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与戏剧本质(新)

合集下载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一、引言昆曲,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昆曲艺术的价值,从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发源于中国南方的昆山地区,因此得名。

昆曲是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出形式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昆曲充分吸收了汉唐音乐和南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昆曲的艺术表现1. 音乐表演昆曲的音乐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昆曲采用唱腔和弦乐伴奏的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

昆曲的唱腔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昆曲的弦乐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衬托作用,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

2. 表演技巧昆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包括身段、脸谱和动作等方面。

昆曲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角色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同时,昆曲的动作也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剧情和故事昆曲的剧情和故事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昆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剧情和故事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昆曲的社会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昆曲通过剧本和表演形式,传递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2. 促进社会交流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间享有盛誉。

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3. 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昆曲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优美的音乐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

昆曲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1】摘要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千秋万代。

关键词昆曲传播昆曲产生历史变迁艺术性一、昆曲传播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ri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

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2000年,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

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

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

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1年,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2年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2004年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人们的焦点。

戏曲的知识点归纳

戏曲的知识点归纳

戏曲的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戏曲的知识点归纳戏曲一般指中国戏曲。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昆曲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昆曲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昆曲《西厢记》一、中国戏曲概述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先秦(萌芽期)、唐中后期(形成期)、宋金(发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清(繁荣期)这几个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综合性: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唱、念、做、打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

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

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昆曲艺术演示文稿

昆曲艺术演示文稿

昆曲六百年
• 发轫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与弋阳腔、 海盐腔、余姚腔并称为南戏四大声腔,明 朝嘉靖年经改革以后形成“昆腔”。明朝 万历年中梁伯龙诗《赠杨生唱昆曲》中有 了昆曲一词出现,至明末,“昆曲”的称 谓取代了昆腔,清代中叶以来又有了“昆 剧”称谓的出现。
• 此后,昆腔、昆曲、昆剧三种称谓并存, 严格细分的话,昆腔专指所唱的声腔,昆 曲指用昆腔唱南北曲子,也包括声腔、剧 本与表演,含有剧种之义,昆剧则明确指 其为剧种。
五音以四声为主,但四声不得其宜, 五音以四声为主,但四声不得其宜,五音 废矣。 务要端正。 废矣。平、上、去、入,务要端正。 ——魏 魏 良辅《南词引正》 良辅《南词引正》
浣纱记》 《浣纱记》:昆腔演出第一剧
魏良辅改革后的新声昆山腔, 魏良辅改革后的新声昆山腔,事 实上是一种雅化的文人清曲唱法, 实上是一种雅化的文人清曲唱法,虽 然其风格流丽悠远,委婉清扬, 然其风格流丽悠远,委婉清扬,但还 没有作为戏剧声腔流传开来, 没有作为戏剧声腔流传开来,而是 止行于吴中” “止行于吴中”。
张翰《松窗梦语》卷七《风俗记》 张翰《松窗梦语》卷七《风俗记》:……一郡 一郡 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 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 《马伶传》:“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马伶传》 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顾彩《髯樵传》:“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 顾彩《髯樵传》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 者----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 尝荷薪至演剧所, 精忠传》 尝荷薪至演剧所 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 众咸惊救。”
昆曲与园林

古代戏剧与昆曲: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古代戏剧与昆曲: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古代戏剧与昆曲: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古代戏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娱乐和艺术欣赏的重要方式。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昆曲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古代戏剧形式。

昆曲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音乐艺术和美学特点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探讨古代戏剧与昆曲的关系,并重点介绍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古代戏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同时也是人们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窗口。

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源远流长,形式繁多。

其中,昆曲是最具代表性和魅力的一种。

昆曲起源于元朝,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民间戏剧形式之一。

作为古代戏剧的一个分支,昆曲继承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点,但也发展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昆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表演形式。

昆曲以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缓慢优美的舞蹈为主要表现方式,注重演员的身段身法和表演技巧。

同时,昆曲注重角色扮演,演员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情感和角色性格。

昆曲的表演形式与现代戏剧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戏曲的独特美感和艺术审美。

昆曲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还因为其音乐艺术的独特性。

昆曲的音乐以古调为基础,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和西方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昆曲音乐风格。

