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离骚》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探析
![《离骚》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3d5bb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d.png)
离骚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探析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所创作的一篇长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离骚中梳理出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分析其表达方式和对人们的启示。
1. 屈原及其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屈原的背景和历史环境对他创作《离骚》产生的影响。
作为楚国贵族,屈原亲历了楚国由强盛到衰落的过程,也目睹了秦国统一六国后对楚国的侵略。
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国家兴衰、民族独立等问题有深刻思考和感受。
2. 表达爱国情怀的手法
在《离骚》中,屈原巧妙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 - 对楚国灾难遭遇和沦陷感到愤慨与痛心; - 对秦军侵略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 - 借助天地、神灵等象征形式,表达对楚国的思念和希冀; - 运用华丽辞藻和感人细腻的描写,增强了情感共鸣。
3. 爱国主义情怀对人们的启示
离骚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着我们: - 培养对祖国、民族的深厚情感,关注国家发展与繁荣; - 探寻自身价值与文化传统,在创新发展中为国家作贡献; - 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坚定压力下,奋发向前; - 保持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并为之奋斗不止。
通过解析《离骚》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能够理解屈原在面对楚国衰亡时所表达的强烈愤慨与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回响甚至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影响。
爱国主义情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底蕴,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应有的追求。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1fe49c9219e8b8f67c1cb9de.png)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离骚:解读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离骚:解读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3a61931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b.png)
离骚:解读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 引言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者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
离骚以其深沉的思想和浓厚的爱国情怀而闻名,本文将深入解读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屈原简介
•屈原生平介绍
•离骚创作背景说明
3. 离骚概述
•离骚诗歌形式和特点介绍
•离骚主要内容概括
4. 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离骚这首伟大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祖国的热爱与忧虑
•描述屈原对祖国秦国强盛的向往与忧虑
•分析离骚中体现出来的祖国之美与危机感
4.2 政治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
•离骚中表达出的反对暴政、呼唤民主的思想
•屈原视民族利益为至高无上,并倡导团结与斗争
4.3 忠诚与自我牺牲精神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为国家与民族奉献一切的决心
•解读离骚中体现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
5. 离骚影响力与传承
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着重探讨离骚
的影响力和其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
6. 结论
屈原通过《离骚》一诗,展现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首
诗不仅代表了屈原个人的情感回忆,更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国家荣辱观念。
虽然时光已逝,但离骚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依然激励着后人追求民族复兴
和国家财富。
参考文献
(根据需求,列出参考文献信息)。
屈原作品中的爱国精神
![屈原作品中的爱国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12c55e2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a.png)
屈原作品中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深厚的爱国精神。
他的代表作《离骚》中,表达了他对祖国楚国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首先,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厚意。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绘了楚国的美景和繁荣,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归属感和对国家荣誉的追求。
其次,屈原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忧。
他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表示忧虑,他在诗中写道,“时维乱离,苦多盗贼。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他呼吁人们要正视问题,努力改变现状,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此外,屈原还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团结和民族精神的追求。
他强调了楚国人民的团结和互助,呼吁人们要摒弃私利,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
他在诗中写道,“云蒸霞蔚,雨结烟锁。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楚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期望,希望人们能够共同努力,共同
创造国家的繁荣。
总的来说,屈原作品中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对楚国的深情厚意、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忧,以及对国家团结和民族精神的追求上。
他的作品不仅是爱国情怀的流露,更是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和呼唤。
他的爱国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1316ec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d.png)
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为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首自序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的写作时间有不同说法。
