保理念的体现,旨在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它将人与自然融合,致力于创建一个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的社会生活空间。
绿色生态设计注重减少环境压力,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居住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和设计的概念,更是一种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行动。
它要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和城市的整体生态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生态设计还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也要保护和维持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
在绿色生态设计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原则包括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废物处理、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
通过采用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减少浪费和过度使用,是绿色生态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也是绿色生态设计的关键方面,通过合理的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生态设计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要求越来越高。
绿色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
总之,绿色生态设计是一种可以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它关注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绿色生态设计的实施,不仅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居住质量,还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绿色生态设计展开,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绿色生态设计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1.1 概述这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绿色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定义。
景观设计前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景观设计前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规划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是通过创造优美的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景观设计可以改善环境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景观设计的定义、重要性和原则,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景观设计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能够为实践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启发。
愿景观设计能够以更好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景观设计进行简要的概述,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目的。
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前奏,引导他们进入景观设计这一主题。
正文部分包括景观设计的定义、重要性和原则三个小节。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其在我们生活和环境中的重要性,同时介绍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便读者对景观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并以简洁而深刻的结束语来结束全文,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文章结构将为读者带来一个完整而有条理的阅读体验,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文章内容。
1.3 目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专业领域,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景观设计的定义、重要性和原则,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念。
通过对景观设计的研究和讨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并利用自然和人造环境,为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空间和生活体验。
同时,本文也旨在激发读者对景观设计的兴趣和思考,引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为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和社区做出贡献。
愿景观设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类创造更加和谐与美好的未来。
2.正文2.1 景观设计的定义景观设计是一种将自然环境与人工构造环境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美观、舒适和功能性的空间的艺术和科学。
房树人房子解析

房树人房子解析房子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居住空间,还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地方。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有特色、环保和可持续的房子,而房树人房子便是迎合这一需求而诞生的一种全新概念。
一、房树人房子的定义和特点房树人房子是指以树木为构成元素的住宅建筑。
这种房子的建造过程中,人们会选择树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进一步强调了与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房树人房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环保可持续:房树人房子使用天然的、可再生的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因为使用了树木,房树人房子也能够促进森林的再生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 自然融合:房树人房子的设计理念是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通过保留周围自然景观和树木,房树人房子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居住空间,使居民与大自然的接触更加紧密。
3. 舒适宜居:房树人房子注重人的舒适度,同时也兼顾了建筑的功能性。
通过合理的设计,房树人房子可以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温度控制,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二、房树人房子的建造过程房树人房子的建造过程相对于传统的房屋建造会有所不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房树人房子的建造过程吧。