昆曲音乐通过悠扬的曲调、独特的节奏和丰富的音色,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昆曲音乐不仅在剧情发展和表演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昆曲艺术的灵魂和核心。

除了表演形式和音乐艺术,昆曲还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而脱颖而出。

昆曲追求的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审美效果,以及“悲欢离合、沉浮震荡”的情感表达。

昆曲在表演、音乐、舞蹈和戏剧的综合运用中,尽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学魅力。

观看昆曲演出,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技巧,更能领略到戏曲艺术的情感深度和表现力。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昆曲是中国音乐艺术之千古绝艳”,昆曲的确是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音乐艺术和美学特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和研究者。

昆曲知识点总结

昆曲知识点总结

昆曲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昆曲戏、昆山戏等。

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以优美的旋律、婉转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精妙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被誉为“戏曲之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昆曲的流派昆曲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两大流派。

南派昆曲源于江苏昆山,以昆山腔为代表,被称为“南昆”,主要包括沪剧、苏剧、常剧等。

北派昆曲源于北京,以梆子腔为代表,被称为“北昆”,主要包括京剧、徽剧、秦腔等。

两大流派各具特色,但都是昆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的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唱是指演员通过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情。

念是指演员通过朗诵来传达角色的台词和情节。

做是指演员通过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打是指演员通过舞蹈和武打来展示角色的动作和动态。

这四种基本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昆曲的独特表演风格。

昆曲的唱腔昆曲的唱腔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分为“折子戏”、“走板戏”和“彩白戏”三种。

折子戏是昆曲的主要唱腔,以悠扬的旋律和华丽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高潮部分。

走板戏是昆曲的次要唱腔,以明快的旋律和轻快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过渡部分。

彩白戏是昆曲的附加唱腔,以简练的旋律和洒脱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插叙部分。

昆曲的唱腔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昆曲的服饰昆曲的服饰精美绝伦,包括戏服、头面、道具等。

戏服是演员表演时穿的服装,通常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旦角、净角、丑角等不同类型。

头面是演员戴在头上的装饰品,通常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花旦头面、生旦头面、老生头面等不同类型。

道具是演员表演时使用的物品,通常根据剧情的需要而有所准备,有扇子、剑鞘、印花巾等不同类型。

昆曲的服饰华丽瑰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

昆曲的表演技巧昆曲的演员需要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包括唱腔技巧、唱功技巧、念功技巧、做功技巧、打功技巧等。

昆曲知识点

昆曲知识点

昆曲知识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被誉为“戏曲之花”。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昆曲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昆曲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角色扮演。

以下是一些昆曲的知识点:1.唱腔:昆曲的唱腔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采用的是特殊的乐曲和唱腔技巧。

昆曲的唱腔音域较宽,音色柔美,旋律细腻。

其特点是以音调变化丰富、音域跳跃较大、声音起伏有致等。

2.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十分特殊,它采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敲子”、“套子”、“打腔”等。

其中,“敲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敲击特制的木鱼,以引导节奏和强调情感;“套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携带手提箱,从中取出道具和服装;“打腔”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手拍击自己的身体,以增强节奏感。

3.角色扮演:昆曲中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昆曲中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

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角色类型和表演方式,如生行当扮演男性角色,旦行当扮演女性角色,净行当扮演丑角,末行当扮演世俗角色。

4.剧目:昆曲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目,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经典的剧目有《牡丹亭》、《紫钗记》、《窦娥冤》等。

这些剧目不仅在中国内地广为流传,也在海外得到了认可和喜爱。

5.影响力: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内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许多昆曲剧团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演出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

总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昆曲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了解昆曲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路径探索

昆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路径探索

昆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路径探索摘要: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转瞬已过二十余载!当前,中国以42个项目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最多的国家!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已非常成熟。

其中,昆曲艺术,无疑是苏州非遗非常靓丽的一张名片。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传统戏剧昆曲如何走出一条当代发展的新路径,值得探讨。