写于被顷襄王放逐江南之后的可能性较大。
这时的屈原“老冉冉其将至”,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屡遭腐朽贵族势力的排挤和打击,面对国家的日益衰败,而又救国无路,“优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语)。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对实现自己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恶势力的不懈斗争。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是写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溯;从“ 女嬃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追求理想失败以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具体如下几点:一、写了追求“美政”的理想。
《离骚》结尾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可见,“美政”是终生追求的理想。
所谓“美政”,其主要内容就是革除世卿世禄制度,剥夺腐朽贵族的世袭特权,修明法度,任用贤人,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进而统一中国,实现古人理想中的所谓唐虞三代之治的政治局面。
当时历史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就是实现大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屈原敏锐地看出了这个历史趋势,他要争取由楚国来实现这个统一。
所以,屈原的“美政”理想,绝不是诗人的浪漫幻想,而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
他在热烈地追求着这个理想。
然而当时的楚国还没有变法,在内政上已落后于中原国家。
正因为如此,屈原感到了形势的紧迫,他要求楚王急起直追,“乘骐骥以驰骋”;他向楚王自告奋勇表白道:“来!吾导夫先路!”二、写了诗人为实现理想所进行的努力和失败。
首先,诗人怀着实现理想的紧迫感加强自身的修养。
他认为自己有许多好的条件(“内美”),又加紧“修能”,唯“恐年岁之不吾与。
”第二,为变法革新积极培养人材。
他“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
”这里是比兴象征,,意思是说培养了各种人材,希望他们快些成长,到时好用于国家事务。
第三,他向国君宣传自己的主张。
他劝国君以古代的圣贤为榜样,任用贤人,以桀纣为鉴戒,楚王被他说动,终于与他有了“成言”。
从《离骚》看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从《离骚》看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11cbcb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1.png)
从《离骚》看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概述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创作。
本文将通过对《离骚》的分析,探讨屈原作为一位忧国忧民者的情怀。
1. 屈原简介
•屈原生平与背景
•屈原在楚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2. 《离骚》的背景和主题
•描述《离骚》描绘了何种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分析《离骚》所涉及到的主题,尤其关注其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3. 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
3.1 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分析《离骚》中揭示出来的政治问题和屈原对政治现实的担心与批评3.2 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解读《离骚》中描绘出来的人民困苦和屈原对此所表达出来的关切和同情之情
3.3 志士精神与爱国情怀
•分析《离骚》展现的屈原具备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4. 屈原的影响与意义
•探究《离骚》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如何对后来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析屈原作为一个忧国忧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5. 结论
总结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出来的忧国忧民情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情怀不仅是我们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也应该成为我们在当代维护社会公正与发展稳定中所坚守的信仰。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e9bfc6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7.png)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深受人们的尊重和崇敬。
他的代表作《楚辞》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情感,其思想和精神对于我们新一代人的学习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个方面。
他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放弃自己的官职和地位,甚至流放到外地。
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身处逆境的不屈不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其次,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了他的政治观念上。
他主张“三才者”即王者、贤臣和百姓合作治理国家,反对暴政和专制,反对贪污腐败,提倡公正廉洁,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治国理念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最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上。
他在流放异地期间不断为人民谋福利,提出各种有益于人民的建议,尤其是对百姓的生活和文化教育都非常重视。
他的“九歌”、“九章”等作品中流露出对人民温情和爱护,这种关怀和爱心也对我们新一代人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总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新一代人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奋斗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主义,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https://img.taocdn.com/s3/m/f323559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2.png)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摘要屈原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他忠君为国、九死无悔,却惨遭奸佞小人谗言;他竭忠尽智、振兴邦国,却多次被破驱逐流放;他心怀美政、整修法度,却无力改变黑暗现实;他举贤授能、培养新秀,却无奈众芳随波逐流;他好修自得、坚守本心,却惨遭他人冷眼无视,他承受着政治斗争和自我矛盾的双重压力,蒙冤受屈,讣告无门,最终以投江自沉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的创作与他的性格、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借花草意象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以此表达心中的美政理想,他借历史典故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以此警谏楚王修身以治国。