1. 筹备阶段:在筹备阶段,人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地,并进行土地开发和测绘工作。
同时也需要研究和了解土壤和气候等环境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树木和建筑材料。
2. 树木选择和准备:在房树人房子中,树木是至关重要的建筑材料。
在选择树木时,需要考虑树木的种类、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
对于树木的准备工作,包括修剪、除虫、强化树干等。
3. 建筑设计和结构规划:在房树人房子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树木的生长和变化。
通过合理的结构规划和设计,确保树木的生长对房屋结构没有不良影响,并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建筑施工和树木安装: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树木插入地基中,使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同时需要做好固定和支撑工作,以确保树木的稳定性和建筑的结构完整性。
在地性城市建筑设计策略研究——黄声远的在地设计解读

4 寻找丢失的人情味 丢丢当森林是黄声远在宜兰火车站前创造出的一座带有“温度”的建筑。这座造型夸张的巨大金属棚架已经
成为一代宜兰人的共同记忆。他的高大超越了一般的房屋高度,这样大跨度的设计使得空间更加自由,人们的 视觉更容易穿透过去而不太能感受到构造物的存在。虽是钢铁,但却并没有生硬感,田中央团队将钢柱的直线 调整成为多变温柔的曲线,耸立的树形钢架与新旧树木一起合而为一,形成了一座不淋雨的森林。而这座巨大 的“森林”也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遮雨棚的设计最为适合多雨的宜兰,不论是对游客还是本地人而言,都是 既能遮雨又能自由进出的保护伞。
在地性城市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黄声远的在地设计解读
齐佳珺 /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摘 要:工业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主义建筑顺应“理性”“功能”的要求成为时代的主流,与此同时,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也造成了城市建 筑缺乏地方特征与传统文化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在地性的思考,分析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一系列在地建筑实例,并 从建筑与时间、自然、人文三个方面总结出建筑设计的在地性策略。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摘要: 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介绍了生态建筑的发展背景、含义、功能及其技术特征,总结了生态建筑的特点和原则,并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建筑的现状分析,对生态建筑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绿色; 生态; 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生态建筑的含义及特点1.1 含义生态建筑也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
生态建筑涉及面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
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 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 ; 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
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 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 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 2) 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

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一、本文概述《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一文旨在深入剖析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独特创造。
安藤忠雄作为当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空间感和形式美闻名于世,而他对光环境的运用更是其建筑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解析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探讨他如何在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光线,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光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光环境对空间感和形式美的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和创作理念进行概述,揭示其建筑作品中光环境创造的思想基础。
接着,通过对具体建筑作品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安藤忠雄如何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形式中巧妙地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创造出独特的光环境。
这些案例将包括安藤忠雄的代表性作品,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以展现其在不同建筑类型中对光环境的灵活运用。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安藤忠雄的光环境创造手法对空间感和形式美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光环境的创造如何增强空间感,使建筑空间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分析光环境的创造如何提升形式美,使建筑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文章将对安藤忠雄的光环境创造手法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文章还将探讨这种光环境创造手法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如何继续发展和创新,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的光环境设计原则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设计原则。
他强调光的自然性。
他相信,光是自然的元素,其变化与流动为建筑赋予了生命。
因此,他倾向于使用自然光,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如大面积的窗户、天窗、光井等,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光环境。
安藤忠雄注重光的空间性。
他认为,光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塑造空间的重要手段。
他通过光的投射、反射、折射等方式,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感,使得建筑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建筑与自然如何在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