本文通过从创新剧目、创新表演形式两大方面,做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昆曲艺术当代发展创新从元代末年顾坚创立昆山腔开始,昆曲流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今天的社会与昆曲产生时的元代以及盛行时的明清时期相比,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名角逐渐凋落,观众群迅速丧失,几乎包括昆曲在内的所有传统戏剧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要使昆曲在今天新的社会环境下得以传承与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对策来延续它的艺术生命。

一、必须从本源上,重视剧目的创作、传承和创新。

今天所面对的大多数观众对昆曲的接触不多,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虽然在刚接触昆曲时能够对其优美的唱腔与表演程式产生好奇,但终因缺乏这方面的素养,难以持久这种好奇心。

因此,要以内容为中心,创作出剧情丰富曲折、故事性强的剧本,以故事情节作为昆曲唱腔与表演程式的载体,再辅以演员优美的唱腔与精湛的表演来吸引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触动,使他们对昆曲能从产生好奇到喜欢再到喜爱,唯有这样,昆曲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剧本创作是昆曲现代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要新编历史剧。

新编,不意味着就是要新创。

所谓传统和现代其实是就时间概念而言的,我们不能僵化得以时间来衡量一部传统剧目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昆曲《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对理想婚姻的追求,反映了市民阶层摆脱封建压迫、解放个性的要求,传达出来的诉求对今天的观众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昆曲《十五贯》,歌颂了清官的实事求是、执政为民,批判了昏官的主观主义、草菅人命,这和当前社会反腐倡廉的行动是一以贯之的;昆曲《瞿秋白》以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为主人公,讲述其被捕之后,面对各种诱惑、劝降,始终坚守初心,最后舍生取义、以身殉节的事迹,这和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

课件2:第2课时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课件2:第2课时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微点拨】 昆曲又分为南曲与北曲,其区别是北曲念字多用普通话,南曲念字多用 苏州话。北曲用于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用于文戏。
二、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衰落:从_清__朝__中__叶__起,昆曲江河日下。 2.拯救措施: (1)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做过重要指示。 (2)1957年成立_北__方__昆__剧__院__,培养专业演员。 (3)许多昆曲艺术家和剧作家努力挖掘传统剧目,按照时代精神创新, 为保护昆曲艺术做出实际贡献。
(3)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当今是如何振兴昆曲的?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重新编剧,给传统名剧赋予新的活力;材料三反映 了名家宣传昆曲,使昆曲为更多人认识和熟知,有利于昆曲的推广发扬。
【史论总结】 一、昆曲独特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昆曲的诗词
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2.昆曲的音乐和唱腔: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伴奏乐
二、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 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 “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 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深化点拨】昆曲的完整表演系统流传至今 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也是“国宝”级的“活化石”,是中华
主题 昆曲的艺术文化价值及保护 【史料研析】 材料一
21世纪初,集合全国各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 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 昆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现象 恐怕也是因为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 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深深感动了千千 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1)材料一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为什么?在昆曲中,这 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提示:生、旦。条件:能文善唱,扮相俊美,做功精细。

现代人对于昆曲的看法和理解

现代人对于昆曲的看法和理解

祖国2019.1.下|文化艺术|摘要:昆曲,又称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享有“百戏之祖”的美称。

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和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深入的社会变革,以昆曲为首的传统民间艺术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

为应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便是树立人们对于昆曲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昆曲观念理解现代人对于昆曲的看法和理解文/吕晨宋宇涵一、昆曲的发展(一)昆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大约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最早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它起初被称为“昆山腔”,是元明戏曲五大声腔之一,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文人魏良辅改良了昆曲,将南北曲融为一体,此后,称为昆曲。

[1]据史料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一共兴盛了两百多年。

在这一时期,昆曲新作不断涌现,精品层出不穷。

角色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表演艺术更是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戏曲系统。

但是,从清朝康熙末年到道光年间,昆曲的曲坛霸主地位已被高腔、皮黄腔等地方戏所取代,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花雅之争”。

直至民国十二年,随着最后一个昆班惨淡收场,昆曲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2]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昆曲《十五贯》一度救活了昆曲艺术,但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使昆曲再一次跌入低谷。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此,昆曲艺术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其新的道路。

(二)昆曲没落的原因分析昆曲从明朝晚期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

许多原来的优点到一定阶段,便转化而成为缺点。

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但到了乾嘉之时,曲词晦涩,导致大多数人不能理解。

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到后来节奏却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

