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作为一种理论它必须不是一种常识性的东西,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似乎它的意义就是在质疑常识的同时提供“非同寻常”的另类思路和选择,因而它具有一定的错综性。
因为它必须不显而易见,所以它必须需要质疑,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需要对一切被视为合理和惯常的的东西提出挑战。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的某种永恒的“普遍大法”,放之四海皆准,它的理论是鼓励持疑和批判,这其实是鼓励读者参与理论建构,倡导在理论中展开对话并以此来构建新理论的独创精神。
然而一方面质疑的学术精神是必须的,然而又得把握好度,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需要辩证的质疑,辩证的否定。
另一方面由于卡勒过于强调理论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在读者心中有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理论是复杂的,是他们所不能够轻易触及的,这有决定了读者参与理论建构效能发挥的的有限性。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评常识,所谓的常识是一种历史的建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论。
这样看来理论似乎是根据其效果定义的,帮助人们以一种新的方法考虑。
而福柯的理论似乎又只是说由于人们多以那些被视为疯狂的东西中期待可知性,并且从一直不知被视为何物的欲望中期待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它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心中的敬畏感所以它才会成为话语的聚焦点,因而怀疑理论是是一个议题在历史背景下如何被话语构建起来的,当这种话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成为指责和争议的焦点时,理论也慢慢完成了它的建构。
福柯其实是在强调知识话语巨大的创造性。
而德里达似乎是在强调写作是言语的补充而写作中的言语则是一种中介而言语也因写作的补充性而完善,事物也因言语的补充性而新生。
对符号再现的是先于其存在的真实提出了挑战。
其实对于作者提供的这两个例子,我个人更觉得他只不过是在过分强调一种质疑精神,多一切合理之处提出质疑,以此来说明那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其实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
那么理论究竟是什么,作者说:“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是分析和推测,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具有自反性。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2012级文学院一班学号:2012014583 姓名:张梦微联系方式:1833011863 这本书一共八个部分,分别是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叙述;述行语言;身份认同和主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读完了,其实真不敢说我知道理论是什么,因为读完了,我糊涂了。
文中说“有时理论似乎并不是要解释什么,它更像是一种活动——一种你或参与或不参与的活动。
”这我有点理解为理论不是死板的书面解释,他是动态的,是一种发展的活动。
单讲理论这个词,理论可以表示思考猜测,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他必须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
理论是基于现实的构建,通俗点说,现实是实的,理论是虚的。
举例说,“交配”与“做爱”,后者比较前者的内涵丰富得多,如果要构建性爱理论则必须用后一个概念,而不是前者。
“文学研究的理论并不是对文学本质的解释,也不是对于研究文学的方法的解释。
理论是有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很难界定他的范围”这是书中对作为文学体裁的理论的解释,我认为理论是一个整体,是由各个方面归纳而成的,理论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加经验,文学理论的形成则需要广泛的阅读,不断的交流,认真的钻研。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首先作者明确的指出,这个问题不重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既然理论本身把哲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等各方面的思想融合在一起,那儿理论家们为什么还要劳神的看他们解读的文本究竟是不是文学呢?第二,理论著作已经在非文学现象中找到了“文学性”。
并且因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篇幅各有不同,而且大多数作品似乎与通常被认为不属于往年学作品的东西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哪些根本的突出的特点是文学所共有的也很难说清楚。
所以读到现在,我仍不明白文学是什么。
后面说“干脆的下结论: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权威门认定的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这个答案虽然给的直接,但是让人不能完全接受,这样的直接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让思维的翅膀断了。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是一本专为初学者准备的学习文学理论必备读物,汇集了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中重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艺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论述文学的本质和作用。
书中的内容涉及文学的不同领域,包括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方法论等,并为读者提供许多文学理论上的案例分析和观点讨论,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论。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文学理论发展史、文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介绍以及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
第一部分概述了当今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从18世纪的浪漫主义开始,到20世纪初的新古典理论,再到60年代的比较文学理论,最后到21世纪的文学理论建构主义,梳理出文学理论研究的渊源。
第二部分深入介绍了文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涉及文学评论、文学史、文学方法论、文学及文化理论、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教育理论等诸多学科,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介绍,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包括文学理论研究的具体步骤、文学理论的深入分析、文学理论的
应用和发展等,并结合大量实例,指导读者如何更好地运用文学理论。
总之,本书不仅涉及文学理论发展史、文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而且还提供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大量的文学理论上的案例分析和观点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论,并提升文学研究的实践能力。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读后感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读后感篇一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厉害的书——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