建筑与自然如何在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在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是一种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将建筑与自然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宜人和环保的生活空间。
本文将就建筑与自然如何融入自然元素进行探讨。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实践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在绿色建筑中,自然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建筑师可以通过建筑外立面的设计来融入自然元素。
例如,利用植物覆盖墙面,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共鸣,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性和生态性。
其次,绿色屋顶也是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的一种方式。
通过在建筑屋顶设置绿化带或者种植花草,不仅可以减少热岛效应,还可以增加空气质量,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和健康的居住环境。
另外,节能玻璃的运用也是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的一种方式。
通过使用隔热、保温和遮阳效果好的玻璃,可以在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照的同时,减少建筑物能源的消耗。
二、自然通风与采光的设计自然通风和采光是建筑与自然元素融合的另一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利用自然的气流和阳光,实现室内通风和采光的效果,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空间。
建筑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窗户设计来实现自然通风与采光。
例如,设置窗户的位置和大小,可以利用自然的风力将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并排出废气和烟雾,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同时,透过窗户进入室内的阳光也可以减少对人们的眼睛疲劳,增加室内空间的舒适性。
在建筑设计中,还可以考虑使用带有天窗的屋顶或玻璃幕墙。
这种设计可以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光,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提升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和视觉效果。
三、水景与绿化的设计水景和绿化设计是建筑中常见的自然元素融入方式。
通过在建筑内外设置水池、花园和景观,可以增添空间的美感和生态性。
建筑物内部的水景设计可以通过设置室内花园或者小型水池来实现。
概念建筑方案的深度

概念建筑方案的深度概念建筑方案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师的创意和构想,通过对空间、功能、结构、材料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概念和风格的建筑设计方案。
深度写概念建筑方案,需要从设计思想的生成、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功能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下面将就这些方面展开。
首先,概念建筑方案的生成通常源自设计师对特定主题或理念的思考和理解。
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目标、使用者需求、环境背景等进行分析,提炼出与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
比如,如果设计一个环保主题的建筑,概念可能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材料使用、节能减排等;如果是一个平衡与和谐主题的建筑,概念可能包括平衡的形状和结构、和谐的材料组合和色彩搭配等。
概念的生成是建筑方案的起点,是后续设计的灵感和指导。
其次,概念建筑方案的深度体现在对空间布局的精细考量。
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和概念内涵,对不同空间进行划分和布局。
通过对建筑的主次关系、流线和功能区域的明确划分,设计师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和高效的使用体验。
此外,在概念建筑方案中,空间如何与周围环境进行关联和交互也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安排窗户、庭院、景观等设计元素,让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使用者的与自然互动的体验。
这种深度的空间布局和利用,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存在感。
第三,材料选择是概念建筑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设计师需要根据概念和功能需求,选择与之契合的材料。
在选择材料时,设计师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耐久性、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
例如,如果概念是一个自然与人工融合的建筑,设计师可能会选择天然石材、木材等与自然元素相契合的材料;如果概念是一个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师可能会选择玻璃、金属等现代感强的材料。
通过对材料的精细选择和应用,概念建筑方案可以更好地表达设计理念,并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协调和统一。
最后,概念建筑方案的深度还体现在对功能需求的分析和满足上。
在设计建筑时,设计师需要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并将之融入到方案中。
景观设计主题与概念

景观设计主题与概念景观设计是将自然与人造环境相结合,塑造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空间的艺术与科学。
而在景观设计中,主题与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的主题与概念,并探讨它们在创造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独特空间中的重要性。
一、主题的选择在景观设计中,主题是对设计目标和意图的总体性描述。
主题可以是根据场地特点或设计目的而确定的,也可以是根据特定文化、历史或社会背景而产生的。
合理的主题选择可以为整个景观增添一种独特的氛围,并使设计更加凝练和一致。
1.1 自然主题自然主题是景观设计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通过模仿自然景观的特征,如植物、水体和地形等,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
自然主题的景观设计强调自然元素的使用,并力图营造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1.2 文化主题文化主题的景观设计以特定的文化、传统或历史事件为基础。
设计师通过结合文化符号、艺术手法和建筑风格等元素,为场地赋予独特的文化氛围。
文化主题的景观设计强调对文化价值的表达和传承,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
1.3 社会主题社会主题的景观设计强调社会交流、互动和参与。
在此类设计中,设计师通常利用公共广场、社区公园等场所,创造一个促进人们交流、社交和活动的环境。
这种社会主题的景观设计通过创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强共同体感和社会凝聚力。
二、概念的运用概念在景观设计中是指设计的理念和整体思路。