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昆曲的发展和改进,成为了当时昆曲的致命弱点。

昆曲的背景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昆曲的背景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昆曲的背景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产生于明代,流行于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精品之一。

昆曲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昆曲的历史背景、传统表演形式以及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对昆曲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也希望能够探讨其在当代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展望和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同时也可以简要提及各个章节的内容大意,引导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建议: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概述了昆曲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讨论了昆曲的历史背景、传统表演形式以及主要内容和特点。

- 结论部分总结了昆曲的影响和传承情况,探讨了昆曲在当代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昆曲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各章节内容大意:- 2.1 昆曲的历史背景:介绍了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了昆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2.2 昆曲的传统表演形式:阐述了昆曲的表演形式、音乐和舞蹈特点,以及演员的角色扮演和技艺要求。

- 2.3 昆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了昆曲作品的题材特点、文学和戏剧结构,以及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现手法。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清晰了解本文的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有助于读者对文章整体逻辑和重点内容的把握。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昆曲的背景和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的重要性和特点。

同时,通过对昆曲的影响、传承以及在当代的地位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引发对于昆曲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通过对昆曲的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昆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

论昆剧中的写意、诗意与禅意——以新版《玉簪记》为例

论昆剧中的写意、诗意与禅意——以新版《玉簪记》为例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100论昆剧中的写意、诗意与禅意——以新版《玉簪记》为例杨娟娟(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新版《玉簪记》秉承简约、素雅风格,以点代面,营造空灵悠远的舞美意境,无论是舞台背景设计、侧幕的搭配、舞台的颜色,还是演员的服装及妆容,都充满了古典水墨留白的写意性。

其中诗情如一条红线,将剧中的翠玉珠完美连接,构成一幅诗意画卷。

《玉簪记》的美渗透在水墨晕染的诗意中,其中诗化的不仅仅是文辞、舞美,更是优美雅致的音乐点缀。

其中的禅意体现出的色空不二更是精深而韵味无穷。

关键词:写意;诗意;禅意;新版《玉簪记》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234-03一、现代审美下的写意(一)写意的舞美新版《玉簪记》第一折《投庵》中陈妙常于乱世逃难来到女贞观,一方面是得到了庇佑,另一方面是要遵从佛道,洗净尘世的杂念欲望。

这一折的舞台背景仅女贞观三字,配以草书经文、佛像,这样的安排既突出女贞观远离尘世之特点,又不失佛道的庄严肃穆,其中奚淞先生的白描佛像空灵之中有博爱的慈悲。

笔墨的线条、素描的留白,这些舞台背景都极富写意性,不经意间就把观众带入戏梦之中。

另外,舞台颜色以灰色为主,加入演员纯白的服装,有一种青莲出尘之感。

陈妙常投庵的入道仪式上,12位道姑在幽幽的诵经声中持云帚飘然出场,陈妙常在道姑的群舞中披上写有“净”字的白衫,这暗合了中国戏曲源于祭祀歌舞,极具仪式感,又有朝圣意味。

随着故事的发展,之后的每一折都延续第一折的写意风格,变幻莫测,亦真亦幻,仿佛一杯幽香的清茶,清透之中韵味无穷。

选修6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选修6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根据报刊摘辑
[史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 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 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理由。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考点 1 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1.昆曲:原称昆腔,明末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 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 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 时称“水磨腔”。
其中“花”是指
()
A.昆曲
B.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C.京腔
D.秦腔
解析:“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包括
京腔、秦腔、梆子腔等。“雅部”是指昆曲。
答案:B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昆曲源自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在江南流传,万历、 嘉靖年间达到鼎盛,著名曲目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 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昆曲集音乐、表演、 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在唱腔、配乐、舞蹈、 唱词方面均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明清之后的很多戏 曲都借鉴昆曲的形式,吸取养分,说昆曲是百戏之王、百 戏之师,丝毫不为过。正是由于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乃至 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方面的卓越地位,2001 年 5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 19 个项目位居榜首。