哇塞,这可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呢,这能有多有趣?结果一读进去,我发现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奇妙的文学世界。
卡勒在书里讲的那些理论,一开始我觉得有点晕乎,什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感觉像是一堆绕来绕去的线团。
但也许正是这种一开始的困惑,让我更想要去弄明白。
书里提到的各种文学分析方法,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就想啊,以前读那些文学作品,可能只是看到了表面的故事,却没深挖背后的门道。
比如说,通过结构主义的视角去看,作品的结构和框架就变得超级重要,这可能会完全改变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不过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时候会想,这些理论是不是有点太复杂啦?难道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享受文学的美吗?但反过来又觉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理论,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地方看文学,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不少。
但我也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可能我理解的还不够透彻,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
你们说,文学理论这东西,到底是让我们更懂文学,还是有时候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呢?篇二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读后感哎呀妈呀,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这书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懵圈,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到处都是弯弯绕绕的理论和概念。
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是啥呀?能有用不?可是,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摸到门道了。
比如说那个“读者反应批评”,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那么重大!以前我总觉得作者写啥就是啥,现在才知道,我们读者也有很大的话语权。
不过呢,有时候我又觉得这些理论有点玄乎。
就像那个“解构主义”,把作品拆得七零八落的,难道这样就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了?我觉得可能有点过头了。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些文学理论的书籍,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以前总觉得文学就是看看书、写写字,哪有那么多讲究。
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就拿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来说吧。
以前我总认为,作品就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直接表达,作者想啥就写啥呗。
但现在我知道,这可没那么简单。
作者的经历、性格、价值观等等,都会影响作品的创作,但作品有时候也不完全是作者个人的写照。
比如说,有些作者在生活中可能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但在作品中却能塑造出英勇无畏的角色。
这就好像一个平时连蟑螂都害怕的人,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却能让主人公勇斗恶龙,拯救世界。
你说奇怪不奇怪?还有啊,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以前我看书,就是觉得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很简单粗暴的划分。
但现在明白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极其复杂的。
就拿《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来说吧。
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她厉害、泼辣,心还挺狠。
可细细琢磨,又觉得她也有自己的无奈和悲哀。
她在那个大家族里拼命地想要站稳脚跟,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用尽了各种手段。
有时候她的狠辣,也是被环境所逼出来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讨论《红楼梦》里的人物。
朋友说王熙凤就是个坏女人,我就跟他争论起来。
我说:“你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她呀,你得想想她所处的环境,她要面对的那些勾心斗角。
她要是不厉害点儿,早就被别人欺负了。
”朋友听了,还是不太理解。
我就接着给他举例,说王熙凤操持着那么大一个家族的事务,每天要应付各种麻烦,还得讨好长辈,管理下人。
她一个女人,容易吗?说着说着,我自己都激动起来了,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大家族中,亲眼目睹了王熙凤的种种艰辛。
再说说文学作品的结构吧。
以前看书,就只关注故事好不好看,情节紧不紧张。
现在才知道,结构对于一部作品来说,那也是至关重要的。
就像盖房子一样,结构就是那个框架。
如果框架搭得不好,就算里面的装饰再漂亮,也可能会摇摇欲坠。
有些作品,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却变得拖沓冗长,结尾又草草收场,这就像是盖房子时地基没打好,上面再怎么努力也白搭。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得性质与形态1、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得《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就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类问题得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就是静态得)或文学史则就是研究具体得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得文艺学得三个分支就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得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得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得分析与文学发展历史得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得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得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得灵魂,成为一堆混乱得材料与随心所欲得感想得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得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得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得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瞧: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得一般性得普遍规律得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得解释、分析与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得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得审视,对文学得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得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得具体对象上就是不同得,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得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得演进过程与规律。