通过有效的概念运用,设计师可以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感觉,并使设计与特定的主题和环境相融合。
2.1 抽象概念抽象概念的景观设计强调形式、结构和比例等元素的处理。
设计师可以运用几何图形、线条和材料等来创造一种抽象的空间感。
这种概念的景观设计通常具有简约、现代的特点,通过几何形状和线条的组合,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2.2 生态概念生态概念的景观设计着重考虑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设计师在此类设计中通常会使用环保材料和植物,以及雨水收集系统等可持续性技术。
通过运用生态概念,景观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
空间的概念及其产生

空间尺度与模度
在大自然中,空间是无限的 。但是,在这无限的空间中, 我们又可看到人们正在用各 种手段取得适合自己所需要 的空间。我们室内设计研究 的空间是建筑内部空间,这 种空间是一种人为的空间, 它是由墙、地面、屋顶、门 窗等围成的建筑内部的空间 。而从柯布西耶的人体尺度 图可以看出,人体本身具有 完美的黄金比模数,而外界 的尺度都是以人自身的尺度 为基准进行计算的。
推荐参考书目:
1. 崔陇鹏,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模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1 2. 顾大庆.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 3. 若弗雷·H.巴克.建筑设计方略——形式的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7. 4. 伯纳德·卢本.设计与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6. 5. 罗杰·H ·克拉克.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6. 6. 芦原义信,尹培桐.外部空间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
空间的概念及其产生
空间的概念
• 空间是和形体相对,空间借助实体而获得。 空间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形态,而是由人的感 知形成的。如将墙、柱等各种形体进行不同 的排列组合就会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空 间可分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从 物质的角度来说,是实体限定下的不可见的 虚体。从人的感觉的角度来说,是实体暗示 出的视觉“场”。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 自然,有目的创造的外部环境,创造比自然 更有意义的空间。
空间的产生
单元体“空间操作”
分割
扭转
消减
变异
消减
所谓消减法,即是对既定建筑 整体形体的一部分切、削、雕 凿、剔挖方法。以求使几何形 体在保持原有整体几何特征和 功能需求的条件下,变的更富 有层次感和丰富性。
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理念

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理念在当今社会,建筑工程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工程师和设计师们也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更加创新的设计理念。
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理念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审美,更在于创造出更加实用、环保、舒适的建筑空间。
本文就探讨一下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理念。
首先,在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理念中,尊重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借助自然的元素,如光线、风力、水流等,来影响建筑设计,使建筑物更加环保、节能、同时也更加符合自然和谐的规律。
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立面布局,利用阳光、风力等资源,实现建筑的 passivhaus 设计,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使建筑在自然环境中更加高效和舒适。
其次,在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理念中,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住或工作空间,更是一个结合了美学、功能、科技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体。
因此,建筑设计需要更注重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既能满足人们实际生活、工作的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精心设计的外观造型,让建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容器,更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此外,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理念还要关注人性化。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舒适度,比如通风、光线、采光等方面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让居住或工作在其中的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
同时,在设计中还要注重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创造出更加健康、宜居的建筑空间。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尊重自然、功能美观结合、人性化是建筑工程创新设计的重要理念,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推陈出新,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当代需求的建筑作品。
希望各位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能够不断挖掘建筑设计的潜力,推动建筑工程设计走向更加可持续、人性化的发展道路。
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建筑设计也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欢乐和便利。
对建筑设计中实现生态建筑的若干思索

对建筑设计中实现生态建筑的若干思索摘要:生态建筑是在人类工业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多,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危机,人们为了自身及环境的可此续发展而提出的。
生态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节能环保的系统。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理念上体现生态,在设计上运用生态,从点滴中渗透生态。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设计理念;节能环保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国“十七大”提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又提出“大力推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的思路,可见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搞生态化建设也就是维护环境,创造绿色环境,那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和实现生态建筑呢?一、什么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是在人类工业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多,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危机,人们为了自身及环境的可此续发展而提出的。