中国戏曲中的美——昆曲的艺术魅力及昆曲的传承与革新

中国戏曲中的美——昆曲的艺术魅力及昆曲的传承与革新

2o 0 6年 l 月 1
N0 2 o v. 0 6
中 国戏 曲 中 的美
昆曲的艺术魅 力及 昆 曲的传 承 与革 新
陈 晶
( 长春师 范学 院音 乐学 院 ,吉林 长春 10 3 ) 30 2
[ 摘
要 ]以昆曲的艺术魅力为主线就昆曲的传承与革新 问题 提出几点思考 。昆 曲是 我 国一种 古老 的

6 ・ 8
维普资讯
亭》 、洪舁的 《 长生殿》 、孔尚任的 《 桃花扇》等。昆曲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昆曲电影上。其中较受欢迎的有

梅兰芳 、俞振飞和言慧珠合演的 《 游园惊梦》和俞振飞、言慧珠 和梁谷音合演 的 《 墙头马上》 。虽然用昆曲
来 演绎 一段故 事会 让人感 觉其节 奏缓慢 ,不是很 容易使 人感兴 趣 ,但 是那 些悠扬 曲折 的音 乐 、典雅华 丽 的唱 词 ,以及舞蹈 般飘逸 的肢体 动作 ,都会 给 人 留下 难 以忘怀 的 印象 。笔 者认 为 它是 最能 表 现 中 国古 典 美 的艺 术 。在喧嚣 的现代 生活 中 ,古 老 的昆曲能使人 沉静 ,使 人感觉 到做 一个 中 国人 的优雅 ,以及 在我们 身后那 博
在舞 台 表演 、演唱技 术等方 面都被 锤炼得 非常精 湛 ,直 至今天 ,其他 剧种 的演员 仍把 昆 曲的著名 段子 当作基
本 功训 练 的必 修课 ,所谓 “ 昆训 ”之说来 源于此 。其次 ,昆曲作 为 中 国戏 曲发展 到 成 熟期 的一个 突 出体 现 , 它在音 乐 ( ) 与歌词 ( 腔 文字 )的结合 上 ,出现 了一个 前所 未有 的高峰 。它深化 了汉 语在 咬字 方面 所能显 现 的特殊 美感 ,这也 是 昆曲对声乐 艺术 的一大贡献 。再 次 ,昆曲 的剧 目数量 很多 ,囊 括 了许 多 民间传 奇 ,使其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珍贵艺术瑰宝。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舞姿、精妙的表演方式而著称,被誉为“戏曲之源”,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昆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音乐特色、剧目体裁、流派流派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希望对读者深入了解昆曲和中国传统戏曲有所帮助。

一、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说昆曲是由曲艺演化而来的,曲艺是指在古代即兴演唱故事的艺人,其中有一种曲艺叫做“昆山腔”,因此昆曲得名。

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湖南昆山曲艺人白朝奉携带昆曲来到嘉靖年间津沽(今天津)地区传播昆曲。

白朝奉收集了当地的山戏、柳词、杂剧等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创立了昆曲的三大流派——梨园、坐回、青衿,标志着昆曲的成型。

此后,昆曲逐步形成并传遍全国各地。

清朝时期,昆曲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宫廷和达官显贵娱乐的主要节目。

20世纪初,昆曲逐渐式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昆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关剧目得以保存与传承。

如今,昆曲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种昆曲演出和研究也得到了新时代的发展和壮大。

二、表演特点1.音律婉转昆曲的音乐体现了古代中国音律的特点,其音乐旋律细腻婉转,曲调多样。

昆曲的音乐分为“腔调”和“唱腔”两种,腔调是指曲牌,唱腔是指唱腔曲牌的演唱方式。

昆曲音乐中的腔调多以古琴、古筝为伴奏,悠扬动听,具有浓厚的古代音乐韵味。

2.表演细腻昆曲表演讲究精细和细腻,演员要求表演出精湛的唱功、功力深厚、表演细腻,更重要的是要有极高的美学修养,驾御舞台、情感、音乐、感知、体现出真情实感。

3.化妆服饰昆曲表演中,化妆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

演员进行精细的脸谱化妆,用色艳丽鲜明,服饰华丽堂皇,演员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与角色的性格特点相呼应。