纵观屈原一生都是围绕忠君和爱国思想进行的,二者密切不可分割,他为祖国安危牺牲自我的精神成为后世爱国志士的楷模。
关键词屈原;《离骚》①;忠君思想;爱国思想一存君兴邦的家国情怀屈原多次在作品中强调对祖国的热爱,主要表现在他对楚国时政的关注、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对楚国故土的依恋、对楚王为政的期待、对楚民生活的关怀以及对楚国文化的热爱上,他以先贤圣哲观照现实,以历代兴亡之理对楚王提出了一系列忠告和企盼。
《离骚》开篇即从出身写起,屈原回顾其一生的成败得失,心怀热忱,表现自己九死不悔的态度和砥砺前行的信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起句即奠定根基,屈原捧出华夏人民的始祖——高阳氏,凸显自己和楚王本属同宗的关系,说自己身上有着楚皇族的血脉,就连出生的时间寅年寅月寅日也是大吉之时,名和字也是公平、灵善的美好寓意,以此表明楚国的危亡对他来说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
而后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光荣历史使屈原认为楚国与强秦强齐一样有着统一天下大业的资格,正因为屈原有如此进步的政治思想,所以才会切中楚国政治时弊,提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表现了他富有远见的政治眼光。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d478384a0116c175f0e48a3.png)
Q: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主要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奸逆猖獗与朝政腐败,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第一,屈原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开篇屈原描写自己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祖先还有宗族十分热爱,对此屈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
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修之故也”,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
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
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出身高贵,高洁品行又少年得志的屈原深深地爱着楚国这片土地,即使在很久以后,他因为受到楚王排斥,小人陷害而放逐之时,都没有想过要离开。
良禽择木而栖,他却只愿意呆在这个既让他爱也让他痛苦的地方。
所以到最后,屈原选择死亡让自己永远留在故土。
第二,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等,他也赞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等,也许屈原是将这些贤臣作为奋斗目标。
因为永远将出国的兴与衰放在第一位,他对自己,对楚王,或者还对人民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从此,他积极地辅助楚王,倡导美政思想。
第三,放言无忌的批判精神因为屈原的美政思想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人民,不管楚国的未来,离间屈原与楚王,而楚王却忠奸不分,听信小人谗言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在外。
当屈原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离骚》: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个人命运
![《离骚》: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个人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85e55f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f.png)
离骚: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个人命运《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它由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大家屈原创作,以表达他对故土楚国遭遇纷争、损害和陷落的痛苦感受,以及对个人命运和处境的思考。
1. 屈原与楚国屈原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楚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
他身世显赫,出自楚灵王之后的贵族家庭,深受孔子推崇,并被尊称为“山涛”。
他忠于楚国的使命和责任,投身于政治舞台并积极参与国家事务。
2. 文学意义:《离骚》《离骚》是屈原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先秦时期文学成就中最杰出的篇章之一。
全诗分为两节:上篇以“吾维蜂虿”开头,下篇起始于“雨湿目”。
2.1 爱国主义情怀《离骚》通过屈原独特的词章和旷达的想象,表达了他对楚国逐渐失去独立、被列强侵蚀的不满与愤慨。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与忠诚价值观,彰显了作者对家国之忧的思考和关切。
2.2 个人命运与困境屈原在《离骚》中也反映了自己艰难的个人经历。
面对政治斗争、权谋算计以及权势的压迫,他感到心力交瘁,并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深处孤寂和无奈的思考和反思。
3. 文化影响《离骚》作为一部极具文化内涵的作品,不仅对后世乐府文学和古代辞章产生深远影响,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它传承了楚国特色文化,塑造了楚国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 结语《离骚》是屈原创作的精品之一,描绘了他独特而坎坷的人生命运和对楚国命运的思考。
作为一部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离骚》展示了屈原对故土遭受侵犯的悲愤,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在政治斗争与权力压迫下的迷茫与困境。
这部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8a20b2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6.png)
《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下面是《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第一,大一统思想。
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
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
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
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
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
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
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https://img.taocdn.com/s3/m/53a9ac5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f.png)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首先,诗中描述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他对宗国处境的担忧。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认为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都是因为君主的昏庸无道和权臣的奸邪误国所致。
其次,诗中还表现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他虽然遭遇谗害而被放逐在外,但依然心系怀王、心系宗国安危。
这种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君思想。