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二、我国目前生态建筑的现状有人认为中国的在生态建筑方面有这悠远的历史,认为一些乡土设计就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我反对这一观点,如果这样认为,那我们只能认为原始的生活状态才是生态。
当然我国东西发展的不平衡与差距是各地对于生态建筑的状况也不相同。
如上海、北京,广州等沿海开放城市,由于海外先进技术和观念地大量引人,高新技术的生态建筑出现很多,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空间的概念名词解释

空间的概念名词解释空间,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学科中,空间有着不同的涵义和定义。
本文将分别从物理空间、地理空间和建筑空间三个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
一、物理空间物理空间是指物体存在的区域,是宇宙的基本组成单位。
这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涵盖了三维空间中的所有物质。
物理空间可以看作是物体占据的范围,其维度通常被定义为三维空间,包括长度、宽度和高度。
物理空间的特征在于它的无限延伸性和连续性,没有边界的限制。
在物理学中,空间还被用来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
二、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地球表面的存在区域,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各个方面。
它是表达地理现象和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概念。
地理空间可以看作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系列位置点的集合,其中每个位置点都有其特定的地理坐标。
在地理学中,地球表面的地理空间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洲际、国家或城市等,以便进行地理研究和信息描述。
地理空间的特征在于其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
每个地理空间都有其独特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系统等特征,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理空间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揭示了地球上的人文和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建筑空间建筑空间是建筑物内外存在的区域,它是建筑学研究和设计的重要对象。
建筑空间可以看作是建筑物所创造的具有特定功能和形式的空间。
它包括了建筑物内部的房间和功能区,以及建筑物外部的庭院、花园等。
建筑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容器,更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在其中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与周围环境交互。
建筑空间的特征在于其功能性和创意性。
建筑师通过设计和布局,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和美学特色的空间,使之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
建筑空间的形式、尺度和比例等都是设计师在创造建筑物时需要考虑的要素。
同时,建筑空间还需要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的整体。
空间作为一个普适的概念,贯穿了科学、人文和艺术等各个领域。
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0 6 5 0 0 0
【部分, 自然光既是 一种 艺术又是一种科学 。 研究 自 然光与建筑设 计之 间的关系可以衍生 出发展、 变化 的眼光 ,对于寻求和谐的建设 设计有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关键词 】 自然光 ;建筑设计;运用 中圈分 类号:T U 2 文献识别号 :A 文章编号 :2 3 0 6 - 1 4 9 9( 2 0 1 3 ) 2 卜0 1 5 0 — 1
建 筑设计 中, 自然 采光主要存在 两个很严峻 的问题:一是 自然光 运 用不足,二是 自然 光使室 内产 生眩光现象。 自然光在 不能满足室 内光 线 要求或者 出现 比较强的眩 光的时,使用者便会将 窗帘拉上 ,同时,很多 的公共建筑 也不能完全依靠 自然光的使用 。由于电灯的 出现 ,人们对 于 自然光的需求 不再那么强烈 ,因此, 自然光对建设 物的约束也不 再那 么 大,同时也使得 建筑物与 自然环 境的联系变得 更小。但是 ,即使人 工光 在剖面形式 中,矩形和 曲线形 的剖面所采用 的 自然采光方式 是不同 的。通常情况 下,在矩形 的剖 面中,只有顶层才 能使用天窗采 光,下层 的建筑只 能采 用侧面采光 ,而 曲线剖面的各个楼 层主要采用 的是顶部采 光 。福斯特设 计的伦敦市政 厅主要为一种椭 圆的球体 ,这是经 过太阳轨 迹分析 以后得 出 了球体 的倾 斜程度 。它一层一层 地往南后退 ,形成 了比 较 明显 的遮 阳效果,而在北侧 留足 了充分 的采 光面,可 以接收 到非常均 线再好也难 以代 替 自然光 的舒适 性。尽管对于光线 的需求可 以得 到很大 匀的慢射 光。 的满足 ,但 是心 理上 由于缺 乏 自然光也会显 得比较空乏 。因此 ,一个 良 般情 况下 ,自然 光可 以到 达室 内的程度为地 板到窗户 高度 的 1 . 5 好的建筑设计离不 开 自然光 。 倍 ,所 以,建筑 物的层高在很 大程度上决 定了 自然光 的入射 范围,而如 1 . 建筑体量与平面形式 果建筑层 的进 深 比比较恰 当,那么便能获得 更好的光照质量 。由于建设 在 建筑设计 中,第 一步工作往往 是总平面 的设计,而这时控制 重点 场地、美学需 求 以及策划需求 等方面的影 响,对 建筑 物进深有着 极大的 主要为建筑 物的间距 以及 建筑 物的体量等 。建筑 物之间只有保持 一定的 影响 ,因此 ,我们一定要对建 筑体量进行严格 思考,尽可能 多地获得 自 间距才能不 会相互遮挡 ,也不会 影响相互 的采 光,一般采用 的方 法是控 然光 的照射。另一方面 ,在 剖面设计 中,房 间的 内部也应 该进行考虑 , 制 日照 间距 以及 模拟建筑群 体的方法 ,尽量使建筑 物的每一个 房间都能 考虑其是不是会影响到阳光的照射 。 接 受 到 自然 光 。 制作天花墙 体可 以使直射 的 自然光转变成 一种 比较柔和 的慢射光 , 房间的采光效 果主要 由两个 因素决定 :一是 建筑体量 ,二是平 面形 使室 内的眩光、温度太热等现 象得到避免 。从赛 伊奈约基 图书馆的设计 式。通常情况 下来说,体量 比较 大且 比较集 中的建筑形式较难 获得 良好 来看 ,她 的位置为北纬 6 3度,一定高度 的窗体可能导致眩光 ,而设计师 的 自然光 ,所 以,大进深 的房 间在获得从窗体边缘 入射阳光 时是比较 困 则通过侧 高窗户和弧线 形的天花将光线进 行了柔和处 理,使建筑物更具 难的。因此 ,这 一类 的建筑物 可以采用分散形式 进行布局 ,把大 体量主 特殊的空 间感 。而在霍尔的美 国西雅 图大学圣 ・依纳 爵教堂 中,则通过 部缩 小,让建筑物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面,使建筑物接受更多 的 自然光 。 墙体达 到反射 目的。在 东侧 圣坛的上部坐 落着 一个很大 的高窗,在窗户 例如 ,德 国法 兰克福德意 志商 业银行总部 的建筑 设计中 ,设计 师通过通 的前面 是两个很大 的窗板,窗扇后面是 明亮的黄色 ,阳 光照射在这些墙 高的 内部 中庭与每 四层 的空中花园将建筑像 堆积木一样进 行设计,从而 体上是反射出一到彩色的光线 。 使得每一个房间都 能接受 到阳光 。 4 . 窗体 的设计 与大体量建筑 相 比,小体量 建筑物则不存在 这方面 的问题 。