4.舞蹈形式昆曲的舞蹈形式也有其独特之处,舞蹈动作、身段优美雅致,动作多以手舞为主,手部动作细腻多变。

昆曲的介绍ppt

昆曲的介绍ppt

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
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发展历程
•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
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
言上,根据丑、副两类角色的念白特色,该剧种通常可分为南
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
发展历程
花部又称“乱弹”,根据《扬州画舫录》卷五,特别以“乱弹”来统称花部诸调便可以知道。徐扶明《乱谈乱弹》 一文指出,“乱弹”又名“鸾弹”、“烂弹”、“乱谈”。花部腔调剧种中所用的音乐风格较活泼嘈杂。
发展历程
起源形成
1.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 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
发展历程
1.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 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 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 地方曲调。
2. 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语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 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 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 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 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 [22]明代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 • 明代时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
音乐,改名“昆曲”。
发展历程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艺术与戏剧本质笔者只是一个爱看各种戏剧,可惜又看得很少的观众。

最近十年只观赏过几次昆曲,所以闲时经常思索:昆曲的表演形态与话剧究竟有些什么区别?这些区别之中,又包含着怎样的美学意义?这篇不算成熟的文稿,便是思索所得的一些感想。

关于戏剧本质西方戏剧史上,大约在文艺复兴时期,“三一律”和“第四堵墙”的观念就已出现了,后来形成明确的戏剧美学理论,并且出现了第一个镜框舞台。

这标志着西方写实型戏剧形态(下文略称为“西方写实戏剧”)的成熟。

并非巧合,大致同一时期即在中国的明代,昆曲由清唱艺术发展为舞台艺术,继承、总结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这也基本就是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

两种互相对立的戏剧形态,同时成熟于世界的西方和东方,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但是,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则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戏剧的初始形态却是基本相同的。

如今都说戏剧包括四大要素:剧本、演员、观众、剧场,而在原始戏剧(或称“质朴戏剧”)里,却只呈现为两大元素:“剧本”隐藏在演员的行动里——它肯定具有故事性或戏剧性以及一定的时间长度,但可能根本不用语言,更不存在以文字为载体的案头文本。

“剧场”则隐藏在演员和观众里——演员的身体是三维的空间结构,他们的活动空间形成表演区,也就是原始的“舞台”;而演员与观众所占的空间,则是原始的“剧场”:无论“舞台”还是“剧场”,均未呈现为建筑形态,仅仅是一种空间关系[1]。

“简化”戏剧要素的结果,凸显了戏剧艺术的主要矛盾,即严格的时空制约与“反制约”的矛盾,也就是由于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展示发生在相对无限的时间、空间里的故事而产生的矛盾。

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戏剧艺术的性质便是“时空艺术”:演员的身体和他的行动,便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空间元素和时间元素。

在一切戏剧艺术中,时空制约都是绝对的;所谓自由,都是时空制约下的相对自由。

但是,戏剧艺术家(在这里,它是一个既含继时性、又含共时性的群体概念)突破时空制约的能动性和可能性又是无限的。

正是这种制约和反制约的矛盾及其运动,决定着戏剧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全部戏剧史和各种戏剧形态。

现有的和将会不断更新、出新的戏剧形态以及戏剧流派,都体现着不同的戏剧艺术家对付时空制约的不同策略。

西方写实戏剧与中国昆曲,恰恰反映着两种各处一极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话语策略”,两者之间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容纳着基于各种美学观念而形成的戏剧流派和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中外戏剧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体现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考察昆曲艺术的形态特征及其价值、意义,明确上述宏观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写实戏剧的时空策略戏剧演出,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叙述行为:它的“第一叙述者”是导演,这是一位隐性叙述者;第二叙述者则是一个群体,即全体演职人员,他们凭借不同的媒介,向观众叙述一个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由于台上的角色都以第一人称讲话、行动并且互相发生关系,又由于戏剧的“叙述”不仅借助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这一媒介,而且还借助种种非语言的媒介,所以一般观众意识不到戏剧演出也是一种叙述行为(而且是更高级的叙述行为)。