此外,诗中还通过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的方式,展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追求真理、光明的精神。
他坚持真理和光明,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
这种精神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离骚》通过描述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对宗国处境的担忧,以及表现他对宗国的挚爱之情和对真理、光明的追求,体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化自信
![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化自信](https://img.taocdn.com/s3/m/14200f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0.png)
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化自信屈原是中国古代诗人、政治家,也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离骚》和《天问》等,既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国家荣辱的热爱,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对传统的强烈执着。
首先,屈原通过《离骚》一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热爱。
这首诗描绘了他身处国家沦丧的艰难境地,内心的痛苦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溢于言表。
然而,屈原并没有对境遇凋敝感到绝望,而是用文字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己为之奋斗的决心。
他写道:“或长夜之永,或沧海之沉,或绝地之渊,或孤舟之远。
虽患生之君,邦家之宝,尚游子之厚。
”这种无私坚定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叹。
其次,屈原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国家荣誉的追求和对国家荣辱的热爱。
在《天问》一诗中,屈原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民众废弛行为的责备。
他用强烈的语言表达了对身在乱世中难以为公的挣扎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他写道:“日杂之无穷,何不我仕,民之多故。
邈难寻已,无佞得以。
”这种对国家前途的不屈求、对人民痛苦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兴旺的责任感,彰显了屈原对国家的热爱。
此外,屈原的作品也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对传统的强烈执着。
在《离骚》中,屈原描绘了丰富的中国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智慧的崇敬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他笔下的山水、花草虫鱼,道出了对中国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
他写道:“齐鲁之臧,岂在多贤?孰云伯夷、硕人之有?恢恢郗尸,岂无假期?”这种对中国传统智慧和文化的坚定执着,体现了屈原对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
综上所述,屈原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离骚》和《天问》中,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热爱,对国家荣辱的忧虑与追求,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对传统的强烈执着。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品,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活体现,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让我们向屈原学习,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理解
![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34de40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e.png)
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结合个人的感受、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观点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爱国情怀体现在《离骚》这篇代表作品中。
以下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些理解: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他视国家如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
他认为自己应当为国家的兴衰负责,这种责任感是他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
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屈原通过《离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关注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对当时的政治现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以诗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民生困苦的关切,同时提出了一些对国家复兴的设想。
舍身成仁的决心:屈原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时刻在于他选择投江而死,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他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个人的舍身成仁,以期唤起人们的觉醒,使国家摆脱困境。
文学表达与影响:屈原通过《离骚》这一杰出的文学作品,将自己的爱国情怀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给后人。
他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典范,激励着后来的文人士人投身国家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体而言,屈原的爱国情怀不仅表现在他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更体现在他为国家献身的决心和通过文学表达传承的精神。
他的爱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他的心灵深处,通过《离骚》这篇代表作品,他用激昂的文字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展示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在《离骚》中,屈原以豪放而激烈的诗歌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
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将国家视作自己的家,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
他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批判,凸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彰显了他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
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屈原展现了舍身成仁的决心。
《离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诗