所 以, 对于建筑空间来说,窗体位置、大小、透光等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 只需要通过侧 面采光便 能使 建筑物每一房 间都接受 自然光 。例 如巴伐利 窗体的合理设计可以使 自然光得 到更好 的利用 , 演变成特殊 的艺术效 果。 亚州 贝格修 道院的一所青 年旅馆,设计师将 房间设计成长 方形,使得每 按 照窗体的位置 ,窗体设计主要可 以分 为三种 :一种 是天窗采光 ,一种 个房间都获得了 良好的光照 。 是侧窗采光,还有一种是角窗采 光。 2 . 孔 隙 的运 用 天窗采光 可 以在很大程度 上将各个角度 的 自然光形成 一种 良好 的艺 孔隙 的运用 主要指的是在 建筑体量 中插 入一些特别 的设计,例如亭 术效果 。天窗采光 的房 屋 内,家具 、隔 断等设置不必受 到很大的 限制 , 台楼 阁、采 光井等 ,孔隙 的应 用可 以使随意 方向的 ,不 受方 向限制 。插 家 具、隔断的设置也不 会由于位置 的移 动而影响采光 ,简单的天 窗、遮 入孔 隙之 后使人与建筑之 间的接触越来越 多,有利于 自 然 采光、通风 以 阳台等可 以使建筑 空间的布局更加 具有 自然性 ,采光 量的获得可 以使区 及空气的进入和流动 域和层次被 明显划分出来。 对于大进深 建筑体量来说 ,孔隙的运用 是一 个解决难 以接 收 自然光 侧 窗位 置可 以分 为低、中、高侧窗三种 。低 侧窗可 以将 地面光线 的 的很好方法。在建筑 的下层 与顶层相 比, 在 自然光的获得 方面 比较 困难 , 反射 引入室 内深处 。中侧 窗主要是用于欣 赏室外风景 ,是一个恰 当的采 自然光仅 仅在每一层 的边缘 出现 ,所 以我 们将庭 院、采光 井等插入其 中 光 口以及通风位 置。窗户的高度不 断增加 ,空 间的私 密性就越大 ,高窗 可 以使建 筑物获得更 多侧 面的 阳光 ,这些 孔隙的插入将 大体量的建筑物 的作用主要是抬高视线 ,将室 内与天空连接在 一起 。 分割成很多小进深的空间,使房 间的照 明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建筑 内部结构 中,房 间的角落通 常 比较 阴暗 ,采 用一般的采光 方 对于 多层 建筑来说 ,选择恰 当的 中庭 高度 比便可 以满 足光照要求 , 式难 以满足要求 。意大利建筑师卡洛 ・斯卡 帕在卡诺 瓦石 膏像博 物馆的 但是在 高层建筑 中的中庭 自然光设计 ,中庭的高度 比它 的宽度更大 ,而 设计 中使用 了独特 的角窗采光 。采用 内凹的角窗设计 可以使角落位 置更 光线难 以到达 中庭底 部,在中庭 的光 线中,最主要 的来源 为漫反射光 , 加 明亮 ,使得整个房间阳光四溢。 而其 中最 为关键 的则是材料的选择 。如果 反射率更 高的材 料则可 以把光 在建 筑设计 中采用 自然光设计一方 面是为 了与生态节能保持 联系, 线反射到下层, 例 如光滑表 面的材料或者是玻璃材质的材料,这样一来 , 另一方面是为 了在 建筑设计 中区别 去其他 的设计 元素。 自然光 的应 用与 光线便有 了运输通道,使建筑物底 部的中庭空 间可 以接收到阳光。 建筑 的体量、形态 以及 通风条件等有着 密切 的联 系,所 以,我们所 说的 在建筑 物采光设计 中,通 常会采用 到采光井这一措 施,这样可 以使 自然光应用不单 单是外墙开 窗,而 是在建筑设计 中将 自然光 的运用 与其 建筑物 下层、高层等都 可以接受到 自然光 的照射 。采光竖 井可 以贯穿很 他 方面结合在一起 ,在不 同的设计 阶段采用不 同的设计策略 ,从而 建立 多层 , 它可 以将 自然光从屋 顶引到下层 , 或者是从地表引到地 下。另外 , 个有效 的 自 然光运用体系,为建筑 设计 “ 添 光争彩 ” 。 某些情 况下,采光竖井还 可 以作为一种建筑 支撑结构 ,例 如伊东丰雄设 计 的仙 台媒体 中心 ,在低 下两层 、地 上七层的建筑体量 中插入 了多个管 参 考 文献 状结 构,一方面要承担 结构要素 的功能,另一方面还 要承担交通通道 、 [ 1 ] 李 晓瑁 .自然光与现代建筑设计 [ D ] .郑州大学,2 0 0 6 . 自然采光 以及设备管线等功能。 [ 2 ]张惠青 .对 自然光之于建筑空间的解读 [ D ] .山东大学,2 0 0 9 . 3 . 剖面的设 计 [ 3 ] 滑冰 . 探讨建筑设计 中 自然采光手法的运用 [ D ] .山东科技大学 , 在建筑 设计
空间场所的现象与知觉——浅评JKMM_的设计与实践

28[ UED ] 145 | 10 | 2023“诸空间是从场所来领会其存在的,而不是从所谓‘空间’来领会的。
”[1]—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芬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带来的人文艺术气息,共同构成了其多样化的建筑创作图景,造就了芬兰建筑师尊重自然并且由自然革新自然,以设计改善人们生活的思潮。
其建筑设计具有悠久的传统,被称为“现代的遗产”,以自然、人性化和关注使用者的体验等特征在国际声誉上具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技术、观念和社会等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引导了从工业化和新型形态的探寻到现代主义思想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后现代反思的地域和多元化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芬兰建筑师运用传统的设计思维,审视并修正新传入的建筑思潮,使其更贴近人性化的需求。
在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他们坚持牢牢植根于自然并尊重本土传统社会文化,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地域多元化的重要助力之一。
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 )曾赞誉芬兰为20世纪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这不仅因为芬兰涌现了众多建筑大师,更因为其整体建筑设计水平极高。
芬兰建筑师们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彰显出这片土地在建筑领域的重要地位[2]。
而作为芬兰新一代建筑师的代表,JKMM 的作品强调对建筑的切身感受,强调通过感性的知觉、真实的空间体验来理解建筑及其与场地之间的联系。
他们的作品不拘泥于形式,关注对空间的处理,将光影、材料与建筑空间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建筑与场所的关系,并利用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来摘要: JKMM 的建筑作品,体现出新一代芬兰建筑师以当代方法演绎其建筑文化传统并塑造场所与空间体验的特质,表达出强烈的象征性和精神性。
他们强调以主观个体之于建筑的体验,敏感回应空间感知、重视经验与记忆的唤起;其运用传统自然和当代的材料,营造空间光影,完成以建筑状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在内的多感官体验。
第一章-居住空间设计概念与原则

38
4.2 居住设计原则 居住空间的设计是多种学科的交集。
4.2.1空间原则 (1)空间的限定
实物,也没有完整记载。
1.干栏式住宅
2.日字形平面住宅
3.三合式住宅
4.曲尺形住宅
5.坞堡及堡内住宅
27
3.1.4 封建社会中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隋唐时期的建筑从绘画中探析。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绘中描绘有两所乡
村住宅,其中一所是三合院的形制,正面为简单的木篱和大门,门内三面为 房屋,其中两座为瓦顶,另一座为茅草顶。另一所是四合院的形制,四面都 绕以房屋,均为瓦顶,没有回廊。两座宅子都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布局方法 为均衡对称。
划分与再限定,这就涉及到不同空间的组织,综合的说有以下一些组织方式: 主厅式、主走廊式、嵌套式、点散式。这些组织形式的变换结合让我们的室 内空间大不一样。
40
4.2.2 形式美原则 作为艺术设计和建筑学专业的交叉学科,室内设计也要满足一定的形
式美法则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让人有审美欲望,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参照 生活的种种环境总结出来的美的形式规律和抽象概括。是美学的基本原则 之一,其内涵有:对称与平衡、调和与对比、节奏与韵律等。
29
3.2 国外居住空间发展概况 3.2.1 古代时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在古埃及贵族府邸的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抹灰墙上画有彩色竖直条 纹,地上铺有草编织物,还配有各类家具及生活用品。