既是叙述,就必然存在“叙述时空”和“故事时空”[2]的差别和矛盾。

戏剧的“叙述空间”便是剧场,其主体则是舞台;戏剧的“叙述时间”,便是一台戏的演出时间。

戏剧的“故事时空”,则指整个故事所跨越的时间段和涉及的全部空间环境,它们与“剧情时空”即由剧本的场次及其整体构成所交代的时空并不相等;当一个剧作被搬上舞台时,这剧情时空便体现为“舞台时空”。

一般而言,戏剧的“故事时空”比“舞台时空”在长度、维度上都要更加宏大,而且二者的形态也截然有别:前者比后者更加复杂,更加丰富,更具变化。

因此,戏剧形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采用什么原则去解决舞台时空与故事时空之矛盾的问题。

面对舞台时空的严格制约,西方写实戏剧首先考虑的是将故事空间加以集中化和单纯化,使之能够“填塞”进有限的叙述空间也就是舞台里去;同时,为了消弭故事空间与叙述空间在形态上的差异,就致力于把“叙述空间”伪装成“故事空间”,诱导观众忘却叙述空间的存在。

“伪装”的手段,便是力图把舞台改变成一个可视、可感的物质性的剧情环境。

这种剧情环境只能是全部故事空间的一个局部,而且是确指的,这就必然导致该空间内局部故事时间的延续,从而激化整体故事时间与有限的叙述时间的矛盾,由此而“逼”出了“切割”故事时空的手段:用落幕和暗转等措施切断整体故事时间的连续性,只呈现一个或几个局部空间内的故事时间,将相对无限的“自然时空”变为绝对“定量”的、“拼接”起来的“人造时空”。

基于上述策略,西方写实戏剧“伪装”叙述时空时,注重使用物质材料和物质手段来制作布景,并在造型上强调描绘性和仿真性。

在舞台上出现的这种物质化的故事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与角色在形态上是互为“他者”,并不合为一体的——演员在布景之中,布景在演员之外;它与自己的创造者更是分离的——作为布景,呈现在舞台上的是已经完成的作品,观众看不到它们的创作者,更看不到创作过程。

与之相应的是表演艺术的“模仿原则”或曰“幻觉原则”:致力于“演员”与“角色”的合一即“创作者”与“作品”的“合一”。

这种艺术原则所追求的效果是:让观众以为台上活动的就是那位剧情里的“人物”(角色),而忽视演员这个“创作者”的存在;以为角色的行动便是他(她)的“生活情状”,意识不到这其实是演员的创作过程。

另一方面,又使观众以为角色的形貌言行也就是扮演者的形貌言行,意识不到舞台上的那个角色,其实是可以、也可能具有别样的形貌神态的。

如上所述,创作行为(即“叙述行为”)包括创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考察:西方写实戏剧的舞台美术是讲二者分离的,而其表演艺术则讲二者合一;看似对立,实际贯穿着同一原则——追求“乱真”,也就是掩盖戏剧艺术的假定性即“剧场性”。

然而,与任何艺术形式一样,假定性是戏剧艺术形态的本体特性,只能令观者忘却,而不可能“抹杀”或“取消”:例如用“切割”的手段来交代故事时空的变化,这里就暴露了剧场性(落幕换场时,尽管采用暗场的手段,观众仍会意识到叙述时空即剧场的存在);舞台镜框和各种功能性的舞台装置(例如各类幕布),也同样暴露着剧场性的存在。

剧场性的不可抹杀,构成各种戏剧形态的共性,也奠定了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渗透、衍生乃至转化的基础。

昆曲的时空策略面对同样的时空制约,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对策:不仅毫不掩饰,而且积极彰显、利用乃至强化剧场性。

用西方写实戏剧的观念考察,昆曲的传统舞台是彻底“裸露”的——连作为部分后场职员的乐队也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体制至少在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已形成: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留存的“大行散乐都中秀在此作场”壁画,乐手位置即在演员身后。

演出昆曲的传统舞台大致分为四类:位于封闭的厅堂里的“红氍毹”(在这样的观演环境里,演员与观众处于同一平面);位于封闭的戏馆里的舞台;位于半封闭的庭院里的舞台(如庙台);位于全开放的野外的“草台”(在后三种观演环境里,舞台面是一个升高了的平面,观众则处于较低的平面上)。