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5篇可选)
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5篇可选)第一篇:卡勒《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叙述问题之焦距本学期的文学概论课,常老师让我们阅读了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并试图给我们信心去阅读:“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其实我觉得大多的理论书对我而言都差不多,有趣不有趣取决于我能够从其中的理论部分所联想到的感性部分的多少。
读完这本小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作者对于讲述故事的聚焦的分析。
可能是与我们的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关系比较近的缘故吧,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一下子想到了很多东西。
【聚焦】关于聚焦,无非是谁再看?关于叙述的论述经常提到“一个故事是从什么视角讲述的”,而我们在进行诗歌赏析或者做阅读题的时候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
那我们就会说,这篇xx是从一个小孩儿或者一个成人的角度论述的,这就够了。
但其实这是两个问题:谁在讲话?所表述的是谁的看法?通常而言,应该是作者通过某个笔下的某个角色进行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者代表一个阶层的看法。
亨利·詹姆斯在他的小说《梅西所知道的》里用了一个叙述者,他不是一个儿童,但他却是通过一个儿童的感觉来讲述故事的。
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梅西不是叙述者,叙述者是作者,是亨利·詹姆斯,梅西只是他选择的一个角度,以此来讲述书中的许多事情。
而在对梅西的描写时,作者也用了第三人称“她”。
举例说来,梅西并不完全懂的她身边的那些成年人之间的性关系。
这个故事通过她来聚焦,这是两位叙述理论家米克·巴尔和热拉尔·热内特发明的术语。
通过梅西的意识或者位置对事件进行聚焦。
日本小说《恋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这部小说分为两部,一本是从女孩子的角度写的,一本则是从男孩子的角度。
同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者对此的不同的或相同的感觉和反应。
但是这两本书都是作者美嘉,美嘉才是叙述者。
不过这部作品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这是作者本人的真实故事。
我们可以说,美嘉既是他们的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他们的故事的聚焦人。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4)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五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它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入门卡勒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卡勒读书笔记卡勒是美国的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和语言学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文学理论著作就被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文学理论入门》正是这一时期卡勒最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它运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了文学作品的结构问题、形式问题和文学作品的内容问题。
本书通过四个方面: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诗歌与散文;文学作品中的时间性;从自然语言向人工语言转换。
并且提出了几个新的概念,如“巴赫金”式的理论建构。
这一系列的“巴赫金式”的理论主张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视。
卡勒曾经认为:“巴赫金思想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还有些陌生。
但是,一旦你读到这本书,读懂了他的著作,你也会发现,巴赫金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家,而且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加丰富和深刻。
”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到许多西方学者的重视。
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有多少次人们曾经重复讲过的事情,在新的听众来说总是新的。
”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可能并不算什么新见解。
但是,在当时却很少有人敢于挑战,而卡勒是第一个将其推广到世界范围的人。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类社会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整个世界的人们都被这场灾难所震惊,整个人类似乎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多数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似乎都已经沉默了。
但卡勒却不同。
在卡勒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了20世纪60年代时,“欧洲的文学批评家是沉默的一群,只有两位敢公开表示惊讶”。
由此,卡勒开始了自己的新探索,开始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创新。
正如他在其晚期的《声音与现实》一书中所说:“最早出现的惊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些人天生愚蠢。
在1960年代,大多数的批评家被占领运动吓得噤若寒蝉。
那时候,像我这样的学者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失踪的文学批评家。
”但是,这些风暴却在此时开始慢慢地平静下来,人们也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疯狂”的岁月,重新思考“疯狂”的人。
第二个“巴赫金”式的理论建构。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学科归属(1)现在通常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 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文学理论》中认为, 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秩序,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围和判定标准等类问题研究, 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础上是静态)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文艺学三个分支是相互联络、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结果为基础。
①假如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研究, 文学理论所概括文学基础原理、概念、范围和方法, 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失去了存在依据。