![《离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诗](https://img.taocdn.com/s3/m/78c3ea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8.png)
离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诗《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长篇抒怀之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离骚》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以及对屈原忧国忧民情感的深入探讨。
一、背景在春秋时期,楚国位于中原诸侯诸国中最为强盛的南方战国。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子弟,担任重要官职,目睹了楚国由繁荣到衰落的过程。
然而,他却因反对外交政策而遭到排挤,并最终流放。
二、主题1.忧心忡忡之情:《离骚》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担忧。
他借助自然景物描写,表达自己心中沉重的忧愁。
2.政治隐喻:通过描述自身经历与苦难遭遇,屈原实际上在间接地批评了楚王和其它官员们不当的统治方式,并寄托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3.爱国情怀:《离骚》中流露出了屈原对楚国农民的深切关爱和对楚国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
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觉醒和救赎。
三、艺术特点1.丰富的意象:屈原运用了大量生动而具体的意象描绘,以展示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复杂情感。
2.出色的辞章技巧:作者用辞典雅,言辞高峻,既有古人气息,又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和感慨。
3.律诗形式:《离骚》采用律诗形式,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听。
屈原将个人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使其更加贴近读者。
四、忧国忧民情感分析1.心灵纷乱之痛:作者在《离骚》中描述了自己被流放异乡、遭受政治迫害的痛苦经历。
这些经历让屈原对于王权腐败、社会不公的弊端深感痛心。
2.对人民的深情厚爱:屈原关注楚国农民的生活和需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现状,为人民谋福祉。
3.对历史命运的忧虑:作者饱含着对楚国命运的思考与担忧,他认为当前政治局势将导致楚国走向败亡与沦丧。
综上所述,《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部卓越诗篇,充满了对国家、人民和历史命运的忧虑。
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屈原成就了这篇揭示人性、哀叹社会黑暗与探寻希望的伟大之作。
屈原离骚的主题思想内容是什么
![屈原离骚的主题思想内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aba1d1cf8c75fbfc67db29d.png)
屈原离骚的主题思想内容是什么《离骚》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即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
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
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诽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
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30b311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6a.png)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
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
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
会生活。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2e396c41e45c3b3567ec8b67.png)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摘要本文透过代表作《离骚》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炽热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加以阐述,发表浅见。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主义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界人民纪念,说明屈原是一位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是登上世界文学史最顶峰的人物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仅有的“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
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透过代表作《离骚》,可以看出屈原寓于其中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离骚》中所表达的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中国、同情人民的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
正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下面,分三个方面就《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进步的政治理想:即明法度、举贤能、联齐抗秦战国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统一的趋势,但由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并不明确。
就实力看,齐、楚、秦三国势钧力敌,不相上下,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538565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a.png)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坚守。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屈原的人格。
一、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爱国者,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对祖国的繁荣和安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对祖国的危难和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他在诗中写道:“江汉曲,已复行路难。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如霜。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祖国能够重新振兴,恢复昔日的辉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
他曾经担任楚国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曾经向君王建议,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终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这种价值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他在诗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屈原的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个人的私利而妥协和放弃。
他的这种坚持和认识,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物。