上述四种舞台皆属三面环绕观众的伸出型舞台,除一面用“神帧”或太上板、屏风等分隔前、后台外,另三面均向观众区开放,也就是说:“舞台空间”与“剧场空间”是互相通透的。

许多传统的中国剧场,在建筑形态上又贯穿着一个美学法则——“以外为内”法则:舞台之外相关的有利环境要素,包括自然条件和建筑结构,往往都被用来构成观众区域。

这样形成的剧场固然有全开放(例如野外剧场)、半开放(例如庙台剧场)和全封闭(例如戏馆剧场)的区分,但是它们的舞台区与观众区都是流通的,观众区的功能又不仅仅限于“看戏”。

这样的空间结构,本身就排斥幻觉型的戏剧。

昆曲艺术绝不在舞台上制造物质性的、特指的戏剧环境,所以剧情里的时间、地点及其转换,都靠表演(主要是演员的道白、唱词和身段)交代。

西方写实话剧的舞台上,是“演员在布景中”;昆曲舞台上,则是布景在演员的心中和动作中,这里又隐含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法则——“游目”法则。

西方造型艺术讲究焦点透视,镜框式舞台贯彻的就是焦点透视法则:使观众把视线集中于舞台的一面即由舞台镜框所暗示的“第四面墙”,产生仿佛偷窥墙后人们生活的幻觉;演员扮演的角色则仿佛“生活”在与观众隔绝的空间里。

昆曲舞台向观众展示的不是“面”,而是一个与观众区域互通的“空间”;演员在这个空间里行动,观众则可分别从三个方面、甚至可以绕着舞台进行“游动”观赏(所以昆曲演员,在身段上很讲究“三面好看”)[3]。

“游目”观赏,体现着中国造型艺术所遵循的散点透视法则,在戏曲观演活动中这一法则体现得十分有趣:演员在表演时产生关于戏剧环境及其转换过程的“内视觉”,这种内视觉又通过他们的表演而“点送”、“暗示”给观众,于“意会”之间,无形地调动起了观众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如果说西方写实戏剧的故事时空形态是物质化的,那末昆曲的故事时空形态则是虚拟化的;如果说前者的整体构成是“拼接”的,那么后者则是“漂移”的;如果说前者的表现原则是写实的,那么后者就是写意的。

昆曲舞台上并非没有布景,只是由于它的布景元素或与舞台建筑合于一体,或与砌末互不可分,所以难被人们发觉而已。

太上板左、右侧的“鬼道门”即属隐含在舞台建筑里的布景元素,它们不仅为舞台调度提供支持、实行制约(调度线路必须始于上场门,终于下场门),而且还承担着暗示故事时空转换的功能和布景的功能:一个角色下场之后再上场,即意味着进入另一时间或空间;如果角色从下场门上场,就表示他从房内出来,此时的下场门就具有写实型戏剧所用“硬片景”中“门片”的功能了。

“一桌二椅”固然可以视为砌末(大道具),但是更应视为中性的布景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承担着支持舞台动作、划分舞台区位的功能,而且一旦与角色行动(“语境”)以及其它砌末结合起来,还可以指代各种各样的环境。

上述布景元素所以不为一般人所注意,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本身并不承担描绘特指环境的功能,体现着“功能性”、“中性”、“通用性”和“装饰性”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排斥描绘性和特指性。

[4]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现代戏剧美学和舞台美术理论都十分强调:提供动作支持和划分区位,正是布景艺术区别于其它独立的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因而上述原则正体现着它们孜孜以求的境界。

为了解决故事时空和叙述时空的矛盾,中国戏曲也要对整体故事时空加以艺术处理,但是由于不采取制造物质性空间的策略而采取寓时空变化于演员行动的策略,所以时空的变换相当自由,不必中断剧情和戏剧动作。

昆曲舞台上的时空变换,除借助演员的表演之外,还有三种手段颇具特色:音乐、调度和捡场。

这三者都属于创作过程,都是“演出中的动力因素”[5],其作用还包括形成舞台节奏。

用音乐表现时空的转换(同时也渲染气氛),主要借助特定曲牌、锣鼓经和特定乐器,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是,它们都是程式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