②反过来, 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需以文学理论所说明基础原理、概念、范围和方法为指导, 离开这种指导, 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灵魂, 成为一堆混乱材料和随心所欲感想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秩序”, 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从而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 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秩序”, 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从而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所以, 文艺学分支应该有五个, 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通常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轴线上。
①从通常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 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于“通常”这一端, 所以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通常性普遍规律探讨, 关键不以部分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于“特殊”这一端, 所以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部分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解释、分析和评价, 着眼于特殊规律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于“共时”这一端, 所以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 以横向审阅, 对文学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效、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 通常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 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于“历时”这一端, 尽管在研究具体对象上是不一样, 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问题, 揭示其发生、发展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得性质与形态1、文学理论得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得《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就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得原理、文学得范畴与判断标准等类问题得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就是静态得)或文学史则就是研究具体得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得文艺学得三个分支就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得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得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得分析与文学发展历史得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得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得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得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与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得灵魂,成为一堆混乱得材料与随心所欲得感想得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得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得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得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得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瞧: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得一般性得普遍规律得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得文学作品、作家与文学现象得解释、分析与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得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得审视,对文学得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得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得具体对象上就是不同得,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得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得演进过程与规律。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在阅读文学理论入门的相关书籍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理论的魅力及其重要性。
文学理论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问。
通过理解文学理论的脉络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揭示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这里是我对几本重要书籍的读书笔记。
1.《文学理论入门》 by 乔纳森·卡勒这本书是文学理论入门的经典之作,对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方法和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述。
卡勒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实例,使得理论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他强调了文学理论的核心是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而这种理解和解释又受到文化、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文学理论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启发我思考如何以理论为工具,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意义。
2.《文学理论》 by 韦勒克和沃伦这本书被认为是文学理论领域的经典教材,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的本质、功能、意义、价值等。
作者们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同时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多样性,也让我明白了理论和批评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3.《当代文学理论》 by 拉尔夫·科恩这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当代文学理论的著作,它展示了当代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方法和思想。
科恩以清晰、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观念,例如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等。
这本书让我对当代文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启发我思考如何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运用这些理论。