他在诗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屈原的离骚爱国诗篇
![屈原的离骚爱国诗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87296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6.png)
屈原的离骚爱国诗篇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博大精深,其中《离骚》被誉为爱国诗篇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诗中,屈原以壮美的词句展现了对故国的深情厚意,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时代的变迁。
通过细细品读《离骚》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国情怀和诗歌的力量。
首先,屈原通过《离骚》这首诗展示了对故国的深情。
诗中,他借里湖之水、巨人之躯、王子之辈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
他深深地怀念着昔日的国家荣光和辉煌,感叹现实的落寞和颓废。
他借用了大自然的景观和各种比喻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展现了一个伟大诗人内心深处跳动的爱国之火。
其次,屈原在《离骚》中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时代的变迁。
诗篇中,他对自己的境遇和处境进行了剖析,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痛苦和迷惘。
他以个人的经历和悲痛为切入点,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变幻莫测的社会时代中,他对人世间的忧伤和不安有着独到的见解,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屈原的思考和倾诉,使《离骚》超越了爱国诗的范畴,成为一部以人性和社会现实为主题的杰作。
再者,屈原的《离骚》凭借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之美,展示了诗歌的力量。
他运用修辞和意象手法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诗歌中,使其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诗篇中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既有渲染情绪的抒情手法,又有寄托哲理的意象描绘,使诗篇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屈原以高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充满荒芜和痛苦的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思辨和探索的心灵。
最后,屈原的《离骚》在长久的历史变迁中一直被人们传诵和珍藏。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人们对爱国情怀和文化传承的崇敬。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屈原诗篇中的思想和情感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屈原的离骚,以其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永远被人们铭记和赞美。
总之,屈原的离骚作为爱国诗篇的经典之作,通过诗人婉约细腻的笔触和对故国深情的表白,展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独特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中窥豹——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摘要:本文以《离骚》为切入点,主要通过屈姓的起源的论述及屈氏世系的研究来说明屈原的爱国忠君思想的起源及成因。
同时通过《离骚》来分析屈原爱国思想的内涵,并试图以此来说明屈原的爱国思想的先进性。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思想屈原生在群雄争霸的时代,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急剧动荡之中,各国兼并愈演愈烈,彼此的疆域也随时发生变化,人们对与国家的观念还比较模糊。
再加上变动不定,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国籍问题。
当时各国之士,往往在一国混的不如意,就远走他国,另谋出路。
尤其是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少人才流失与他国。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入楚。
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才材也。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①这就是“楚才晋用”这个成语的来源,也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楚人游仕于他国绝不是什麽罕见的事。
北方诸国也是如此,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都不以去“父母之邦”为非。
孔子曾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②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也是由邹而齐,而梁,而滕,直到衰迈之年还在路途颠簸;荀子晚年也到了楚国任兰台令。
战国时代,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甘茂、公孙衍等,或合纵,或连横,往来奔走于七雄之间,以谋取卿相之位,更是早秦暮楚,成为时尚。
但屈原却致死也不肯离开其故国——楚国。
当楚国灭亡之际,屈原也自沉汨罗江中,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悲歌。
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如第一个撰文研究屈原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的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曾作《离骚传》原文虽已失传,不可能了解其全貌,但刘安的观点可见于班固《离骚序》所引的一段文字:“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著《离骚.》者,可谓兼之。
”刘安认为,《离骚》义兼《风》《雅》,等于说《离骚》也就是“经”了,从而大大提升了《离骚》的政治文化地位,刘安肯定了《离骚》的怨愤之情,肯定了屈原高尚的政治理想和以身殉国的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并给予其热情洋溢的褒奖和礼赞。
与刘安同时代的司马迁继承了刘安的观点,在《屈原列传》中以饱含深情的文笔描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认为屈原忠君爱国,品格高洁,有进步的理想和主张;虽遭谗害,但仍坚持斗争,九死不悔;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王逸也赞美屈原曰:“今若屈原,膺忠贞之志,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某,退不固其命,此诚爵士之行,俊产之英也。
”王逸论屈原“直若砥矢”是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史鱼的称赞之语:“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③他认为屈原像史鱼一样,无论邦有道无道,都行直如矢,竭忠用事与君。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杨雄、班固等人的观点。
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
据《汉书·杨雄传上》载:“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宏丽温雅,雄心壮之。
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④杨雄伤屈吊屈,虽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惋惜之情,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应有的义愤。