住宅建筑多为木构架,墙垣以土坯为主,墙面一般抹一层胶泥砂浆,再 涂一层石膏,然后绘上植物和飞禽等壁画,天花、地面和梁柱都有各种各 样华丽的装饰图案。
生态建筑中庭设计的概念

生态建筑中庭设计的概念刍议摘要: 中庭是建筑的核心空间,对外围环境影响较大,创造人性化的中庭环境可提升整座建筑的活力。
而这要求设计师深入研究建筑与人的关系,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最适宜的技术手段,以保证中庭空间良好的生态效能。
只有这样才符合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内在精神,并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同时保护人类自身。
中庭环境品质受到热、声、空气质量、空间构成以及景观营造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此笔者拟从采光、通风与绿化景观三个侧面对生态型建筑中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做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生态建筑、中庭设计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中庭( atrium) 是一个古老的建筑概念,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
中庭是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既是交通枢纽,又是人们交往活动的中心,因此它被称作为“共享大厅”。
这种全天候的公共聚集空间能够赋予现代建筑新的环境特质,并可较好地满足建筑的功能、经济及文化需求,同时兼顾传统街区式的生活方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首先将“中庭”概念引入到旅馆设计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世界各地竞相效仿。
今天,在旅馆、商业中心、办公楼甚至住宅中都出现了中庭设计,“中庭”已成为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符号。
上世纪末,面对能源危机,生态建筑理念在西方被首先提出并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庭空间在吸收太阳能辐射、改善采光质量、促进室内通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中庭不仅是现代建筑室内空间的精彩演绎,更成为当前生态建筑的重要设计手段。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生态建筑研究方兴未艾,大批生态型建筑中庭纷纷出现。
然而其中一部分由于设计上考虑不周,使得实际建成效果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恰恰在于建筑师缺乏对人主观感受的深入剖析,未能在技术设计中体现“人本主义”理念。
二、中庭光环境设计建筑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感官的刺激( 视觉、听觉、热觉、嗅觉等) 。
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控制环境刺激( 日照、温度、湿度、噪声等),或者说使环境刺激优化,以保证人体活动的舒适感受。
浅析自然性在室内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7浅析自然性在室内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文/赵莹摘要:空间是指存在于世界的物质客观,而空间艺术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
空间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其中室内空间艺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室内空间艺术发展历史经历了追求过度装饰、极简主义到现在的生态自然的风格特点。
现代社会,自然性的设计原则在室内空间艺术设计中越来越突出,它质朴本真的特点,也是人们现在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空间;空间艺术;室内空间;自然性1 空间艺术与室内空间艺术的含义1.1 空间艺术的含义“空间”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它涉及科学领域广泛。
在我国空间的含义探索中,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可以体现:“三十辐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含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却点明了空间与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
空间艺术是指以空间存在方式的艺术,其种类很多,例如雕塑艺术、环境艺术、绘画、书法等艺术,其中环境空间艺术包括公共空间艺术、室内空间艺术等。
1.2 室内空间艺术的含义在空间艺术的分类当中,室内空间艺术是指对我们生存生活的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设计。
它是在现代建筑的形式功能条件下设计出合理的并符合人们功能需求的室内空间环境。
1.3 室内空间艺术的发展过程1.3.1 室内空间艺术的起源室内空间设计的起源最早在原始社会,考古人员发现在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中,原始人类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有意识的将室内进行布局设计,此后室内设计在各个国家均开始发展起来。
1.3.2 室内风格设计的演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领域的艺术发展迅速,其中室内空间的艺术也颇具耀眼,其洛可可风格是当时流行的主要风格特点。
房屋建筑设计中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设计

房屋建筑设计中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设计发表时间:2019-07-03T08:52:59.4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嵇赛克[导读] 摘要:在房屋建筑设计时,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内部空间的设计工作,需要借助对房屋建筑内部空间的整合设计,给予空间的实用功能、使用性能,本研究主要着重阐述了房屋建筑内部空间规划设计原则,分析房屋建筑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设计要点,给予相关房屋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以借鉴浙江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在房屋建筑设计时,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内部空间的设计工作,需要借助对房屋建筑内部空间的整合设计,给予空间的实用功能、使用性能,本研究主要着重阐述了房屋建筑内部空间规划设计原则,分析房屋建筑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设计要点,给予相关房屋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以借鉴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内部空间;实用性设计引言当前,社会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建筑工程使用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
房屋建筑工程在要求功能齐全的同时,还需合理的配置房间空间组合,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时,科学的设计房屋建筑,强化房屋建筑的实用性。
1 房屋建筑的含义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以及生产是房屋建筑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设计的最终目的。