4.《如何阅读文学》 by 哈罗德·布鲁姆布鲁姆是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他的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布鲁姆认为,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具备一种“审美同情”,即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和理解。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超越个人的审美经验,成为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那些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故事,总是能让我沉浸其中,感受着不一样的世界。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文学理论的书,这可真是给我带来了一场奇妙的知识之旅。
这本书开篇就讲到了文学的本质。
它说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经验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童话书——《安徒生童话》。
那时候,我每天晚上都会缠着妈妈给我读里面的故事。
我还记得,当妈妈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被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打动,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女孩,手里拿着那几根微弱的火柴,幻想着温暖的炉火和美味的食物。
安徒生用他细腻的笔触,把小女孩的孤独、无助和对温暖的渴望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小小的读者也能感同身受。
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它能让我们跨越时空,去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
书中还提到了文学的形式和结构。
作者说,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形式和严谨的结构,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
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
这部巨著就像是一座宏伟的宫殿,里面的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但却丝毫不乱。
作者曹雪芹通过巧妙的布局,让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与贾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而书中的诗词、对联、谜语等元素,更是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韵味。
每一次读《红楼梦》,我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新的惊喜,就像在这座宫殿里探索着一个又一个隐藏的宝藏。
说到文学的语言,这本书里也有很多有趣的观点。
它说文学语言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他的文字简洁有力,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句话简单明了,却让人不寒而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
文学理论入门第一章读后感
文学理论入门第一章读后感
这第一章啊,就像是一场和文学概念的小约会,它没有一上来就给你那些干巴巴、硬邦邦的定义,而是像个风趣的老朋友在跟你唠嗑。
它告诉我,文学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被定义得死死的东西呢。
就好比你想抓住一团雾,你觉得你抓住了,可仔细一看,它又从你指缝间溜走了。
文学也是这样,一会儿在诗歌里跟你玩含蓄,一会儿在小说里跟你大讲人间百态。
以前我就觉得文学嘛,不就是那些写得特优美的文章、故事之类的。
但看了这一章才知道,这想法就像把大海当成一个小水坑那么幼稚。
文学的范围可广啦,那些古老部落里口口相传的传说,甚至街头巷尾有些俏皮的顺口溜,都可能藏着文学的影子。
而且它还和文化啊、社会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就像文学是棵大树,文化和社会就是那肥沃的土壤,要是没有这土壤,文学这树估计也长不好。
这章里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文学理论的历史啥的,虽然有些名字和概念对我来说就像一群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但是我能感觉到它们就像接力赛的选手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把对文学的理解不断地传递、更新。
这就像是一场超大型的知识派对,每个学者都带来自己的独特见解,让这个关于文学理论的派对越来越热闹。
不过呢,读这章也有点像在走一条有点崎岖的小路,有些地方还得停下来好好琢磨琢磨。
比如说关于文学的价值判断这一块,到底是谁来决定哪本小说是伟大的,哪首诗是平庸的呢?是那些专家学者,还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这就像一场没有裁判规则的比赛,大家似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也正是这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让我对后面的章节更加好奇了,就想继续跟着作者这个导游,在文学理论这个神秘又有趣的大花园里继续探索,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好玩的东西。
文学理论入门乔纳森卡勒读后感
文学理论入门乔纳森卡勒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有点打鼓,“文学理论”这四个字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感觉像是那种只有戴着厚厚的眼镜、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的老学究才能搞懂的东西。
但是呢,卡勒就像是个神奇的魔法师,他把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像游戏一样好玩。
比如说,书里谈到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
以前我觉得文学嘛,不就是那些写得特别美的故事、诗歌之类的。
可是卡勒却像个调皮的小孩,把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翻来覆去地摆弄。
他给我展示了好多不同的角度去看文学,就好像把一个普通的魔方转了又转,每一转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色彩。
原来文学不仅仅是那些文字本身,还和社会、文化、历史甚至读者的反应都有关系。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部小说,以前我只关注故事里的主角在干什么,但是现在我会想,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个时代写这样一个故事呢?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这个故事有什么影响?而我作为一个读者,我的生活经历又会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样特别的理解呢?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后面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文学世界。
再说说书里提到的各种文学理论流派,像什么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之类的。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这些名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些神秘的外星符号。
可是卡勒呢,他就像是一个耐心的翻译官,把这些难懂的理论用特别通俗易懂的例子给解释出来。
他讲结构主义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在看一个侦探破案。
结构主义就像是那个聪明的侦探,在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学现象里寻找隐藏的规律和结构。
而解构主义呢,又像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专门去破坏结构主义找到的那些规律,把原本看起来整整齐齐的东西搅得乱七八糟。