但他从君子远害全身和宿命论的角度对屈原的思想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是批评和指责。
这也就是本传所说的“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
”如果说杨雄还是委婉的批评和间接的否定,那么班固就在杨雄的观点上显得直接了。
班固在《离骚序》中,首先引用了刘安评《离骚》的观点,点名批评曰:“斯论似过其真”。
接着就对屈原作品作了大段的否定性的评论:“君子道穷,命矣。
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
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入遇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斯为贵矣。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椒兰,愁神若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⑤由此可见,班固按三纲五常的原则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异常激烈的批评。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云:“依彭贤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
”刘勰认为屈原步彭咸,伍子胥的后尘是“狷狭之志”,即心胸狭隘的表现。
苏轼《屈原庙赋》:“生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由能冀其感发而改行。
”洪兴祖把苏轼的意思作了发挥,《楚辞补注》:“生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由能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也。
”这层意思,明代的李贽说得更透。
《焚书》卷五:“屈原乃欲托之为元首,望之如尧舜三王,虽忠亦痴。
”循着这条线索,还有人提出屈原之死是“尸谏”等说法。
如果屈原不愿出走,自沉汨罗是愚忠怀王,确实不足为训,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我们对屈原的爱国思想究竟应该作何认识与理解呢?为此,对屈原的爱国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内涵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从汉代王逸到清人蒋骥,许多学者都持这个观点:认为屈原是“楚之同姓”认为屈原不愿出走是因为宗臣与宗主之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那么,这个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帝高阳之苗裔兮”是《离骚》的第一句话,它说明作者屈原是颛顼高阳的后代。
“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俱事成王。
”⑥从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因楚武王鬻熊协助武王伐纣有功,其曾孙熊绎被封为子爵,并在荆楚建立楚国。
因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楚国国君便以熊为姓。
公元前690年,鬻熊于代随途中卒,次年其子熊赀继位,为楚文王。
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
武王时楚国已是正待富起来的国家。
文王十一年,“齐桓公始罢,楚亦始大。
”成王熊恽时,楚国疆土广大,已达到“楚地千里’的雄霸中原之势。
楚庄王熊旅(前614——前591年)在位时期,先后打败宋国和晋国,奠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
楚共王熊审时期,维持了16年的霸业。
春秋时,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官至莫熬,位居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屈瑕的后代便以封地命姓,以屈为氏。
换言之,屈姓是楚庄王的分支氏族,屈原是屈瑕的后代。
当时楚国有屈、昭、景三大姓,尊奉同一位远祖,属于同一个家族系统,因此他们都可以算是楚王族的成员。
以上疏理了屈原的远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屈原与怀王有同姓之谊,始于同于始祖,即颛顼高阳氏。
屈原生活于战国末年,诸侯国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统一天下乃大势所趋。
当时秦国最强,楚国最大,刘向《战国策》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既然是楚王的同姓宗族,出于宗族感情,他理所当然地应当支持楚王,使楚国强大起来。
二前面我们论证了屈原的远祖,接下来将疏理屈原的近祖。
我们先看了解以下屈氏世系。
关于屈氏世系,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七四曾经列过。
清人马骕《绎史》在楚世系部分也列出了屈氏世系。
姜亮夫先生《史记屈原列传疏证》中列了屈氏世系,基本是按马骕《绎史》列的。
所以我们以《绎史》中的屈氏世系为准。
《绎史》中的屈氏世系为:武王——文王——敖渚——屈瑕——屈重——完——荡——屈御寇——屈朱——到——建——生——伯庸——平——匄。
我们先理解下屈瑕的有关情况。
屈瑕(?——前699年)楚武王后期任莫敖。
《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
莫敖患之。
斗廉曰:“郧人军其效,必不戒。
且日虞四邑之志也。
我以锐师宵加于郧。
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
若败郧师,四邑必离。
”遂败郧师于蒲骚。
卒盟而还。
《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了屈瑕的又一次战绩:楚伐绞,军其南门。
莫熬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扦采樵者以诱之。
”从之。
绞人获人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
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盟而还。
”由以上史实不难看出,屈瑕不仅能用人之谋而不忌,而且是一位多谋善断,富于韬略的将军。
因此,屈瑕是出国历史上一位杰出人物。
屈重,楚武王四十二年至楚文王(前689——前677年)时期为莫敖。
楚武王五十一年(690年)同令尹斗祁一起从武王伐随,武王卒于卒,秘不发丧。
《左传》:“莫敖屈重除道梁差,营军临随。
随人惧,行成。
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汭而还。
济汉而后发丧。
”由此不难看出,屈重沉着稳健,临谋善事,不辱君之遗命,真可谓栋梁之才。
屈完,楚成王(前671——前626年前期任莫敖之职。
楚成王二十六年(前656,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成王使人问齐师伐楚之由,管仲以“苞茅不贡”作冠冕堂皇之词,又以昭王南征不复为借口。
楚使者予以反驳之后,齐师继续推进,驻扎于陉山。
在此情况下,屈完以兵抵御之,“师退,次于召陵”,然后,亲至齐师议和。
《左传·僖公四年》写屈完至齐师:“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由此观之,屈完是一个临危不惧,有胆有识的人物。
南北朝时庾信《拟连珠》第四首:“盖闻得贤斯在,不籍挥锋;股肱良战,无论应变。
是以属屈倪参乘解方城之危”,即是称赞他的。
屈荡(?——前558年)主要生活于楚庄王、共王时期。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晋楚邲之战,庄王分乘广为左右,每广三十乘,“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又;彭名御左广,屈荡为右。
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
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得其甲裳。
楚师大胜。
王见右广,将从之乘,屈荡户之,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自是楚王乘广先左。
”由此看来,屈荡是一个勇健敏捷、临事敢谏,持之恒久、行事有终的人。
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了屈氏世系当中极个别的人物。
但从《左传》,《国语》等书中我们可以了解道:屈氏家族成员有一些共同的传统与特征。
第一,往往执掌要职,建功立业,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如屈瑕、屈重、屈到、屈到、屈建等。
第二,对楚国、楚君恪守忠诚,如屈荡、屈大心、屈庐、屈固;第三,善于辞令,有礼有节,维护楚国的利益,如屈完、屈建、屈宜臼、屈罢。