所以,在实用性的设计过程中,需全面思考周围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进行着重考虑,确保房屋的内部设计达到实用、安全、美观、经济。
再者,还需系统的思考房屋的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图纸、造价预算等方面,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房屋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
2 住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空间组合灵活性原则住宅建筑的内部空间的组合需要达到灵活性的要求,在设计时合并或连接某些功能分区,在两个区域间进行明确的分隔。
比如合并起居室、餐厅,把厨房设计为一个半开放或开放的环境,降低对固定构件的应用率,在必要的情况下应用一部分较为轻的材料,分隔不同的功能区域,确保建筑物内部的结构能够严格的依据功能、空间形态、位置尺寸的变化二引发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中空间的自然性概念解析
[摘要]建筑设计中空间的自然性我们称之为自然空间,不同于以往的古典主义建筑,它在建筑空间中加入了时间因素,时空的加入意味着建筑空间视点的不断改变,并通过动线设置将不同的空间连成网络,使人在其中能获取空间的整体印象。
[关键词]自然化建筑心理学自然空间
建筑心理学(Architecture 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对建筑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一般性描述,并将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建筑设计与规划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塑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建筑空间环境,建筑空间是通过人为手段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空间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这种需求从人类启蒙时代寻求安全、被保护等简单和原始的需要,逐步发展为种类复杂、层次各异的心理需求,正如罗伯特·舒尔茨所指出,人们的居住有两种基本需要:获得居住某地的特有经历和敞向世界的精神感受,也就是既强调入从自然中分隔(居住某地),又强调入与自然的交流(敞向世界),人们主要是以这两种基本的需要为目的而建造建筑空间的,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建筑空间都以各自的方式,表现出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其造就了空间的某种共性。
现代建筑的空间中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所以称之为自然空间。
空间的自然性具体表现在:
一、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空间与环境的关系是空间结构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任何人与空间造物都是处于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如城镇)中,并以它所处的环境为背景的。
这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注重与环境的融合,表现传统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思想是统一的,例如岭南庭园,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等更加的融合环境,体现世俗生活。
他们将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溶于自然因素之中,强化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这里,建筑空间与环境产生相互融合的关系。
现代建筑思想有对环境相互交融的思想,布鲁诺·赛维在《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指出的“建筑,城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这一原则,强调建筑空间与环境交融的关系。
布鲁诺·赛维在这里提醒空间的塑造者们不能忘却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期望通过现代建筑的空间重塑这种关系,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提出“有机建筑”,强调空间与自然的关系。
赖特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就
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但不是模仿自然,现代建筑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并且在阐明空间观念的重要性时,还往往借鉴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哲理,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二、空间自身的表述方式
传统的建筑在处理空间与实体的关系上均表现出以空间表达为主的、通过实体与空间的“图底互换”实现空间的意义,自然空间趋向空间的净化,摒弃了所谓的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建筑空间的造型为几何形的抽象组合,形成简洁、明亮、轻快的外部特征,空间设计自然流畅。
密斯在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上设计的德国馆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这一建筑空间由许多花岗石板、大理石板、玻璃板以及水面等实体围合而成。
通过水平向和竖向的实体以“围而不合”的方式组合空间,所有空间并不独立封闭,而是相互滲透,空间与实体之间并不是独立地表现空间,而是相互依存,在空间意义表现方面成为一种“图底互换”的关系。
三、空间的组织关系
建筑设计中空间的自然性我们称之为自然空间不同于以往的古典主义建筑,它在建筑空间中加入了时间因素。
希鲁诺,塞维称之为现代建筑语言的第六个原则——“时空连续”。
有机空间在强调功能的前提下,采用非对称和不协调的手段,打破了对称传统建筑空间的单个灭点的透视方式,时空的加入意味着建筑空间视点的不断改变,并通过动线设置将不同的空间连成网络,使人在其中能获取空间的整体印象。
四、空间的界面处理
空间的识读主要通过空间界面来表现,界面是围合空间的实体要素,但是无论在岭南庭园还是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空间成为表达的主体,界面不仅是围合空间的元素,还成为表现空间意义的手段。
界面参与空间的表达,是通过界面的复合多义来实现的。
现代建筑为了适应灵活使用和可变的功能,空间分隔日渐自由,如密斯的“全面空间”和“流动空间”,使室内空间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贯通。
由于
空间界定的弱化,空间界面具有多种作用,界面表现多义性的倾向,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晚期现代派追求空间性质的不定性和模糊性,例如追求一种亦真亦假的模糊的空间感觉,或者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外部空间内部化,或者形成一种介于室内和室外的中间领域。
又例如路易斯·康和贝聿铭的作品,界定空间的界面也趋于复杂化,多义性明显。
这一切有利于形成界面融入空间表现,体现自身的复合多义。
因此,在空间界面方面,表现为复合多义:空间界面不仅围合空间,而且参与空间意义的表达,表现建筑空间的具体涵义。
总之,自然空间现在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组织关系、空间的表达方式、空间的界面处理4个方面,这4个方面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符合人对空间的认知过程,较为全面地概括空间的各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