不过这种“捣乱”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另一种魅力,那就是文学其实是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真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经常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卡勒的文笔特别风趣,他就像是在和你聊天一样,而不是在给你上课。
他会在书里讲一些小笑话,或者用一些特别幽默的比喻。
这就使得那些本来很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像美味的小点心,一口一个,轻松愉快地就被我“吃”进了脑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作为一种理论它必须不是一种常识性的东西,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似乎它的意义就是在质疑常识的同时提供“非同寻常”的另类思路和选择,因而它具有一定的错综性。
因为它必须不显而易见,所以它必须需要质疑,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需要对一切被视为合理和惯常的的东西提出挑战。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的某种永恒的“普遍大法”,放之四海皆准,它的理论是鼓励持疑和批判,这其实是鼓励读者参与理论建构,倡导在理论中展开对话并以此来构建新理论的独创精神。
然而一方面质疑的学术精神是必须的,然而又得把握好度,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需要辩证的质疑,辩证的否定。
另一方面由于卡勒过于强调理论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在读者心中有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理论是复杂的,是他们所不能够轻易触及的,这有决定了读者参与理论建构效能发挥的的有限性。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评常识,所谓的常识是一种历史的建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论。
这样看来理论似乎是根据其效果定义的,帮助人们以一种新的方法考虑。
而福柯的理论似乎又只是说由于人们多以那些被视为疯狂的东西中期待可知性,并且从一直不知被视为何物的欲望中期待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它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心中的敬畏感所以它才会成为话语的聚焦点,因而怀疑理论是是一个议题在历史背景下如何被话语构建起来的,当这种话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成为指责和争议的焦点时,理论也慢慢完成了它的建构。
福柯其实是在强调知识话语巨大的创造性。
而德里达似乎是在强调写作是言语的补充而写作中的言语则是一种中介而言语也因写作的补充性而完善,事物也因言语的补充性而新生。
对符号再现的是先于其存在的真实提出了挑战。
其实对于作者提供的这两个例子,我个人更觉得他只不过是在过分强调一种质疑精神,多一切合理之处提出质疑,以此来说明那些看似自然的东西其实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
那么理论究竟是什么,作者说:“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是分析和推测,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具有自反性。
”我个人觉得作者似乎只是在描述理论的特性,他从具体入手把理论一步步完整的剖析在读者面前,虽然这样易于读者参与理论建构,但好像有不可避免的缺乏一种整体性,缺乏一个宏观角度的把控,缺乏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卡勒对于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一是因为理论的跨学科性,而是由于文学之外的文学性。
不过也由于文学之外的文学性也正好说明了文学概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文学是什么要求的不是一个界定而是一种分析,什么东西可以让你将它视为文学而文学的程式又是什么?
卡勒用五种理论作出回答: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3.文学是虚构4.。
文学是审美对象,5.文学是互文性或者自反性的建构。
文学强调的超保护原则其实是参加者间的相互配合,可以让我们去忍受语言的晦涩去解读文本。
文学是一种语言,我们面对的语言是为了把读者的关注吸引到语言结构本身而组织和排列起来的,而押韵等是一种程式化的文学标志。
文学有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复杂关系的语言中。
而这有不可避免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文学是什么之前去分析的语言结构,而不是把它看做作者的表述或者社会的产物。
文学的虚构性,是指言辞表述与真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
其实是另一种真实,其中有一种隐含性,通过构建一种语境区别于其他语言,并使作品与真实世界中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文学作为审美对象,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沟通与共鸣,而审美对象又具有无目的的目的性,无功利的功利性,其中是一种为了是各部分达到协调的蕴含在作品当中的愉悦。
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在回答文学是什么之后有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文学研究的问题,而在进行文学研究之前必须弄清楚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文化研究又涉及到两种张力,一种是大众文化,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压力,人民多大程度上是文化力量塑造和操控的,人民能够多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另外一种张丽是复杂的通俗文化,其实大众文化本身就是在通俗文化中产生的,是人们利用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被动的文化素材中创造自己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文化研究更多的时候是在强调一种相对性,在与文学研究的比较中文化研究的方向与原则等一步步明确。
文化研究更倾向于从文学研究中汲取方法,以文本的方式去解读文化产物,这种方法存在优势但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
有时候仅仅局限于文学研究的框架下,仅仅是对文学研究做了强化。
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论述让我想起了作者开篇讲到的,每一种论述在提供一种视角的同时,又为另一视角留出余地。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争论被归结为三种反应,每一种反应都为另一种反应留有余地。
这两者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文化研究更多的时候是在强调一种整体性。
而文学研究的本质有要求它必须进行细读和精读。
文学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方法,文化研究又为文学研究做了宏观视角下的补充。
而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很多时候不得不打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烙印,而文学的真正价值是跨地域,跨意识形态的,它寻求改变,相信自可以改变现实。
它所追求的效果就是其意义的发挥,意义的发挥其实就是区别,掌握对比的差别和不同。
而文学有因为其语言特性,有语言生成自己的范畴,构建自己的语境,把读者带入其中。
因
而对语言的分析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
研究的本质是为了提升读者的解读能力,而不太注重效果。
文学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理论也因其没有穷尽而令人畏惧,这本书中我更多地学到的是质疑精神,敢于对被视为合理的东西提出挑战,这样无论是自己还是理论,文本都会迸发出旺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